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憑啥稱霸世界幾百年呢
英帝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一度豪橫世界三百年。巔峰時期,統治過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那麼,作為一個人口不過幾千萬的小小島國是怎樣做到的呢?其實英帝國在海外擴張上還是有它的獨特之處和智慧招法的,在東印度公司運作上,就可窺視一斑。
東印度公司的成功,也讓聰明的英國人摸索到一條屬於自身特點的全球擴張之路。英國盡量避免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種簡單粗暴的掠奪方式,而是像東印度公司這樣,一步一步掌控住殖民地區的經濟和貿易,進而征服整個地區。
實踐中,英國人嘗到了甜頭,這種方式不但統治成本最低,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殖民效果。因此,這種辦法,成為英國人最常用的主要征服方式,也是英國人的高明之處,更是它能夠征服世界,成為世界霸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B. 英國稱霸過世界多少年最多時有多少個國家是他的殖民地為什麼那個時候英國一個小小島國那麼強大
1十六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2曾經是英國殖民的國家共56個,地區2個(現在的國名):
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紐西蘭,萬那杜,吐瓦魯,索羅門群島,薩摩亞,諾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巴貝多,吉里巴斯.
非洲21個: 南非,奈及利亞,喀麥隆,賴索托,波札那,迦納,馬拉維,坦尚尼亞,辛巴威,史瓦濟蘭,尚比亞,烏干達,湯加塞席爾,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獅子山,肯亞,甘比亞.
美洲8個: 加拿大,貝里斯,蓋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 哥,牙買加 ,格瑞那達,巴哈馬,安地卡及巴布達.
亞洲10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緬甸,汶萊,民主葉門.
歐洲3個:愛爾蘭,塞普勒斯,馬爾他.
地區2個:美國的一部分(指紐約州及周圍),中國香港.
註:以上56個國家中除緬甸,愛爾蘭,辛巴威,民 主葉門外,其他國家現在均為」英聯邦」組織成員
現在依然是英國管轄的海外領地,屬地還有16個:
海外領地9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直布羅陀、蒙拉賽拉特島、聖海倫納及其附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屬地3個: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為「福克蘭島」) 南喬治亞與南三明治群島,皮特凱恩群島.
皇家屬地3個:根西島,澤西島,馬恩島.
特殊屬地1個:賽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3工業基礎強 海上位置優越 經濟體制好
C. 英國的鼎盛是在哪個時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從人口和國土面積來講,英國只能算作一個中等國家,它只有24萬多平方公里土地,19世紀中葉,人口2000多萬。當時,英國在在歐洲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但是,由於英國最先開始和完成工業革命,使它在很短的時間內一躍而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強國,英國及的命運及世界格局因此而被迅速改變。
182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一半;1850年,英國生產了世界煤產量的60.2%,鐵產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產量的46.1%。當時世界其他國家使用的紡織機械、鐵路機械、蒸汽機和其他機器,絕大部分都是從英國進口的。
19世紀中期的英國充當了世界霸主,它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工業大國,也是最大的商業大國、海運大國、世界金融中心、最大的殖民帝國。
當時英國在世界上,不僅經濟上最強大,在國際政治上和軍事上頤指氣使,稱王稱霸,到處進行軍事干預,除了在世界各大洲進行殖民掠奪、欺凌弱小民族以外,還在國際沖突中扮演重要角色,像極了如今的美帝。
那時的英帝國,確實是個龐然大物,它的米字旗在世界各大洲飄揚,因而被稱作「日不落帝國」。
D. 英國霸權一共延續了多少年
從擊敗「無敵艦隊」開始,一次世界大戰\愛爾蘭獨立明顯削弱,二次世界大戰後,就再也沒有.
