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ARRY POTTER 是在哪裡拍攝的裡面的城堡是什麼地方的
電影中全部場景都在英國拍攝,霍格華茲(Hogwarts)魔法學校的主要取景場地在近蘇格蘭愛丁堡的Alnwick古堡。
牛津大學城內的基督教會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及Bodleian圖書館是霍格華茲的主要拍攝場景。基督教會學院是牛津大學最大的學院,雖然開放給遊人參觀,但須小心翼翼跟著指定路線走,不得擅自亂闖。學院的宏偉飯堂被用作拍攝霍格華茲的飯堂。Bodleian圖書館成為電影里哈利波特的課室,而館外的Divinity學院小廳則在拍攝期間被被改裝成霍格華茲的醫務室
在電影里,要前往霍格華茲魔法學校,必須在位於王十字火車站(King』s Cross)第9與10月台之間的9又3/4月台,乘搭霍格華茲快車。現實生活中,9又3/4月台是否真的存在?電影公司為了宣傳,在那裡的9號月台掛上一張張印有「Hogwarts Express 9又3/4」的橫額,而入口處還漆上一幅同樣字樣但更大型的圖畫,儼然當這里就是故事中的9又3/4月台。
從倫敦乘兩個小時火車,就能夠來到靠近威爾斯的英倫小城格洛斯特。這個城相當小,只須幾個小時就能走著繞城一圈,景點也不多。不過,用來拍攝霍格華茲魔法學校走廊的格洛斯特大教堂(Gloucester Cathedral),相信將成為吸引遊客的旅遊景點。這座建於681年的格洛斯特大教堂,氣氛肅穆庄嚴。電影里,哈利波特與他的同學妙麗及榮恩,便常常在這長長的拱型迴廊流連。走在這拱型迴廊上,就能夠想像自己置身於神秘的魔法學校走廊,而精雕細琢的迴廊花紋則變成一串串魔法符號……
哈利波特拍攝場景的照片
http://post..com/f?kz=78044598
第五部《哈利·波特》電影《哈利·波特與鳳凰令》即將開拍,為了削減製作費,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年初曾宣布,打算把拍攝地點由英國移師捷克的布拉格,無奈遭到「小哈利」丹尼爾·瑞德克里夫的家長竭力反對,擔心15歲的兒子受不住當地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引誘,變成壞孩子。為此電影公司只好改變初衷,取消在布拉格拍攝的計劃。
http://www.hpfans.net 看看這個,上面有詳細的
2. 哈利波特的學校是在哪裡拍攝的
《哈利波特》的學校拍攝地點是英國牛津大學。
影片正式拍攝前,斯皮爾伯格曾有意執導本片,但由於斯皮爾伯格打算啟用海利·喬·奧斯蒙特來扮演哈利·波特,而製片方則堅持要找一個英國小演員來演哈利,雙方談不攏,斯皮爾伯格只好跟影片分手。於是製片商又展開了一次導演大選拔,踢掉了諸如蒂姆·羅賓斯、沃夫岡·彼特森等知名導演,最終選擇了克里斯·哥倫布。
2000年10月,影片在英國正式開拍。為了拍出一部製作精良的作品,影片的劇組先後在英國的9個攝影廠進行拍攝,總共耗資1.25億美元。
片中的成年演員幾乎全部是英國的一流表演藝術家。劇中的主題曲《The Boy Who Lived》將由席琳·迪翁演唱,而作詞作曲正是創作《My Heart Will Go On》的詹姆斯·霍納和威爾·傑寧兩位大師。
(2)阿斯威克城堡在英國的哪裡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哈利·波特
魔法世界的寵兒,唯一逃脫伏地魔死咒的人。父母都被伏地魔殺害,從小便寄養在姨夫家。
2,羅恩·韋斯萊
在去往霍格沃茨的火車上與哈利結識,因為家中小孩眾多,家境不好,所以身上的衣服、魔法棒,甚至是寵物都是哥哥用過留下的,但是這些都沒有被哈利看重,日後兩人也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3. 英國所有城市
英國所有城市列表:埃克塞特珀斯 本布里奇 布賴頓 德比 多佛 恩斯特史特蘭斯 安托爾 北蘿蘭德設 伯明翰 班格爾布里斯托爾多爾諾許 布萊克浦 達勒姆 費拉爾島 澤西 加的夫 考文垂 科爾島 格林姆斯比 利物浦 林肯 潘贊斯 山帖 斯旺西 斯托諾韋 伊利 巴爾羅因福聶斯 達特摩爾 杜田罕霍雷斯
唐卡斯特 霍睿斯曼徹斯特曼斯頓 威斯崔 奧德史德瑞斯 方登修道院 海韋甘比格拉斯哥哈佛威斯特 漢普頓宮 湖區國家公園 霍利黑德 坎貝城 科茲瓦爾斯 克羅馬第 萊伊 利茲 里茲城堡 帕帕史朵兒普利茅斯普茨茅斯 切斯特 史諾多尼亞 斯特旺塞 劍橋 科爾科
曼島 紐基 諾里奇 索爾斯伯里 斯特林 巴爾拉 卡納芬 西利島 阿伯丁因弗內斯約克 北安普敦郡 鄧迪 福羅達依思雷 格洛斯特 芒特普萊森特 穆爾 索爾斯伯里 威廉堡 溫布頓 錫特蘭群島 愛丁堡 巴斯貝爾法斯特布里頓物茲 布里契諾頓 費爾伊斯雷
