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二戰英國盟友有多少

二戰英國盟友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11-16 17:24:09

1. 英國盟國有哪些

歐盟成員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都是。
歐盟成員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義大利(六大創始國)、希臘、英國、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芬蘭、丹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塞普勒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上英國一共27個國家。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美國、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冰島、義大利、盧森堡、挪威、荷蘭、葡萄牙、英國(1949年4月4日十二創始國);第一次東擴:(1952年2月18日)土耳其、希臘;第二次東擴:(1955年5月5日)聯邦德國;第三次東擴:(1982年5月30日)西班牙;第四次東擴:(2002年11月決定接納)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第五次東擴:(2004年3月29日)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7國正式遞交了他們各自國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法律文本,從而成為北約的新成員。

2.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些國家和中國是同盟國

英國,美國,法國,中國,荷蘭 共29個國家.

3. 二戰時期英國和德國是盟友還是敵人

敵人。英國屬於盟軍陣營,德國屬於軸心國陣營。兩國打的很熱鬧。前期德國發起不列顛戰役,大規模空襲英國,後期英國協同美國對德國開展戰略轟炸。德國還向英國本土發射了幾萬枚v1,v2導彈。

雙方在大西洋,北非打的也很慘烈。

4. 英國的盟友有哪些

英聯邦-一大堆,比如:澳大利亞 紐西蘭 加拿大等等
美國-在獨立後明確與英國\"互補干涉\"但是一戰後鐵腕關系形成.冷戰中成為一級同盟,同屬於北約軍事集團的頭號強國.
法國-曾經和大英帝國有著悠久淵源,但是在拿破崙時代是反法同盟國的結盟國,法國革命後約100年中關系不斷友好,後成為歐洲鐵腕結盟.
歐洲各國-英國曾與西班牙進行過空前的戰斗,解放了歐洲許多小國,樹立了大國風范.
歐盟-發起者之一,有首腦地位.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

5. 關於二戰中的英美盟軍

美英是盟國,在世界正式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前,美國表面中立實際上已經採取了《租借法案》等措施幫助盟國特別是英國了。
聯合作戰有:
北非戰場:蒙哥馬利(英)和巴頓(美)對以隆美爾為主的德意軍隊的作戰,並將隆美爾趕出了非洲。
亞洲戰場:太平洋戰區英美海軍聯合對日作戰,以美國為主導。中印緬戰區中英美聯合對日作戰。
歐洲戰場: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佔領義大利的戰役。還有最著名的諾曼底登陸。

美國給英國的援助對英國能夠堅持跟德國對抗是相當關鍵的,美國一共提供給英國200億美元的援助——這相當於1950年抗美援朝時中國國內生產總值(58億人民幣)的十倍。

6. 為何英國重視一戰甚於二戰

三點原因。

一是英國在一戰期間死亡的人數遠比二戰要多的多,造成的英國人的民族傷痛遠比二戰大得多。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英國在一戰時,本土約4500萬人,四年大戰下來,軍民死亡約100萬,傷166萬。相當於每2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受到了戰爭創傷。

除了死傷兩百多萬人外,由於一戰是典型的壕溝戰。士兵在暗無天日的壕溝中,活的如同螻蟻一般。所以很多身體沒受傷的人,精神也呈現了不正常的狀態。這些人日後無法融入到正常生活中,喪失了繼續勞動工作的能力。這種絕望是令英國人無法忘卻的。

所以說。一戰對於英國,其影響,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相比之下,二戰對世界的創傷更大。但對於英國的戰爭創傷卻小很多。


英國在二戰期間,本土人口約4700萬,但五年戰爭下來,死傷只有45萬左右。這個數字遠比一戰要小的多。(僅凡爾登戰役的死傷就比英國在整個二戰期間的傷亡都要大)

第二個原因,英國人不怎麼願意承認,但卻是眾所周知的。那就是:英國在一戰,是絕對的主角。無論是在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還是日德蘭,英軍都是協約國的頂樑柱。

可以說,如果沒有英國,同盟國早就把法國和沙俄打崩潰了。

最後,協約國打贏一戰,同時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英國聯手法國逼退美國,讓美國控制歐洲的時間推遲了25年。這也都是英國人值得吹噓的一件事。

而到了二戰,完全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二戰的主角是蘇德美。英國就是個打醬油的存在。法國也是如此,典型的龍套角色。有它們沒它們,根本不影響二戰的進程。



其實,這種主角與配角的身份轉變,也就是為什麼在安理會五常中,中美俄三國喜歡紀念二戰,不怎麼重視一戰的原因。

中國與美俄,也不是沒參加過一戰。俄羅斯不必多說,沙俄就是因為一戰而垮台的;美國參加一戰時,諸如麥克阿瑟、馬歇爾、尼米茲和巴頓等後來在二戰期間叱吒風雲的人物,當年都到過歐洲前線。咱們國家雖說沒有派兵,但也派了十幾萬勞工。