E. 論述英國稱霸世界百年的原因和表現
首先,我覺得你要定義一下「百年」。估計你說的是1815-1914這個百年。在政治學和歷史學上,這一段時間有個專用術語:Pax Britanica, 就是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也就是英國霸權全盛的百年。
原因就簡單而言,有經濟,技術和政治以及國際關系等方面。
1.技術-蒸汽機時代
1789-1815年期間,英國的主要對手法國處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軍事實力對英國構成嚴重威脅,特別是1804年法蘭西帝國成立,拿破崙在征服歐洲大部後,大力加強海軍,對英國這一海洋和殖民地帝國產生了嚴重威脅,在傳統風帆戰列艦無法壓製法國海軍時,英國加大了船用大型蒸汽機的研製,從而在護衛艦巡洋艦速度上對法國構成優勢,迫使法國放棄入侵英國的計劃,轉向侵入俄國,奠定了法蘭西帝國滅亡的基礎。(這一過程在二戰中重現,德國由於無法在海軍上匹敵英國,導致轉向侵入俄國,第三帝國崩潰。)
英國在蒸汽機技術上的優勢由此奠定,進一步穩定了其海洋霸主的地位,同時也為工業化大生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可以說,如果沒有拿破崙的競爭,英國不一定會率先進入蒸汽機時代。
2.經濟-工業化時代的來臨
英國利用蒸汽機時代的技術優勢,產生了工業化大生產,吸收了絕大多數破產農民作為工人,生產出工業化產品,攫取了最多的利潤。這一過程比歐洲其他國家早了將近30年,並且由於英國1640-1688年就完成了君主立憲,政治形態和平過渡到了民主制度,普通民眾的收入早已增加,形成了成熟理性的市民社會,所以在由傳統手工業轉向大規模工業生產中,其他國家很難避免的革命現象,英國卻實現了平穩過渡。(30年後,即1848年,歐洲法普奧等國在這一轉換中,爆發了歐洲革命。這一時期就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期;60年後,即1870年左右,俄國也同樣爆發了革命,並且由於俄國蒸汽機時代並沒有真正的完成,最後直接導致了沙俄帝國崩盤,USSR的建立)
也就是說,英國利用先進的技術實力,通過相對公平的分配方式,保證了國民經濟和國民收入的普遍增長,增強了國民凝聚力。其他國家除了美國,由於市場先佔,利益減少,國民收入降低,均在工業化時期產生了爆亂,使英國工業先發的優勢擴大。這一擴大直到1880年左右,德美兩國率先發起內燃機和電氣革命,才縮小了與英國的差距。
3.政治
英國成熟的社會形態有效彌補了早期國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所產生的隱患。國家發展早期,國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並且符合庫茲涅茨的「倒U型曲線」理論,這一擴大趨勢在經濟發展30-35年的時候會到達頂點,隨後隨著經濟發展,國民收入差距會逐漸縮小,在國家發展70年-80年的時候會縮小到最小,形成穩定的中產階級。英國實際上實現這一目標,在1880年的時候,英國達到了收入差距的縮小,從而進一步穩定了國家。而同期法國才戰敗,德國,義大利剛剛統一,美國才結束內戰,俄國農奴革命,日本剛進行明治維新,均無力挑戰英國,國際局勢趨於穩定。
4.軍事
先進的工業技術產生了強大的經濟,強大的經濟進一步刺激了科技的發展,造成英國當時無匹的軍事工業,特別是造船,這一技術優勢直接保持到了一戰結束,隨後被美國超越。
強大的經濟軍事政治力量保證了英國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的穩定,造就了占據地球面積近四分之一,擁有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神話般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在1588年崛起的近400年間,奠定了英語民族在世界上占據主人地位的基礎。伴隨著英國1880年的盛極和1900年的衰落,美利堅的崛起,接過了英語民族發展的重任,呈現了現在的Pax Americana 美利堅治下的和平。
百年和平,不是指百年無戰爭,而是指百年時間內,自拿破崙帝國覆滅後,歐洲沒有爆發捲入整個歐洲的超級戰爭。
F. 大英帝國的鼎盛到底是什麼時候
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當時,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從英倫三島蔓延到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G. 英國稱霸全球,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的
您好,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 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噸位比例為10:10:6:3.5:3.5。從此美國和英國有一樣的海軍艦隊的權利。
望採納。
H. 英國什麼時候開始強大的
