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一戰英國法國欠美國多少錢

一戰英國法國欠美國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2-11-18 11:36:38

『壹』 美國是如何被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戰爭剛開始時,美國政府正致力於改革內政,推行威爾遜「新自由」的改革綱領。政府在最初的關於外交的幾個聲明中,確立了全美上下一致的中立態度。在一戰期間,美國輿論要求政府必須保護美國的海上權力,因此用調停結束戰爭是美國政府唯一可行的方法。1915年1月,威爾遜派豪斯上校前往歐洲開始第一次調停使命。豪斯發現只要德國同意撤出比利時以及戰後實行裁軍,並明確保證將來歐洲的和平,英國就願意商討和平條件。但是,由於德國不願意做出保證,於是豪斯的和平使命以失敗告終。1916年下半年交戰雙方都想利用各自的先進武器置對方於死地,取得最後的勝利。而此時的美國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選擇——要麼設法調停結束戰爭,要麼被迫捲入戰爭。
1917年1月22日,威爾遜發表了和平呼籲演說,並強調只有和平才能維持長久穩定的世界秩序。1月31日,德國回應了威爾遜的呼籲,宣稱德國將絲毫不忌諱地擊毀所有在英、法、意和地中海海域內交戰國和中立國的所有船隻。至此,威爾遜仍然不希望參與戰爭,只是宣布和德國切斷外交關系。1917年1月17日,德國密報德駐墨西哥公使,稱支持墨西哥收回19世紀中期與美戰爭中失去的土地。2月15日,這份密報被英國情報局破譯並傳給美國政府,威爾遜知道後認為這是對美國的侮辱和挑釁。美國新聞界將電報公布後,全國一片嘩然,反德風浪席捲美國。隨後,德國毫不避諱地擊沉了美國大批的船隻,致使大批美國人民死亡,以致美國人民反德情緒日益高漲。1917年4月6日,美國向德國宣戰。
參戰後,美國第一步兵抵達法國,在巴黎街道舉行檢閱遊行。1918年4月,威爾遜在巴爾的摩發表演說,宣稱美國將無限度地使用武力消滅一切自私的統治已達到回復世界秩序的目標。到1918年底,法國境內已有175萬美國軍人,美國已經成了這場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力量。1918年5月17日,德國發動了埃納攻勢,打得法國第六軍團潰不成軍。6月3日,德國再次進攻到馬恩河。法軍向美軍求救,美軍第二師與德軍進行了激烈的斗爭,最後打退了德國。隨後,美軍第二師及其所屬海軍部隊向貝萊奧森林進行反攻,最終把德軍趕出森林。隨後,德軍孤注一擲,想速戰速決,於是向馬恩河扇形地區發起進攻。當時,8個美國軍師及時支援法國的反攻,最後美法聯軍徹底擊潰了馬恩河的全部德軍。接著,美軍開始了對德軍的主動進攻,在默慈——阿爾貢戰役中,美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與此同時,美國海軍打破了德國海潛艇的殘酷封鎖,建立護航和加強反潛戰斗。1918年6月,美國海軍實施了橫斷北海的大規模水雷布防,封閉敵方的潛艇出路。在布設水雷前,美國海軍率領美國戰艦前來奧克尼群島,與英國主艦隊會和。兩支艦隊會和後,將德國海軍堵在港灣內,為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外,美國通過向對戰爭雙方提供軍事武裝設備,大發橫財。同時,美國也成為戰爭雙方提供了巨額的貸款,其中,英國和法國的數額最大。戰後,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以及擁有資本最多的國家。協約國欠美國債款多達100億美元,僅英國的債額就高達40億,而法國也欠債美國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背負美國的債務。而美國的黃金儲備也大量增長,從戰前的7億美元增加到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全球超過40%的黃金儲備被美國掌控。

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當時世界上的多個國家都參與了這場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雖然這場戰爭是人類的一場巨大災難,但是對美國來說卻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美國在此次戰爭中坐收漁人之利,由此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開始成為領導世界的頭號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從很大程度上消減了英、法、意的實力,而美國則由此搖身變為世界第一強國,從而導致使世界經濟中心由倫敦轉移到紐約。

