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殖民軍的指標是什麼意思

英國殖民軍的指標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11-06 09:53:26

㈠ 請問英國在非洲的2c殖民計劃,二C代表什麼呢這項計劃具體內容是什麼呢謝謝!

二C 計劃,就19世紀英國妄圖佔領整個非洲的計劃,二C一個代表埃及開羅,另一個代表南非開普敦,是由英國下院議員,殖民主義的狂熱追捧者,殖民冒險分子羅得斯提出的。具體內容比較多,函蓋面很廣,包括對其他殖民國家的,對殖民地本身的,有政治、經驗、軍事、外交、經濟等等,當時一幅畫繪畫羅得斯,橫跨非洲南北站立,暴露出英國吞並整個非洲的野心。

㈡ 問一句二戰英國有多少兵力,來自哪裡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總體數量明確而具體的數字不好查 當可以分開算,大致為以下幾個部分:本土軍和殖民軍以及聯邦軍,本土軍是二線的民兵和預備役部隊 殖民軍還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外作戰的正規軍,另外就是各殖民的地方軍如英印軍非洲各地的駐軍及徵召當地人組成的部隊,聯邦軍就是主要指加拿大和澳新聯軍以及南非,這是比較明確可查的例如北非戰場和諾曼底登陸後的加拿大軍團。再為你提供幾個戰場的資料,僅供參考。 北非戰場:為了對抗隆美爾軍團3個師的德軍,英軍先後投入16個師和10個旅,包括第英軍1,2,7,10裝甲師,第2,44,50,51,70步兵師,印度第4,5,10師。還有南非第1,2師,紐西蘭第2師(第4,5,6,8旅),澳大利亞第6,9師,這是在北非所出現的所有英軍番號。 遠東方面:1942年初英國在遠東的兵力只有第1緬甸師,師長是英國的斯科特Scott少將。這個師是1941年4月才組建的,士兵訓練不足,武器裝備低劣,而且緬甸士兵對英國殖民者有敵意,士氣低落。另一個師是從印度調來的第17英印師,開戰以後才倉促運到,師長是科文Cowan少將。除了這兩個師之外,還有剛剛運到的英國第7裝甲旅。指揮駐緬英軍的是赫頓Hutton中將。1943年以後戰爭形勢好轉盟軍重新調整緬甸戰場的指揮結構:韋維爾上將轉任印度總督,奧金萊克上將出任印度總司令。從此時起,印度總司令不再負責緬甸戰場對日作戰。作戰事務歸新設立的盟軍東南亞戰區,海軍上將,英王喬治六世的表弟,德國血統的蒙巴頓勛爵出任戰區最高司令,下設第11集團軍群,實際是戰區地面部隊司令部, 司令官吉法德中將。集團軍群主力是由東方集團軍改編而成的英國第14集團軍,另一支部隊是史迪威指揮的中國駐印軍(孫立人和廖耀湘的新1軍新6軍)。斯利姆的14集團軍下轄斯康斯中將的第4軍(駐防中段的英帕爾地區),和克里斯蒂森中將 的第15軍(駐防南段的若開地區)英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島嶼的部署:英軍幾千、澳軍6個步兵團+2個機搶團+輔助部隊共計18500人,其餘為印度兵。 再說下新加坡的情況 英國在新加坡部署有印度軍第12旅,其中包括兩營的英軍,印軍第九師一旅駐防於吉蘭丹哥打巴魯(Kota Bahru)另一旅駐防於彭亨關丹。這兩旅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北馬的東海岸。 印軍第十一師駐扎在吉打和霹靂等地,主要的任務為防守暹馬邊境及北馬的西海岸。 上述兩師印軍合成為一個軍團,叫做印軍第叄軍團,在喜士(Sir L. M. Heath)中將指揮之下澳洲軍第八師駐防於柔佛,東至興樓(Endau)西至麻坡(Muar),包括豐盛港(Mersing)等地。英軍當局覺得敵軍在豐盛港登陸的可能性極大。在新加坡島上駐有重炮隊,高射炮隊,也有若干英印的步兵。 此外還有以英人為軍官的馬來軍一團,和以馬來人為軍官的柔佛軍一團指揮官森門士(Keith Simmons)少將英軍投降前不久還有18師運到了新加坡。 其餘太生僻繁雜了只能以後靠你自己慢慢考證了或是大家多交流

