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和中國清朝的聯系
因為西方人好奇中國始終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1840年不敢發動戰爭,1840年還是勉強通過議會發動的,中國的科舉制19世紀引到英國並改良,1799年訪華,意思是,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它勝過其鄰船的地方只在於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乾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數十年過後,馬嘎爾尼的論斷得到了應驗。1825年再次訪華談判失敗,
2. 英國來使對滿清的評價有哪些
1807年1月,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從倫敦啟程,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旅途。轉道紐約時,一位美國商人帶著一絲嘲諷問他:「您真的相信,您能改變偉大的中華帝國的偶像崇拜嗎?」那位虔誠的基督徒答道:「不,先生,是上帝要這樣。」
事實證明,那個古老的東方帝國,是個上帝都會撓頭的地方。馬禮遜很快發現,他要挑戰的不僅僅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還有一個王朝的傲慢與偏見。
二十五年的時間里,這位西方派往中國的第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不僅留下了第一部中文版《聖經》和第一部《華英字典》,還留下了大量的書信和日記。這些文字在今天讀來,意味更加深遠。
在馬禮遜誕辰230周年的今天,我們可以跟著這些文字,看到天朝強盛外表下的另一面。
危險的事業
1782年1月5日,馬禮遜出生於英國北部諾森伯蘭一個簡朴的農家。由於父親是家鄉長老會的長老,馬禮遜自幼便受到熏陶,17歲那年,他開始對傳教事業產生濃厚的興趣,並開始接受語言、醫學、天文、數學、神學等方面的教育。1804年5月,他向倫敦傳教會申請成為傳教士。
新教大規模傳教運動是伴隨歐洲工業文明的曙光興起的,而中國擁有廣袤的土地,眾多的人民和獨特的文明,都對西方教會有著致命的吸引力。1805年,倫敦傳教會決定委派馬禮遜到中國開辟新的教區,馬禮遜欣然接受了任命,並悉心地准備自己的中國之旅。
當時,有人去倫敦大英博物館訪問,常看到這位青年坐在裡面非常用功地看書,書上的方塊字奇特而讓人無法辨識。於是此人忍不住走過去問,這是哪個國家的文字?為什麼要讀它?年輕人回答,這是中文,是一種非常難懂的文字,但就是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推動力」促使他去鑽研。
經過8個月的旅行後,1807年9月8日傍晚,馬禮遜抵達了目的地廣州。岸邊貨船裝卸的喧鬧,河上民船來回穿梭時,船民們的大聲喊叫,都讓他感到極度興奮。
然而,理想很快被現實潑了一盆冷水。負責迎接他的美國領事及英國商人,都不約而同地提醒他,「歐洲人根本不知道要住在中國及請中國老師教授中文有多麼大的困難。」
19世紀初的清朝,執行的依然是雍正時期便開始的閉關鎖國政策,西方傳教活動是被嚴厲禁止的。帝國的統治者們相信,一旦臣民們信奉了洋教異說,清廷的法令就難以實行,政權的合法性便難以維系。如同乾隆皇帝在《四庫全書總目》序中說那樣,西方宗教「悠亂綱常,莫斯為甚,豈可行於中國哉?」
1805年12月,也就是馬禮遜來華前不久,嘉慶皇帝剛剛重申,廣東省務必禁止一切傳教活動,除了商人以外,一律不準外國人在澳門居留,有內地百姓暗中接應的,應當懲辦。這是「整風飭俗之要務」。
因此,馬禮遜來到中國後,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一開始,他試圖從衣著打扮上變得更像中國人,以期待和百姓打成一片,他練慣用筷子吃中國飯,穿中國人的衣服。他按照中國人的姿勢寫漢字,這弄得他兩側肩膀非常疼痛。甚至於,他在頭上掛了一根辮子,並且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把手指甲留得老長——在西方人看來,這是不講衛生的習慣。
