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改革的本質是什麼

英國改革的本質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13 05:09:13

『壹』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的原因和內容是

(1)原因:工業革命完成,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工人運動發展,工人階級提出普選權;婦女運動興起等。
(2)內容:修改議會選舉規定,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議席,增加給新興工商業城市。

『貳』 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確立的教派其實質是什麼推行改革的國王有哪些

英國國教是英國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會。也稱英格蘭聖公會或安立甘教會。英國國教也傳播到愛爾蘭、蘇格蘭和英屬殖民地。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各國聖公會的名義教宗。 16世紀英國專制王權與羅馬教廷爭奪英國教會最高統治權和經濟利益的斗爭加劇。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也覬覦教會佔有的大量土地財產,這些矛盾由於教皇遲遲不批准亨利八世的離婚請求而演成公開對抗。自1529年起亨利八世操縱議會實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先後通過法令禁止向教廷納貢,取消其最高司法權和其他種種特權。

英國國教英國國教
英國的清教徒 (Qingjiaotu)是16世紀下半葉從英國國教內部分離出來的宗教派別。16世紀上半葉,英王亨利八世與羅馬教皇決裂,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為首領的國教會(聖公會),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義和儀式。16世紀60年代,許多人主張清洗聖公會內部的天主教殘余影響,因此得名清教徒。他們接受加爾文教教義,要求廢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忍,反對奢華縱欲。因其要求在聖公會內未能實現,自70年代起,脫離聖公會,建立獨立教會,選舉長老管理宗教事務。清教教義反映了教會改革推動政治變革的願望。17世紀上半葉,信奉清教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國王的沖突愈演愈烈,導致英國革命,亦稱清教徒革命。內戰期間,議會廢除主教制度。 1843年在威斯特敏斯特牧師大會上清教徒分裂為長老派和獨立派,後者主張地方自願結合的宗教團體獨立,反對凌駕於此之上的長老制度。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清教徒受到迫害。1688年光榮革命後,議會通過《寬容法》,允許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會。但對清教徒擔任公職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權才對清教徒完全開放。 因此上可以說英國的清教屬於新教。1534年的《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國王為英教會的最高首腦,建立脫離羅馬教廷的英國國教會。但基本沿用舊教教義、禮儀和主教制。愛德華六世時國教教義和儀式逐漸接近於新教。1553年瑪麗女王登位一度復辟天主教。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即位,重立英國國教會,規定官方教義和禮儀,鎮壓不服從國教的天主教徒和清教徒。1563年頒布《公禱書》和《三十九條信綱》,規定英國國教的教義,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原則,否認教皇的權力。在17世紀英國革命中廢除作為維護專制君主制和對抗清教運動的工具的國教會。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再次恢復國教會,並企圖轉向羅馬舊教。 1688年政變後國教會深受加爾文教影響,逐漸變成資產階級化的教會。18和19世紀分別出現過提倡新教傳統的福音運動和強調天主教傳統的牛津運動。這兩派繼續存在於聖公會內。

在當今英國,一般由英國首相(the Prime Minister)提名,然後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命名兩位英國大主教(Archbishops)及所有其它主教。英國國教不從國家獲取金錢贊助,因為它本身是一個大財主,而且擁有大量的證券和國債。

英國國教的兩大主教分別為:坎特伯雷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和約克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York)。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坎特伯雷大主教)是英國國教的教主,其次為約克大主教及英國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中占據席位的24位主教(bishop),及其它18位主教。因此包括兩位大主教在內,英國共有44位主教。每個主教管轄一個區域,稱為主教管區(diocese)。每個主教管區有一個大教堂(Cathedral),有的已有上千
英國國教英國國教

年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11或12世紀。每個主教管區又可分為教區(parish),每個教區由教區牧師(vicar)管轄。其中有些大的教區,牧師經常配有一個助手,叫做副牧師(curate)來幫助其管理事務。

英國的城市(city)和郡(county)有一個重大區別就在於,英國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大教堂(Cathedral),而其它的郡 (county)就只有小教堂(church)了,英國的church是如此之多,以至於你走到最偏僻的地方都會見到各式各樣的教堂,其肅穆典雅的氣氛讓人神往。

