① 普通英國人是怎麼看待英國的貴族制度的呢
年輕的英國人覺得英國王室是累贅,什麼貢獻都沒有為國家做到,就這樣吃白飯,浪費納稅人的錢,但是大部分公民還是支持的。
加上有媒體對英國需不需英國王室,結果還是可喜的,大部分公民還是選擇需要,要知道統計出來公民對英國王室滿意度高達90%,都認為英國需要君主,短時間是不可能會廢除的。也就是說明英國王室還是很得民心的。
② 《權利法案》頒布後,評價英國近代歷史上的「貴族民主制」
「貴族民主制」是獨一無二的制度,也是波蘭政體有爭議的一點。它是個例外,是以強大的貴族和弱小的國王構成為特點,在專制主義在歐洲主要國家之間盛行的時候——但是波蘭的這種制度,這個例外與某些現代價值觀念相符。在大多數歐洲國家日趨中央集權化,君主專制,宗教與王朝之間處於戰爭狀態時,聯邦卻大膽做出權力分散,邦聯制,聯邦制,民主制,宗教寬容甚至是和平主義的嘗試。因為瑟姆經常否決君王發動戰爭的計劃,這導致貴族們對民主和平論的辯論。這個政體是現代觀念泛民主,君主立憲制和聯邦制的先驅者。聯邦的施拉赤塔贊賞抵抗的權力,社會契約論,個人自由,被贊成的政府的原則,依靠自己的價值觀——所有在現世中流行的自由民主的價值觀。正像19至20世紀的自由民主主義者,波蘭貴族關注國家的權力。波蘭貴族受到專制國家的強烈反對。
它僅局限於貴族階層,不包括平民階層而且沒有向人民的大多數提供自由的法律體系,引起城市的緩慢發展和農民的農奴待遇。聯邦被稱為貴族的樂園,有時是——猶太人天堂,但也是市民(中產階級)的煉獄和農民的地獄。甚至在貴族(施拉赤塔)中,貴族民主制被濫用,而且 被他們的最強者(權貴)扭曲。可是,「猶太人天堂,但也是市民的煉獄與農民的地獄」是由德裔猶太小說家阿爾弗雷德·多布林第一次提出的,而非是當時的人說的,所以應該評估這句話的真實性。事實上大部分俄羅斯農民從他們殘忍的領主那裡逃到開放的波蘭,並安置下來是事實。這是所謂的「農民的地獄」的反例。
在貴族民主制的盡頭,它被批評,並為「內戰與外族的入侵,國力虛弱,不決斷和精神的貧乏」負責。聯邦沒有轉變為專制與民族國家的「現代」政體,因為自由否決權和對貴族民主制的其他濫用讓聯邦因處於混亂的邊緣而江河日下。施拉赤塔的多數票讓他們相信他們住在一個完美的國家裡,並信仰薩爾馬提亞主義,直到它的強弩之末。因為施拉赤塔拒絕為組織一支強大而現代的軍隊而征稅,而且權貴受到國外勢力的賄賂而癱瘓聯邦政體,聯邦不能跟上它軍事化越來越明顯的和辦事效率越來越高(因為官僚制)的鄰國,變為了鄰國的肥肉。最後波蘭被瓜分,並在18世紀末瓜分波蘭時成為了強大的專制鄰國的附庸國。
③ 評價英國的貴族民主制
英國的貴族民主制其實就是指光榮革命後的君主立憲制吧……
1688~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發動旨在推翻英王詹姆斯二世、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史稱【光榮革命】。
為了防止詹姆斯二世傳位給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大部分支持議會的貴族迎回了王位原本的繼承人,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以及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卿威廉回國繼承英國王位。
作為條件,威廉同意了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
《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正式建立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即君主為國家象徵,基本沒有實際權力,國家權力掌握在有貴族組成的議會,以及由議會選舉的內閣手中。也就是所謂的貴族民主制。
英國建立起來的君主立憲制以及兩黨制度,不僅對英國以後的歷史發展,而且對歐美許多國家的政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時在世界范圍內,君主專制依舊是十分普遍的政治體制。西歐的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以及丹麥、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國,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在這些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權神授。至於東歐的俄國以及東方的中國等,則等級森嚴,絕對專制君主制更為強固。英國的貴族民主制度,對歐洲絕對君主專制制度和君權神授、君主萬能、臣民必須無條件服從等思想,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對一些民主、進步的思想家,如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等則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雖然對東歐、俄國及東方的中國等國未發生直接影響,但當這些國家的改革運動興起的時候,英國的議會、立憲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們進行斗爭的現實源泉和效法的榜樣。19世紀末,中國的維新派在為改革而奮斗的時候,就常常引用英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作為楷模。
④ 你如何認識中世紀英國的騎士階層與英國民主政治傳統的關系