英國崛起歷程的起點應該籠統地歸至伊麗莎白一世時代,伊麗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在該時期,英國已經出現近代代議制政府的雛形,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並迅速發展,人本主義思想開始深入英國民眾內心,近代海軍也已經開始建立起來,同時,對外貿易和殖民擴張已然開啟,這一系列影響英國崛起的因素都已經出現或凸顯。
當然,英國最後崛起的標志事件是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但伊麗莎白時代卻為英國崛起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沒有早期的契約精神和伊麗莎白的努力,英國在走上強國之路上不知道還要走多遠。
(參考)英國強盛發展應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中期和崛起完成:
第一個時期,從伊麗莎白女皇登基執政到光榮革命結束。英國開始從事海上殖民活動,並且打敗先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和荷蘭的海軍,從此英國的海上力量崛起,成為歐洲之首。光榮革命後,英國正式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第二個時期,從光榮革命結束到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這期間,英國成功吞並了蘇格蘭,並且在英法七年戰爭中取得勝利。這為英國日後的高速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和廣闊的殖民地空間的基礎。
第三個時期,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十九世紀末。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來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原材料、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還有思想上的偉大成就——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的發表。他的思想,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第一聲號角聲。是英國國庫日益充盈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蒸汽動力的推廣。這主要應歸功於瓦特,是他改造了蒸汽機,使蒸汽的使用從煤礦中解放出來。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盡管英國不再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角,但這絲毫未影響它日益鞏固的霸主地位。可以說,維多利亞女皇見證了英國在落日前最後也是最燦爛的時光。維多利亞時代是每一個英國人都難以忘卻的流金歲月。
I. 大英帝國全盛時期是哪位君主持續了多少年
一八三七年,年僅十八歲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登基為英國女王,直到她在一九○一年逝世。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當中,英國控制全球海權,主宰世界貿易,其廣闊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國」儼然「可以與世界抗衡」。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涌現出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麥克斯韋,莎士比亞以來最傑出的文學家狄更斯,自由主義政策的先鋒格萊斯頓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頓,可謂人才濟濟。
帕默斯頓這個名字中國人可能有些陌生,不過很多中國人都知道他的那句名言:「大英帝國既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帕默斯頓勛爵可以說是無人不曉。此公於一八三○年首次出任英國外交大臣,先後擔任外相長達十六年之久;又在一八五五年和一八五九年兩次出任英國首相,直到他於一八六五年去世。在這三十五年當中,維多利亞帝國的對外政策深受帕默斯頓的左右。其謀略之深遠、手法之高妙、算度之精密,縱觀幾百年來世界外交史,除了中國大外交家周恩來,再無人能與之相提並論。
讓中國人永世不忘的鴉片戰爭,正是當時擔任外交大臣的帕默斯頓所發動的。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之際,著名導演謝晉拍攝的巨片>真實的記錄了這段歷史。正如這部傳世之作片首的題詞所言,「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屈辱的歷史。」
