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法國和英國之間有哪些戰爭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
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
英軍當時是雇傭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兵組成,統一由國王親自指揮;
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
百年戰爭依局勢的轉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 - 1360年)
·第一階段是雙方對佛蘭德斯和基恩的爭奪戰。
在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中,英軍打敗法軍,奪取制海權,以防止法軍入侵。
在1346年8月所發生的克雷西會戰中,英軍佔領了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
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
1356年英國攻取了法國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
因為英軍的橫征暴斂和法國全國的經濟崩潰,使得法國平民發起起義運動。
結果法國被迫於1360年簽訂不平等和約——《布勒丁尼和約》,將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全部割讓予英國。
·第二階段(1360年 - 1400年)
·法王查理五世欲報仇雪恨,奪回英國所佔的地區而發生的。
查理五世重組軍隊以僱傭步兵代替大部份騎兵,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重建艦隊,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中均大敗英軍,至1380年時已將英軍迫退至沿海地帶;
英王為免法國的領地全部丟失,結果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只保有五個港口,分別是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萊及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連接地區。
·第三階段(1415年 - 1429年)
·英國乘法國國內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發生內訌,而農民和市民亦發生起義之際重啟戰端。
在1415年,英軍於阿贊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並隨即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部份地區。
法王查理六世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惟有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等同於承認法國亡國的和約——《特魯瓦和約》,將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第四階段(1429年 - 1453年)
·法國人民因為不堪英軍的壓迫,紛紛組織游擊戰,這給予法軍很大的幫助,達到了牽制英國之效。
在法國聖女貞德的指揮下,法軍於1429年5月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贏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
雖然貞德於英軍處死,但這反而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使法軍作出大反攻。
在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於1441年收復香檳,又於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隨後又於1453年奪回吉耶訥。最後於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由於法國幫助美國,所以英法兩國也有交戰;
·在第二次世界戰爭時期,英國曾向法。西。斯。控制下的法國宣戰
Ⅱ 描述18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過程,結果,具體原因。
一、戰爭名稱:北美殖民地戰爭
二、戰爭過程:
1、威廉王戰爭(威廉王之戰)
1689年,因光榮革命成為英王的威廉三世參加歐洲的奧格斯堡同盟,英法的對立開始。因此,在北美的英屬美洲和法屬加拿大也發生戰爭,但是,未獲得決定性的結果,因1697年的雷斯威克條約而停戰。
2、安妮女王戰爭(安妮女王之戰)
呼應歐洲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開始的北美殖民地戰爭(1702年~1713年),英軍佔領法屬阿卡迪亞的皇家港,根據1713年的烏特勒支條約,獲得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島和哈得遜灣地域。
三、結果:
戰爭進行中,英國漸次掌握優勢。但是,英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反而導致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喪失。法國的威脅消失後,新英格蘭殖民地不再需要英國的軍事保護。《巴黎條約》簽訂的12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
四、原因:主因是擴張中的英法北美殖民地因西部或內陸地域支配權的競合,另外,歐洲爆發戰爭也必定波及北美大陸。
(2)法蘭西帝國怎麼打敗英國的擴展閱讀:
英法百年戰爭: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
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
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
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採取耍賴戰略,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
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嚴和權力欲的封建君主一樣,把亨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想盡一切辦法戰勝亨利,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
Ⅲ 法蘭西帝國有著怎樣的歷史拿破崙是如何讓法蘭西第一帝國積重難返的
拿破崙讓法蘭西帝國的力量不斷的消耗,最終處在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拿破崙不斷的發動戰爭,讓法蘭西國家時時都處在戰爭之中。沉重的賦稅和無限制的徵兵都給法國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滑鐵盧戰役 但拿破崙的戰爭無休止,從1793年拿破崙第一次領導法軍征戰到1815年拿破崙兵敗的22年間,拿破崙每年都在打仗。 在之前法國封建專制王權國家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期積累起來的力量和元氣,都被拿破崙的戰爭嚴重的損耗。
Ⅳ 拿破崙1813戰史
早年
拿破崙(荒野雄獅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個義大利貴族世家,科西嘉島剛剛被賣給法國後,法王承認其父親為法國貴族。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9歲時就到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拿破崙一開始自認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國獨立出去。16歲時父親去世,他中途輟學並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讓·雅各·盧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國。
在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在義大利,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
埃及之戰與奪取權力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埃及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個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來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籍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征服歐洲,成為皇帝
拿破崙
1800年,拿破崙再度打敗奧地利軍,英國也不得不與法國簽訂和約,迫使第二次反法聯盟土崩瓦解。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但是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加冕為皇後。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
博羅金諾戰役獲勝
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金諾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1萬人。
戰敗、流放、百日政權與滑鐵盧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崙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
Image:Napoleon tomb.JPG
