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丟了那麼多殖民地,為啥會為馬島大動干戈
這個和其他殖民地的性質不一樣,因為馬島不同於印度,澳大利亞這些主權國家,這些大國是因為本身就希望脫離英國,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而不願意繼續當殖民地,但是馬島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當時阿根廷想要奪走馬島,英國自然是不願意妥協了,最後英國還是打贏了阿根廷。
當時的阿根廷認為,英國的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當年了,加上阿根廷本身軍事實力也不算太弱,也擁有著航空母艦,想不到英國就算衰落了,他們的海軍底子還是有的,當時英國拼出全力也要奪回馬島,所以說最後依然打敗了阿根廷,成功的奪回了馬島,保留了最後一點尊嚴。
『貳』 二戰後,英國丟失了那麼多殖民地,為什麼英國不願放棄馬島
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雖然也是戰勝國之一,但是就戰後的情況來看,英國的損失挺慘的,不只是在經濟,工業上的,英國的國際地位也是一落千丈,甚至有些一蹶不振。
英國為何在二戰後不斷丟失殖民地?
曾經的大英帝國,在蘇聯沒有出現之前,美國沒有崛起之前,勉強能算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經歷了一戰,二戰,英國的工業,經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本來這也沒啥,畢竟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靠著眾多的殖民地提供的資源,十多年也就緩過來了。
馬島戰爭中揮舞著英國國旗的英軍士兵
所以馬島和英國的其他殖民地有一些不同,這是雙方還在談判時,阿根廷政府就以武力佔領了馬島,雖然英國已經衰落了,但是五常不要面子嗎?所以只能對阿根廷還以顏色,最後英國打贏了阿根廷收復了馬島,馬島戰爭的勝利對當時英國產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叄』 英阿馬島之戰發生的原因及結果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在南大西洋爆發了一場現代條件下的島嶼爭奪戰,這就是舉世矚目的英(國)阿(阿根廷)馬島之戰。
發生地點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又名福克蘭群島,位於南緯51度,西經57度地區,由346個島礁組成,面積12800平方公里,人口2000人,首府斯坦利港。這個群島距阿根廷大陸南部海岸最近處510公里,距英國本土約13000公里。馬島在軍事上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據點和南美大陸南部的海上前哨,也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通道,曾被稱為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鑰匙」。馬島距南極大陸較近,是到南級進行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前進基地和理想的物資中轉站,也是將來開發南極大陸的重要出發地。馬島所處的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引起馬島戰爭的重要因素。
阿根廷和英國就馬島的歸屬問題整整爭議了一個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進行了持久的談判,但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阿根廷認為,馬島原屬西班牙王室,阿根廷獨立後,其主權應屬於阿根延。自1832年被英國佔領後,阿根廷一直為恢復它的主權而斗爭。而英國認為,馬島是它的殖民地,只接受把它作為一個非殖民化問題來處理,不承認阿方擁有主權。1960年以來,聯合國大會曾4次作出決議,要求雙方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不結盟國家會議曾作出決議,支持阿根廷人民為恢復馬島主權而進行斗爭。20多年中,兩國談判時斷時續,但主權歸屬問題卻一直懸而未決。1982年2月,雙方在紐約談判破裂後,英阿雙方關系日趨惡化,阿根廷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徹底消除長期存在的殖民主義這一「毒瘤」,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來結束英國殖民主義者對馬島的武力統治。 1982年3月19日,一支由60來人組成的阿根廷小分隊在馬爾維斯群島中的南喬治亞島登陸,在那裡安營並動手拆毀一個舊漁船碼頭,還在島上升起了阿根廷國旗。