只不過咱們和美俄,在一戰時都給英國配戲的小角色。戰爭打完後,勝利果實,中美俄沒分到多少。大頭都被英法瓜分了。

因而對於一戰,中美俄都不怎麼願意提。只有英法喜歡紀念。紀念它們最後的余暉。



第三個原因是英國人在一、二戰前後心態上的轉變導致的結果。

第一次世界結束後,雖然戰爭勝利了,但英國也欠了一屁股債。從地主黃世仁變成了雇農楊白勞。一戰後的倫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國皇家海軍,亦喪失了霸主地位,被迫與美國海軍平起平坐;各個殖民地也陷入了民族主義的浪潮,讓英國難以繼續維系統治。

一句話總結,就是受一戰影響,英國的霸權地位動搖了。

所以一戰結束後,英國 社會 普遍的反應不是為了勝利而狂歡,而是感到迷茫。

迷茫堂堂大英帝國就真的無力回天了?

1919年離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也就僅僅過去20多年而已呀。

當這種迷茫情緒渲染了20多年後,到了二戰結束時,英國人反而不糾結了,看開了。

夢碎了?碎了就碎了吧。

輝煌不再了?不再就不再了吧。

反正也追不上了,那乾脆就不追了。

在這種心理轉變下,英國人默認了自己超級大國地位的轉讓,不再感到有什麼奇怪的。

這種現象,就好比某人第一次被甩,往往是他最難接受,最難以忘記的經歷。後面隨著被甩次數多了,被甩的麻木了。這個人反而習以為常了,不難受了。

其實一戰二戰英國都重視,只不過英國更願意提一戰而不願提二戰,因為一戰作為戰勝國自己覺得很榮光,雖有傷亡但在全球利益沒有損失。而二戰英國雖是戰勝國,除了傷亡很大之外,其在世界上的利益損失太大,許多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昔日的世界霸主淪為二流國家。

在亞洲東南亞、在緬甸居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滾尿流,很傷英國紳士的面子。一向強大的英國皇家空軍差點被德國空軍消滅,要不是兩個皇家空軍冒冒失失地去轟炸柏林,希特勒盛怒之下,把攻擊英國機場和英國空軍的飛機調去轟炸倫敦,讓英國空軍贏得喘息的機會,英國真的危險了,因為英國是島國,制空權太重要了。這些話題都是令紳士們傷心的,誰願意提呢。

我們中國的關羽喜歡提過五關斬六將,不願提走麥城,道理都一樣。

因為一戰時英國米字旗飄揚在世界各個腳落,大不列顛帝國作為老牌帝國戰勝了德奧的挑戰,為了慶祝 歷史 性勝利丶在全球最大英聯邦殖民國內耀武揚威,歌功頌德而形成的盛大節日。
而二戰英國不再是主角,曾因綏靖政策屈從德國,敦刻爾大撤退狼狽不堪。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盡喪日寇之手,江河日下。而新崛起美丶蘇充當了二戰主角,滅德國丶逼日降,昔日老大帝國屈與中國丶法國為伍,共同成了聯合國五常。
隨著全球形成了要獨立丶要解放的浪潮,英國全球殖民主義受到了重創和瓦解,英聯邦也不再是鐵板一塊。英國地位不斷下降,甚至跌落前三名。二戰風頭盡被紅場蓋過,西方權柄盡歸白宮。英國也只能隨波逐流了。
對比中國,英國經二次世界大戰跌落霸主之位,而中國從百年苦難躍升為主要戰勝國之一,與英國並列五常之列,中國紀念抗戰的 歷史 性勝利的熱情高漲,也永遠超過了英國。

樓上各位看官的觀點都有道理。個人認為,「一戰」的時候,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戰,英國必須捍衛既得利益和地位,所以很重視,而且「一站」後英國是戰勝國,是主角。「二戰」時,英國已經不是世界霸主,沒必要消耗自家人力物力財力去碰「德國」這塊硬石頭。敦刻爾克大撤退和英倫空戰以後,英國被德國打慘了,只能勉強自保,更不光彩。後來在歐洲戰場唱主角的是蘇聯,在亞太戰場唱主角的是美國,英國作為配角也不怎麼光彩,何況在印緬戰場還被小日本打得很狼狽。最後的反擊——諾爾曼登陸戰,如果沒有美軍這個強有力的盟友,英國也沒有能力獨自登上歐洲大陸作戰……。所以英國人更願意提「一戰」。

這么說吧,好歹一戰英國人當仁不讓的主角,日不落帝國的光輝照耀那,凡爾賽合約的簽訂英國人主持,戰後的世界離不得英國人的張牙舞爪。而二戰時英國虧虛啊,扎扎實實的配角!能維持下來,虧得讓渡了諸多權益給當年的殖民地——美國,丟人哪!戰後整個殖民體系崩潰,國際政治影響力一落千丈,貴族淪為徹徹底底的破落戶。一戰英國人光榮體面,二戰英國人窩囊憋屈。

