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歷史
英國歷史是一部征服與合並和的歷史。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19世紀50-70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時正值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有維多利亞時代之稱。
英國歷史
英國歷史是一部征服與合並和的歷史。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19世紀50-70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時正值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有維多利亞時代之稱。
基本信息
中文名:英國歷史
英文名:British History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組成部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等
聯合王國(unitedkingdom)
1642年至1651年在英國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沖突及政治斗爭
蘇格蘭歷史
英國行政區劃 大不列顛島 英國地圖 英國地圖中文版全圖
羅馬時期
羅馬帝國疆界正在載入羅馬帝國疆界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30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凱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凱爾特人已經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凱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為阻止北方凱爾特人南下,公元2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凱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中古時期
日耳曼入侵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駐不列顛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大部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
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繁,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讓位於西薩克森伯爵哈羅德。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為干預義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範議會」。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准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逐漸分別開會,慢慢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對以後英國歷史發展有積極意義。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王權時期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正在載入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征服威爾士
中世紀時候,威爾士由許多地方公國分別統治,幾乎沒統一過。當英格蘭受到諾曼人侵入時,威爾士人也南進接鄰英格蘭的邊界地區,在當地和威爾士東部建立一些貴族統治。威爾士北部和西部則逐漸統一在羅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兩年後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1301年2月7日,他為了平息當地威爾士人,冊封其出生於威爾士的兒子為威爾士親王(後來繼任為愛德華二世)。此一將威爾士親王頭銜封給英國君主長子的傳統,至今持續實行。英王室直接統治這塊地區,故稱之威爾士公國(1284年—1536年)。該公國之外的威爾士東部和南部地區,仍然不受英王管轄。
1535年,《聯合法案》完成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統一,劃分後者為13個郡,並規定英格蘭法律通行全威爾士,英文為其官方語言。大部分威爾士人因此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貳』 英國1600年庄園主減少,是出於什麼原因