英國外交部指責這一行為是「入侵」,接著兩國都立即向出事地點派出軍艦,准備兵戎相見,從而使局勢激化。這事件也就成為英阿馬島戰爭的導火線。阿方把這一天看作是戰爭的開始日。 在這次戰爭中,阿方海軍的主力基本出動,參戰艦艇和輔助船隻33艘,飛機250餘架,以及陸軍部隊等,總兵力達65000人。英國出動了海軍實力的二分之一,參戰艦船118艘,飛機200餘架,以及步兵,傘兵,陸戰部隊,總兵力達35000人。這次戰爭歷時74天,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阿軍佔領馬島和南喬治島,英國調集三軍,組成特混艦隊開赴馬島水域,展開兵力,奪取前進基地,完成封鎖部署。第二階段主要是雙方出動飛機和艦艇,進行海空戰斗,封鎖和反封鎖的斗爭激烈,戰場形勢急劇變化,阿逐步喪失戰爭的主動權。第三段主要是登陸和抗登陸作戰,阿守島兵力雖較多,但由於部署不到指揮失誤,戰術笨拙,只消極據守孤立據點,不實施有力反擊和機動作戰,最後失敗,被英國重占馬島。在74天(實戰時間僅一個半月)的戰爭中,據資料統計,阿軍死1000餘人,傷 1300左右,被俘11800餘人,損失艦船11艘(沉5傷6),飛機100餘架,耗費10億美元以上。 馬島之戰,英阿雙方在作戰中都投入了許多現代化先進的武器裝備,有些是首次用於實戰,戰果十分突出。
『肆』 英國失去了很多殖民地,為何會因為區區一個馬島和阿根廷大打出手
實際上,馬島的全名是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其為福克蘭群島。在巴拿馬運河開通以前,馬島被稱作是太平洋的鑰匙,這是因為它是扼守麥哲倫海峽的咽喉要地,也是連接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唯一通道,所以可以說誰控制了馬島,誰就掌控了兩洋間的航線。
但事實上,除了馬島之外,英國人還占據著很多海外據點,而這些據點基本上和馬島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往往都扼守著各大海洋交通的要道。所以這樣來看英國人之所以如此看重馬島,就是等待有朝一日他們能重新崛起的時候,這些地區將會為他們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伍』 英國為何不放馬島,卻寧願失去三千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
作為歷史上的老牌殖民帝國,英國擁有的殖民地面積,曾經多達3000多萬平方公里。巔峰時刻,幾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英國的管轄領地。利用從這些殖民地攫取的財富,英國很快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二戰之後,獨立運動風生水起,衰落的英國再也無力維系龐大的殖民統治。加上蘇美的推動,世界殖民體系很快分崩離析。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英國獨立,英國也本著好聚好散的原則,和各殖民地和平分手。
令人奇怪的是,連被稱為「女王皇冠上的明珠」,曾貢獻40%經濟總量的印度,英國都能任其獨立。為何對於距離英倫三島萬里之遙小小的馬島,卻至今不肯放手。甚至在1982年還為之發動馬島戰爭,和阿根廷大打出手呢?
(撒切爾夫人)
三、老牌帝國的尊嚴。
原本准備放手馬島的英國,讓加爾鐵里這么一鬧,再也不提放棄主權了。驕傲的英國人認為,雖然馬島對於遙遠的英國來說,並沒有多少價值。但我可以不要,你也不能明火執仗來奪,老牌帝國的尊嚴不容侵犯。
時至今日,雖然馬島每年所消耗的軍費,仍然讓英國人心疼。可無奈島上的居民,堅決不同意獨立,心甘情願接受英國管轄。而經過當年的馬島戰爭後,心高氣傲的英國人,也斷然不可能將馬島向阿根廷雙手奉上,馬島只能繼續成為英國萬里之外的一塊飛地了。
『陸』 為什麼英國當初願意歸還香港,不願意放棄馬島呢你知道原因嗎
英國當初寧願把繁榮的香港歸還給中中國,也不願意放棄馬爾維納斯群島,這其中的原因可以從地理位置,歷史原因還有政治原因來說,馬爾維納斯群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位於南美洲南端,是南美洲商路的必經之路。歷史原因是馬爾維納斯群島是英國人發現的,主權理應歸屬英國,政治原因就是,和英國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的是阿根廷,而香港背後是強大的中國,權衡一下就能得出這個結果,英國人放棄香港是明智的選擇。
總的來說,英國放棄香港這個富得流油的地方而保留了馬島,就是因為中國實力已經不可小覷,而阿根廷相比就顯得弱小很多,而且馬島確實是屬於英國的,而香港一直都是中國領土,不想發生戰爭就必須把香港歸還給中國,所以英國不放棄馬島而歸還了香港!
『柒』 當年英國為什麼那麼遠去打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的爆發,始於阿根廷出兵搶占馬島。由於戰前英國已打算從馬島撤軍,導致島上英軍數量極少,無力抵抗數倍於己的阿根廷登陸部隊。但在獲悉馬島被阿根廷軍隊佔領後,英國以驚人的速度做出反擊決定,最終恢復了對馬島的實際控制.
