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諾曼征服的時間與背景是怎樣的
諾曼征服加速了英國封建化的進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其他貴族的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受封者按照土地面積的大小,提供一定數目的騎兵,並親自率領他們為國王作戰。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給下級,也要求他們提供騎兵。諾曼征服時間可以具體到一零八六年,威廉召集封臣,令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禮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國封建主都須以對國王效忠為首要義務的原則,同年還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調查。以諾曼底公爵威廉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征服。一零六六年初,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死後無嗣,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二世被推選為國王。威廉以愛德華曾面許繼位為理由,要求獲得王位。對諾曼征服時間存在的爭議不大,具體到一零六六年九月末,威廉召集諾曼底、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進行策劃,率兵入侵英國。英王哈羅德迎戰,十月,雙方會戰於黑斯廷斯。英軍戰敗,哈羅德陣亡,倫敦城不戰而降。十二月,威廉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國國王,即威廉一世。諾曼王朝開始對英國的統治,殘存的英國貴族頑強抵抗,均遭殘酷鎮壓。一零七一年,威廉一世鞏固了他的統治,獲得征服者的稱號。諾曼征服後的英國農民,處境仍然困苦。一零八六年,恢復徵收所用丹麥金,這對農民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2. 諾曼征服的經過與結果如何
諾曼征服是法國對英國的一場征服戰,他的核心領導人就是諾曼底公爵威廉。話說在1066年年初,英國國王懺悔者愛德華撒手人寰,但他是沒有子嗣的,所以這樣一來誰來做國王就成了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哈羅德二世被推選當了國王,但威廉卻說愛德華曾許他繼承王位,這樣就引發了王位爭奪戰,諾曼征服經過似乎也並不曲折。到了同年9月末,威廉就開始召集諾曼底、布列塔尼等封建主,想要策劃入侵英國。哈羅德當然也不能做縮頭烏龜呀,出來迎戰唄,所以雙方就在黑斯廷斯開始了這場戰爭,諾曼征服經過也就精彩呈現了。事實上哈羅德對於威廉的這次進攻還是有所防備的,他把軍隊駐扎在英國南一線,對法軍的去向也是保持著嚴密的警戒,可是過了很長時間,卻仍然不見諾曼人發動進攻,所以哈羅德就從把自己的軍隊調走了,其實這個時候諾曼人的艦隊已經悄悄的做了進攻的准備,只不過威廉絕不冒然出兵,他要確保自己出兵即勝,所以他在等一個機會,一個可以一舉將英國拿下的機會。3月18日,挪威也來欺負英國,從英國北部登陸了。並打敗了哈羅德的將領,但哈羅德不甘心領土被侵,於是奮起抵抗,經過慘烈的戰斗終於把挪威軍隊擊敗,但就在這時威廉也從南線登錄開始進攻,所以哈羅德又馬不停蹄的奔赴南線戰場,威廉看到哈羅德軍隊因為疲憊不堪正是進攻的好時機,所以立馬進攻,並一舉就將哈羅德的軍隊摧毀了,這就是諾曼征服經過。
3. 諾曼征服戰爭是怎麼回事
諾曼征服戰爭是11世紀中葉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國大封建主哈羅德為爭奪英國王位進而征服英國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既是諾曼人對外擴張的繼續,又是西歐同英國之間的又一次社會大融合。它以威廉的勝利而告終,對英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岸外的大西洋中,由不列顛群島組成。它懸置於歐洲大陸之外,但是來自大陸的一次次外力的沖擊,卻把它納入了歐洲社會的歷史進程。公元前後,愷撒統帥的羅馬軍團揚帆而至,不列顛開始納入西方文明進程。此後,來自歐洲大陸的一些日耳曼部落(總稱為盎格魯一撒克遜人)定居不列顛群島,開啟了英國歷史發展的新時期,即民族國家逐步形成和封建化時期。
公元8世紀以後,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諾曼人開始向外大舉擴張。787年,諾曼人首次侵入英國,800年前後侵入法國,隨後又侵入愛爾蘭。9世紀中葉,諾曼人侵佔英國東北部地區,並建立自己的王國。10世紀初,諾曼人首領羅隆侵佔法國部分領土,建立諾曼底公國(911年)。
