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為什麼要制裁俄羅斯
英俄關系「糟糕透頂」的緣由,一是歷史原因,兩國自16世紀建立外交關系以來,始終充滿對立和沖突,代表性例子就是在19世紀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盡管兩國在一戰和二戰中曾共同對付德國,但這只是為了利益的臨時結盟,並非真正的相互認可;二是政治和體制原因,兩國在這方面有很大不同,英國議會和政府內部反俄情緒根深蒂固,英國高層無論在言論上還是行動上都有強烈的反俄色彩。三是英國高層不了解俄羅斯,存在誤判;四是英國長期保持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外交政策唯美國馬首是瞻,在事實上充當美國遏制俄羅斯的主要打手。
兩國關系在2006年利特維年科在英國釙中毒後進入低谷,而俄羅斯「吞並」克里米亞讓雙方關系雪上加霜。2017年年底,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訪問俄羅斯,這是5年來英國外交大臣首次訪俄,一些分析人士一度對兩國關系破冰和升溫抱有期望。他們認為,英國在面臨脫歐困境和英美關系出現一些分歧的背景下,希望與俄羅斯打破外交僵局;英國在敘利亞問題,尤其是在維護伊朗核協議問題上需要俄羅斯的支持。然而,此次英國針對俄羅斯的大規模外交報復行動,令兩國關系破冰的一切可能化為烏有。可以預見,雙方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對抗狀態。
㈡ 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為什麼不徹底打敗俄國
1,英國長期奉行的是歐洲均勢政策,即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一個霸權國家。所以,拿破崙冒頭,就組織反法同盟群毆法國。沙俄組織神聖同盟,充當歐洲憲兵和霸主,英國就夥同法國揍俄國熊。統一的德國想當歐洲老大,英國就參加協約國對德作戰。所以說,徹底佔領沙俄不是英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的目的。它只是想終結沙俄的霸權。
2,英國這種依靠海上霸權和全球貿易建立起來的殖民帝國,它的擴張是典型的網狀擴張,而不像中俄這種大陸帝國的球形擴張。你看英國在全球的殖民地主要是在貿易集散地,重要的海岸,港口,交通要道和戰略據點等。就好像四處布點,然後彼此連接成網狀。而中俄則是要把整個地區征服,乃至要徹底同化。就好像要整個包進球里。這樣在統治佔領同等面積的地區時,這種球狀擴張往往比網狀擴張費時費力。最後早晚因為國力的極限而止步。所以英國不可能設定完全征服沙俄的政治軍事目標。
3,英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深知沙俄這種國家,由於綜合國力擺在那裡。所以,外敵很難從外部消滅和征服它。無論是瑞典的查理十二世,法國的拿破崙和後來的希特勒,都是無法認識到這一點,才在俄國觸了霉頭。沙俄這種國家最後出事往往在其內部。對付沙俄這種國家,只要從外圍包圍看住它,等待它自己垮掉即可。
㈢ 美國和英國為什麼幫助蘇聯
其原因有二。
一是及時給蘇聯「輸血」,目的是為了讓蘇聯牽制住法西斯德軍的相當一部分兵力,從而減輕西線戰場上美英的壓力。
二是為了不想看到蘇聯政府在德軍的攻擊下迅速崩潰,甚至是投降。據史料證實,如果沒有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援助,僅憑蘇聯當時自身的力量是根本無法長期抵禦德軍的進攻的。而如果蘇聯政府在得不到外來援助的情況下迅速崩潰或向德國投降,不僅法西斯德國會在軍事實力、戰略資源、作戰縱深等等各個方面獲得極大的利益和好處,一旦等到它處理完東線的戰事,從而集中兵力奔赴西線,英美的麻煩就大了!