誰都願意提自己過五關斬六將,誰願意閑著沒事兒總提自己走麥城呢。

所以,俄羅斯人每年都會紀念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卻很少會提一戰的時候被德國人打的有多狼狽。

因為,第2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是一場對俄羅斯人來說史詩般的大戰,哪怕今天蘇聯已經沒了,自認為承接了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也特別願意拿出來紀念一下,給大夥看看自己當年有多英勇。

英國正好相反,第1次世界大戰雖然英國人贏得也非常吃力,但畢竟最終他還是取得了完勝,可以說第1次世界大戰能夠打贏德國,那是在英國人的領導下搞定的。

首先,戰爭開始之後義大利人馬上倒戈。


為什麼,憑借的是英國人的威懾力。

義大利人和德國人簽條約的時候加了一條:你跟誰打都行,但是你要是跟英國人打,對不起,我不會加入的。

於是,當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德國人對英國宣戰,義大利人就第一時間說:德國,咱倆拜拜,我跟你說過,我絕對不會和英國人干仗的。

緊接著,英法聯軍在西線和德國人開始了拚命的廝殺,吸引了德軍絕大多數的武裝力量。

但與此同時,在坦能堡之戰中德軍以15萬軍隊擊敗俄軍25萬,幾乎將其全殲。


從那之後,把沙俄打的幾乎已經失去了和德國人作戰的膽量。

陸地上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海上也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戰,日德蘭海戰。英軍集中151艘軍艦,德軍集中99艘軍艦。

英軍占據絕對的數量優勢,但打的不好,被擊沉11.3萬噸,而德軍只被擊沉6.2萬噸。

雖然德國人作戰能力要遠超英國人,損失也比英國人小得多,可是經過了日德蘭海戰之後,德國已經沒有再和英國人開戰的勇氣了,實力小損失不起。


所以,只好將主力艦隊撤回本土,然後用潛艇破擊戰的方式,試圖逼英國人就範。

在潛艇破交戰的打擊下,擊沉了協約國超過5000艘船隻,但英國最終沒有被德國人擊垮。

就在雙方打的精疲力盡的時候,美國人參戰了,出兵200萬,加入到了英國一方成為壓垮德國人的最後一顆稻草。

所以,美國在整個一戰中的重要性比英國人要差,並且不具備領導力,而法國作為英國人的小弟,整個一戰那也是為英國人馬首是瞻。

英國人可以理直氣壯的說,第1次世界大戰是在我的領導下打贏的。

打贏了之後,英國人繼續擁有甚至可以說有了更強的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力。

巴黎和會,英國領導人拿著筆和尺在地圖上那麼一畫就能決定一個國家的疆域。

可以說,一戰之後的巴黎和會成了英國人表演的舞台,法國則亦步亦趨,配合的天衣無縫。


至於美國人,沒有什麼人會重視他們的感受。

一戰的時候英國如此硬核,他當然要經常紀念了。

可是二戰卻不一樣了。

二戰是英國人走向衰落的起點,二戰爆發之前英國人還能在歐洲局勢甚至是世界局勢上擁有無可替代的影響力,但是二戰爆發之後英國人被德國、日本逼迫的焦頭爛額,不得不向蘇聯和美國求救。

所以,丘吉爾在和美蘇兩國領導人會議的時候多有抱怨,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小跟班,在美蘇兩個大佬面前沒了過去那種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

但是,他也只能忍著,因為如果沒有美蘇兩個國家,二戰是必然會失敗的。

從貢獻上來說,英國人的貢獻也是遠遠低於美國和蘇聯。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打贏了太平洋戰海戰,幾乎全殲日本聯合艦隊,還在日本本土種了兩顆蘑菇。


大西洋海戰如果沒有美國,英國人早就被打垮了。

對德的戰略大轟炸主力也是美國人。

所以,戰爭結束之後,大西洋和太平洋被美國所控制,英國人只好從這里撤走了。

戰爭期間,美國還支援了盟友超過2,000萬噸的物資,其中大部分都是被英國人接收了,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英國人連飯都吃不上了更不要說打仗。

和蘇聯也不能比,整個蘇德戰爭德軍死亡380萬,被俘300萬,其精銳幾乎都喪於蘇聯人之手。


蘇聯也是二戰期間第1支進入柏林的盟軍部隊,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絕對主力。

所以,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英國人在二戰中的貢獻要比前兩位差的多的多。

陸地上英國人相當於一戰時期的義大利,海洋相當於一戰時期的法國,總之和真正的主力要差得遠。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比不上東方戰場上我國對二戰的貢獻。

而且,戰爭結束之後霸主易手,形成了美蘇兩強爭霸的格局,英國人只好在全球范圍內戰略收縮,百超過90%的殖民地獨立。

在二戰前,他控制了3,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戰爭結束之後只剩下不到30萬平方公里了。

於是,從一個世界級大帝國退化成一個小小的島國,這有什麼可紀念的呢?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同樣是世界大戰,同樣有英國參戰,同樣給英國帶來了改變,但是改變的性質不一樣。

