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有多少中國的青銅火炮

英國有多少中國的青銅火炮

發布時間:2022-11-07 06:15:31

A. 鴉片戰爭時清朝的大炮和英國的炮差別有多大呢

火葯源於中國,在唐宋末年,煉丹師不經意間發明了火葯,從而開啟了熱武器時代時代,元朝時期,火葯隨著蒙古人的西侵而傳入歐洲,進而發揚光大,如果說明朝時期中國的火炮還可以與西方分庭抗禮,那麼清朝末年,中國的老式紅衣大炮就遠遠比不上英軍的重型滑膛炮和後膛炮了

鴉片戰爭時,清朝大炮確實質量不如英國艦炮,但實際差距其實並沒有想像得那麼大。

當時,英國艦炮設計上仍是前裝滑膛炮,與清軍大炮均屬於同類產品,雙方的差距體現的在製作工藝、鑄造水準方面。而且,清朝中國在與英國人接觸的上百年時間里,也見識過英國海軍炮的威力和技術,甚至從不同渠道獲得過英軍制式艦炮,例如繳獲的走私船。

英軍曾經繳獲清軍炮台的火炮後,用自家軍用火葯進行試射,竟然發現威力和射程不差英軍火炮太遠。可見,黑火葯的質量是當時清軍一個很關鍵的落後之處。

當然,鴉片戰爭後,英國的工業技術進一步飛速發展,各種後膛火炮和新式火葯層出不窮,雙方差距就更大了。

火葯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槍、炮的威力清車使用的粗劣的火葯,使其原本落後的槍、炮,在實戰中效能更減。

