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你認為英國歷史怎麼樣

你認為英國歷史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1-15 08:52:50

㈠ 英國以前的歷史是怎樣的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㈡ 英國歷史概況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3.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4.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2)你認為英國歷史怎麼樣擴展閱讀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㈢ 英國歷史概況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3)你認為英國歷史怎麼樣擴展閱讀:

英國歷史事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也叫「清教徒革命」。17世紀開始,英國逐漸變成海上強國。市場擴大了,財富也隨之增加,國內手工場也有了很大發展。

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加強了富裕階層和新貴族的勢力。可那些舊的上層階級不願自動退出歷史舞台,導致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專制王朝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了英國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詹姆士一上台就極力鼓吹「君權神授」的理論,聲稱國王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最高權威。

有至高無尚的權力。到詹姆士二世上台後,為實行其封建專制統治,企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此舉明顯危及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遂引起英國國教會和新貴族的反對。

1688年6月,詹姆士二世盼望已久的兒子終於降臨人世,這就意味著他那位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將失去繼承王位的權利,而此前,那些新興的資產階級和貴族們曾寄希望於瑪麗繼位來改變現狀。

王子的降生,使他們的願望眼看就要泡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他們決定發動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

由英國議會中的輝格黨和托利黨出面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威廉來英國,以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

接到邀請的威廉於1688年9月30日發表聲明,要求恢復他妻子瑪麗的英國王位繼承權。並於12月18日率部隊進入倫敦。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

宣布詹姆士二世遜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管理英國,並確立在英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這次政變也稱「光榮革命」、「不流血的革命」,而那對革命伴侶則稱為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時代,史學家們通常把164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㈣ 英國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古代不列顛 伊比利亞人入侵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3500年,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凱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凱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羅馬軍團入侵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為阻止北方凱爾特人南下,公元1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凱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中古時期的英國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大部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 丹麥人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年在位)於 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年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仍,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年)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㈤ 談談你對近代英國歷史發展模式的看法

在近代歷史上(主要是在十八九世紀),英國的經濟發展曾經長期居於歐洲和世界的領先地位,它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尤其是在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幾乎居於壟斷地位,主要工業品的產量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號稱「世界工場」。在1840年,英國的工業生產佔全世界的45%。到1870年,盡管歐洲其它國家和美國的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仍佔有1/3的份額。近代英國的經濟發展為什麼能夠長期居於領先地位,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另一方面,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進入了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其增長速度明顯低於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被美國和德國趕上。進入20世紀以後,英國的經濟也一直是發展滯緩、步履維艱,即使是在二戰之後整個西方世界普遍的繁榮時期,英國的經濟仍無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後被法國、日本趕上。到80年代,甚至連原先很不起眼的義大利也幾乎趕上了英國。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英國的經濟長期疲軟、增長乏力呢?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另一個問題。

一、決定一國經濟發展成敗與否的深層因素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理論,我們可以推導出,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上能否成功和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下列五大深層因素:1.政治和經濟制度;2.文化傳統;3.種族遺傳;4.教育事業;5.自然資源的人均擁有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所謂生產力包含了三個組成部分: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通常把這稱為生產力三要素,因此,生產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於這三個因素的優劣,也就是說,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生產工具的效能和勞動對象的多寡。下面就對這三者逐一進行分析。
所謂勞動者的素質,實際上由兩個方面的內容所組成:一方面是智力素質,也就是指人的聰明才智、科學文化知識、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技能等;另一方面則是非智力素質,包括人的創業精神、進取精神、市場觀念、商業頭腦、競爭意識、對待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等。智力素質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先天因素,實際上就是指種族遺傳因素;二是後天因素,主要是指教育事業。非智力素質的高低也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經濟制度,二是文化傳統。因為一個國家是實行計劃經濟還是實行市場經濟,這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素質當然具有重大的影響,而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對於該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所謂生產工具的效能,是指它的現代化程度。很顯然,這主要取決於科技水平的高低。科學技術愈是先進,生產工具的現代化程度也就愈高,那麼科技水平的高低又是取決於什麼呢?眾所周知,科技的發展需要依靠人,把科技成果運用到生產中去也同樣依靠人,而能夠發展科技和運用科技的人則又都是由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教育愈發達,培養的人才就愈多,也就愈有利於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更新,所以,生產工具的效能最終還是取決於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
所謂勞動對象,其實就是指自然資源。但要評價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的多寡,卻必須同該國的人口數量聯系起來。即衡量一個國家自然資源多寡的主要標准應該是人均資源擁有量。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理論,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取決於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還取決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還必須考慮到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以及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所謂生產關系,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所謂上層建築,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至此,整個推導過程便全部完成,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理論(包括生產力三要素的理論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的理論)出發,最終推導出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能否成功的五大深層因素:政治和經濟制度、文化傳統、種族遺傳、教育事業、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