拿破崙在老殘軍人退休院圓頂大堂內墓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影響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崙曾經叱吒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崙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一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洲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崙出生地科西嘉島阿雅克修的拿破崙像
拿破崙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Ⅳ 拿破崙如何橫掃歐洲
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共和國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個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拿破崙打掉斯芬克斯鼻子的事情也是在這里發生的。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面對這樣的情形,幸運之神把頭轉向了拿破崙,他從一張法國過期的報紙上得知了法國國內緊張的形勢和嚴峻的外部壓力,感到時機成熟的拿破崙丟下了自己的軍隊,秘密回國,作為一名軍事統帥,這是很難讓人理解的,但作為一名有著敏銳洞察力的政治家,拿破崙做出了一個最為正確的抉擇。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蘭西共和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蘭西共和國的拿破崙被當作「英雄」來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面對緊張的國內形勢和嚴峻的外部壓力,拿破崙進行了多項涉及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其中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並最終制定,法典基本上採納了法蘭西共和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從法律上得以穩固,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蘭西共和國的現行法律,拿破崙在編寫回憶錄時曾說過:「我的偉大不在於我曾經的勝利,滑鐵盧一戰已使它隨風而去,我的偉大在於我的法典,它將永遠庇護法蘭西的人民享受自由」。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籍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寶座上的法蘭西共和國人的皇帝拿破崙 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12月2日,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約瑟芬·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後。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蘭西共和國和奧地利帝國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蘭西共和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蘭西共和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帝國共和國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帝國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帝國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帝國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帝國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 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蘭西共和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金諾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蘭西共和國,最後回到法蘭西共和國的只有1萬人。 戰敗、流放、百日政權與滑鐵盧 1813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蘭西共和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蘭西共和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蘭西共和國,重新成為法蘭西共和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共和國共和國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崙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於3月1日回到法蘭西共和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蘭西共和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牆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估計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砷在環境中滲透出來。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蘭西共和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Ⅵ 法蘭西第一帝國曾經無比強大,為何卻在1812年開始走向了衰落
法蘭西第一帝國曾經無比強大,但是因為他的政治和經濟問題,在1812年開始走向了衰落。其實它衰落完全是因為政治策略的原因,對外擴張加劇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財政壓力。在政策的引導下經濟情況急劇下降。所以造成了曾經無比強大的法蘭西,在他最鼎盛的時期走向了衰落。
一個越戰越強的法蘭西帝國,卻在它的統治達到鼎盛的時候,很快就走上了末路,拿破崙在經濟和政治上的決策,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維持霸權的戰爭吃掉了法國太多的勞動力。除了徵兵之外,戰爭造成的平民死亡、殘疾都加劇了這一情況。此外,新擴張的領土盡管替法國本土分擔了壓力,但同時也意味著要付出更多財政用於鎮壓反叛和維持漫長的戰線。
Ⅶ 法蘭西帝國的最後輝煌是如何破滅的
法蘭西帝國(法文:Empire français),分別由拿破崙·波拿巴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5)與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建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組成。
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宣布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的皇帝,正式成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帝國的無限制擴張導致英、俄、普、奧等國組成反法聯盟。拿破崙一世在滑鐵盧被第七次反法聯軍擊潰,第一帝國覆滅。
1851年12月2日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1月14日頒布憲法,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的立法權。12月2日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7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法軍戰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
在帝國范圍內拿破崙一世力圖統一關稅,統一法制。帝國的無限制擴張導致英、俄[2] 、普、奧等國組成第六次反法聯盟。1814年3月31日聯盟軍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返回巴黎復位,史稱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崙一世在滑鐵盧被第七次反法聯軍擊潰。6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第一帝國覆滅。
克里木戰爭後至60年代初是第二帝國發展的頂點。但是,勞動人民深受剝削壓迫,工人運動重新高漲,共和派加強斗爭。因長期爭奪歐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法國和普魯士之間關系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電報」,觸怒了法國政府。第二帝國支持羅馬教皇阻撓義大利統一、武裝干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等一系列問題上失策,使法國陷入困境。為了擺脫國內危機和重奪歐陸優勢,1870年7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法軍戰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宣布推翻帝國,法國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
Ⅷ 為什麼大英帝國會滅亡
英國,一個領土面積僅有244100平方公里的國家,資源相當貧乏.但其為何能創造出一個領土佔世界陸地總面積1/4,人口佔世界1/4的大帝國.而這個疆域和人口均超過成吉思汗所奠定的大蒙古帝國的帝國又是怎樣在世界競爭中崩潰的呢?
