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要叫聖日耳曼呢日耳曼不是德國人嗎二戰時巴黎都讓德國佔了,怎麼起這么個名字呢
法國也有日耳曼人的後代。
公元4到6世紀,一批又一批的日耳曼人(也有斯拉夫人、匈奴人等)向羅馬帝國境內遷移,史稱民族大遷徙。民族大遷徙時日耳曼人在法國、義大利、非洲北部、西班牙和不列顛建立了許多短促的王國。這些王國都是曇花一現的現象。在他們新的家鄉他們與過去的當地人混合。
5世紀初,高盧形勢急劇惡化,勃艮第人侵入萊茵河西岸。418年,西哥特人以帝國同盟者身份獲得高盧西南部阿基坦。486年法蘭克人(位於萊茵河下游的日耳曼人的部落聯盟,講古法蘭克語)征服高盧北部。6世紀中葉,法蘭克人統治整個高盧後改稱法蘭克,並建立法蘭克王國,高盧之名遂廢。
(1)英國人為什麼叫日耳曼擴展閱讀:
日耳曼人是古代占據中歐和東歐廣大地區的部族,稱德意志人(Deutsche),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分布在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地區,從事游獵、畜牧為主,長期處於原始氏族社會階段,其語系屬於印歐語系日爾曼語族。
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初,部分日耳曼人由游牧生活轉向農業生活,出現了土地分配不均的現象,少數軍事貴族往往佔有更多土地,軍事首領(「王」)及其親兵以征戰為職業,戰利品通過抽簽方式來分配,首領常常多於親兵。此時的日耳曼人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制階段。
隨著羅馬帝國陷入危機,日耳曼人從北方多瑙河一帶不斷進入羅馬帝國境內並展開襲擊。羅馬帝國後期(公元3—5世紀)分布在萊茵河以東的日爾曼各部族,主要包括法蘭克人,倫巴德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汪達爾人等,以及遷到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北岸的哥特人。
4世紀末,日耳曼人各部族在來自東方的匈奴人的壓力下,相繼捲入了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洪流,從而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那些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的日耳曼人,紛紛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日耳曼人王國,其中著名有:
419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國(714年亡於阿拉伯人);439年,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汪達爾王國(534年亡於拜占庭帝國);568年,倫巴德人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了倫巴德王國(774年亡於法蘭克王國);
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在同當地土著居民不斷沖突的過程中,與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逐步融合。在整個日爾曼人的王國中,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法蘭克王國。
『貳』 德國英語發音為「日耳曼」,為什麼中文不直接稱其為「日耳曼」,而非要叫「德國」
你好!
可能你有一些誤解了吧。
德國的英語發音是German, 可讀成(幾兒們)。
German可以譯作日耳曼,也可以譯作德國。
以下是我網路的相關知識補充。
日耳曼民族(German)是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紀起,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大約在公元前半個世紀,大部分日耳曼人開始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該地區稱為「日耳曼尼亞」。 日爾曼人是一些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的總稱。這些民族從前2千年到約4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日爾曼人不稱自己為日爾曼人。在他們的漫長歷史中他們可能也沒有將自己看作是同一個民族。民族大遷徙後從日爾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納維亞民族、英格蘭人(蘇格蘭人是凱爾特人後裔)、弗里斯蘭人和德國人,後來這些人又演化出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在奧地利也有許多德意志人。許多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羅馬人的稱呼被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人所繼承,而後面來到不列顛島的日耳曼部落雖然征服了原來的凱爾特人,但他們也同樣繼承了這一對大陸日耳曼部落的稱呼,雖然他們本身(朱特-盎格魯-薩克森人)也是當時同一語系的蠻族部落的一部分。由於與不列顛島(在北海)隔海相望的都是日耳曼部落區,也基本上都是今天的德國北部沿海,所以他們把這一地區也就稱為日耳曼尼亞(日耳曼人的土地),英文寫法就是Germany。英國人雖然叫德國人為German,把這些部落群叫做Germans,但並不意味著他們自己就不是Germans的一部分,英國人很清楚自己跟大陸日耳曼人有著很深的血緣和語言淵源。
