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英國稱鴉片戰爭為通商戰爭
英國稱鴉片戰爭為通商戰爭是為了掩蓋英國侵略者的本質,它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反映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實質。
鴉片戰爭是英國為打開中國大門,以走私鴉片被禁止為借口而發動的侵略戰爭,某些西方資產階級史學家稱鴉片戰爭是「通商戰爭」,這是沒有做出公正的評價。它掩蓋了英國侵略者的本質,它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反映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原因。通過鴉片戰爭,英國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南京條約》,發動戰爭的目的已經達到。
(1)在鴉片戰爭當中英國屬於什麼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採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就採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慾望。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❷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的國情,誰知道的幫幫忙!!!!急急急 ....
17世紀中葉,中國和英國幾乎同時經歷了改朝換代的大動盪。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立憲制度,新興的資產階級逐漸取得了政權,而四年以後,中國的明王朝在李自成發動的農民起義沖擊下也轟然倒塌,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此後慓悍的滿族騎兵殺入關內,建立了大清王朝。從此,東、西方的發展發生了很大變化。革命後的英國走上資本主義快車道,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而清王朝建立後仍維護傳統的封建根基,經濟發展日益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因此,自17世紀以後,中國先進、西方落後的歷史漸漸改觀了。 200年以後,當西方的殖民船隊再次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時候,他們見到的已經不是昔日的中國了。這個曾使西方人羨慕、敬畏的千年帝國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輝。19世紀的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都遠遠落後於英國。 經濟上,19世紀初的英國已經先後用武力戰勝了老牌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殖民強國,奪取了海外殖民的霸權。同時經濟高度發展,工業革命已接近尾聲,工業生產已經廣泛使用蒸汽機作動力,機器生產已經取代了傳統的手工勞動。英國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總產值的一半,產品行銷世界各地,號稱「世界工場」。此時的英國廠房林立,機器轟鳴,火車、汽船已成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而當時的中國仍舊是封閉式的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盡管在明朝中後期的絲織、制茶和采礦等行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但由於封建統治者一貫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星星點點的資本主義萌芽被淹沒在封建經濟的汪洋大海中。民間的運輸大部分靠人拉肩扛,最先進的也只是畜力車。曾經給中國帶來榮耀和繁榮的封建經濟已開始走下坡路,封建制度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政治上,英國實行的君主立憲制適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掌了權的資產階級處處維護本階級的利益,甚至公開鼓勵對外武力擴張,處處顯示出新生政權的活力。而在中國連續運轉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卻已腐蝕嚴重,運轉不靈了。官吏昏庸無能、腐敗成風。他們大肆圈佔農田,收受賄賂。典型的例子是乾隆皇帝在位時的寵臣和坤,他在掌權的20多年裡聚斂了大量錢財。嘉慶皇帝登基以後,抄了和坤的家,抄出的錢財相當於清政府國庫十幾年收入的總和。當時的中下層官吏也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腐敗之風愈刮愈烈。伴隨統治階級的腐化、無能,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大清國的統治搖搖欲墜。 軍事上,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實力強大,為了適應海外擴張及掠奪的需要,英國大力發展軍事工業。19世紀的英國,陸軍已普遍配備了槍炮。其中廣泛使用的來復槍是當時世界上十分先進的單兵武器。而且英國軍隊訓練有素,作戰方式有了很大改進。他們往往排列成5—10排的方陣,當前兩排採取蹲式或立式進行射擊時,後面的士兵填葯准備;前排射擊完畢,立即退到後排,由已准備完畢的士兵上前射擊。這樣,火力猛烈且持續不斷。海軍也實力強大。當時的戰艦雖然多數靠風帆航行,但也有裝備了蒸汽機的改進型戰艦,這種戰艦往往有兩三層甲板,在高大的船體兩側各裝備十幾門乃至幾十門大炮。它火力強,航行速度快,續航能力強。 而當時大清國的軍備水平極低。雖有號稱八九十萬的八旗、綠營兵,但武器落後且破舊不堪,步兵仍然使用沿襲了幾百年的冷兵器,海軍的戰艦多數是船小、速度慢,而且經不起大風大浪,為數不多的海防大炮也多數是二三百年前製造的古董貨。而常年養尊處優的清軍將士則軍紀散漫,很少操練,戰鬥力極差。 文化上,英國資產階級在14—17世紀席捲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沖破了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樹立了講求現世幸福,探索未知世界的冒險進取精神。文化思想的活躍,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並早在18世紀就已繪制出了較精確的世界地圖。而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卻一片死氣沉沉。清朝入關以來,為了消除漢族知識分子的排滿思想,鞏固統治,實行嚴厲的文化專制政策。一方面竭力宣傳孔孟之道,以三綱五常束縛人民的思想;一方面又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的反抗。在嚴酷的文化氛圍下,中國的知識分子終日埋頭書本,閉目塞聽,思想僵化,對外界事物一無所知。當朝的統治者更是自高自大,甚至當英國人的炮彈打到頭上時,還不知道英國地處何方,方圓幾許,他們是怎麼來的。 不言而喻,19世紀的中國與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各國相比,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以及思想文化諸方面,都已經落後了一大截,如此「天朝」實力想要抵禦西方的入侵是不可能的。因此,當西方殖民列強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的時候,中華民族近百年的歷史悲劇便拉開了帷幕。
求採納