英國國教的牧師有權選擇自己的方式來進行禱告儀式。在一些教堂里,儀式復雜,教堂裝飾金碧輝煌,牧師穿著長袍(robe),其氣氛極像天主教儀式(the Catholic service),這在英國被人們稱作高級教堂(High Church),在一些非常普通的教堂(Low Church),其儀式(ritual)十分簡單,牧師也不穿精美的長袍(robe),教堂的裝飾也十分簡潔。

有的教堂為了吸引年青人,牧師們甚至引進通俗音樂(pop music),鼓勵年青的吉它手(guitarists)為聖歌(hymn)伴奏。許多牧師甚至為教區的信徒(parishioner)擔當了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英國國教的牧師是允許結婚的,到了1987年英國國教決定可以讓婦女擔當牧師一職。當時,盡管許多教堂成員支持英國國教這一決定,還是有一些男牧師離開了教堂,皈依了羅馬天主教,以示抗議。

『叄』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
背景:光榮革命後,議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是土地貴族(托利黨)操縱著議會議員的選舉。一些「衰敗選區」仍有議員名額。工業革命展開後,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強烈要求參與國家管理(根本動力:工業革命。)要求在議會中獲得更多的權利和席位,因此進行1832議會改革,以滿足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發展工業。 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選區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

1832年議會改革主要包括兩項重要內容:
(1)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具體規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個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議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間的32個城市只能保留一個議席。空餘下來的席位給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興工業城市,新興工業城市得到65個席位。
(2)更改選舉資格,擴大選民范圍。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工業資產階級和農村中的富裕農民得到選舉權,選民人數大大增加。到1832年英國大約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選舉權。這次議會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工業資產階級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權。但是廣大工人、雇農和婦女仍被排斥於政治之外。

『肆』 英國議會改革的原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過1780---1830年的工業革命,經濟上有了迅猛的發展,但議會卻被貴族所壟斷;一些新興的城鎮北方地區沒有資格選舉自己的議員;而南部有些原來人口很多的地區卻因經濟或別的原因已沒了多少居民,但卻擁有代表名額,某些人趁機到這樣的地區來競選;那時沒有不記名投票,候選人常常可以恐嚇選民;當時對投票人較高有財產要求,太窮的人沒有選舉權,女人就更不用說了。

議會進行了改革,取消了名不副實的選區;在經濟發達地區重新劃分議會代表名額;放寬了對選舉人財產資格的要求。1834年又出台了濟貧法,把窮人都強制到貧民習藝所,而不是給發放扶貧款讓其在家中生活。

對這些不徹底的改革,人們普遍不滿, 於是就出現了1836---1848年的憲章運動。

『伍』 英國在二百多年前發生了一場完全不同的變革,這場變革是什麼

當然是工業革命。現在是2010,而資產階級革命是在1640-1688,就更別提更早的圈地運動了。而英國於1760年開始工業革命,正好是250年。另外,由於工業革命屬於生產力的變革,所以是全新的,與之前的政治變革不同。
至於憲章?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三大工人革命,離現在200年不到,某仁兄真會審題啊!

