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去英國留學,英國教育體制優勢在哪兒
1、英國教育資源充足,可以彌補國內高等教育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
中國人口眾多,但大學卻很有限,不能滿足望子成龍的父母和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的需要。往往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很多優秀的學生也被擠到了「橋下」。到英國去留學,無論是什麼年齡階段,無論出國前水平高低,只要做好出國前准備,到英國後認真刻苦學習,成績優秀,都有機會進入英國優秀的大學,而且這些學校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
2、英國的學歷全世界認可,質量優異
英國教育制度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以其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享譽國際的教育水準、嚴謹的學風和一流的教學設施備受海外學子的關注。科教方面,英國曾獲得過90多次諾貝爾獎;英國的大眾傳媒和商科類專業也都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金融領域,倫敦貨幣市場的交易量大於紐約和東京的總和;英國的時裝在國際上也久負盛名;而英國歷史悠久的藝術遺產也為所有留學人提供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氛圍。
3、英國的教育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信、分析、判斷和決定的能力
很多學生在出國前,都是在父母等親人的關心照顧下生活,到英國留學後,從到警察局注冊、銀行開戶、選課等等,事無巨細,一切都要自己親自完成,自己決定。英國老師可以給你講無數遍如何走到警察局,如何跟警察講,在警察局要做什麼等等,但是就不親自幫你注冊,或陪你去注冊,因為他們要你練習外語和培養你獨立能力。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孩子們會迅速成長起來,很快就能獨擋一面。
4、留學生將獲得兩年留英工作機會
2008年6月30日起,針對英國畢業的國際學生的「畢業工作類簽證計劃」開始實施。獲得畢業工作類別簽證的畢業生,可以申請留在英國最長達到兩年的時間。在兩年時限到達後,如需繼續留在英國,則應轉而申請「記點積分制」體系中的其它類別簽證。英國教育界與商界一直以來合作緊密,確保能滿足國際人才市場的需求。留英學生除了可以獲得高含金量的學歷,還可以在英國獲得專業工作經驗,這些都將為他們開拓自己的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礎,是他們在英國長期發展的橋梁,國際化的工作經驗將令他們回國後受益匪淺。
5、英國留學學制短、費用降低,成為留學性價比較高的國家之一
英國留學以學制短、含金量高著稱。本科三年,研究生一年,從而大大降低了留學的費用成本和時間成本。受全球金融危機、人民幣匯率比值相對堅挺的影響,英鎊貶值幅度加大。所以去英國留學是相對性價比較高的國家之一。
『貳』 與古希臘的民主制度相比,英國君主立憲制最大的進步性表現在什麼地方
與古代希臘的民主制度相比,英國君主立憲制最大的進步性表現在
古代雅典對公民的身份作了嚴格限制,公民只佔城邦人口的極少數,是少數人的民主,維護奴隸主的統治,而英國君主立憲制有利於資產階級的民主利益、維護政治角逐的有序和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發展,基本體現了全民各種權利的社會公正。
『叄』 英國有哪些制度的創新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過程 (一)君主立憲制的開始形成——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政治權力:國王——議會) 1、《大憲章》的簽署--限制王權的開始 (1)原因:英王因加強王權與貴族矛盾斗爭的結果 這是英國第一次明確國王也必須服從法律,沒有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這是後來《權利法案》的先聲。 (2)作用:限制王權,保障貴族特權和部分騎士與市民的利益 (2)影響:從國王專權——有限王權 貴族權利——憲法權利 2.議會制度逐漸形成(組成、職責) 議會制度的組成、職責如何? 17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逐漸形成並壯大。英國處在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之下,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權神授」,厲行君主專制,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英國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對國王推行的政策和專橫行為不斷進行指責,在議會中形成了反對派,他們支持《大憲章》,積極要求限制王權。從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 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那麼,「光榮革命」後國王的權力與之前相比有何明顯區別?(國王喪失了最高權力,受到議會限制)哪一文件最能體現這種變化?(《權利法案》) 可見,國王是被議會「邀請」來的,國王權力的來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議會了,並制定了《權利法案》作為國王登基的條件。 3. 《權利法案》--開始建立君主立憲制 (1)背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 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運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國王的權力,這是《權利法案》吸取了《大憲章》的重要部分。 