德意志(Deutsch)一詞源自德語,是生活在日耳曼本土地區的日耳曼人對自己的稱呼。這一詞本身的意義來源不太統一,有很多種說法,較為通行的說法是「屬於人民的」、「人民的」之意,也有說「條頓人的」之意。這個詞最初指的是這一廣大地區所通行的語言,後來漸漸也被用來指操這種語言的人。所以這個單詞(Deutsch)本意既可以指語言(德語),也可以指人(德意志人)。但它本身跟道德、意志毫無關系,純粹是翻譯時一種巧合的美化。
『叄』 為什麼把英國人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因為英國人來自歐洲大陸的日耳曼人,當年登陸不列顛島的是盎格魯和撒克遜兩個日耳曼部落,因此英格蘭人又稱盎格魯撒克遜人,就像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一樣。
公元11世紀,來自法國諾曼底地區的威廉公爵入侵不列顛並大獲成功,加冕為英格蘭的國王,並且開始打壓島上的「盎格魯-撒克遜」血統貴族。這種情況下,「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民族感情被激發了出來,出現了有名的民族英雄「俠盜羅賓漢」。
羅賓漢作為曾經的貴族,不願意受外來的法國人的壓迫,藏入森林之中,過上了劫富濟貧,行俠仗義的綠林生活。也因此成為了英國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受法國人統治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雖然沒有被法國人同化,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但還是受到了法國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語言。外來的統治階級說法語,本地的底層人民說古英語,由於底層人民文化水平不高,丟失了很多古英語的特色,並且在與貴族的交流中借用了很多法語詞彙,慢慢地形成了脫胎於古日耳曼語、混合了大量法語單詞的英語。
英法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國王丟失了所有的海外屬地,從此專心於島內事務,慢慢的在文化上被「盎格魯-撒克遜」人同化。從此,「盎格魯-撒克遜」成為了全英格蘭人的種族名稱。莎士比亞。現代英語的奠基人
英國清教徒在北美開辟殖民地之後,「盎格魯-撒克遜」這一名稱也被帶到了北美大陸。美國建國之後,英語被定為國家語言。眾多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改說了英語,從此,在美國,語言和外貌上差別不大的說英語的白人也就被統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後裔。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擴張:
盎格魯撒克遜人通過王室聯姻與歐洲大陸各國建立外交關系。1714年,德國漢諾威選候繼承英國王位,從此英國王室的德國血統從未斷絕。維多利亞女王的兒子冠父姓,繼承王位,定名薩克森王朝,到1917年又改掉了王室名字中的德國元素,改名為溫莎王朝至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與英國俄國法國同時作戰,可以說是表兄弟之間的決斗。英王喬治五世是愛德華七世之子、維多利亞女王之孫。德皇威廉二世的母親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威廉二世是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和喬治五世是親表兄弟。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親瑪麗亞·費奧多蘿芙娜是丹麥公主達格瑪,達格瑪的姐姐亞歷山德拉公主嫁給了英王愛德華七世,生了喬治五世。尼古拉二世和喬治五世是姨表兄弟。
德國當時只想打敗法國,贏得歐洲大陸的統治權。德國和英國的利益沖突主要在海軍軍備競賽。當時威廉二世滿心以為英國不會參戰,但德國崛起的勢頭,已經破壞了英國的大陸平衡政策,於是英國毫不猶豫地支援法國與德國作戰。最終德國、俄國、奧匈帝國三國皇帝全部灰飛煙滅。
從利用皇家海盜合法劫掠開始,最終擊敗龐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英語民族逐漸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
三百年間,陸續擊敗歐陸強國法國、海上馬車夫荷蘭、工業第一強國德國、無往不勝的納粹、有史以來第一大國蘇聯,至今為止,英語民族未嘗一敗。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推翻或取代英語民族的優勢地位。
盎格魯撒克遜人對於世界權力的痴迷令人驚訝。對於敵人攻擊和掠奪的慾望與北歐海盜時期沒有根本差別。在20世紀一百年間,盎格魯撒克遜人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競爭者。
『肆』 英國人是什麼人種
英國人(British )是白種人,有時稱他們為西方人。他們的相貌與東方人不同。他們膚色較淺,身高較高,眼睛大,眼睛顏色淺,面部有立體感,嘴唇薄。女性胸部豐滿,男性體毛較多。他們的語言是英語。
『伍』 德國人也叫日耳曼人 英國人還叫什麼人 一個古老的民族 ....... 最早使用英語的民族 ....