『貳』 一戰後法國主張嚴懲德國,為何遭到英美兩國極力反對

1918年一戰結束,法國所在的協約國陣營取得勝利,但是最早加入戰爭的法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法國軍隊傷亡超過600萬人,北部省份作為一戰主戰場被打成一片廢墟,可以說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因此一方面為了補償自身的損失,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德國再次崛起,法國在巴黎和會上要求嚴懲甚至於肢解德國,但在英美兩國的阻撓下,法國的圖謀沒有得逞。只能說協約國陣營就是個利益聯盟,當大敵德國倒下後,英法美這三個盟國為了爭權奪利自然拆夥了。



巴黎和會可以說是一次失敗的會議,看似滿足了各方的期望,但在英法美三方博弈下,任何一方的圖謀都沒有實現,和稀泥一樣的《凡爾賽條約》留下了大量漏洞和矛盾,埋下了二戰的火種。

『叄』 一戰各國人員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個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弗·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在薩拉熱窩刺殺為導火線,自從1914年7月28日爆發至1918年11月11日結束,歷時4年又3個月。大戰的主要戰場在歐洲,波及亞洲、非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域,先後有35個國家和地區參戰,約占當時世界人口2/3的15億人被捲入戰爭。雙方動員軍隊達6503萬餘人,戰爭中損失3750萬餘人,其中陣亡853萬餘人;另外平民死亡1261.8萬人。雙方直接用於戰爭的費用1863億多美元,各交戰國經濟損失總計約2700億美元。其戰場之大、參戰國之多、人員傷亡重,戰爭費用和物資損失之巨,遠遠超過此前任何一次戰爭。

德國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它的工業產量在1910年即已超過英法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而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它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870年的13.2 %上升到1913年的15.7 %;同期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從9.7 %上升到12.6 %,僅次於英國,也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向帝國主義過渡,德國從19世紀80年代起瘋狂進行對外擴張。1914年,德國殖民地面積達到290萬平方公里,人口1230萬人,但還不及英國殖民地面積的1/11和法國殖民地面積的1/3。它不惜訴諸戰爭,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奪取世界霸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1918年,交戰雙方經過3年多激戰,人員傷亡和物資消耗極大。戰局互有勝負,相持不下。此時,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美國遠征軍尚在大量組建訓練之中。德軍統帥部力圖抓住擺脫兩線作戰困境和大批增援美軍尚未到達歐洲的時機,在西線發動決定性的進攻,在1918年夏季之前打敗英法聯軍,奪取戰爭勝利。德軍在西線共集結194個師,編成4個集團軍群,總兵力約400萬人,擁有火炮5000餘門,飛機3000架,坦克近200輛。與之相對抗的西線協約國軍隊,有186個師,分屬於法國和比利時的4個集團軍群及英國遠征軍,總兵力500萬人,火炮1.6萬余門,飛機3800多架,坦克800輛。稍後美國遠軍大批抵達歐洲,有14個師55萬人參加夏季作戰。自3月至9月,雙方進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系列進攻和反攻戰役。

德軍從1918年3月21日至7月17日,先後發起5次大規模進攻戰役。這幾次戰役雖然給了英法聯軍以沉重打擊,攻佔大片土地,再度迫近巴黎,但德軍並未實現各次戰役的預期目標,在協約國軍頑強抵抗下被迫停止進攻.其新佔領地區形成3個巨大突出部,使戰線拉長,給協約國軍隊實施反攻提供了條件。經過這5次進攻,德軍折兵百萬,兵源枯竭。1918年夏季每月需要補充16萬兵員,實際只能拼湊到6萬人。它再也無力發動新的攻勢了。

另一方面,增援美軍大批到達,雙方兵力對比發生了更加有利於協約國軍的變化。從7月18日起,協約國軍隊轉入反攻,接連發動3次戰役。至9月15日,已消除3個突出部,將德軍逐回其春季攻勢出發地,牢牢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18年9月26日,協約國軍隊在西線向德軍發起總攻。德軍全線潰退,敗局已定。