發展:王權受議會限制;國家由國王個人統治發展為集體統治;由人治發展到法治 (2)影響:議會權力開始超越王權 《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確立的君主立憲制,也就是確立了英國沿用至今的政體,英國的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可見,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過渡的歷史就是政治權力進一步從國王向議會轉移的歷史 過渡:《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加強了議會的權力,議會具有立法權、司法權、財政權,但《權利法案》還沒有解決國家的行政的決策和執行問題,這是《權利法案》的一個局限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內閣逐漸獨立出來,英王逐漸成為一個「統而不治」的君主,責任內閣制逐漸發展成熟。 (二)君主立憲制的發展--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行政權力:國王——內閣) 1. 形成(時間、表現) 時間:光榮革命後表現:國王退出內閣,統而不治,行政權力轉移到內閣 國王召集咨詢會議本是英國的傳統,革命後內閣作為國王的私人會議的成分減少了,而從議會多數黨領袖中來遴選內閣成員也漸成慣例。喬治一世讓內閣自行處理國事,沃爾波爾就成了實際上的首相,全面主持政府工作。 2、特點 內閣職責 內閣與議會關系 議會可以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內閣下台;內閣要麼下台,要麼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3、發展 時間:19世紀中期 原因:選舉權擴大和兩黨制發展 表現:兩黨輪番執政,互相監督、促進內閣由占議會多數的黨組成 在責任內閣制下,英國的議會與政府的關系體現為:內閣必須得到下議院議員的支持,內閣設首相必須是下議院多數黨的領袖。如果議會通過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這樣,內閣制的建立使英國的立法機關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減低後者的行政效率,調節了議會與政府的關系。此外,也可以看得出:英國的內閣是對議會負責的。 綜上,責任內閣制的形成,即是行政能力由國王向內閣轉移 的過程。 明代的內閣與英國的內閣有什麼區別? 英國的內閣制是資產階級政治制度,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產物,其內閣制下的內閣是獨立於國王之外的機構。而中國的內閣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皇帝強化封建統治的產物。 (三)君主立憲制的逐步完善 --1832年的改革法案(擴大普選權) 設兩個問題:1.英國民主化的趨勢是如何發展的? 2.普選權的廣泛性能否說明民主化的程度? 由學生閱讀課本,分小組討論後歸納以上問題的答案。 1、(1)光榮革命後,英國議會的權力掌握在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手中 (2)1832年,在英國第一次選舉制度改革中,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代表首次獲得進入議會的權力。 (3)在19世紀後半期的兩次議會改革中,成年男子獲得普選權,20世紀初,非貴族出身的議員在院中首次超過半數。 (4)20世紀,女子逐步獲得普選權。
『肆』 與古代希臘的名主制度相比,英國君主立憲制最大的進步性表現在什麼地方
與古代希臘的民主制度相比,英國君主立憲制最大的進步性表現在
古代雅典對公民的身份作了嚴格限制,公民只佔城邦人口的極少數,是少數人的民主,維護奴隸主的統治,而英國君主立憲制有利於資產階級的民主利益、維護政治角逐的有序和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發展,基本體現了全民各種權利的社會公正。
延伸
古代希臘的民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徵是全體公民是統治者,參與政治,集體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公民集體內部相對平等;法律至上。但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和局限性是雅典民主政治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位和利益,其實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是少數人的民主。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對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而言,是遙不可及的,它與現代民主是不同的,它窒息和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英國君主立憲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這種政治體制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伍』 英國現代制度的特點
英國的制度,不論是君主、議會、行政機構或法院,都深植其根於悠久的歷史中,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通過政治實踐逐步完善起來的。因此,很多方面都體現為傳統與現代共存,導致政治主體比較多,各機構之間關系比較復雜,權力分配也在不斷地變化當中。在這里,我想從英國政治生活的主體入手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一個簡要描述。在我看來,英國政治生活的主體主要包括:君主、議會、內閣、政黨