B. 鴉片戰爭時清朝有了大炮,和英國的炮差別有多大

說到火器,中國人可以說是西洋人的祖師爺了,我國唐代就已經開始把火葯用在武器製造上並應用於實戰了。

到了清代,其實也還是有火器的,重火器就是火炮,而輕火器就是火槍。

而英國火炮在工業流水線製造後,經過機械生產,可以得到更標準的成品。

不過嚴格地說,鴉片戰爭中,兩軍的火器差距,還沒有到一定能夠決定勝負的時候。只不過一場戰爭,武器裝備只是關鍵點之一,還包括軍隊的戰術等等。

當然了,更關鍵的是政治制度,可以說種種差別使得大清最終輸掉了鴉片戰爭。

C. 大炮地發展史

現代戰爭中的火炮源遠流長。 古代最早的炮是石字旁,顧名思義,一定與石頭有關。這種石字旁的炮叫拋石機, 是用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拉動杠桿,將石頭拋出去的作戰器械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就使用拋石機了。後來,唐朝孫思邈發明了火葯, 並逐漸用於軍事。在北宋年間,出現了突火槍,這是一種竹子做的管狀火器,內安「子巢」,戰時點燃火葯,用火燒敵人。能夠起到震撼敵人的作用。這種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後來,在突火槍的基礎上出現了金屬管狀火器——火銃,並逐步發展成為青銅火炮。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青銅炮,是我國寧夏武威出土的西夏時期(與宋代同期)的火炮,該炮口徑為100毫米,使用鐵彈丸,這一發現,使鐵彈丸使用的歷史提前了近一個世紀
13世紀初,我國的造炮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並在歐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魯迅先生曾說過:中國發明了火葯不是用於軍事,而是用於造爆竹,而洋人卻用中國人發明的火葯造炮侵略中國(大意)。這是魯迅先生的誤解,其實,中國人是火炮的祖宗
16世紀中葉,歐洲出現了青銅和熟鐵製造的長管炮,亦稱長炮,代替了以前的短管炮(臼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16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
1846年,義大利製成了後裝線膛炮,其精度和發射速度都有明顯提高。後裝線膛炮是火炮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火炮的基本結構仍沒有太大的變化
由於用途不同,火炮的種類也有所不同。加農炮。身管長,彈道低伸的火炮(圖三)。適用於對裝甲目標、垂直目標和遠距離目標射擊。加農炮是英語Calon的音譯名,在阿拉伯語中,Calon是中空而直長的管子。加農炮的身管長一般為口徑的40倍以上,炮口通常帶有炮口制退器(炮口制退器是炮口上帶孔的大於身管口徑的「帽子」,用以減少後坐力,有的能減少50%以上的後坐力。)
榴彈炮。身管較短,彈道較彎曲的火炮(圖四)。適於對水平目標射擊。主要用於殲滅、壓制敵人的有生力量和兵器,破壞敵人工程設施等。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種。榴彈炮的身管長一般為口徑的20-30倍實際上,加農炮和榴彈炮沒有本質的區別,所謂身管長和口徑之比也並非一成不變,而且一直在變。以彈道的形狀來區分,也有些牽強,因為彈道的形狀是相對於射程而言的。加農炮在最遠射程上,彈道並不低伸,榴彈炮在近距離上,彈道同樣低伸,甚至可以直瞄射擊。從完成壓制任務的角度看,兩種炮幾乎一致。因此,從二戰後,不少國家不再區分二者,統統稱為榴彈炮。可我國的一些火炮專家還在為區分二者傷腦筋,實在大可不必。
加農榴彈炮(圖五)。兼有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彈道特性的火炮。一般認為這種火炮的身管長為口徑的30-40倍。這更是一個難以描述的概念。目前國際上已拋棄這種提法。我國和前蘇聯生產的152加榴炮也許是世界上最後一種加榴炮。當今各國,包括我國生產的新型榴彈炮,身管長和口徑之比都已經超過了加榴炮,然而都不再叫加榴炮
發射火箭彈的火炮,亦稱火箭彈發射裝置。通常為多發聯裝,有多軌式、多管式和框架式。火箭炮射速快,火力猛,突襲性好,但精度差,散布大,主要用於對面積目標射擊。
20世紀初,由於雙基推進劑的應用,火箭炮得以發展。蘇聯1939年製造的БМ-13式火箭炮,用了一個漂亮的姑娘名字命名——喀秋莎。在二戰中,火箭炮成了可怕的武器。到了現在,由於各種制導武器的出現,火箭炮的作用已有所降低,但仍是各國炮兵序列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迫擊炮。用座鈑承受後坐力,主要行高射界射擊的火炮(圖7)。迫擊炮射角大(一般為45度--85度),彈道彎曲,落角大,破片殺傷效果優於其它火炮,主要用於壓制遮蔽物後、反斜面目標和水平目標。由於其結構簡單,重量輕,體積小,通常作為隨伴火炮使用。迫擊炮分為滑膛式(前裝)和線膛式(後裝)兩種。由於前裝式火炮退彈不易,戰士們編了一個順口溜:「迫擊炮,瞎胡鬧,打不響,往外倒「。 滑膛炮。無膛線的火炮。軍隊習慣將無膛線的加農炮命名為滑膛炮(圖8)。其實,許多火箭炮、迫擊炮等都是滑膛炮。從某種意義上說,線膛是對滑膛的進步,這種進步主要體現在使彈丸保持空中飛行的穩定性。但是,線膛阻力大,不利於提高初速。現代滑膛炮較好解決了飛行穩定問題,使古老的滑膛重新綻放光彩。解決飛行穩定的方法主要是採用尾翼,所以迫擊炮彈、早期火箭炮彈和滑膛炮彈都帶有尾翼。現代火箭炮彈則採用斜置噴火孔的方法,使彈丸在空中自行旋轉保持穩定。目前滑膛炮主要用於反坦克,這是由於滑膛炮初速大,使用穿甲彈效果好。我國生產的100毫米、120毫米滑膛炮均配有超速脫殼穿甲彈。
滑膛炮。無膛線的火炮。軍隊習慣將無膛線的加農炮命名為滑膛炮(圖8)。其實,許多火箭炮、迫擊炮等都是滑膛炮。從某種意義上說,線膛是對滑膛的進步,這種進步主要體現在使彈丸保持空中飛行的穩定性。但是,線膛阻力大,不利於提高初速。現代滑膛炮較好解決了飛行穩定問題,使古老的滑膛重新綻放光彩。解決飛行穩定的方法主要是採用尾翼,所以迫擊炮彈、早期火箭炮彈和滑膛炮彈都帶有尾翼。現代火箭炮彈則採用斜置噴火孔的方法,使彈丸在空中自行旋轉保持穩定。目前滑膛炮主要用於反坦克,這是由於滑膛炮初速大,使用穿甲彈效果好。我國生產的100毫米、120毫米滑膛炮均配有超速脫殼穿甲彈。自行火炮。同車輛地盤構成一體自身能運動的火炮(圖10)。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佔領和撤出陣地快,戰場生存能力強,有利於不間斷實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裝甲兵、機械化步兵的協同更加密切。自行火炮與坦克的區別在於裝甲較薄,火炮口徑較大,說它是火力型的特種坦克也不錯。
以上火炮種類是根據其結構特點和彈道特性來區分的,如果從火力特點和戰術使用來區分,還可區分為壓制火炮和反坦克火炮。大口徑加農炮、榴彈炮、加榴炮、火箭炮、迫擊炮歸類於壓制火炮;小口徑加農炮(如85加農炮、57戰防炮等)、滑膛炮、無坐力炮等歸類於反坦克火炮。另外,壓制火炮在必要時可以進行反坦克射擊(除火箭炮和迫擊炮),反坦克炮在必要時可進行壓制射擊。
不同種類的火炮在戰場上起著不同的作用,他們共同發揮著戰爭之神的巨大威力。戰爭離不開炮兵