鄙人認為之所以1600年庄園主減收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幾點原因:
1、圈地運動、庄園變羊圈
15世紀開始,新航路開辟,海外貿易擴大。尼龍需求日漸增大,於是毛紡業高收發展。故此毛紡業的羊毛原料價格,也不斷上漲,而英國傳統的養羊也比較發達,英國農民幾乎都有養羊的副業,但是時間的發展養羊比耕種,變得愈來愈利大,於是大量社會資源向養羊業傾斜。但是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
可是偉大黑奴解放運動,更讓這些庄園主,再也回不到原來的生活,南北戰爭將這些庄園主舊夢打碎,所以不久,他們只能在自己,即將荒廢的庄園大宅門口,搬把椅子,找人合影,一張20了。
『叄』 英國著名的庄園有哪些
一。貴族藝術里的俄羅斯庄園
俄羅斯的庄園是僅次於皇宮的貴族庭院。
1.托爾斯泰庄園(音譯為雅斯納雅玻里亞納庄園)
雅斯納雅玻里亞納庄園是托爾斯泰母親的陪嫁領地。
2.普希金庄園
普希金在這個庄園里最長也只是住了兩年,但卻在這里創作了許多廣為人知的作品,比如《葉甫蓋尼-奧涅金》、《先知者》等。
3.庫斯科沃庄園
一個俄羅斯的建築庄園,一個俄羅斯的繪畫庄園,一個俄羅斯的雕塑庄園。在18世紀俄羅斯庄園中,庫斯科沃庄園是個倍受寵愛的庄園典範。
4.阿勃拉姆采沃庄園
在庄園藝術方面,俄羅斯人都不會忘記「俄羅斯繪畫藝術的搖籃」阿勃拉姆采沃庄園。
二。世外桃源里的英國庄園
英國庄園大多沿襲16世紀伊麗莎白時期的文藝復興和哥特風格。
1.邱吉爾庄園
以布蘭姆宮為軸心的龐大宮殿式建築群是丘吉爾庄園的中心。
2.奧爾索普庄園
奧爾索普庄園有3個重要的日子:7月1日,黛安娜在這天出生;7月29日,黛安娜在這天成為英國王後;8月31日,黛安娜在這天遭遇車禍,離開人世。
三。葡萄酒里的法國庄園
哪裡有庄園,哪裡就能聞到葡萄酒的醇香,這是只適用於法國的庄園定律。
1.普羅旺斯的酒庄
普羅旺斯的庄園歷史學家們都說,葡萄酒文化是從2600多年前的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開始的。這是普羅旺斯和法國葡萄酒品質的證明。
2.勃艮第的庄園
不懂酒的人,才會只知道波爾多,不知道勃艮第;拿破崙更為欣賞的葡萄酒品種就是產自這里。勃艮第地區是法國科爾多省最大的酒園,總面積超過500英畝。而這里的葡萄酒最美妙之處就是它的香味。
3.波爾多的庄園
波爾多是法國的港口城市,是法國酒庄數目最多的地區,也是全世界紅葡萄酒產地最常見的發源地,就憑這些「最」,波爾多就不可能被法國專業釀酒庄園所遺忘。
4.拉斐酒庄
1787年拉斐酒庄葡萄酒,198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行售出,售價16萬美元
5.流行之王的國度neverland——「地球上最快樂的凈土」
michael
jackson
的夢幻庄園
1988年由流行天王巨星michael
jackson花巨資買下,佔地2800英畝,是美國最奢侈的豪宅之一。
『肆』 英國最古老莊園有多少年
十六世紀,四百多年
『伍』 英國女王莊園多大
女王的私人財政大部分資金來自於蘭開斯特公國。這是一個佔地1.8萬公頃的私人庄園,它被永久託管給英國未來的國王和女王。目前每年從公國獲得的利潤都要交給伊麗莎白女王,用於資助君主的官方和私人開支。
去年,蘭開斯特公爵領地的利潤超過2200萬英鎊(約合1.83億元人民幣)。但疫情曾對王室財務造成不小的損失。2020年9月,王室私人財政的保管人宣布,由於旅遊和參觀王室地標的人數大幅減少,王室資產負債表上可能出現3600多萬英鎊(約合2.99億元人民幣)的缺口。
『陸』 現在英國國王及貴族有多少領地,庄園,城堡
現代英國傳統貴族的權力被大大縮減了,其資產也自然逐漸的被用作其他目的。目前仍然處於英國女王直接管轄下的領地只有3處,分別是白金漢宮,溫莎城堡和荷里路德宮。當然英國女王擁有少量的其他資產,比如一些土地以及地產,但是具體都有哪些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而其他英國貴族的資產則大大的受到議員的限制。所有的英國皇室都住在溫莎堡或是白金漢宮,因為他們沒有其他領地。而現代英國的冊封貴族都只領頭銜,不獲得額外的資產,所以總的來說只有女王擁有以上提到的幾所地產。
『柒』 英國奢華庄園: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沃德斯登庄園
9月8日參觀了英國奢華庄園:
前面計劃去牛津大學,兒子告訴我們,沃德斯登庄園就在附近,讓我們一定去看看。兒子是學金融的。
有這么一句話:在金融界你不知道羅斯柴爾德家族就像作為一個士兵卻不知道誰是拿破崙,研究物理學的人不知道愛因斯坦一樣不可思議。
早晨吃過早飯,從營地出發到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沃德斯登庄園已中午,吃過午飯我們才進去。
沃德斯登庄園是位於英國英格蘭,白金漢郡村莊沃德斯登。他是羅斯柴爾德男爵費迪南德在1874年到1889年修建的鄉間別墅,在英國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豪宅」庄園。這座庄園是這個家族在歐洲的30所別墅中的其中一座。
走進沃德斯登庄園宅內,裡面陳列了大量的17-18世紀的法國瓷器和傢具、文藝復興時的歐洲名畫、壁掛、牆壁鑲板、地毯、吊燈。