一、 英王與君主制
英國王權制度由來已久,歷史上國王的權力幾經消長。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妥協,在形式上繼續保留君主,專制君主制逐漸向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立憲制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王權不斷弱化,逐漸從「實位」向「虛位」發展,國王成為虛位元首。當今的英國國王從法律上講,還具有至尊的地位和權力,但在政治實踐中,國王的權力要受到一系列憲法性習慣的限制,實權大多由內閣或議會控制,英王只是根據內閣和議會的意思,照章辦事而已。這表現在:
1、國王統而不治,臨朝而不理政;
2、國王不能介入政黨政治,必須以「公正無私」為原則,保持中立;
3、國王對內閣提出政策建議,並無約束力,而大臣對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則有義務聽取,並據此行動;
4、國王在議會或內閣的委託或建議下,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和其它權力。
國王雖然沒有實權,但絕不是全無作用,之所以英國至今還保留著國王,實行君主制,就是因為國王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
1、 國王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徵;
2、 國王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體現的保證;
3、 國王是協調黨派斗爭和社會矛盾的工具;
4、 國王擔任向政府首相和大臣提供咨詢、建議的「政治顧問」的角色。
所以,有西方學者把英國君主的這種作用稱作是「無用的有用」。議會和內閣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在英王的名義下進行,可見它賦予了政府尊嚴和正統性,加強了政府活動的合法性。國王在英國的是維系國民道德感情的重要象徵,因此,君主制在英國能夠長時間存在下來是有其內在根據的。
二、 議會與民主制
議會是英國最高立法機關,也是最高的權力機關.英國信奉「議會至上」的原則,英國議會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組成。其中,英王是世襲的,上院由各類冊封的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組成,只有下院是由公民普選產生的。議會的權力分配在歷史上也有很大的變化,發展到今天,形成了由下院掌握主要權力的兩院制模式。英國議會的主要職權有:
1、 立法權;(理論上,議會可以就一切領域內的所有問題進行立法,並且由它制定的法律除了它本身以外再沒有任何其它機關具有修改和廢除的權力)
2、 財政監督權:包括批准公開開支批准稅收方案和審查公共賬目等;
3、 行政監督權:包括質詢、調查、辯論、提不信任案等;
4、 司法權。(除司法權由上院單獨行使外,其餘職能主要由下院行使)
雖然實際上,英國內閣越來越掌握實權,議會可以說已成為內閣的「附庸」或「奴隸」,但在法律上,英國議會「就地位看,它是至尊無上;就許可權看,它是無所不包復哉」。/《世界政府辭書》,中國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頁。/為什麼英國要將議會置於至上的地位,主張「議會主權」呢,主要是因為議會是人民掌握權力的象徵,議會的下院是由公民普選產生的,能最有效地代表民意。「議會主權」源於「人民主權」,議會是英國代議民主制的載體,所以某種意義上講,議會主權是英國民主制的標志。
三、 首相與內閣制
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是首相行使權力的工具。英國政府由首相、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組成。從權力結構的角度分析,首相是政府權力的中心,閣員大臣協同首相行使重大的決策權,非閣員大臣只作為行政首長行使政策執行權。
首相是內閣首腦,居實際行政首長的地位。按照慣例由在大選中獲得下院多數議席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所以,實際上首相擁有三重身份:政府首腦、議會領袖和黨魁,這三重身份也賦予了他巨大的權力:
1、 充當內閣與英王聯系的橋梁,實際上行使了巨大的王權,成為「無冕之王」;
2、 有權組建和改組內閣,任免內閣與政府成員和其它各界重要官員;
3、 領導內閣和政府的活動;
4、 通過議會黨團控制議會的運作;
5、 領導和控制執政黨的行為及其取向等。
內閣是在首相的領導下根據慣例行使職能的,1918年政府機構委員的會的報告列舉的內閣的主要職能有:
1、 對提交議會的政策作出最後決定;
2、 按照議會通過的政策,行使最高的行政管理權;
3、 隨時協調和劃定各行政部門的權力。
綜上,如麥金托什所說,「英國內閣的主要任務是協調行政」。不過這種協調權是首相一手操縱的,實際上是首相協調。「內閣政府」成了「首相政府」。
四、 政黨與兩黨制
政黨制度是英國政府工作中的核心元素。英國主要的政黨有:工黨、保守黨、自由民主黨、蘇格蘭民族黨、威爾士民族黨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目前英國實行的是兩黨制,即由兩個主要的政黨輪流組織政府來執掌國家權力,管理國家公共事務。這兩個執政黨即工黨和保守黨。它們的雛形是議會中的托利黨和輝格黨兩大派別,前者主張維護君主特權,後者主張議會主權。1832年議會通過《選舉改革法》以後,原來的政治派別轉型為政黨,即托利黨轉為保守黨,輝格黨轉化自由黨,並形成了兩黨輪流執政的制度。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政黨制度。一戰後,工黨取代了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把英國現代兩黨制推向了新的階段。
執政黨的主要功能是:
1、 掌握政權、制定政策;
2、 利益綜合、反映民意;
反對黨的主要功能是:
1、 監督執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 保持政治體系穩定性和連續性。