『陸』 19世紀英國議會改革的內容及原因

英國在19世紀三次與時俱進的議會改革分別是1832年議會改革、1867年議會改革、1884年議會改革。
第一次:1832年議會改革。
1832年議會改革是19世紀英國議會選舉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國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進行的爭取同土地貴族重新分配政治統治權及擴大選舉權的改良運動。
19世紀20—30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
內容:取消「腐敗選區」的議席;分配給新興工業城市席位;放寬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
第二次:1867年議會改革。
1867年議會改革是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反對貴族寡頭統治,爭取擴大資產階級民主的政治改良運動。
19世紀50—60年代,資產階級發展更為迅速,已經取得政治地位的關於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結成更為緊密的聯盟,採用自由主義政策,藉以緩和階級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日益壯大的工人階級也在爭取自己的權利。
內容:重新調整選區,取消「腐敗選區」的議會席位,分配給新興城市;進一步降低了選舉資格限制,擴大了選民范圍。
意義:(一)工業資產階級從此具有主宰地位,進一步消除了英國議會制度中的積弊和腐敗之風,徹底打破了以前貴族在議會中一統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實現了資產階級民主。(二)由於選民擴大,政黨要站住腳,必須成為群眾習慣的黨,極大地推動了政黨政治的發展,使爭取選民成為政黨活動發核心。(三)保守黨已轉變為代表資產階級的黨。(四)工人暫時被籠絡,但從長遠看來,也給工人政黨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第三次:1884年議會改革。
1884年議會改革是英國資產階級為鞏固資產主義議會民主而進行的政治改良運動。
19世紀末隨著英國工業壟斷地位的喪失,資產階級兩大政黨自由黨和保守黨之間的差異日益縮小,他們都採取對內實行微小改良,對外加強侵略和擴大殖民地政策,農業工人仍被排除在選舉大門之外。
內容:再次擴大公民權;重新規定選民的財產資格;建立一種新的內部服務資格,主要是給在郡的工人,尤其是農業工人的選舉權。
意義:沒有選舉權的農業工人終於獲得了選舉權,但仍然受到財產資格的限制。
三次改革帶來很多的啟示:整個19世紀,英國社會各階級圍繞著議會選舉改革實現普選權而持續斗爭,但始終以一種平和的,非暴力的方式出現,體現了英國民族特性在政治領域內的凝結,適時而變,和平漸進。英國這種漸進妥協的模式值得我們借鑒,並加以巧妙的運用,力求找到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協調點,達到整個社會的利益平衡,避免激進革命帶給社會的損害。當然必須要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不能一味妥協。制度變革是可以進行的,而且是不可阻擋的,制度變遷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來完成,改革要適時得法,於時俱進。

『柒』 如何認識英國漸進改革發展道路

英國近代以來的崛起和強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結構性和制度

性支撐。近代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憲政體制國家,應該被看作是英國貢獻給現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創新。近代英國正是通過憲政

體制創新引領時代潮流,並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的。從歐洲的歷史來看,英國崛起時人口不過2000多萬。英國先是在1588年消

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接著又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最終在18世紀後期的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而成為世界霸主。並且,隨著憲

政體制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英國日漸成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新技術開始不斷涌現。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1768年阿克萊特

發明了水力紡織機,1779年克萊普頓發明了走錠紡織機,1784年卡特萊特發明了動力紡織機,等等。而代表經濟自由放任和市場經濟成熟理論

的著作——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正是在1776年出版的。英國長達幾百年的興盛史,充分證明憲政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可以說,

英國所走過的憲政之路是成功的,經驗是可貴的,對後世影響是巨大的。研究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發展,可以更好地認識近代英國的崛起,

有助於提供線索,抓住根本。就其深遠意義而言,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與完善不僅是國家性的,更是世界性的。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憲政

國家都是效仿英國憲政體制而走上憲政道路的。
憲政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無疑是當今中國理論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而二者之間確實存在一些規律性聯系。中國百年來憲政進程受阻

,其根本原因在於市場經濟的缺乏、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缺乏有效的平衡和相互尊重。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經

濟的確立和推進,中國的社會利益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私人財產權利已經人憲,利益主體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從而為我國的憲政

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結構基礎和背景根基。當然,憲政在中國的實現,也離不開我們的理性自覺推動。這就需要對西方憲政的生成加

強研究以豐富我們對憲政的認識。事實上,對憲政的認識和了解本身就是我們憲政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近代英國憲政體制的形成和發

展進行歷史考察,可以為我們認識和把握社會變遷時期制度變革、演進的機理提供一些借鑒和參照。我們在強調各國現代化的多樣性、各民族

發展的獨特性的同時,也不應忽略現代化所內涵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規律。盡管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傳統各異,但只要採取民族國

家的組織形式,奉行利益導向的市場經濟,採用形式理性的非人格化官僚管理體制,那麼社會治理就必然選擇法治和憲政。在當下中國,隨著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憲法、憲政問題日益成為政治領域,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並且在日益推進的依法治國政治體制改革中得到了

清晰體現。毋庸諱言,現代政治體制與憲法、憲政有著直接聯系,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就是憲政問題。為此,對

憲政主義進行追根溯源,以便為我們的憲政發展提供一定的知識和理論儲備,就顯得極為必要。英國是憲政「母國」,當然也就成為憲政研究

躲不開、繞不過的重要一環。對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發展的動因、過程和特徵給予歷史性的考察與思索,並上升到規律性認識,對於正在大力

發展市場經濟和正在走向憲政的中國有著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當然,我們更多地是要從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和發展中尋求經驗而非樣板

