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上霸主的易位——淺談「英荷海上戰爭」
十七世紀上半期,通過不屈不撓的獨立戰爭,包含荷蘭在內的尼德蘭地區終於從西班牙王國的手中獲得了獨立。而獨立之後的荷蘭共和國通過得天獨厚的水網,在原先就已經很發達的海上貿易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逐步占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全部海上貿易。
關於荷蘭人崛起成為「海上馬車夫」有著諸多因素。首先,荷蘭人有著發達的造船業,他們發明了一種甲板很小、但庫容很大的船隻,這種船被用來當做純粹的貨船,基本沒有安置火炮的位置,但這么做的好處也十分明顯——不僅可以獲得更豐厚的利潤,還能減少許多的關稅(當時歐洲的關稅是按船隻甲板的面積計算的);其次,荷蘭的船隊有著歐洲最好的信譽,曾有一支荷蘭船隊在寒冷的北冰洋擱淺,很多船員都因凍傷和飢餓而死,但即使如此,他們也沒有分毫挪動運輸的貨物。正是憑借著這樣的信念,荷蘭人的財富迅速積累。
但荷蘭人的崛起自然引起了其他國家的不滿,其中包括傳統的海上強國英國,一場為進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爭奪資源的戰爭不可避免。
一,第一階段——英國進攻
英國認為與荷蘭之間的糾紛已無法通過談判來解決,議會在公元1651年頒布針對荷蘭商人的《航海條例》,條例規定一切輸入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載運。此舉極大的損害了荷蘭商人的利益,讓荷蘭向西的正常貿易難以進行。之後英國更是主動武力進攻荷蘭貿易船隊,封鎖荷蘭的貿易線。
當時,英國的海軍力量遠強於荷蘭,其擁有120艘專業軍艦。相比之下荷蘭卻沒有專業的常備海軍,完全依靠改裝商船作戰,這導致荷蘭海軍在艦船防禦與火力上處於絕對劣勢。
在戰爭中,大量荷蘭商船被英軍封鎖在英吉利海峽附近,荷蘭貿易收入大受影響。荷蘭海軍數次試圖集中兵力扭轉敗局,但都被更為強大的英軍擊敗。
最終,荷蘭被迫承認英國在東印度群島擁有與自己同等的貿易權,並支付27萬英鎊的賠款。
二,第二階段——荷蘭反攻
雖然英國在第一次戰爭中大獲全勝,但戰後荷蘭人反思自己過去錯誤的觀念,開始大力建造專業的海軍戰艦。而反觀英國方面,在查理二世復辟後,由於經費有限,英軍海軍的規模開始迅速下降,雙方的實力差距已經並不懸殊了。
而英國卻並未察覺這一點,不斷進攻荷蘭的海外殖民地,公元1665年,忍無可忍的荷蘭正式向英國宣戰。
戰爭初期,英軍憑借自身實力上的優勢,在洛斯托夫特海戰中大獲全勝。但在之後的戰斗中,荷蘭海軍名將德·勒伊特有效地保護了荷蘭的近海,令英國無法快速取勝。
公元1667年,在德·勒伊特的率領下,荷蘭海軍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奇襲。趁黑夜漲潮之時,荷蘭海軍順潮流沖入泰晤士河,一路橫沖直撞,尋找並擊毀停泊狀態的英國艦船,並乘機炮轟了倫敦城,英國舉國震恐。一個月後,英國人被迫簽署了對自己不利的和約。
三,第三階段——結束及影響
英王查理二世為了報第二次英荷戰爭戰敗之恥,在1672年與被稱為「太陽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聯合,海陸並進,一起進攻荷蘭。(在以前文章《「太陽王」的「偉業」——淺談西班牙的王位繼承戰》中有提及)
在陸地上,法國陸軍憑借德·沃邦的新式攻城術,一路攻城拔寨,很快就佔領60%以上的荷蘭領土,震動歐洲。荷蘭人不得不決堤製造洪水,阻擋法軍前進,暫時保住了首都阿姆斯特丹。
在荷蘭人在陸地上兵敗如山倒的同時,英國人也在海上趁火打劫,但即使獲得了法國海軍的支援,英軍在海上還是連續四次被處於亡國邊緣的荷蘭人擊敗。
1674年,眼見無法在海上武力擊敗荷蘭,而歐洲各國也已經組成針對路易十四的反法同盟,英國選擇廢除和法國的盟約,與荷蘭議和。英國得到荷蘭部分的殖民地,但必須給予荷蘭20萬英鎊的補償。
英荷戰爭後歐洲各國與太陽王一直鏖戰到1678年,才讓荷蘭恢復了原本的國土。英國出於對路易十四霸權的恐懼,與荷蘭一起對抗法國。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時,更是請來了荷蘭執政威廉與其妻瑪麗二世(英王詹姆斯二世之女)擔任英國國王,兩國關系一度進入蜜月期,由於害怕法國再次入侵,大量荷蘭資本流入英國。
但在一個世紀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荷蘭背棄了威廉時期與英國的盟約,支持美國,導致英國在1780年-1784年進行了第四次英荷戰爭,徹底擊潰了早已衰落的荷蘭。
