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十七世紀英國人怎麼看待航海

十七世紀英國人怎麼看待航海

發布時間:2022-11-04 06:12:05

㈠ 英國頒布<航海條例>對英國產生怎樣的影響

英國經濟開始崛起。

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規定商品由本國船舶運輸,嚴禁走私和管制價格等。政府逐漸取消地方關稅,統一國內市場,維護經濟秩序,規范交易行為,包括生產質量標准和規定工資水平,保障廉價勞力供應。

政府批准許多特許貿易公司,商人則利用王權進行壟斷貿易。簡言之,重商主義形成了保護本國產業的關稅政策,斂聚金銀和積累資本的金融政策,鼓勵生產的工商業政策,限制進口和鼓勵出口的外貿政策,低工資低消費的勞工民生政策的政策體系。

這對原始資本積累和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促進作用,帶來了「好日子」:英國經濟開始崛起。

(1)十七世紀英國人怎麼看待航海擴展閱讀:

英國航海條例里邊有幾條,全是反自由貿易的:

1、只有英國和殖民地的船可以運送英國貨。

2、貨物從殖民地出來,比如從北美殖民地運出糖,你不能夠運到其他地方去,只能運到英國或者其他的殖民地。

2、它國製造的產品,必須經過英國本土,而不能直接運到英國的殖民地。

沒有強大的民族國家保護,任何地區的財富終將流逝。同時做到在政治上民主和經濟上繁榮的國家在世界上只能有一個。這就是19世紀的英國

㈡ 分析17世紀荷蘭與英國分別提出公海航海自由原則和領海主權概念的歷史背景

在古代和中世紀前半葉尚無領海、公海的概念,世界海洋是對所有人開放的,是人類所共有的。大約從13世紀開始,一些沿海國家開始對海洋某些領域提出主權要求,少數海洋大國開始爭奪海上霸權,在他們所控制的海域強行徵收捐稅,禁止外國人捕魚和航行,打破了原有的海洋秩序。在這種環境下,被稱為「國際法之父」的荷蘭法學家格老秀斯於1609年發表《海洋自由論》,提出了著名的「海洋自由」主張,他認為海洋浩瀚無邊,不能為任何人所佔有,它應為一切人提供航行和捕魚之用,也就是說海洋在本質上是不受任何國家主權的控制的,所有國家都可以自由地加以利用。但當時格老秀斯的主張受到了以英國的約翰•塞爾登(John Selden)為首的許多學者的反對和攻擊,,塞爾登的《閉海論》直接反對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竭力為海洋主權的主張辯護,這種主張在17世紀佔了上風,各國都積極推行海洋主權的政策。
  格老秀斯的主張雖然受到反對,但其影響是無法取消的,到了17世紀下半葉,實際上所有國家的船舶都可以自由航行於公海的所有部分了。 但是,當時的「公海自由」概念基本上還僅僅局限於「航行自由」的范疇。法國國際法學者吉德爾(Gidel)認為:「公海自由所包含的基本概念,是不允許任何船隻在和平期間的航行途中對其他船隻進行干擾。」但同時他也承認,公海自由「不能不包括積極的結果。公海自由是指相對獨占作用而言,最終必將導致『使用平等』這一概念……」 這也就是說,「公海自由」的含義決不是僅僅是以國家或個人的「不作為」保證公海上的航行自由,它還應包括對公海的積極利用的自由。「捕魚自由」無疑是「積極利用自由」的應有之義。
  「公海捕魚自由」的自然法依據盡管在今天看來難以成立,但在數百年以前卻被認為是很好理解的:對於任何人可以無害地使用、並且也足夠全人類使用的東西,大自然不給予任何人以據為己有的權利。很顯然,對當時的人來說,海洋中的漁業資源就是這樣一種「東西」,並從而形成了「公海捕魚自由」的原始涵義。
  17世紀下半葉,荷蘭在公海上推行航海和捕魚自由的政策;1689年,荷蘭執政者奧林奇•威廉登上英國王位之後,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漁業糾紛平息,荷蘭獲得了捕魚權;這些事例以及日後豐富的國際實踐,都可以充分證明「公海捕魚自由」這項原則作為國際習慣法的存在。