㈢ 英國殖民者有著什麼樣的兵力

英國殖民者在征服和統治印度的過程中,徵募了一支印度僱傭軍,即所謂的士兵「西帕依」。英國殖民者利用24萬印度士兵統治著兩億印度人民,同時利用4萬英籍軍官控制著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來自傾家盪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到軍隊中賣命。

㈣ 英國對殖民地的規定

殖民地要向英國納稅、農作物給英國

㈤ 英國的殖民歷史是怎樣的

英國殖民歷史
16世紀至20世紀初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對外進行的侵略擴張。英國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國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英國的殖民擴張對世界近代歷史和地理政治的演變均有極大影響。 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擴張 英國在這一時期的殖民擴張,始於16世紀迄於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的興起。在這一時期,商業資本起了主要作用,商業資本家成為殖民擴張的主要推動者。殖民掠奪通常由政府授予享有特權的貿易公司進行。當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老牌殖民國家稱霸海上時,人跡罕見的北美東岸成為英國最早的殖民活動地區。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東岸共建立13個殖民地 。17世紀20~30年代 ,英國相繼佔領了西印度群島的聖基茨等地,把這些島嶼變成種植園、販奴基地和海盜出沒之所。
在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消滅及荷蘭3次對英商業戰爭均遭敗北後,海外擴張的優勢已為英國取代。18世紀,英國開始同法國爭奪殖民霸權,1689~1763年間,兩國有過4次戰爭,每次都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英國的殖民地大為增加。1713年,法屬新斯科舍半島、紐芬蘭和哈得孫河沿岸,西屬直布羅陀和梅諾卡島均轉歸英國。特別是由於七年戰爭的勝利,英國不僅奪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奪得格瑞那達、聖文森特、多米尼加、多巴哥和非洲的塞內加爾。西班牙的佛羅里達也給了英國。
1783年北美13個殖民地的獨立給英國以沉重打擊 。此後,英國殖民的重點遂轉向東方,特別是印度。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在東方的殖民機構,1612年,該公司擊敗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從印度莫卧兒王朝獲得貿易特權。1757年普拉西一役 ,奠定了英國在印度斯坦的統治地位。1767~1799年4次進攻並最後佔領邁索爾土邦。1803~1804年打敗馬拉特人的反抗,囊括了克塔克以及恆河與朱木拿河(現稱亞穆納河)之間的大片沃土。英國還從荷蘭手中奪得蘇門答臘(1784)和馬六甲。從吉打蘇丹手中割走檳榔嶼(1786)。 1668~1711 年英人J.庫克考察了澳大利亞東岸和紐西蘭,英國隨即向該地移民。 在反拿破崙戰爭中,英國搶佔了法國、荷蘭、西班牙的許多海外屬地。 工業資本時期的殖民擴張 英國工業革命興起後,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開始了工業資本掠奪殖民地的時期。
1813年,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被撤銷,英國大量機制紡織品湧入印度,摧毀了當地傳統的棉織手工業。1843~1849年英國先後兼並信德、克什米爾和旁遮普,從而完成了對印度的征服,進而向印度外圍擴張。1814~1815年割去尼泊爾南部土地;1824、1852年兩次侵略緬甸,將阿薩姆、若開、丹那沙林並入英屬印度。1864~1865年又將不丹的達吉嶺和噶倫堡並入英屬印度。1824年,荷蘭被迫將新加坡劃歸英國,馬來亞劃歸英國勢力范圍。1841年和1842年汶萊先後將沙撈越和北婆羅割給英國 。1847年汶萊受英「保護」。1839年,英國佔領土耳其統轄下的亞丁港。1857年又占丕林島。
在非洲,1843年英國兼並納塔爾。1808、1861和1874年,塞拉里昂、奈及利亞和黃金海岸相繼淪為英國殖民地。
自1764年起,瀕臨南美東岸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經法、英、西、阿根廷等國易手後,1833年終為英國所得(始稱福克蘭群島)。 英國不滿足於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兩次鴉片戰爭後,不僅要中國賠款、開辟通商口岸,還割去了香港(1842)和九龍半島界限以南的土地(1860)。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為了加強統治,於1858年撤銷東印度公司的行政大權,將印度改為直轄領地。
對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英國採取移民拓殖政策,使其成為自己工業的附庸。 金融資本時期的殖民擴張 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英國逐步喪失其工業世界的壟斷地位,但資本輸出和殖民擴張仍然領先。
1876年 ,英國將印度命名為印度帝國 ,繼續向其周圍擴張 。1876年 ,占俾路支 ,1878~1879年阿富汗淪為英國的附屬國。1886年占曼德勒,完成將緬甸並入印度的計劃 。1887年宣布哲孟雄(錫金)受其保護。同年,荷屬馬爾地夫群島改受英國保護。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窺伺中國的新疆、雲南和西藏。掠奪新疆的陰謀最後為清軍粉碎。雲南在1876年被迫開放,增闢商埠,擴大領事裁判權,西藏在遭到1888年和1904年的兩次入侵後,亦被迫開放,承認英國的領事裁判權。英國還乘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之機,於1898年強租威海衛。同年又強租九龍半島北部及其附近島嶼,為期99年。在馬來半島,經不斷蠶食,馬來半島南部均落入英國之手。1907年英、俄兩國在伊朗劃分了勢力范圍。
在大洋洲,1874年英國占斐濟 ,1884年宣布巴布亞為保護地。1893~1904年又先後佔有所羅門、湯加、吉爾伯特、庫克、埃利斯和菲尼克斯群島。1906年,與法國共管新赫布里底群島。在地中海,1878年從土耳其手中奪得塞普勒斯島。
非洲是帝國主義瓜分的最後一塊大陸。英國奪得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1868年和1885年,先後將巴蘇陀蘭和貝專納納入保護領地。1887年占祖魯蘭,1889年,C.J.羅得斯的南非公司成立後,加緊掠奪辛巴威及尚比亞河以北廣大地區,並於1895年命名這一地區為羅得西亞。經過同德、法、意各國的激烈爭奪,在19世紀末,東非的索科特拉島、索馬里、烏干達、肯亞、桑給巴爾島等地先後淪為英國的保護地。
1882年,埃及實際上變成英國的殖民地。19世紀80年代埃及統治下的蘇丹,爆發馬赫迪起義,曾趕走英埃侵略軍,建立自己的國家。1899年,這個國家被英軍扼殺,實際上淪為英國殖民地 。經過英布戰爭 ,英國佔領了布爾人的兩個共和國——德蘭士瓦和奧倫治。1910年,德蘭士瓦、奧倫治和開普、納塔爾組成新的自治領——南非聯邦。
到20世紀初,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英國所佔份額最大。1876年時它已擁有2250萬平方千米的領地和25190萬人口,到1914年增加到3350萬平方千米的領地和39350萬人口,相當英本土的137倍和人口的8倍多。V.I.列寧稱英國為「殖民帝國主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奪取了德國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並在戰後以委任統治的名義納入帝國領域,其中西南非洲分給南非聯邦、坦噶尼喀由英直接統治,多哥與喀麥隆與法國共管,德屬新幾內亞和諾魯分給澳大利亞。西薩摩亞交給紐西蘭。此外,原屬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包括外約旦)和美索不達米亞也劃歸英國。