,尋求靈感而非模式。
2.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特點
長期以來,英國憲政的形成與發展一直是中、西方學術界樂此不疲的研究領域。然而,由於英國憲政發展未曾中斷的連續性,使得英國憲政的

形成和發展烙有更多的傳統痕跡。故而對英國中世紀憲政與近代憲政的聯系和區別,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將中世紀英國憲政與近代英國憲政等

同。事實上,從17世紀開始,近代英國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與中世紀的憲政體制及其價值觀念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對此,霍布斯鮑姆強調

:「這種對激烈對抗的迴避,這種對新瓶貼上舊標簽的偏愛,是不應與無所變革混為一談的。」中世紀至近代,英國的憲政發展分為前後兩個

不可分割的階段:首先是中世紀等級制混合政體,然後通過近代憲政革命,建立起成熟穩固的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政體。英國從中世紀的《自

由大憲章》開始,由於封建地方貴族、城市與王權的對立、沖突,在封建制度下開創了英國憲政的傳統,創立了封建制混合政體。隨著近代資

本主義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的強大,社會沖突逐漸轉變為地方貴族與國王、市民階級之間的沖突。封建制度不利於集權國家的發展

,而商品貨幣經濟的健康發展又離不開龐大集權國家的保護。由龐大中央集權國家保護,可以加快資源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

效率。同時,國家的悖論也被提了出來,擁有一個強大而權力有限的政府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國家過於軟弱,無法保證契約的實施

與產權的安全,交換與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水平將非常有限。但是隨著國家權力的增強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強大的政府雖然能夠保護產權,但

是也會因為國家權力的強大對契約與產權造成威脅。所以,自由市場制度的發展必須伴隨制約政府行為的制度的建立。絕對主義國家只能從道

德上尊重和保障產權,但在制度上卻無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產權。17世紀英國率先建立了三權分立憲政體制,開始用分權的手段,來解決國

家作用的「本質兩難」。這時分權的社會等級色彩逐漸淡化,職能色彩逐漸增強。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之後建立的議會主權和普通法院司

法獨立都限制了王權對私人財產的隨意侵犯,確保國家制度內部存在制約與平衡,使國家在積極有效地發揮它應起的作用的同時,無法濫用權

力。憲政對公共權力不是否定,而只是限制。通過三權分立憲政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近代英國形成了一個權力強大而又有限的政府,並為1780

年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產權保護這一關鍵性基礎。可以說。近代英國是伴隨著對私人財產權利保護而崛起的。
3.研究近代英國憲政形成的方法
目前,憲法學界,存在著形上論與實在論、先驗論與經驗論、自然法主義與法律實證主義、重主觀與重客觀等各方面的理論分野,從而導致了

對憲政的不同定義。憲法學界對憲政的定義紛繁復雜、眾說紛紜,其根源在於對憲政的認識缺乏一個同一的話語背景。以至於在不同的語境中

憲政呈現出不同的含義,造成了憲政這一概念使用的混亂,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語境中憲政有著不同的指向。事實上,這在某種程

度上是脫離憲政形成的歷史語境研究憲政的產物:人們在研究憲政時,總習慣於把它的發展歷史看成好像只有從屬和次要的意義,甚至確信憲

政可以離開它的歷史來進行考察和理解。結果造成對憲政的研究,分析演繹性的方法多,而事實描述性的方法少。演繹分析性的方法大都將憲

政的形成建立在邏輯推演的基礎上,由於缺乏歷史考據,其結論難免缺乏事實的生動與歷史的厚重,甚至會出現斷論失據之辭。事實上,憲政

的形成、發展、變革是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存在內在關聯的,我們不應將其與它賴以產生的社會基礎分離開來研究。對於憲政的發展及其價

值觀念的變化,如果離開它所賴以存在和發生變化的背景條件,是不可理解的。因為,以憲政之「定義」解說憲政,只是回答了「什麼是憲政

」的問題,卻無法回答。憲政是什麼」。搞清楚憲政是怎樣產生的,事實上比弄清憲政的定義更重要。因而,研究近代英國憲政的形成離不開

歷史學方法,離不開歷史視野和背景,這就需要引入歷史學方法和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對英國憲政研究,引入歷史學與法學交叉學科研究