二、社會經濟制度
在近代史上,由於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較快,封建生產關系的解體和消亡也比較早,因而在歐洲各主要國家中率先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英國封建制度的較早解體主要表現在:第一,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在進入14世紀以後就逐步瓦解,到了該世紀末,農奴制在英國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第二,封建行會制度在英國的勢力和影響也相對較弱,這一方面是因為英國的一些主要工業紛紛由城市轉移到不受行會限制的農村地區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行會內部的貧富分化也使整個行會制度趨於解體。第三,作為封建制度主要支柱的貴族階級在英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先的舊貴族因在15世紀的內戰中自相殘殺而大為削弱,而其後在商品經濟影響下興起的新貴族則大多採用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因此他們實際上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封建貴族,而一個資產階級化了的新興社會力量。
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各國中居於領先地位,這除了因為它的封建制度較早解體之外,還因為它具備下列有利條件:第一,英國沒有出現過嚴重的封建割據現象,它較早地發展能夠得到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扶植和保護。第二,在地理大發現以後,世界主要海上航路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因而使濱臨大西洋的國家都處於有利的地位,尤其是英國正位於西北歐各國同美洲、地中海、印度洋等地海路交通的要沖,所以其地理位置對於發展海運業、對外貿易和進行殖民擴張特別有利。第三,英國不象歐洲其它一些國家那樣擁有龐大的官僚機器和常備軍,所以政府對工商業的稅收也一向較輕,這顯然有利於工商業者的資本積累。第四,在歐洲各國中,英國可以說是經歷了典型的原始積累過程:一方面,在英國國內持續展開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對廣大農民進行了較為徹底的剝奪,使失去土地的大批農民成為自由僱傭勞動力。另一方面則是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擴張,通過海盜活動、掠奪式貿易、販賣黑奴和商業戰爭來牟取暴利。由於英國在16—18世紀的殖民爭奪戰中先後擊敗其主要競爭對手(西班牙、荷蘭、法國)而成為頭號殖民強國,所以其殖民掠奪規模之大、獲利之豐遠遠超過所有其它國家。第五,在十六七世紀,英國成為歐洲其它國家的新教徒逃避宗教迫害和戰亂的避難所,這些外來的新教徒大多是富有經驗的商人、工場主和熟練手工業者,他們往往隨身攜帶了資金、技術以及組織和管理生產的經驗進入英國,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壯大。第六,英國早在17世紀中葉就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這比法國大革命要早一個半世紀,比德國1848年的革命則幾乎早了兩個世紀,所以在歐洲各大國中,英國不僅是最先建立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國家,也是最早開始向政治民主化過渡的國家,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發源地,與其它國家相比,無論是在生產關系還是在上層建築領域,英國都長期具有相對優勢。
與英國相比,歐洲其它幾個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都明顯落後。義大利和德國雖然早在中世紀後期就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工商業和繁榮的城市經濟,所以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也比較早,但是在地理大發現之後,由於商路的轉移使德國和義大利都處於嚴重的不利地位,因而導致這兩國境內的工商業和城市經濟普遍趨於衰退,已經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就未能進一步發展壯大。而且德國和義大利都遲遲未能消除封建割據、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因而使統一的國內市場無法形成,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得不到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的扶植和保護。位於大西洋沿岸的法國在地理大發現之後也與英國一樣處於較有利的地位,而且法國較早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建立起強大的專制王權,這既有利於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也使資本主義的發展可以得到中央政府行政力量的扶植和保護,所以在近代早期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顯著領先於德國和義大利。但是與英國相比,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仍然相形見絀。這一方面是因為法國的封建制度(包括封建土地制度、等級制度、君主專制制度等)要比英國強大得多、也牢固得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規模和進度遠不如英國。在法國沒有發生象英國那樣大規模的圈地運動,所以農民與土地分離的過程十分緩慢,自由僱傭勞動力的形成遠不象在英國那樣順利;法國海外殖民擴張的規模和殖民掠奪所得也遠不如英國。至於地處東歐的沙俄,則長期實行落後的農奴制,又因深居內陸而缺乏出海口(尤其是缺乏不凍港),所以資本主義的發展更是遠遠落後於西歐各國。