格恩西島 哈羅蓋特 倫敦 尼斯湖 牛津 諾里霍茲伯恩茅斯布里斯艾門 恩尼斯基林 哈斯廷斯 卡麗斯拉 倫敦德里南安普敦溫莎 奧爾德尼島 本貝丘拉島 奧本溫徹斯特亞特利 耶斐頓 伊普斯威奇 貝德福德 格林威治 哈德良長城 華爾西 拉格西浦黑德 蘭斯恩
史特拉福 斐頓 福拉 設菲爾德 亞倫維克 伊斯雷 依斯特堡 哈柏斯德 渥榭斯特 霍伊島 坎布里亞 坎特伯雷 康威 紐卡斯爾 諾丁漢 切爾滕納姆 聖安德魯 史雲頓 提利島 伍德斯托克 威克
1、倫敦
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倫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來自世界各地,一座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大熔爐城市,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是全球化的典範。
2、伯明翰
伯明翰(Birmingham)是僅次於倫敦的英國第二大國際化城市,人口與面積均僅次於倫敦,地處英格蘭中部、在倫敦至利物浦的鐵路干線上,交通四通發達。
大伯明翰地區是擁有歐洲最年輕人口的地區,已經連續三年被全球美世生活指數排名為英國最佳生活質量城市,擁有世界級公司、研發中心、世界知名大學和創新企業家,是一個擁有超過1900個國際公司的充滿活力的繁榮商業地區。
3、利茲市
利茲市是英國英格蘭西約克郡首府,國際大都市,英國第三大城市,英國第二大金融中心和法律中心。地區人口約為560萬,其中勞動力約200萬,面積約為551.7 平方千米。位於奔寧山脈東麓,艾爾河畔,原為艾爾河北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城鎮,後發展成為地方集市貿易中心。
4、格拉斯哥市
格拉斯哥(Glasgow),人口60萬,蘇格蘭第一大城市,英國第四大城市。位於中蘇格蘭西部的克萊德河(R. Clyde)河口。行政上,格拉斯哥屬於格拉斯哥市(City of Glasgow)的管轄范圍,是蘇格蘭32個一級行政區(稱為統一管理區)底下的一個,長年以來一直是英國工黨的執政領域。
5、謝菲爾德
目前,謝菲爾德已經從曾經的工業基底城市轉變成綜合型經濟基礎城市,將自己重新定位為一座體育與科技之城。1991年世界學生運動會在這里舉行時,帶動了整個城市的體育風氣及運動設施的進步,而英國政府也於1997年宣布將耗資6千萬英鎊在此地成立英國運動協會。
4. 哈利波特在哪裡拍的
《哈利波特》里著名的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主要采景地是在英國的安尼克堡,這座古城堡以前是一位公爵的家,外型十分恢宏壯闊,而且很有年代感。
《哈利波特》影片每一部的情緒主題風格都離不了愛、善、忠實、剛毅和英勇。影片以持續發展的青少年兒童哈利和其好朋友角度,根據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佐以神秘世界的奇妙,將這種幸福的人們質量持續傳送出去。
小哈利在嬰兒時就失去親人,後被尖酸刻薄的姑姑一家收留,住在昏暗的樓梯口,做著傭人一樣的工作。
在進到霍格沃茲學習以前,小哈利從沒體會過真正的親情。但他承繼於爸爸媽媽那愛與善的天性,從沒被日常的苛求和鄙夷所磨去。
哈利期盼關注與被愛,也明白差別真正的愛與虛情假意的手錶表殼表帶。正因而,當他接受到來源於老師學生們下注的關注與真誠時,也可以傳送出自身最源頭和誠摯的愛與幸福。
在電影中的愛,不僅是男女之情,反而是包括了更普遍的真情、友誼和老師學生情義等幸福的人們情結。
親情,是哈利在應對厄里斯魔鏡時看到相互之間偎依,令他魂牽夢繞的爸爸媽媽;也是當哈利在與伏地魔角逐魔法石時,途手解決伏地魔所生存的百仟教師之武器裝備。
友誼,是哈利被誤解、取笑、欺侮時蹦出來維護他的羅恩和赫敏;也是哈利為救受困的金妮,可以撿起戈德里克·格蘭芬多寶劍,捨生暗殺蛇怪的驚喜。
5. 英國溫莎城堡在哪裡
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城堡的地板面積約有45,000平方公尺(484,000平方英呎),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里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
6. 中世紀英國城堡的構造
城堡的建築藝術——羅馬式與哥特式
城堡的建築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兩種有代表性的風格。羅馬式與哥特式,其中羅馬式在英國也被稱為諾曼風格,兩種式樣在時間上是先後的關系,都對今後的建築藝術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羅馬式又稱羅馬風(Romanesque),意思是指「羅馬的影子」,流行於11-12世紀的西歐,但是一直到19世紀才得到認同,最初由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德熱維爾從語言角度來指使用羅馬語系(拉丁語)的各國,後來被法國藝術家德科蒙用作表達一種受到古羅馬文化影響的歐洲中世紀早期藝術風格。
