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首相和英國王室有什麼區別 英國首相和英國王室有什麼區別
英國首相是英國政府首腦,是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英國國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統治者和三軍總司令,政府的實際領導人是首相。
英國首相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縮寫PM),簡稱聯合王國首相或英揆(揆,本意即宰相),英國政府首腦,是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任命後正式成為首相。現任首相為第76任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
英國王室(英文常簡稱Er)是現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存的、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王室只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並不具備實質性權力。英國國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統治者和三軍總司令,政府的實際領導人是首相,通過民選產生。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決定權由議會和首相做出,最終在國王的認可下生效。
❷ 英國留學八卦:英國人怎樣看待王室
英國心中的王室情節如下:
半年前,威廉王子和凱特宣布婚訊的那一天起,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英國王室身上。英國民眾期盼這場婚禮能夠為低迷的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全球民眾則懷著好奇,希望借威廉婚禮,了解真實的英國王室。
隨著威廉凱特大婚的臨近,來自英國各種媒介的王婚新聞似有鋪天蓋地之勢,仔細觀察,則會發現,右翼保守派紙媒,如《每日電訊》(Daily Telegraph)、《每日郵報》(Daily Mail)、《泰晤士報》(Times)等每天的頭版都有關於王婚的各種消息。而左翼自由派媒體,如《衛報》(Guardian)、《獨立報》(Independent)等則較少提及皇家婚禮。
多年以來,英國媒體的保皇派和自由派各自把持報道底限,對王室的態度絕不會因為某某王室成員的表現而發生根本改變。
和媒體相比,英國民眾因為立場不同,對王室又抱有怎樣的看法?
BBC英倫網在倫敦深入英國民眾,希望了解大眾對王婚的真實感受。采訪中來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英國學生告訴英倫網,自己對威廉婚禮一點兒都提不起興趣,婚禮當天會在家看電視轉播英超,而不會去現場湊熱鬧。
這樣的聲音其實是不少英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心聲,在他們看來,王室的存在是對納稅人的一種負擔,是納稅人的付出而供養了並無實際用途的英國王室。
雖然年輕人對王室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但英國多數民眾的看法似有不同。今年4月,英國《衛報》隨機調查了1003名英國成年公民,結果顯示,近七成英國人(67%)認為實行君主立憲使得英國在全世界受到尊重。74%的人相信皇家婚禮將給予英國「一個強大而美好的未來」。
90%的受訪者相信,未來十年英國仍然需要君主,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君主這一角色將會延續50年。
這一調查結果顯示了英國王室仍然能夠贏得大多數英國人的心。
恰到好處
要贏得普羅大眾的心,英國王室始終以優雅的姿態在社會生活中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只是禮儀上的元首,首相才是國家正確的掌控者和執行者。
每一屆議會開幕都要由英女王主持,各公職人員的就職都要向女王宣誓,一切勛位由女王授予,女王是英國形象的象徵。
女王還以國教領袖的身份出席盛大的宗教慶典。因此,女王是英國國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國民效忠的對象;女王作為英聯邦首腦,還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的作用。
在現實政治中,英國王室信守不幹政的原則。在英國兩大政黨對峙的格局中,女王巧妙地採取一種超然態度。
盡管在價值觀方面,王室更接近於保守黨,但是即使來自工黨的英國前任首相布萊爾也公開高度贊揚英國女王。
不管這個評價是否恰如其分,但它的確說明了當今英國政府維護女王的鮮明政治態度。
人格魅力
能夠立於不敗之地,英王室在女王的帶領下,能夠巧妙處理各種政治權利關系外,王室成員的人格魅力也是樹立皇家形象的關鍵所在。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一直以來都是英國民眾眼中的王室象徵,女王本人經常以國家元首的身份代表英國到處進行親善訪問,改善英國的對外關系。而女王本人也以身作則,極力保持良好的公共形象,因此有不少評論家認為,英國王室至今能贏得大多數英國人的愛戴,女王應記首功。