三、民族性
英國人在民族性上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英國人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擅長航海、經商,富有冒險和進取精神,尤其是在近代史上,英國人又先於其它國家形成了積極進取,合理謀利的工業民族精神。第二,英國人素以冷靜的理智和果敢的求實精神而著稱,他們都具有務實重行的特點,所以既不象德國人那樣沉湎於抽象的思辯哲學,也不象法國人那樣熱情奔放和喜歡漫無邊際的幻想。第三,在清教禁慾主義的影響下,英國人形成了崇尚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的精神風貌。第四,在文化學術領域里,英國人則以重視感性知識、崇尚經驗主義的思維方式而獨樹一幟。第五,雖然英國人酷愛自由、敢於斗爭,但卻不象法國人那樣行為過火、愛走極端。第六,英國人崇尚秩序、遵紀守法。第七,雖然英國人常常被認為是尊重傳統、作風穩健的民族,但是作為近代工業革命和議會民主制度的發源地,他們也極富歷史的首創精神。第八,英國人具有冷漠、矜持的「紳士風度」,他們大多含而不露,屬於外柔內剛型的性格。
關於英國在近代史上所形成的工業民族精神,近年來人們已經有較多的探討,毫無疑問,這是英國經濟之所以能夠率先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原始積累時期,英國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各國中脫穎而出,成為資本主義發展最先進的國家,這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英國人在清教影響下所形成的勤儉節約、力戒揮霍浪費的優良傳統顯然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關於這一點在下節中還要加以進一步的探討。正因為英國人愛好自由、敢於斗爭,所以他們較早地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不僅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且也使其政治民主化的發展領先於其它國家。由於英國人又具有頭腦冷靜、善於自我剋制的特點,懂得如何適時地做出妥協讓步,所以自1688年以後的300多年來,英國基本上是通過一條溫和、漸進的道路繼續對政治和經濟制度進行調整與變革,從而避免了象法國的近代史上那種綿延百年之久的劇烈政治動盪。這種長期穩定的政治局面,確保了英國的經濟能夠持續、平穩地發展,不受政治變動的干擾和沖擊。雖然英國人也同德國人一樣具有崇尚秩序、遵紀守法的特點,但卻不象德國人那樣盲目服從權威,所以象專制主義、軍國主義之類的東西在英國就很難找到適合其生長的土壤,從而使英國的發展進程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大起大落。