經過一戰之後,英國的世界老大地位雖然受到美國挑戰,但表面上英國沒有受到明顯削弱,殖民地還有所增加。

經過二戰之後,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國家,失去了歐洲和世界主宰的地位,還把巔峰時期得到的殖民喪失殆盡。

所以英國人對二戰的紀念沒有一戰那麼隆重,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關羽再生,他一定對過五關、斬六將和水淹七軍津津樂道,對自己走麥城那段經歷羞於提起。

雖然兩次世界大戰,都因為美國的參戰而讓勝負天平向英國等國一方傾斜,但是一戰中英國還是主角,至少分量跟美國一樣重。

在二戰中,美國的成為戲份最重的男一號,英國變成了配角,心裡的失落是難以言狀的。

所以,英國人對一戰更懷念,紀念的時候更動情。

一戰是在1914年結束的,五年之後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就將每年的11運11日定為一戰紀念日。

每年的雙十一,中國人忙著往購物車里放東西,英國上至國王首相,下到黎民百姓,朝野人士都在忙著紀念一戰。

英國人隆重紀念一戰,還有一個意思在裡面,那就是對生命的尊重,悼念在戰爭中陣亡的將士,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來自先烈付出。

一戰英軍傷亡超過100萬,僅僅索姆河一戰傷亡就是二戰總傷亡的幾倍,所以一戰比二戰更觸動英國人的靈魂。

2020年的一戰勝利紀念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身著黑色套裝,表情凝重出席了紀念儀式,當英國國歌奏起的時候,女王潸然落淚,向陣亡將士致敬。

一戰後,英國政府在曼徹斯特豎立起一塊巨大的碑石,紀念著一戰戰死的軍人;而在愛丁堡的陸軍博物館裡面,有好幾個大大的紀念冊,詳細記錄一戰、二戰之中英國軍人的陣亡情況,包括姓名、籍貫、在哪次戰斗中陣亡的,都有來有去、一清二楚。

很多人都說英國紀念二戰沒有一戰隆重,是因為二戰之後英國失去了世界霸權,世界主宰地位被美國替代。

其實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就日漸衰落,世界經濟格局就發生改變。

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在海外一年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據了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百分四十三。

一戰讓英國政府花去了430美元,不僅有大量的黃金儲備流失,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淪為了凈債務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戰前美國的黃金儲備猛增,從20億美元飆升到40億美元,美元替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

但是英國通過一戰,不僅鞏固了它一戰以前的海外殖民地,還從戰敗國德國手裡得到了原屬於德國的東非等殖民地,奧斯曼士耳其控制的中東領土也落入英國囊中。

不僅如此,英國的政治地位經過一戰也沒有明顯下降,戰後的巴黎和會上,美國提出要建立國際聯盟,企圖通過國際聯盟建立美國主導的新秩序。

可是1920年國際聯盟建立後,英國和法國卻成為主角,美國卻連大門都沒有進。所以一戰對英國來說有得有失,得比失多。

但是二戰就不同了,二戰美國出力最大,歐洲和亞洲戰場美軍演的都是重頭戲,無論是英國、蘇聯和中國都接受過美國的大量援助,英國成為可憐的配角。而且二戰之後,英國失去了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聯合國中美國成為老大。因此,英國對二戰的紀念熱情自然不會有紀念一戰的熱情高。

俄羅斯人看重二戰,英國人看重一戰,二者站的角度不同,聚焦的著力點就有偏差,表現出的態度就不一樣。

俄羅斯人有很明確「功臣心態」,我們為二戰付出這么大的犧牲,戰後的利益分配不能沒有我們。所以,盡管一戰俄羅斯人傷亡也是相當慘重,然而一戰宣傳的火候總是欠缺。

英國人在二戰里猶如「最佳配角」,但畢竟沒有「主角光環」,他們更懷念一戰里的戰場雄姿。 其實,對於大英帝國來說,一戰的意義更加非凡,有著值得懷念的重大價值。

大英帝國曾經何其輝煌,「日不落帝國」的土地上總會有陽光在照耀, 很多人會說一戰打殘這個龐大帝國,但是一戰又何曾不是把這個帝國推向最頂點呢?

一戰前夕的英國並不好過,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都遇到瓶頸,就連本土的蘇格蘭、威爾士都在鬧事,前者要求自治、後者要求政教分離。一戰爆發,轉移英國內部的抗議情緒,隨之形成新的英國認同感。

一戰里的英國那是硬扛的漢子,跟德國、奧匈是打出一身的傷痛,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後期參戰的美國,耗費的錢財和贏得的影響力,都要小的多。在本質上,英國人認為自己是基於道義而戰,而不是出於利己。

一戰後的英國,帝國的規模達到最大,帝國的榮光還是耀眼。一戰摧毀好些大帝國,沙皇俄國倒台、奧匈帝國被分裂、德國陷入混亂…… 英國人分到奧斯曼帝國的不少領土,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和外約旦,以及原來德國在東非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

