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車輛行駛都是靠右行對吧哪些國家不是呢
一般來說,是靠右行駛的比較多;
英聯邦系統里的國家大多數是靠左行駛,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紐西蘭等。。
加拿大和美國一樣靠右行駛。
日本、香港靠左行駛。
2. 開車:為什麼有的國家靠右行駛,有的國家靠左行駛
在中國,開車是靠右行駛的,但像英國、日本一些國家開車是靠左行駛的,這是為什麼呢?是否和人體結構有關系呢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車是靠右邊行駛的。 靠右有166個國家和地區。 靠左的有77個國家和地區:日本、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泰國、南非等,主要是英聯邦國家 在英國,最先是根據騎士的習慣來決定車行的左右的。大多數人是右利的,用右手持劍,而劍鞘掛在左邊。這樣,當他們在路上行走時,很自然靠左走,右手持劍對著路中間可能出現的敵人。 法國人為什麼靠右走呢? 法國農業發達,經常有馭手趕裝滿農作物的大車,前面拉車的有好幾匹馬。如果這個馭手是右利的,他應該坐那邊?坐左邊,這樣的話一揮鞭子,幾匹馬都夠得著。 車夫坐左邊,車如果靠左走,他怎麼能看清最右邊那匹馬是不是跟對面來的的馬撞上? 法國人靠右走,馭手坐在左邊,這樣就能看清對面來的交通。 法國大革命以後,拿破崙征服了歐洲許多國家。他走到哪裡,就把靠右行的制度帶到哪裡: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德國、俄國。 歐洲大陸基本都靠右走了。 同樣,英國佔到哪裡,就把靠左走的制度帶到哪裡。 可是美國怎麼靠右走呢?本來是英國的殖民地呀。 美國從英國爭得獨立時,法國人幫了忙。美國人想跟英國劃清界限,就下令靠右走了。 加拿大,怎麼也靠右走? 起先法屬加拿大,就是魁北克附近,是靠右走的。英佔的部分,象大西洋沿岸和不列顛哥倫比亞,是靠左走的。後來為了一致,還要跟美國一致,就改為靠右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瑞典。瑞典本來靠左走,可是周圍幾個國家如挪威、芬蘭都是靠右走。在瑞典和鄰國之間有些小路,沒有國界標志,開車開著開著,就該換邊了,沒注意就容易出危險。於是瑞典政府為改制搞了公民投票。老百姓82.9%不同意,都怕麻煩。 可是瑞典國會堅決,通過了法律決定左改右,從1967年9月3日早上5點生效。在這個時間前4小時和後1小時,所有私家車禁止出行。工人在這5小時中突擊改換交通標志。軍隊也出動維持秩序。剛開始右行時車速限得很慢,一直慢了一個月才恢復正常。 這任務夠艱巨的。有的國家因此想改就沒改成。 英國想跟大多數歐洲國家一致,在1960年代考慮左改右。可是英國保守勢力太大,他們就拚命算帳,一算為了改制要改很多東西,得花幾十億英鎊。英國人節約,就不想改了。 巴基斯坦的例子也是在1960年代,政府對左改右考慮了很久,終於下了決心改!可是許多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當時他們用很多駱駝車,尤其是在晚上。老駱駝有個習慣就是喜歡走老路,讓它們換邊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後巴基斯坦就沒有改成。 有些國家是因為戰爭才改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是在二戰中被德國佔領才改的。朝鮮被日本佔領,規定靠左走。戰後北部跟蘇聯,南部跟美國,這兩國都靠右走,於是整個朝鮮就靠了右走。
3. 加拿大道路沿哪側行走
沿右側行走。
一般來說,原英聯邦的國家都是左側行駛,但加拿大是個特例。
在美國獨立後,英屬加拿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仍然採取靠左行駛的規則,法屬加拿大在被英國征服後仍保留靠右行駛的習慣。為與美國的道路通行方向一致,1920年至1924年,採取左行規則的不列顛哥倫比亞、新不倫瑞克、新斯科舍和愛德華王子島四省改為右行。紐芬蘭地區在1948年以前是英國屬地,在1949年加入加拿大後也改為右行。
4. 哪些國家汽車靠右行駛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車是靠右邊行駛的,靠右有166個國家和地區。