但他很快察覺,這實際上是告訴大家,他跟其他外國商人不是一個圈子,於是他又像其他外國人一樣,穿上了白外套。
另一個麻煩隨之而來,正如馬禮遜一開始被告誡的,學習中文是危險的行為。清廷嚴禁中國人教外國人學中文,否則處以極刑。
馬禮遜好不容易聘請了一個中文老師,這個人身上經常帶著毒葯,准備一旦被當地官府發現,隨時服毒自盡。馬禮遜「不得不在晚上學習中文,並將房間的燈光遮蔽,以保護他自己的中文老師」。
就連中文書籍,馬禮遜也是偷偷買來的,有一次,他的男僕和人串通,在買書時詐騙了他30元,馬禮遜明知真相,也只得接受。
令他更為不解的是,他發現自己要教中國人學英文的想法也是錯誤的。他在信中寫道,沒有一個中國人想學英文,只有少數中國商人跟西洋人學會了一些英文商品的名詞,能夠與西方人貿易往來,就以此為滿足了。這似乎源於某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中國人見到我們時稱我們是番鬼,他們認為我們很奇怪,尤其當我坐下來用中文同他們談話,非常好奇,年輕的中國人此時會有意舉止輕浮,表現不敬重我。」
停滯的帝國
1809年,馬禮遜受聘成為了東印度公司的譯員,從而終於獲得了一個在華居住的合法身份。他在寫給教會的信中心境復雜地說道,這項任命首先可以使他居留在中國,也可以促使學中文,當然也有薪水。但是這項任命不利之處在於,這將占據他很多時間,從事與傳教無關的事情。不過,作為一個權宜之計,馬禮遜一邊擔任公職,一邊暗中翻譯《聖經》,並向身邊的人們佈道。
成為了譯員,意味著將和更多的官員打交道。中國官員的優越感顯然比普通百姓更強烈,在頻繁地與中國官員開會後,馬禮遜認為「中國官員們極其傲慢、專橫和喧嚷,他們有時三四人同時講話,聲音之大,像是在罵大街」。
由於中國和東印度公司發生了貿易糾紛,1816年7月,英國派出了一個以阿美士德爵士為特使的代表團來華,與北京的宮廷調解。馬禮遜被任命為隨團成員。這使得他有幸得到了一次一睹天顏的機會。8月12日,英國使團船隊抵達了天津,第二天出席了一個盛大的歡迎宴會。馬禮遜注意到,英國特使和傳教士只能坐在非常低的墊子上,而皇帝的隨員則坐在鋪著紅地毯的地上。
雙方隨後就覲見禮儀開始了一場長達八天的談判,英國特使被要求使用中國的三跪九叩大禮。經過長時間的爭論,中方表示不強求這些禮儀了。但是,又催促使團立即動身趕赴北京,英國人走了整整一夜,次日黎明抵達了皇帝所在的圓明園,沒有洗澡,也沒有換衣服,就被領到了大殿門外。
英國人提出,經過了一夜行程,使團已經過於疲勞,要求延遲到第二天會見。於是一位中國大臣進入殿內啟奏皇上,說英國特使病了。皇上恩准其休息,並派了一位御醫來看病。御醫發現英國特使並沒有病,回去如實稟告。這觸怒了嘉慶皇帝,他隨即召開了一次內閣會議,但沒有人敢站出來解釋真相。
嘉慶隨即降旨要求使團立即離開,這次中英談判宣告夭折。後來,皇帝終於發現了事情的真相,革去了相關責任者的官職,但中方沒有就此次事件對英國人做出任何解釋,只是在使團離開中國的當晚,派人贈送給英國人三件禮物,稱為「贈品」,也收受了使團三件禮物作為回禮,稱為「貢品」。
與它的傲慢相比,這個專制政權的執行能力令人生疑。1809年底,馬禮遜在寫給教會的信中提到,整個夏季沿海的中國海盜船不斷在廣東沿海燒殺搶掠,有數千居民被海盜殺害,有時在廣州城的總督府都可以聽到海盜放射土槍的巨響。但是中國水師戰鬥力非常差,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廣州府曾請英國人協助剿滅海盜,英國人表示只要中國總督正式提出請求,他們可以協助,但中國方面卻再也沒有下文了。
另一份相關記載是,1822年10月2日晚上,廣州外國商行以北的一家中國糕餅店突然失火,並蔓延到所有外國商行。破曉前,馬禮遜連忙用中文寫求援信給總督府,要求派人來推倒危險房屋和維持局面,到了凌晨5點鍾,又寫了兩封求援信給中國官員,同時又寫了一封直接送往兩廣總督處,但中國官員竟然無動於衷。火災最終導致數千間房屋和商號被焚毀。事後總督說,他沒有收到馬禮遜的來信。
這個帝國似乎處於全方位的停滯狀態中。在編纂第一部《華英字典》時,馬禮遜在序言中寫到「沒有一個中國政府或士大夫的目的是擴大人們的知識范圍。政府的目的就是……選拔優秀的人才擔任官職,來統治國家。知識的進步、科學的發展等,都不在政府的考慮之內。」
事實上,這個帝國也並不像它表面上這樣自信。據馬禮遜記載,1814年,中國北方發生叛亂,有人危言聳聽地聲稱這是天主教徒煽動的,導致朝廷下令秘密調查澳門天主教與葡萄牙人的動向,還頒布諭旨,禁止百姓閱讀民間小說,因為小說內容常常講述「官府壓迫與百姓反抗的故事」。