㈣ 二戰的時候為什麼希特勒在英國戰事沒結果的時候就進攻蘇聯
在英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英國的空軍和陸軍都遭到重創,並且整個歐洲就只剩下英國在抵抗了。希特勒就認為即使他不派兵,英國也該乖乖地向他投降。但是英國的首相丘吉爾是個十足的主戰派。
在希特勒等他投降時,英國就大力生產飛機並且收集波蘭、荷蘭、比利時、挪威、丹麥等已經被納粹滅了國的飛行員,以重整英國皇家空軍。所以在德國空軍以後空襲時,英國人就有一些飛機起飛攔截了。(但是數量也是不如德軍的)此外,英國還有雷達,它能在德國空軍飛臨英國時就在海上攔截。德國飛機的靈活度不如英軍,所以每一次德軍空襲都是德國大敗,雖然德軍的幾次大規模的空襲給英國造成了不少破壞,但是英國都能馬上回復。所以德國的空軍沒能掌握英倫三島的制空權。
德國無奈,只好在大西洋進行無限制潛艇戰,以封鎖英國與美國的聯系,這也是可以奏效的。而當時德國至少還要300艘潛艇才能控制大西洋。希特勒畢竟是沒上過軍校的,在他的思維里只有歐洲大陸。在他看來:英國之所以現在還在抵抗是因為在德國另一邊還有蘇聯,蘇聯是英國的支柱,諒德國也不敢全力對英。
此外,德國當時有著世界上一流的陸軍,正屬於鼎盛期。而且希特勒輕視了蘇聯,認為「只要在門檻上踢一腳,整座腐朽的建築便會塌下來。」他堅信這並不是什麼糟糕的兩線作戰。
㈤ 為什麼英國首相對俄羅斯強硬
最後,英俄兩國在價值觀、宗教、文化等領域內的差異與彼此敵視加劇了此次英俄沖突。亨廷頓就將俄羅斯文明劃入斯拉夫東正教文明,而非西方文明。歷史上的英俄兩國關系極為復雜,19世紀英國與俄國在中亞展開全面的外交對抗。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丘吉爾就在富爾頓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認為中歐和東歐古國的名城及其居民全部受控於蘇聯的勢力范圍,受到莫斯科的高壓控制。這篇演說被視為冷戰的開始。
㈥ 英國和蘇聯為什麼參加二戰
英國參加二戰是因為唇亡齒寒的原因~德國一開戰就佔領了整個西歐~連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也被其打敗,直接影響到英國的統治和地位,所以與德國開戰是刻不容緩的,因為一旦拖延時間德國將佔領更廣闊的地區來夾擊英國,那英國是完蛋了~蘇聯參戰是因為德國率先對他發動閃電戰,使蘇聯喪失了一大半的領土,經濟工業遭到嚴重的毀壞~蘇聯是奮起反擊~而且蘇聯也意識到,如果不早點與德國開戰,等德國翅膀長滿羽毛了 蘇聯也收到威脅了~
㈦ 在歐洲誓死不降的英軍,為何在緬甸看見日軍就跑
說起英國,他在軍事領域有著響當當的名號。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皇家軍隊以及世界殖民者的稱謂,都是形容的他。但是在二戰的時候他的影響力就沒這么大了,並且英國軍隊在歐洲和亞洲的戰場上簡直是兩個不同的角色。
1942年,亞洲地區的抗日戰爭已經進入了相持階段。但從總體上來看,盟軍仍然在戰略上占據著主動權。在當年的3月7日,日軍開始東西兩個方面對緬甸發起攻擊,當時駐守緬甸的英軍毫無戰爭鬥志。在不抵抗的情況下,很短的時間內就撤出了緬甸。在這一段時間里,緬甸的失守對於其他盟軍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尤其對於我國的抗日作戰,其不利影響更是難以估計。
㈧ 19世紀30年代末英國為什麼在國內危機重重中決定發動侵略戰爭
一、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的原因:
1、鴉片戰爭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英國是19世紀上半期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2、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護可趾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二、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到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
㈨ 二戰德國為什麼一直攻不下英國英國靠什麼守住德軍攻勢
二戰時期的德國在歐洲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但是在和英國對戰時卻遲遲久攻不下,為什麼英國能防禦德軍如此密集的攻勢呢?其實英國在科技技術方面並不比德國差,而且英國利用了兩個自己的優勢使德軍完全沒辦法施展自己拿手的閃電戰,戰況一直被拖延了下去。不過還好英國最後堅持了下去,如果連英國都淪陷了的話,那德國可能就不會在1945年投降了。
二戰時期世界戰場形式變化莫測,每個細節對於每個參戰國家來說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世界災難中,德國作為最為強勢的參戰國之一,幾乎橫掃了歐洲戰場,成為不少歐洲國家的夢魘。然而,所向披靡的德軍始終未能佔領英國,這是為什麼呢?