靠右邊行駛多是典型大陸國家,如美國、中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巴西等;靠左邊行駛多是典型島國和半島、次大陸國家:英國、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靠左的有77個國家和地區:日本、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泰國、南非等,主要是英聯邦國家。
其實中國最開始也是左行制國家,在古代,行人、車馬一般也都是左側行走。因為古人講究禮數,古代一般是「以右為尊」,人們用右手來向對方行禮,所以自己則是靠左站立或者行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人為了騎馬揮鞭時不傷及行人,所以也行程左騎行的習慣。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開始流入汽車,而這些車輛以英國的為主,因此當時也統一規定車輛一律靠左行駛。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當時政府參考了世界各國的政策,同時結合國內國情(當時國內美國車明顯多於英國車),就頒布了新的交通法規:車輛道路靠右行走。而該條例也一直沿用至今。
世界上靠左通行的國家和地區大部分是過去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曾經,靠左通行是世界的主流。
在過去的西方國家,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在路的左邊走,因為這是在西方暴力的封建社會最明智的選擇。
既然大部分人的慣用手都是右手,那麼那些騎士們更喜歡走在左邊,這樣他們的右手離潛在的對手更近,而劍鞘遠離對方。同時,這樣也可以避免大家走在路上時劍鞘碰到對面走過來的人。
左行的最大優點來自人類身體的避害本能:人在快速向前運動的情況下,如果突然發現前方有危險,他會本能地向左傾斜,這樣有利於保護心臟。
在公路上,司機如果發現前方來輛大車,向左轉動的動作要比向右快捷得多,這樣避開危險的可能性就大。
右行的優點是,司機方便用左手保持對方向盤的控制,同時可以用左手完成換擋、操作儀錶板等復雜的動作。由於絕大多數人是右撇子,所以向右行駛較為有利。
「左派」的由來:
靠右行還是靠左行,並非一開始就固定,而是長期演變的結果。按照英國人的說法,他們靠左行可上溯到古羅馬帝國。而在中世紀的歐洲,到底靠左還是靠右,最先根據的是騎士們的習慣。
一則,人們騎馬,習慣是左腳先上鐙,右腳再跨上,自然得是在路左上馬;
再則,騎士的任務是經常為面子、美人策馬持矛決斗,而騎士的標准戰斗姿勢是右手持武器,左手挽盾持韁,要方便地刺殺對手,自然得靠在路左。
日本靠左行的歷史緣由與此類似,武士雖不為美人決斗,但和歐洲的騎士一樣經常面臨決斗。武士長刀在左側,便於右手拔劍,身體左邊是脆弱的空當,自然靠左行才能掩護空當便於攻擊防守。
拿破崙開創「右派」:
法國大革命前,法國貴族的馬車同樣也是習慣左行。在受盡壓迫的底層人民看來,「靠左行」意味著貴族與特權,而「靠右行」則帶有「革命」的意義。於是,法國大革命了,車輛右行了。
拿破崙上台後,發動了征服歐洲的戰爭。法國佔領了哪裡,就把靠右行規則帶到哪裡,德國、俄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等等。
自從有了拿破崙,歐洲不再集體搞「左傾」。同樣,英國也把自己靠左行的規范帶到了它廣闊的殖民地,像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澳大利亞、南非等等就堅定不移地走「左」的路線。
美國改變「左右」在英國眾多的殖民地里,美國是個例外。
由於美國經過與英國長年戰爭才有國家獨立,而法國在其中多少給予了一定幫助,為徹底與英國劃清界限,美國在建國伊始便由道路交通的「左派」轉為「右派」。
由於汽車駕駛觀察路況的需要,靠右行駛和靠左行駛決定了「左駕車」和「右駕車」之別。美國是現代汽車工業的發祥地,美國的「左駕車」源源不斷地傾銷世界各地,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很多國家靠左走還是靠右走的問題。