㈢ 十七世紀的英國商人是不是很勇敢

17世紀是英第一帝國形成時期.第一帝國建立的思想動力源於重商主義思想的發展.在英國重商主義發展史上,托馬斯.孟、威廉.配第及達維南特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所提出的重商主義的貿易擴張和殖民帝國理論構成了英國殖民擴張和建立帝國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並賦予了英第一帝國鮮明的重商主義特色.
這一時期商業資本興起,促使封建自然經濟瓦解,各國國內市場統一,並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對外貿易的擴張積累了大量貨幣財富,推動了工場手工業發展,因而產生了代表商業資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義經濟思想.重商主義學派是現代早期經濟學的主導學派,產生於15世紀,全盛於16、17世紀,瓦解於18世紀下半葉資產階級階段古典經濟學興盛時期,是最早運用政治經濟學方法研究國際問題的理論學派.主張國內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就在這一時期許多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建立.重商主義學派的發展經歷了早期的重金主義和晚期的貿易差額論兩個階段.
英國的重商主義政策貫穿於北美殖民地整個時期,對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往往交織地發揮著消極和積極的「雙重」作用.英國的重商主義政策從制定到執行完全是從母國的角度來考慮,隨著北美殖民地經濟的壯大,其對殖民地不同地區的經濟運行所產生的消極作用逐漸居於主導地位.北美13州殖民地打破英國重商主義對其規定的發展模式成為它們擺脫母國統治走向獨立的主要誘因之一.
近代歷史中的英國,表現出來的政治智慧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相比這種偉大的智慧,其他社會中的那些計謀簡直就是不值一提的蠅營狗苟.人們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英國歷史上的政治智慧,這可能是人類關於社會問題思考和實踐的頂峰,至今無人超越.
中國現存的美元儲備超過萬億.這已經招來不少批評.批評者指出,這種巨量的外匯儲備並不是什麼好事,熱衷於積累外匯,只能說明重商主義的思維方式仍然在中國大行其道.中國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果然,就像歷史上的所有重商主義者曾經遇到的情況一樣,中國巨額的美元儲備也面臨著嚴重的貶值問題,且難以找到解決的辦法.
重商主義並不是表示重視商業,而是重視通過商業取得現金.重商主義者認為,現金是財富唯一的體現方式,而商業的作用就是盡可能多地掙錢.有了錢,才能富國強兵,才能發展壯大.因此,國家要盡可能增加出口,減少進口.貿易順差是好的,逆差是不好的.而通過貿易順差積累下巨額的現金,那最好不過.
這種思維方式符合人們「錢越多越好」的生活常識,因此在世界各地流行.可惜,常識未必正確.錢只是交易的媒介.掙來大量的錢,卻不去購買商品或者服務,等於是在白白為他人勞動.對方拿走並享用了你的勞動果實,你卻守著一堆紙自得其樂——在金融電子化時代,你甚至連紙都沒有,有的只是一些計算機里的數字.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革命的國家.歷史上,英國人也不能免俗,曾經熱衷於重商主義,認為獲取大量金銀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最重要的.到海外開拓殖民地就是為了大量地獲取金銀.西班牙、葡萄牙不是在開拓美洲的過程中得到了那麼多金銀嗎?
於是,英國人也趕緊來到美洲,開辟自己的殖民地.1607年,得到英國皇家特許狀的弗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殖民地.在其後的一百多年時間里,英國人在北美先後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英國還在西印度群島、印度等地也建立了殖民地或殖民據點.
既然奉行重商主義國策,英國對殖民地最大的興趣是商業和財富,而不是直接統治.因此,英國對殖民地的政治統治比較鬆弛,而且,當時的英國本土已經具備了深厚的自治傳統,那些殖民海外的英國人自然也會把這種自治傳統帶到海外.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從一開始就實行了高度的政治自治.英國對此並沒有多加干涉.但是,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控制卻一直十分嚴格,堅持重商主義的國策.
根據重商主義國策,英國開拓殖民地的目標是,把各個殖民地聯結起來,組成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帝國內,各個殖民地根據自己的條件,各有分工,按照部分服從整體的原則,為整個帝國作出貢獻.殖民地要按照英國政府的統一安排,向母國供應原材料,購買母國的工業品.殖民地不能與英國本土在工業上展開競爭.當時英帝國內部的分工是,工業品由英國本土生產,北美主要生產煙草、魚、木材、棉花等,西印度群島種植甘蔗,印度則出產各種香料.
帝國的各個殖民地不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利益.他們只是作為帝國整體的一部分,出產英國本土不能生產的原料,並成為英國本土工業品的銷售市場.
為了貫徹這個國策,英國頒布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是1651年通過的《航海條例》.這個條例規定: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貿易,只能通過英國或者殖民地建造並擁有的船隻進行,其他船隻不得介入;殖民地出產的原料只能銷往英國或者其他帝國殖民地,不得與帝國外的地區進行自由貿易;殖民地輸入的工業品只能來自英國本土,至少要從英國轉口.這個條例的用意非常明顯,一要促進英國的航海業,二要促進英國的製造業.