1002年,英國國王埃塞爾雷德娶諾曼底公爵的妹妹埃瑪為妻。1013年,丹麥國王斯文(八字鬍王)征服整個英國,埃塞爾雷德攜妻兒倉皇逃往諾曼底。丹麥人的王國很快衰落,克努特二世死後王位空懸。英格蘭貴族推舉流亡在諾曼底的愛德華王子為合法繼承人,並於1043年為其加冕。愛德華國王娶英格蘭大貴族戈德溫之女為妻,但他在朝中重用諾曼人,遂使諾曼人的外來勢力同以戈德溫為代表的英國本土勢力之間矛盾激化。1051年,愛德華國王迫使戈德溫全家出逃,並邀請諾曼底公爵威廉訪問倫敦。次年,戈德溫父子糾集一支軍隊卷土重來,並得到英國民眾的擁護。窘急之下,愛德華只好恢復戈德溫家族的權位。但獲勝的戈德溫卻一病不起,長子哈羅德繼承父親的王位。英國本土貴族勢力雖然打敗了外來勢力,把諾曼權貴從宮中逐出,但不久又陷入了同諾曼底公爵威廉之間的一場生死決斗。
威廉對英國王位的覬覦由來已久。1051年,他在訪問倫敦時,就與表兄弟、英王愛德華討論過王位繼承問題。愛德華無子,對威廉的要求沒有提出異議。哈羅德也曾許諾日後奉威廉為王。
愛德華國王於1066年1月病逝,臨終前卻讓哈羅德為王位繼承人,英國政治機構的核心賢人會議也決定由哈羅德繼承王位。不久,哈羅德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稱王。這對威廉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決定用武力奪取王位,征服英國,建立自己的王國。
為創造有利的形勢,威廉派使節游說當時最有影響的封建領袖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向他們控告哈羅德背信棄義,是一個篡位者和發偽誓的人。教皇支持威廉的行為,還賜給他一面「聖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幫助威廉奪回王位。丹麥國王出於個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便拼湊出一個反對哈羅德的鬆散聯盟。為解除後顧之憂,他與東面的弗蘭德人訂立同盟,在西面征服了布列塔尼,在南部佔領了梅因。這一切為他入侵不列顛創造了有利條件。1066年春,他在里里波尼城召開封建主會議,制訂進攻英國的方案。
同威廉的積極活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羅德卻無所作為,對威廉外交活動的戰略意義毫無覺察,這就在戰爭過程中使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被動局面。
就兵力對比來看,雙方基本是勢均力敵,各有所長,但哈羅德准備不足。諾曼底地處歐洲大陸,進入封建社會早於英格蘭。威廉是諾曼底最大的封建主,下有伯爵、主教、騎士等諸多封建附庸,隨時聽候威廉的號令出征打仗。威廉糾集起一支6000多人的精銳部隊,渡海所需的500餘艘船隻也很快製造完畢。
哈羅德的有利之處是以逸待勞、內線作戰。不利的是,由於封建化水平低,軍事制度相對落後,機動性差,再加上愛德華在位時,曾將英格蘭的艦隊解散,從而使哈羅德缺少在海上打擊威廉的力量,防禦縱深大大縮小。
1066年8月初,威廉的進攻准備基本就緒,軍隊在第費斯河口集結待命。12日原本准備向不列顛進發,但為惡劣氣候所阻。非常湊巧的是,在威廉的大軍被天氣所阻的這一個月內,英格蘭發生了一場戰爭,這意想不到的插曲無疑是上天對威廉的恩賜。封建主托斯蒂格為哈羅德奪走了自己的伯爵領地而起兵反叛,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懷著個人野心同托斯蒂格聯手行動。他們曾兵臨英格蘭北部重鎮約克城下,但終為哈羅德所敗。
就在哈羅德獲勝的次日,即9月27日午夜時分,威廉的遠征軍乘著涼爽的南風駛向海峽對岸。28日早上9時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灣登陸。此時,英格蘭東南沿海地區門戶大開,直到倫敦都無重兵防守,因為哈羅德正在約克慶祝自己的勝利。
10月1日,哈羅德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飛馬趕回倫敦。由於事發突然,哈羅德來不及大規模動員,手下兵力只有未獲充分休整的5000餘人迎擊威廉。
10月11日,哈羅德從倫敦出發,13日夜到達黑斯廷斯附近的一處高地宿營。威廉的遠征軍此時也已趕到黑斯廷斯,雙方在此遭遇。一場激戰,也是威廉征服戰爭中決定性的一戰就這樣開始了。
哈羅德選擇威爾登山地的山背最高處作為統帥部所在地,將親兵部署在峰頂兩側,在中央構成堅固的防守,兩翼則是民兵把守。持矛、斧的步兵,肩靠肩、盾靠盾構成嚴密的方陣。威廉將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一路又分三個方陣,第一線是弓箭手,第二線是重裝步兵,第三線是騎兵。他親自指揮中央的諾曼底戰士,並在隊前打起教皇賜予的「聖旗」。
14日上午9時,號角齊鳴,戰斗開始。諾曼人排成一線,沿山坡向山頂推進。當兩軍接近時,諾曼弓箭手開始射箭,英格蘭人憑借盾牌護身,用長矛、標槍、戰斧向敵人發起沖擊。英軍居高臨下,兵器銳利,給諾曼人嚴重殺傷。威廉左翼開始向山下敗退,中央的諾曼人也受到影響後退。在混亂之中,威廉墜馬,但他馬上恢復鎮定,躍上另一匹馬,大聲高呼:「請大家都看著我,我還活著!上帝會保佑我們勝利!」諾曼人停止敗退,重整旗鼓,在威廉指揮下,由騎兵在前,步兵隨後,向英軍發起第二次進攻。結果仍無法突破對方密集的防線。此時,威廉改變戰術,用佯敗將敵人引開堅固有利的陣地,諾曼人向後退到谷底、上山,待敵人追擊時,居高臨下予以痛擊。哈羅德沒有識破這一計謀,追擊時損兵折將,實力受到削弱。威廉抓住這一戰機發動最後反攻。哈羅德中箭身亡,英軍陣腳大亂,全線崩潰。黑斯廷斯戰役以威廉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乘決戰勝利的威勢,威廉率軍長驅直入,先後佔領坎特伯雷、韋斯特漢姆、西爾、吉爾福德等地,接著又橫掃北部。倫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並奉他為國王。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