英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公元前476年,以義大利為中心的羅馬帝國打敗了不列顛島的土著部隊,開始實行對不列顛島南部1200多年的殖民統治.此後,不列顛島得到開發.395年,馳騁歐洲千餘年的羅馬帝國終於由於外國入侵和人民不滿奴隸制度所發動的起義造成了分裂,義大利及其以東的廣大領土為東羅馬帝國(即歷史上著名的拜占廷帝國),以西為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由於人口眾多,領域廣大,很快復甦起來.而西羅馬帝國由於領土少,人口稀疏,資源短缺,在分裂後時常遭外國侵略.所以478年西羅馬帝國率先被外國侵略所率先覆亡,入侵西羅馬帝國的主要外族是日耳曼民族,他們首先侵佔了高盧(法國)北部,後來又強佔了不列顛島南部地區.日耳曼民族有一部分人為盎克遜族人,盎族人於768年開始在不列顛島大肆繁殖,而不列顛人大多為亞克森民族,長此以往,盎族人與亞族人混合成一個民族,即盎可遜--亞克森民族,後來這個民族被成為英吉利民族.
但這時的英國相當落後,他們沒有政府管理,不象當時文明的中國一樣,人們大多都講道德和倫理,他們十分不團結,生活習慣不衛生.
公元942年至1042年,英國先後遭受到挪威和丹麥的侵略,英國人在付出重大代價後才把侵略者擊退.但此時,英國已窮得不象樣了,再加上英國人不文明,沒有太高的智慧,無法挽救殘局,在20多年後,他們又無可避免的遭受到了外國的侵略和洗劫.
公元1066年,也就是因為英國土著人未走向文明的原因,他們又一次地遭受到了侵略,這次的侵略者不是1500多年前的義大利人,也不是丹麥和挪威人,而是離他們最近的外國--法國人.法國的統帥是諾曼人的王的長孫,他迅速消滅了英國,諾曼王封他為英吉利的藩王.諾曼王死後,英吉利藩王及其以後的藩王也不再受法王的約束.這樣一來,英國又成立了,只不過這是個完全法蘭西化的英國.而英國殖民地的擁有也是源自1066年,諾曼王長孫的大軍在攻佔英國後,又吞並了英國和挪威公海之間的設得蘭群島,這便是英國第一個殖民地.
1066年英吉利王被封之後,他開始著手開發遭爛不堪的英國,也帶領英國從奴隸社會進步到封建社會(比世界上最早從努力社會進步到封建社會的國家中國晚了1531年).英國開始一天天強盛了,但是,英王也是法國人,英國強盛後,其綜合國力超過了他的母國法蘭西帝國,終於英國也要搞一次自己的擴張了.1337年,英國國王亨利二世開始入侵法國,並要奪取皇位,目的是建立以法國為中心的包括英國和設得蘭群島的大法蘭西帝國.英軍很快得手,英王把首都從倫敦遷到其本民族法國首都巴黎,因為巴黎是他本民族的首都,也是英法兩國第一大城市,甚至在當時千年多時間里歐洲最大城市,因為法國是歐洲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的國家.它的首都居民數量高居各歐洲城市之首,而且其繁華程度也高居歐洲之首,外國定居者也多.