D. 鴉片戰爭時清朝的大炮和英國的炮差別有多大

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鐵炮,為重型前膛裝滑膛炮。此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火炮的類型總共有5種,分別是加農炮、榴彈炮、臼炮、卡龍炮和康格里夫火箭炮。與同時期清軍火炮比,英軍火炮炮壁薄,重量輕,質量好,射程遠。

此外,清朝統治者對漢人的猜防之心也對火炮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不利影響。據《清實錄》和《清會典》記載,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總兵官金國正上疏表示,自己標下的軍隊沒有子母炮,願意捐資造22門分給各營。

然而這樣一個十分誠懇的請求,卻換來了康熙皇帝的嚴厲訓斥:「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前師懿德、馬見伯曾經奏請,朕俱不許。」到了雍正時期,雍正皇帝更是按照他父親的這一旨意,進行了一場全國性的「廢武備」運動。

具體做法如下:除保留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地的子母炮外,其餘各省的子母炮全部收回;其他各種火炮,每1000名清軍士兵只准留10門炮;水師戰船及海防、邊防、省城要隘的原有火炮予以保留。雖然水師保留了火炮,但這種全國性回收、限制火炮的做法,嚴重阻礙了火炮的使用與發展。

這子母炮究竟是何方神器,竟讓清朝統治者將其作為「八旗火器」,而拒絕給由漢人組成的綠營軍隊使用?說來滑稽,這子母炮,其實就是明朝的佛郎機。

明朝中期,西方人將佛郎機傳入中國,並很快為中國人仿製。到明朝中後期,各種樣式的佛郎機已廣泛裝備明軍,並應用於戰場。佛郎機採用母銃和子銃的結構,具有射速快的特點,因而在清朝被稱為「子母炮」。這樣一種明朝早已裝備的火器,在清朝卻被基本限制在八旗軍范圍內,實在讓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

當時英國人描述清軍的火炮:中國的戰艦龐大而笨重,像一堆木材,有著席帆、木錨、藤纜。

中國火葯粒子粗糙,大小不一。發射後留下的臭味,顯然是因為含有硫黃過多,它們受到空氣的影響後很快就分解了,在紙上留下黑點和濕氣。知道這點以後,我們就能理解為何中國大炮缺乏擴張力了,這是凡看過它發射的人都能注意到的。

