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議會為什麼發出聲音

英國議會為什麼發出聲音

發布時間:2022-11-03 15:44:16

1. 為什麼英國議會感覺就像說相聲

英國議會就是各黨派互相指責、挖苦、諷刺對方政策意見的地方,所以感覺像在說相聲。

2. 英國議會的選舉

下院是民主的代議機關,議員是選舉產生的。
英國下院議員通過普選、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進行選舉。這是英國勞動人民經過100多年斗爭的結果。從1832年選舉改革開始以後,先後通過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個人民代表法,最終取消了選舉財產資格的限制。選民開始不以財產所有人的資格而以國家公民的資格參加選舉。1872年取消舉手投票採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28年21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48年才取消了給予大學12個席位,實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選舉制。1969年通過的人民代表製法規定選舉權的年齡由21歲降為18歲。
在英國凡年滿18歲沒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資格的英國公民都有選舉權。但居住期限的資格仍保留,選民必須在某一選區中居住3-4個月以上才能在該選區選民冊上登記。凡年滿21歲的公民都有被選舉權。在選區獲得2名選民推薦和8名選民聯署同意都可成為議員的候選人,但貴族、主教、法官、高級文官、現役軍人、宣布破產者、重罪犯人、受權辦理選舉事務的負責人等沒有被選舉權。
下院議員選舉採用小選舉區相對多數選舉制。即每一選區產生一名議員,議員候選人只要取得相對多數就能當選。2010年,全國總共659個選區,選出650名議員。議席的分配蘇格蘭不少於71席,威爾士不少於35席,北愛爾蘭不少於12席,其他就屬於英格蘭的席位。
英國的競選費用很高,1983年英國各大黨的競選費用:保守黨因為得到大企業主的支持,花費了1500萬英鎊,工黨為250萬英鎊,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聯盟為100萬英鎊。
英國下議院議員的成員比較復雜,特別在工黨獲得大選勝利以來議員中議員有大地主、董事長、銀行界、工商企業界、律師、教員、新聞記者、農民、工人、工會職員等,在各方面的人都有代表,議員每年要開會8個月左右,長時間的出席會議他們是職業議會人。平民院法定任期為5年。但首相有權選擇合適時機,請求英王下令解散議會,提前大選,或者執政黨的重大決策、提案受下院多數議員的否決而被解散議會,徵求民意,提前大選,因而下院實際任期比5年短。平均任期不到4年。1987年英國議會大選時比規定日期提前11個月零28天。
此外在特殊情況下,主要在戰爭時期,議會任期可以延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10年到1918年才改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35年到1945年才改選,任期為10年。 英國在1949年制定了人民代表法,1969年又對該法進行了某些修改。例如,將選民的年齡由21歲降低到18歲。下院議員的選舉主要根據該法進行。在英國,有幾類人不享有選舉權。第一是貴族,但1963年的選舉法規定:凡放棄貴族身份者即有權選舉議員,1999年又規定被排除出上議院的世襲貴族可以在大選中投票或參選,這是歷史上的首次。第二是服刑中的罪犯。第三是接受精神醫院治療中的住院患者。第四是選舉中犯有腐敗行為者,5年內不得選舉議員。第五是選舉前未登記為選民者。另外,很多人認為王室成員不準投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英國女王可以投票,其他王室成員也可以投票,但是他們一般不會投票,因為這樣做會被視為有悖於君主立憲制度。
人民代表法對候選人的資格條件作了兩種規定:基本資格條件是凡年滿21歲以上的英國男女公民,有選區的兩名選民提名和8名選民同意,便可登記為該區的下院議員候選人;職業資格條件是上院議員、英格蘭教會、蘇格蘭教會、愛爾蘭教會的牧師和羅馬天主教的神父、法官、文官、正規武裝部隊的警察部隊的成員以及在企業中擔任由政府指定的董事等,均不得成為候選人。但擔任有報酬的國家職務者辭去原來職務和貴族放棄爵位後,仍享有被選舉權。這一規定是發生了托尼·本事件以後所做出的修改。
1960年,工黨候選人托尼·本世襲了上議院議員職位,又參與了下議院議員選舉並勝出,所以當局下令舉行補選,但這位本先生依然在下議院議員補選中「獲勝」。為此,英國選舉法庭做出裁決,由補選中排名第二位的保守黨候選人擔任議員職務。這個案例的出現令英國在1963年修改有關法案,允許擁有世襲頭銜的上議院議員放棄其頭銜,以便能在英國下議院擔任議員。
英國議會下院選舉從1918年開始實行選舉保證金制度。按規定,議員候選人必須交納150英鎊保證金(按今天的折算大約相當於4500英鎊),如果該候選人在選舉中所得選票不足選區全部選票的1/8,則保證金收歸國家所有。1985年,保證金數額標准修改為500萬英鎊,如果候選人在選舉後獲得5%的基本選票,這筆錢就退還給候選人。
英國議會下院選舉實行秘密投票、一人一票的原則。1872年頒布的秘密投票法,其目的是要消除選舉中的賄賂和高壓手段,改進選民登記的機構,進一步簡化、擴大公民權。秘密投票法阻止了選舉中的腐敗行為,使選舉制向合理化的方向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現行的計票制度:英國基本實行小選區制。如1992年的大選將全國分成642個選區,選舉產生651個下院議員。全國劃分為650個選區,每逢議會大選時,英國工黨、保守黨以及自由民主黨三個主要政黨便在650個選區逐個爭奪每一個議席。與小選區制相匹配,英國實行的是相對多數代表制的計票制度。即在選舉中,某個候選人雖未得到過半數票,但只要比其他候選人得票都多,哪怕只多得一票,就能獲得議席,而得票第二的政黨沒有任何議席。雖然說像綠黨一樣的較小的政黨在全國的得票總數可以數以萬計,但是卻不足以贏得某一特定選區的議席。因此,這種計票制度不能如實地從議席中反映出政黨斗爭的力量對比,對於小黨尤其不利。
盡管英國議會選舉實行的相對多數代表制在不少人眼裡看起來不公平,但是,這種選舉制度卻在英國始終實施並有一批堅定的支持者。不可否認,相對多數代表制具有一些重要的優點,比如說簡單易行,能相對節省普選的時間和費用;議員和選區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議員更能在議院中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發出聲音;可以讓一個政黨贏得絕對多數的席位,成為執政黨,而不需要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首相、政府和議會之間會有更好的合作關系,更能有效地工作,因此更能保持政局的穩定,有利於政府高效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國的相對多數選舉制度注重的是穩定性和延續性。
海曼女男爵當選上院議長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因為這意味著擁有1400年歷史的大法官一職的終結。在英國歷史上,大法官曾是英倫三島上僅次於國王的職務。這個職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605年,它最初是王室的書記員,後來一度集立法、司法、行政三種權力於一身。在英國歷史上,擔任大法官這一職位的名人很多,其中既有賢人聖徒,也不乏奸詐之徒。但到了現代,大法官一職的重要性越來越弱,只是在上議院和樞密院司法委員會開會時擔任主持人的工作,不過在名義上,大法官仍是最高法院的院長、上議院的議長,另外還兼任內閣的法務大臣(因而也是執政黨的要員,須與政府共同進退)。 布萊爾上台之後,一直致力於憲政改革,大法官一職成為改革的主要目標。隨著海曼女男爵的當選,大法官這一存在了1401年的職位「壽終正寢」了。
從宏觀視野看,這次上議院議長產生方式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變革,不過是英國議會從「議會主權」到「行政集權」變遷規律的一個佐證而已。這種變遷,從長遠來看,對於實現英國國家機構權力行使的制約和平衡是有利的。