當然說到王室典範,不能不提黛安娜,自1981年黛安娜嫁入王室成為王妃後,在積極參與和推動慈善事業上,建立了王室難以逾越的標准。她曾經做過200多個慈善機構的負責人,並且親躬其事。
即使與查爾斯王儲離異後,她仍然擔當著國際紅十字會大使等職責。黛安娜不理睬世人對艾滋病的偏見與畏懼,主動與艾滋病感染者握手。她以對癌症、艾滋病、酒精中毒、殘障病患者付出的巨大同情與支持贏得了世人尊重。而且,黛安娜的出色表現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英國王室以往高不可攀的形象。
未來希望
作為查爾斯王儲的長子——威廉王子是英國王位的第二號繼承人,記得王子兒時曾經說過,希望過普通人的生活,不想當國王,不願承受過多的壓力。
1997年,年僅15歲的威廉王子在黛安娜王妃的葬禮上為母親扶陵的傷痛記憶,對英國人來說記憶猶新。當英國人對兩位少年喪母的小王子滿懷憐愛之時,威廉王子卻表現出從未有過的成熟,正是從那時起,他真正了解到自己對國家的責任。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成熟、內斂富有責任心的王子,最近幾年的多個民意測驗均顯示,威廉王子是英國王室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
隨著走入婚姻的殿堂,威廉將完成由男孩到男人的蛻變,不少英國人也期待從他身上看到王室未來的希望。
❸ 英國王室
英國的王室(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歐洲及東亞、東南亞諸多的王室)在當今的民主社會體制下依然能夠存在,這說明它的確擁有相當的生命力。
王室「統而不治」,卻可充當政治平衡器作用
英國政府真正的最高領導人是經全民選舉所產生的議會多數黨的黨魁,即自然的內閣首相。首相通過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力。國王(女王)只是並在每周二下午與首相舉行例行見面,聽取國事匯報,但這種所謂的「周報」只是例行公事。
首相對內閣負責,對所在黨派負責,對議會負責,最終對選民負責。政府工作做的不好,民眾可以開罵,進而通過下一輪投票選舉讓多數黨下台。從撒切爾夫人到梅傑再到布萊爾,從保守黨到工黨又到保守黨,政府和政權可以更迭,但最「正統」的王室卻只有一個。君主是中立的、超黨派的。人們對真正掌權的政治家不乏不滿,當權者少了威望,一些人自然便把他們的信賴轉移到王室身上。
王室「統而不治」,
信守不幹政原則,在和政黨關繫上都保持很節制的態度。在平衡利益上則可充當最佳調節者角色。假如發生執政和在野兩黨爭執不下的局面,總需要一個調情者居中渦旋,而這個角色最好的人選就是英國國王。
君主已成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徵
在現代,君主製得以延續的部分原因是,君主已經成了國家和民族的象徵;對英國人來講,除了懷舊意義之外,王室還是日不落帝國的民族象徵,在維護國家形象、穩定統一等方面仍具有影響力。而在歐盟日益一體化的過程中,王室的存在,有利於保持英國獨立的「民族身份」,保持一種連續而穩定的傳統價值觀。
《金融時報》的文章認為,對普通人來說,「共和」追求的政治目的聽上去很疏遠,象徵特權和傳統的王室明星卻容易讓人著迷:凱特從灰姑娘變公主的傳說;風度翩翩的王子和盛大婚禮。他們正上演人們難以拒絕的豪華真人秀。
英國王室歷史學家拉法爾-海德爾-曼庫認為,不像一些共和制國家那樣有自己的國慶節日,君主立憲制國家往往將王室變成整個國家慶祝活動的中心。英國王室是整個國家最大的象徵,因此王室婚禮這樣的事件往往會成為國家節日,把國家團結起來。
就如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前主編比爾•艾默特所說,英國人對王室的感情就如對崇敬的歷史建築一樣,「一旦坍塌,人們必然感到惋惜」。
在大受好評的奧斯卡獲獎電影《國王的演講》中,剛對著廣播完成了一次演講的喬治五世在呵斥結巴的兒子時說,王室成員已經變成了演員。但是,正是這一事件,顯示了王室對於民眾情緒和心理提振的重要性。
[詳細]
王室亦可充當公益親善大使與「道德楷模」
作為象徵物,王室必須付出一個不小的代價,那就是它的每個舉動都必須在象徵的意義上是正面的,必須符合英國人對它的道德期待。而英國王室非常注意利用王室成員的影響促進公益事業的發展,在現代英國社會中發揮了凝聚力的作用。
1997年黛安娜王妃不幸逝世,曾是英國王室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所遭遇的最大挑戰:這個家族才剛剛剛經歷過三段失敗的婚姻,女王的三位孩子不是離婚、就是分居。王室在英國的一度跌到70%以下。
黛安娜王妃玉殞之後,女王曾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密談四個多小時。之後布萊爾表示,他支持王室,但是王室需針對時勢進行改革,尤其在威廉王儲這一代,英國王室若不改革,即將被歷史和社會遺棄。
此後,英國王室嚴格要求自己,在道德操守上,在王室的花銷上,都改變良多,從而重新贏得民眾的信賴和支持。這也是當代英國王室的又一重大意義:傳達快樂、幸福、穩定、勇氣甚至上流等英國人所信奉的價值觀。
王室還可作為日不落帝國的榮光殘痕
「如果能穿越時空,你會發現展現在全球面前的威廉王子大婚簡直就是其祖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64年前婚禮的翻版。」路透社在翻閱歷史檔案後這樣形容。該報道28日稱,王室形式化的東西毫無改變,世界版圖卻與過去截然不同。當時地圖上還能看到坦噶尼喀(今坦尚尼亞的一部分)這樣的地名,現在只能勾起人們對殖民時代的回憶。