盡管亨利二世奪取皇位,統一大法國是成功的.但英軍在作戰中沒少遭受人民抵抗,亨利二世下令英軍士兵屠殺百姓,並焚毀文物,這就使得英法戰爭從皇位爭奪戰變成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巴黎失守後,人民決定發動起義推翻英國殖民統治,這使英國與法國又開始爭斗下去.
這場戰爭前後延綿116年,稱英法百年戰爭.英軍攻陷巴黎後20多年,人民起義又推翻了英國對法殖民統治.後來英軍又卷土重來,再次吞並了法國.此後的20多年,人民起義又將英軍擊退.就這樣多次反反復復,最終以英國戰術上失敗和戰略上雙方兩敗俱傷告終,英國在法國的領土也只剩下了加來港.
這場戰爭消耗了雙方的國力,法國雖取得戰術上的勝利,將英國侵略軍擊退,但人員損失是英國的20倍,經濟損失是英國的7到8倍.這場戰爭的真正勝利者是英國大資本家,他們在100多年的戰爭中製造軍用服裝,建設兵工廠,倒賣軍火,剝削遭受經濟困難的百姓.盡管是這樣,由於英國資本家在戰爭中大量投資英國政府,使得英國終於沒被戰爭的失敗所擊倒,而且還把法國打的癱瘓.
英法百年戰爭於1453年結束,此後,英國開始致力於經濟發展,並發動了一次對小規模的衣索比亞的遠征,這次遠征是成功的,但由於戰線過長,人數太少,戰果十分微薄,只佔領一隅之地.但是,這是英國真正對外殖民戰爭的打響,也是繼葡萄牙軍隊於1428年入侵衣索比亞,到1433年失敗後,歐洲國家第二次發動對外殖民戰爭.
1525年,衣索比亞軍隊將失地收復,擊退英軍,英軍返回祖國.盡管英國的殖民地又丟失,但英軍損失不大,並沒有重大影響.但是這一仗的失敗把英軍打明白了,只有絕對的國力,軍力,財力,資源力和地緣優勢.第二次英埃戰爭失敗後,英國開始虛心發展實力.但當時世界上國力,軍力,財力最強的國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它們擁有廣大的殖民地,西葡兩國在百餘年內,攻佔了拉美(除巴西歸屬葡萄牙外,拉美其他地區盡屬西班牙),美國西部(屬西班牙),摩洛哥(屬西班牙),西撒哈拉(屬西班牙),剛果(布)(屬葡萄牙),澳門(屬葡萄牙),莫三比克(屬葡萄牙).
1588年,西班牙政府要求在英國領土駐5000人的軍隊(西也說不白派駐軍,還給英政府2000萬西朗),以向美國東部和加拿大擴張.但遭受英國拒絕,西班牙對英國宣戰,這是西政府預謀好的.但英國為打敗西班牙,自己擁有對世界的支配權,早就在西班牙政府內派出了間諜,所以英國政府得知了這個消息.
1588年6月,西軍開始從比斯開灣遠征.8月西軍在法國領海遭受英軍伏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西班牙喪失對世界支配權,但殖民地仍然存在.英國通過此勝利,威脅西班牙政府割讓了直布羅陀給自己,而且英軍對直城的佔領一直到現在.而葡萄牙盡管還擁有其殖民地,但是由於英西戰爭以西班牙失敗告終,得不到西班牙的支持,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風.
而英國通過這場戰役壯大了自己,軍力,國力,經濟力絲毫不受威脅,得到十分強大的膨脹.
1628年,英國開始了新的遠征,首先英國開始進攻西非領土,取得了勝利,從此大英帝國在世界競爭中建立起來了.
他們沒有受到任何阻礙地同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葡萄牙瓜分了非洲,又將勢力伸進了北美和蓋亞那.
而後,他們又吞並了印度.1840年,英國發動了對我國的大規模侵略戰爭,從此,外國殖民者接踵而至.1854年,英國與法美俄三國共同入侵日本,日本也成了英法美俄的半殖民地.