政黨是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得以長久存在和發展的一種內在動力和機制。工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實現執政黨和反對黨的和平、民主的置換,維護了英國社會政治的穩定,是英國資產階級維持和改善其統治的有效方法與手段。
五、 英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點
1、 傳統向現代漸進發展
英國是一個十分注重歷史傳統的國家,它的政府體制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妥協的產物,是通過不斷的改良和漸進的過程建立起來的。
英國資產階級政府體制在形成的歷史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舊體制上建立新體制,並在新舊體制並存的過程中,把舊體制的權力逐步轉移到新體制手中,不斷向現代體制的方向演變。對於無法廢除的舊體制,英國又十分注意保持在它們在法律上的地位,使它們在新制度中仍能發揮某些特殊的作用。由此,傳統和現代兩種因素在矛盾、妥協以及相互利用中共同促進了英國政治的發展。
在上述幾大政治主體中,英王、議會貴族院的保留就屬於對傳統繼承,而平民院、內閣、政黨則是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現代力量。而政治實權正逐漸由前者轉移到後者。以立法權為例,歷史上,英國資產階級取得了議會立法權後,仍然保持「國王在議會中」,允許代表貴族制的上議院和代表共和制的下議院並存。而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立法權逐步從國王手中轉到上議院,使國王成為「虛位君主」,爾後再從上議院轉到下議院,使上院成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時至今日,立法權又從下院轉到政府內閣手中。
2、 權力結合的政府體制
英國政府體制的建立實行了典型的權力結合。政治主體間的復雜聯系使得各種權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表現在:
英王是一切權力的來源,英王雖然在整個政治體系中喪失了實權,但它的觸角仍是無處不在。議會和內閣的幾乎所有活動都以英王的名義開展。
首相一身兼三任:議會領袖、政府首腦和黨魁,將議會、政府和執政黨緊密地聯系起來。由此,立法和行政也就緊密地結合到了一起。通過選舉,在下議院中佔多數的政黨成為執政黨,對立法起主要作用。執政黨的領袖擔任首相,組織內閣,掌握了行政權。同時,所有法官都由作為閣員的大法官直接任命,或經他推薦由國王任命,所以內閣又間接地控制了司法權。因此,內閣實際上是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和裁判員。
同理,執政黨也是大權在握。按慣例,首相在組織內閣政府時必須從兩院本黨議員中挑選內閣成員。這樣,執政黨既控制著議會的多數,又支配著內閣政府。另外,由於大法官、最高上訴院法官、上訴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員都是由執政黨領袖向國王推薦的,因此,執政黨領袖的政治取向就容易影響到司法官員,從某種意義上講,執政黨部分地控制著司法權。
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為國家元首,行政機關由首相領導。
國家元首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出生,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無實權,只實行禮儀方面的事務
議會
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目前,上院共有議員699名,議長歐文勛爵,主要由王室成員、新封終身貴族、少量世襲貴族、司法貴族及教會領袖組成,不經選舉產生。下院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本屆下院於2001年5月選出,截至目前,在659個議席中,工黨佔413席、保守黨166席、自民黨52席、其他小黨28席。下議院議長為邁克爾。馬丁。英國的議會有立法權和行政權。但是受到首相的制約。
政府
現政府為工黨政府,於1997年5月1日執政。2001年6月7日,工黨再次獲得大選勝利,並繼續執政。主要成員為:首相、首席財政大臣兼文官部大臣托尼。布萊爾,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內政大臣布蘭科特,環境、交通及地區事務大臣斯蒂文。拜爾斯,財政大臣戈登。布朗,外交大臣傑克。斯特勞,上院議長兼大法官歐文勛爵,貿工大臣帕特麗夏。休伊特,國防大臣傑弗里。胡恩等。政府也稱內閣,英國的內閣是由議會選舉產生。
政治制度
英國有著悠久的議會民主傳統,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為國家元首,目前是伊莉莎白二世。英國的立法機關,也就是議會,目前擁有兩個議院。下議院地位較重要,上議院主要是修訂法律的機構。
行政機關由首相領導,英國現任首相為工黨的托尼·布萊爾。通常,首相是在下議院擁有最多席位的政黨領袖。該政黨其他主要成員與首相一起組成內閣,即主要的行政機構。
從嚴格意義上講,英國並非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但現任政府最近在蘇格蘭及威爾士成立了地方分權機構,如設在愛丁堡的蘇格蘭議會及設在卡地夫的威爾士議會。英國還試圖成立北愛地方分權政府,但是由於各政黨之間存在紛爭,以至於被暫時擱置下來。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立法、司法制度與蘇格蘭、北愛爾蘭大不相同。同樣,蘇格蘭的法律與英格蘭的法律也有不少的差異。雖然北愛爾蘭有不少議會法令,但大部分都遵從英格蘭的慣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擁有全國統一的最高法院(上議院),目前英國許多立法適用於英國全境。
英國司法獨立於政府行政機構。
『陸』 英國國家制度的突出特點
1、 傳統向現代漸進發展