諾曼征服戰爭以威廉的勝利告終,從此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底王朝。威廉的勝利,取決於他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他有明確的大戰略,即以外交孤立哈羅德;有周密的戰爭計劃,並能在決戰中適時調整戰術,使用計謀,出奇制勝。在對己不利的地形上連續兩次發動進攻,導致慘重傷亡,這表明威廉並無指揮天才。所幸的是,他能臨危不亂,在己方部隊敗退、險些「群龍無首」之際果斷指揮,重整旗鼓。
反觀哈羅德,他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沒有戰略頭腦,如忽視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對處理突發事件缺乏遠見、沒能廣泛動員民兵;沒能把這場戰爭當作一場反抗外敵入侵的民族自衛戰爭來對待;在戰役指揮上,英勇果敢有餘,用兵計謀不足,不能抓住戰爭中的有利時機進行徹底的殲滅戰。
諾曼征服是先進社會集團對落後社會集團的戰爭。威廉的勝利不僅把西歐大陸的封建制度移植到英國,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面改變了英國的面貌,使英國同西歐大陸更緊密地融為一體。
4. 「諾曼征服」的起止時間。
1066年9月末,威廉召集諾曼底 、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進行策劃,率兵入侵英國。英王哈羅德迎戰。10月14日,雙方會戰於黑斯廷斯。英軍戰敗,哈羅德陣亡,倫敦城不戰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國國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諾曼王朝(1066~1154)開始對英國的統 治。殘存的英國貴族頑強抵抗,均遭殘 酷鎮 壓。1071年,威廉一世鞏固了他的統治,獲得征服者的稱號。 到1072年,諾曼人對英格蘭的征服真正完成了。
5. 英國諾曼王朝是怎麼滅亡的
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House of Normandy):簡稱諾曼王朝,是英格蘭的一個王朝。
一共有四位國王曾統治英格蘭,統治時間由征服王威廉之後的1066年開始,直至1154年。斯蒂芬死後他的表甥亨利二世繼位,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開始。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
1153年,馬蒂爾達與她的安茹兒子亨利登陸英格蘭,經過幾場戰斗,他與斯蒂芬達成協議,斯蒂芬繼續擔任國王,死後由亨利繼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二世繼位,金雀花王朝開始。諾曼王朝滅亡。
6. 諾曼征服戰有哪些意義
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結束,諾曼底王朝建立。古英語的發展進入低谷。由於諾曼底人在建國之初,就對法國國王承諾臣服法國、說法語,因而諾曼征服後的政府用語為法語。
保留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習慣法,將原有的地方行政區劃分為三十六個郡(shires)。以諾曼人的政治機構王廷(curia regis),取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原有的賢人會(witenagemot or witena gemot)。
王廷由主教、修道院院長、大地主組成,每年召開三次會議,但國王能隨時召開。除此之外,國王另有由親信組成的內圈組織,稱為小會議(small council)。王廷則擴大成為後來的國會,小會議演變為政府。
(6)英國諾曼征服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諾曼征服戰爭是11世紀中葉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國大封建主哈羅德為爭奪英國王位進而征服英國的一場戰爭。
諾曼征服戰爭在英國歷史上是開天闢地的大事。既是諾曼人對外擴張的繼續,又是西歐同英國之間的又一次社會大融合。它以威廉的勝利而告終,對英國歷史的發展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