權利與義務
或許是因為社會的停滯,在馬禮遜眼中,中國人對現代醫療衛生知識幾乎一無所知,如同他在廣州見到的那樣,在路邊和市場的攤位上,隨處可見擺放著出售不加遮蓋的乾巴巴的蔬菜。當地有一位名醫,看病基本只用一種葯,就是大黃,這位醫生姓王,因此人們都管他叫「大黃王」。
另一種懵懂來自於法律制度上的,1822年,一艘英國兵船的水手與中國海岸上的居民發生了爭斗,有中國人被殺。總督府要求英方交出兇手,根據中國的法律判處死刑。但英國人否認自己的人在此次事件中有罪。一些中國商人建議英方息事寧人,他們甚至建議英國指揮官,就說他們的船上有兩人失蹤了,這兩個人就是兇手,因此也就沒有引渡可言了。而在英國人看來,這種處理方法即使有效,也是十分荒唐可笑不能採用的。
隨後,馬禮遜參加了對中國的談判。他首先承認,在歐洲國家裡,外國人犯了殺人罪,應當受到居住國法法律審判,但是他不認為在中國應當如此,
「對兩個國家,或兩個人而言,雙方都各有權利與義務,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而言,也各有其權利與義務。可是中國人卻不承認國家既有權利,也有義務,他們對外國人的要求是必須絕對地服從中國的法律,在其法律中不給外國人以任何實際的保護……事實上,中國的法律是由坐在公堂上審訊的縣官高興而任意解釋和判決的」。
馬禮遜對中國法律制度的不信任由來已久,1820年末,他寫道,最近東印度公司的船上的一位官員持槍打死了一名中國人,據聞兇手已經潛逃,而中國官員前來調查時,發現船上有人自殺,便認為兇手就是那個自殺者,草草結案,「這種奇怪的法律模式卻絕對有效地執行了。」這場談判以英方的獲勝而告終,兇手最終沒有被交出來,而兩國之間因為此次事件受到影響的貿易往來也恢復了。
這項開「領事裁判權」先河的事件,往往被後人視為傳教士「侵華」的鐵證。在遠赴中國之前,他曾說:「中國人有許多受到較好的教育,見多識廣;他們不會在我們之下,只會超過我們。」而在1824年,當他回國進行公開演講時,這種評價變成了「中國人對落水即將溺斃的人無意去施救。他們虐待家奴和妻妾。中國的公堂里,對尚未認罪的男女嚴刑拷打」。
無獨有偶,馬禮遜的好友,1793年曾隨馬嘎爾尼訪華的斯當東也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說:「中國不是開明的君主制,而是在靠棍棒進行恐怖統治的東方專制主義暴政的典型。中國不是富裕的國度,而是一片貧困的土地,不是社會靠農業發展,而是社會停滯於農業。」
在1824年寫給教會的報告中,馬禮遜用耐人尋味的口吻,中國人佔全世界人口總數四分之一,「我們基督教新教教會有責任去照顧他們。」
1826年5月,在英國休息了三年後,馬禮遜重新啟程回到了中國,並在這里工作到了1834年病逝為止。他被安葬在澳門。
七年之後,鴉片戰爭爆發,文明的嘗試終究被武力侵犯替代。這一年,一敗塗地的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它擁有80萬軍隊,而英軍只有7000人。
這些蒼白的數據,彷彿都是一個王朝的昔年舊夢罷了。
3. 1792年英國使臣出訪大清帝國,為何評價康乾盛世充滿貧窮落後呢
英國使臣名為祝壽,其實另有目的。
1792年,英國以給乾隆祝賀80大壽為由,派遣使臣馬格爾尼造訪大清帝國。後人把這場祝壽的出訪之事理解為刺探軍情,其實刺探軍情是其一,而主要目的是打通與清國之間的貿易通道。
馬格爾尼還說,清國根本不能與歐洲強國相提並論。清朝國內充滿貧窮,國家99%的財富被1%的貴族佔有,窮人在哀怨,貴族不思進取。
因此說,1792年英國使臣的出訪,對大清帝國沒有一點好的感覺。原本把清國看作為黃金地的馬格爾尼對清國的評價只有貧窮和落後。
由此可見, 所謂的大清盛世僅僅是關起門來自己所吹噓的盛世,他們不去別的國家,根本不知道別的國家到底是比自己先進,還是比自己落後。
4. 英國如果沒有完成工業革命,能擊敗清朝嗎
如果英國沒有經營工業革命肯定是打不過清朝的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巨大成果的鼓舞下,英國向世界的產品敞開了它的國內市場。英國的帝國主義形式為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大量金融資產,是主要的資本輸出國家,擁有凈債權國地位——佔世界資本輸出的50%左右。因此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成為了世界最大債權國。