3. 英國首相選舉制度和美國總統選舉有什麼不同

英國是世界上較早實行普選制的國家,其選舉制度不僅對英國自身的民主政治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美國等西方國家民主政治體系也具有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文簡單扼要的介紹了英國選舉制度,及其存在的問題,並對其對中國選舉制度的改革的借鑒之處,也就是英國選舉制度的優點,做了重點的分析。

一、英國三大立法主體

在英國, 君主(monarch)以及下議院(又稱平民院)和上議院(又稱貴族院)兩院(House of Commons and House of Lords)是法定的三大立法主體。當然君王的立法地位只是流於形式,而兩院中的下議院又具有主導地位。

至今為止,上議院還不是通過選舉產生,其中一部分議員是執政黨政府建議英女王授封的終身貴族;另一部分則是世襲貴族,也就是說,他們的議員身份是由其祖先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在英國的政治議事日程上,有關上議院的改革以及是否廢除上議院的爭論已持續多年。經過改革,上議院中世襲貴族議員的數目已經大大減少,但其變革現仍處於進行當中。

歷史上,英國議會上、下兩院之間一直存在著權力斗爭。這方面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一直延續到17世紀,下議院的權力才逐漸變得越來越大。到了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政府處在自由黨執政時期,下議院的優勢已是毋庸置疑的了。在立法方面,只要是下議院通過的法案,上議院能做到的最多也只是拖延一段時間,但是卻很難完全推翻有關的法案。

所以,在立法方面來說,上議院雖然仍然具有修訂法律的職能,但是議會權力的中心已集中在由選民選出的659名議員所組成的下議院。下議院議員的工作是就政府提出的法案進行辯論和投票。如果這些法案在下議院得到通過的話,法案將送交上議院進行審議和最後批准。可見,一項法案的批准,經常要通過冗長的立法程序。英國並沒有正式的憲法,政府執政是基於習慣法(即以過往法院判例和慣例作為依據)。所以英國最終的立法權基本上掌握在下議院。