羅馬式城堡發展於對城堡的防禦職能最強調的時期,其產生完全是對於之前歐洲長達700年戰亂歷史的總結。城堡的建築風格大都是由古羅馬建築和拜占庭建築哪裡借鑒而來,一方面是多年的戰亂並沒有條件積累城堡的建築藝術,所以就近沿用了過去的建築技術,另一方面,古羅馬的防禦性戰爭的方式仍然在被繼續沿用。
羅馬式建築最主要的特徵在於他的半圓形和從古羅馬人那裡繼承下來的筒型拱頂。筒拱是這個時期建築的代表,一般都交叉應用於壁柱和封閉拱廊上,既堅固又有藝術性。還有圓形的塔樓,使得塔樓不易被破壞。其他的建築特點有利用狹小的窗戶、半圓形的拱門、低矮的圓屋頂、逐層挑出的門框來做裝飾。整棟建築由於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種形狀的拱頂而達到一種敦實厚重、均衡安穩、力度飽和的美學效果,狹小的窗口與內部廣大的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得城堡內部光線暗淡,進深極深,給人一種神秘幽暗之感。給大家一個直觀式的認識,游戲《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羅馬式城堡,確切的說是位於蘇格蘭的諾曼式城堡。相信玩過的人對於羅馬式城堡那種敦實穩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記憶猶新吧。
英國的情況比較特殊,由於長期受到北歐海盜的騷擾,他們的建築受到北歐建築風格的影響。北歐的海盜的船首採用自然彎曲的樹干,不久,就被運用到建築上,出現了英格蘭及北歐特有的木柱與屋頂相連的建築形式,這形成了英國自己的羅馬式建築風格,叫做「諾曼風格」。「諾曼風格」也是羅馬風的一種。
羅馬式建築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在向著更高更大的方向發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牆體與扶壁。這個制約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這些原因促使了後來哥特式建築的誕生。
哥特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築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12世紀以後的中世紀天空,被這些筆直的輪廓線勾勒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從彩色鑲嵌玻璃窗中投射過來的美麗陽光,又讓人恍如隔世,如夢如幻。
與羅馬式正相反,羅馬式建築是世俗建築影響宗教建築,而哥特式卻是宗教建築影響世俗建築。這與中世紀的生活困苦不堪,人們把希望寄託給縹緲的宗教有關。當時人們對宗教的虔誠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巴黎聖母院就是靠貧弱的老年婦女辛苦掙得的分文毫釐積攢起來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築出現在法國,由聖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長絮熱爾將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讓教堂建築能夠體現光、數、高這三個理想。聖丹尼教堂一經建成,引起轟動,馬上這種建築風格就在歐洲大地上流傳。這個教堂修建後25年,每一個曾派人出席過典禮的教區,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國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築風格對城堡的影響在時間上要比對教堂的影響晚上大約一個世紀,完全是時代變遷的結果。
一般認為,「哥特式」這個詞是由16世紀的偉大畫家拉斐爾先提出來得,特指文藝復興以前北歐和中歐的建築,這個詞充滿貶義,和「野蠻」是同義詞。後來藝術史家喬治.瓦薩里進而把介於歐洲古代與文藝復興之間的所有藝術都貶稱為哥特式,以突出文藝復興是對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這種稱法未免有些過了。