許多大炮是葡萄牙或荷蘭造的,各個時代、各種長度、各種形式、各種口徑都有,其中不少已陳舊不堪,百孔千瘡,以致無用,名副其實的海軍大炮一門也沒有。安裝在帆船上的野戰炮或攻城炮,情形也是如此。

土炮是中國人鑄造的,而我們相信一般是鐵的,其炮膛不像歐洲大炮那樣鑽得平滑;炮架只是一種木架或固定的炮床,上面用藤把炮捆住,因此炮只能直射,極難瞄準任何目標,除非目標就在炮前面。虎門周圍的炮台就是安裝著這種光怪陸離的大炮……中國的火繩槍是製作粗劣的武器,子彈多是鐵的,他們不知道有刺刀這種武器,燧發槍、卡賓槍、手槍和其他的火器都不用。

E. 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入侵中國都使用什麼武器

不能,如果清朝還有明朝的技術,那英國人一定會被在海上屠殺的不成樣子。但是滿清入關之後中國進入了石器時代,滿清歷朝皇帝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把一個科技水平超前200多年的國家變成一個未開化的蠻荒之地,中國在清朝的造船受到滿清法律的限制,那些明朝的各種精工手工業科學以及有用這些技術的人被滿清野蠻的屠殺光了。到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的水平不是不如明初,而是中華文明全部毀滅,清朝造的最大的船是排水200多噸的雞蛋殼似的破舟,直接一發炮彈就能造成致命傷害。在明朝海船是用數層硬木製造的甲克,厚達半米以上,並且可以裝備鐵盾甲,即便英國重炮也難在300米外給予這樣的船重傷害。中國的船不同英國,有很多的水密隔,想靠實心彈丸擊沉明朝的400料鳥船都不是那麼容易的,而清朝什麼都沒有,造船木材也是很差的。明朝的大炮彈丸和炮膛公差比1840年英國的要小很多倍,因此命中高,初速高,明朝的火葯配比非常科學,火葯已經不是單純的火葯,而是混合火葯,加入各種化學成分。製造成黑色顆粒火葯,而清朝火葯配比屬於最差的那種。彈丸直徑比口徑小了一倍以上。別指望能打准。明朝火炮後裝膛,有炮位鏡,清朝火炮無法調節,指哪裡打哪裡都不能做到,天知道彈丸可以飛向何處,瞎貓撞死耗子的打法,明朝火炮海上3000有效射程,爆炸彈丸,不炸的一定是臭了。清朝大炮不會發射爆破性彈丸,給西方會炸的取名「開花彈」定性為妖術。可以想想為什麼打的那麼慘了吧!明朝火炮一分鍾重炮快的打6發,連續發射,清朝的大炮300米都難以打著數千噸帆船的巨大目標,殺傷力難於擦破英國軍艦的表皮。說是1分鍾發射一發,而實際上散熱不好,打上兩發就歇菜了。那尿降溫都不成,一天打上幾發炮彈。用這樣的擺設打仗,不死才是奇跡,明白了吧!如果說清朝還有什麼,那就是什麼都沒有了,種莊稼是清朝的百分百經濟,如果說種莊稼,清朝只剩下鐮刀和鋤頭,和連自己名字都不認識的文盲。明朝有幾百種農具,農民的嫁接遺傳等系列高深農學是普及的,甚至田間老頭的知識也遠遠高於清朝的所謂大儒。這就是清朝,明白了沒。清朝4.3億人口,耕地到道光時期才達到清朝最大耕地面積7萬7千平方公里耕地,摺合11550萬畝,人均0.28畝,知道明朝鼎盛時期是什麼樣子嗎,全國2.8億人口,8000萬農民,1個多億的精工手業與三產業,形成城市為中心,鄉村為輔助的大工業區。而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20萬平方公里,18億畝耕地。人均6.43畝,農民人均22.5畝,其中18畝是農民最少的自由土地,其餘是貴族和地主的。地主僱傭農民種地也是純粹的僱傭關系,而清朝實現的是農奴制。明白吧。在明朝可以輕松製造300噸到3000噸的高科技海船。明朝製造過最大的帆船是鄭和寶船,看見現在那些無知的人了嗎?寶船長度144米寬度56米吃水8米,喊排水量1500噸,因為在大就超越西洋主子了。144*56*8是64512立方,按明朝船型來衡量,排水量至少也是23900立方,而考慮到船體巨大,相對吃水比寬度很小,排水量可能達到33000立方以上,排水至少25000噸到36500噸之間。