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中世紀的英國
1、中世紀(1066至1485年)這段時間主要講英國王朝的更替,諾曼王朝和安茹王朝。中世紀的農民是自由農民,沒有土地的所有權,所有權歸領主所有(英國貴族)。中世紀農民的負擔之重,也是極為罕見:實物地租,勞役地租,使用公共設施費用,結婚時必須付的婚姻稅(尤其是庄園之外的人,更要交罰金),繼承稅以及庄園主的生活費。哦,對了,有個風俗。新婚女孩的第一次需獻給當地領主,才能結婚。
2、13世紀是分水嶺,13世紀後男女的服裝趨於一致。13世紀:下面有長筒襪、靴鞋。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
勞動者: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3、不一樣,庄園的范圍更大一些。庄園不僅僅是經濟行為的單位,而是集政治、法律、刑事(也包括經濟在內)於一體的行政管理單位,彼此之間相互干涉。而農場的定義為:用機械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從概念上看,庄園先於農場,是封建王權的政治產物。就庄園土地成分而言,大致上均分為以下四個部分:第一, 領主的私有地(農場無)。第二, 農民的份地。第三, 供放牧的草地。第四, 提供庄園木材的林地(農場無)。
4、一定是貴族,庄園是指皇室、貴族、大官、富豪、等佔有並經營的大片土地。屬於自己,英國封建制度類似西周諸侯國。
5、一位貴族可以統治多個庄園,庄園只屬於一人,是佔用它的貴族的私有土地,但貴族聽命於國王。
② 如何描述中世紀結束時期的英國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③ 中世紀的英國處於什麼政體。
封建君主專制
中世紀(1066至1485年)這段時間主要講英國王朝的更替,諾曼王朝和安茹王朝。中世紀的農民是自由農民,沒有土地的所有權,所有權歸領主所有(英國貴族)。中世紀農民的負擔之重,也是極為罕見:實物地租,勞役地租,使用公共設施費用,結婚時必須付的婚姻稅(尤其是庄園之外的人,更要交罰金),繼承稅以及庄園主的生活費。哦,對了,有個風俗。新婚女孩的第一次需獻給當地領主,才能結婚。
*********************************************************************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
【網路歷史達人團】團隊為您答題。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右邊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④ 歷史上中世紀晚期的英格蘭王國是怎麼樣的
英國也是世界上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縱觀英國的歷史長河,從古至今也是一個戰爭多發的國家。從最初的羅馬入侵不列顛,再到中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後來又是發現海外殖民等等。幾乎世界歷史上的一些比出名的戰爭,都會找到英國人的影子。那麼小夥伴們知道英國中世紀晚期,與法國的百年戰爭期間是什麼樣子的嗎?
愛德華三世是第一位聲稱擁有法國王位的英國國王。他對這一主張的追求導致了百年戰爭( 1337 -1453年),金雀花王朝的五個英格蘭國王與瓦盧瓦的卡佩王朝的五個法國國王對抗。戰爭期間,各方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海上突襲,通常涉及私人武裝,如達特茅斯的約翰·霍利或卡斯蒂利亞·佩羅·尼尼奧。盡管英國人贏得了無數的勝利,但他們無法克服法國人在數量上的優勢以及他們對火葯武器的戰略使用。英格蘭在1450年的福米尼戰役中被打敗,最後在1453年的卡斯蒂略戰役中被打敗,只保留了法國的一個城鎮——加萊。
在百年戰爭期間,一種英國身份開始發展,取代了諾曼領主和他們的盎格魯撒克遜臣民之間以前的分裂。這是對日益民族主義的法國人持續敵視的結果,法國國王和其他領導人(尤其是魅力非凡的聖女貞德)利用不斷發展的法國身份感來吸引人們投身於他們的事業。盎格魯-諾曼人與他們的堂兄弟分離了,他們主要在法國擁有土地,嘲笑前者說的是過時的、不道德的法語。在此期間,英語也成為法庭的語言。