哥特式建築給人一種向上升騰的感覺。建築師利用羅馬式建築中曾經出現的矢狀發卷和十字拱加以改進,產生了作為骨架的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他跨度的大小可以隨意設計。整個建築幾乎沒有牆壁,骨架主面之間是一個又高又大的窗子,這種建築物的內部骨架結構赤裸裸的袒露著垂直的線條和一個個矢壯尖卷,使得他的內部寬,高且明亮;外部同樣採取裸露結構,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飛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孔結合在一起,同樣給人一種升騰的感覺。對於哥特式的升騰感,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為:高直的視覺對象,能使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奇特的崇敬感受,就像人們看見嶙峋的高山,飛流直下的萬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時,會造成一種心靈的撞動與虔誠之感。這非常利於表現宗教題材,所以被教堂廣泛採用,而城堡對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運用則完全是出於它的精美。
哥特式城堡的精美,還在於其豪華的室內裝飾,主要體現在這兩點上——玻璃鑲嵌窗和雕塑。玻璃鑲嵌窗是哥特式建築的標志性特徵。由於哥特式建築近乎框架式的結構,窗子占滿了支柱之間的整個牆面,使得雕刻和壁畫沒有牆面可以依附,所以人們自然而然的想從窗戶的裝飾上動腦筋。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人們無法製造非常純凈的玻璃,玻璃由於含有雜質,有著各種各樣的色彩。另一方面,受到地中海沿岸的鑲嵌藝術的啟發,於是誕生了哥特式特有的玻璃鑲嵌窗藝術。當陽光透過鑲嵌窗的時候,彩色的光線在斑駁離奇的牆壁上製造出出奇的美麗。此外雕塑也是到這個時代才發揚光大,雖然之前的希臘羅馬文明已經將雕塑藝術發展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但是由於基督教在中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對偶像的崇拜持否定態度,所以雕塑這門藝術在那個時候有很長的真空期。從11世紀起,隨著新一輪的建築競賽,為了凸現豪華與繁榮,市民們逐漸在教堂和城堡中增加雕塑,工匠們也不受約束的創作起來,雕塑在哥特式城堡中大量作為裝飾而採用,刺激了這門藝術的發展,對之後的文藝復興也有積極意義。
哥特式建築風格在城堡建築中被大量使用的過程也是因為火葯的發明,導致的城堡的防禦職能逐漸失去的過程。在從羅馬式向哥特式轉變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其森嚴的外觀,越來越向外敞開,塔頂有了大大小小的天窗,在塔的正面開設可以觀望河上遠景和周圍鄉村的窗戶,在內院出現了降低的拱廊和經過雕刻的扶牆以及樓梯。當然,這些都是用城堡的堅固性換來的。
當時領主們對於哥特式城堡的追求可以到非常瘋狂的地步,許多石匠除了維護他們的城堡,可以不管其他事情而得到很好的薪水。更有甚者,拜約(Bayeux)的女伯爵阿爾貝爾達(Albereda)砍了她建築師的頭,以確保不會有人建另一座城堡和她競爭。女人的虛榮心發展到這個地步是恐怖的。
哥特式的藝術是歐洲封建社會城堡建築藝術發展的最高成就,是其文化藝術的總結。游戲中非常喜歡使用哥特式的城堡,因為它及其精美么。比如《惡魔城》,《鬼泣》都是,特別是惡魔城,大量的使用哥特式的建築元素尖頂、鑲嵌畫、塑像等,玩過的人自有體會,這里就不多說了。
縱觀整個城堡發展藝術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像任何實踐性的技藝一樣,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成功的、可信的技藝和方法以及另人感到親切和舒適的形象總是不斷地被運用,不斷的循環往復地出現(這一點可以參考我們現在的流行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於當一座帶有羅馬風格的城堡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很難說他是3世紀古羅馬時期的建築還是11世紀中世紀歐洲「羅馬風」或者在英國應該被稱為「諾曼風格」的建築,還是16世紀「新古典復興主義」的建築,或者是以後的什麼東西。當然精細一些的分類法可以幫我們分清這些建築的區別,在這里這樣說無非是想說明建築發展的循序漸進性。歐洲的城堡或者延伸到建築史的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螺旋上升中前進的。