㈥ 英國自治領與英國殖民地分別是什麼意思

英國自治領土指英國本土,也就是大不列顛島。英國殖民地指英國在海外佔領的土地。如北美、印度

㈦ 英國 殖民地

自治領(Dominion) 是大英帝國殖民地制度下一個特殊的國家體制,可說是殖民地步向獨立的最後一步。

在19世紀,所有實行自治或半自治的英國殖民地,尤其那些已具有自身憲政體制的,如加拿大,澳洲,都被稱自治領。它們都是由殖民地 (Crown Colony) 或自治殖民地 (Self-Governing Colony) 進化為自治領。

歷史
最初,除內政自治,自治領有自己的貿易政策,有限的外交政策自主,也有自己的軍隊,但英國政府才有宣戰權。惟1931年前自治領的體制並無法理依據。自治領的憲法由英國國會制定,自治領本身無權修改,但可提請英國國會修改,而一般英國國會都會同意,自治領制定自己的憲法的日子很多時都被視為自治領真正獨立的日子。

發展
殖民地成為自治領的時間:

加拿大(Dominion of Canada):1867年
澳洲(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1901年
紐西蘭(New Zealand):1907年
南非(Union of South Africa):1910年
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1922年
紐芬蘭:1907年 (惟雖然紐芬蘭政府行使自治領權力,但拒絕宣布成為自治領,因此英國於1934年暫停其自治領的身份。紐芬蘭並於1949年加入加拿大成為加拿大第10個省,英國正式把紐芬蘭剔出自治領的行列。)