❸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是叫「英吉利共和國」嗎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大英博物館的圓形閱覽室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並。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對以後歐洲各國資產階級革命造成深遠影響。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後來英格蘭和威爾士由聯姻合並,再後來,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後,便傳為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後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現在的英國是過去1000年中幾次合並的結果。10世紀以後蘇格蘭和英格蘭各自是獨立的國家。1284年威爾士被英格蘭控制,1535年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
君主制
君主制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政府體制。自從1952年就位以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的首腦,她也是埃格伯特國王的直系後裔。在其執政期間,埃格伯特國王於公元829年統一了英國。在議會制誕生之前,君主制就已經在英國存在了數百年,期間僅僅中斷過一次,那是在1649年至1660年,當時英國採用了共和國的體制。數百年以來,君主的絕對權力遭到不斷的侵蝕和削弱,盡管如此,作為憲法意義上的國家元首,君主仍然保留了重要的象徵意義。
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在位君王的個性特徵對國家事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公元九世紀末,西薩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國王擊敗了由丹麥國王古德龍率領的入侵者,並使丹麥國王轉化為基督徒,從而使英國的政治版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並為統一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種族奠定了基礎。
多年之後,國王亨利八世的統治引發了重大的社會變革。為了實現其建立王朝的目的,亨利八世對教會進行了改革,這為以後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分歧埋下了火種,並增強了議會的權力。在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貴族的經濟實力得以加強,這為他們在其後的都鐸王朝進行內部斗爭奠定了經濟基礎。在十六世紀後半期,面對國內外多重危機,執政的伊麗莎白一世向世人證明自己是一名精明強干、堅決果斷的政治領袖。到了十九世紀,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期間,英國再次進入了重大的社會和政治變革時期,並由此奠定並發展了大英帝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與此同時,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埃爾伯特王子在維多利亞女王漫長的統治期間(從1837年到1901年)積極鼓勵藝術、科學和工業的發展,對英國社會的發展同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02年英國慶祝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執政五十年的金色慶典。在此期間,盡管英國乃至全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社會和技術變革,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社會堅定不移的掌舵人,成為公眾服務、公共職責等傳統價值觀的神聖代表。
鴉片戰爭大約發生在19世紀,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所以應該叫"大英帝國".
❹ 鴉片戰爭,英國是叫它的名字是什麼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❺ 鴉片戰爭前,在正常的中英貿易中英國處於什麼地位
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中,英國處在交易中的入超地位。也就是貿易逆差。
當時的情況在於中英貿易中,中國是出口國,而英國是購買國,英國長期忍受著貿易逆差。中國的商品源源不斷的流入英國乃至世界市場,而英國的貴金屬貨幣卻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國。
但是要注意,中國的經濟一直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導的君主專制帝國,有能力自給自足,無大量購買外國的商品的必要,以至於外國商品在中國沒有市場。反之,中國的商品在對外貿易中大占市場鰲頭。這就導致西方為了找到一個中國人需要的產品藉以打開中國市場,使貿易變得平衡,於是英國選擇了鴉片貿易。鴉片一時間成了當時對華貿易中,唯一能扭轉市場失衡局面的商品。中國政府的禁煙運動將這個唯一能扭轉市場失衡局面的商品給斷掉了,於是導致鴉片戰爭的爆發!
希望對lz有幫助。
❻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國內是什麼狀態
英國:
經濟: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
政治:1640-1688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光榮革命後確立君主立憲制
軍事:船堅炮利.
外交:對中國周邊國家以及世界各地進行侵略,建立殖民體系和殖民帝國,成為侵華的前沿陣地.
思想:歷經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以及宗教改革.
❼ 鴉片戰爭英國方是英國政府還是東印度公司
具體來說,當時的英國、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都成立有主要是從事印度及東方的貿易的公司,都簡稱為東印度公司。。
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對印度以及東方(也就是中國)進行侵略的工具。
後發動鴉片戰爭,就是因為清國林則徐禁煙,損壞了英國的經濟利益,他們才通過國會,發動鴉片戰爭的。
所以說,鴉片戰爭英國方名義上是東印度公司,其實上是英國方。
❽ 鴉片戰爭前英國是什麼社會制度
君主立憲制。
鴉片戰爭前就是指1840年之前,而1689年英國就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8)在鴉片戰爭當中英國屬於什麼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英形勢:
1、國內:
(1)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正在緩慢發展,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財政困難。
(2)政治上,官場中,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買官鬻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法律敗壞。
(3)外交上,奉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
2、國外:
(1)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法美等國的工業革命也相繼發展起來。
(2)他們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
(3)英國為打開中國大門,對中國輸出鴉片。
❾ 鴉片戰爭時期,清朝怎麼認為英國是小國
在清朝的世界地圖上,英國所佔領土,處處標識著食人國,起到了很大誤導作用。清朝對化外野人向來沒什麼好看法。食人國和野人國,再大也只能算小國,甚至不算國,而是化外蠻荒。
英國先前來過使團,清朝應該還是有人知道英國是島夷,最新擴展了一些化外蠻荒的食人國。在清朝看來那還是算島夷,是應該懷柔的遠人,缺乏物產是前來納貢的,要好生招待,四處走走看看天朝氣象。完了打發銀子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