1945年以前,中國一律是靠左行駛的。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主要是英國勢力范圍。抗戰勝利後,美國汽車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左駕車」一舉佔了數量優勢,由是之故,國民政府下令從1946年1月1日開始,汽車一律靠右行。
美國車輛到中國後,如果繼續左行,必須要對方向盤及燈光進行改裝,而這需要大量的改裝費用。
正如1945年12月31日的《申報》所稱:「改裝費須達車價百分之十二。統計全國車輛因改裝而支出之費用,殊為浩大,故節省改裝費用,亦為改靠右邊行駛。」
道路交通的「一國兩制」由於歷史原因,香港在交通規則上屬於「左派」,而內地則是「右派」。
於是,1997年香港回歸,在道路交通問題上,內地與香港也採取了「一國兩制」的解決辦法。內地車輛進香港,則遵循香港的靠左行駛。反之,香港車輛進內地,同樣也得入鄉隨俗。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諸多的不便。雖然在香港與內地的交界處立有明顯的界別標志,但由於交通的繁忙,相對而來的兩列車隊很難在入境的同時,改變車行路線。
於是,人們想出了這么一個解決的辦法。即在深圳與香港的交界處修建了一座特殊的橋梁,入境的汽車只需要按照原有的路規行駛,經過橋梁的巧妙轉接後,「右傾」的汽車到了香港自然「左傾」,而「左傾」的則變為「右傾」。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陳雲率領4000名幹部進入沈陽進行接收工作。
當討論汽車在馬路上是靠左側通行還是靠右側通行一事時,軍管會內部出現了不同意見。此前,東北解放區城鄉都規定汽車靠左側通行,而沈陽與山海關以內國民黨統治區所有城市的汽車都靠右側通行。
主張汽車靠左側通行的理由是:東北解放區及哈爾濱等地的汽車都是靠左側通行,部隊司機和上述地方的司機都有汽車靠左通行的習慣。
現在很多從解放區過來的現役軍人和轉業軍人都在沈陽的馬路上開車,如果規定汽車靠右通行,這些司機就難免不適應,可能會引起交通混亂。
主張汽車靠右通行者的理由是:接管沈陽後,市內原有交警基本留用,他們習慣於按照汽車右側通行的規則指揮交通。如果規定汽車靠左側通行,必將產生因交通警察指揮的原因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為此,陳雲分別召集了兩次會議聽取各方意見,又專門找汽車設計與製造方面的專業人士了解情況。
專業人士告訴陳雲,在汽車工業發展的早期階段,駕駛盤在右邊,因此適合於左側通行;隨著汽車設計不斷改進,駕駛盤的位置移到了左邊,於是汽車就開始靠右通行了。
了解情況後,陳雲考慮到北平、天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將陸續回到人民懷抱,汽車通行將成為全國性交通問題。因此,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長計議,要適應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
為避免將來在全國范圍內發生更多的交通事故,應該規定汽車靠右通行。
隨後,陳雲再次召集軍管會會議,在會上對汽車是靠左還是靠右行駛的問題,從局部和全局、眼前和未來等方面的利弊得失作了詳盡的闡述和全面的分析。
與會人員聽完他的發言後,深感言之有理,無不心服口服。由於統一了思想,大家一致同意汽車靠右側通行的意見。
此後,陳雲又要求制定針對汽車靠右側通行的新規則與新措施,以把交通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此後,全國陸續解放的地方都實行了汽車靠右側通行的規定。
5. 哪些國家的汽車是靠右行駛的
1、瑞典,在1967年9月3日決定將全國的道路交通由靠左行駛改為靠右行駛,這一毫無緩沖期的政策讓這一天的瑞典道路徹底癱瘓。
2、薩摩亞,2009年決定將全國道路交通由靠右行駛改為靠左行駛。為了避免像40多年前瑞典那樣全國癱瘓,薩摩亞政府特意給全國人民兩天假期來平穩度過交通上的大轉變。
3、美國,美國脫離英國獨立後,為了保持獨立性,有意識地和英國劃清界限而採取靠右行的方式。
4、法國,靠道路右側行駛的習慣出現在18世紀的法國,其原因是該國的驛站郵車和貨車業務比較發達,郵車及貨車一般配置雙馬,馭馬者通常右手持鞭,因此需要坐在郵車左前方,或者騎在靠左的馬匹身上,以便於同時駕馭左右兩側的馭馬。
5、中國,在古代中國,行人、馬匹和車輛一般在通道靠左停留及行進,稱為「左迎」。迎客時民眾一般使用右手與對方迎禮,故自身身軀靠左。
6. 加拿大行車是靠右行駛嗎 和國內一樣嗎