二、英國選舉制度

下議院議員是通過普選產生的。凡英國公民以及愛爾蘭共和國公民(其公民為選舉目的時不視為外國人),年滿18周歲或自選舉登記公布日起12個月內將滿18歲者,在沒有法定的喪失選取權的情況下,並且居住在規定選舉登記的選區內(根據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 2000),均可以參加下議院的選舉投票。投票人要參加議會選舉必須在所在選區(a 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y)進行登記,並列名在選舉登記(electoral register)之中。

那麼,下議院選舉制度的基礎又是什麼樣呢?整個英國被分為659個選區(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y),每個選區的選民人數約為五萬名,每一個選區都要選出一名代表成為下議院中的議員(MP)。所以,下議院一共由659名成員組成。根據最新的《2000政治黨派、選舉及全民投票法案》(Political Parties,Elections and Referenms Act 2000),規定原來由幾個邊界委員會(Boundary Commission)共同履行的職權現通歸選舉委員會執行(Electoral Commission),再由選舉委員會根據《政治黨派、選舉及全民投票法案》建立四個邊界委員會,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各有一個。每個邊界委員會由2到4名成員組成,只有選舉委員會的委員或副委員才有資格擔任其成員。選舉委員會直接對英國議會負責,而並非對任何政府部門負責的獨立機構,其最明顯的功能是在大選中的規劃角色:包括各選區候選人的登記功能,以及全民投票和政府行政區域劃定等有關選舉的重大事宜。

選舉委員會將定期對每一個選區的選民進行核查,並對選區進行調整。比如說,某一個選區的選民人數增多就可能需要增加一個新的選區,而某一個選區的選民人數減少,則可能需要廢棄這個選區或將其並入其他的選區。選舉委員會對選區的劃分以及選民登記等事項的決議,一般來講都會得到英國各政黨的認可。對選舉委員會決定的訴訟在歷史上來說也鮮有成功的案例。如案例:R v Boundary Commission for England,ex parte Foot [1993] QB 600。

英國下議院選舉的原則是每一個選區都有數目相等的選民,每一個選民都有平等的選舉權,用一句話概括來講就是:「一人,一票,一價」(one man,one vote,one value)。選舉的方法是 「簡單多數票當選」(first-past-the-post),即每一個選民只能投一票給一個候選人,在這個選區內獲得最多數票的候選人當選為本選區的下議院議員。

選舉委員會各項准備工作就緒後,包括工黨、保守黨以及自由民主黨三個主要政黨在內的英國各政黨將會在整個英國各選區逐一爭奪每一個議席。各政黨的地方組織首先負責挑選本黨在659個選區的候選人。候選人一旦確定下來,各政黨就要展開激烈的競選活動,核心是宣傳自己的候選人和攻擊競選對手。競選中,候選人會不斷走訪選民,發表演說。各政黨還將以政治集會、設宣傳車以及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等形式,擴大本黨的影響,替本黨候選人拉選票。在英國選舉中,政黨的影響度非常重要,候選人如果沒有政黨的幫助,通常根本不可能獲勝。選民一般不看重候選人,反而更看重他(她)所代表的政黨的總體表現。競選一般僅持續3—4周,時間雖短,卻很激烈。議會選舉結束後,國王(或女王)召見多數黨領袖,邀請他出任首相並著手組閣。照例,內閣名單早已擬好,議會表決通過後,新政府即告成立。最大的在野黨依法成為正式的反對黨,組成「影子內閣」。

三、英國選舉制度的缺點和優點

英國一直堅持的「簡單多數票當選」(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向來爭議頗多。批評者認為,這種選舉方法有失公正,因為按照這種方法,一個候選人在本選區內即使有大多數選民沒有投他票的情況下,他(她)也有可能當選。比如說,A 獲得了10,000張選票,B獲得了7,000張選票,C獲得了6,000張選票,結果就是A以最多票數當選,但是在這個選區內還是有大多數選民是不支持他的。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講,對A來說,超過7001張選票以後的選票其實都是廢票。

這樣的選舉系統最終將導致一個政黨在全國范圍內所獲得的選票總數和其在下議院所擁有的議席數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比如,在1992 普選中,保守黨僅獲得了全國41.9%的選票,然而在下議院中卻佔51.6%的議席。而少數黨在這種選舉系統中舉步履維艱,如自由民主黨雖然獲得了全國17%的選票,而在下議院中卻只佔到3.2%的議席。又如綠黨在全國的得票總數可以數以萬計,但是卻不足以贏得某一個特定選區而沒有贏得下議院議席。

在2001年6月的普選中,統計數字如下:

政黨 議席 所佔議席% 所佔總選票%

保守黨 166 25 32

工黨 412 62 41

自由民主黨 52 8 18

其他 29 4 10

這個統計再次說明一個黨在普選中的總得票數和其在下議院中所佔議席數是不平衡的。在各選區普選的競爭中,成為第二名沒有太大的意義。一些黨派在很多選區成為第二名,反映在下議院中占的議席數與獲得第三、第四名的沒有什麼區別。對於小黨派而言,他們要在選區中勝出的唯一的可能性之一,就是具有強烈的地方代表性,例如:蘇格蘭人民民族主義黨的候選人在蘇格蘭的某選區就極有可能勝出而獲得議席。

但應當指出的是,「簡單多數票當選」(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也具有其優越性。這個選舉方法簡單易行、容易理解,能夠簡單迅速的獲得各選區及全國的選舉結果。並且議員(MP)與選區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議員更能在下議院中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發出聲音,而這在其他某些選舉系統中卻並非如此。議員與其選區的這種聯系,也使得其他一些機構,如議會行政委員(Parliamentary Commissioner for administration)的工作更有效率,因為議員能直接將本選區的不滿和建議向議會行政委員提出來。另外,一個議員也能考慮到本區的實際問題來尋求解決方案。例如:一名來自擁有很多外國移民人口選區的議員,很有可能會提出一個有利於移民的議案。從另一方面來說,議員只有盡其所能地代表其選區的利益,才能在下一屆為自己或本黨的其他候選人贏得更多的選票。

進一步說,這種選舉系統的優點還有,它一般會選出一個在下議院中佔大多數議席的政黨,並由這個政黨組成內閣。所以當普選結束,政府以及首相實際上也隨即產生了。英國現行的選舉制度可以讓一個政黨贏得絕對多數的席位,成為執政黨,而不需要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因此首相、政府和議會之間會有更好的合作關系,更能有效率地開展工作。而在有些國家情況並非如此,如在有些選舉制度下, 更有必要由幾個政黨組成聯合政府,而聯合政府較難獲得共識,對解決急迫的政治難題上很難滿足人民的要求。

雖然也有人抱怨現行的選舉方法對小黨派不公平,但現行的選舉方法卻成功的阻止了一些小的極端主義黨派進入下議院。比如,在1930年由Oswald Mosley領導的「英國法西斯黨」在普選中雖然在全國范圍內獲得了一定的選票,但是這些選民分散在全國各地,未能在任何一個選區獲得最多數票,所以此黨沒有在當年的下議院中獲得議席。而在某些國家的議院以一黨的全國總得票數比例來決定在議院的議席的情況下,一些極端主義黨派極有可能在議會佔有一定數目的議席。

盡管如此,對於英國選舉系統變革的呼聲近來仍然很高。這些改革方案主要有包括選擇性投票(alternative vote)、政黨排名表(party list)、單一可轉移投票(single transferable vote)等。一般來說,要求選舉制度變革呼聲最高的主要是如自由黨這樣一些在議會選舉中一無所獲的小黨。而對於象工黨這樣的大黨派來說似乎就沒有太大的興趣。引用一位英國法學家的一句話說:「我們的選舉方法也許是不公平的和不令人滿意的,但是別人的也一樣!」

結論:

總而言之,英國的選舉制度雖然有一定缺點,但也不可否認其具有重要的一些優點,比如:1)簡單易行,能相對節省普選的時間和費用;2)議員(MP)和選區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議員更能在議院中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發出聲音;3)可以讓一個政黨贏得絕對多數的席位,成為執政黨,而不需要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首相、政府和議會之間會有更好的合作關系,更能有效率的工作,因此能保持政局的穩定,和有利於政府高效;4)另外可以阻止一些小的極端主義黨派進入議會。

英國選舉制度的上述優點對於中國政治制度改革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因為這四個主要的特徵和優點,恰恰也是中國的實際情況最需要的,完全可能結合中國的現狀而被借鑒與吸收。

美國 實行總統制,總統選舉 每四年舉行一次。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復雜,過程漫長。選舉的主要程序包括預選、各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投票表決正式選舉總統和當選總統就職典禮等幾個階段。

預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通常從大選年的年初開始,到年中結束。預選有兩種形式,分別是政黨基層會議和直接預選。前者是指兩黨在各州自下而上,從選舉點、縣、選區到州逐級召開代表會議,最終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後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選,一個州的兩黨選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是大多數州目前採用的預選方式。

預選結束後,兩黨通常將分別在七、八月份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最終確定本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並討論通過總統競選綱領。

全國代表大會之後,總統競選活動便正式拉開帷幕。這一過程一般要持續8至9周。在此期間,兩黨總統候選人將耗費巨資,穿梭於全國各地,進行廣告大戰、發表競選演說、會見選民、召開記者招待會以及進行公開辯論。此外,候選人還將通過多種形式闡述對國內外事務的政策主張,以贏得選民信任,爭取選票。