它推進了中央集權化的封建國家在英國的組成,促進英國政治制度的發展,加速完成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就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
背景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岸外的大西洋中,由不列顛群島組成。它懸置於歐洲大陸之外,但是來自大陸的一次次外力的沖擊,卻把它納入了歐洲社會的歷史進程。公元前後,愷撒統帥的羅馬軍團揚帆而至,不列顛開始納入西方文明進程。
此後,來自歐洲大陸的一些日耳曼部落(總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定居不列顛群島,開啟了英國歷史發展的新時期,即民族國家逐步形成和封建化時期。
公元8世紀以後,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諾曼人開始向外大舉擴張。787年,諾曼人首次侵入英國,800年前後侵入法國,隨後又侵入愛爾蘭。
9世紀中葉,諾曼人侵佔英國東北部地區,並建立自己的王國。公元911年,諾曼人首領羅隆侵佔法國部分領土,建立諾曼底公國。
7. 諾曼征服:2萬多法國人殺死英王,英國淪為殖民地,貴族滅了一半嗎
諾曼征服:2萬多法國人殺死英王,英國淪為殖民地,貴族滅了一半
外族入侵,這是一個在中國會產生很多聯想的詞語。
但是,對於古代的英國人來說,已經是日常節目。
英國四面臨海,常常受到海盜的侵襲。
這次戰爭記載不是很詳細,頗有點春秋的意味。1066年9月,威廉召集諾曼貴族組成聯軍入侵英格蘭。
現英王哈羅德,也就是之前那個伯爵,組織本土貴族抵抗。10月,威廉在黑廷斯打敗了哈羅德,並且斬殺了哈羅。
倫敦稍作掙扎,只能認命開門迎接威廉入住。12月,威廉就搖身一變,成為了英格蘭國王,即威廉一世。
02 好運的威廉威廉是一個私生子,他母親是一個皮革工人的女兒。
一般來講,私生子沒有繼承權。
8. 諾曼征服的戰爭概述
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
以諾曼底公爵威廉(約1028~1087)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征服。1066年初,英王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死後無嗣,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二世被推選為國王。威廉以愛德華曾面許繼位為理由,要求獲得王位。
1066年9月末,威廉召集諾曼底、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進行策劃,率兵入侵英國。英王哈羅德迎戰。10月14日,雙方會戰於黑斯廷斯。英軍戰敗,哈羅德陣亡,倫敦城不戰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國國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諾曼王朝(1066~1154)開始對英國的統治。殘存的英國貴族頑強抵抗,均遭殘酷鎮壓。1071年,威廉一世鞏固了他的統治,獲得征服者的稱號。
諾曼征服加速英國封建化的進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積的大小,提供一定數目的騎兵,並親自率領他們為國王作戰。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給下級,也要求他們提供騎兵。通過這種土地分封建立起封建土地的等級所有制。威廉一世還極力擺脫教皇對英國教會的干涉,把英國教會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國貴族進行統治。在統治機構、法律上仍沿用英王舊制。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禮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國封建主都須以對國王效忠為首要義務的原則,同年還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調查。諾曼征服後,在英國出現了封建庄園,封建領主是庄園最高統治者,大部分農民喪失人身自由,淪為農奴。
9. 諾曼征服在英國歷史上有哪些主要影響
諾曼征服加速英國封建化的進程。
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積的大小,提供一定數目的騎兵,並親自率領他們為國王作戰。
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給下級,也要求他們提供騎兵。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國貴族進行統治。在統治機構、法律上仍沿用英王舊制。
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禮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國封建主都須以對國王效忠為首要義務的原則,同年還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調查。