1. 首先,如果限定目前討論的是聯合王國和大英國協的共主君主,那麼「沒有實權」來形容君主是不正確的。君主對於政治和政局的影響並不是「左右政治」或者「不左右政治」這樣的關系,君主是「超越政治」的地位。
2. 在政治和國家制度上來看,我們雖然說英國是典範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但英國本身並沒有一部叫做「憲法」的立國大典,英國的憲法是由許多套成文法、皇室制誥、慣例等組成,而君主以及皇室的地位是幾個世紀各方妥協的結果,是動態的。經由民主程序選出的執政黨所組建的政府(Administration),仍然是稱呼為「某君主的政府」,即使獲得大選勝利的執政黨,也不能主動要求君主授予組建政府的權利和「首相」的政治地位,而只能由君主任命。即英國與美國不同的是,獲得大選的政黨和黨魁,並不是「自動」便成為了執政黨和首相,而是要在獲勝後通過面聖覲見的方式(稱為「吻手儀式」),在這樣的場合,由君主主動提出任命。
理論上君主可以拒絕任命民主選舉的結果,因為「必須任命選舉獲最多席位黨派的黨魁為首相」並不是一項真正的憲法條文,而是一項「憲政慣例」,君主為了避免憲法危機所以必須接受民選結果。
被任命後的首相,有義務每周向君主本人報告政府工作和國家運轉,聽取意見。
3. 英國的法律需要經由英國君主簽署,才能成為通行的法律。
4. 皇室是否交稅在本質上並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國家制度的倫理的問題。稅收在本質上是國民和領主對於國王的義務,以支持國王對於海外征服和國家運轉的開銷。因此君主對自己本身又怎麼會有「收入了 10 塊錢且其中 1 塊錢是自己的收入」這種義務呢?
標志著現代君主立憲制度成立的英國大憲章的簽訂,本質上就是一份收稅義務的契約,是君主與臣民關於如何納稅的契約。臣民負擔自己對於君主的義務,但君主不得隨意(即不得在沒有議會的同意下,也即納稅人代表的同意下)增加這項義務的內容。
5. 英國皇室並不是在「領取」議會撥給的費用,與許多人認知相反的是,英國皇室的大量私人產業與祖蔭資產,除了一部分由皇室經濟團隊負責並且收益直接由皇室私人使用外,另外有許多產業是歷代由皇室撥給予議會,其中的收益的一部分作為皇室收入由議會的名義負責皇室的開銷,而收益中 80% 至 90% 的收入是歸入國庫,供給政府。如果英國停止君主制度,議會勢必要退還君主的私產,那麼實際上退位的英國君主的收入會大幅提高,但政府的收入則會相應變低。
⑤ 英國的貴族政治特色
從正反兩面分析吧~純粹個人意見,完全原創,感覺不和諧請勿見怪,希望可以給LS幫助~
正面:
客觀上,島國文化使貴族與皇權相對平等,議會的建立使平和的政治成為可能。
英國的在一段很漫長的古代歷史之中,都是沒有陸軍的,因為不需要。
英吉利海峽成為其天然的屏障。沒有陸軍只有海軍,就意味著島內發生矛盾,在國王的身邊沒有強而有力的軍權保護,貴族與君主就處於一個相對平等的位置上。因此,英國貴族和法國這樣的大陸國家的貴族有本質的區別。法國貴族礙於皇帝把持軍隊的強大力量,都依附於國王,因此他們共同代表一個利益一致的階級。而英國貴族於王權相對對立,議會的建立就是貴族力量聯合的代表,是民主與平和協商的基本形式。從大憲章的簽訂開始,這種平和就已文件形式真正流傳下來了。
主觀上,英國人平和與榮譽政治的特色很大程度上源於「光榮革命」。
1688的「光榮革命」沒有發生任何流血與暴力事件,只是趕走了詹姆士二世,再立其女瑪麗及其丈夫威廉為王。由此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推動了社會進步。這是一個光榮傳統的開端,對英國人影響很大。不要說是政治,衍生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文化宗教等等都可以體現這一特色。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就如同美國資產階級革命伴隨國家獨立,所以他們崇尚自由;中國的革命由下至上的武裝斗爭,所以我們重視人民的力量。這是一個相當主觀,但適應各國國情,符合實際的情況。
反面,我想說一下關於「強取豪奪發家的資本主義列強」的理解。
首先,從大環境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都是靠海外殖民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發家的。英國沒有特殊性,這可說是那個時代的歷史潮流所導致的。因為殖民從客觀效果上是推動了世界的近代化的,列強國家在給殖民地帶來災難同時,也強迫其快速走上近代之路。而殖民是近代化的一種特殊形式而已。就像拿破崙征服歐洲引起戰爭顯然不好,卻在客觀上使得歐洲民族國家意識崛起了。在此,戰爭也是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趨勢表現形式。所以說,殖民與平和政治不矛盾,殖民是那個時代的特點,而平和恆指是傳統,兩者可以共存。
其次,從主觀上說,英國的對外殖民早期是伴隨著國家君權的強盛的。殖民在當時的時代背景是符合英國國情的舉措,讓國家走向繁盛與富強。如果說議會代表民主與人性,君權意味集權與專制,那麼殖民就是集權與專制興起的體現,也就是對當時英國內部政治形勢的體現。事實上,殖民都在國家與政府支持下實行,它本身就已向國家發展策略,是政治的一部分。
⑥ 為什麼說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英國君主立憲制,君主仍有一定實權:如君主可以沒收分封土地與爵位,皇室募集與一票否決權,而君主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但仍然有君主制特色。
