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帶給世界的影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後性,反而與反動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㈡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是什麼
一、影響:
1、英國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從而取得對荷蘭法國等老牌強國優勢,改變了近現代歐洲乃至世界的格局。
2、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體,開啟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和民主化潮流(政治近代化潮流)
3、催生早期啟蒙思想,為18世紀法國思想啟蒙運動乃至近代世界思想解放開辟道路總而言之,改變了世界歷史的格局與進程,所以一度被作為世界近代史開始的重要標志。
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簡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的事件開始到1688年議會反對派發動宮廷政變(又稱光榮革命)結束,以新貴族階級為代表推翻專制統治建立起英國民主制度的社會革命。 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布文獻《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議會君主立憲制。
15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英國海外貿易的發展和原始的資本積累,英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新貴族形成,他們同資產階級有著共同的利益,但17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理厲行專制統治,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宗教專職政策也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㈢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影響
英國革命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內閣制」,頒布《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制。 1.英國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民主制度對專制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英國開展工業革命和成為工業強國創造了前提。
4.英國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5. 從世界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於確定並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 <全球通史·第27章·歐洲的政治革命>
6. 英國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後性,反而與舊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權利法案》
……靈俗兩界貴族與眾議員等……宣告:
1.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2.近以來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經議會准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出議會准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5.向國王請願,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願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6.除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起見,得酌量情形,並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置備武器。
8.議會議員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9.議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10.不應要求過多之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
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並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沒收財產所作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
13.為伸雪一切訴冤,並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議會應時常集會。
彼等(即靈俗兩界貴族與眾議員等)並主張、要求與堅持上開各條為彼等無可置疑之權利與自由;凡上開各條中有損人民之任何宣告、判決、行為或訴訟程序,今後斷不應據之以為結論或先例。
《大抗議書》
⒈列舉查理一世濫用王權的行為,譴責封建暴政,反對封建專制制度。
⒉批判反動的宗教政策,痛斥高官的不法行為。
⒊譴責君主對議會權力和人民自由的漠視和損害。
⒋嚴厲抨擊苛捐雜稅
⒌提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要求,如要求工商業自由,政府對議會負責等。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1599—1658),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出生於亨丁頓郡的新貴族家庭,17歲進入劍橋大學,後在倫敦學習法律。1628、1640年,他兩次當選為議會議員,在1640年的新議會中,他參加起草了《大抗議書》,反對君主專制,主張保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1642年,查理一世掀起內戰後,克倫威爾一直站在議會方面,以自己組織的「鐵騎軍」屢建戰功。1645年,議會通過《新軍法案》,授權克倫威爾改組軍隊,他便以「鐵騎軍」為基礎組成英國歷史上第一支常備軍,即「新模範軍」。新軍總司令名義上是費爾法克斯,但實際上克倫威爾掌握全權。1645年6月的納西比戰役,克倫威爾指揮新模範軍取得了第一次內戰的勝利。1648年春,王軍發動第二次內戰。8月,克倫威爾率領新軍擊潰了王軍。9月,又俘獲國王查理一世。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壓力下,以議會和軍隊的名義處死國王。5月,宣布英國為共和國。克倫威爾為了鞏固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專政,對內他一方面擊退王黨分子的復辟活動,一方面又鎮壓了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平等派和無地、少地農民的掘地派運動。在國外,他把侵略矛頭指向愛爾蘭,同時兼並蘇格蘭。