四、歷史與文化傳統
歐洲各國雖然皆屬基督教國家,但其中又有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之分,英國屬於新教國家,因此其文化傳統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受到新教倫理的深刻影響。從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角度來說,所謂新教倫理的主要精髓就在於:
第一,新教徹底否定了天主教的「聖禮得救」、「善功贖罪」論,認為聖禮和善功對於靈魂拯救是毫無用處的,因此新教把天主教和東正教所規定的七項聖禮削減為兩項,這樣就使廣大信徒能夠從各種復雜、繁瑣的宗教活動和儀式中解脫出來,從而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世俗的工作與生產勞動中。
第二,由路德奠基、加爾文進一步發展的新教救贖觀認為,人是否可以得到靈魂拯救,取決於他是上帝的「選民」還是「棄民」,而「選民」的標志就是在塵世間取得事業的成功。因此,人們只有勤勤懇懇,盡心盡力地做好本職工作,通過刻苦努力來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才能夠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樣一來,就把基督教徒最關心的靈魂拯救問題與人們在塵世間的工作表現和事業成就聯系起來,因而有力地調動和激發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進取性和創造性,使廣大新教徒在經濟活動中體現出高度的勤奮和實干精神。
第三,要想取得成功,不僅需要通過勤奮工作來創造財富,而且還需要通過生活上的節儉來積累財富。而「新教倫理」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正是大力提倡勤儉節約、嚴格自律的生活方式,堅決反對豪華奢侈、鋪張浪費、講排場擺闊氣的生活作風,主張杜絕一切不必要的花銷,把積攢的金錢財富全都用於生產性的投資和經營活動中而不是浪費在奢侈的生活中。新教倫理的這一特點,不僅構成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精神前提,而且也成為日後西方社會中一切有事業心、有作為的企業家們的基本行為准則,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與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相比,新教徒通常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進行資本積累、投資和擴大再生產。
第四,由於新教還特別強調要讓每一個信徒都能讀懂《聖經》以便能夠直接與上帝溝通,所以新教徒歷來都很重視普及教育。又因為新教徒特別注重現世成就,而要想取得現世成就,就必須具備各種實用的文化知識和技術,所以新教徒不僅重視教育,而且還要求在教學內容中安排較多的世俗性、實用性的課程。
由以上這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新教倫理對於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確實具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和促進作用,所以近代以來,大多數天主教國家和東正教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顯著落後於那些以新教為主的國家,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美洲都是如此。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中,新教徒在經濟上也通常要比天主教徒或東正教徒更為活躍,更有作為。
在新教各派中,最富有資本主義精神和最能充分體現上述新教倫理的就是加爾文派,而英國正是歐洲各國中受加爾文派思想影響較大的一個國家。除了蘇格蘭人所信奉的長老會是屬於加爾文宗之外,英格蘭的清教徒實際上也是加爾文派在英國的變種。雖然在英格蘭的宗教改革中首先形成的佔主導地位的教派是較為保守的聖公會,但是自從加爾文派思想傳入英國之後,很快就在聖公會的內部分化出一批更激進、更富有資本主義精神的叛逆者,他們堅決要求按照加爾文派的思想深入進行宗教改革,清除聖公會中所保留的天主教殘余,所以這些人被稱為「清教徒」。由他們所掀起的轟轟烈烈的清教運動在英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形成「積極進取、合理謀利」的工業民族精神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英國人崇尚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的精神風貌也是直接導源於清教的「入世禁慾主義」。正是由於這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價值觀念在英國社會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才使英國經濟能夠躍居並且長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正因為英國作為一個新教國家而且又具有相對安全的島國環境,所以它成為歐洲各地新教徒的避難所。尤其是與英國隔海相望的尼德蘭、法國、德意志等地都曾經是歐洲大陸上新、舊兩教斗爭最為激烈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大批新教徒為了躲避殘酷的宗教戰爭而紛紛逃往英國,以後便在英國定居下來,融入了英國社會。由於這些外來的新教徒大多是富有經驗的商人、工場主和熟練手工業者,他們把當時歐洲大陸的先進技術和大批資金攜入英國,所以對近代英國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
英國歷史、文化的另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具有深厚的自由主義傳統,這對於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正是通過對政治自由的倡導和維護,才有可能確保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從而為奠定資本主義社會的產權基礎和確立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秩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正是由於有崇尚自由的傳統,所以英國在進入18世紀以後成為經濟自由主義思潮的發源地,這不僅是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的正統經濟指導思想,而且也為整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完整的價值觀和倫理觀。
英國在文化傳統上不同於歐洲大陸各國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其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即重視人的感性認識,推崇經驗歸納法,強調觀察和實驗。英國在工業革命時期之所以能夠成為應用技術發展沃土,顯然與這種經驗主義的文化氛圍不無關系。在當時,很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英國人都成長為卓越的發明家和技術革新天才,正是這些人成為發起和推動工業革命的主要技術骨幹,而他們大多是理論知識較為欠缺的工匠型的人物。這與當時歐洲大陸各國因受唯理論的影響而重視理論知識、輕視應用技術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英國還具有深厚的唯物主義哲學傳統,它是近代歐洲唯物主義哲學的主要發源地。近代早期一些主要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如弗蘭西斯、培根、霍布士、洛克等都是英國人。事實上,歐洲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精神早在中世紀的唯名論經院哲學中已經萌芽,而唯名論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英國人,如鄧斯、司各脫、威廉·奧卡姆等。正是因為受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較深,所以英國人普遍看重物質的力量,他們對於物質生產領域的關注和重視要早於其它歐洲國家。