在進入玫瑰戰爭( 1455 -1487年)之前,王國幾乎沒有時間恢復,這場戰爭是蘭開斯特家族(其紋章符號是紅玫瑰)和約克家族(其符號是白玫瑰)之間爭奪王位的一系列內戰,每一場戰爭都由愛德華三世後裔的不同分支領導。這些戰爭結束後,蘭開斯特家族一名最初不合法成員的後裔繼承了王位,他娶了約克家族的長女:亨利七世和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他們是都鐸王朝的創始人,都鐸王朝從1485年到1603年統治著這個王國。
威爾士保留了一個獨立的法律和行政系統,這是愛德華一世在13世紀後期建立的。這個國家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向王室效忠的馬爾默領主,另一部分是威爾士公國。在都鐸王朝統治下,亨利八世用英格蘭法律取代了威爾士法律(根據1535- 1542年威爾士法律)。威爾士並入英格蘭王國,從此在英格蘭議會中有了代表。
在15世紀30年代,亨利八世推翻了羅馬天主教會在王國內的權力,取代教皇成為英國教會的領袖,奪取了教會的土地,從而促進了天主教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天主教變得更加新教。這導致英格蘭與蘇格蘭結盟,蘇格蘭也逐漸採用新教,而最重要的大陸強國法國和西班牙仍然是羅馬天主教。1541年,亨利八世統治期間,愛爾蘭議會宣布他為愛爾蘭國王,從而使愛爾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結成個人聯盟。加來,王國最後一個大陸財產,在菲利普和瑪麗一世統治期間於1558年丟失。他們的繼任者伊麗莎白一世鞏固了新的、越來越多的英國新教教會。她也開始在亨利八世奠定的基礎上建立王國的海軍力量。到1588年,她的新海軍足夠強大,足以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無敵艦隊曾試圖入侵英格蘭,讓一位天主教君主取代她的王位。
⑤ 如何概括中世紀英國的政治體制
英國、德國等政治體制模式的基本特點 這類國家的政黨政治及政權構成模式在西方較為普遍,包括如英國、德國、瑞典、加拿大、義大利、日本和西歐大陸的多數發達國家。它們基本上都是屬於責任內閣制政體,是典型的議會民主制政體,其基本特點是: 1、政黨獲得權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贏得議會選舉的勝利,即獲得下院即眾議院議席的多數。議員候選人大都由政黨推薦或具有政黨背景,多黨參加的競選是體現其所謂民主制度的重要方面,一般都設定了3-5%的門檻票,並實行以多數代表制為主的選舉制度,更有利於大黨獲得多數議席。一般是由獲得下院相對多數的黨領銜組閣,並由該黨的領袖出任政府首腦。但也有議會的少數黨組閣的現象,這尤其是在多個黨進入了議會,且無一黨獲得議會相對多數的情況下更有可能。 2、國家的權力體系以內閣為核心,內閣擁有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制約。內閣不僅擁有行政權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議權,由執政黨所控制的議會多數保證立法的通過。內閣總理或首相有很大的權力,他不僅能夠挑選閣員,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甚至可以解散議會,宣布提前進行大選。 3、總統或國王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性職位,並無真正的實權。在這一政體中,國王均為世襲制,總統多為間接選舉產生,如由國會議員投票選舉產生。總統或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象徵性、禮儀性意義,只是在特殊情況下介入政黨間的權力調解,平常較為超脫,不承擔具體責任。 4、政黨大都是一個相對嚴密的組織體系,但右翼比左翼要鬆散。政黨無論是作為群眾黨還是精英黨,大都有一個從上到下的組織系統,乃至還有一套黨的外圍組織如工會、青年、婦女組織,對本黨執政起著一種輔助作用,甚至可以對政府形成某些牽制。 5、這種政權模式的優點是,無論是體制形成還是實際運作都相對民主、公正,更有利於決策的科學和周全。但缺點是,體制或制度容易模式化,導致官僚主義,影響執政效率。
⑥ 如何概括中世紀英國的政治體制
中世紀(Middle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英國的政治體制是封建專制制度。
