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834年至1839年,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數量以及中國流出的白銀量
1767年以前,英國每年向中國輸出的鴉片不過200箱(每箱50-60千克),1839年達到4萬多箱.美國也從(土耳其)販運鴉片到中國.1821-1840年間,中國白銀外流至少在1億元以上,平均每年流出500萬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每年總收入的 1/10.
B. 是哪一年英國向中國大量運輸鴉片具體時間呢
把鴉片作為毒品大量輸入到中國來,開始於十八世紀的上半葉。早在1773年,英國第一任印度總督就制定了「鴉片侵華」的政策。英國人利用東印度公司製造大量的鴉片,甚至專門製作適合中國人口味的鴉片。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時間是1840年。英國經常稱其為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英國曾向多少國家輸出鴉片擴展閱讀
第一次鴉片戰爭主要內容
1840~1842年間,中國軍民抗擊英國借口中方銷毀鴉片而派兵入侵的戰爭。清中葉以後,英國等國向中國大量輸出毒品鴉片。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
鴉片戰爭自此開始,戰爭經歷三個階段。最終以中國慘敗告終。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C. 英國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在什麼時候英國為什麼向中國走私鴉片
19世紀上半葉,在中英貿易中,英國對中國產生逆差,當時中國的經濟條件要比英國好的多,英國沒有很好的商品來和中國交易,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等商品卻在歐洲十分暢銷,處於資本擴張時期的英國商人就想到了鴉片這種特殊的商品,以此來扭轉中英貿易的不利局面。再者,由於中國當時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想打開中國的門是很困難的.所以英國就想用鴉片這種精神武器來強行打開中國市場和中國的大門.從中獲取暴利.
D. 英國發動了幾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
根本原因:18世紀中後期,英國開始工業革命,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生產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幅員遼闊的中國.
直接原因:禁煙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
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直接原因:列強提出修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
(4)英國曾向多少國家輸出鴉片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爆發原因: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閉關鎖國」後的滿清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打擊了英國走私販的囂張氣焰,同時影響到了英國的利益。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Blaxland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E. 英國從1799年到1839年共向中國輸送多少箱鴉片
在鴉片戰爭前的40年中,英國走私運入中國的鴉片有40多萬箱,從中國掠走大約三四億銀元。1800年,英國的鴉片收入為124萬多兩白銀,到1838年增長到519萬多兩白銀。這是一筆駭人聽聞的掠奪賬。
F. 除英國外還有哪些國家曾向中國輸入鴉片
美國從1805-1837年的30多年間,共向中國輸入鴉片14169箱。還有印度也曾向中國輸入。
在鴉片戰爭前,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大量販運鴉片,鴉片稅收成為英屬印度政府的一項重要財源。西方國家向中國販賣鴉片,最早有葡萄牙和荷蘭。英國販賣鴉片較晚,一七五七年英國佔領印度鴉片產地孟加拉,一七七三年英屬印度政府給予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鴉片的專賣權。
東印度公司在加爾各答設立的鴉片加工工廠,不但大量製造鴉片,並且研究怎樣使鴉片更能符合中國人的口味,使它的輸出量能夠繼續擴大。鴉片製成後,東印度公司通過國家官吏,在加爾各答市場公開拍賣給商人,然後偷運到中國來。
(6)英國曾向多少國家輸出鴉片擴展閱讀:
中國被動輸入鴉片的影響:
1、鴉片貿易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災難。鴉片的大量入口改變了中國在國際收支中的地位,中國從出超變成了入超,每年須以大量白銀支付貿易上的差額。
2、19世紀20年代中期以後,白銀外流成了經常現象,而且數字越來越大。1826~1827年白銀外流估計為350萬兩,30年代平均每年流出白銀達五六百萬兩,銀貴錢賤的現象日趨嚴重。
3、中國農民出賣農產品得來的是銅錢,但交納賦稅必須用銀。銀貴錢賤大大加重了廣大農民的負擔﹐刺激了物價上漲,也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鴉片流毒中國,吸食者日眾,使廣大人民的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由於把大量金錢消耗在鴉片上,人民日益貧困,社會購買力萎縮。