但是明朝後來為什麼不製造這樣的萬噸船了,答案是製造這樣的寶船科技含量非常高,以至於西洋等國突破69米長都很難。寶船的真正不在製造原因就是木材。製造這樣的寶船對木材要求非常高。千年大樹不多的,明朝崇尚天地人和諧,是不會再砍伐那樣的千年大樹的。明朝製造1500到3000噸的海船是普及了的造船工藝。到清朝毛都沒了。知道明朝為什麼使用排水量365噸到690噸的小船作為主力戰艦嗎?因為明朝製造這樣的船周期很快,帆船最大的弱點怕火。目標大被命中的幾率也大。明朝500噸左右的戰船的防禦能力也非常好,使用大量的火箭,爆炸性彈丸的火炮,以及大量的縱火武器,水雷,爆炸性自爆縱火船,大船根本沒有生存餘地。明朝的出水火龍給文人糟蹋了。明朝的出水火龍我有幸研究過,那種東西可以海上平於海平面飛行3千米,不是1.5公里,而那東西不是靠箭頭來縱火的,而是含有數十公斤火葯的爆炸彈丸,是最早的巡航導彈,帆船要是給那東西盯上了非死也重傷,而明朝採用的是船海戰術,英國的一級戰艦需要900到1100人,排水3500噸,而明朝那樣的小戰艦可以裝備30到50艘了,同樣的人數,噸位高達2萬噸。總體防禦能力好,意味著打仗死人少。人也分散性好。30打一艘,1500米發射那樣的火箭基本那樣的大戰艦跑不了。火箭燒帆,硬碰硬直接接往死里克,當年荷蘭的戰艦也相當英國的一二級戰艦了,還有裝甲呢,硬碰硬直接被短時間擊沉2艘。即便不被擊沉,英國那種用人堆滿的船艙遇到了明朝的爆炸性彈丸,只要幾發穿入木甲,橡木護甲就立刻變成了殺傷單片,對內部貫通的人堆造成可怕的殺傷。清朝的大炮是不能的,不炸死自己就是萬幸了。使用明朝幾百年前的大炮不維護,炮膛都爛掉了,甚至銹實了,明朝大炮製造炮壁本來就薄,因為材質好,工藝好,有強砸,但是爛完了的大炮就什麼都不是了,不但沒有光滑炮膛,而且爛的坑坑窪窪,嘎達啰嗦。明朝使用的是順葯,清朝使用的是猛葯,所以發射很小的彈丸都可能炸膛,知道了吧。在明朝火船的時速起碼可以達到17到20節,小船在高速下是很難被打到的,明朝的火海戰術是海上伏擊圍攻,清朝時明碼標價,明朝的火船防禦力非常強大,裡面裝填大量火葯,那種船爆炸時候不一定要挨著敵人戰艦,百米半徑之內,都是天大的縱火災難。如果這種船在一百米爆炸,而某個人站在甲板上觀望,和自殺已經差不多了。明朝的火海戰術是幾百條這樣的小船,直接遮天蔽海的瘋狂沖鋒。清朝用的是什麼,火船用了,一艘英國戰艦的影子都沒燒著,吧珠江口下的很多村鎮給燒了。因為岸邊植被著火了,直接引發了大火災。多麼荒唐的一個時代吧。

F. 中國古炮的歐洲早期的火炮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國戰場幾乎成了火炮的試驗場。法軍在戰爭期間,建立了常備炮兵部隊和攻城炮隊。當時最先出現的是一種射石巨型青銅炮,使用的石彈重達135公斤,口徑600多毫米。公元1450年左右,在歐洲鐵彈開始取代了石彈,使炮彈的威力有所提高。15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三種火炮:即長炮、加農炮(現代榴彈炮的原型)和迫擊炮。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6中葉,歐洲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葯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17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准化的方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葯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葯,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17世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G. 中國火炮發展史~