戰爭的勝利還加強大英帝國和自有殖民地的良性聯系,盡管戰爭增加雙方之間關系的變數,但是戰後初期的英國本土依然能夠操控各殖民地,像印度這樣獨立意識比較強的地區,英國人還是玩得游刃有餘。

此外,對於接下來的二戰爆發,英國人的認知是「一戰的繼續」,確實二戰的爆發跟一戰的戰後處理有著直接關系。這一點也可以從德國納粹的認知得出,他們認為「一場戰爭的失敗要靠另一場戰爭來改變」。

各種原委的疊加,導致英國人更加重視一戰,而不是二戰。 簡單來說,英國人更懷念一戰帶來的最後榮光,而不是二戰里辛苦跟班的角色,那時候打怪升級的已經是美國人。

這個問題不是問題。第一二戰發生在一戰之後,英國怎麼選擇重視誰?第二一戰是出於爭奪殖民地等特權分贓不均引發的戰爭,二戰則是正義,戰爭與生存的自衛戰爭,沒有可比性。非要選也只能是二戰更重要。

這個問題應當這樣問。英國一戰後喪失全球霸權地位為何要甚於二戰完結的程度。

現在我答一下。一戰英國及其協約各國同同盟國之間爆發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上億人口捲入戰爭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打敗德國,奧匈帝國等傾其整個英聯邦的大量物資,國外資產等,最典型的就是,向美國購買大量武器彈葯,不僅外債被清除,還欠了美國不少。

戰後,又忙於恢復國內當時凋敝的經濟,在軍事裝備上逐漸放緩腳步,雖保有大量殖民地,但各地民族獨立運動使得英國疲於應付,且戰爭給殖民地帶來極大的負擔,殖民地相對於本土,本身就是累贅。

不巧的是,經濟危機在戰後十幾年內就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英國又遭重創,美國雖然在字面上也很慘,但原本已經超過英國的資本則因此繼續保留了下來。

轟炸機裝配

二戰英國的本土收到法西斯國家的轟炸,在戰後則不得不留更多的心思在本土,美國則在二戰一開始賣軍火大賺特賺,直到珍珠港事件發生,美國在軍火生產的刺激下不僅極佳的解決了 社會 福利疲於解決經濟危機的困難,還使得美國公民參與生產積累了不少全民財富,英國不一樣的是,自一戰開始國際地位下降,日不落帝國需要美國的軍火,不難理解,美國已經超越了英國已成既成事實。從此英國霸權地位難復。而二戰也加深了這一現象,綜合國力不夠怎能稱雄稱霸,經濟地位決定了一切,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等同於黃金,美元徹底代替了英鎊的地位。(戰後全球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在美國)

坦克生產裝配

英國的衰落始於一戰,並且表現出不可復興的跡象,二戰帶來的危機或影響只是時間問題,不管危機何時到來,英國的霸權都不能避免被美國取代。

補給等待運輸

二戰時期美國的生產能力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的,全球最強火力,後勤補給,更重要的是各反法西斯同盟國家都接受了美國大量的軍用物資,飛機,坦克,卡車不等。這也佐證了早在二戰結束時美國已經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了。

原因是他們最後刷存在感,另外英國在一戰中是擁有話語權,這是他們重視的原因,相反英國在二戰中他們是老二,老大是美蘇,也就是說老二有啥好紀念的。

一戰,雖然英軍有重大傷亡,但他們傷亡人精,卻在舊中國面前不值得一提,咱們舊 社會 在一戰中有兩千萬人員傷亡,絕對是一戰所有國家的總和,而英國在一戰死亡人數才一百萬人,英國重視一戰甚於二戰,目的是剌激某些大國?假裝貓哭耗子嗎?要知道一戰之前我國舊 社會 差點被八國聯軍瓜分了,而且還火燒圓明園,還犯下各種嚴重罪行,英國倒好,偏偏紀念一戰,他們是什麼意思?起碼14億分之一的我,至少這樣認為。

英國擔任霸權國的時間太長了,他們在全球都有殖民地,現在的英屬成國,也以前的英國殖民地,目前英國還不承認自己沒落,繼續勒緊褲腰帶來製造航母,抱著美國大腿來蹭熱度,還在亞洲和南美顛倒黑白。

英國軍隊在一戰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一戰要是沒有英國還真是難打,雖然他們處沒落時期,但他們 科技 擁有一定的話語權,這就是英國保持不完全衰落的原因,二戰中各國都沒有雷達,英國倒好,破解了希特勒的密碼,讓其處於不敗之中,一戰時期的英國也是在航母方面領先全球,也就是說有戰略目光。

另外一戰中的英軍為了防止德國陣營的偷襲,提前部署戰壕陣法,說白了各國戰爭以戰壕為主要掩體,要知道英軍在掩體中生活很長時間,受盡折磨,也就是說日曬雨淋、蚊叮蟲咬、各種疾病傳染等,不單是身體受盡折磨,而且精神崩潰,這種情況下,英國已經記錄史冊,這就是英國重視一戰的其中之一原因。