中世紀的城堡,擁有保存中世紀藝術的特殊價值,其凝結的中世紀美學使其魅力永存
軍事-城堡發展得主線
軍事,是城堡從誕生,繁榮到消亡一直以來的主線,貫穿著城堡發展的始終。
城堡的誕生,源自於其所處的政治環境,一般,城堡是政治分裂,勢力割據的產物。
比如中世紀的歐洲,由於采邑制度的實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權被分散到各位貴族,騎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國,王國,公國,騎士領地等多種多樣,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實體遍布各地。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他們之間的邊界,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梳理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系。各等級的封建貴族之間經常爆發各種原因引發的戰爭,所以他們時時備戰,常常參戰。所有的貴族都相當於軍事將領,他們的附庸則構成其所屬的各級官兵。正是這些遍布歐洲各個角落的大小戰爭,使得城堡的防禦作用逐漸突出起來。以德國為例,僅僅西德境內,現存的古城堡就有1.5萬座,充分反映了德國中世紀的封建割據狀態。另外中世紀的戰爭技術和戰爭觀念也決定中世紀的戰爭是防禦性戰爭,當時,城堡是最可靠的防禦方式,足以抵擋騎兵的快速攻擊,將突襲式的速決戰轉化為消耗戰。於是領主們廣修城堡,以確保自己的庄園和財產不受侵犯。
再來看同樣是以城堡文化見長的日本,日式城堡誕生到繁盛時期的政治環境,也有相同的地方。戰國時代和江戶時代的日本,由於幕藩體制的實行,土地和軍隊集中在幕府和各大名,藩主的手中,政治上也是比較混亂,不管是處於謀求自身最大利益的進攻還是處於保護自己既得利益的防禦等原因,諸侯紛紛構築起防守堅固的城堡,作為對其領地統治的中心和軍事據點。
這兩個例子於我們中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中國在封建社會的大多數時間都實行強大的中央集權制,所以像政治分裂,武裝割據的情況不是很多。在戰爭上面也表現為沒有堅固的城堡,而是修建抵禦外族侵略的長城。長城和城堡同為防禦性建築,但是城堡相對於長城,還有居所,象徵等世俗性作用,所以一旦其防禦作用因為歷史的進化而消失,長城就停止了發展,而城堡則作為世俗建築繼續發展了下去。
所以說城堡是為了保護領地人身財產安全而誕生的防禦性建築。
城堡的軍事作用,一直左右著城堡的發展。一般,權威一點的看法是認為,城堡主要發展時期是從公元9世紀土崗-城廓式城堡出現到14世紀火葯兵器的出現的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也被中世紀軍事專家稱為「城堡時期」。
前面已經說過,城堡是作為防禦工事而誕生的。早在3世紀的羅馬,因為古羅馬的文明非常燦爛,城市生活十分突出,龐大的公眾建築,精美的藝術文化品都集中在城市。所以每當戰亂來臨,羅馬人就不得不把城市作為防守的重點。特別是3世紀,由於羅馬帝國面臨空前的壓力,在蠻族入侵和內戰的雙重壓力下,對城市的防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古代的作戰方式攻取抵抗中的城堡,需要良好的圍攻技術和長達數月的軍需供應。羅馬人的縱深防禦戰略充分發揮了其大量城堡的作用。
但是古代羅馬的城堡與通常所說的中世紀城堡還是有一些區別,因為古代城堡的發展並非一直是一帆風順,處於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其間出現過多次倒退。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經濟很不發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導致其處於封建割據狀態,生產力呈現倒推趨勢,而且3世紀到9世紀這段時間整個歐洲主要以游牧經濟為主,並不需要堅固的城堡來保衛他們的財產。當時的建築不論是施工技術還是規模都遠遠不及古代的羅馬,相應的結構技術和藝術經驗也逐漸失傳了。古羅馬,不管是實際上還是精神上都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