G. 英國對華發動鴉片戰爭是哪一年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武備廢弛、敵情不明、指揮紊亂,因此屢戰屢敗。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無力再戰。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由於清政府官員長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國際關系,在隨後的《南京條約》兩個補充文件談判中遭受了進一步的利益損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使英國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
H. 英國政府售出多少鴉片,多少人生命
鴉片早在唐代已有少量輸入﹐元明時南洋諸國貢品中也有此物﹐但均作為葯材使用。西方殖民國家向中國販運鴉片﹐最早有葡萄牙和荷蘭﹐他們以澳門為據點向中國輸入。到18世紀後期﹐英國對中國絲茶的需要日益增加﹐而其工業產品在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中國卻很難找到銷路。為了扭轉必須以現金抵消貿易差額的局面﹐英國及其商人就積極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
1757年﹐英國佔領了印度鴉片產地孟加拉﹐177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了鴉片專賣權﹐1797年又壟斷了鴉片製造權。在這個機構的操縱下﹐英國對華鴉片貿易迅速發展起來。進入19世紀以後英國人運華鴉片逐漸增加﹐從每年三四千箱遞增為每年一二萬箱。與此同時﹐美國商人也大量向中國販運鴉片。
從19世紀初開始﹐各國商人歷年運入中國的鴉片數量估計如下表所列﹕ 其中以英國商人販運的為大宗﹐其次為美國商人。美國商人主要是販運產自土耳其﹑波斯的鴉片。在1806年至1834年﹐根據縮小了的報關數字﹐美國商人從土耳其運到廣州的鴉片共有8901箱。
鴉片貿易給英美資產階級帶來了巨額利潤。1817年﹐一箱印度鴉「公班土」成本僅二三百盧比﹐在印度的拍賣價格為1785盧比﹐在中國的賣價達2618盧比﹐因此﹐輸運印度鴉片進中國被視為發財快捷方式。怡和洋行﹑沙遜洋行等外國企業均以私販鴉片起家。鴉片貿易使英國改變了對華貿易的入超地位﹐單靠鴉片一項﹐就接近抵消從中國進口的全部貨值。而鴉片貿易又為英屬印度政府增加了一筆巨大的收入。1829年鴉片稅收超過 100萬英鎊﹐佔英印政府歲入的1/10。英國商人以走私鴉片所得資金﹐從中國向英國本土輸入茶葉﹐使英國政府每年增加數百萬鎊茶葉稅收。英國資產階級一面強迫印度農民種植鴉片﹐輸往中國﹐一面又向印度大量傾銷棉紡織品﹐利用印度農民種植鴉片的收入﹐為英國的工業品尋找出路。
給中國帶來的災難 早在1729年清政府就曾禁止鴉片進口﹐1796年清廷以輸入漸多﹐白銀外流﹐影響國計民生﹐再次下詔禁止鴉片輸入。但是﹐外國鴉片販子在其本國政府的支持下﹐採取偷運和武裝走私的手段破壞清政府的禁令﹐又用賄賂方式﹐收買清朝官吏﹐使得鴉片貿易得以通行無阻。
I.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經過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到了十九世紀,鴉片輸入額逐年增多。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抵銷英中貿易方面的入超現象,大力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以達到開辟中國市場的目的。十九世紀初輸入中國的鴉片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國資產階級從這項可恥的貿易中大發橫財。由於鴉片輸入猛增,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並使吸食鴉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如不採取制止措施,將要造成國家財源枯竭和軍隊瓦解。於是,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入口。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戰爭」。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J. 英國為什麼從印度向中國輸出鴉片
1、印度大部是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條件好適合鴉片生長;
2、離中國近,便於運輸,節約成本;
3、東印度公司在印度,輸出鴉片時可以配合以東印度公司的軍隊;
4、印度為英國的殖民地;
5、低廉的勞動力。
鴉片戰前,因為中國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帝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量很有限,同時也因為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暫時了限制了對外貿易規模,這給英國商品的向中國輸入以頑強的抵抗。英國輸華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金屬製品和從印度運來的棉花,後兩種商品能夠賺點錢但數量有限。大宗紡織品則虧損。而它又亟需中國的茶葉、生絲等商品。在若干年裡,中英正常貿易,中國方面一直保持著出超的地位。直到19世紀30年代初,出超額每年仍在200-300萬兩白銀以上。英國資產階級跟中國做買賣,目的是要贏利賺錢的,這種貿易格局當然是他們不能容忍的,要想辦法找門路改變。他們找到了一件法寶,這就是鴉片貿易。從根本上說是為了適應其殖民侵略的需要,其直接原因就是為了扭轉它在對華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19世紀以後,英國開始收大量鴉片輸入中國,它不惜採取賄賂官吏甚至武裝走私等卑劣手段。在19世紀的最初20年中,英國從印度輸入中國的鴉片每年平均約4000箱。30年代激增,到1839年就達將近40000箱。除了英國以外,這時還有美國商人從土耳其販來中國鴉片,但為數較少。由於英國對華輸入鴉片數量的激增,從19世紀30年代起,在它對華貿易總值中,鴉片就佔到1/2以上,到鴉片戰爭時英國在對華貿易中由入超變為出超。
一,打開中國市場減少貿易逆差;
二,有利於擴大殖民侵略范圍;
三,個人資本家的道德敗壞,只顧賺錢忽視道德;
四,鴉片在英國本土被禁,為了尋找新的市場而向外輸送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