五、自然與資源條件
近代英國經濟發展的另一個有利因素就是它的自然資源條件,在這方面英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第一,英國的煤礦和鐵礦資源都比較豐富,而對近代大工業來說,最為重要的兩種礦物就是煤和鐵,尤其是煤的重要性更為突出,號稱「工業的糧食」。而英國的煤炭儲量名列世界前茅,其硬煤的探明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9。在大不列顛島上,煤田分布很廣,形成了五大產煤區,且煤田大多為中、厚煤層,埋藏較淺,容易開采,而且煤種齊全,大部分煤質也比較好,發熱量高並能煉焦。在近、現代史上,英國曾經長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輸出國之一,尤其是在19世紀中葉,英國的煤產量大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3,差不多壟斷了整個國際煤炭市場。英國的鐵礦儲量也很豐富,而且大致上都分布在靠近煤田的地區,煤、鐵礦產匹配關系很好,這對近代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十分有利。
第二,英國屬於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其突出特點就是多陰雲雨霧,日照不足,尤其是夏季低溫、潮濕,這對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宜於發展畜牧業,而穀物卻易受澇災,所以在英國的大部分地區,穀物生產不如發展畜牧業的收入來得穩定。自從中世紀以來,英國的養羊業就十分發達,一直是歐洲主要的羊毛產地,這就為毛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而在中世紀時期和近代早期的工場手工業階段,毛紡織工業始終是整個歐洲最重要的一個工業部門。由於養羊業很早就成為英國農業經濟中的一個主要部門,所以與其它歐洲國家相比,英國農業的商品生產性質更為突出,這就有利於資本主義因素在農業中的發展。又由於養羊業適合大面積的牧場經營而不適合小農經濟,所以在英國歷史上引發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導致了小農經濟的逐步消亡和大批自由僱傭勞動力的產生,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第三,英國發展海運業和對外貿易的條件也極為有利,因為它不僅擁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優良港灣,而且大不列顛島還扼守著西歐和北歐許多重要水上通道(如易北河、萊茵河、塞納河和波羅的海諸海峽)的出口,處於西歐、北歐各國同美洲、地中海、印度洋等地海路交通的要沖。
第四,英國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不易受到外敵的入侵攻擊,這就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長期和平安定的環境。在近代史上,英國所採取的一貫方針就是盡量避免直接捲入歐洲大陸上的戰亂,以便集中力量從事國內的經濟發展和向海外進行殖民擴張。所以當歐洲大陸上戰火連綿、各國打得不可開交之時,海峽對岸的英國卻平安無事。