大英帝國解體後,為了維系各獨立國同宗主國之間的聯系,建立了英聯邦。許多獨立的國家先後加入了這一組織。女王充分利用自己的影響,強化各成員國之間(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南非等)的團結,不斷發揮積極作用,受到人們尊重。
盡管是名義上的,但是作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及英聯邦國家的共同象徵,英聯邦國家只要一提到英國女王都是致以很高敬意。大不列顛是曾經是輝煌一時的,他建立的日不落帝國曾經讓全球的各個角落都插著大不列顛的國旗,這個影響在心理上是巨大的,他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君主制的影響。
要是把英國國王給廢除了,無形當中在國際舞台上就少了一種聯系其他英聯邦國家的紐帶,這對英國已經處於一個二流國家來說在國際社會上是很不利的。
王室本身也一直在與時俱進
在今日世界民主潮流的影響下,民眾渴望透明化。王室順應時代潮流,主動公布每年開支帳單,詳細到每一次乘機旅行的費用,事無具細都一一列在互聯網上,供納稅人查閱監督,此舉深受公眾好評,為王室贏得了不少政治分數。
王室還力盡所能為國家開源,英國王室在2009至2010財年,從政府得到近400萬英鎊的出訪費用和1500萬英鎊的白金漢宮和溫莎堡日常維護費用,兩項支出均少於上一財年。他們還通過開放白金漢宮以吸引外國旅遊者等。
最近伊麗莎白二世在Facebook上開通一系列官方頁面,向該網站的5億用戶提供關於她的活動的日常更新。在Facebook頁面上,84歲的女王將出現在視頻、照片和新聞之中,同時出現的還有英國王室其他成員,包括威廉姆王子和哈里王子,用戶將可留言。
王室成員「與時俱進」,親民而又開放。而威廉王子吸引全球媒體的大婚典禮,也又是一個與民同樂,將家族喜事化身國家節日的又一契機。
在英國歷史上,愛德華一世是一位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傑出國王。 愛德華一世,生於1239年,他於1272年即位為英王,那時,他已經是久經鍛煉的三十餘歲的人到中年的年齡了。按照諾曼人(不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君主的稱號排序習慣,「長腳」愛德華被稱為愛德華一世(Edward I),盡管他是英格蘭第四位愛德華國王,前三位分別是:愛德華長者王(Edward I the Elder)、愛德華殉教王(Edward II the Martyr)和愛德華懺悔王(Edward III the Confessor)。
❹ 英國人是怎麼參拜女王的
英國是個很有紳士風度的國家,參拜就是很重要的啊··
男士見到女王要單腿跪地,脫帽,行吻手禮。女士則要行屈膝禮。
王室還有很多繁瑣的禮節,如用詞,坐姿,站姿,揮手禮,保持行走姿態。嘖嘖···太多了,相當的繁瑣!!
❺ 經常看到新聞稱凱特王妃會像平常人一樣逛街,為什麼英國人看到王室成員會這么淡定
大多數英國群眾還是愛戴英國王室的,英國王室是英國寶貴的歷史遺產,對英國社會乃至世界和平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比東亞某個只會「拜鬼」的菊花王朝要可愛得多。
英王室也是民眾心中一種情結,是對昔日「日不落帝國」的懷念,也是一種團結大眾的紐帶。作為締造、經歷過那個輝煌時代的皇室,是英國民眾心中的驕傲,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向心力的來源。現在,英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雖遠不如從前,但王室的威望在世界上還是存在的,英帝國當年統治過的殖民地都或多或少對英王室存在一定感情。例如2000年澳大利亞舉行全體公民投票時,多數群眾還是主張保留英國女王繼續擔任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與英國關系並不好的辛巴威,也直言不諱對英王室的敬仰愛戴之情。
❻ 英國首相向王室行屈膝大禮,為什麼最早的民主國家要對王室如此卑躬屈膝
這是作為西方文化的傳統禮節,王室的身份要比英國首相尊貴,行屈膝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談不上什麼卑躬屈膝。
屈膝禮是17世紀開始興起的美女之間的禮節,不得不說英國王室中的美女們對屈膝禮的基本禮儀是非常的重視。據說英國的特雷莎·梅首相他見到了威廉王子之後那時很恭敬的樣子,行屈膝禮已經差不多90度了,可是這樣的舉動有很多人不買賬,覺得不需要這樣卑躬屈膝。實際上英國皇室的身份可以要不首相尊貴。
卑躬屈膝在這里說的就有點過分了,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值得我們去延續,首相也許就是想要以身作則。
❼ 懂英國王室名字叫法的進來解個題
歐洲國王嚴格來說不能叫幾世,應該叫第幾.如喬治六世只不過是第6個叫喬治的國王,愛德華八世就是英國第8個叫愛德華的國王(從征服者威廉一世算起).英國王室原本不姓溫莎的,原本是德國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為德國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