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他們在英國做什麼

他們在英國做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04 06:25:01

㈠ 20英鎊在英國可以做什麼,買什麼

吃一頓簡餐
看一場電影
坐一次火車

沒有來英國以前,總覺得倫敦是一個潮流的現代化都市,來了英國,忽然發現倫敦與想像中的有著巨大的反差。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奇了。

倫敦的第一奇是老。倫敦什麼都圍繞著老在做文章:建築是老的,到處是他們標榜的維多利亞式的繁復的建築。即使不老,他們也會把新的建築做舊。你不會覺得其中的任何一棟樓會與整個環境中有所不協調。倫敦的人也是老式的,他們非常保守,他們不會主動與你交朋友,所以很難交到朋友。只有融入他們的社會,比如打份工,他們與你熟了,才會接納你,但你也很難融入他們的圈子。倫敦人愛在周末去的潑托波羅市場,那裡,幾乎出售來自全世界的古董。我在那裡看到了真正的清末民國初的壽山石和青田石,有包漿,絕對"正點",而且,價錢也不貴,才十幾到幾十鎊。(在國內,至少可以買到上千元哦,這可是我的小秘密哦,別搶走我的發現哦),倫敦的銀器滿街都是,如果討到一個好價錢,你甚至可以花1英鎊(13.5元人民幣)買到5把純銀的舊調羹(有1兩多)。在倫敦,如果你與人們談"老"的問題,非常容易找到共同語言。什麼建築、古董都是他們最愛的話題。

倫敦的第二奇就是貴。出國前,許多人對我說,別帶太多東西,那裡什麼都有賣。但到了倫敦,才發現,這是一個多麼大的錯誤。你突然發現,你的錢一下子變得那麼少。倫敦,很少可以找到1英鎊以下的東西:買個便宜的三明治,要將近2英鎊(10倍於國內的價錢)、國內20元錢可以買到的一把普通的菜刀要買30英鎊以上(20倍價錢)、國內花5元錢可以買到的很好的碗,在這里竟然要賣到10英鎊以上(30倍)。然而許多東西,翻開來一看,原來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當然,也有1鎊商店等比較便宜的商店,但70%以上的產品來自中國)。英國,已很少有自己的製造業了,所以,東西來自世界各地。把東西賣這么貴,就是支撐昂貴生活的一種方法。英國人特別會做生意,為了促進消費,有季節性打折,打折往往是二個季節,一個在六月底、七月初,另一個在年底的聖誕節前。在開始打折的第一周,他們的折扣往往在20-30%,然後開始加碼,50%,到最後一周,可以打折到原價的70-80%。其實,這是一種消費心理,你想,他們以10倍的價格在銷售,打折到1/10,還不會虧,真有他們的賺錢之道。想想,國內的製造商,為了5%的利潤要爭個你死我活,實在不入商業門道。

倫敦的第三個奇就是落後。平心而論,倫敦在城市先進性和市民對高科技知識的運用至少要比上海落後2年。倫敦人用的軟體大部分是Windows98,能用上Windows2000的不多,能用Windows XP的,簡直是鳳毛麟角。我到倫敦住的第一家房東,家裡用的竟然是Windows95!這里軟體貴得嚇人,所以,倫敦人對新軟體,幾乎是痴呆。用寬頻上網,如果包月使用的話,需要28英鎊,所以,不是很普及。在倫敦,並不是沒有盜版,街頭的攤頭,你也可以經常看到盜版的碟片,只是比國內貴了很多,如一張普通DVD的碟片要14.4英鎊(對於大部分的倫敦人來說,也算是十分昂貴的),在街頭,你會看到7英鎊每張,這種DVD質量十分低劣,外殼一般是彩色列印機列印的。如果不帶外殼,可以便宜到5英鎊。連同屋的日本學生說,倫敦簡直就老掉牙。無怪乎英國文學家貝特·米德勒要說:"當紐約是3點鍾時,倫敦仍是1938年"。