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武器——礮。至遲10世紀火葯用於軍事後,礮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

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火炮與火葯的技術已經達到高峰,躍升為重要的武器。最明顯的例子,是在1453年時,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被攻城巨炮所發射的大石炮彈所轟毀。雖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為小城門被轟開所致,但其實可歸因於炮轟讓突擊成為可能的因素。

中古時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時炮轟城牆以及在戰場上向大批的敵軍開火之用。它們可以精準地轟毀在城堡裡面建築物的垂直外牆,因此人們便發展出傾斜低矮的外牆取替高聳垂直的外牆。

現代的火炮是陸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擊力量。具有強大的火力、較遠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較高的機動能力,能集中、突然、連續地對地面和水面目標實施火力突擊。

主要用於支援、掩護步兵和裝甲兵的戰斗行動,並與其他兵種、軍種協同作戰,也可獨立進行火力戰斗。炮兵在歷史上有「戰爭之神」的稱號。

(7)英國有多少中國的青銅火炮擴展閱讀:

火炮是戰爭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裝備單元,在戰場上有「戰爭之神」的美譽。在常規戰爭中如果沒有高性能、威力大的火炮給予強大的火力支援,那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未開戰之前已經輸了。

所以世界各個軍事強國在進行裝備競賽中都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火炮的發展中。我國也不例外,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強大,現在我國的火炮已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在現代立體化戰爭中,火力仍然是戰鬥力的核心。火炮——戰場上的活力骨幹,以其火力強、靈活可靠、經濟性和通用性好等優點,已成為戰斗行動的主要內容和左右戰場形勢的重要因素。

火炮既可摧毀地面各種目標,也可以擊毀空中的飛機和海上的艦艇。因此,作為提供進攻和防禦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規兵器中佔有鞏固的地位。

火炮的發展受到社會經濟能力和科學技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軍事戰略和戰術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的飛快進步,特別是微電子、計算機、光電子和新材料等技術的發展,是火炮在設計、製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變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換代的步伐。

現代火炮早已不是單純的機械裝置,而是與先進的偵察、指揮、通信、運載手段以及高性能彈葯結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武器系統。因此,從不斷發展的戰略、威力、反應速度和機動能力在內的綜合性能,是火炮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高新科學技術在兵器領域的應用,引起火炮技術的總大變革。液體發射葯火炮、機器人火炮、電磁炮、電熱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論火炮的出現,將揭開火炮發展世上的新篇章。