全國選民投票在選舉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二舉行(2008年是11月4日),這一天被稱為總統大選日。所有美國選民都到指定地點進行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在同一張選票上選出各州的總統「選舉人」)。一個(黨的)總統候選人在一個州的選舉中獲得多數取勝,他就擁有這個州的全部總統「選舉人」票,這就是全州統選制。全國選民投票日也叫總統大選日。由於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因此總統大選日的投票結果,產生的實際上是代表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538位「選舉人」。另外,在總統大選日,選民還要在聯邦范圍內進行參議院和眾議院選舉。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選舉人票的數量,體現州權平等原則,根據各州在國會的議員數量而定。例如,每個州都在國會有2名參議員和至少1名眾議員,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這3票以外,眾議員人數越多,選舉人票數也就越多。1961年,美國憲法修正案批准華盛頓特區可以像州一樣有總統選舉人。這樣,美國國會有100參議員(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期滿後全部改選),加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3票,總統選舉人票總共為538票。一位候選人贏得的選舉人票超過總數的一半(270張),即當選總統。

真正的總統選舉是在12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舉行(2008年是12月15日)。屆時,各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被推選出的「選舉人」將前往各州的首府進行投票。獲270張選票以上的候選人將當選總統,並於次年1月20日宣誓就職。

就職典禮是美國總統選舉的最後一道程序,只有到當選總統於次年1月20日手撫《聖經》,宣誓就職時,美國的總統選舉才告結束。

4. 英國兩黨竟為特朗普吵了起來 為什麼

央視新聞稱,當地時間20號下午,英國議會下院就兩份英國議會官網上的民眾請願進行辯論。這兩份請願關注的焦點是,特朗普是否應該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其中,呼籲英國政府取消對特朗普發出的國事訪問邀請的請願書獲得了超過185萬人的簽字;還有超過30萬人在另一份請願書上簽字,支持英國邀請特朗普進行國事訪問。



新聞分析:美英「特殊關系」難再昨日重現

美英領導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可以追溯至二戰時期的羅斯福和丘吉爾。到冷戰時期的里根和撒切爾,伊拉克戰爭時期的小布希和布萊爾,一般來說在重大國際問題上英國都唯美國馬首是瞻。上個月,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訪美期間,英美雙方承諾將重塑兩國間長久以來的「特殊關系」,兩國的這份「特殊關系」真的能夠昨日重現嗎?

重塑「特殊關系」為口頭承諾 重大問題仍存分歧

有分析認為,特朗普上月在與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的會晤中,口頭上對美英特殊關系進行了再確認,這讓選擇「脫歐」後擔心在美國外交戰略中重要性降低的英國勉強鬆了口氣,但美英關系顯然並不牢靠。

特朗普的對外經濟政策以貿易保護主義為核心,這與英國急需在「脫歐」後通過擴大自由貿易擁抱世界的利益訴求相悖。此外,在對待北約、歐盟、俄羅斯的態度上,以及伊朗核協議、使用酷刑對待恐怖嫌疑人等問題,英國也與特朗普的主張存在著分歧。


「特殊關系」走向何方仍待觀察



英國首相梅是特朗普上任後會晤的首位外國領導人,梅同時也邀請特朗普訪問英國並且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但是這一邀請卻遭到了大量英國民眾的反對。輿論指出,盡管兩國領導人有意重塑兩國特殊關系,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國際政治格局的調整和民意的轉變,這種特殊關系的影響力早已今非昔比,美英特殊關系今後將走向何方,仍是一個未知數。

專家:「特殊關系」令英國處境危機重重

英國專家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表示,英國准備與美國重塑「特殊關系」,主要目的在於藉助美國的力量提升其國際影響力,但對於英國來說,這一方針現在卻令英國的處境危機重重。隨著時代發展和英美利益的分化,英國面臨著被美國拋棄的窘境。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昆廷·皮爾認為,美英保持「特殊關系」的前提是英國是歐盟的一部分,而一旦離開歐盟英國對美國就沒有利用價值了。

5. 英國歷史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6. 為什麼英國議會辯論的時候都那麼搞笑啊 一點都不嚴肅誰知道他們辯論的具體規則和流程

英國議會開會辯論的時候,對發言人的觀點贊同一般表示會站起來喊「YEA」(贊同)反對時喊「NAY」(反對)。

英國國會的首領為英國君主;君主和上議院共同組成英國最高立法機構英國國會。

上議院議員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產生。沒什麼權利,能經常到會的只有不到300人,分為兩種:
A。上議院神職議員(Lords Spiritual)[即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中的高級神職人員]26名,擔任者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一般稱之為『國會縉紳』(Lords of Parliament);而俗職為終身職。