結語:英國重視一戰,原因他們掌握語權,輕視二戰,是英國變成了老二,不值得一提。

7. 二戰時期的盟軍指哪些國家

主要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

其他盟國包括: 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7)二戰英國盟友有多少擴展閱讀:

隨著東西方冷戰的加劇,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變為競爭對手,蘇聯佔領區和西方佔領區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德國的分裂也一步步成為現實。

1948年12月又出現了兩個市議會。美、英、法管制下的西柏林得到馬歇爾計劃中的巨額援款,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被建成西方世界的「櫥窗」。但它地處東德的腹地,像個孤島。

1945年到1961年間,每年約有數十萬民主德國(東德)公民通過柏林逃往聯邦德國,使民主德國蒙受巨大損失。

8.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雙方陣營


波蘭、英國、澳大利亞、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紐西蘭、英屬印度、南非聯邦、加拿大、丹麥、挪威、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希臘、南斯拉夫、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美國、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中國、瓜地馬拉、古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衣索比亞、伊拉克、玻利維亞、哥倫比亞、伊朗、賴比瑞亞、秘魯、羅馬尼亞、匈牙利、厄瓜多、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義大利王國、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退出軸心國陣營之後也加入了同盟國。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國社黨(縮寫音譯為:納粹黨)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和頭號戰犯。世界近代歷史上俱有舉足輕重影響的人物。著名演講家、政治家和冒險的軍事家、心理學家。
東條英機,日本陸軍大將,第40任首相。昭和天皇最忠誠和最愚魯的手下,長於行動,短於思考。在關東軍有剃刀將軍之稱,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爾因其才智有限,直呼其為上等兵東條。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有力推動者,1944年因指揮無能被解除一切職務。
墨索里尼,義大利王國政治家、獨裁者,法西斯主義的創始人就是此人而非希特勒。1922年至1943年期間任義大利王國首相。1925年獲「Il Duce(領袖)」稱號,1925年1月至1943年7月25日間實施獨裁統治,盟軍登陸西西里島後被迫下台。但隨後擔任了德意志第三帝國扶持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領袖。直到1945年4月28日被共產黨游擊隊處死於義大利王國科摩省的當戈。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美國第32任總統,俗稱小羅斯福,一直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受民眾期望和受愛戴的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惟一連任4屆總統的人,任職長達12年。他是身殘志堅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他在戰爭期間將美國工業完全投入戰爭軌道,並且積極推行了《租借法案》援助其他盟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於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間兩度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斯大林,原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重要的領導人之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對二十世紀的俄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在1939~1941年期間,他曾經充當了希特勒的盟友和幫凶,但他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於1941年6月22日入侵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體現出的堅韌不拔幫助蘇聯人民挺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並且反敗為勝。
蔣介石,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歷任中華民國黃埔軍校校長、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帶領中國(國統區)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勝利。 同盟國陣營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元帥,朱可夫歷任駐德軍隊集群總司令兼蘇占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部長等職。朱可夫在蘇德戰爭時期,曾活躍在各個重要的戰場上,出色地組織和指揮了許多有聲有色的重大戰役。哪裡情況緊張,戰事危急,那裡就會出現他的身影。他不但為打敗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其卓越的指揮藝術也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軍事學術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被稱作是蘇德戰場的救火隊員。斯大林對朱可夫說過:「你就是我的麥克萊倫」!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美國海軍五星上將。曾任潛艇艇長、大隊長。1922~1923年在新港海軍軍事學院學習後,歷任主力艦隊和美國艦隊助理參謀長、海軍後備役軍官訓練團團長、潛艇部隊長、後備役驅逐艦部隊長及巡洋艦長。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艦隊遭受毀滅性打擊。當時,珍珠港內幾乎沒有一艘完好的艦船,士氣低落到極點。在國家危難之際,56歲的尼米茲臨危受命。尼米茲一到任,就表明對全體參謀人員的依賴,勉勵大家振奮起來,使遭重創的太平洋艦隊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了自信心。而期果斷使用航母作戰使得美海軍度過危機。他力挽狂瀾重創日海軍,成為美海軍永不隕落的將星!就連美國的最大級別航母也使用它的名字命名的。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美國五星上將,菲律賓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歷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最高司令;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麥克阿瑟他桀驁不馴,是一個十足的狂人。在太平洋戰役初期美軍一敗再敗,投降事件接連不斷,唯有麥克阿瑟還在戰斗。1942年2月22日,由於太平洋戰爭中美國防禦的失敗,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命令麥克阿瑟撤離菲律賓。離開時他發誓:「I shall return.」(我會回來的。) 1945年2月5日,麥克阿瑟履行其誓言,解放馬尼拉。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美國五星上將,歐洲盟軍遠征軍總司令、陸軍參謀長、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委員會主席、美國第34屆總統。艾森豪威爾是美國10位五星上將中晉升最快的,不同於其他的二戰名將,他沒有指揮過旅、師、軍、集團軍等軍事單位,而是直接擔任總司令。一直以來他都是在各級單位擔任參謀長的職務,為他積累了充足的經驗。他以堅定、鎮靜而又平等待人的態度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和支持。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蒙哥馬利、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能為他所用。艾森豪威爾在具體戰役指揮上可能不如巴頓、蒙哥馬利,但在協調各方面關繫上極具才能。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美國陸軍四星上將。美國陸軍第一劍客,美國第一勇士,美國裝甲兵第一人(創始人)。巴頓號稱「鐵膽將軍」。巴頓將軍投注在軍事領域 。巴頓無疑是一代名將。他對目標的追求堅定不移。正如駐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在戰後所指出的: 「在巴頓面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他簡直就象古代神話中的大力神,從不會被戰爭的重負所壓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次戰役中,沒有任何一位高級將領有過象巴頓那樣神奇的經歷和驚人的戰績。」