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什麼地運動

英國什麼地運動

發布時間:2022-11-02 07:19:22

1. 英國圈地運動的運動概況

中世紀,在歐洲大陸很多地區都出現過地主圈佔土地的現象,如德意志、法國、荷蘭、丹麥等國。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規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時期,英國就已存在大規模圈地運動 。
15世紀末以後,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商路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正處在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對外貿易大大發展,羊毛出口和毛紡織業興旺發達,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殖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於是在工商業發達的英國東南部農村地主首先開始圈佔土地,最初貴族地主只圈佔公有土地,後來又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此後一些貴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許多小農的土地被圈佔,農民不得不遠走他鄉到處流浪。16、17世紀,英國工場手工業得到發展,城市興起,對農產品的需求大增,圈地運動進一步高漲,特別是1688年以後,英國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開支持圈地,使圈地運動以合法的形式進行,規模更大,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這些圈地,英國有六百多萬英畝土地被圈佔。工業革命開始後,城市人口劇增,對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貴族地主為了生產更多的肉類和糧食供應城市,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加速進行圈地,出現圈地建立大農場的熱潮。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本主義英國的統治階級為加快圈地運動以獲得巨額財產,但又不想付出代價,就通過法律對「神聖的財產權」進行最無恥的凌辱。
18世紀,他們通過《公有地圍圈法》,這樣,出現更大規模用暴力把農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農民對公有地有使用權,而西方法律中使用權也是一種財產權)強行奪走、然後據為私有的圈地運動。僅「1801年到1831年農村居民被奪走350多萬英畝公有地,農村居民卻未得到過一文錢的補償。」通過此種「私有化」,大量農民的財產權──土地使用權被強行剝奪,農民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失去生存保障,被迫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無產者,靠出賣自身勞動力才能生存,即只有「自由」地服從僱傭勞動制度和接受資產階級剝削才能生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必需的能被僱傭的勞動力,在圈地運動中大量產生了。地主圈佔大片土地後,或自己僱工經營農場,或者租給租地農場主經營。資本主義農場大量出現,表示在農業中也大量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直到1845年,英國的圈地運動才逐漸結束。

2. 英國圈地運動的產生原因及影響是什麼

資本主義在工農業中的發展使英國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的最大特徵是舊貴族的衰落和新貴族的興起。圈地運動也引起了農民階級的分化,在少數人致富的同時,大批小農失去土地,特別是圈地運動的剝奪,淪為工業或農業僱工。被迫把自己的勞動力以最低的價格出賣給手工工場主和大農場主而變為僱傭勞動者。這樣,16世紀的英國社會出現了新的階級結構和由此產生的新的階級矛盾。圈地運動讓農人們出現了兩種不同的了局,一種就是小農的墮落和滅亡,而另外一種則是自耕農的興起,自耕農們順應圈地運動的發展潮流,在這種潮流中又擴大了自己的經營方式,從而獲得更多的優點,同時也讓自己的權利和地位得到提高,而且他們還在土地上進行了雇傭工人的耕種方式,這也與近代農業的發展不約而合

3. 英國圈地運動產生原因及影響是什麼

15世紀末,由於毛紡織業手工工場的發展,新航路的開辟,使得對羊毛的需求不斷增長,養羊業成為有利可圖的事業。許多貴族積極從事養羊業,把自己擁有的土地變為牧場,甚至把農民的用地也改為牧場。英國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以及巨大利潤和政府的支持,使得一些貴族常常毀壞農民的房舍和整個村莊,使土地連片,把圈起來的土地租給農場主或牧主經營,從中獲取高額地租。這一強奪農民土地的過程,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開始於15世紀70年代,到16世紀後半期,隨著工業的發展,使圈地運動不斷擴大。

總結來說,圈地運動出現的原因,一是因為毛紡制呢業的迅猛發展;二是因為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三是因為英國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四是因為利潤的刺激.五是因為政府支持的結果。圈地運動帶來的影響:圈地運動不僅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還使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對農業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造,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加快了英國城鎮的進程,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階級條件,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但圈地運動對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4. 英國的圈地運動是如何開始的它的過程是什麼