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力有著巨大飛躍,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業產值占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
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城市化、英鎊的使用,經濟地位和工業產值,帶動了西方國家工業化發展。如果英國沒有實行工業化是無法戰勝滿清的。
5. 當時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強國,英國憑什麼敢向清朝宣戰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英國敢於對大清宣戰,其實是有著一個漫長的認知過程形成的。
從17世紀初到鴉片戰爭的兩個多世紀里,英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經歷了一個由褒到貶的過程。17世紀英國人對華評價比較高,傳說中的幅員遼闊,人口規模,富裕程度都令英國人羨慕不已,受到了普遍英國佬的推崇。
然而到了18世紀上半葉貶華之風開始興起。此後中國就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特別是在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英國貶華言論日盛。正如英國評論雜志《不列顛評論家》在1821年指出的:「在過去60年間關於中國人的大眾輿論經歷了很大的變更。」19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這種變更仍在繼續,而這種對中國的了解與評價的變化對英國對華態度與政策具有深遠的影響。
這種論斷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但實際上當時大部分對遠東有所了解的英國人都是這樣看中國的。1839年10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就曾告訴內閣:一艘主力艦、兩艘巡洋艦、兩三隻輪船和幾只小型武裝商船就可以把從北京到廣州的整個海岸封鎖起來。
當然,這種論斷裡面存在著極大的引誘成分,是諸如林德賽、巴麥尊這種戰爭販子用來誘使英國政府發動戰爭的操作。
除此之外,當時英國還流行著一種中國人「欺軟怕硬」的看法。這種看法在1831年在華英國人向英國下議院呈遞的一份請願書,表達得尤為淋漓盡致。請願書中這樣寫道:「與這個國家外事交往的整個歷史表明,對其政府傲慢和無理主張的堅定反抗,甚至用不完善的方式,或遲或早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友好與調和的意向。當澳門的葡萄牙人曾經保持獨立時,他們受到中國政府的尊敬的對待,並且從事著廣泛的有利可圖的商業;但當他們採納奴性政策時,他們卻受到了蔑視;一個繁榮的殖民地已逐漸陷入了悲慘與衰敗狀態。甚至暴力經常受到整個政府的友好對待,而順從與遵奉其專橫的法律所遇到的回報只是嚴懲與壓制。在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史上存在著許多這類事例.......」
正是上述種種言論,引導著英國輿論,最終在兩院討論中促成了英國悍然向清廷發起了戰爭。戰爭的結果么,大致上跟他們這些言論相去不遠.......
可悲,可嘆,但不可憐哎!
6. 當時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強國,英國憑什麼敢向清朝宣戰
和很多人想像中不同的是,一鴉戰爭前,英國對清朝其實並不了解。
我們知道,一鴉戰爭前,清朝不了解英國。
有些人總是說,太平天國禍國殃民,義和團禍國殃民。只有自己的偶像是在做人事。
那您們倒是說說,您們的偶像,當年是怎麼保家衛國的?
要是您們的偶像真給力,真能保家衛國,至於會產生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嗎?
老百姓放著土地不種,放著老婆孩子熱炕頭不要,至於要干誅九族,掉腦袋的事嗎?