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紅軍元帥(1944),波蘭元帥(1949)。白俄羅斯方面軍總司令,兩次榮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英雄稱號,獲得列寧勛章7枚。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參與指揮過斯摩棱斯克戰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會戰,以及白俄羅斯、東普魯士、東波美拉尼亞和柏林等戰役,顯示出卓越的指揮藝術和統帥才能。他善於運用各項軍事原則,蘇軍中常常流傳的一句話是:「遇到困難的戰役時,斯大林首先想到的是朱可夫,朱可夫首先想到的則是羅科索夫斯基。」事實也正是如此,幾乎每次會戰中,羅科索夫斯基的方面軍總是率先突破敵人防線的部隊。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英國陸軍元帥、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是盟軍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以成功掩護敦刻爾克大撤退而聞名於世,由他所指揮過著名的阿拉曼戰役、西西里登陸、諾曼底登陸,為其軍事生涯的三大傑作。2002年,蒙哥馬利被英國BBC評選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之一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1897.12.28~1973.5.21)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元帥(1944),軍事統帥、軍事家,二戰中和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並稱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陸軍的野戰三駕馬車之一。他在軍事上所具有的敏銳而正確的直覺是罕見的。他擅長步炮協同作戰,能把強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進攻完美無缺地結合起來。他在1943年後打出了一系列經典的攻擊戰。而且作為政治委員出身的他,在激勵士氣、思想工作等方面有著朱可夫不可比擬的優勢。但他最終沒有獲得解放柏林的榮譽。安德魯·布朗·坎寧安Andrew Browne Cunningham(1883一1963),英國第一海務大臣,海軍元帥。1898年參加皇家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任驅逐艦艦長,1938年任海軍副參謀長。隨後任駐地中海艦隊司令。1940年指揮塔蘭托戰役,首開艦載機襲擊軍艦的先河。該戰役行動代號為「光榮的判決」1941年指揮攻擊馬塔潘角海戰,重創義大利王國艦隊。1942年任北非盟國遠征軍海軍總司令.1943年晉升海軍元帥,任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成為英國海軍最高領導。此後,坎寧安接連參與了數個重大戰略決策,包括諾曼底登陸戰,以及皇家海軍艦隊在太平洋的部署計劃等。 1945年獲聖殿騎士稱號,並進入上院;1946年榮獲功績勛章,並升到子爵爵位,1947年任愛丁堡大學校長。1951年,他出版了《一個水兵的生涯》。作為皇家總管大臣,他曾參加伊麗莎白女王1953年的加冕典禮。1963年6月12日,坎寧安在家中去世。
軸心國陣營
埃爾溫·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德意志第三帝國陸軍元帥。隆美爾恐怕是德意志第三帝國二戰時最著名的將領了。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詐和詭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揮裝甲部隊時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聲東擊西、神出鬼沒,常使對手措手不及。他被塑造成超脫政治的軍事天才人物,幾乎忘記他納 粹將領的本質。但他的驕人戰績並不能彌補他在戰略決策上的不足。不可否認的是他是一個戰術巨人,戰略上他和他的身材一樣矮小。它不同於納粹其他將領,他是唯一一個被戰爭雙方都奉為英雄。在生前身後他都榮譽不斷。由於隆美爾曾經參與反納 粹活動,又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民眾中有巨大影響,戰後又由於冷戰的需要,隆美爾被戰勝者加以利用,所以說呢,他死後,仍然殊榮不斷。其名著《步兵攻擊》。
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斯坦因,德意志第三帝國陸軍元帥。曼斯坦因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第三帝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他的戰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劃的每一次戰役幾乎都是傑作,總是令對手舉止失措,膽戰心驚,他是那種能夠將現代化的機動觀念和傳統的運動戰思維巧妙地融為一體的專家,同時對於各種戰術運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軍事天才。他提出的「黃 色計劃」使得德軍能在33天擊敗當時擁有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戰後著有《失去的勝利》
海因茨·馮·古德里安,德意志第三帝國陸軍一級上將,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裝甲兵之父,德意志第三帝國「閃擊戰」創始人。古德里安用他的裝甲思想和行動,幫助希特勒改寫了世界歷史。其從小酷愛軍事,13歲就進入軍校。他提出了高速坦克戰(即「閃擊戰」)的戰術,使得在戰場上德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古德里安提出的閃擊戰核心是:「以具有強大突擊和機動能力的快速機械化進攻部隊,集結大量作戰飛機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的重 炮,以向裝甲兵提供迅速,熾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的突擊力量,並產生令人膽戰心驚的震撼,使敵人在驚愕中喪失鬥志,使敵崩潰而非全殲敵軍,由後續部隊完成清剿潰散敵軍!其畫像至今懸掛在德意志第三帝國裝甲兵軍營中!
卡爾·鄧尼茨(德語:Karl Dö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德意志第三帝國總統、國防軍最高統帥、海軍元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海軍指揮官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潛艇艦隊總司令,之後又成為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海軍總司令,也是「狼群戰術」的創立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鄧尼茨受到希特勒的指明,成為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聯邦大總統和武裝力量總司令,他出任此職位約20多天,之後向同盟國投降,戰後於紐倫堡審判判決十年有期徒刑。
山本五十六(やまもといそろく,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國海軍將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是偷襲美軍珍珠港和發動中途島海戰的謀劃者。曾於1919年到192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大力發展航空母艦和艦載飛機,並組織部隊進行嚴格訓練,對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堅決擁護侵略擴張政策,支持並參與侵華戰爭;同時重視海軍航空兵在海戰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擺脫「巨艦大炮製勝」理論的束縛,企圖在美太平洋艦隊得到加強前以海上決戰的傳統戰法將其殲滅,結果導致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中遭慘敗。1943年4月18日在視察部隊途中,其座機被美軍飛機擊落而斃命。
東條英機(東條英機/とうじょう ひできTōjō Hideki,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1941年-1944年),二戰甲級戰犯,侵略中國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重要罪犯之一。東條英機是昭和天皇最忠誠和最愚魯的手下,長於行動,短於思考,在關東軍因獨斷專行、兇狠殘暴有「剃刀將軍」之稱。
東條英機1940年7月任陸軍大臣,期間參與提出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口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於1941年10月任日本首相,並被授陸軍大將銜。任內參與策劃珍珠港事件,同時發動太平洋戰爭。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瘋狂侵略、踐踏中國、東南亞和太平洋共計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數以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因戰爭後期日軍屢遭重創,於1944年被迫辭去一切職務。
1945年9月12日,自殺未遂,被捕入獄。1948年11月12日,東條英機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犯有發動戰爭、侵略別國、反人道罪等罪行判處死刑;12月23日被執行絞刑。