有爭議的領土或島嶼遠離所屬國家本土的情況並不罕見,但以此作為迴避爭端的借口太過牽強。每一片領土都是同樣神聖不可侵犯的的,不能以距離遠近衡量其是否應得到關注。馬島距離英倫13000公里,幾乎橫跨了半個地球,但英國仍然派出遠洋特混艦隊赴馬島海域作戰。這樣的行動不能僅僅以英國是傳統海軍大國來解釋,反而應該成為每個想解決領土爭端國家礪練遠洋兵力投送和打擊能力的榜樣。只有有能力出兵遠洋,才有可能為最終解決爭端打下基礎。
『捌』 二戰後的英國殖民地都獨立了,為何英國會因為馬島而與阿根廷大打一架
馬島雖小,但是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而且礦產豐富,所以英國不會輕言放棄馬島,二則阿根廷並不是一個非常強盛的國家,英國與阿根廷作戰,還是有很大的把握的,三則英國當時內部矛盾重重,也急需一場戰場來轉移國內矛盾。
馬島靠近南極洲,又可以為英國進軍南極提供了完備的後勤保障基地,而且馬島東控制著非洲的好望角,西邊又抵達紐西蘭,北至南美洲,南部到達南極洲,馬島的地理位置是連著兩大洋控制著四大洲。
再加上撒切爾夫人此時的民意正處在最低點,英國失業人數比三年前她執政初增加一倍,通貨膨脹更是驚人,撒切爾夫人想要連任,需要一個政治掩護,助她扭轉民意,所以她抓住馬島問題,不惜與阿根廷一戰。
果然,通過馬島戰爭,愛國主義精神被喚醒,馬島不但回到英國的忙抱中,撒切爾夫人也成功地贏得了連任。
『玖』 馬島之爭:英國是如何獲得馬島的阿根廷為何輸掉了馬島海戰
海島具有重要的地理、軍事、經濟戰略價值,所以歷年來一直都是世界各國競相角逐之地。據初步統計,全球有將近60個國家,在海島主權問題上存在著爭端,其中較為著名的是 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馬島之爭,他們為了爭奪馬島主權,爆發了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
馬島的全名是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其為福克蘭群島。在巴拿馬運河開通以前,馬島被稱作是太平洋的鑰匙,因為它是扼守麥哲倫海峽的咽喉要地,是連接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唯一通道, 所以誰控制了馬島,誰就掌控了兩洋間的航線。
後來巴拿馬運河開通後,運河成為新的捷徑通道,馬島的戰略價值受其影響有所下降,但因地形條件及扼守兩洋要沖的優勢還在,所以它在軍事上依舊還是南大西洋的戰略支點。英國就曾在過去的兩次世界大戰當中,利用馬島便於隱蔽突襲的地形,擊潰了當時進入馬島海域的德國艦隊。
正是因為馬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英國和阿根廷才會為了其主權歸屬問題兵戎相見。究竟, 英國與阿根廷為何會起馬島爭端?阿根廷又是如何在馬島戰爭中敗下陣來?而世界大國美國,又在馬島海戰中扮演者什麼樣的角色?
新發現地域的主權,一般都歸屬於第一個發現的國家。通俗點來講,就是誰先發現,誰先殖民,誰就先佔有。而 在誰先發現馬島這一問題上,阿根廷與英國也存在著爭議 。
史書上確切記載最先發現馬島的其實是荷蘭人,時間點是1600年。但 英國堅持認為自己才是第一個發現馬島的國家 ,因為早在1592年的時候,英國航海家就曾在遠處眺望過馬島,只是當時沒有用地圖繪制下來,所以無法拿來當考證。
而 阿根廷則認為,馬島是由西班牙資助的麥哲倫探險隊發現的 。探險隊中的一名船員,在1520年時發現馬島,早於英國幾十年,所以英國不能用最早發現為由,去主張馬島主權歸屬他們。
既然兩國都沒在「誰先發現」上占理兒,那就從誰先殖民說起。當時正在走下坡路的西班牙帝國,因為王朝絕嗣的問題爆發了 王位繼承戰爭 。英、法、奧等國為了掠奪其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王位爭斗,最後由法國的波旁王室勝出。
自波旁王室取得西班牙王位後,法國就經常干涉南美洲事務。1764年法國航海第一人布干維爾,就曾在路易十四的指示下, 以法國的名義在馬島的東島建立了據點 。而英國緊隨其後,於1765年 以喬治三世的名義在馬島的西島也建立了據點 。
眾所周知,西班牙是南美洲的殖民帝國,法國染指南美佔領馬島東島的行為讓他們無法忍受,所以對其抗議施壓。最後法國決定將東島轉讓給西班牙,條件是西班牙需為此付出2.4萬英鎊的代價(賠償款)。