英國先後經歷了諾曼王朝(1066—1154年)、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年)、約克王朝(1461—1485年)、都鐸王朝(1485—1603年)、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1660—1714年)、漢諾威王朝(1714—1901年)和溫莎王朝(1910年至今)。
⑦ 英國中世紀地方自治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英國地方自治傳統歷史悠久, 素有「地方自治之母」 的稱號。近代以來, 地方自治制度雖然發生重大變化, 但其自治傳統仍在。如1888年和1894年兩個地方政府改革法都明確規定實行地方自治。1974年《地方政府法》也仍然保持了地方自治傳統, 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享有一定的獨立地位。在當今, 地方自治制度已構成了現代政治制度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英國的現代政治源於中世紀的政治制度」。目前, 國內對於英國中世紀制度史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 但單獨具體論述地方自治的文章並不多。
⑧ 中世紀英國的經濟發展概況
羅馬人自公元43年由皇帝克勞迪烏斯統治以來,經濟得到發展,但在5-7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初期得到大肆破壞
差不多在8-9世紀,不列顛經濟又開始得到發展,特別是偉大的國王阿爾弗烈德的統治下
但是英國中世紀經濟發展的高峰應該在1066諾曼征服之後,特別是12世紀以來,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十三世紀到十四世紀,英國的支柱產業羊毛業迅猛發展,與歐洲大陸,特別是法蘭西統治下的佛蘭德爾發生貿易交往,英國負責將羊毛原料輸往佛蘭德爾,由後者加工後,再輸往歐洲各地
15世紀以來英國的航海業也得到很大發展,15世紀後期,都鐸王朝建立後,義大利人卡博特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往北美探險,發現了紐芬蘭島,僅次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年
而中世紀的倫敦城,經濟也是得到提高,倫敦城裡有幾百種行業,街道,住宅分布的錯落有致。倫敦是英國的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也和大陸,特別是漢撒同盟以及巴黎,義大利威尼斯發生聯系,是漢撒同盟的四大貿易交往站之一
其他城市,諸如愛丁堡,格拉斯哥,曼徹斯特也都不同程度的發展起來
最終形成了市民階層,他們是英國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
而中世紀英國經濟發展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最終導致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英國進入近代時期
⑨ 中世紀的英國及倫敦
中世紀時間劃分。476年--1453年。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⑩ 中世紀英國的發展史
英國中世紀歷史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英】中世紀英國簡述
http://www.97renven.cn/forum/showthread.php?p=38818
(英)中世紀的模型化:與英國經濟發展有關的歷史與理論http://www.97renven.cn/forum/showthread.php?p=59633
在中世紀,庄園並非理想的經濟方式,其經濟形態十分封閉,人們生活水平程度只供維持生存,且是進步緩慢的生產單位。這些都和當時的無序狀態有關:日爾曼人推翻羅馬帝國後,卻沒有健全的制度來取代;而且蠻族各部落之間戰亂不斷,沒有一個完整、成熟的統治體制,所以當時國王為維持自我勢力,而採取了給予的獎賞之法:
第一, 搶到的財產嚴格按平分制給予個人。