倫敦的第四個奇就是倫敦人做生意經。這種生意經,贏浸在倫敦人的每根神經里。因為他們吃的是從法國、義大利來的(除快餐外、好一點就是義大利比莎餅、思巴蓋提面,再高檔一點的就是法國大餐,沒有本地的特色食品)、他們穿的(服裝)是從中國來的、他們用的(電器)是從日本來的。所以在高昂的生活費的壓力下,倫敦人剩下的就是賣了,他們把東西賣到天價,然後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引誘你去買。所以,簡·莫里斯有過一句名言:"倫敦比歐洲的其他城市更像在作秀,她在靠欺騙生存"。倫敦麟次節比的都是商店,商業的繁華程度,世界其他各大城市難左其右。金融交易所、金屬交易所等,每天進行著海量的交易。各種拍賣行不計其數,就郵票拍賣,每周就有十餘所拍賣行在進行拍賣。倫敦人有的是祖宗傳給他們的寶物(更確切的說是從全世界的被征服者手裡得來的。當年,中國就賠款了上億兩白銀),這也就是他們特別鍾情於古董街的理由。所以,東西比上海貴10倍,不是什麼稀奇事,而1英鎊買5把銀調羹,也不是什麼天方夜譚了。

倫敦的第五奇就是他是真正的藝術世界了。這里遍地都是博物館,而且大部分的博物館都是免費開放的,裡面藝術珍寶應有盡有。倫敦人的祖先征服了全世界,所以,在他們的珍寶館中,藏有全世界最好的文物和藝術珍品。在大英博物館中你會突然發現,他們把埃及、把希臘、把全世界的文明幾乎全部搬到了英國。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的古文明財寶他們並沒有得到多少,很少可以看到故宮、上海博物館等中所藏的精品。倫敦人的街頭藝術則更讓人耳目一新。他們可以把身上塗滿油彩,讓人覺得是一個雕塑品,但你在他面前放下幾個銅板,突然,他會朝你做怪臉、發出鳥叫般的聲音來逗你了,看了讓人叫絕。街頭演奏員的水準更讓人大跌眼鏡,在科文特加登的街頭樂器演奏水平,絕對不在中國任何一枝樂團的下。後來才知道,原來來這里表演的許多在這里賣藝的是俄羅斯、波蘭等國家級的演員。

㈡ 英國王室的成員,比如王子,國王等,他們日常的工作是什麼要對國家大事做決策嗎他們平時的工作是什麼

給予女王執行其作為聯合王國元首職責的奉給(國家元首支出)來源於王室費:於每一統治期開首時,由君主交付予議會的王家土地收益的一小部份。 所有的王家土地皆由王家產業署管理:一對議會負責的機構。在2003-04財政年度,交付的金額是£176.9百萬, 其中國家元首支出是£36百萬。國家元首支出並不包括保安支出。

只有女王和愛丁堡公爵能從王室費中取得奉給。愛丁堡公爵每年會獲得£359,000。

有少數的王室成員任公職;他們會從議會年金中取得用以支付公職開銷的年俸。

約克公爵:每年£249,000
威塞克斯伯爵:每年£141,000
長公主:每年£228,000
格洛斯特公爵、公爵夫人:每年£175,000
肯特公爵、公爵夫人:每年£236,000
亞利桑德拉郡主:每年£225,000
以上金額會由女王用她的私人資金付還。

雖然女王一直以來自願接受增值稅和其他間接稅,不過她自1992年起才開始繳付入息稅和資本收益稅,繳稅的內容保密並且屬自願性質。只有女王與王夫菲利普親王才能得到王室費。自從1993年以來女王的個人收入也像其他英國人一樣被征稅。女王的私人物業〈例如:股份、珠寶、行宮等〉也會被徵收遺產稅,不過元首對元首的遺贈就不在其列。[1]