也是具有可行性的。歷史學,法學只是為了研究方便而進行的一種人為學科劃分,二者的隔閡並不是絕對的。因為,無論是歷史學、還是法學

,它們所面對的都是同樣一個人類社會的現實和歷史,將它們區別開來的只不過是研究重點、研究方法和所用理論有所差別罷了。因而,在研

究領域上出現交叉或者重疊是正常的。並且,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擴大我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野。
通過歷史發生學的邏輯梳理,可以引領我們超越浮面的表象,進入到更為深層的生成機制中去。作為過程描述的歷史學,本身就是一種方法,

它是法學家的一個基本理論素養。正如德國法學家薩維尼所強調的,「法學家必當具備兩種不可或缺的素質,即歷史素養,以確鑿把握每一時

代與每一法律形式的特性;系統眼光,在與事物整體的緊密聯系與合作中,即是說,僅在其真實而自然的關系中,省察每一概念與規則」。由

於缺失歷史的背景和視野,長期以來對英國憲政的研究多是平面拓展,而缺乏深度挖掘;多囿於表層,總還是懸浮在波谷浪尖。而不知道憲政

之河的深水處究竟涌動著什麼力量,才形成了水面上那可見的波峰。通過歷史深層描述可以還近代英國憲政形成以來的歷史本來面目,可以幫

助我們更加准確地理解近代英國憲政發展的真實歷史過程,以便從中抽象出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憲政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不在歷史

之外,而在歷史之中。投有憲政史研究的深入和發展,憲政理論的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據和支撐。目前,關於英國的憲政理論之所以遲遲難以取

得較大進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憲政史研究的滯後。可以說,投有一套符合歷史發展真實的描述性憲政史著作,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分析

性憲政學說,更不可能談高水平的憲政理論。因為,「知其所以然」是建立在「知其然」的基礎上。所以要在憲政史與憲政理論之間建立一種

良好的互動關系,只有將歷史敘述與理論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觀點的真實與深刻。有說服力的英國憲政理論,只能是建立在對英

國憲政史進行直接而持續的思考基礎上。

英吉利民族於中世紀王權與貴族的對抗沖突中孕育萌芽的自由傳統,經過幾百年的緩漸生長,在十五六世紀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商業革命等新事件及新精神的滋養之下,漸漸根深葉茂,終於因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而開出了憲政之花,結出了自由之果。憲政的思想與制度宣示著人類政治意識的覺醒,啟示了人類文明的新時代。三個世紀以來,尤其在經歷了二十世紀極權主義政治的劫難之後,憲政之作為現代政治生活的樣式已漸漸成為人類的共識。憲政的主要制度與觀念起源於英國。議會制、責任內閣制、政黨制、文官制等憲政制度首先在英國產生,憲法的財產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分權制衡和有限政府原則、法治原則都從英國的行憲經驗中得來。在行憲歷程中,英國孕育和生長了憲政制度和自由精神。憲政制度與自由精神的相互作用,社會史與思想史的互動使英國在經歷傳統與變革的巨大沖突之後,以演化與漸進的方式成功地從中世紀政治制度轉變到近代的君主立憲制度,避免了激進與革命的社會變革,率先步入近代社會,創造了富有英國經驗主義特色的英國憲政模式。

所謂憲政,簡而言之,即是有限政府。憲政的核心內容是限制與約束國家權力,確立與保護公民權利與自由。正是在對於國家權力的制約之中,公民權利獲得保障,政治自由得以實現,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的界限得以確立。而對於權力的警惕與防範根源於對於自由價值的珍視,所以權利和自由高於和先於權力。

英國的憲政道路是自然演化和漸進改革的道路。英國從傳統社會步入現代社會,從君主制政治轉向現代政治,實現憲政的道路是在社會力量的沖突與和諧的動態平衡中,通過持續不斷的漸進、穩健的社會改革而實現的。英國從中世紀的《自由大憲章》開始,就由於貴族與王權的對立、沖突而開創了英國自由的傳統,這樣一種傳統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中產階級的興起,沖突轉變為貴族、國王與中產階級、國會的對立,十七世紀的英國革命以光榮革命成功實現君主制與憲政的調和,傳統政治形式與現代政治精神的結合而告終,光榮革命成為英國歷史的最後一次革命,它奠定了英國式漸進道路的基礎。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工人階級逐漸成長為獨立、完整的政治力量而與工業家集團形成兩種對立的社會力量,民主化成為十九世紀政治變革的主題。在社會變革的潮流中,政治家審時度勢,1832年的第一次議會改革使英國民主化的進程採取了漸進改革的方式,避免了法國革命式的代價。二十世紀英國的憲政改革同樣是致力於漸進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而拒絕歐陸盛極一時的烏托邦社會工程,費邊社會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沖突的妥協方案是建立「福利國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避免了法西斯主義等極權主義的慘痛代價。