第二, 實行的賞賜土地之法,人為的形成了某個人的大地產,而且賞賜並非在一級上就完成,可級級相賜,在羅馬人為地產上又形成了日爾曼人的地產;這些無償的賞賜,加上羅馬鄉村地產,形成了西歐土地基本納入的大地產。羅馬時期地產為私有,而此時的地產人為進行劃分,又包含著不同成分:其一是地產主的私有地,其二為讓人們耕種的土地。
這種制度變化構成了庄園的基礎,其與大地產的區別在於土地耕種權不被剝奪。
同時土地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庄園成為一個不僅僅是經濟行為的單位,而是集政治、法律、刑事(也包括經濟在內)於一體的行政管理單位,彼此之間互部干涉,這也形成了中世紀日後分化的基礎:庄園主即等於庄園國王,其主權、土地皆分封,而且分封者只對上一級分封者負責,導致了中世紀國王主權的分散狀況。
就庄園土地成分而言,大致上均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 領主的私有地。
第二, 農民的份地。
第三, 供放牧的草地。
第四, 提供庄園木材的林地。
就庄園的建築而言,則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 是位於高處,豪華的庄園主住所,但並非一般人認為的城堡。
第二, 簡陋的農民茅舍。
第三, 公共設施,包括教堂,水磨房(庄園主所有)和手工業者的庫房。
庄園內有一切日常生活的設施,從根本上而言,庄園作為集體耕作,無人可以單獨擁有耕地和耕地所需的動物和工具。
庄園內的公共設施很多,包括庄園主的私地在內,作為隸農的勞役,且具有優先權。
庄園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給自足,表現在庄園可以容納人的數量為一定,可通過庄園規模的大小來判定人口數量。當然這還因為中世紀出生率低、存活率低,數量始終保持恆定。而且能夠保持自然平衡。
庄園也需要進行管理,但是庄園主並不理庄園事務,常常委派手下人進行管理。庄園主住宅由委派人居住,其目的是為知道隸農能夠獲得實際的收成因而與當地人關系緊張,具體工作則由村莊里的人完成。
最能夠體現庄園主權威的為「庄園法庭」,是庄園的統治機構,特點為:
第一, 非常設機構,根據地方問題多少和庄園主本身意願來決定開庭間隔。
第二, 規定開庭時,當地農民都要參加,也非所有人有發言權,由代表組成,陪審團
第三, 庄園法庭訴訟程序死板,均看是否能夠打動庄園主而非就事論事:法庭的判決,其結果不一定能夠被執行。
庄園法庭只涉及庄園的內部事務,是為處理「家務事」,但是確實對當時庄園的管理起了重大作用,包括庄園內各種事務都可以進行訴訟,由小事到大事務都有。通過這種制度,可以解決其內部問題和起調整作用。
當時庄園內種植的物種和土地本身的劃分有和大關系。
第一, 食物包括:小麥,是人吃的主要食物,但是生長期緩慢,產量偏低且對土地的要求很高;大麥,生長期短,而且產量高,但是很難讓人食用,除非是在飢荒期間,平日主要用於喂馬。
第二, 經濟作物有葡萄和橄欖,前者可以說是羅馬時期的遺留傳統,通常用於釀制葡萄酒;後者則是用於製造油類。
第三, 畜牧業的作物。在當時,牛和馬是必需品,牛的數量必須保證,而馬作為服軍役的必備品也是不可缺少的。而肉類則有家禽提供,主要是豬、羊、雞等,在天氣適宜的時候,也必須保證一定數量;但因為當時飼養條件落後,所以這些家禽都無法過冬,所以當時在秋日大量屠宰之時就成為了一個節日,因為這么做可以避免其死亡而且能夠保存很長時間,主要保存手法是腌制肉類。
當時,農民生活貧苦且負擔很中,其階層幾乎包括了各類勞動力。這一階層工作時間很長,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農民們不光種地,還有法定義務必須從事勞役:建橋,修路,即使交錢也不能免除。農民的居住條件也很差,家中沒有床,更無任何娛樂活動,生活是單調且一塵不變的。中世紀前期沒有世俗文化教育,農民不認識字也沒有書可看;在那個時期只有教士手內有羊皮書手抄卷。
中世紀農民的負擔之重,也是極為罕見:實物地租,勞役地租,使用公共設施費用,結婚時必須付的婚姻稅(尤其是庄園之外的人,更要交罰金),繼承稅以及庄園主的生活費。
通過以上情況不難知道,其實中世紀的庄園經濟生活十分脆弱,農民生活范圍狹窄,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出問題,那個時期的災荒、瘟疫更是平常之事。但大多數人也習慣於這種生活方式和地位。這種庄園制生活在中世紀維持了很長時間,直至中世紀後期才被打破
http://tw.netsh.com/bbs/855438/html/table_2658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