H. 火炮的發展歷史

火炮發展簡史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機。公元10世紀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後,這種拋石機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宋代在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這種身管射擊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銃。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製造的青銅鑄炮,重6.94公斤,長35.3厘米,炮口直徑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順三年二月吉日綏追討寇軍第叄佰號馬山」等銘文。炮的尾部有兩個方孔,可裝耳軸。中國明朝政府設有「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僅在正德到嘉靖年間(1506~1566)製造的火炮就有數十種。「虎蹲炮」用鐵爪限制後坐,射擊時後坐不過五寸,能裝小鉛彈百個以上。「攻戎炮」裝在車上發射,便於騾馬挽曳,用鐵錨限制後坐。「無敵大將軍炮」重千斤,裝在車上,能裝鐵子500個,擊寬二十餘丈,「毒火飛炮」、「飛摧炸炮」能發射爆炸彈。這種炮彈為鐵鑄空心體,內裝火葯及其他葯劑,並裝有將葯線安放在竹管內的引信。發射時將彈丸裝入炮管,先點燃引信,後點燃炮管內發射葯,彈九到達目標後爆炸。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6肚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16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葯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17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准化的辦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葯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葯,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17肚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18世紀中葉,普魯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J.B。v.格里博沃爾曾致力於提高火炮的機動性和推動火炮的標准化。英法等國經多次試驗,統一了火炮口徑,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屬重量比例更為恰當:還出現了用來測定炮彈初速的彈道擺。19世紀初,英國採用了榴霰彈,並用空炸引信保證榴霰彈適時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彈、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紀初歐洲各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反後坐裝置的創制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憐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譏)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彈性炮架火炮發時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在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當西方國家火炮技術得到迅速發展時,西方國家火炮製造上的先進技術也開始傳播到中國。在中國明代時期,火炮發展的規模和作戰效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為前裝炮,這種炮身管短,口徑和彈葯沒有嚴格的標准,射程較近;發射和裝填速度都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開始換成了後裝炮,並且出現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裝了炮架,能裝在特製的炮車上轉戰疆場,有些炮甚至已裝備了較為完善的瞄準裝置。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部分炮彈由實心彈刃發展為爆炸彈,炮彈彈種也呈現多樣化,發煙彈、毒氣彈、燃燒彈和爆炸彈等在作戰中相繼使用。經過改進後,加長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機動性能都明顯提高。明朝時期,明軍在加緊製造大炮的同時,也從西方開始購進火炮。明天啟三年(1623年)購買了26門火炮。因明廷官員稱荷蘭人為紅夷,又在聯系購買時誤認為是荷蘭人製造的,故而將西洋炮稱為紅夷炮。其實這26門火炮是英國在16世紀後期經過火炮改造和統一炮製後的一種早期加農火炮。該炮口徑為80~130毫米左右,有準星、照門,便於瞄準,中部增設了炮耳,架炮時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穩,高速射擊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當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種名為佛朗機炮的洋炮也是明軍在與侵犯廣東的葡萄牙人作戰時繳獲的。葡萄牙的佛朗機同當時明軍裝備的火炮相比,在結構和性能上更有優越性。佛朗機都安裝有照門和準星等瞄準裝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機的後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將炮安置在架座上,轉動炮耳,可以調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並藉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國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帶瞄準裝置。到從歐洲引進佛朗機後,才開始安裝瞄準具,從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時期,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葉公神銃、千子雷炮、百子連珠炮、紅夷炮、虎蹲炮、神飛炮、佛朗機炮等,數量多達幾十種。

到了清朝,火炮裝備經歷了由古炮到洋炮的變化。特別是洋務運動,使中國得以引進和生產了相當數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轉變。中國火炮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從線膛炮到專用火炮的發展

19世紀開始,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火炮迅速發展起來。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線膛炮的採用以及迫擊炮、自行火炮等專用火炮的產生。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群、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紀初歐洲名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在火炮的發展史,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性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機)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彈性炮架火炮發射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世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20世紀初,隨著一代又一代專家的研製,火炮的品種逐步增加,出現了專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了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藝的改進,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機動性各方面都有明顯提高。被譽為「戰爭之神」的火炮進入了一個更為輝煌的發展時期。

I. 中英雙方的火炮技術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有什麼差距

一場戰爭是否勝利,不單單看軍事裝備的質量好壞,其實質是雙方政治、經濟、軍事裝備、作戰環境、決策水平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並以中方戰敗告終,其結果對中國的影響是空前的,也是百年屈辱史的開端。

清王朝閉關鎖國,坐井觀天,不主動去進行政治變革,到最後只得被時代裹挾著改變,代價就是國家和人民沉重的負擔以及百年的屈辱。

但是對於國家這個大車而言,經濟改革是一個輪子,政治改革是另一個更為重要的輪子,兩個輪子沒能並駕齊驅,結果導致國家陷入更深的沉淪。

火炮差距易追,時代鴻溝難越,改革並駕齊驅才好,唯有如此才能使國家這輛大車開得又穩又快,否則迎來的只能時代革命。

J. 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入侵中國都使用什麼武器

英軍當時使用的兩種前裝滑膛槍,即伯克式(Bakrer)燧發槍和布倫威克式(Brunswick)擊發槍。伯克槍槍長1.166米,口徑15.3毫米,發射35克重的槍彈,射程近200米,射速每分鍾2~3發。布,倫威克式擊發槍槍長1.42米,口徑17.5毫米,重4.1公斤,發射53克重的槍彈,射程近300米,射速每分鍾3~4發