18世紀以後,北美殖民地逐漸有了發展自身工業的能力.北美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工業.英國人對此的回答是:不可以.為了抑制殖民地的工業發展,英國陸續頒布了一些法案.1732年頒布《帽子法案》,禁止將帽子從一個殖民地輸往另一個殖民地,這等於是在禁止北美生產帽子.1750年通過《鋼鐵法案》,禁止在北美興建可能與英國工業競爭的鋼廠及煉鋼高爐.
英帝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控制並沒有完全破壞當地的經濟發展.首先,英帝國范圍廣大,即使僅僅在帝國內進行貿易,也能夠產生出相當的利潤,這種壟斷貿易甚至讓不少殖民地商人發了財.其次,英國並沒有嚴格執行那些法案,殖民地的走私一直非常活躍.走私在很大程度上架空了英國對殖民地的貿易控制.但是,重商主義政策畢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後果.這種負面後果逐漸成為殖民地和英國之間難以解決的矛盾.
1756年,歐洲列強之間展開了「七年戰爭」.這場戰爭的兩個主要對手就是英國和法國.兩個國家在歐洲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展開了廣泛的軍事斗爭.法國最終敗下陣來,英國取得了北美殖民地的主導權.
英國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北美殖民地的形勢卻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由於面臨法國的威脅,十三個殖民地需要母國英國的安全保護,為此而承擔一些經濟上的犧牲,是可以接受的.但法國既然已經敗退,英國的保護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從英國方面來講,按照重商主義原則,殖民地只應該是母國利益的來源,而不應該成為經濟上的負擔.七年戰爭使英國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殖民地防務所需的經濟負擔就格外沉重了.為了減輕經濟負擔,英國提出,殖民地應該自己承擔防衛費用.為此,英國試圖增加北美殖民地的稅收,以補償英國駐軍的開支,也用來償還因為七年戰爭欠下的巨額債務.英國還開始強化執行以往的法案,打擊走私,努力維持符合重商主義原則的殖民地地位——原料的提供者和製成品的購買者.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以在美國建國史中讀到.英國人想要收稅,北美人堅決不服從.雙方矛盾逐漸激化,最終戰場上見分曉.英國人被打敗.1783年9月,英國與美國簽訂了《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英國失去了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
以後的歷史表明,美國獨立在英國帝國史上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歷史學家以1783年為分界線,將英帝國劃分為第一英帝國和第二英帝國.
第二英帝國在北美僅僅保有加拿大、紐芬蘭等幾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地方,其他殖民地也大多是一些據點和局部地區.連片的北美十三塊殖民地的喪失,看來足以使英帝國就此沉淪下去.當時的許多人也確實認為,英國將繼西班牙和荷蘭之後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奧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就宣布:「英國已降為二流強國!」可事實是,在以後的歲月里,第二英帝國繼續成長,不但沒有衰弱,反而更加強大,並在19世紀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日不落帝國」.
英國人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答案就是,工業革命賦予了英國人新的觀念.在新觀念的推動下,面對美國的獨立,英國人正確地總結了經驗教訓,逐漸拋棄了重商主義政策,接受了自由貿易的主張.「日不落帝國」正是建立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也是自由貿易的輝煌成就.
美國獨立以前,工業革命的發展就已經使得英國的重商主義漸趨沒落,自由貿易的思想開始逐漸登上歷史舞台.英國主流社會的思想已經開始轉變,認為對外貿易比統治殖民地更加重要.「我們的貿易優先於統治」.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劃時代的巨著《國富論》,為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英國首相小皮特宣稱自己是斯密的學生,是自由貿易的信徒.
美國獨立雖然表面上嚴重打擊了英帝國,可是實際的損害要小得多.由於實行自由貿易,打破了以往貿易只能在帝國范圍內進行的約束,1783年以後短短幾年,英國對北美的貿易就超過了殖民時期的最高水平.憑借強大的工業能力,英國迅速從戰爭失敗中恢復過來.英國國內也很快就擺脫了失去美洲殖民地的悲觀情緒.而且,英國人就此改變了對所有殖民地的態度.政治家和思想家伯克說道:「英國應當用殖民地對她的感情紐帶來保持殖民地.如果他們想獨立,英國應允許他們獨立.」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進入第二帝國,英國繼續在世界上擴張勢力,但沒有採用過去那種盡量佔領殖民地土地的方法,而是以保衛全球貿易路線為目的,控制戰略要地,如南非、斯里蘭卡、馬爾他等.對已有的其他殖民地,如加拿大、印度,則改變統治策略,強調更加靈活、溫和的治理方式,同時努力建設這些殖民地,促進殖民地自身的發展.結果,說法語的加拿大魁北克和英國人只佔少數的印度,都長期留在英帝國內.
英帝國雖然和其他帝國同樣使用「帝國」這個名詞,但含義大不相同.那些單純憑借暴力手段稱霸,蠻橫地掠奪他人的帝國,不但如過眼雲煙般很快消失,而且在被統治者心中還留下了殘暴可憎的記憶.而英帝國,以自由貿易立身,以傳播現代化的統治體系為手段,不但成就了帝國的偉業,而且,把英國的語言、文化、政治傳統、政治制度傳播到了全世界.至今,英國仍因此而受益.客觀地說,世界也因此而受益.。。。。。。。。。。。。。。。