一八三九年林則徐虎門銷煙乃是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氣概,更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忠報國。不過,以林則徐的精明強干,只要他對海外的局勢有起碼的了解,就決不會選擇一八三九年來查禁鴉片。林則徐的失敗就在於他沒有認識到,他真正的對手不是廣州的那群鴉片販子,而是遠在倫敦的帕默斯頓。
歷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體。英國步步東來直至用堅船利炮打破清朝的大門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但這場戰爭在一八三九年爆發卻又有其偶然性。對西方缺乏最起碼了解的大清王朝誤打誤撞的選擇了一個最糟糕的時機。恰恰正是在一八三九年,帕默斯頓辦成了一件在歐洲外交史上影響深遠的大事:他創建了一個國家。
法國東北部和荷蘭南部沿海地區是一片無險可守的平原,任何控制了這里的敵對勢力都會構成對英倫三島的巨大壓力。一八一五年,正是在這片平原上的滑鐵盧,威靈頓公爵擊敗拿破崙,解除了有史以來對英國最大的威脅。自此之後,確保這片土地不落入任何歐洲大陸強權之手便一直是英國的目標。英國的第一次嘗試失敗了。維也納和會把這片土地劃歸荷蘭的結果是一八三○年革命爆發。一時間,法國、普魯士、俄羅斯和奧地利各國軍隊雲集,眼看一場大戰就要到來。
剛剛出任外相的帕默斯頓清醒的認識到,要想確保這片平原不成為反英勢力的跳板,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它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個國家不僅要獨立,而且要中立,而她的中立必須得到歐洲的一致承認。經過整整九年堅持不懈的奔走斡旋連橫合縱,在關鍵時刻幾次動用英國主力艦隊在英吉利海峽陳兵示威,帕默斯頓終於成為奇跡的創造者。一八三九年,英法普奧俄五大歐洲強國簽署了承認比利時獨立的公約,並庄嚴的宣誓公認比利時為永久中立國。未經比利時的請求,締約國軍隊不得踏入比利時一步。
倘若林則徐禁煙是在一八三○年,全力周旋比利時事務的帕默斯頓就很可能無暇東顧,被集中在本土的英國艦隊也根本抽不出兵力開赴遠東。而一八三九年比利時公約剛剛簽署,整個歐洲聽到帕默斯頓勛爵的大名都在發抖。在討論「廣州事件」的內閣會議上,外交大臣用拳頭錘著桌子咆哮道:「這不僅關繫到英國商人的利益,而且關繫到女王陛下的尊嚴。」戰爭的決策就這么定下來了。
比利時公約對於俄奧兩家關系不大,樂得做順水人情;法德卻都受到了這片緩沖帶的限制;佔了大便宜的只有英國一家。帕默斯頓的成功一舉奠定了英國「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外交政策,大英帝國的國家利益變成了歐洲的「正義與公理」。一八七○年普法戰爭期間,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即援引這項公約要求交戰雙方不得侵犯比利時的中立,儼然是歐洲秩序維護者的派頭。一九一四年英國對德宣戰同樣是援引比利時公約,勞合喬治在演說中公開斥責德國背信棄義入侵比利時是「不折不扣的惡棍」。相比美國當年在「上海公報」中全盤接受中國的條件,如今又拿著惡棍的帽子到處亂扣,不能不反襯出不列顛紳士「帝國的手腕」是何等的老辣!
倘若是以帕默斯頓一流的手法,海灣戰爭之後必然是在優勢地位下和薩達姆簽署和約,隨即恢復和伊拉克的貿易;同時和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簽署條約,從法律上確定美國駐軍的權利;再抓住機會壓以色列讓步,按照當年美國自己制訂的聯合國決議實現以巴分治。如果以色列不放心,那可以正式簽署美以共同防禦條約,甚至安排以色列加入北約。現在回頭看,那是和平解決以巴爭端,從而使美國擺脫中東負擔唯一的機會。倘若當年走出這三步棋,中東早就全成了美國的勢力范圍,何至於如今搞得如此被動!
維多利亞帝國的衰落
「帝國的手腕」再厲害,也必須建立在實力基礎之上。帕默斯頓敢於發動鴉片戰爭,還不是因為英國海軍部告訴他:「只要英國一艘戰艦,半個夏天就能消滅清朝的全部水師。」維多利亞帝國的統治地位在一八六五年帕默斯頓逝世之際達到了頂峰:「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谷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仳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把這些用詞稍加改動,就可以立即用來形容美國人以當今世界主人自居的感受:歐洲各國是美國的小兄弟;俄國人是美國的手下敗將;印度人給美國編寫電腦程序;中國人給美國製造日用百貨;被打趴下了的日本則是美國領導下的仆從國家;歐佩克進貢石油,台灣人求賜軍火;聯合國是美國的傳聲筒;北約是美國的御用打手;世界銀行是美國的慈善機構;從喬治亞到菲律賓,美國大兵正在充當保護人;從東亞到非洲,綠色的美元是財富的象徵;至於山姆大叔不大方便出手的事情,自有土耳其以色列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無數小伙計鞍前馬後......
現在的時光是美國的「維多利亞時期」,美國甚至比當年的維多利亞帝國更加強大。然而,當維多利亞女王在一九○一年逝世時,又有多少英國人能意識到大英帝國百年的全盛時期即將隨她而去,預見到了即將到來的那兩場可怕的戰爭?事實上,維多利亞帝國興盛的緣由恰恰正是其必然衰落之所在。大國的興衰又豈是人力可以強求的?
