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於17世紀中期爆發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並非偶然發生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社會根源。
(一)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它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最基礎的條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國的海外貿易和掠奪。
2.海外貿易的拓展,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手工工場在制呢、採煤、煉鐵、造船等領域建立並得到發展。
3.隨著制呢業的發展,「圈地運動」愈演愈烈,英國農村出現許多的資本主義牧場和農場,同時出現農業工人。在英國,資本主義已深入農村。
(二)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他們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推動者和領導階 級,是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的必要條件。
海外貿易和掠奪的進行,圈地運動的發展,使英國的銀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場主積累了大量的資本,逐漸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在農村經營農場和牧場的農場主和牧場主,有的也經營工商業,他們成為新貴族,同其他資產階級分子有著共同額利益。
(三)客觀條件——海上霸權的確立
16世紀統治英國的都鐸王朝在竭力削弱舊貴族的勢力,同時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打敗了老牌的殖民強國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權,這一切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封建專制統治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矛盾,成為英國社會的根本矛盾,它們矛盾的不斷激化,最終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
(五)直接原因——封建王朝專制統治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
17世紀,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專制,經常觸犯到資產階級的利益。又實行宗教專制,迫害「清教徒」。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六)思想基礎——清教運動
宗教改革後,英國國教在英國確立統治地位,清教運動主要目的是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這與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並未取得對封建主義的絕對優勢,資產階級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論體系,藉助清教運動這一形式成了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的主要選擇,它成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望採納
B. 英國為什麼要確立君主立憲制
英國的共和制嘗試失敗後,當時的情況需要有一個統治者來平定混亂的政局.但資產階級不可能再將自身命運交付給一個封建統治者,因為二者的階級利益是完全對立的.因此他們採取了頒布《權利法案》,並逐步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C. 英國封建國家是怎麼樣形成的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
7世紀初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
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
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
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
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
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D. 什麼是公營電視
公營型主張廣電不應用於商業目的,而應完全服務於社會公益。同時,廣電的經營管理、業務政策與節目內容,須接受全體國民之代表的監督與管理。英國廣播公司(簡稱BBC)是典型的公營體制媒介。BBC是以國會撥款,收取納稅人「執照費」為經費來源的公營廣播電視機構,這種體制決定了其不易受商業力量操縱,能夠獨立且中立地服務於英國人民。「反商主義」深深地植根於BBC的文化中,遠離商業利益成為BBC的一個重要特徵。加之BBC受到發展初期「瑞思主義」所強調的「引導公眾品位」的文化影響,使它長期以來一直行走在「公正性、公眾性、公益性」的形象之路上。在這樣一種體制及文化氛圍下,BBC的形象訴求表現為「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上最具創造力、最值得信任的廣播組織和節目製作人,我們希望通過提供新聞、教育和娛樂等服務來滿足所有英國觀眾的需求。」
E. 英國公商並營的雙重體制有哪些特點
公商並營是西方自由主義國家廣電體制的一個主要類型。為國家所有但由公司在社會各界參與下自主經營的電台、電視台。主要特點是:資產為國家所有,但電台、電視台保持相對獨立性,作為「特殊法人」存在,實行企業化管理和運作;根據法律規定,組成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進行領導管理,其成員有較廣泛的社會代表性;政府依法加以規范和監督,但具體業務由電台電視台自主進行;經費來自受眾繳納的視聽費和國家撥款,有的輔以廣告收入。
網上看到的,望採納。
F. 1.英國是一個典型的私有制的資本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還保留有一些國有公司
英國是一個典型的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資本主義國家,他也有國有企業呀,每個資本主義國家都有他的國有企業,但是他的國有企業私有的
G.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意義是什麼它為何會誕生在英國
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英國發起,進而在全世界得到傳播和發展。工業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有著非常巨大的意義。
第三,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
第四,工業革命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無疑是人類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英國從此成為了日不落帝國,開始在全球擴張,成為了霸主。而對於世界來說,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H. 英國為什麼是單一制國家
英國是「地方分權型」的單一制國家(在承認一個統一國家的前提下給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權),只有一個中央政//府,但是四個部分都是自治的,然而權力就不如聯邦制的大,中央對地方的財政、立法、司法都嚴格控制。比如美國的各州可以自行制訂法規,有時甚至與聯邦法律不一致。英國地方制訂的法規就要經中央審批。
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名義上是國家,實際上是自治地區。(北愛爾蘭沒有官方國歌,民間通用《倫敦德里小調》。另外,美國的各個州都有自己的州旗。)
I. 英國的自由經濟體制最早是怎麼形成的
一、英國的歷史與政治背 二,從出版自由到新聞自由
J. 為什麼英國是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就是作為君主你保留皇室,但是部分權利移交給議會(國會美國叫法),當時英國有大量海外殖民地,因此形成了龐大的資產階級,後來資產階級造反,英國皇室為了保留皇權,就把權利移交給議會管理(議會是由資產階級構成的),造反的原因是皇室對資產階級稅收太高!!至於立憲也就是建立憲法,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基本發展律例!君主憲法一般第一是效忠皇室 第二是軍隊獨立 第三法律 其他經濟 教育 政治 外交 醫療等等都是憲法的構成!等於就是基本國策!後來歐洲其他國家如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瑞典、普魯士、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俄國等都建立君主憲法,因為英國資產階級造反其他歐洲國家也造反沒有辦法下那些國家只能模仿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