西、法兩國交接完東島事務後,西班牙開始把目光放在了「隔壁鄰居」身上。他們用武力逐出了西島上的英國人,然後完整佔有整個馬島。只不過當時的西班牙,並沒有在馬島上做殖民建設,而是 將馬島交給了「西班牙阿根廷聯合州」去管理,這也是阿根廷獨立後爭奪馬島主權的伏筆。
西班牙強行驅逐英國人之後,英、西之間產生了沖突。為了防止矛盾繼續升級,兩國還為此進行了協商,並簽了一份秘密協議。 協議中同意將西島歸還給英國,但馬島的主權優先權必須在西班牙手上。
兩國達成協議後,英國在1771年重新拿回了西島。只是當時的英國認為馬島缺乏經濟價值,不值得開墾建設,所以決定在三年後撤出,走前為了留下主權證據,還立了一塊「 西島屬於喬治三世財產 」的牌匾。
西班牙對東島的佔有,也只維持到了1811年,所以 當英、西據點全部撤出之後,馬島又恢復了無人島的狀態。 而這一階段的南美剛好爆發了獨立戰爭,阿根廷豎起獨立大旗發動了「五月革命」,不僅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還走上了獨立建國的道路。
獨立後的阿根廷認為自己享有西班牙殖民遺產繼承權,所以宣告馬島主權歸屬於阿根廷。 得知消息的英國非常惱火,他們認為馬島是西班牙從英國手上搶走的,並且自己也從未放棄過馬島主權,所以與阿根廷起了爭執。
然而就在兩國為此爭吵不休之時,馬島海域內發生了件事情。阿根廷借「非法捕撈」為由沒收了美國三艘漁船,這一舉動徹底將美方激怒。所以美國為了報復,摧毀了阿根廷在馬島上的所有據點,並宣告馬島是無主權島。
美國的報復行為,剛好給了英國奪走馬島主權的機會。1833年,英國派護衛艦武裝佔領馬島,不僅將阿根廷官員全部趕走,還在島上插上了英國國旗,重新宣誓了英對馬島的主權。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 英國便一直事實佔領著馬島,最後還在1892年將其正式劃為自己的殖民地。
英國拿下馬島期間,為彰顯主權,在島上設置了總督府、行政機構以及移民居點。不僅源源不斷的往馬島輸送英國移民,還把之前殘余在島上阿根廷居民強制遷走,這也是目前馬島常駐居民有90%以上是英國後裔的原因。
雖然馬島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被英國長期佔有著,但阿根廷卻一直沒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訴求。1935年阿根廷發表地圖郵票表決心,而英國也不甘示弱,於1946年發行馬島地圖郵票,兩國都在為了爭奪馬島主權,明裡暗裡的相互較勁。
後來二戰結束颳起一陣非殖民化浪潮,阿根廷開始藉助這股力量,推動奪回馬島的進程。其不僅向馬島海域派駐海軍,還 在1958年的時候,將馬島歸屬問題提交到了聯合國。
聯合國認為,馬島主權存在爭議,就讓英、阿兩國和平談判解決,所以他們這一期間經常進行外交談判。原本在這一過程當中,英國改變了強硬的態度,緩和了與阿根廷之間的關系,願意讓其與馬島進行往來,但偏偏馬島海域在這個時候 被勘探出有豐富石油資源,所以英國又馬上收緊了馬島與阿根廷之間的聯系。
只是英國的做法非常矛盾,一邊在強調馬島主權歸屬英國,一邊又開始削弱自己在馬島上的軍事力量,不僅減少駐扎馬島的海軍艦船和裝備,還撤出了防務巡洋艦。雖然對於英國來說,他們只是不相信阿根廷敢跟自己武力抗衡;但在阿根廷的眼裡,這是一種放棄主權的行為。
所以阿根廷軍政府決定針對馬島問題,對英國使用雙軌政策。如果英國同意再次對馬島主權事宜進行談判,那就和平處理,如果英國不同意,那麼阿根廷將使用武力奪回。結果英國一直在實施拖延戰術,還用「島民自決」方案迴避主權談判。
加爾鐵里非常不得民心,但南喬治亞島國旗事件讓他駁回了不少好感。所以當大家稱呼他為阿根廷英雄之後,他開始飄了,在收復馬島的問題上沒有循序漸進,而是選擇提前對英國發動馬島戰爭。所以 1982年初,英國與阿根廷再次談判破裂,阿根廷決定武力收復馬島,收回馬島主權。
英國首相得知消息後下令回擊 ,讓海陸空聯合作戰,實施馬島海域全封鎖,切斷阿根廷本土與馬島阿根廷守軍的聯系。所以阿根廷守軍在失去支援,以及後勤補給的情況下彈盡糧絕,被迫選擇了投降。而這歷時74天的馬島海戰,最終在阿根廷的慘敗下畫上句號。