六、現代歷史上英國經濟地位不斷下降的原因
自19世紀後期以來,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雖然至今仍不失為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之一,但其地位卻是在不斷地下降。本節就分別從生產關系、教育事業、文化傳統、自然資源等幾個方面來分析探討其原因。
首先,就生產關系而言,在19世紀中期以前,歐洲大陸各國的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仍然在進行激烈的較量,尚未決出最後的勝負,這時唯有海峽對岸的英國率先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所以英國能夠憑借它在生產關繫上的相對優勢而取得生產力發展的領先地位。但是到了19世紀後期,情況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時在歐洲大陸上兩大社會經濟制度之間的較量已見分曉,隨著其它歐洲國家也紛紛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英國原先在生產關繫上所擁有的相對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其它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等)相比,英國對教育的發展也不夠重視,因而影響了國民素質的提高。英國的公立學校教育體系形成較晚,職業技術教育也相對落後,而且英國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注重培養造就所謂的紳士淑女,所以較少顧及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者素質所提出的要求,這種方向性的偏差是英國教育發展的一個內在弱點。盡管在英國也有一些號稱「公學」的私立學校素以歷史悠久、教學質量優異而聞名於世,至於象牛津、劍橋這樣的名牌大學則更是譽滿全球,但是這些旨在培養少數精英分子的高質量學府並不是面向全體大眾的,它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所佔的比重甚小(公學畢業生只佔全體英國人的0.5%),所以不能代表英國的總體教育水平。事實上,與德、美等主要競爭對手相比,英國在教育方面是明顯遜色的,例如英國的學齡兒童入學率到1903年才達到88%,而普魯士則早在1860年代就已達到97.5%,在德國的其它許多小邦,這一數字則比普魯士還要高。又如,在1901—1912年期間,英國平均每年獲得科技院校畢業證書的有530人,而當時德國的11所技術院校平均每年卻能培養出3000名工程師。再如,到1913年,英國平均每萬人中有大學生6人,而美國有31.4人,德國11.6人,法國也有7.6人。
在英國的文化傳統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利於現代經濟發展的消極因素。第一,由於在英國社會中存在著傳統的等級意識和門第觀念,因而使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原則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致使許多雖有才乾和進取心但卻不具備高貴出身的人紛紛遷居海外以求發展,這對英國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
第二,由於受等級意識和門第觀念的影響,在英國社會中人們往往更看重貴族的頭銜、爵位而不是企業家的開拓進取與發家致富,這種價值取向顯然也是不利於現代經濟發展的。
第三,由於近代以來英國人在發展過程中基本上是一路順風,少有挫折,因而使他們過分看重自己國家的經驗,喜歡沉湎、陶醉於昔日大英帝國的光榮歷史之中,形成了一種注重傳統、因循保守的思想作風。
第四,由於在英國存在著重科學、輕技術和重理論、輕應用的學術文化傳統,因此盡管英國在歷史上曾經取得過許多重大的科學成就,英國的基礎研究水平也一向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與其它國家相比,科學技術在英國卻不能很好、很快地轉化為生產力:
礦藏資源優勢的逐漸喪失也是現代英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又一個不利因素。雖然英國的煤、鐵這兩種主要礦藏都比較豐富,但礦藏畢竟是有限的、不可更新的資源,總是會愈采愈少,而英國作為全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其工業發展的歷史較長,經過長期的開采和消耗,本土的礦產儲量已大為減少乃至接近枯竭,而且目前還剩下的那一部分儲量也大多是屬於品位低下、質量不佳、開采條件亦較為惡劣的,所以從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上來說,繼續開采這些礦產已不甚合算,以鐵礦來說,目前英國尚存的鐵礦資源埋藏較深,且99%為貧礦,所以進口礦石所佔比重已高達80—90%。英國剩餘的煤礦資源雖然還比較多,但許多老煤田經過長期開采,淺層煤也已所剩無幾,大部分資源已近枯竭。目前產量較多的主要是一些開采歷史較晚的煤田。況且自50年代以來,由於能源結構的改變,煤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其地位已遠遠不能同早期工業化時代相比了。
眾所周知,近代以來英國是佔有海外殖民地最多的頭號殖民帝國,因此,在分析英國的經濟發展時,就不能不涉及到佔有大量殖民地所帶來的影響。雖然驅使歐洲列強進行海外殖民擴張的主要是經濟動機,以期望通過對殖民地的資源掠奪和商品傾銷來使宗主國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願望同結果往往並不相符,甚至適得其反。事實上,擁有大片殖民地的國家(如英、法),其經濟發展速度反而不及那些殖民地很少(如德國)或根本沒有殖民地的國家(如瑞士和北歐各國)。其所以如此,原因則比較復雜。首先,由於英、法等國對海外市場的佔有和控制往往並不是完全依靠其商品本身的競爭能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仰仗與其殖民地的特殊關系,所以從長遠來看,對殖民地市場的過分依賴不利於宗主國工業競爭能力的提高,也影響了對其它國外市場的開拓。相比之下,那些很少或根本沒有殖民地的國家卻更加註意不斷提高其工業的競爭能力。因為對他們來說,既然不能依靠與殖民地的特殊關系,所以要想打入國外市場就只有完全依靠其商品本身的競爭能力。其次,由於大多數殖民地的經濟結構都相當落後,人民購買力很是低下,所以對宗主國商品輸出的吸納能力並不很強,遠不如當初的期望。再者,英國對其殖民地的大量資本輸出也嚴重影響了對其本土的工業投資。

㈥ 英國的歷史是怎樣的

英國的歷史可分為古代不列顛(從約公元前第3世紀伊比利亞人來到大不列顛島,到公元4世紀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中古時期(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爆發),近現代史(從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到至今)三部分。

㈦ 你都怎麼評價英國

英國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國家,那裡有很多很好的大學,比如說,牛津和劍橋大學,也曾經是我想留學的地方。但是現在國家發展的可能不是那麼好,開始在走下坡路線了,並且也脫歐了。