1649年8月,他率軍鎮壓愛爾蘭人民起義。愛爾蘭1/3的人口被剿滅,2/3的土地被侵佔,克倫威爾本人、高級軍官和土地投機者都成了愛爾蘭的大地主。1652至1654年,克倫威爾又打敗海上勁敵荷蘭,使英國控制了海外貿易,促進了英國工業的發展。年,克倫威爾驅散議會,實行軍事獨裁,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主」,成了英國的無冕之王,共和國名存實亡。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激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抗,王黨分子也趁機活動。1658年9月,克倫威爾在危機四伏中病逝。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任護國主。本課選用的插圖《克倫威爾在戰場上》反映了克倫威爾議會軍隊在納西比戰場上擊敗國王軍隊的情景,圖中騎在白馬上的將軍正是克倫威爾。
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1630—1685),查理一世之子,1646年逃亡國外。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王黨分子擁護他為國王,以他的名字為號召,進行復辟活動。克倫威爾死後,經與英國議會協議後,於1660年4月4日發表《布雷達宣言》。宣言保證大赦政治犯、保障宗教自由並保持在革命期間所獲得的財產的所有權。答應同議會共同管理國家。國王不設常備軍,只有王宮衛隊和駐在蘇格蘭、愛爾蘭各據點的人數較少的部隊。王室土地在革命時期已被拍賣,在財政方面完全依靠議會,議會在所謂王室費項目下規定一定的款項來維持國王及其宮廷的開支。同年5月8日,議會通過決議,宣布查理二世為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於5月29日進入倫敦,登上王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剛復辟時,他表面上遵守宣言,在不同程度上滿足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以穩定局勢。不久即露出猙獰面目,全面恢復專制統治。利用國教迫害清教徒,逮捕、殺害反對君主封建政權的人,對曾簽署查理一世死刑的人一個不赦,沒來得及逃走的28人全部逮捕,其中13人處以絞刑,15人終身監禁。甚至連已死的人也不饒過,把克倫威爾等人的屍體從墳墓中掘出,施以絞刑,梟首示眾。由國庫開支收購國王與教會在革命時期所損失的土地。在位期間曾兩次發動對荷蘭的戰爭,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並聯合信仰天主教的法國,答應在英國恢復天主教。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其推行的政策強烈不滿。
詹姆士二世
詹姆士二世(1633-1701),查理二世之弟,繼位前為約克公爵。英國革命戰爭期間於1648年逃往歐洲大陸,在法國和西班牙軍隊中服役。1660年復辟後回英國。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繼位。他降低對法國商品的關稅率,接受法國經濟援助,積極在英國恢復天主教會及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1687年,頒布《信仰自由宣言》,廢除反天主教的法律,允許天主教徒擔任文武官員。這不僅引起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不滿,而且也引起了過去曾並吞過天主教地產的封建貴族和國教教士的不滿,後來在1688年政變中逃往法國。1688年政變
詹姆士二世上台後,在英國恢復天主教,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引起了英國國教會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對。1688年6月,詹姆士二世得了一個兒子,這樣,他那位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就失去了將來繼承王位的希望,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本來曾經寄希望於瑪麗繼位後能改變現狀,詹姆士得子使他們的希望破滅,為了防止天主教徒將來可能繼承王位,他們決定發動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英國議會中的輝格黨和托利黨的7位領袖人物出面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威廉(1650—1702)來英國,以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威廉生於尼德蘭,信奉新教。22歲任尼德蘭執政。5年後娶詹姆士二世(當時為約克公爵)之女瑪麗為妻。接到邀請後,威廉在9月30日即發表聲明,要求恢復他的妻子瑪麗英國王位繼承權。
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領一支1.5萬人的軍隊和600艘艦船在英國西南海港托爾貝登陸,向倫敦挺進。消息傳到倫敦,引起一片混亂,英國的資產階級、新貴族,甚至國王的部分大臣和軍隊都表示支持威廉。詹姆士二世眾叛親離,倉皇出逃,中途被截。後經威廉同意,逃亡法國。1688年12月18日威廉進入倫敦。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宣布詹姆士二世遜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管理英國,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這次政變也稱「光榮革命」、「不流血的革命」。同時,議會也向威廉提出了一個《權利宣言》,對詹姆士二世破壞法律的行為進行了譴責,指出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征稅,天主教徒不能擔任英國國王,國王也不能同天主教徒結婚等等。威廉接受了這個宣言,當年10月,該宣言經議會批準定為法律,這就是《權利法案》。威廉在位期間,保障議會權利;採取保護關稅政策,鼓勵國內工農業發展;將愛爾蘭變為英國的殖民地;長期與法國進行競爭。光榮革命以後,因為國王威廉來自英國以外,又不懂英語,很多事情需要議會的幫助,加上《權利法案》的限制,王權受到制約,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㈣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給英國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主義制度,為英國帶來了君主立憲制,同時也使得英國的政治從人治變成了法治。