通常,確切意義上的中世紀城堡並不包括古羅馬的防禦工事,一般指9世紀出現的土崗-城廓式城堡以後一直到14世紀的磚石結構城堡。之所以城堡在這個時間出現,主要是因為歐洲經濟當時從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變,人們的財產,住所固定了下來,所以需要堅固的城堡來保護他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雖然這期間的城堡發展走得是一條獨立的道路,但是古羅馬的城堡建設技術和防禦性戰爭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影響著中世紀城堡的發展。很多中世紀的城堡為了免去挖地基這個麻煩的事情,本身就修建在已經廢棄的古羅馬城堡遺址上。14世紀以後,伴隨著火器的誕生,城堡逐漸失去其軍事作用而成為世俗居所,但是中世紀修建城堡時誕生的建築思想和風格仍然嚴重影響著它。
城堡的歷史,就是長期紛爭的歷史,是遍地割據的歷史,是強梁相斫相爭的歷史。那些尊卑不等,高下有別,大小相異的諸侯,為了爭權奪利,為了王朝霸業,互相覬覦,各懷戒心,戰亂頻頻。在當時的條件下,鞏固地盤,立足自保,或者兼並,出擊,最好的辦法就是「築堡」。於是乎,歐洲大陸上,這個行業大行其道,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諸侯們競相竭盡所能,開山採石,晝夜奔忙,一座座城堡在青山秀水間紛紛矗立起來。人們為了構築這些城堡,消耗的無數人力、錢財、物資、和時間,殞喪的人命更是難以計數。但現在,無論是威震一方的霸主,還是稱雄一方的豪傑,或是佔山為王的強盜,都和他的殘劍馬鐙一起委於泥土、灰飛煙滅了。只有哪些經過風霜雨雪的侵蝕,戰亂炮火的洗禮剩下的斑斑駁駁,殘垣斷壁的城堡向過往的遊人述說著他昔日的輝煌。
日益堅固的城堡
城堡的發展,是隨著戰爭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的興盛而發展的。
歐洲第一座中世紀城堡建於公元九世紀法國的西北部。主要是針對國內全民戰爭,同時防禦維京人的突然襲擊而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簡陋的土崗-城廓式城堡,確切的說,這只是城堡的雛形。土崗-城廓式城堡建在挖溝時掘出的土堆成的高地上,周圍是無水的護城壕溝。用厚實的尖板木條柵欄圍起來。其間會間隔的修建塔樓,塔樓的數量多少要看領主的財力而定。圍圈的中心是整個城堡的中心要塞即城堡主塔。進入這個主塔,需要通過多根柱子支撐,橫跨壕溝,直至土崗上層圍圈入口的橋。其防禦思想是用木頭的圍牆來抵擋小型進攻,一旦城牆被攻破,城堡主塔則是城堡中的最後一條防線。以後的以軍事作用為主的城堡都是採用這種結構,包括戰爭時採用的防禦戰術也沿襲下來,後來的城堡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什麼比較大的改動。
土崗-城廓式城堡對建築技術和花費上要求比較低,對地形的選擇也沒有什麼要求,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堅固度達不到要求,只能防禦小規模的進攻,建築規模也比較小。11世紀左右,隨著戰爭技術的發展和城鎮的復興,土崗-城廓式城堡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防禦上的要求,所以此時石制城堡開始流行起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對石制城堡在歐洲大陸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由於大面積的征服土地只能由少數的留守騎士來駐守,城堡的堅固度被異常強調。騎士們受到拜占庭帝國高大城牆和堅固要塞的啟發,利用石塊修築了更大,更堅固,更復雜的石塊城堡,這些城堡建築模式也被歸來的騎士帶到了西歐,由此在西歐被迅速傳播開來。石制城堡一般是利用石制幕牆代替原先圍住城廓的木質尖板條柵欄,幕牆由切割成塊的石頭逐層砌成,在幕牆的頂端會有間隔的留下空隙,形成帶槍眼的城垛。沿著幕牆每隔二三十米有一正方型的防禦塔樓,方便弓箭手射箭保衛城堡。由於方形的塔樓有明顯的弊端,就是其四角的承受力不夠,極易被破壞。所以在12世紀,借鑒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技術建造更易於防禦的圓形或半圓形塔樓。城堡主塔由於擁有領主住所和最後陣地的雙重特性使得對於其設計變得異常講究,一般早期的石塊城堡通常為長方形,這樣做是處於內部布局和舒適性的考慮。但是它作為最後的防線同樣有四角承受力不夠的缺點,所以後期的城堡主樓建設傾向於外部呈圓形或多角形,內部為方形的城堡主塔。也有的更加簡便的設計,只在方形城堡的主塔外面再圍上一圈近距離的高牆,稱之為「罩牆」。外圓內方的這種設計不給敵人展現任何平面,受力點分散,更易於防禦,而內部利用穹頂和扶牆精心設計出高大空曠的空間,便於居住,華麗且壯觀。