這場戰爭使得海上霸主荷蘭由盛轉衰,荷蘭人寧願把兩百多年來累積的資本,借貸給英、法等國的政府與企業,享受穩定豐厚的利息收入,也不願重拾「海上馬車夫」的進取精神,對外冒險犯難。同時為英國埋下了光榮革命的導火索。
『貳』 英國國王的血統
威廉的血統是維京人的後裔,維京人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魯——撒克遜部落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所以英王怎麼都是日耳曼人的血脈。不過,英國北部的蘇格蘭的王室是丹麥人的後裔,英格蘭國王為了一統大不列顛,經常和蘇格蘭聯姻,同樣,蘇格蘭人的子嗣也會繼承英格蘭的王位,1649年被處決的查理一世的父親詹姆士一世就是蘇格蘭人,而且查理一世的母親就是丹麥公主。現在來講英國王室的血統其實挺雜的,從1689光榮革命後,國王就是荷蘭人威廉三世和詹姆斯二世的的女兒瑪麗二世,他們的女兒安妮女王死後無嗣。就只好邀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菲亞的兒子漢諾威選侯繼承王位為喬治一世,而他卻是一個不會講英語的德國人。其後又經歷了兩個朝代,無不是外姓人入贅給女王,子女又成為國王的事實。所以,英國王室和其他歐洲小國的王室一樣,血統太雜。
『叄』 威廉三世是荷蘭人嘛..他的妻子是英國人.Thx..
威廉三世
本是荷蘭人,
不過他當了英國國王!
威廉三世是
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
他的妻子瑪麗二世
是英國人~~
詳細情況:
威廉三世(1650—1702年),荷蘭執政(1673—1702年在位),英國國王(1689—1702年在位)
在歷史上,身為國王,卻能夠對民主憲政有所貢獻的不多,威廉三世就是其中一個,盡管他並非出於心甘情願。
他出生於荷蘭光榮的奧蘭耶家族,為國父奧蘭耶親王的曾孫。但他的成長並不順利。在他出生前八天時其父威廉二世就被一場急病奪取了生命,自小在母親和祖母的吵鬧聲中長大,性格沉默寡言,而且患有肺結核和氣喘病。他幼年時還面臨失去祖傳的作為荷蘭執政資格的危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自從1648年荷蘭與西班牙簽訂《蒙斯特條約》,在歷經80年戰火考驗之後,荷蘭的獨立終於獲得國際公認。但戰爭時團結一致的荷蘭人,在獨立後卻出現了分裂,形成以奧蘭耶家族及其支持者為首的、主張維持一支強有力的軍隊的中央集權派和以各地方議會的商業寡頭為代表的地方自治派。他的父親威廉二世曾因此強行派兵逮捕了六名反對派議員。1650年,年僅24歲的荷蘭執政威廉二世突染恐怖的小兒天花病而死,他唯一的兒子——威廉三世八天之後才來到了人間,他一死,地方自治派興高采烈,馬上召開議會大會,宣布共和國不再設置統一的軍隊,各省的防務自己負責,同時有五個省宣布取消執政一職。這樣,荷蘭進入了「第一次無執政時期」(1650——1672年)。
命運的轉折出現在他22歲那年,即1672年,這年荷蘭遭受兩個強鄰英、法的夾擊。英國在海上行動,法王路易十四則派遣12萬大軍壓境而來。國難當頭,荷蘭人民又想起奧蘭耶家族前輩的英勇,於是,年輕的威廉三世被任命為陸海軍統帥,他以出色的戰績證明了他不愧為奧蘭耶家族的後代,當然,這場戰爭打得十分艱苦,其中為保住阿姆斯特丹,威廉三世被迫使用決水淹城外的辦法,1673年底,法國軍隊全部被趕出國土,年輕的威廉三世威望達到頂點,獲得了「護國英雄」的稱號,用自己的能力獲得各省公認,在歡呼聲中就任荷蘭執政。
威廉三世娶了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為妻,這場婚姻看來並不幸福,兩人沒有留下任何後代,而且威廉在瑪麗在世時一直對她十分冷淡,死後才記念起她的好處,悲痛萬分。但這場婚姻卻給威廉送來了一個比荷蘭更大、更強的國家。1688年,英國正面臨一場危機,當時,國王詹姆士二世置國內大多數人為新教徒的國情於不顧,企圖重新將天主教定為國教,而且強行鎮壓反對派,解散議會,已經處於眾叛親離的邊緣。威廉三世看準時機,親率萬余大軍在英國登陸,英國人紛紛倒戈,使他輕而易舉地攻下了倫敦,將岳父大人趕到了法國。威廉三世與其妻瑪麗一起被接受為英國國王,但條件是必須接受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其主要內容包括: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能徵收賦稅、不得在平時招募或維持常備軍;臣民有向國王請願的權利,國王不得對臣民濫施過分的刑罰;議員的選舉必須是自由的,議會內的演說、辯論自由,議會必須時常召集等。