9. 二戰期間的同盟國是哪幾個國家

軸心國陣營
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同盟國陣營
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10. 二戰英軍到底殲滅多少敵軍

英國:30萬

二戰中,如果要說哪一個國家最自私,毫無疑問是英國。為了保存自己實力,可以毫不羞恥的背叛盟友,將盟軍推入火坑。比如,敦刻爾克讓法軍做炮灰掩護英軍撤退;在緬甸讓中國人抵抗,掩護他們撤退。

關鍵問題在於,做了這么不好事情後,口氣還很大,四處指責其他盟友不進攻,彷彿全世界就是英國在浴血奮戰,其他國家都在靜坐。尤其對中國,更是羞辱、指手畫腳......總之,根本看不上眼。那麼,英國究竟消滅多少敵軍呢?

(1)英國消滅德軍約計25萬人。(至於北非戰爭的勝利,其實德軍只有5.5萬人而已。)

(2)在亞洲就無需多言了,被裝備差數量少的日軍,追的狼狽而逃,基本上沒有消滅幾個日軍,姑且算1萬吧!

(3)在北非和義大利作戰中,消滅的大概3萬—4萬人。

閱讀全文

與二戰英國盟友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勞森為什麼來中國了 瀏覽:662
伊朗為什麼不把油賣給中國 瀏覽:509
中國為什麼會出現赤腳醫生 瀏覽:89
印度舞腰鏈怎麼用的時間長 瀏覽:576
在越南買一頭牛多少錢 瀏覽:12
中國張姓有多少 瀏覽:418
成都義大利面在哪裡買 瀏覽:755
英國的現在病情怎麼樣了 瀏覽:769
天津到伊朗德黑蘭海運多少錢 瀏覽:609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多少人 瀏覽:847
印尼邪術1979電影在哪裡能播放 瀏覽:762
印度和安理會哪個重要 瀏覽:603
越南幣如何辨真偽 瀏覽:637
印度洋怎麼讀音 瀏覽:966
蝸牛從美國走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3
越南語塞班是什麼 瀏覽:169
印度炒飯用什麼米飯 瀏覽:724
印度香料怎麼種植 瀏覽:914
亞洲哪個國家能幫伊朗 瀏覽:801
來中國調查是什麼意思 瀏覽: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