公元十三世紀後開始出現石制城堡的加強型,英國天才建築師-聖喬治的「詹姆士」設計出了有史以來最為堅固的城堡,這種建築樣式被稱為「軸心環形城堡」。城堡具有兩堵為同心圓城堡護牆,對外牆進行加固,內牆遠高於外牆,為的是讓內牆上的弓箭手有更大的視野和射擊范圍,從而形成內外牆上的交叉火力。在內圈的四個角各建一座圓形塔樓,這樣城堡主塔的重要性變得不重要,以至後來完全省略主塔,因為設計精密的塔樓和門房即使在敵人進攻內牆時也能獨立堅持。城堡四周還會挖掘一個巨大的湖環繞城堡作為護城河,河水引自別的江湖。一般「軸心環形城堡」都是在原來老城的基礎上擴建。
十五世紀後,大口徑火炮的出現,使城堡的軍事地位迅速消亡,軍事性城堡逐漸被廢棄。另一方面,由於貿易自由化,大航海時代到來,轄區人口遷移,從貴族到貧民都開始追求更開放、更舒適的生活,不願龜縮在狹小的城堡中,城堡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
居所、商業-城堡發展的副線
城堡為它的主人領主供堅實的防禦,也是他們生活的地方。除了領主之外,還有家臣和大量的僕人來維持城堡的日常運轉,當然還有軍隊駐扎在內。農民或佃戶則散居在城堡周圍的庄園內,擠在狹小簡陋、陰暗潮濕的茅屋裡,只有當戰爭來臨的時候,才和他們的牛群及動產一起擠在城堡里。當時英國贊美詩人約翰用這些話描述這樣的生活:「富人住在城堡里,窮人住在茅舍里,上帝造就了他們的高低貴賤,安排了他們的富有和貧窮。」(當時的人真是唯心啊)。
城堡的建築風格一直被其防禦職能和住宅職能所左右,就像上面所說的城堡主樓採用外圓內方的設計也是兩種建築目的相互妥協的結果。在城堡發展的早期,在不損害城堡的堅固度的前提下,其主人總是想方設法讓它住起來更加舒適一些,比如上面說的內部利用穹頂和扶牆精心設計出高大空曠的空間,即便如此,領主的生活還是相當原始。一直到14世紀末城堡的防禦職能逐漸失去以後,城堡才完全以藝術,生活為發展目標,不再以堅固度要求它。這個時代的城堡總體呈現精美、奢華,表現出貴族們糜爛的享樂主義傾向。
十字軍的東征為歐洲的大小貴族帶來奢靡的東方享樂主義文化,描繪了一幅「人間天堂」似的美麗憧憬。這種對於追求物質生活的理想強烈地激起了貴族和騎士對美麗生活的嚮往,當然這建立在廣大農民的困苦上面。體現在城堡的建設上,就是逐漸變得精美而藝術化,從實用主義向藝術主義過渡。統治者們不恤民力,恣意享受。有的統治者拿城堡當作享樂的行宮,專門選擇風光秀麗,便於鳥瞰的高處修建(當然,高處修建城堡更多是出於防禦的要求,這一點上倒是不矛盾)。比如,日耳曼裔的東羅馬帝國皇帝西奧多希厄斯二世,可以說是這方面「出類拔萃」的代表性人物。他曾為此精心擇址,把宮殿建在海邊的山頂上,藉以眺望周圍的風景和大海的壯觀。雖然這些貴族的享樂加劇了農民的困苦,也增加了兩者的階級矛盾。但是這對城堡藝術風格的形成還是起到了促進作用。事實的確有點慘不忍睹。精美的哥特式城堡後面卻是農奴的血淚。封建主義的藝術,本身就是為統治者服務,建立在勞動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中外都是如此。
城堡里領主和他仆從的生活的正常運轉,對服務和商業都有巨大的要求,一般除了領主居住的主樓以外,城牆內還有馬廄,灶房,儲藏室,庫房,麵包房,洗衣房,教堂,以及僕人們的木屋。貴族們逐漸加劇的對奢靡生活的嚮往,對商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開始通過這樣的步驟——收攏人眾、發展聚落、形成城市,漸漸圍繞著城堡逐漸發展起來。德語中的地名以「-burg」為後綴結尾的城市,都是由一座中心城堡發展而來的。比如坐落在易北河上德國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市漢堡(Hamburg);坐落在萊茵河上的歐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德國首屈一指的鋼鐵工業基地杜伊斯堡(Duisburg);薩克森—安哈而特州的首府馬格德堡(Magdeburg)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是不計其數。市民一詞(burgess)也是由此而來。此外城堡大都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和河道口(處於防禦性的考慮,這些地方有防守的價值),非常便於商業、貿易的發展。隨著貿易的發展,這些城堡逐漸結成貿易鏈或貿易網,加速了其周邊城市的形成。特別是河道沿岸的城堡發展得特別快,這是因為中世紀的交通以河道交通最為便捷。特別著名得比如萊茵河,多瑙河,美茵河沿岸。
商業必須有商人才能得以發展,但是商人行商必須有流動性,必須要求法律承認其為自由之身,雖然很多商人是依附於城堡的農奴的兒子,但由於離開家鄉,實際上自行獲得了解放。這樣就打破了封建社會中土地對於人的束縛,為後來的資本主義做了准備。從這一點上說,城堡本身的發展為以城堡為象徵的封建社會挖掘了墳墓。