直到16世紀,由於對羊毛的需求,圈地才開始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社會現象。從15世紀20年代到16世紀20年代,英國的羊毛價格在一個世紀內平均上漲了319%。但還有另一個原因:不斷增長的人口給土地帶來了壓力,促使人們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圈地運動之前,開闊地主要存在於英國。這片土地由無數條狹長的土地組成,每一條都很小。一個家庭的土地分散到幾個地方,相互交織,沒有鄰居的幫助無法耕種。另一個是為了更高效的農業而整合小塊土地。在人們的想像中,上帝似乎很容易把他的佃戶趕出這片土地,因為這片土地屬於上帝,而且既然圈地是如此有利可圖,這場運動本應該是激烈的。

17世紀和18世紀,圈地運動在英國蓬勃發展,因為人們意識到大規模農業可以提高土地生產效率,並呼籲議會廢除反圈地法。18世紀的圈地法是議會通過的一項法案,要求擁有超過五分之四土地的人同意圈地。從開始到結束,英國圈地運動基本上是在法律框架下進行的,而不是由少數人單方面控制的、旋風式的、旨在千方百計實現目標的運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英國社會經歷了所謂的「吃人」圈地運動,但沒有出現大規模動盪,更不用說崩潰,而是相對穩定地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

5. 英國的圈地運動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

1751年至1851年間,因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英國在資產階級統治下出現「圈地運動」加速推進,大量農民湧入城市。加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展開,英國的工業急速發展,客觀上促進了城市數量的增加和規模擴大,為城市人口增加創造了物質條件。

6. 英國16世紀的圈地運動是怎樣的

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是大土地佔用者用暴力剝奪農民的土地和侵吞公有地的過程。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義的基礎,消滅封建主義,歸根到底是破壞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時破壞同它相聯系的農民「份地制」(即農民不完全的、有條件的土地佔有制)。這個過程在英國是從消滅農民的份地制開始的,圈地運動就是它的典型表現。英國的圈地運動經歷了兩個高潮,一個發生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另一個發生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圈地運動是對農民份地的最初沖擊,它構成了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基礎。這一個多世紀正是英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圈地運動用暴力手段剝奪了農民的份地,使其中部分人轉化為僱工,發展起來的是資本主義農場制,同時也逐漸形成了一個租地農場主階級。

呢絨業的發展,對羊毛原料的需要不斷擴大,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圈地活動活躍的直接原因。呢絨業是英國中世紀興起最早,並且是最重要的一個手工行業,從14世紀後期起,英國的呢絨業便以急促的步伐迅猛地發展起來。以全國呢絨出口的數量為例:1354年,輸出4774.5匹,1509—1523年,平均每年輸出84789匹,1524—1533年,平均每年輸出91394匹,1534—1539年,平均每年輸出102647匹,1540—1547年,平均每年輸出122354匹,而在1554年這一年,全部產品估計為呢絨16萬匹,克瑟密手織粗呢為25萬匹。本國呢絨業的發展,對羊毛原料的需要與日俱增,同時英國羊毛仍然源源不斷供應歐洲市場。

7. 英國的圈地運動是怎麼回事

1751年至1851年間,因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英國在資產階級統治下出現「圈地運動」加速推進,大量農民湧入城市。加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展開,英國的工業急速發展,客觀上促進了城市數量的增加和規模擴大,為城市人口增加創造了物質條件。

8. 如何評價英國的圈地運動它對第一次工業革命有什麼影響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圈地運動的背景。英國羊毛貿易的發展使養羊比耕種土地更有利可圖。因此,庄園的土地所有者從農民手中收回土地(有人說是掠奪)來飼養綿羊,這直接帶來了更多的利潤,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土地所有者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並有一定的資金來更有效地利用土地,這必將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業技術的進步。曾經耕種這些土地的農民被趕走,成為自由勞動者。其中一些農民成為地主或佃農的僱工,而另一些農民則到車間為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勞動力。至於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它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圈地運動的受害者。