B。上議院世俗議員(Lords Temporal)(即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成員600多名)。

上議院還是英國的最高上訴法院,負責審理來自英聯邦自治領和英倫三島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所有的上訴案件。

下議院議員則是由民主選舉產生。

上院議員於發言前無需徵得主席同意,下院內發言前必須徵得主席同意。若有2名以上議員同時起身發言,以院內鼓掌通過的方式決定先聽取哪一方的發言。

表決結果若為平手,議案由下列程序決定:繼續沿用現行法規,除非多數議員主張修訂或駁回;其他新進提案則遭駁回,除非多數議員主張通過。院內法定最低出席人數(quorum)在一般表決或程序表決為三人;在法案表決為30人。若不足法定出席人數,則表決無效。

7. 為什麼英國議會辯論總會發出一種聲音

英國上院是由王室和貴族組成的,基本上對國事不是很care。 英國下院的辯論,執政黨和在野黨(反對黨)面對面分坐在兩邊,當一邊的議員,發言完畢後,對方有...

8. 什麼是搞笑

我同意樓上哪位朋友說的,智慧的幽默是 搞笑 的最高境界,我也說幾個名人軼事。

1,一位貴族夫人傲慢的對法國作家莫泊桑說:「你的小說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過說真的,你的鬍子倒十分好看,你為什麼要留這么個大鬍子呢?」莫泊桑淡淡的回答道:「至少能給那些對文學一竅不通的人一個贊美我的東西」。

2,在英國議會開會時,一位議員在發表意見時見到坐在席上的丘吉爾搖頭表示不同意。這位議員說:「我提醒各位,我只是在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時候丘吉爾站起來說:「我也提醒議員先生注意,我只是在搖我自己的頭。」

4、一天晚上,華區頓與幾位客人坐在壁爐邊聊天,因背後的爐燒得太旺,華區頓感到太熱,就轉過身來,臉朝壁爐坐下。在座的一位客人開玩笑說:「我的將軍,您應該頂住戰火才對呀,怎能畏慣戰火呢?「華區笑著回答:「您錯了。

作為將軍,我應該面對戰火,接受挑戰,假如我用後背朝著戰火,那不成了臨陣脫逃的敗將了嗎?

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認為好笑的可能他人並不覺得好笑,他覺得幽默的我可能認為很無趣。

首先「 搞笑 」一詞,一個動詞一個名片語合而成,主體仍然是人,簡單的來說就是施加一系列動作與某事物上,例如表達某些觀點或產生某些行為,得到讓人發笑或感覺得好笑的最終結果,這個過程就是 搞笑 。

「 搞笑 」在不同的環境下表達不同的寓意。如「你是來 搞笑 的吧!,別 搞笑 了等」,顯然這里的「 搞笑 」是貶義,帶有諷刺的意味,表示主體不分場合,行事荒唐。又例「某某人挺 搞笑 的」,這種情況下就得結合發聲者說話時的語氣,如果是歡快等積極的語氣,就表示對主體的贊賞或認可,這里「 搞笑 」表示幽默、有趣的意思。如果發聲者說話時語氣很嚴肅不開心等帶有消極的情緒,則表示對主體的不認可,和不滿。

對於個人來說 搞笑 是性格特徵,是談話和為人處世的手段方法。 搞笑 也是一門藝術,是智商,情商文化水平和階層視野的綜合體現。在我看來, 搞笑 是分段位分境界的,有很明顯的層級差距,市井走卒聚在一起,盯著酒肆老闆娘說幾句葷話,然後就能一起哈哈大笑,喜劇大師卓別林在熒屏上的一舉一動會讓億萬觀眾開懷大笑。信息爆炸的時代,網路上產生了很多梗,就此催生出了段子手、「秀兒」、「斗圖帝」,產生了很多的段子和表情包圖片,有低俗荒唐博人眼球的,有高雅富有哲理的,有簡潔令人深思的,但不管那一種都不能令所有的人覺得幽默和好笑,因為每個人思考事物的深度和認知是不一樣的,這是他們的文化水平所處的環境,階層,經歷以及年齡等決定的。但又不管是哪一種總能引起一部分人或個別人發笑甚至捧腹大笑。

何為 搞笑 ,是人故意的作出一些動作,或是可笑逗趣的樣子,來吸引別人發笑,以達到 娛樂 別人的目的。 搞笑 不需要練習,不需要經過大腦的思索,如果加上充滿戲劇性的誇張肢體動作,以"象形"取代"形象",絕對會帶給周圍人們短暫的歡樂。更注重從生活和平常中主動發掘快樂,以此作為工作之外的放鬆和調節。 搞笑 的手段不外乎裝瘋賣傻滑稽荒誕。這些手段"搞"出來的笑,多數情況下是大笑瘋笑狂笑。

1、老公:老婆,你駕照也考了,朕帶你去看車。

老婆滿臉興奮,跟著老公就去了,老公帶著老婆逛了寶馬,賓士,路虎,保時捷各種好車的專賣店。

老婆都淚崩了,這輩子沒白嫁啊!