對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批判。實際上只是一些人為了掩蓋自己無能,推卸責任罷了。
要我說,有些人應該慶幸。至少歷史上還有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因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您們偶像的一條底褲沒被扒掉。
7. 如何從鴉片戰爭看出清朝與英國的社會性質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不同
鴉片戰爭過程中,清朝與英國的差距特別大,清朝也看到了自己的落後無力。所以才有很多人是尋仇改變。那個時候英國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而清政府閉關鎖國已經非常的腐朽落後了,差距一目瞭然。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
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小農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7)英國對清朝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觀上敵人兵器佔有優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轉沿海城市,佔領經濟命脈之地,戰斗中常以正面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之外,在主觀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到了19世紀30年代,更加沒落腐朽,不僅經濟停滯,十分落後,削弱了戰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而且整個統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苟安,貪污腐化氣息。
8. 清朝摸年英國為什麼向中國出口鴉片戰爭
在當時中英貿易中,清朝向英國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這些商品在英國很受歡迎,銷路很廣,而英國的工業產品在清朝消費量較小,清朝對英國出現了壓倒性的貿易順差。久而久之,英國一些商人發現,當時還不是違禁品的鴉片在清朝的消費量比較大,且清朝自產鴉片質量不如其他國家。於是很多商人做起了倒賣鴉片的營生,中英貿易漸漸逆轉為英國成為順差方,造成了大量的白銀外流,影響清朝財政收入。於是清朝政府決定禁煙。禁煙運動本身英國政府是置之度外的。但清朝政府此時出現了兩個違背現代現代法律常識的錯誤,一是要求英國政府以官方名義保證不再輸入鴉片,而此時鴉片在英國屬於合法商品,英國政府認為清朝禁煙的法令僅對清朝有效,英國政府無權處置商人的合法財產,清朝政府也無權以命令的口吻要求英國政府執行清朝法令。二是清朝政府見英國政府不肯配合,於是下令禁止中英之間一切貿易,包括鴉片,也包括其他合法商品,這引起英國政府反感。他們認為清朝政府無權侵犯英國商人自由貿易的權利。在雙方一再外交交涉無果後,英國政府認為這種侵犯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為此他們不惜一戰。清朝政府一直認為鴉片戰爭純粹是鴉片貿易的事,而在英國方面看來,雙方爭執的焦點在於清朝政府是否准許中英之間自由貿易
9. 乾隆預想過英國要入侵,英國人對清朝有什麼看法
清朝以後,這種情況開始變得越來越嚴重,世界局勢也開始發生很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比如說如果清朝能夠認清形勢,加快自身的發展,也許我們的歷史會是另一種情況,但不幸的是,清朝有了這個機會,但最終卻被自己錯過了。尤其是清朝的隱居,可以說是其必然落後的一個典型特徵。明朝中期以後,東方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與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有一個差距,但在那個時候,我們沒有及時認識到這一點,清朝以後,這種情況開始變得越來越嚴重,世界局勢也開始發生很大變化。
除此之外,乾隆不想和英國貿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幫派英國人們不夠尊重自己,因為當他們看到自己時,他們不能跪下。這是皇帝無法忍受的事情。馬戛爾尼但他們不這么認為,因為在他們眼裡,跪不是一件小事英國,跪著只能跪著耶穌,最終,清朝和英國實現公平貿易的機會喪失了。事實上,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
10. 為什麼在清朝的時候,我們會遭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呢
清朝末年武器落後,跟西方列強的武器根本沒有可比性,落後先進的國家太多了,還以為處在冷兵器時代,以人多取勝,殊不知別人早就換上了長槍大炮了,這種打仗就是壓倒性的,根本沒有優勢可言,就算有民間高手相助,也改變不了武器上的劣勢。
清朝末年國家腐朽無能,八旗軍隊軟弱無力,整日飲酒作樂,斗蛐聽戲,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可言,敵人進攻過來只會逃命,毫無愛國的鬥志,更有甚者會投靠敵人,充當叛徒傷害自己的同胞。還有鴉片侵蝕國人的身體,腐壞國人的鬥志,讓人變成苟活的行屍走肉。
這種情況下怎麼能抵禦西方列強,只有割地賠款,委曲求全,然而皇帝無實權,國家被慈禧太後掌控,把中華的物力一次次的送給別人,生怕別人不高興打過來了,毫無尊嚴的活著。
(10)英國對清朝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1896年時沙俄以迫日歸還遼東半島有功,誘迫清政府簽《中俄密約》,內有將東三省的鐵路(東清鐵路中東線)修築和經營權給俄國、戰時開放使用港口等條件,在此之後引發列強爭相迫使清朝劃出勢力范圍、租界與租借地的事件。
這是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資本輸出對中國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列強政治上控制加強,經濟上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二是使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
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危害影響要比商品輸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一種形式,它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