英格蘭占據壓倒優勢的製造業、英格蘭堅不可摧的海上優勢和英格蘭無與倫比的金融體系構成了維多利亞帝國興盛的三大支柱。一八六○年的英國以全世界區區百分之二的人口,卻生產了全球百分之五十三的鋼鐵和百分之五十的煤炭,消耗了世界一半的原棉,控制著三分之一的世界海運。大英帝國一年的能源消耗竟然是俄羅斯的一百五十五倍!經濟學界估計,當時英國一國的工業在歐洲占約百分之六十,全世界約百分之四十五,可謂不折不扣的「世界工潮。
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給予了她海上霸權的地位。作為島國,英國的安全不象歐洲大陸國家那樣依賴強大的陸軍。當拿破崙的大軍所向披靡之際,近乎於瘋狂的造艦運動使得皇家海軍的實力比其主要對手的總和還遠為強大。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參戰之前俄國艦隊的耀武揚威和英國參戰之後俄國人在遠程大炮轟擊下的東躲西藏,在整個歐洲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權的壟斷讓英國人得以放手擴展自己的殖民地。大英帝國的「海外屬地」在維多利亞時期以每年十萬平方英里的速度增加。當英國第一枚郵票發行時,凡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都有維多利亞女王的肖像。
海權保護下的英倫三島成了歐洲的安全天堂,發達的工商業和廣闊的殖民地提供了理想的投資場所,議會又制訂出一項項法律保護投資者的權益。十九世紀中葉起,倫敦的金融業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英國成為製造業、貿易和資本流動的中心。可以看出,英國這三大優勢相輔相成,組成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支撐著日不落帝國的太陽。
然而,太陽也有落山的時候。一八七三年的全球大蕭條之後,大英帝國的三大支柱迅速動搖,其速度之快似乎也和英國不可一世的統治地位成正比。
在大蕭條的沖擊下,自由貿易體系全面崩潰。新興的美國和德國築起關稅壁壘,嚴重打擊了英國的出口;而美德企業卻迅速的吸收最新的技術和管理而後來居上。一九一三年,英國的工業產值已經下降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十三點六,落到了美德兩國之後。在技術領域,英國也已優勢不再。歐洲人最先發明的汽車卻是在美國實現了大規模生產;以嚴謹認真著稱的德國人則在化學工業上占據了領導地位。技術進步迅速擴展到了軍事領域,空軍和潛艇的投入戰場對英格蘭的海權構成致命打擊。過去以長長的一支艦隊維持英國的安全,猶如千鈞系之於一發。現在,歐洲大陸上的強權既可以從空中威脅英倫三島,也可以從水下攻擊英國的海上生命線。英國人歐洲安全天堂的日子到頭了。本土「絕對安全」和製造業優勢地位的喪失不可避免的沖擊到英國的金融體系,大批資金從歐洲流向北美。後起的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嚴重威脅了英國的殖民利益。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把大英帝國推進了危險的下墜螺旋。邱吉爾打贏了兩場對德國的大戰,卻無法挽回英國跌落成一個不多不少的中等強國。
當年歐洲發明的汽車技術在地域廣闊的美國得到全面發展,而今天美國推出的網路技術同樣是在亞洲更有前途。用導彈防禦維護本土的「絕對安全」是一個遙遠的夢想,而人們卻已經發現美國人的假賬原來比誰做得都大。這難道不和維多利亞時期的往事驚人的相似嗎?難道不值得那些口頭反美內心崇美的「愛國者」們深思嗎?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了,可今天的香港又是屬於誰的呢?誰笑到最後,誰才笑的最好。
傳說當年吳王稱霸大賞功臣,不料功勞最大的孫武卻堅辭相國之任,固請還山。吳王請伍子胥力挽,孫子答曰:「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今四境無憂,王恃其強盛,驕樂必生。吾非欲自全,並欲全子。」即使是深諳春秋手法的帕默斯頓勛爵恐怕也悟不到這一層上。
西方文明解放人的慾望,並從中產生驚人的力量。於是人們便總是迷信力量的強大,以為強大就能帶來永恆。可是從羅馬到蘇聯,西方歷史上一個又一個強盛無比的帝國又有哪一個能傳到千秋萬載?有哪一個能逃避先上升後下墜的「馬鞍型曲線」?不,他們不會明白這是為什麼,他們不會明白林則徐為什麼會寫下他生平最得意的對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J. 英國最鼎盛的時期是在 多少年到多少年
英國最鼎盛時期是1763年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後,到187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比唐朝晚了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