㈧ 英國的近代發展史是怎樣的

我看了幾個,感覺這個總結的更適用於考試,希望你滿意

階段一:18世紀中期以前的英國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革命背景和原因
①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興起和發展。(革命發生的經濟基礎)
手工工場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資本主義農場和牧場出現。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②階級關繫上,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出現,並利用議會有權通過征稅法案的權力同國王做斗爭。(階級基礎)
③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這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
④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成為革命發生的導火線。
2、革命的特點、任務和經過
特點: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打著宗教旗幟.任務: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
過程:①標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②內戰: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內戰,最後,議會軍在克倫威爾指揮下經納西比等戰役打敗王黨軍隊,結束了內戰。③成立共和國:1649年處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克倫威爾是實際的軍事獨裁者。④復辟: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從過程看,這是英國革命中的一大麴折;從當時混亂的政治形勢看,也是力量尚小的資產階級維護革命的策略。正是在當時政治斗爭尖銳形勢下,政黨開始形成,出現輝格黨和托利黨。⑤完成:1688年「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
3、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和革命的影響
建立:1689年,議會通過的限制王權、約束國王行為的《權利法案》,這標志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確立。(到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
國內意義:以君主立憲製取代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世界意義: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要求推翻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同時,也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世界近代史的到來。(註:「新時代」「新的歷史時期」並無根本差異,實際做題時靈活判斷。)
二、啟蒙運動興起(此時不作具體要求,只作為英國歷史的過程整合)
三、世界殖民霸權地位確立(非考試內容,不須詳記,只作為一般過程了解)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階段二: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的英國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一、工業革命
1、概念:又叫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到大機器生產的飛躍。它既是生產領域大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場革命。
2、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
3、條件:① 圈地運動獲得大量的勞動力;② 海外活動積累了豐厚的資本;海外活動和殖民戰爭使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大;④ 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
4、完成:到1840年左右,機器大生產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機器製造業建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5、突出成就:首先開始於棉紡織業並推動了紡織業的較大發展;克服了自然條件限制的改良蒸汽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具體為:① 棉紡織業:珍妮紡紗機(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② 動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③ 交通運輸: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1807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
6、主要影響:(注———此階段不必擴展,緊扣英國的發展狀態進行整理)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二、政治狀況:
① 逐漸發展壯大的資產階級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
② 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三、殖民活動和對外關系
1、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2、亞洲革命風暴中,阿富汗、印度舉行反英起義;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3、這一時期,主張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英國,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多次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

階段三:19世紀70年代~一戰的英國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向帝國主義過渡]
一、政治經濟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展開,英國由於可以在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榨取巨額利潤,便將大量資本輸往國外,不注重技術設備的更新,工業發展速度減慢,被美、德超過,到19世紀末,工業產值退居世界第三位,失去了19世紀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與此同時,以科技、壟斷、效率為特徵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以自由主義、政黨政治、代議制為特徵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開始在英國形成。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在英國逐漸走向成熟。
二、對外關系
在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下,實力對比變化及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等,加深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德國崛起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德矛盾在殖民地問題上激化,逐漸發展成為「一戰」前帝國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同時,迫於實力相對下降的現實,英國放棄了長期以來不與任何國家結盟的「光榮孤立」政策,利用法、俄同德國的矛盾,於1904年和1907年先後簽訂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形成協約國集團,對抗1882年形成的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兩大軍事政治集團擴軍備戰,相互爭奪,矛盾激化,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三、殖民活動
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英國參與列強瓜分世界,最終建立包括亞洲、非洲、大洋州、拉丁美洲等地的龐大殖民體系。其殖民地比本土大150倍,「大英帝國」進入全盛。對中國,在瓜分狂潮中,強租新界,最終佔領整個香港;夥同列強組成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階段四: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
[世界霸主地位動搖]
「一戰」後英國實力衰退,其國際地位產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1、經濟上,由戰前的債權國變為債務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移到紐約,英鎊地位動搖。1924年,工業產量才超戰前水平。
2、國際政治上,英國雖然聯合法國控制了國聯,打擊了美國,也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英法主宰世界的國際政治格局,但是,以英國為核心的歐洲這個國際關系中心舞台開始向美、日所在的美洲和亞洲伸展,美日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加,威脅著英國的國際地位。
3、國內政黨政治發生變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戰後經濟的衰退,自由黨實力下降,標榜社會主義的工黨崛起,並取代自由黨同保守黨輪流執政。
4、軍事上,美國通過華盛頓會議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英國自18世紀以來一直掌握的海上霸權被打破。
5、殖民體系動搖。由於經濟實力下降,對殖民地的統治力量削弱,難以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同時,在「一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影響推動下,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識進一步增強,戰後民族解放運動形成高潮,英國殖民體系遭到極大沖擊。如1922年,「華夫脫」黨領導埃及獲得初步的獨立;1921年,英國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統治享有自治權,英國國名也有「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6、對外關繫上。
①英國在歐洲奉行「勢力均衡」政策,扶德抑法,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拒絕加入法國組織建立的「歐洲安全保證體系」。
②1929-1933年經濟危機後,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英國處於維護本國利益、禍水東引等原因,實行綏靖政策,結果,助長了法西斯侵略氣焰,也引火燒身。
③二戰爆發後,面對德國發起的「不列顛之戰」,在首相丘吉爾領導下,放棄綏靖政策,英勇抵抗德軍,成為歐洲抵禦法西斯侵略的堅強力量,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階段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
[世界霸主地位徹底喪失]
1、霸主地位喪失
由於二戰中再度遭削弱,實力下降,英鎊地位完全為美元取代。兩極格局下,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英國的國際政治霸主地位也徹底喪失。隨著大國地位的下降,同法國等步調趨於一直,推行追隨美國的戰略,依靠美國資本的援助,接受馬歇爾計劃,成為美國冷戰政策的宣傳者和追隨者,如:配合冷戰加入「北約」。
2、恢復與發展
通過加強國際經濟聯系、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及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措施,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介於蘇聯威脅日益嚴重和美國經濟滲透、政治控制的不斷加強,1967年,參與成立「歐洲共同體」,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隨著力量的增強,同西歐國家一起,開始為提高自己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努力,並沖擊著美國的霸主地位。
3、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在戰後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中,英國被迫承認印度、巴基斯坦、緬甸、蘇丹、奈及利亞等亞非國家獨立。1997年中國從英國手中和平收回香港。