法理依據
在1931年,英國國會通過了Statute of Westminster,並在此法例中訂明自治領不再從屬於英皇(the Crown),法例訂明以下殖民地為自治領:

加拿大
澳洲
紐西蘭
南非
愛爾蘭自由邦
但法例也訂明,自治領的主權仍屬於英皇。直至1949年,英國國會通過British Republic of Ireland Act of 1949,宣布愛爾蘭主權不再屬於英皇,愛爾蘭完全獨立。

從自治領到英聯邦
自二次大戰後,英國國力大幅衰退,美國取代之成為西方國家(包括各英國自治領)的援助來源和盟友,令英國和各自治領的關系被削弱。1942年2月,澳洲就單方面從英屬緬甸撤軍。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脫離英國獨立後,英國把自治領部和英聯邦關系辦公室(Commonwealth Relations Office)合並。

英國曾希望非洲殖民地尊從自治領制度從殖民地成為自治領,迦納於1957年成為自治領,但在1960年即獨立成為共和國,其他殖民地也直接獨立,未成為過 (或只短時間成為過)自治領。自治領制度成為殖民地步向獨立的過渡制度。

英國非白人占人口多數的殖民地二戰後成為自治領和獨立的時間:

迦納:1957年成為自治領;1960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奈及利亞:1960年成為自治領;1963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坦噶尼喀 (坦尚尼亞):1961年成為自治領;1962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烏干達:1962年成為自治領;1963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肯亞:1963年成為自治領;1964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馬拉維:1964年成為自治領;1966年獨立成為共和國
因此真正長期為自治領的都是白人占人口多數的殖民地。

自治領的制度隨殖民地的獨立和各自治領行使越來越多的權力而演變成英聯邦的制度:就是各英聯邦成員都是前英國殖民地,其中16國繼續承認英皇為國家元首 (Head of State),但除此外可說是跟英國再無任何特殊關系,英國在這些英聯邦國家沒有任何特權。英聯邦成員國關系平等,只成為一個近乎於聯誼的組織。

最後的自治領 - 加拿大
按1867年的Constitution Act (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s),各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單一的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加拿大憲法一直建基於這英國法律。雖然加拿大已是一個國際公認的獨立國,此特殊的自治領關系一直存在至1982年,加拿大國會通過新憲法,並得到英國國會通過廢止舊憲,加拿大並把7月1日的自治領日改名為加拿大日(國慶),加拿大才真正完成獨立。最後一個英國自治領也從此在歷史中消失。

自治領與英國的關系

外交
最初, 自治領的外交由英國外交部負責,1907年,英國殖民地部屬下成立了一個專責的部門負責自治領的外交事務。1909年, 加拿大首先成立了自己的外交部, 但實質外交事務仍經由加拿大總督(由英皇委任的英皇代表)、加拿大駐倫敦專員 (High Commissioner) 和英國駐外國的使節進行(加拿大在1880年成立了駐倫敦專員公署,澳洲在1910年跟隨成立駐倫敦專員公署)。1914年,英國向德國宣戰(一次大戰),並在沒有詢問各自治領的意見下代表各自治領向德國宣戰,引起部分加拿大官員不滿,也在南非引發反英浪潮。1918年2月,加拿大在美國華盛頓成立戰時代表處,處理英國從美國得到的軍用物資。

1919年,各自治領各自成為凡爾賽和約的獨立締約國(雖然他們都沒有自行向德國宣戰),但和約仍是由英國代表各自治領談判。1922年,因各自治領反對英國對土耳其進行軍事行動而令英國和土耳其和談。一戰後,各自治領漸漸自行處理外交事務,1923年3月,加拿大自行與美國簽訂 Halibut Fisheries Agreement (一個漁業協訂),是自治領首次自行簽訂國際條約。1926年6月,英國殖民地部屬下的自治領外交事務處升級為獨立的部門。

1926年11月,英國在 Balfour Declaration 中同意自治領和英國在外交事務上有平等地位。1927年,加拿大成立駐華盛頓代表處。1928年,英國成立駐渥太華專員公署,處理英國對加拿大的外交事務,結束由加拿大總督同時處理行政事務和英國對加拿大的外交事務的安排。1931年,Balfour Declaration 獲英國國會通過,後陸續獲各自治領的國會確認。