『捌』 英國議會改革的主要內容介紹

英國議會創建於13世紀,被稱為“議會之母”,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英國 政治 的中心舞台,那麼你想了解更多嗎?下面是由我提供的英國議會改革的主要內容介紹,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英國議會改革的主要內容介紹
英國議會改革是英國在十九世紀進行的三次議會改革,這三次議會改革以一種漸進的溫和的方式進行改革,沒有出現任何的流血就使得英國的政治架構出現了適時的變化,使得社會的各個階層互相達成妥協,共同治理國家,英國的這種漸進式的改革 措施 對世界的啟迪性是非常大的。下面就講一下英國議會改革內容。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內容:一、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選區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二、更改選舉資格,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擴大選民范圍,大大增加選民人數,工業資產階級和富農得到選舉權

1867年英國議會改革內容:一、進一步降低選舉資格,在城鎮,選舉權給予每一房主和租戶,也給予支付租金每年不少於10鎊和居住不少於一年的方可。在各郡,選票給予從私產或承擔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於5鎊的人,短期租戶如有12鎊收入也可以獲得選舉權。二、有46個"衰敗選區"被取消,空餘出來的席位,分配給各大城市。

1884年英國議會改革內容:這次改革頒布了“人民代表法”,該法案規定:再次擴大公民權,把1867年曾授予自治市的公民權擴大到郡的工人(房客及其家庭);重新規定選民的財產資格,無論是在郡和自治市,每年只要有10英鎊價值的任何土地或住房的人即有選舉權;建立一種新的內部服務資格,主要是給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農業工人的選舉權。
英國議會改革的主要特點介紹
英國議會改革在十九世紀一共進行了三次,這三次分別是1832年議會改革、1867年議會改革和1884年議會改革。通過這三次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逐漸的獲得了管理國家的權利,並且地位隨著 資本主義 經濟的發展逐步的獲得了提升,直至達到資產階級在最高國家權力機構議會中占據主要地位。下面介紹一下英國議會改革的特點。

英國議會改革的特點一:英國議會改革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從舊貴族掌權時代逐漸的漸進式的演化成為資產階級掌權的三次變革。英國議會改革的特點就是提升資產階級在英國議會中的地位,削弱和限制已經在逐漸的退出 歷史 舞台的舊貴族的權利,通過三次議會改革,舊貴族在議會中所擁有的管理國家的權利逐漸的被資產階級奪取,舊貴族權利的削弱和資產階級權利的增強是三次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英國議會改革的特點二:英國議會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逐漸的放寬了選民的條件,使得選民從一開始的以身份地位 決定 選舉權,逐步的發展成為依靠財產的多寡來決定選舉權,這種改變使得更多的人擁有了選舉權,對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英國議會改革的特點三:英國議會改革改變了下議院由保守派占據的形勢,加入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力量,使得資產階級在管理國家的權利機構內擁有了自己的權利,同時使得英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此之後各個政黨想要執政就需要得到廣大的選民的支持,可以說奠定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

『玖』 英國宗教改革的意義和局限性

意義:在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千千萬萬的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
局限性: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的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運動,因此它並未能擺脫封建思想。
還有宗教改革發生在德意志。

『拾』 有關英國行政改革

英國的行政改革

(一)行政改革的背景、原動力。本世紀70年代由於受兩次石油危機的影響,導致英國經濟不景氣,財政收支惡化,迫使英國壓縮公共支出,努力提高公共部門的效率。撒西爾夫人上台後,提出了克服通貨膨脹,增強經濟的供給能力,減少公共部門和削減公共部門的費用,減少浪費,實行民營化和「外部移管」等改革。為了推進行政改革,撒西爾夫人和梅傑兩屆政府中都設立了吸收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推進行政改革的組織,作為首相的直屬機構。這個機構在首相強有力的領導下,對推進行政改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行政改革的具體措施。