㈨ 英國歷史是怎樣

英國歷史概述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
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歷史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政府上台。

北歐海盜與英國人

最早的英國人並不說英語。大約公元前3000年,從地中海來的伊比利亞人在布列顛登陸,而後,是從歐洲大陸來的凱爾特人,再次是羅馬人。他們都不說英語。今天的英國人自稱他們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後代,他們來自於歐洲北部,屬於日爾曼人,他們說的是最早的古英語,這批北歐海盜是農夫、漁民、商人、鬥士,又是航海者,作戰勇敢,將凱爾特人擊敗到蘇格蘭和威爾士山區。

大約八世紀,又一批北歐海盜維京人(VIKING)入侵布列顛,他們來自於北歐的挪威、丹麥(今天的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有一部分他們的血統),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的盎格魯王國,終於在十世紀末,丹麥國王成了英格蘭的主人,英格蘭王逃往諾曼底,為諾曼人的入侵埋下了種子。11世紀初,諾曼底人借口幫住英格蘭王,乘虛入侵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人本身也是一批北歐海盜。

1588年,英軍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國的海上霸權鋪平了道路。隨著瓦特的蒸汽機的發明,英國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業革命,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海外原料與市場的需求,英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已成了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國。

英聯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包括現今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約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語由此傳遍全世界。

二戰後,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但獨立後的殖民地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互相幫助,成立了英聯邦。英聯邦國家承認英國女王是本國的最高元首。英國女王還定期向一些英聯邦國家派遣總督,作為女王的代表,名義上管理這些領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㈩ 英國的歷史是什麼

英國歷史始於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亦是後來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其源頭可追溯到羅馬統治時期,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和威爾士以及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具體來說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到了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並且自稱日不落帝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並且在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你認為英國歷史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37
伊朗新年是什麼時間 瀏覽:466
丹頂鶴在中國哪裡越冬 瀏覽:217
伊朗石油怎麼運輸到中國 瀏覽:431
二戰義大利美國哪個更強 瀏覽:17
建行在越南取錢手續費多少 瀏覽:446
抄底伊朗什麼意思 瀏覽:50
中國移動語音如何設置 瀏覽:13
英國什麼時候實行炮艦政策 瀏覽:941
ems寄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591
為什麼要去印尼盾國家打工 瀏覽:98
中國電信怎麼看電視 瀏覽:862
印尼的果凍果是什麼 瀏覽:681
1885年英國什麼報紙停刊了 瀏覽:563
在北京申請英國t4簽證要多久 瀏覽:6
勞森為什麼來中國了 瀏覽:664
伊朗為什麼不把油賣給中國 瀏覽:511
中國為什麼會出現赤腳醫生 瀏覽:91
印度舞腰鏈怎麼用的時間長 瀏覽:578
在越南買一頭牛多少錢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