這一事件,對英國而言意味著自1640年革命以來由革命引起的陣痛的結束,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長期穩定的君主立憲制,這就是史家所嘖嘖稱道的「光榮革命」。威廉三世成為「英國國王兼荷蘭執政」,這是英荷兩國在歷史上唯一一次被劃到了同一個人的名下。1701年,威廉又接受了英國議會通過的《嗣位法》,除了規定他的妻妹安妮為繼承人外,還規定今後任何天主教徒不能繼承英國王位,任何英國國王不得與羅馬天主教徒結婚等。
威廉三世一生主要精力都在同當時歐洲權勢最大的人物——「太陽王」法王路易十四做斗爭,除了上述1672年的那次外,1689—1697年的「八年戰爭」規模也很大,他使他名下的英荷兩國成為反法同盟的主力,1701年,他臨終前,為防止法國和西班牙合並,成為西班牙王位戰爭(1701—1713年)的主要發動者之一。但他與當時英軍的統帥馬爾伯勒伯爵曾一度發生矛盾,以致引起英國政局動盪,後來終於達成和解,馬爾伯勒伯爵後來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成為路易十四的剋星。
威廉三世的王位是與其妻瑪麗二世分享的,瑪麗一直甘居幕後,威廉是實際上唯一的國王,只有在威廉出征時,瑪麗才出來主政。威廉三世是一個宗教寬容者,實際上對天主教和新教沒什麼偏見,這種類型的國王在他的時代比較容易左右逢源。威廉三世在與其父威廉二世一樣的年齡時,也得了與其父一樣的恐怖疾病—小兒天花病,但這一次老天憐憫了奧蘭耶家族,威廉三世奇跡般地戰勝了此病,才有了後來他的一系列輝煌戰績。1702年,威廉三世病死,沒有後嗣,英國的王位由瑪麗二世的妹妹安妮繼承,而荷蘭則進入了歷史上的第二次無執政時期(1702—1747年)。
威廉三世被列入世界最有影響的帝王之中主要因為兩點,一是他使荷蘭度過了被英法兩國夾擊的艱難歲月,維持了「海上馬車夫」的獨立和強盛;二是他接受了《權利法案》,使英國跨入了穩定的君主立憲制。而後者對世界歷史更為重要。
瑪麗二世(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荷蘭王後、英國女王。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的長女,荷蘭執政、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的妻子和共治者(在英國)。
『肆』 英國1688為什麼要請荷蘭人執政
1688年6月20日,詹姆斯得子。其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沒有希望繼承王位。當時,支持議會的輝格黨(the Whigs)人與部分托利黨(the Tories)人為必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廢絀。在廢絀國王之後,由輝格黨和托利黨的7位名人出面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來英國,他們把王位傳於原本的繼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1688年11月5日威廉率領1.5萬人在托爾灣登陸。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獲送回倫敦。後經威廉同意,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國。議會重掌大權,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宣布詹姆斯二世遜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國,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同時議會向威廉提出一個《權利宣言》。宣言譴責詹姆斯二世破壞法律的行為;指出以後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天主教徒不能擔任國王,國王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等。威廉接受宣言中提出的要求。宣言於當年10月經議會正式批準定為法律,即《權利法案》。因為這場革命沒有人命傷亡或者受傷(即沒有流血——bloodless),故史稱光榮革命。