說起二戰時期這德英雙方給人的印象,德國像兇殘霸道的的侵略者,而英國則像是身著西服溫文爾雅的老紳士。這兩個國家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在戰爭時期德國始終鋒芒畢露,展現出無可匹敵的攻勢,相反,英國則十分內斂,蓄勢待發一味防守。
這一時期英國曾發生了震驚歐洲的慕尼黑陰謀事件,以及大撤退事件,縱觀事態的發展,使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英國相較於德國處於弱勢。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的陸軍與空軍兵員素質過硬,配合發達的武器配備與閃擊戰術,在歐洲戰場堪稱無敵,英軍在表面上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即便如此,德國最終還是沒能讓英國紳士們低下高昂的頭顱,這就讓人有些匪夷所思了。實際上,我們被英國的某些舉動迷惑了,英國的實力並不像該國表現出的那樣弱勢。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美、德等國躋身強國門檻,英國的進步著實有限,已經無法匹配原本的霸主之稱,這也給了我們英國不進反退的錯覺。
可是,身為瘦死的駱駝,英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同時經歷了這場工業革命,雖然,世界局勢發生巨變,但是,英國僅僅是發展不如幾個新興強國迅速罷了,並未被甩開距離,所以,英國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可能英國在陸、空兩軍不是德國的對手,可是,英國的海軍在二戰時期仍足以在世界上稱雄。
二戰打響之際,英、法二國並非直接硬拭德軍鋒芒,而是以示弱採取綏靖政策,使德軍能夠在侵略的路上暢行無阻。隨著1940年德國侵佔法國後,德國開始將英國定為下一步的侵略目標,並制定了「海獅計劃」。
所謂海獅計劃,實際上,就是德軍慣用的速戰速決戰術,德國人希望通過強盛的空軍在英國境內發動閃擊,將英國擊潰進而投降。然而,德國人最終無法如願,因為,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而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又使德國空軍很難鎖定目標,英國人憑借著這兩點成功翻盤,最終,粉碎了德軍的意圖。
在最經典的德英空戰中,狂妄自大的德國空軍派遣了二百餘架轟炸機,並有六百架戰斗機從旁保護轟炸機,橫渡英吉利海峽打算給予英國致命一擊,反觀英軍,僅出動了三百餘架戰斗機,在雷達的幫助下對氣勢洶洶的德國戰機展開攔截。由於,雙方的雷達水平差異過大,英國空軍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以二十六架戰斗機的損失擊落了德國近二百架戰機,損失慘重的德國空軍不得不選擇撤退。
經此一役,德國的空軍實力大損,海獅計劃最終破產,閃擊戰術也被英軍逼成持久戰,德軍失去了戰略優勢,最終,無法進一步侵略英國。
除了剛才講到的德軍戰術選用不當以及德國人的大意外,還有一點因素導致德國無法得逞,那就是後來美方參戰,最終,與英國聯手對抗德軍。對德國人來說,原本就日益嚴峻的英國戰場在美軍參戰後更加危機四伏。英軍的實力並未落後德軍太多,加上有發達國家美國的援助,英軍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在陌生戰場的德軍更加不堪重負。
英國畢竟是島國,即使英吉利海峽再窄,德軍也不可能游過去。而兩棲登陸或者空降作戰的前提條件就是要能夠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德海軍根本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所謂制海權完全是幻想。不列顛空戰雖有2:1的數量優勢,德國空軍依然不能打敗英國空軍,無法掌握制空權。
所以,德軍即使如拿破崙一樣,幾乎佔領了整個歐陸,也只能望洋興嘆。
現如今,德國之所以會給後人留下強盛的印象,有很大的原因是德軍始終處於攻方,而所有戰爭中主動的一方都會提前做出完全的准備,所以,也就給人一種裝備精良戰術得當的感覺。二戰時期德國最強大的其實是陸軍,而德國的短板正是海軍,這就是德國在整場二戰中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卻對英倫島無計可施的最主要原因。
德國的陸軍在海上戰鬥力大損,而德國的海軍並不出色,只能選用相對強勢的空軍作戰,卻被英國發達的雷達技術和得當的隱蔽戰術所制衡。事實證明,英國人不但軍事實力很強,還能因地制宜制定針對德軍的戰術,最終,德軍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在英國戰場上大敗而歸,此後,就只能隔著大洋看著無法拿下的英國嘆氣了。
其實,從人類歷史來看,大陸國家和瀕海大陸國家幾乎無法真正壓倒島嶼海洋國家,即使不計成本建設大海軍,也是事倍功半,無法長期維持。英過打敗荷蘭,西班牙,法國,德國得到300年海洋霸權,蘇聯在冷戰中垮台,實際上敗於美國,這些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