1856年,英國夥同法國共同入侵中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持續了四年的大戰以中國軍隊失敗告終.1860年,英法聯軍攻克北京,燒平了圓明園.
Ⅸ 拿破崙戰爭
動搖歐洲封建制度的拿破崙戰爭
在世界近代史上,從1799年到1815年,拿破崙?波拿巴 (即拿破崙一世) 在法國執政,使歐洲處在一個新的時代,史學家稱之為拿破崙時代。這一期間,拿破崙領導的法國同英、奧、普、俄為主的國家組成的反法聯盟,進行了一系列戰爭,歷史上稱之為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法國,為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和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憑借大革命所造成的先進的政治、軍事制度和它所組建的富有革命性及戰鬥力的軍隊,同腐朽、落後的反法聯盟軍隊進行了反復激烈的武裝斗爭。戰爭規模之大,使用兵力兵器之多,其結局所造成的影響,都在近代戰爭史上首開先河。拿破崙後來雖然當了皇帝(拿破崙於1804年稱帝後為法蘭西第一帝國),但他作為新興的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代表,在前後20年斷斷續續的戰爭中,始終處在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地位。他統率法軍打敗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聯盟,促使大革命以後的法國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後來,由於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導致國內矛盾激化;同時,也由於主動出國作戰,使後期的戰爭帶有擴張侵略性質,招致了歐洲各國人民的反對,以致在入侵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戰爭中,在進攻俄國的戰爭中,特別是在對抗歐洲第六次和第七次反法聯盟的戰爭中,拿破崙相繼失敗,最後使得他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封建王朝復辟。
作為一個歷史過程,拿破崙戰爭是從一連串的勝利而走向最後失敗的。1793年 1月,奧、普、英、荷蘭、撒丁、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等國結成第一次反法聯盟,出兵進攻革命後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的雅各賓革命政府,領導法國軍民進行了頑強抵抗。1796年~1797年,拿破崙?波拿巴將軍率軍進攻義大利,取得了蒙特諾特、洛迪、里沃利等作戰的一系列勝利,迫使奧地利於1707年10月簽訂《坎波福米奧和約》,從而促使第一次反法聯盟徹底瓦解。
1798年12月,英國聯合俄、奧、葡萄牙、土耳其和那不勒斯等國,結成第二次反法聯盟。在聯軍進攻下,法軍在北義大利、荷蘭與多瑙河上游等地區相繼失敗。次年10月,遠征埃及的波拿巴將軍返回法國,於11月 9日發動政變,成立以他為第一執政的執政府。從此,拿破崙?波拿巴掌握了主宰法國的軍政大權,並憑借這份權力導演了一系列有聲有色的戰爭活劇。1800年 5月,拿破崙率軍攻入義大利,於 6月取得馬倫戈會戰的勝利。12 月,法軍又在霍恩林登擊敗奧軍。於是,法奧兩國於 1801年 2月簽訂《呂內維爾和約》,第二次反法聯盟隨之解體。
1805年 4~ 8月,英、俄、奧、瑞典、丹麥和西西里王國等結成第三次反法聯盟,商定由奧俄出兵50萬,在大陸進攻法國。已經稱帝的拿破崙一世,親率法軍迎擊奧俄聯軍,於10月20日和12月 2日先後取得烏爾姆會戰和奧斯特利茨會戰的特大勝利,迫使奧地利與他簽訂《普雷斯堡和約》,俄軍撤出奧境,從而使第三次反法聯盟崩潰。可是,在當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卻被英國艦隊徹底摧垮,拿破崙從此喪失了海上競爭能力。