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一切以法為本,《權利法案》確立議會高於皇權。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實施。皇位繼承受法律保護,但議會掌握財政立法大權。這是民主特色。
在這個政體下,貴族享受保護。貴族享有可以成為皇室的特點,而且貴族在議會中享有特等席位。也具有一些貴族制的特色
⑦ 英國政治制度「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融為一體」指什麼,英國國王世襲嗎
應該是各有尊重
⑧ 英國貴族的現狀,簡單描述一下大致狀況,不要大篇章的,謝啦
貴族大多沒落了,現在貴族為了生存,也不不得像一般人從事生產,學習各種生存之道,說白了,貴族只是一種精神符號,只能說明你祖上輝煌過,但是這一切與你無關。而英國很多成功人士,也往往會被授予貴族頭銜。
⑨ 英國民主政治確立的特徵
英王與君主制
編輯
英國王權制度由來已久,歷史上國王的權力幾經消長。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妥協,在形式上繼續保留君主,專制君主制逐漸向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立憲制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王權不斷弱化,逐漸從「實位」向「虛位」發展,國王成為虛位元首。當今的英國國王從法律上講,還具有至尊的地位和權力,但在政治實踐中,國王的權力要受到一系列憲法性習慣的限制,實權大多由內閣或議會控制,英王只是根據內閣和議會的意思,照章辦事而已。這表現在:
1、國王統而不治,臨朝而不理政;
2、國王不能介入政黨政治,必須以「公正無私」為原則,保持中立;
3、國王對內閣提出政策建議,並無約束力,而大臣對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則有義務聽取,並據此行動;
4、國王在議會或內閣的委託或建議下,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和其它權力。
國王雖然沒有實權,但絕不是全無作用,之所以英國至今還保留著國王,實行君主制,就是因為國王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
1、 國王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徵;
2、 國王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體現的保證;
3、 國王是協調黨派斗爭和社會矛盾的工具;
4、 國王擔任向政府首相和大臣提供咨詢、建議的「政治顧問」的角色。
所以,有西方學者把英國君主的這種作用稱作是「無用的有用」。議會和內閣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在英王的名義下進行,可見它賦予了政府尊嚴和正統性,加強了政府活動的合法性。國王在英國的是維系國民道德感情的重要象徵,因此,君主制在英國能夠長時間存在下來是有其內在根據的。
英國國家制度不論是君主、議會、行政機構或法院,都深植其根於悠久的歷史中,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通過政治實踐逐步完善起來的。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英國君主立憲政體,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⑩ 英國君主立憲制如何體現人民民主
國王(女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國王(女王)必須根據國會意願行使行政權力。國王(女王)名義上是國家元首、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的世襲領袖。就法律地位而言,國王(女王)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和公布法律等。實際上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與封建專制制度下擁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憲君主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為國家的象徵。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英王(女王)是英國國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國民效忠的對象,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詢權、支持權和敬告權;英王(女王)作為英聯邦首腦,還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的作用。
2.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表面上,議會通過的法案要經過國王批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形式。18世紀以來,英王從來沒有否決過議會通過的法案。
議會由全民投票選舉結果來分配席位,選票就是體現人民民主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