㈣ 17世紀中期英國相繼頒布多個航海條例的國際貿易因素是什麼

1381年理查二世頒布英國最早的航海條例,1485年和1540年又陸續訂立。1651年,英國政府針對當時英國海上貿易的主要競爭對手荷蘭頒布的航海條例規定,凡從歐洲運往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商品生產國的船隻運送;凡從亞洲、非洲、美洲運往英國或愛爾蘭以及英國各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英屬殖民地的船隻運送。英國各港口的漁業進出口貨物以及英國國境沿海貿易的貨物,完全由英國船隻運送。

這些規定排擠了荷蘭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危及荷蘭的海上利益,導致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被迫承認這一條例。

1661年頒布的航海條例重申1651年航海條例的主要內容,規定某些產品只能運送到英國和愛爾蘭或英國其他殖民地。1665年爆發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戰敗,航海條例稍有放寬。

1651年以後頒布的航海條例是為了壟斷英國和殖民地的貿易,維持英國殖民地對英國的依賴,限制殖民地的經濟發展。但同時,也給殖民地的經濟帶來了正面效應:對美國南部,造船物資和靛藍的生產受到鼓勵,煙草、稻米等產品獲得了可靠的市場;對北部,船運業主得以免受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商船的競爭。

㈤ 你怎樣看待15世紀、16世紀西方的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開始抬頭。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復雜而矛盾的。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大發現」是以當時歐洲人的眼光,而非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第一次發現。有人誤以為「地理大發現」是單純的發現北美新大陸,其實是幾個地理事件的綜合。

㈥ 材料一 17世紀的英國人沃爾特 雷利爵士一針見血地指出 誰控制了海洋

17世紀的英國人沃爾特·雷利爵士一針見血地指出:「誰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財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16-18世紀,世界上哪些國家曾經控制了海洋,成為海上霸主?19世紀中後期,哪個國家成為了世界貿易中心?其取得這個地位的最主要因素是什麼?