(9)英國諾曼征服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諾曼征服為英格蘭帶來了強大的王權,在強大王權的作用下,威廉一世沒收了所有公開反叛者的土地,除了將一部分土地留作己用外,將其他土地作為「戰利品」分封給追隨他的諾曼貴族及軍事隨從。
沒有參與反抗的英吉利人仍保留原有的土地,但必須承認自己的土地是從征服者威廉那裡得來的,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尊奉威廉為最高領主。
由此,威廉實際上成為了英格蘭最高土地的所有者。比較法學家K·茨威格特曾這樣評價道:「威廉一世及其後繼者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一種等級森嚴、整齊劃一和組織結構比較簡單的封建制度,國王是最高的封建領主。」
據統計,直接領受國王封地者稱作國王的直屬封臣,共1400餘人。領地較大、年收入100磅以上者約180人,稱作男爵。其中有12人是威廉一世的親屬或最受威廉寵愛的諾曼大貴族,他們共佔全國1 /4的土地。
男爵們分別向國王提供一定數量的騎士義務,大男爵提供40 - 60名,中小男爵提供10 - 40名,其餘的1200人是騎士,只領有一塊采邑,只承擔一名騎士義務。
教會同樣承擔騎士義務,高級教士全都成為威廉的直屬封臣。佔地教多的坎特伯雷主教、林肯主教、溫切斯特主教、伍斯特修道院院長分別承擔60名騎士,領地較少的拉姆齊修道院院長只承擔4名騎士。
10. 諾曼征服的戰爭結果
翌日,作戰雙方在黑斯廷斯遭遇。盎格魯—撒克遜佔領黑斯廷斯附近的森萊克(Senlac)山丘這一有利位置,諾曼人大開殺戒。戰斗持續數小時,難分勝負,直到哈羅德被殺,膠著狀態才最終被打破。諾曼人乘勢掩殺,一舉摧毀了哈羅德的疲憊之師。戰斗結束後,諾曼人繼續向不遠的港城多佛爾挺進。
盎格魯—撤克遜人拒絕向長驅直入的諾曼人獻出他們的首都倫敦(London)。為了使他們改變主意,威廉故伎重演,再一次命令他的部隊襲擊和恐嚇當地的居民。最後,倫敦不得不向入侵者打開了她的大門。1066年聖誕節,諾曼底的威廉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國王,即威廉一世。在隨後的幾年中,威廉統治著他的新領地。他建立了許多城堡,以便使他的貴族們通過這些城堡用殘酷的手段控制著附近的鄉村地區;他奉行「鐵血」政策,撲滅了反叛的星星之火。到1072年,諾曼人對英格蘭的征服真正完成了。諾曼人開始擴展他們新王國的版圖,入侵了威爾士,並在愛爾蘭的一些地區定居下來。
諾曼征服在英國產生重要的後果。它加速完成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就已經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威廉在征服英國各地之後,大批沒收盎格魯·撤克遜的貴族土地,酬勞親屬和隨從。教會也由法國主教接管。就統治階級的—層幾乎全是外來者。只有盎格魯·撒克遜本土階層還保有自己的小塊領地。隨著土地主人的更換,災民受到進一步的奴役。大多自由和半自由農民,都被征服者樁他們所熟悉的法國方式變為災奴。
征服者威廉在英國樹立強有力的王權。諾曼封建主在征服過程中從國王手裡得到封土,必照恢國王的規定服用役,檄納賦稅,尤其是采邑繼承稅。威廉不但要求直屬的附胎宣誓效忠,而且也要求臣下的附席宣誓效忠,並服取役。這和法國流行的封臣只對直接封主效忠的制度迥然不同。威廉在沒收盎格魯。擻克遜貴族土地的時候,曾把全部耕地的七分之一以及大部森林據為已有。這樣,國王誼接的頓地就大於任何一個封建主的飯地。土地的分封又是隨潰征服的進展逐瀕進行的,港到各封建主手中的頓地分散在各個地區,並不聯成一片。這使他們倆不得不割地自報,與王校對抗。
1086年,威服在英國全塌實行土地普查,拓印成土地滿冊。其中群規范城每郡有多少做地咫於國王,多少屬於大封建主或教會顧主,每個封建主有多少臣屬,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牲畜,多少依附農民、奴隸、自由農民,多少森林、草地、牧塌、池獄、蹭坊以至各種手工業等等;還配就每個世贛頒地大的有多少貨幣收入。編制土地清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便於向頓地征稅。人民面對清查就像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根據普查的數字,11世紀未到12世紀初英國的有一百五十萬人口,其中有百分之五住在城市,強大多數比在農村。農業是居民的主要生業,牧畜業只盛行於東北部的的克郡和林肯郡一帶。在諾曼征服前就已形成的庄園,是英國封建探路的基礎。
諾曼征服後的英國農民,處境仍然困苦。1086年,恢復徵收所用丹麥金,這對農民是一項沉重的負擔。12世紀中葉的封建混亂,加之地皮惡化。農奴所負極的義務不斷加重,程役資本。教會徵收什一稅,擴及收成以外的其它產品如牲畜、羊毛等等,稱為「小什一稅」。到13世紀時,農奴使用公有牧:溫和草地的權利也被剝奪。農民抗租、抗役,利用殘存的村社組織和領主進行隱蔽或公開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