加拿大是靠右行駛的。英國,澳大利亞和香港是靠左行駛,美國和加拿大都是靠右行駛。 肯定不會像中國那樣,24小時兩個司機。 卡車司機不清楚,長途客車司機每天工作不能超過12小時,晚上8點前准時收工,不能超過。開2-3小時就要到休息站休息一次。據說加國的卡車司機老印比較多。
7. 為什麼有些國家靠右行,有些國家靠左行
全世界60億人口中,靠右行的「右派」約40億,靠左行的「左派」20億。
「右派」,多是典型大陸國家,如美國、加拿大、中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巴西等;「左派」,多是典型島國和半島、次大陸國家如:英國、日本、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左派」曾經風靡世界靠右行還是靠左行,並非一開始就固定,而是長期演變的結果。在古時,無論中外,道路行走的規范都是相當地方化的,但道路延長,交往擴大,地方性習慣區域化,區域化習慣變全國性規范。
這一時期,世界上較多被採用的,恰是與現在完全相反的靠左行。按照英國人的說法,他們靠左行可上溯到古羅馬帝國。而在中世紀的歐洲,到底靠左還是靠右,最先根據的是騎士們的習慣。一則,人們騎馬,習慣是左腳先上橙,右腳再跨上,自然得是在路左上馬;再則,騎士的任務是經常為面子、美人策馬持矛決斗,而騎士的標准戰斗姿勢是右手持武器,左手挽盾持僵,要方便地刺殺對手,自然得靠在路左。
日本靠左行的歷史緣由與此類似,武士雖不為美人決斗,但和歐洲的騎士一樣經常面臨決斗。武士長刀在左側,便於右手拔劍,身體左邊是脆弱的空當,自然靠左行才能掩護空當便於攻擊防守,武士靠左走,老百姓不敢右行迎頭冒犯,遂舉國「咸於左派」。
拿破崙開創「右派」陣營說來有趣,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靠右行駛的緣由還得扯上拿破崙。法國大革命前,法國貴族的馬車同樣也是習慣左行。在受盡壓迫的底層人民看來,「靠左行」意味著貴族與特權,而「靠右行」則帶有「革命」的意義。於是,法國大革命了,車輛右行了。
拿破崙上台後,發動了征服歐洲的戰爭。法國佔領了哪裡,就把靠右行規則帶到哪裡。德國、俄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等等。正是,自從有了拿破崙,歐洲不再集體搞「左傾」。同樣,英國也把自己靠左行的規范一一帶到它廣闊的殖民地。像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澳大利亞、南非等等就堅定不移地走「左」的路線。
美國改變「左右」力量對比在英國眾多的殖民地里,美國是個例外。由於美國經過與英國長年戰爭才有國家獨立,而法國在其中多少給予了一定幫助,為徹底與英國劃清界限,美國在建國伊始便由道路交通的「左派」轉為「右派」。
由戰爭原因改變「左右陣營」的不僅僅是美國,匈牙利、奧地利、捷克就是在二戰中被德國佔領才改為靠右行駛的。
當美國加入到「右傾」陣營後,「左右」的力量對比開始發生明顯改變。眾所周知,由於汽車駕駛觀察路況的需要,靠右行駛和靠左行駛決定了「左駕車,和 「右駕車」之別。美國是現代汽車工業的發祥地,美國的「左駕車」源源不斷地傾銷世界各地,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很多國家靠左走還是靠右走的問題。
中國便是典型,1945年以前,中國一律是靠左行駛的。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主要是英國勢力范圍。抗戰勝利後,美國汽車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左駕車」一舉佔了數量優勢,由是之故,國民政府下令從1946年1月l日開始,汽車一律靠右行。另外,美國也順便「左右」了加拿大。
駱駝阻止巴基斯坦「右傾」並不是所有國家的「左右路線」改變都如加拿大和中國這般順利。在改變「左右路線」時,習俗給變革帶來很大阻力。例如瑞典,起初屬於「左派陣營」,但由於周圍的國家,如挪威、芬蘭等都是「右派」,這給瑞典的跨國交通帶來諸多的不便。
於是,瑞典為「左右」問題進行了公民投票。結果超過80%的國民不同意改革。不過,瑞典國會鐵了心要解決和鄰國之間的交通問題,甚至動用了軍隊來維持交通秩序。在這樣的強力推行下,瑞典終於改革成功。