二戰後,各自治領漸漸接管所有的外交權力:1940年,澳洲成立駐華盛頓代表處,1943年,加拿大把駐華盛頓代表處升級為大使館。

國防
在自治領制度初期,英皇保有宣戰權,因此當英國向外國宣戰,各自治領的軍隊也自動投入作戰,但保留自己的旗幟,如加拿大軍隊仍以加拿大軍隊而非英軍的身份參戰。因英國宣戰而令自治領參戰的有布爾戰爭和一次大戰。這制度可說有點像中國周朝的諸侯制度:諸侯保有完全的自治和有限的外交權,也有自己的軍隊,但在天子令下便要出兵勤王。

這制度在二次大戰時受考驗。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但其自治領卻有不同反應:

澳洲沿用舊制,認為法律上澳洲已自動向德國宣戰,無須另行宣布
紐西蘭宣布若英國開戰,紐西蘭便參戰
加拿大即時召開緊急國會會議,通過向德國宣戰(此做法雖然結果與澳紐的做法一樣,但法律上加拿大卻獨立行使了宣戰權,自行向德國宣戰)
南非在數星期後才由國會通過向德國宣戰
愛爾蘭宣布保持中立,並根據1938年與英國的協議要英軍撤出愛爾蘭(愛爾蘭由此至終在二次大戰時保持中立, 沒有參戰)
這事件加速了各自治領完全走向獨立。

自治領與自治殖民地
20世紀初,自治領和自治殖民地的分別是自治領有「國家」(nationhood) 的身份(也就是政治上徹底的獨立自主),自治殖民地只有內政的自治,但自治領在外交、國防和國際貿易上也有一定的自治權,其在這些范圍的自治權利並在之後的數十年逐漸增加,直至完全控制有關的權力,成為獨立國家。
參考資料:http://hi..com/死神_黑崎一護/blog

㈧ 什麼叫殖民地殖民地是什麼意思

殖民地是通過侵略等手段獲得的一國對另一國、地區的控制。殖是繁殖;孽生之意。殖民則指強國向它所征服的地區移民。現指資本主義國家把經濟政治勢力擴張到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掠奪和奴役當地的人民。
介紹:殖民地(舊稱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 廣義的殖民地還包括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
影響:殖民反映出殖民國與被殖民國家、地區的強弱反差,殖民國的移民在殖民地大多比當地居民享有優越的政治權力,有著明顯的人種歧視、民族歧視。對原居民的人格和尊嚴有著極大的傷害。

㈨ 英國殖民有什麼意義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㈩ 英國殖民~指什麼

英國殖民擴張
Britain colonial expansion of

16世紀至20世紀初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對外進行的侵略擴張。英國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國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英國的殖民擴張對世界近代歷史和地理政治的演變均有極大影響。
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擴張 英國在這一時期的殖民擴張,始於16世紀迄於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的興起。在這一時期,商業資本起了主要作用,商業資本家成為殖民擴張的主要推動者。殖民掠奪通常由政府授予享有特權的貿易公司進行。當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老牌殖民國家稱霸海上時,人跡罕見的北美東岸成為英國最早的殖民活動地區。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東岸共建立13個殖民地 。17世紀20~30年代 ,英國相繼佔領了西印度群島的聖基茨等地,把這些島嶼變成種植園、販奴基地和海盜出沒之所。

閱讀全文

與英國殖民軍的指標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和韓國哪個更適合居住 瀏覽:663
出口伊朗需要什麼 瀏覽:553
中國有多少低收入人 瀏覽:827
中國李寧的鞋子一般可以穿多久 瀏覽:122
印尼每月出口鎳礦石多少噸 瀏覽:923
剃刀黨殺了哪個義大利人 瀏覽:212
中國貧民如何翻身 瀏覽:120
義大利藝術服裝哪裡好 瀏覽:393
中國如何更新外國的游戲 瀏覽:231
伊朗幣怎麼轉到迪拜 瀏覽:623
印尼實木傢具怎麼樣 瀏覽:447
印尼支持什麼手機卡 瀏覽:663
fica義大利語什麼意思 瀏覽:732
印尼的工作簽證有什麼要求 瀏覽:674
越南人一天消費多少錢 瀏覽:650
伊朗油價漲多少 瀏覽:12
中國哪個省市手機賣得最多 瀏覽:251
沙特與伊朗哪個國家大 瀏覽:756
中國移動如何辦理不限流 瀏覽:67
伊朗後院巨響怎麼回事 瀏覽: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