當然,城堡的發展也不都是積極意義,比如城堡在維護一方平安的作用的同時,也增加了封建領主與中央對抗政治資本,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障礙。而且許多城堡廢棄後成為流浪騎士的匪窩,不僅為打家劫舍的惡霸領主提供了據點,更是封建領主隨意設卡強取豪奪商旅的關口,對商業流通和地區經濟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7. 哈利波特的詳細拍攝地在哪裡
電影中全部場景都在英國拍攝,霍格華茲(Hogwarts)魔法學校的主要取景場地在近蘇格蘭愛丁堡的Alnwick古堡。
牛津大學城內的基督教會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及Bodleian圖書館是霍格華茲的主要拍攝場景。學院的宏偉飯堂被用作拍攝霍格華茲的飯堂。Bodleian圖書館成為電影里哈利波特的課室,而館外的Divinity學院小廳則在拍攝期間被被改裝成霍格華茲的醫務室。
位於諾森伯蘭郡的阿尼克城堡是英國第二大有人居住的城堡,影片中的一場令人興奮的場景———詭辯比賽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被譽為英國最美麗的建築瑰寶———格洛斯特大教堂修道院。在影片中,它作為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背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阿斯威克城堡在英國的哪裡擴展閱讀:
影片正式拍攝前,斯皮爾伯格曾有意執導本片,但由於斯皮爾伯格打算啟用海利·喬·奧斯蒙特來扮演哈利·波特,而製片方則堅持要找一個英國小演員來演哈利,雙方談不攏,斯皮爾伯格只好跟影片分手。於是製片商又展開了一次導演大選拔,踢掉了諸如蒂姆·羅賓斯、沃夫岡·彼特森等知名導演,最終選擇了克里斯·哥倫布。
2000年10月,影片在英國正式開拍。為了拍出一部製作精良的作品,影片的劇組先後在英國的9個攝影廠進行拍攝,總共耗資1.25億美元。
片中的成年演員幾乎全部是英國的一流表演藝術家。劇中的主題曲《The Boy Who Lived》將由席琳·迪翁演唱,而作詞作曲正是創作《My Heart Will Go On》的詹姆斯·霍納和威爾·傑寧兩位大師。
8. 霍格沃茨學校在哪裡
現實生活中沒有這個學校,是小說《哈利波特》的虛構學校。雖然在書中它是神秘的古堡,不被外人知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能找到建築原型,也就是電影取景地:位於英格蘭北部的安尼克市內的安尼克堡(英文:Alnwick Castle)。
霍格沃茨魔法學院(英文: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來源於J.K.羅琳所著的魔幻小說《哈利·波特》,並在現在的《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電影中出現。
霍格沃茨學院共分為四個學院,分別是格蘭芬多(Gryffindor)、赫奇帕奇(Hufflepuff)、拉文克勞(Ravenclaw)和斯萊特林(Slytherin),四個學院皆有其代表顏色與動物。新生入學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戴上分院帽進行分院,分院帽會根據你的性格和品質來判斷你該屬於哪一個學院。
安尼克堡
安尼克堡(英文:Alnwick Castle)位於英格蘭北部的安尼克市內,是一座中古世紀風格的建築物,在維多利亞時代有「北部溫莎堡」的美譽,也是諾森伯蘭公爵最喜歡的住所之一,其家族自1309年便居住於此。19世紀重建的紅色會客廳是古堡中的重要建築。
從那時起,每年只有公爵生日和貴族聚會時才會在這里舉行盛宴。會客廳里有一對1683年巴黎哥白林廠出品的法式烏木壁櫥,上面還嵌著佛羅倫薩硬石,房間盡顯哥特式裝飾風格。裡面保存有珀西家族的族譜,最具歷史的是安東尼·范·迪克爵士的肖像。
安尼克堡不僅依山傍水,周圍綠樹如茵,區內還有佔地3000公頃的美麗公園。正因為安尼克城堡的名氣,招來了許多電影製作人和著名導演的嚮往,還有很多電影都在安尼克古堡拍攝過,比如由凱文·科斯特納所主演的《俠盜羅賓漢》就曾在這里取景。
風靡全球的魔法電影《哈利·波特》第一集里學校的外觀及部分場景以及飛行課便是拍攝於此,特別是小魔法師學習飛行課的那場外景讓城堡立刻蜚聲國際。
現在的安尼克堡(英文:Alnwick Castle)也因為《哈利波特》而成為了一個英國旅遊景點,開放時間:安尼克城堡冬季全面關閉,直至來年開春,一般大概是3至4月之間。網友也評價到:縱使11歲那年沒有收到貓頭鷹寄來的錄取通知書,能到安尼克堡走一走也就心滿意足了。
9. new castle在英國哪裡地圖
紐卡在英格蘭的北部離愛丁堡比較近到倫敦坐火車的話要3、4個小時算相對離得較遠了
紐卡有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