[編輯]英聯邦
在聯合王國以外,女王和其他王室成員都會定期履行其他十五個以女王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國家的公職。因為這些國家的王位與聯合王國的王位在法律上是分開的,該等公職支出是由該些國家透過立法預算撥款支付。大部分的撥款適用以支持女王在該等國家的代表的支出,一般稱為總督,不過也有少量款項用以支付官式訪問的支出。

㈢ 英國在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法國和英國在干什麼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系說明了什麼

一般認為工業革命開始與1750年前後,興盛於1830年前後,約在19世紀傳入北美。其初期具有代表性的發明包括1765年的珍妮紡紗機,和18世紀中葉的瓦特蒸汽機。

在同一期間。整個歐洲范圍內啟蒙運動蓬勃發展。具體到法國,可以說一直在鬧革命,當然,工業革命的影響已經傳入法國了。
1789年巴黎市民起義,攻佔巴士底獄,大革命爆發,通過《人權宣言》,實行三權分立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
1799年,拿破倫發動政變

1804年,拿破倫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頒布《民法典》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基
1830年,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波旁王朝,七月革命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1852年,拿破倫侄子路易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
1875年, 「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制結束了86年斗爭
這期間還有包括鴉片戰爭等和中國有關的部分。

至於美國,因為在17世紀中葉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不是獨立的國家,所以開始的時候主要實在鬧獨立,後來則是逐步擴大地盤,以及廢奴運動。
1773年,波士頓發生傾茶運動,以抗議茶葉條例。
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抗議英國的行為,呼籲人民起來斗爭。
1775年,列剋星敦和康科德人民對英軍進行反抗,美國獨立戰爭開始。
1776年,大陸會議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
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87年,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草擬了新憲法。1789年,憲法正式生效。

1787年,聯邦國會通過西北土地法令,開始擴張。
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喬治·華盛頓就任第一任總統。
1803年,美國從法國拿破崙手裡廉價購買路易斯安那全部土地,使美國領土面積增加一倍。
1819年,美國和西班牙簽訂條約,西班牙把佛羅里達割讓給美國,並放棄對俄勒岡地區的全部領土要求。
1820年,國會通過密蘇里妥協案,重新劃分自由州和蓄奴州的邊界線。
1842年,美英簽訂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劃定美國和加拿大在緬因州和明尼蘇達州的邊界。
1848年,美墨簽訂一項條約,規定墨西哥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猶他、內華達以及科羅拉多的一部分割讓給美國。
1850年,美國國會通過1850年妥協案,制定逃奴追緝法,鎮壓廢奴運動。
1861年,南部七個州組成美國聯邦同盟,傑斐遜·戴維斯為臨時總統。
1861年,林肯總統宣布國內存在叛亂,並召募75000名志願者,南北戰爭爆發。
1863年,林肯簽署《解放宣言》。
1865年,南部邦聯軍投降,美國內戰結束。

參考了法美兩國近代史大事年表等
當然還有很多內容沒有列出,比如中美交往,美國強迫日本結束鎖國狀態,電報的發明等等。

㈣ 英國人周末都干什麼.

英國人一般多的是逍遙和自在
中國的每次周末, 街道上的人明顯比平時要少,都在家裡懶散的睡覺,或者TV 但是英國人卻不大一樣 他們有的去教堂 有的在佳麗休整花園 或者去海邊洗浴光浴,游泳,出海。
更是有的周末他們會在附近廣場開PARTY
盡管來跳舞的人是最普通的老百姓,
但卻有專業的鼓手,爵士手與歌手為他們狂歡。
他們在音樂下跳起英國最傳統的牛仔舞,

周六購物,周日去教堂禮拜
很休閑的啦.