更老的說法應該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不過他們不完全等同於現在的英國人,只是那時候生活在大不列顛島的幾個部族的合稱。
『陸』 什麼是日耳曼
日耳曼是個民族。。。
奴隸制社會後期,羅馬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羅馬帝國。羅馬人把居住在羅馬帝國北方的外族部落稱為「蠻族」。這些外族部落人數最多的是克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而這時的日耳曼人,還處於氏族社會末期。
到了公元1世紀至3世紀,各日耳曼人部落開始結成聯盟,其中較大的一支就是法蘭克。
這時的羅馬帝國已從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頂峰衰落下來,各地不斷發生奴隸和農民起義,使得垂死的羅馬帝國更加搖搖欲墜。與此同時,被當時中國漢朝打敗的匈奴人的一部分,經中亞向西遷徙入侵歐洲,引起了連鎖反應式的「民族大遷徙」,很多外族部落紛紛遷移到羅馬帝國境內。這時羅馬帝國已無力對付這些外族的入侵,外族人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將羅馬帝國瓜分,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從此滅亡了。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也乘這個大動盪的機會,侵入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法蘭克王國。這時的法蘭克王國,正在瓦解過程中的氏族制度同原羅馬帝國境內日益發展的封建因素相結合,形成了西歐的封建制。王國內的氏族部落組織逐漸被國家政權機關所代替,各部落間的習慣也逐漸演變成法律。
以法蘭克王國為主要代表的日耳曼人建立起來的各個王國,在公元5世紀將過去的不成文的習慣法編纂為成文法典。由於日耳曼人各部落的習慣大同小異,所以各王國的法律的基本精神也是大體相同的,後世稱這些法律為日耳曼法。日耳曼法同羅馬法一樣,對近代資本主義法律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
日耳曼法的主要代表就是法蘭克王國的法律制度。
當時法蘭克王國內一方面私有制已出現,各階級已形成;另一方面氏族部落雖已逐漸解體,但影響還未消除。因此,這些社會矛盾和社會現象就突出地反映在日耳曼法上。使日耳曼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首先,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個人的權利義務要受到家庭和氏族的制約。後來的法學家稱日耳曼法的這個特點為「團體中心」,以區別於尊重個人意志,嚴格保護私有財產。以個人為中心的羅馬法,這種「團體中心」的傾向,在日後的日耳曼民族的歷史上,仍可見到它的蹤影。
其次,規定氏族全體成員無論居住何地,都必須遵守本氏族的法律,而不必遵守所在地的法律,即所謂「屬人主義」。後來,由於屬人主義與現實社會矛盾太大,也就是說幾個不同氏族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區,卻遵守不同的法律,再高明的法官也無法審判了,於是日耳曼法中的屬人主義,逐漸被同一地區的人無淪是哪個民族或國家的,都必須遵守同一法律的屬地主義所代替。
最後,日耳曼法中沒有抽象的法規,只有針對具體生活關系規定解決具體案件的規則。一個案件的判決不僅解決這個案件,而且也是以後審判同類案件的根據。這些判例匯集起來,就構成了日耳曼法的法典。
法蘭克王國連年不斷地發動戰爭,使自己的領土擴張得很大,幾乎相當於現在的西歐。但好景不長,這個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礎上的王國,於公元843年分裂成三個部分:法蘭西王國、德意志王國、義大利王國。
法蘭西王國是西歐封建制度的中心和典型代表。在法國,封建庄園代替了過去的農村公社,成為封建社會的基層組織。庄園土地屬封建領主所有,國王、教會或大領主擁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庄園。中小封建領主也擁有數量不等的庄園。庄園大小不同,一般與一個村莊相一致。庄園耕地通常分兩部分:領主自己直接管理的土地和由農奴使用的份地。農奴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在領主的土地上無償勞動,其餘時間在自己的份地上耕種,份地上的收獲,還要向領主交納一部分作為地租,此外,農奴還要無償地替領主幹其他活。
封建庄園的整個經濟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庄園里所需的一切:糧食、衣服、農具、用品甚至武器,基本上都由庄園的農奴來製造。
法國中世紀的封建法律,也正是體現這一時期的社會特點。法律規定了農奴對封建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農奴未經領主許可不準離開土地;農奴結婚需經領主同意;農奴可隨土地一起被出賣。因此,農奴是半自由的。他們的地位比奴隸提高了一半,在法律上有一定的地位和權利,但是這種地位和權利是十分可憐和有限的。
『柒』 為什麼英語中德國稱日耳曼Germany,而不是德語的Deutschland
是歷史演變的結果,習慣了,就一直沿用下去,廣泛使用了。
『捌』 英國人種族叫什麼名稱
日耳曼人。
他們在羅馬帝國時期與凱爾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也是現今歐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現今的挪威人、丹麥人、瑞典人、冰島人、德意志人、奧地利人、瑞士人、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荷蘭人、弗拉芒人、盧森堡人都是日耳曼人,其中德意志人、奧地利人和瑞士人的語言為德語。
英國人口:
6708.1萬(2020年),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占總人口的59.5%),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聖公會)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
另有天主教會及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以上內容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英國國家概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日耳曼人
『玖』 英國人是日耳曼人嗎
英國人的來源有四: 不列顛諸島上土著的凱爾特人,包括今天的蘇格蘭人、愛爾蘭人是其後代; 羅馬人向不列顛移民的後代; 日耳曼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入侵不列顛諸島留下的後代。今天英格蘭南部主要是這些人的後代。 維京人(挪威、丹麥海盜...
『拾』 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的前身怎麼都是日耳曼人
法國人是歐洲最大的雜交民族 祖先有凱爾特人中高爐人等、日爾曼中法蘭克人等、北歐維京人中諾曼底人等、拉定人中羅馬人等組成 。德國是東歐森林中的日耳曼人。英國主要是日耳曼人的二支:盎格魯人、薩克森人 。西班牙先民主要為比利牛斯半島上的古老居民伊比利亞人與公元前9~前8世紀來此的克爾特人結合成的克爾特伊比利亞人,此外還吸收有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希臘人、阿拉伯人、猶太人等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