『伍』 荷蘭人為什麼會把自己的國家交給英國女王管理呢
簡要說一下荷蘭17世紀以前的歷史:
公元紀年前,在目前荷蘭的土地上居住的是日爾曼族與凱爾特族。直到公元400年。萊茵河以南的區域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中世紀年代,荷蘭被劃分為若干自治省,各自擁有自己的封建領主。在哈布斯堡王朝查理五世統治時期,將這一地區與現在的比利時與盧森堡一起組建了低地之國並成為勃艮第一哈布斯堡大帝國的一部分。
1568年,為了反抗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限制宗教和自由的專制統治,尼德蘭北方數省,在威廉親王的領導下進行起義。這就是荷蘭現稱為「八十年戰爭」時期的開始。1648年,王菲利浦二世的繼承者承認聯省共和國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共和國由七個主權省組成:荷蘭、澤蘭、烏得勒支、弗里斯蘭、格羅寧根、上艾瑟爾以及海爾德蘭。共和國政體仍保留了一項封建社會的成份,即權利很大的總督位置,由威廉親王的後裔世襲。
十七世紀,也稱為黃金時代,主要因為受惠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共和國變得非常繁榮。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主要從事航海以及與東南亞地區進行貿易,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公司。「十七先生」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跨國的理事會。東印度公司活躍於亞洲和非洲沿海,在下列國家與地區設有分公司。另外還有西印度公司,與西非和美洲進行貿易。西印度公司在1625—1664年期間管轄當時的新阿姆斯特丹,即現在的紐約。由於上述貿易利益的沖突,導致歷史上荷蘭與英國之間的數次戰爭。但盡管如此,荷蘭與英國卻一直關系緊密。
威廉二世總督與他的兒子威廉三世總督都與英國公主成親。荷蘭的威廉三世即英格蘭的威廉三世(William III,1650年—1702年),也是蘇格蘭的威廉二世、奧蘭治的威廉親王,奧蘭治親王、荷蘭執政、英國國王。他是荷蘭執政威廉二世與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之女瑪麗公主的兒子。1672年,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與英國聯手攻入荷蘭。7月,威廉三世就任荷蘭執政,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結盟將法國人擊退。1677年11月,為與英國結盟,與表妹、英國公主瑪麗結婚。1688年11月,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自由議會邀請威廉三世登陸英國。1689年1月,英國議會宣布國王詹姆斯二世遜位,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及女婿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為國王,並通過「權利宣言」。4月,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共同加冕為英國國王。
也就是說荷蘭的執政威廉三世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的外孫,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婿。他當上了英國國王,但還是兼任荷蘭的國王。
『陸』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什麼找荷蘭執政..17世紀英國不是和荷蘭在打仗嗎
簡要回答下:
為什麼找荷蘭執政 : 一是威廉親王在荷蘭的治國模式 及其資產階級性質符合英國資產階級的要求 二是威廉親王有英國王室血統(當然 德國血統更多)
三是威廉親王是新教徒 符合英國多數新教徒的願望 四是荷蘭剛剛在三十年戰爭後獲得獨立 且國力較強 是英國那些急於尋找國王替代品的英國資產階級的唯一的選擇
補充一點:威廉的進入充其量只能改變英國王室的血統 無法改變英國國內的權利結構
關於那個時代的三次英荷戰爭 你問的很好