在南喬治亞島事件發生以前,美國一直不想插手英、阿之間的馬島爭端,因為馬島對他來說經濟、政治意義不大,他沒必要參與進來,再加上要保證自己在南美洲的戰略意義,不願與南美實力較強的阿根廷鬧矛盾,所以每當英國希望其對馬島問題進行站隊之時, 美國都保持著旁觀的態度。
但南喬治亞島事件發生以後,美國擔心局勢發酵嚴重,會給蘇聯介入南美洲事務的機會,所以出面進行調停,立促英國與阿根廷和平談判。考慮到英國如果成為戰敗方,蘇聯必定會進來攪局這一情況,美國在調停過程中還曾表示, 如果英、阿矛盾升級為軍事沖突,美國將會毫不猶豫支持英國。
結果阿根廷根本不配合調停政策,他們認為美國不會為了英國,犧牲南美的地區性利益。 而且阿根廷時常會給美國的中美洲反叛亂行動提供軍事支持,所以他們堅信與美國的友好關系更勝英國,再加上有法國、西班牙等歐列可以為自己提供軍火,所以阿根廷才「氣勢洶洶」的發起馬島海戰。
只是他們萬萬沒想到,戰爭爆發之後美國真的轉變中立態度支持英國,不僅為其提供衛星偵察等技術支持,還給了巨額的軍事物資援助。而 北約和歐盟(當時是歐共體),也開始對阿根廷進行禁運制裁,法國等歐列全都停止向阿根廷進行軍火銷售。 所以阿根廷的慘敗,除了有對英國「小看」的原因之外,也有對美國等大國態度的誤判。
馬島戰爭結束後,英、阿短暫斷交過幾年,直到阿根廷新任總統梅內姆提出「 擱置馬島主權,恢復兩國關系 」,英國與阿根廷才開始復交。兩國於1999年關系正式破冰,並簽署了合作協議。
只不過英阿之間並沒有「歲月靜好」多久,馬上又迎來了新一輪的馬島主權沖突。2010年,英國在馬島海域勘探及開採石油,引起阿根廷政府的不滿。阿根廷認為英國是非法開采,所以決定通過封鎖通往馬島的航線,去抗議英國的行為。
他們先是強調所有經駛停靠馬島的船,都需提前向其申請,然後表示如果遇上英國石油開采公司的船隻便一律扣押,好懲罰英國對阿根廷馬島主權的「侵犯」。英國快被阿根廷氣炸,為了同樣「捍衛」自己的馬島主權,派了戰艦前往馬島海域。
所以英國與阿根廷的關系,又因「馬島主權新爭端問題」再起爭議,而馬島也因巨大石油儲備等經濟資源,重新成為了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爭奪焦點。
馬島的大部分島民都是英國後裔,他們受自己的族群文化、 歷史 以及語言的影響,本能的親近英國以及排斥阿根廷,所以在2013年英國政府推動下的馬島公投中,有98.8%的居民支持馬島歸屬英國,繼續作為英國的海外領地。
參考文獻:
①《淺析福克蘭群島主權之爭—一種國際法視角》文丨李澤生
②《美國與英阿馬島戰爭(1982.3-1982.6)》文丨王娜
③《馬島戰爭啟示:阿根廷為何會敗?》文丨朱磊 張根亮
『拾』 放棄了絕大多數殖民地,為什麼英國堅決不歸還馬島
我們知道,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戰之後雖然很多英國殖民地追求獨立,但是到了今天,英國依然享有百慕大、開曼群島、安圭拉、英屬維京群島、蒙塞拉特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福克蘭群島(馬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英屬印度洋領地、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島等12快殖民地。所以,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句話形容英國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但是,在1833年初,英國未開一槍就把剩餘的阿根廷官員驅逐出島。之後英國人不斷移民到這些島嶼。不過阿根廷卻從未放棄過對馬島的主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歸屬問題轉移到聯合國。不過這個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在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因為這個島嶼還爆發了著名的 馬島戰爭,戰爭持續大約十個星期,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之後英國一直佔領馬島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