1、加強行政監察。撒西爾夫人就任首相後馬上任命了效率顧問,並在首相府設立了效率室作為效率顧問的辦事、執行機構。效率顧問就如何改善行政管理、削減成本、提高行政效果等問題,每年和各部的事務次官協商一次,在此基礎上,制定實施廢除、縮小、轉變政府職能,簡化、改進行政程序、手續、公文格式,強化內部監督檢查和職員定額管理等政策。

2、積極推進民營化。1979年國有企業占國民收入的大約9%,到1994年底,原來屬於公共部門的電力、石油、天然氣、航空等主要產業中的約有三分之二的48家企業實行了民營化,通過民營化出售的股份收益就有600億英鎊。

3、改善財務管理。為了有效地實現政策目標、節約資源、實現資源分配的最優化,從1982年開始,英國政府開始著手改善行政資源的分配、管理、控制。但是由於沒有賦予管理者相應的自由裁量權,這項改革沒有取得很大的進展。

4、推行行政執行專業化、民間化。1988年11月公布的《行政管理改革方針》提出了行政執行機構設立和實行行政執行專業化的基本方針。1989年12月公布的《執行機構的財務和責任》中提出了財務管理彈性化的方針。推行行政執行專業化的目的就是要改變以往的行政組織只重視提出、制定政策而忽視行政服務和行政執行的傾向,以提高行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根據不同機構目的多樣性的要求而採取有彈性的管理方法(民間組織的運營方法)。執行機構的組織框架、結構由「執行機構基本文書」規定。基本文書的內容主要有:業務目的、目標、業務內容、對大臣和議會的責任、財務管理的基本標准、人事、薪金管理標准等。執行機構的負責人在「執行機構基本文書」規定的范圍內有很大的裁量權和自主權。但是,業務完成的情況必須向社會公開。梅傑就任首相後於1991年7月向議會提交了一份名為「市民憲章」的白皮書,提出了國民是行政服務消費者的口號以及提高行政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的四個主要課題,九個機制和與公開服務相關的七項原則,進一步促進了行政執行專業化和民營化的發展。

5、引入公務員公開招聘制。科級以上的國家公務員,原則上實行內部錄用,但是一定情況下也可以從外部公開招聘,根據招聘人員的能力、資質任用。

6、改革會計體制。各部門要採用和民間部門進行成本比較的方式編制預算。會計報告要體現目標和成果,在1997年4月前要製作能夠對資產和負債進行比較的資產負債表。

英國行政改革的特點

1、從英國行政改革採取的方法看,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在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下,設立獨立的推進行政改革的組織,實施長期不斷的行政改革;二是、巧妙地利用新聞輿論等外部壓力,花費大量的時間實施一些比較深入的改革;三是、推進行政改革的關鍵是在行政改革中錄用合格的人材。

2、從改革本身來看,撒西而夫人領導的八十年代的改革,是側重於經濟效果、財政效果的傳統的技術性色彩比較濃的改革。而梅傑首相領導的改革,其特徵是將國民定位為行政服務的消費者,對整個行政服務的費用和效果進行對比,把實現為國民服務的行政作為改革的根本目標。

閱讀全文

與英國改革的本質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義大利勞工怎麼申請 瀏覽:589
印度血檀木哪裡產的 瀏覽:817
中國中部38師在哪裡 瀏覽:983
中國男足對伊朗哪個台 瀏覽:47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39
伊朗新年是什麼時間 瀏覽:468
丹頂鶴在中國哪裡越冬 瀏覽:219
伊朗石油怎麼運輸到中國 瀏覽:433
二戰義大利美國哪個更強 瀏覽:19
建行在越南取錢手續費多少 瀏覽:448
抄底伊朗什麼意思 瀏覽:52
中國移動語音如何設置 瀏覽:15
英國什麼時候實行炮艦政策 瀏覽:943
ems寄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594
為什麼要去印尼盾國家打工 瀏覽:101
中國電信怎麼看電視 瀏覽:864
印尼的果凍果是什麼 瀏覽:684
1885年英國什麼報紙停刊了 瀏覽:564
在北京申請英國t4簽證要多久 瀏覽:10
勞森為什麼來中國了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