㈤ 英格蘭人乘火車旅行的他們通常做什麼

對於英格蘭人來說,乘火車旅行通常在火車上不是喝紅茶,吃麵包,聊天就是喝酒聊天

㈥ 英國學生在 他們的節日里做什麼

就大學生來說,聖誕是3個星期假

復活節是一個月

基本在假期里能做的有:

1. 玩
2. 學習
3. 打工

完全可以自己分配自己的時間

㈦ 在英國的朋友們,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的呢

別人回答過:照抄的
英國大部分地區的生活方式和國內很不同。人們生活節奏比較慢,早上商店到了10點多才開門,晚上5點就關了,周末開得更晚關得更早。到6點除了路上賓士的小車外,就看不到什麼行人了。夜晚更是安靜得出奇。但是市中心的Pub確實熱鬧非凡。這里一些小的便利店,關門都很早。大型超市離學校又比較遠,我們一周去一次,把一個禮拜的食物全采購齊全。回國後才能深切感受到國內物質生活極為豐富。

真正英國本土的食物挺難吃的,土豆泥、薯條、煮土豆、烤土豆,除了土豆還是土豆。那裡土豆品種繁多,不過在我眼裡沒什麼區別。最著名的fish & chip也不過如此。義大利、中國、泰國、印度食物在英國非常流行。由於氣候原因,英國畜牧業非常發達,但是蔬菜和水果要靠進口,所以都賣得非常貴,品種也比國內少很多。剛到的時候,我只吃最便宜的雞肉和胡蘿卜。由於生活拮據,平時一日三餐我都自己做,打工後生活改善了不少,偶爾也會到餐館享受一下異國風味。英國許多大城市都有中國超市,裡面中國調料、干貨和一些蔬菜都非常豐富,價格當然也不菲。我們有時會去買些一般超市裡買不到的中國食物,如老乾媽啊,豆腐啊,面條啊什麼的。久而久之,我們都掌握了許多省錢的竅門。比如,下午5點左右和晚上9點左右,超市都會處理許多快到期的蔬菜和肉類,價格非常便宜,我們一進超市就直奔打折區。老外的標准很嚴格,其實在我們看來,那些食物還是挺新鮮的。盡管吃得比較節省,但是到英國幾個月後,我的體重還是迅速增長了20多斤。所有的人都說女孩子在英國長胖是定律,看來我也難以倖免了。雖說英國的食物不太愛吃,但是那裡的甜點、冰淇淋卻是令女孩子無法抗拒的。價格比國內便宜不說,口感更是國內比不上的。在國外呆久了,黃油、cheese也成了我的最愛,難怪胖得不行。很奇怪,回國後體重又恢復到從前。

我們平日里上完課後就去圖書館,要麼就回家,沒有什麼逛的,生活很簡單,所以喜歡在廚房裡做些好吃的,廚藝也大有長進。中國學生間經常聚餐,飯後就神侃。大家都來自祖國各個地方,天南地北,大家似乎總有聊不完的話題。

學校里有很多幫助學生的機構。對我幫助非常大的是Charity Centre。這個是教會組織,負責人是一對老夫婦,Cliff和Sherry,他們都是基督徒,待人極為真誠,並且熱情地幫助每一位外國學生。中心裡很溫馨,環境干凈舒適,微波爐、咖啡都免費給學生提供。休息的時候我們經常來這里坐坐,和Cliff聊天。開學的時候,他們召開了一個國際學生歡迎會,我參加了他們組織的活動,期間認識了Gayle,一個很好的美國女人,40多歲了,哲學系的博士。中心每年都會安排一到兩個外國學生到定點的英國家庭。我非常幸運申請上了,他們是住在半山的一個中產家庭,對我非常熱情,經常接我到他們家吃晚飯,很正式的那種。到了萬聖節、聖誕節,他們也會邀請我們去他們家感受西方節日的氣氛。男主人Robert是個中國迷,他們喜歡中國,並且在中國旅行過很長一段時間,對中國歷史也有很深的了解。我也送了他許多中國紀念品。我也定期到Cliff那裡學習聖經。雖然我不信仰基督教,但是這確是一個學習英語的很好途徑。Cliff會給我們講很多故事,討論一些人生的看法。