表面化的解釋是 戰爭源於英荷間的貿易競爭 但背後還有一個政治原因 就是戰爭都是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發生的(第三次不是 但是英國在第三次與荷蘭的戰爭中幾乎沒有出兵 主要是法國在陸上進攻荷蘭 英國人收了路易十四的錢所以假裝支持法國)
所以你可以看出 對荷戰爭有明顯的政治意圖 即英國國王想借與荷蘭的戰爭來挑撥英國資產階級與荷蘭的感情 鞏固自己 又能迎合英國商業階層的利益訴求
事實上 拋開這場戰爭來說 英荷關系是不很錯的 保證低地國家的獨立一直是英國的基本外交戰略 況且這場戰爭打得並不激烈
『柒』 英國國王喬治一世不會說英語也不肯學,他如何治國
喬治一世的語言障礙使他對內政不感興趣,也不願參與,這極大地促進了英國近代內閣制的發展。喬治一世是英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國王,他不是英國人,54歲才因血緣關系入主英國,成為英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跡。他不會說英語,成為英國國王後,仍不願學習英語。語言障礙使他對國事漠不關心,英國內閣制度在他執政時期初見雛形。他執政時期是英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對日後英國的政治制度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開啟的漢諾威王朝到維多利亞時代成為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從新婚至1700年,安妮曾經18次懷孕,但由於身體狀況欠佳,多次流產,最後只有5個子女得以出生。然而不幸仍在繼續,5個子女一個個相繼夭折,其中最大的孩子也只活到10歲。悲痛欲絕的安妮女王此後再未生育。1700年,安妮的最後一個孩子夭折後,鑒於安妮的身體之後可能已無法生育的狀況,議會為了保證英國王位不致傳給天主教徒,遂在1701年制定通過了《王位繼承法》。法案規定,因威廉國王無嗣,死後其王位由安妮公主繼承,安妮公主若無嗣,死後由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已故波希米亞王後的女兒、漢諾威選帝侯索菲婭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後裔繼承;英國王位不能傳給天主教徒;英國國王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等。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按照《王位繼承法》的規定,王位應由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索菲婭繼承。而此時索菲婭也已去世,英國王冠就自然落到了索菲婭的兒子喬治頭上。
『捌』 英國人為什麼願意讓荷蘭君主作為英國國王呢
威廉三世是荷蘭人,他的妻子瑪麗是英國公主。
威廉二世與他的兒子威廉三世都與英國公主成親。荷蘭的威廉三世即英格蘭的威廉三世(William III,1650年—1702年),也是蘇格蘭的威廉二世、奧蘭治的威廉親王,奧蘭治親王、荷蘭執政、英國國王。他是荷蘭執政威廉二世與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之女瑪麗公主的兒子。1672年,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與英國聯手攻入荷蘭。7月,威廉三世就任荷蘭執政,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結盟將法國人擊退。1677年11月,為與英國結盟,與表妹、英國公主瑪麗結婚。1688年11月,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自由議會邀請威廉三世登陸英國。1689年1月,英國議會宣布國王詹姆斯二世遜位,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及女婿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為國王,並通過「權利宣言」。4月,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共同加冕為英國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