1806年 9月,英、俄、普、瑞典和薩克森等國結成第四次反法聯盟。普薩聯軍首先發動進攻。拿破崙率軍反擊,於10月14日進行耶拿和奧爾施泰特會戰聯軍慘敗,法軍乘勝席捲普魯士。俄國於11月對法宣戰。1807年2 月和 6月,法俄兩軍進行埃勞會戰,和弗里德蘭會戰,俄軍失敗。隨後,法國同俄、普分別簽訂《蒂爾西特和約》,第四次反法聯盟宣告破滅。
1807年11月,拿破崙派兵入侵葡萄牙,次年3~4月,法軍進而搶佔西.班牙戰略要地,從此開始了延續 6年多的伊比利亞半島戰爭。幾十萬法軍被困在半島人民和英國遠征軍的游擊戰火之中,直到法蘭西帝國覆滅為止。
1809年 1月,英國和奧地利結成第五次反法聯盟。經過軍事改革的奧地利,想趁法國已陷入半島戰爭之機打敗法軍。拿破崙雖然開始兩線作戰,並在 5月21~22日的阿斯璃恩一埃斯靈會戰中,遭到了自他統兵作戰以來的第一次失敗,但到 7月 5日~ 6日進行瓦格拉姆會戰時,他又再次將奧軍擊敗,並通過《申布倫和約》的簽訂,使第五次反法聯盟自行解體。
1812年 6月,拿破崙率大軍六十餘萬人入侵俄國。他雖在戰爭初期迫使俄軍後撤,並取得斯摩棱斯克會戰的勝利,但在 9月 7日進行的博羅季諾會戰中,遭受慘重傷亡的俄軍竟自動撤離了戰場,而付出了很大代價的法軍,卻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隨後進占莫斯科的法軍,很快被迫撤出,在退軍路上節節失利,到當年12月幾乎全軍覆滅。拿破崙的侵俄戰爭,以喪失五十多萬官兵和全部輜重的慘敗告終。
1813年 2月,俄普結盟。3 月,普魯士對法宣戰。隨後,俄、普、英、西、葡和瑞典等國結成第六次反法聯盟(奧地利也於 8月加入)。拿破崙在抗擊這次聯盟的戰爭中,雖曾取得呂岑和包岑會戰的勝利,但卻在10月的萊比錫會戰中又慘遭失敗,以致聯軍在1814年 1月先後進入法國本土。拿破崙轉戰法國內地,連獲小勝,但聯軍多路進逼,終於在 3月底攻陷巴黎。4 月 1日,法國成立臨時政府,法蘭西帝國被推翻。拿破崙被迫於 6日宣布退位,被放逐到厄爾巴島。5 月 3日,路易十八世回到巴黎,波旁王朝在聯軍刺刀的保護下得以復辟。
1815年 3月 1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秘密逃回法國本土,於20日進入巴黎,重新掌握政權(史稱「百日」王朝)。此時,出席維也納會議的俄、英、普、奧、瑞典等國代表,當即奉命結成第七次反法聯盟,並決定出兵70萬分 5路進攻法國。 6月,拿破崙率法軍主動出擊,雖在16日的利尼會戰中小勝普軍,但在18日的滑鐵盧會戰中,卻被英軍 (隨後即有普軍趕來配合) 徹底擊敗。拿破崙逃回巴黎,於22日再次退位,並被放逐到聖赫勒拿島。
拿破崙戰爭貫穿著拿破崙在法國執政的全部歷史,曾是他用來維護法國大革命成果和專制政權的重要手段。這些戰爭對於向歐洲各國擴展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促進舊的封建制度的解體,產生了重大作用。正是這些戰爭喚起了歐洲的民族覺醒,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拿破崙雖然在戰爭中最後失敗了,但他仍然被人們譽為「戰爭之神」,尊為「歐洲第一名將」和「偉大的軍事家」。拿破崙指導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他的建軍思想和靈巧戰法,他多次以積極進攻取得的以少勝多的戰法,一直是歐洲各國君主和將領們學習的榜樣,是他們被迫進行軍事改革的動力。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同總結拿破崙戰爭的經驗和探討拿破崙的統帥藝術分不開的。
Ⅹ 英法百年戰爭初期,法國為什麼會頻繁大敗於英國
法國為什麼會頻繁大敗於英國?個人認為一件事情頻繁的發生,我覺得應該是內部的原因。百年戰爭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英國金雀花王朝早在12世紀便在法國擁有大量土地和財產。由於金雀花家族在法國擁有土地,他們據此自認為屬法王諸侯,但法王則並不信任他們的這些英國表兄弟。說白了主要原因的那時的法國經濟不如英國。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