巴基斯坦就沒這么幸運了。20世紀60年代,巴基斯坦政府終於下決心改革。但政府的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其中最大反對聲音居然是因為駱駝。在巴基斯坦,有很多的駱駝車,而駱鴕都有走老路的習慣,指望這些倔強的傢伙改變行路習慣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巴基斯坦政府只好向駱駝投降。
從「右」到「左」的惟一例外在「左右陣營」開始確立後,發生過「左右立場」動搖的基本都是由「左傾」變成了「右傾」,日本的沖繩是惟一例外。二戰結束後,日本和美國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將沖繩交由美國託管。由於美國的原因,沖繩的車輛一律靠右行。
1971年,美國將沖繩歸還給了日本。由於日本屬於堅定的「左派」陣營,沖繩的「右傾」問題一直是日本政府亟待解決的大事。但由於習俗的強大阻力,日本政府直到1978年,才徹底將沖繩交通「右傾」的問題解決。這時,日本將分裂了20年之久的「左右陣營」重新統一,再次做到了「車同軌」。
道路交通的「一國兩制」由於歷史原因,香港在交通規則上屬於「左派」,而內地則是「右派」。於是,1997年香港回歸,在道路交通問題上,內地與香港也採取了「一國兩制」的解決辦法。內地車輛進香港,則遵循香港的靠左行駛。反之,香港車輛進內地,同樣也得入鄉隨俗。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諸多的不便。雖然在香港與內地的交界處立有明顯的界別標志,但由於交通的繁忙,相對而來的兩列車隊很難在入境的同時,改變車行路線。於是,人們想出了這么一個解決的辦法。即在深圳與香港的交界處修建了一座特殊的橋梁,入境的汽車只需要按照原有的路規行駛,經過橋梁的巧妙轉接後,「右傾」的汽車到了香港自然「左傾」,而「左傾」 的則變為「右傾」。
即便如此,兩地司機置身異地後依然會覺得不適應。想想吧,當習慣了靠右行的您,到了香港突然改為靠左行,難道不時刻擔心迎面來車與您撞個滿懷嗎,因此,兩地的司機換身相處時,車速都開得相當緩慢,除非長時間的異地駕駛將這種習慣完全改變。
8. 為什麼世界各地的駕駛座不統一在右邊
在全球范圍內,行人車輛靠左行駛的國家和地區只是少數。只有英國和歷史上受英國影響加大的國家和地區, 在世界上5個人口大國(中國、印度、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中,只有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靠左行駛; 在歐洲,只有英國、愛爾蘭和馬爾他靠左行駛; 在其他地區,只有日本、泰國、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和南非靠左行駛;
瑞典本來靠左走,可是周圍幾個國家如挪威、芬蘭都是靠右走。在瑞典和鄰國之間有些小路,沒有國界標志,開車開著開著,就該換邊了,沒注意就容易出危險。於是瑞典政府為改制搞了公民投票。老百姓82.9%不同意,都怕麻煩。可是瑞典國會堅決,通過了法律決定左改右,從1967年9月3日早上5點生效。在這個時間前4小時和後1小時,所有私家車禁止出行。工人在這5小時中突擊改換交通標志。軍隊也出動維持秩序。剛開始右行時車速限得很慢,一直慢了一個月才恢復正常。這任務夠艱巨的。有的國家因此想改就沒改成。
英國想跟大多數歐洲國家一致,在1960年代考慮左改右。可是英國保守勢力太大,他們就拚命算帳,一算為了改制要改很多東西,得花幾十億英鎊。英國人節約,就不想改了。
巴基斯坦的例子也是在1960年代,政府對左改右考慮了很久,終於下了決心改!可是許多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當時他們用很多駱駝車,尤其是在晚上。老駱駝有個習慣就是喜歡走老路,讓它們換邊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後巴基斯坦就沒有改成。
有些國家是因為戰爭才改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是在二戰中被德國佔領才改的。朝鮮被日本佔領,規定靠左走。戰後北部跟蘇聯,南部跟美國,這兩國都靠右走,於是整個朝鮮就靠了右走。
9. 加拿大靠那邊行駛啊
加拿大和國內一樣靠右行駛,駕駛室位於車輛左側。但是奇葩的是加拿大屬於英聯邦,英聯邦其他國家(澳大利亞,英國,紐西蘭什麼的)都是靠左行駛,駕駛室位於車輛右側。而加拿大則與中,俄,美等國家一樣是靠右行駛。。不得不說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