出來後,老公:老婆,看見沒,以後這些車你都別撞啊!咱賠不起。

2、有一個富翁,花大錢請了一位名師教兒子念書。一年過去了,富翁詢問兒子的學習情況,名師說道:七竅通了六竅。富翁很高興,此後總用名師的話當著客人的面誇兒子。一天,一位客人聽了,驚嘆道:原來是一竅不通啊!

什麼是搞笑?

1 搞笑 就是製造笑料,引人發笑, 搞笑 就是通過一些肢體語言、一些動作來製造笑點。

2通俗點講, 搞笑 就是指有意的作出一些舉動或者發表一些可笑的言論來引人發笑,以達到 搞笑 的目的。

而笑呢是一個人天生表情的一部分,它是沒有主觀意識的驅動,笑是屬於自發行為;你可能會因為一件開心的事而笑,也會因為喜歡的人和物而歡笑。更會有成功時的喜悅。但是 搞笑 呢,它卻需要人類主動去尋求快樂,更注重從生活和平常中的一些事情或者人物等來主動去發掘快樂,以此來給工作之外和閑暇時光來增添歡樂。它比笑更讓人具有活力和創造力。

搞笑 的方式有很多,其目的就是給人帶來歡樂或解除尷尬(就不生搬硬套的做名次註解了)使人與人之間能快速拉近距離,沒用隔閡。

在我認為真正的 搞笑 是智者的小段子,智慧,詼諧,讓人高興之餘又能發人深思。這樣的 搞笑 應該源於生活中日常交流,有智慧的人為了緩解尷尬,為了回答對方不善意的問題,為了拉近兩個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說出來的一些詼諧有趣的話語,在這里我舉周總理幾個例子。

1,美國代表團訪華期間,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喜歡抬頭走路。」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的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搞笑 。純屬做一些 搞笑 動作, 搞笑 的話語,根本沒有內涵與思維的地面一般會引起人們大笑。那我就分享兩段 搞笑 的博大家一笑。

一個婦女拿著假鈔去買早點,小販惱了很嚴肅的說,大姐你給假鈔也就算了,最起碼是張印的呀,你這張假鈔居然是畫的,就算退1萬步說畫的也就算了,你給畫了一張10塊的5塊的都行對不對?你給畫了一張7塊的,7塊的就7塊吧,就不說了,起碼也得畫彩色的呀,居然用鉛筆畫的算了,我忍了黑白就黑白吧,也不可也不能用手紙畫呀,手感太差了,就算是手紙我也認了,可你也得用剪子把邊剪齊呀,你這個用手撕的吧,毛邊太誇張了行,毛邊我也不想說了,可以用撕個長方形啊,弄這個三角形太說不過去了。

兒子是大學生,放學回家看母親,母親讓他給跟他一起做餅,並且給了他一塊面,他接著問直徑多少?母親愣了愣後,又拿刀讓他拿拿刀給他切菜,他說90度角還是70度角?母親暈倒。

笑一笑十年少,生活不能太過於枯萎,又讓生活過得更精彩!

搞笑 就是讓你聽完以後會覺得很好笑,然後哈哈大笑;而幽默則是讓你哈哈大笑後越想越覺得有意思,會讓你每次想起來都會會心的微笑。

如果說幽默與 搞笑 有區別,那就是幽默可以讓人在回味中「頓悟」 。

幽默是一種很有深度的修養,看個人的情形而定。 幽默是一種能讓身邊的人感到快樂的方式,是普通的人不能正確運用的技能。

但是,幽默是要看時機,情況的,如果時機不對,或不能讓人感到快樂,那它既成為一種成熟的沉澱物——渣子,即不成熟。

幽默是成熟的標志。孩提時期只有 搞笑 ,只有成熟以後才能把這些變成幽默。

幽默是一種成熟以後才會有的品質。當然 搞笑 有時候在形式上會和幽默表現得一致,區分的依據是看其是刻意為取悅什麼而為之還是自然流露得渾然一體。

什麼是搞笑?