1.荷蘭 西班牙 法國 英國 2. 英國 3.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注重海洋發展。

㈦ 為什麼14~17世紀的英國的海軍最強

掠奪金銀財寶,致使西班牙很快成為歐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國。 據統計,公元1545~1560年間,西班牙海軍從海外運回的黃金即達5500公斤,白銀達24.6萬公斤。到16世紀末,世界貴重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 那時,英國的資本主義處於萌芽狀態。輕工業的發展,迫使它急於尋找海外商業市場;艦船製造和航海技術的革新,更加膨脹了英國奪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對於新技術的引進應用也是的英國的軍事力量大增。特別是74級戰列艦的引用,這種有法國人開發的將火力,操縱性,機動性完美的集於一體戰艦,是整個風帆船時代最優秀的戰艦,是英國的海上霸權最大的功臣。拜其所賜,當時弱小的英國海軍奇跡般的戰勝了西班牙、荷蘭等海上強國,一躍成為海上霸主

㈧ 17—19世紀英國貴族歐陸游學興盛,到底能「游」出什麼來呢

風氣的興盛

英國的游學之風來相對中國來得較晚,英國的人們在17世紀才開始大量走出國門。

遠在17世紀,當時的英國乃至歐洲正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迎接了文藝復興的洗禮,航海技術開始發展。

那時候的英國,西方早期的人文主義覺醒,驅逐愚昧的啟蒙運動即將爆發,英國的船隻已經開始向大海深處探索,一個未來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也許正是在此時,開始悄然走在了路上。而17—19世紀,恰好也是英國貴族歐陸游學開始興盛的時期,接受過了文藝復興洗禮後的英國,人文主義開始煥發,人們將自己求知的視線,開始從神身上逐漸轉換到神的身上,人們不再僅僅的求知不再僅僅是向神求助,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開始走出去。

你能在義大利看到古羅馬遺址殘存的恢弘氣度,你能在法國看到巴黎聖母院涵聚的雍容高雅,你能在德國看到古代典籍里先賢的哲學光輝,你能在荷蘭看到風車與牛羊勾勒出的自然之美,你能在西班牙看到一支支高大的艦隊旗幟在海風中獵獵作響。

㈨ 英國馬噶爾尼使團對清朝當時的航海情況是如何評價的

使團在觀察過清朝的帆船後,馬嘎爾尼寫道「他們毫不掩飾對我們航海技術的贊賞,然而,他們從未模仿我們的造船工藝或航海技術。他們頑固地沿用他們祖先的方法。」

㈩ 歐洲人航海活動對歐洲歷史帶來了什麼重大影響

各大洲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引發了西歐國家對亞、非、美洲國家或地區的殖民擴張與掠奪。

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發現(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該時期內,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在這些遠洋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與此同時,歐洲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瓦斯科·達伽馬、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胡安·德拉科薩、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喬瓦尼·卡波托、胡安·龐塞·德萊昂、斐迪南·麥哲倫與胡安·塞瓦斯蒂安·埃爾卡諾等。在當時,遠洋航行意味著冒險:他們無法准確測量經度,木製船殼無法抵抗船蛆的侵蝕,儲備的食物不適於長期航行,船上的衛生與生活條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的雙重驅使,這些人所進行的探索極大地擴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圍。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新航路的發現,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復雜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因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

閱讀全文

與十七世紀英國人怎麼看待航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式的電視劇叫什麼名字 瀏覽:363
印尼選票為什麼要人工數 瀏覽:538
越南什麼時候盛行東風 瀏覽:482
義大利哪裡買gucci 瀏覽:14
固安英國宮一期怎麼走 瀏覽:534
英國愛它美奶粉價格是多少 瀏覽:119
印度用海南話怎麼說 瀏覽:936
中國六十年代支援越南多少物資 瀏覽:927
為什麼伊朗不能付款 瀏覽:108
義大利和韓國哪個更適合居住 瀏覽:663
出口伊朗需要什麼 瀏覽:553
中國有多少低收入人 瀏覽:827
中國李寧的鞋子一般可以穿多久 瀏覽:122
印尼每月出口鎳礦石多少噸 瀏覽:923
剃刀黨殺了哪個義大利人 瀏覽:212
中國貧民如何翻身 瀏覽:120
義大利藝術服裝哪裡好 瀏覽:393
中國如何更新外國的游戲 瀏覽:231
伊朗幣怎麼轉到迪拜 瀏覽:623
印尼實木傢具怎麼樣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