英國是一個十分注重歷史傳統的國家,它的政府體制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妥協的產物,是通過不斷的改良和漸進的過程建立起來的。
英國資產階級政府體制在形成的歷史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舊體制上建立新體制,並在新舊體制並存的過程中,把舊體制的權力逐步轉移到新體制手中,不斷向現代體制的方向演變。對於無法廢除的舊體制,英國又十分注意保持在它們在法律上的地位,使它們在新制度中仍能發揮某些特殊的作用。由此,傳統和現代兩種因素在矛盾、妥協以及相互利用中共同促進了英國政治的發展。
在上述幾大政治主體中,英王、議會貴族院的保留就屬於對傳統繼承,而平民院、內閣、政黨則是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現代力量。而政治實權正逐漸由前者轉移到後者。以立法權為例,歷史上,英國資產階級取得了議會立法權後,仍然保持「國王在議會中」,允許代表貴族制的上議院和代表共和制的下議院並存。而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立法權逐步從國王手中轉到上議院,使國王成為「虛位君主」,爾後再從上議院轉到下議院,使上院成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時至今日,立法權又從下院轉到政府內閣手中。
『柒』 英國政治制度的特點,與作用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英國「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大約在13世紀中期,貴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爭中獲勝,成立議會。13世紀末以後,議會經常召開,議員由貴族、市民和騎士組成,由於各個階層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開會,14世紀以後,議會逐漸分成上下兩院。此後,下院的權力不斷擴大,15世紀末,下院已經有提出財政議案和法律議案的權力。但是,這一時期議會仍然是封建性質的等級代議機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光榮革命以後,議會相繼通過《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進一步限制王權。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的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信奉英國國教,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立憲君主制優於專制君主制,但共和制又優於立憲君主制,英國保留君主制實行君主立憲制是封建殘余濃厚的表現——但現在有很多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比如歷史學家劉宗緒、劉祚昌、唐德剛等都反對簡單地把君主制與封建殘余等同,認為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君主立憲制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可能更大。
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捌』 與古代希臘的名主制度相比,英國君主立憲制最大的進步性表現在什麼地方
①連續性。近現代英國的主要國家機構和政治制度幾乎無一不是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歷史遺產。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從英王的內閣到責任制內閣。
②漸進性。英國制度的發展變化都是徐緩漸進式的,英國君主立憲制在17世紀末形成,以後逐漸發展完善,實現了全面的民主化。
③創新性。如內閣本是國王召集的咨詢行政機構,革命後內閣作為國王的私人會議的成分減弱,內閣逐漸獨立行事,於是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責任制內閣。
『玖』 概述英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和作用
特點:第一、英國實行議會民主制,體現「議會至上」的原則。議會至上,即立法權在三權中居於核心地位。
第二、實行內閣制,作為「議會至上」原則在行政權與立法權關繫上的制度體現。即國家的權力體系以內閣為核心,內閣擁有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
第三、英王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性職位,並無真正的實權。在英國政治制度中,國王作為國家元首均為世襲,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象徵性、禮儀性意義,是在特殊情況下介入政黨間的權力調解。
第四、英國政黨的組織體系相對比較嚴密,但右翼黨比左翼黨要鬆散。政黨無論是作為群眾黨還是精英黨,大都有一個從上到下的組織系統。
作用: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晉中之窗歷史的一大進步。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拾』 英的君主立憲制確立過程具有連續性 創新性 漸進性體現在哪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創新性
英國自《權利法案》頒布後不斷改進完善君主立憲制——連續性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經過多個階段,最終在「光榮革命」後確定——漸進性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三權分立制度的國家,第一次將三權分立的理論付諸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