首先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說。"搞"是動詞,意思是做,弄,干,辦 ;"笑"也是動詞,意思是露出愉快的表情,發出歡喜的聲音。所以說," 搞笑 "從字面上來說就是做某些行為使某人露出愉快的表情,發出歡樂的聲音。

"行為"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肢體行為,一種是需要行為。第一先來說說肢體行為,之所以先說肢體行為是因為,

在我們還是嬰幼兒時期的時候,我們最先學會的是走路而不是說話。而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肯定會有這樣的經歷,自家或者別人家的寶寶的一些動作經常會讓我們捧腹大笑。除了寶寶天然的可愛之外,還少不了的就是肢體行為了。根據這種情況,電視媒體逐漸發掘出了新的節目對象和節目形式,類似於韓國的《超人回來了》,

這檔節目的之中就有很多 搞笑 的片段是因為寶寶的肢體行為造成的,並且,很多還不會說話的寶寶都已經有了大批的粉絲,比如現如今的本特利和建厚,

這兩位寶寶的粉絲已經遍及全球了。除了寶寶的肢體行為,還有世界著名的啞劇,舞蹈,雜技,可見肢體行為在 搞笑 中的比重。

第二我們來說說語言行為。語言自產生以來就開始逐漸的演化,人類從語言中不僅能夠獲得信息,還間接地獲取了 娛樂 因素。世界上以語言形式進行 搞笑 娛樂 的藝術有很多,像音樂劇,相聲,吐槽,脫口秀……這里著重說一下脫口秀。脫口秀,是由英文Talk Show音譯而成的,也稱為談話節目,是指一種由觀眾聚集在一起討論主持人提出的話題的廣播或電視節目。現如今比較著名的由"艾倫秀""吉米秀""肥倫秀"。

當然,現在類似於"今晚80後脫口秀""脫口秀大會"的脫口秀,都是經過了"本土化改造"的產物。不過無論是什麼樣,脫口秀給我們帶來的歡樂都是一樣的。

什麼是搞笑? 搞笑 就是用行為和語言讓人暫時忘記煩惱,忘記憂愁,讓人會心一笑!

有一家公司在某菜市場的路口現場直招,來了三位應聘者面試,可是,這三位應聘者的名字真是天下少聞無其不有,把那二位招聘官氣的口吐鮮血,把圍觀的人群笑的人仰馬翻,招聘官: "去、去、去、排好隊,按順序 一個一個人,不要急,"第一位,叫什麼名字, 身份證""少廢話 " ,"我問你叫什麼名字 ""少 廢 話","滾" 。"第二位,叫什麼名字""神精病","我問你叫什麼名字" "神精病"," 滾"。"第三位","笨蛋","我是在問你叫什麼名字","笨蛋" ,"去你媽的,滾"。就這樣,幾個小時過去了,一個都沒有招到。

今天第一次去工作的宿舍,正巧室友在寢室吃飯,我上前去打招呼,嗨,我長沙人你呢?他抬頭看我一眼說,哦,我偶爾殺。

9. 英國的議會是怎樣產生的

英國議會的由來
早在13世紀時,勢力強大的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限制王權,迫使國王成立了議會,參加者還有貴族、教士、騎士和市民的代表.議會有決定征稅、頒布法律等權利.125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男爵武裝闖宮,迫使亨利同意召開會議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根據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員會掌握.為此引進了新名稱——Parliament.詞出自法語,意為「商議」,後在英語中,表示議會.1265年,召開了第一次議會,這標志著英國議會的產生.14世紀上半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又稱貴族院,下院又稱平民院.17世紀,許多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成為下議院的議員.

10. 英國的議會是怎樣產生的

英國議會的由來
早在13世紀時,勢力強大的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限制王權,迫使國王成立了議會,參加者還有貴族、教士、騎士和市民的代表。議會有決定征稅、頒布法律等權利。125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男爵武裝闖宮,迫使亨利同意召開會議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根據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員會掌握。為此引進了新名稱——Parliament。詞出自法語,意為「商議」,後在英語中,表示議會。1265年,召開了第一次議會,這標志著英國議會的產生。14世紀上半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又稱貴族院,下院又稱平民院。17世紀,許多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成為下議院的議員。

閱讀全文

與英國議會為什麼發出聲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音箱多少錢一對 瀏覽:784
中國有哪些氣質女星 瀏覽:244
印度牛皮為什麼這么便宜 瀏覽:502
印尼旅遊注意什麼時候 瀏覽:829
最火的越南童音是什麼歌 瀏覽:379
孟買和伊朗什麼關系 瀏覽:765
義大利青皮是什麼 瀏覽:76
印尼的錢1000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129
伊朗為什麼襲擊石油設施 瀏覽:699
越南地下城現在怎麼樣 瀏覽:547
香港有多少人有英國戶籍 瀏覽:674
伊朗藏紅花什麼水果 瀏覽:560
印度式的電視劇叫什麼名字 瀏覽:363
印尼選票為什麼要人工數 瀏覽:538
越南什麼時候盛行東風 瀏覽:482
義大利哪裡買gucci 瀏覽:14
固安英國宮一期怎麼走 瀏覽:534
英國愛它美奶粉價格是多少 瀏覽:119
印度用海南話怎麼說 瀏覽:936
中國六十年代支援越南多少物資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