英國雖小,但是人口少,顯得地大。我們學生的住宿條件都非常好,每人都有獨立的房間,還有為夫婦設計的大房,只是客廳、廚房、廁所和洗浴間共用。我住過的兩個宿舍一個是別墅,一個是百年的旅館改建。2層樓的別墅只住5個學生,大客廳,大花園。老旅館很古樸,裡面一直流傳著鬼怪的傳說,但據說都是好鬼,還有白衣騎士呢,一段時間弄得我們怪緊張的,我對面的台灣夫婦給了我一張盤若波羅蜜多心經,要貼在牆上,說是可以避邪的。

參考資料: http xiyouji hk西遊記留學生家園

㈧ 英國王室受英國人愛戴,他們對英國有什麼貢獻

罵歸罵,但英國人確實很愛他們的國王,這個「民族情感」由來已久。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法國大革命時候路易十六的腦袋落地,法國民眾熱烈歡呼,又一口氣砍了好多貴族的頭才歇手,從此法國再無國王。

而英國的斷頭國王查理一世被砍頭時,斷頭台周圍的民眾發出了抑制不住的哀怨和抽泣。並且沒了國王渾身不自在的英格蘭人,等到護國君克倫威爾一死,就迫不及待地把查理一世的兒子找回來了,趕緊得給他戴上王冠,高呼「查理二世萬歲!」——英格蘭人可總算又有個國王了。


一戰和二戰時期,王室也積極和民眾一起抗戰,還為了避嫌把自己祖上的德國名字都改成了英國的「溫莎」,民眾怎能不愛?當然,目前英國王室對英國的主要貢獻在民族精神和文化象徵上,給英國旅遊業帶來了巨大的客流。

㈨ 英國的篝火節中,人們會在這一天做什麼樣的活動

一、英國篝火接也是他們比較重視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面他們會穿著各種各樣的古怪衣服,然後,到這些人中間,可以在這里聊天,也可以在這里,做一些比較稀奇古怪的活動。


四、今年,從11月2日開始,英國各地都舉行了焰火和篝火晚會。在私營部門,這段時間經常有槍支。在我們鎮,煙火表演是在11月5日17:30,在格林希爾郊區,從我們家步行半小時。下午,天還很黑。我看見鄰居們在院子里點燃篝火。有幾個人在院子里放煙火。雖然我們沒有去看煙火表演,但是煙火和大炮整夜都充滿了我們的視覺和聽覺器官,讓人不時感覺到過年的錯覺。

這就是在英國篝火節的時候,他們會舉行的一些活動,我們中國的篝火節是和他們不一樣的。

閱讀全文

與他們在英國做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音箱多少錢一對 瀏覽:784
中國有哪些氣質女星 瀏覽:244
印度牛皮為什麼這么便宜 瀏覽:502
印尼旅遊注意什麼時候 瀏覽:829
最火的越南童音是什麼歌 瀏覽:379
孟買和伊朗什麼關系 瀏覽:765
義大利青皮是什麼 瀏覽:76
印尼的錢1000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129
伊朗為什麼襲擊石油設施 瀏覽:699
越南地下城現在怎麼樣 瀏覽:547
香港有多少人有英國戶籍 瀏覽:674
伊朗藏紅花什麼水果 瀏覽:560
印度式的電視劇叫什麼名字 瀏覽:363
印尼選票為什麼要人工數 瀏覽:538
越南什麼時候盛行東風 瀏覽:482
義大利哪裡買gucci 瀏覽:14
固安英國宮一期怎麼走 瀏覽:534
英國愛它美奶粉價格是多少 瀏覽:119
印度用海南話怎麼說 瀏覽:936
中國六十年代支援越南多少物資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