9. 英國圈地運動的介紹

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規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時期,英國就已存在大規模圈地運動。

10. 英國的「圈地運動」是怎麼回事

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

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在歐洲,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規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時期,英國就已存在大規模圈地運動。

中世紀,在歐洲大陸很多地區都出現過地主圈佔土地的現象,如德意志、法國、荷蘭、丹麥等國。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規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時期,英國就已存在大規模圈地運動[2]。

15世紀末以後,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商路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正處在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對外貿易大大發展,羊毛出口和毛紡織業興旺發達,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殖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

於是在工商業發達的英國東南部農村地主首先開始圈佔土地,最初貴族地主只圈佔公有土地,後來又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此後一些貴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許多小農的土地被圈佔,農民不得不遠走他鄉到處流浪。

(10)英國什麼地運動擴展閱讀:

圈地運動類型:

第一種:小塊零散土地的集中

英國中世紀的時候形成一種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遠近、干濕都不同,為了公平分配,給你一小塊肥的、一小塊瘦的、一小塊遠的、一小塊近的……。

於是你有幾塊小土地,但並不連在一起,而是散落在各個地方,和別人的土地混在一起,這樣分散的小塊土地,被稱為條田。

條田當然不利於個人耕種,所以大家就互相協商對 換或買賣,使土地集中,這樣的圈地完全是自發自願的。

第二種:對公荒地的圈佔

首先要知道,古代英國和古代中國是完全不同的體制。中國是皇帝一家獨大,其他無論地主還是農民都是小的;而英國是地方領主權力大,王權較弱。

那時候的英國,領主佔有他管轄區域內的土地,除了各級領主自己經營的土地外,其它土地給農民租種,成為農民的份地。

這兩種土地之外還有一些公用地和森林沼澤等荒地,這些公地和荒地法律上當然也是領主的,但實際上是公用或無主的。

當大塊的土地緊缺時,大家就打上了這些公地和荒地的主意,領主或佃農都有圈佔為己用的行為,在土地不缺的地方。

這種佔用也相安無事,但是在一些土地緊缺的地方,就不能隨意佔了,佃農和領主們就要互相協 議,比如領主要佔一塊,就給佃農一些補償。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多數就這樣通過協議、在(王室和領主的)法律框架內圈佔了,但也有少數補償不到位或者不補償就強占的,引起了暴力沖突。

第三種:議會圈地

君主立憲後,英國的王權和領主權都衰落了,議會成了最高權力機構。於是議會制訂了圈地的法律,這個法律就接近現代意義的法律了。

就是想圈地,那麼按國家(而不是王室和領主)的法律來。這時候英國才是第一次出現了有政府背景的圈地。但20世紀的研究普遍認為,議會圈地的規模和效用並不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圈地運動

閱讀全文

與英國什麼地運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空置稅什麼時候開始征 瀏覽:436
義大利旅遊穿什麼衣服合適 瀏覽:985
出口印尼中華多少錢一條 瀏覽:123
為什麼義大利登山靴出名 瀏覽:390
中國移動Edge什麼意思 瀏覽:180
義大利什麼車銷量好 瀏覽:173
美國用什麼導彈炸死伊朗將軍 瀏覽:831
越南降真香有什麼特點 瀏覽:907
越南頭頓的河叫什麼 瀏覽:609
葡萄牙在印度什麼地方 瀏覽:179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哪個城市舉辦 瀏覽:816
義大利買哪些車便宜 瀏覽:208
英國正規軍有多少人 瀏覽:482
哪裡有越南榴槤苗買 瀏覽:526
中國進口豬產品有哪些 瀏覽:794
印尼出國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212
印尼巴士飛機怎麼起飛 瀏覽:467
印尼白刺參是什麼 瀏覽:914
英國留學可以辦什麼銀行卡 瀏覽:255
義大利文圖拉最後怎麼樣了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