1640年到1688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光榮革命」。爆發革命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英國執政國王查理一世行事荒誕,肆意壓榨群眾,惹得天怒人怨,進而引發暴亂。
英國的工業革命的勝利不僅推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進步,對世界各地影響巨大。如革命的勝利讓歐洲和北美洲同樣受壓迫的勞動人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紛紛發起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世界其他區域的改革進程。
㈤ 光榮革命後,英國發生了什麼變化,有什麼歷史意義
公元1688年,英國的資產階級與新貴族集團聯起手來,將意在恢復英國天主教勢力的英王詹姆斯二世推下了王座。為了防止君主權力過大從而影響到國家的正常發展,英國人選擇讓能夠接受自身提出的條件的尼德蘭執政威廉前來做英國的國王,是為威廉三世。
次年,威廉三世與英國人簽訂了以限制王權行使為核心的《權利法案》。自此,君主立憲制正式在英國建立了起來。這一事件,就是所謂的光榮革命。
那麼這一一直被英國人視為驕傲的事件,在英國歷史上佔有怎樣的歷史地位呢?又對英國歷史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呢?
㈥ 光榮革命的積極影響
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標志著英國革命以資產階級的勝利而告終,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近代政體,英國從此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可以說光榮革命奠定了英國日後一系列的發展,是英國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㈦ 光榮革命對英國的積極影響
首先,在政治上,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民主政體,使英國走上了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第一個開始了政治現代化的進程。同時,各派可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並使其政治斗爭保持在一個有序的狀態中,使英國社會獲得了政治穩定的制度保障。
其次,在經濟上,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你有字數要求的告訴我。
㈧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第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斗爭,最終以「光榮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的任務。瑪麗和威廉三世雖然仍屬於斯圖亞特家族(後為漢諾威家族),但是,作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君主制已經被推翻了,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證;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第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反映,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從此,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所以;它又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㈨ 光榮革命的意義
光榮革命的意義:
1、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英國資產階級確立了統治地位。
2、通過了《權利法案》,規定了議會高於王權原則,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3、光榮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保持了政局和社會穩定,為社會變革方式提供了一種參考。
4、光榮革命把近100年來困擾英國不休的主權問題解決了:既然議會創造了國王,主權當然在議會。
5、有利於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打下了政治、經濟基礎。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這次政變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新貴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間所達成的政治妥協。政變之後,英國逐漸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英國在1688年「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議會權利超過君主的立憲君主制度以及兩黨制度等,不僅對英國以後的歷史發展,而且對歐美許多國家的政治都發生了重要影響。在17世紀的西歐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君主專制是一種普遍的政體形式。
西歐的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以及丹麥、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國,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在這些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權神授。至於東歐的俄國以及東方的中國等,則等級森嚴,絕對專制君主制更為強固。
1688年後,英國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發的政治思想,對歐洲絕對君主專制制度和君權神授、君主萬能、臣民必須無條件服從等思想,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對一些民主、進步的思想家,如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等則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雖然對東歐、俄國及東方的中國等國未發生直接影響,但當這些國家的改革運動興起的時候,英國的「巴力門」(議會)、「君民共治」(立憲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們進行斗爭的現實源泉和效法的榜樣。
19世紀末,中國的維新派在為改革而奮斗的時候,就常常引用英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作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