當時,英軍火炮部隊能發射球型實心彈(分普通熟鐵彈和灼熱的實心彈兩種)、霰彈(包括鏈式霰撣、葡萄彈和普通霰彈)、開花彈(包括分內裝黑火葯的開花彈、裝有定時引線的榴霰彈和內裝縱火葯劑的燃燒彈)、燃燒彈和康里格里夫火箭等。各種彈種搭配比較合理,能夠對各種作戰目標實施打擊。比如灼熱的實心彈攻擊較遠的目標時,由於容易燃燒,殺傷力已經比過去的火攻船和火攻筏有了很大提高。對付開闊地形的密集人群,則使用霰彈對目標造成重大傷亡。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戰,《外國學者論鴉片戰爭與林則徐》一書就如此紀錄:「『復仇神』號適時趕來,從兩門基準炮傾瀉出一連串葡萄彈和霰彈,接著它成為這次最殘酷戰爭實況的見證。」

開花彈盡管威力巨大,但是受技術條件限制,英軍炮兵也很難掌握發射時機(該彈有嚴重的固有缺點,如很難讓引信准確地瞬時引爆),所以在鴉片戰爭中使用並不多,而且還有許多「啞彈」。當時清人也說到:「空心炮子炸裂飛擊一條。亦恐無裨實用,緣炮子既出炮口,空中炸開,飛擊何處,並無定準。即如英夷善於飛炮,其所用炸炮亦多有不能炸擊者。」康格里夫火箭有爆炸和燃燒兩種,爆炸主要是在火箭上安裝爆破彈頭,比如在南京附近作戰時就存有這方面的使用紀錄。在《鴉片戰爭第三卷》里也記載有康格里夫火箭的作戰效果,如「焦山樹木,及老虎頭頸鹽船廬舍,均被夷匪施放火箭焚毀」(燃燒)和「火箭如飛星,或落地作花爆響」(爆炸)
英軍在火炮種類上也做到了大體統一。經過多次調整,英國保留了68、42、32磅重型火炮和24、18磅中型火炮,以及12(見題圖下)、6磅輕型火炮和口徑8、10英寸的榴彈炮和臼炮。在射程方面,根據劉鴻亮先生的推測,「戰爭時期,英軍的重型火炮,其有效射程在3華里(1500米)左右,最大射程9華里之內。」而王兆春先生則認為:「除臼炮外,至1840年前後,英軍火炮射程已增至800~2000米。」

英軍海軍仍然以帆船為主,但已經使用蒸汽明輪船。至於中國水師,滿韃禁海多年,船舶製造水平早已不能達到明代初期的水平。至於,鄭和寶船~對滿韃來說,是傳說中的東西了

閱讀全文

與英國有多少中國的青銅火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後院巨響怎麼回事 瀏覽:863
義大利面的煮法怎麼做 瀏覽:234
中國人口最多是哪個縣城 瀏覽:534
印尼和尼泊爾金剛我什麼區別 瀏覽:25
伊朗人生氣該怎麼安慰 瀏覽:769
印尼語怎麼說口語 瀏覽:662
印度為什麼生產鴉片 瀏覽:617
美國駐伊朗軍隊有多少 瀏覽:427
哪些中國名人人窮志不窮 瀏覽:206
55億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8
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在哪裡查看 瀏覽:390
中國科學怎麼樣 瀏覽:89
中國的老年人為什麼愛跳廣場舞 瀏覽:493
英國中國海運什麼線路 瀏覽:492
為什麼美國斬首伊朗將軍 瀏覽:67
去義大利勞工怎麼申請 瀏覽:592
印度血檀木哪裡產的 瀏覽:821
中國中部38師在哪裡 瀏覽:985
中國男足對伊朗哪個台 瀏覽:51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