這些有幾百年歷史的工藝品毫無歲月的痕跡,令人眼花繚亂。只從這些收藏的財富來看,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富貴遠在皇家貴族之上。
中國人知道這個猶太金融家族,還要多謝宋鴻兵的《貨幣戰爭》一書。當然,該書中說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50萬億美元財富,這已被羅斯柴爾德家族出面否認。
然而,人們對羅斯切爾德家族在金融界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仍有很大爭議。那些認為羅斯切爾德家族富可敵國,權勢通天的人相信這個家族是美聯儲背後的影舞者,甚至就連美國總統肯尼迪的被暗殺,也被說成是與這個家族脫不了干係。
而今天的羅斯切爾德家族早已不復往日輝煌的人認為,今天羅斯柴爾德對世界特別是金融市場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比如,2001年,該家族旗下一行利潤是1.34億美元,和花旗集團的210億美元相比,還不夠塞牙縫。
然而,中肯的說,羅斯柴爾德家族一向行事低調,家族內部又遵循團結一致的傳統——該家族的徽章是五支箭,象徵「兄弟一心,其利斷金」。此外,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銀行始終拒絕上市,這意味著它根本不用公布年報。
二百多年來,他們一共在地球上投資了多少生意,賺了多少錢,只有家族核心成員才清楚。它在世界經濟界的影響,也只有極少數細心的專業人士才能發現。他們擁有對世界金融,戰爭等方面敏銳的洞察力和早於任何個人及國家的消息和情報。
羅斯柴爾德家族最早發跡於19世紀初的德國,第一代家主是梅耶·羅斯柴爾德。梅耶後來把五個兒子分別派往法國、英國、奧地利、義大利等地開拓市場,也就是著名的「羅氏五虎」。英國這邊的分支,最早由梅耶的三兒子內森開創。這一分支的第三代繼承人的女兒Evelina後來嫁給了自己家族在奧地利分支的遠房堂兄費迪南德·羅斯柴爾德男爵。二人婚後,費迪南德搬到英國生活。
費迪南德熱衷於收藏,尤其是18世紀法國的細木護牆板、傢具、掛毯、瓷器、書籍等,藏品中的大部分都來自法國宮廷,為歷代國王的御用愛物,精美絕倫,價值連城。為保存這些藝術收藏品,並招待上流社會人士,他在倫敦附近白金漢郡的沃德斯登村買下了一塊地,建造了沃德斯登庄園。
庄園豪宅被面積廣闊的花園和綠地包圍。這里還有專門養鳥的地方。
百鳥園,裡面飼養著許多珍惜鳥類,其中還有來自峨眉山區的。
一直看到閉館我們是最後幾個出來,真是大開眼界。如果時間允許一整天都不多,我們戴上有中文翻譯的耳機每一個館仔細參觀,一下午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外面的花園都沒有時間看了,據說有一個養鳥的園子,裡面還有四川峨眉山的鳥。
『捌』 英國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庄園
英國有很多華美精緻的庄園,其中的佼佼者包括海克利爾城堡(Highclere燙astle,請不要被名字迷惑)、哈特菲爾德庄園(Hatfield燞ouse)、布萊尼姆宮(Blenheim燩alace)、查茨沃斯庄園(Chatsworth燞ouse)等。
『玖』 英國肯伍德庄園的歷史
肯伍德府是一座昔日的英國鄉村別墅,位於漢普斯特西斯公園的北部邊緣。肯伍德府始建於17世紀,之後第一任曼斯菲爾德伯爵居住於此。伯爵邀請了當時蘇格蘭著名的新古典建築師羅伯特·亞當(Robert Adam)兄弟對整個府邸進行翻修。翻修工程不僅包括建築格局的整合,還包括內置裝飾的現代化。是羅伯特·亞當的傳世經典作品之一。成為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它高貴、典雅。別墅中有一個小型的收藏展室,裡面有很多藝術品。這棟華麗的別墅中還建有一個巨大的藏書室,其間放置的新古典風格的家居也精美之至。2012-2013年的翻修工程也是依據Robert Adam兄弟的建築理念而進行的。
不同於其他名人府邸的金碧輝煌,肯伍德府外表整齊素凈,內裝高雅大方。淡藍、青紫配以柔和的橘粉色,舒心而愜意。漫步府邸之中,無論是欣賞府藏名人畫作(比如:Rembrandt,Turner,Vermeer等),還是仔細領略各個房間的優雅布局,都能給遊客以身心放鬆的寧靜享受。
『拾』 據說英國國王直到16世紀都沒有自己的宮殿,這是真的嗎
16世紀英國的代表性建築是庄園府邸,當時英國國王經常輪流在大貴族的庄園府邸里居住,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自己的宮殿。
從公元5世紀到15世紀,威斯敏斯特宮是英王室的主要居住地。威斯敏斯特宮13世紀已經成為英國政府所在地。1049年起英王將這里當成主要居所。懺悔者愛德華11世紀開始修建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現宮殿最古老的部分威斯敏斯特廳由威廉二世始建於1097年。
3
由於懷特霍爾宮在1698年被大火付之一炬,聖詹姆斯宮便正式成為當時瑪麗二世女王及其夫婿威廉三世的主要居所,同時亦成為了英國君主日常的行政中心。期間雖然英國君主已經有近兩個世紀的時間沒有在這里居住,但它至今仍然是由皇室擁有的法定官邸,而且更是英國本土最高規格的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