與此同時,在巴爾干戰場,協約國軍隊於9月15日向保加利亞軍發動進攻。保加利亞在9月29日投降。在中近東戰場,英軍在10月1日佔領大馬士革,大敗土耳其軍,相繼佔領巴勒斯坦、敘利亞全境和美索不達米亞,迫使土耳其於l0月30日在停戰協書定上簽字。在義大利戰場,意軍於10月24日向奧軍發起進攻。幾天後奧軍全面崩潰。奧匈政府於27日向協約國求和。10月28日,奧匈境內各被壓迫民族掀起民族革命浪潮。維也納爆發總罷工和遊行示威,要求奧皇退位。11月3日,已經瓦解的奧匈帝國投降,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

同日,德國開始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於9日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國投降,德國政府代表與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道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同盟國集團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意志帝國在1913年擁有6690萬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其軍事人員死亡177.3萬人,連同負傷和被俘失蹤者共714萬人;因飢餓、貧困、瘟疫、戰爭而死亡的人數高達630多萬人,接近全國人口總數的9.5 %。它的直接軍費支出約800億馬克(按1914年不變價格計算,摺合190.4億美元),相當於其同期國民收入的40 % 以上。整個工業生產下降43 %。在貢比涅森林簽署停戰協定時,德方除承諾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遣返所有協約國戰俘以外,還要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大炮、2.5萬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以及5000台機車、1.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150艘潛艇。加上此前被美國奪得的50餘萬噸德國船隻,以及其他被奪去的海外資產,德國可以說是一敗塗地,傾家盪產。

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也是歐洲強國。其疆域包括現今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一黑塞哥維那等國全境,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義大利的一部分。1910年人口為5139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的軍事人員傷亡和被俘失蹤共計702萬。土耳其軍事人員的傷亡和被俘失蹤人數達到97.5萬;保加利亞為26.7萬。

伴隨軍事上的失敗,這四國在戰爭結束前後都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德意志、奧匈、奧斯曼三個帝國先後為革命傾覆。保加利亞國王則因士兵起義而被迫退位。

協約國集團為取得大戰的勝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除了美國攫得很多實際利益,日本掠獲不少以外,其他國家大多失大於得。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員英法兩國,實際上只是一種「慘勝」。至於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更在大戰結束一年以前即被革命所推翻。

從一開始就捲入戰爭,肩負協約國主要戰爭重擔的英、法兩國,不僅損失慘重,而且整個國力遭到嚴重削弱,使它們在戰後帝國主義列強的角逐中處於相當孱弱的地位。

首先是戰爭直接損失巨大。1913年英國本土人口4586萬人,法國本土人口3979萬人。戰爭期間,它們的軍事人員死亡分別為90.8萬人和153.7萬人,負傷被俘失蹤者分別為22.8萬人和480.3萬人。英國1913~1918年國家預算從1.97億英鎊增加到25.79億英鎊,5年中增長12倍。整個戰爭支出達124.54億英鎊,相當於同期國家收入的44 %。法國戰時所受物資損失,達2000億法郎。其東北部10個省開戰不久即被德軍佔領,被占區原為重要采礦、冶金和紡織中心,主要產品在全國產量中的比重,鋼為63 %,鐵8l%、煤74%、毛織品81 %、砂糖76 %;淪陷4年,與法國經濟生活相隔絕,工業品完全喪失。

其次是生產下降。大戰期間,盡管軍事工業有所擴展,但英法整個工農業生產趨向衰退。英國工業指數,以1913年為100,至1918年降至80.8。

再次是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狀況惡化。戰爭期間,英國喪失原有船隻的70 %,造船業由1913年建造船隻總噸位120萬噸降至1918年的77萬噸。德國的封鎖,商船的減少,民用工業的衰落,使英國對外貿易受到嚴重的影響。1913-1918年間,按實物量計算,出口貿易減少一半;貿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億英鎊增加到7.84億英鎊。為平衡國際收支,英國變賣10 % 的海外資產,並從美國的主要債權國降為它的債務國。1919年英國欠美國債務8.5億英鎊,佔美國對協約國貸款的45 %。英國同時失去了世界主要金觸中心地位,世界貿易中的優勢地位,以及控制250餘年的海運壟斷地位。

最後便是國內階級矛盾的發展。戰爭的苦難主要落在勞動大眾身上,他們不但要承受失去親人的創痛,而且生活水平更加下降,勞動條件愈益惡劣。

與此相反,壟斷資本家卻大發戰爭橫財。英國壟斷資本在戰爭中獲得利潤40億英鎊。其礦場全部投資僅1.25億英鎊,而利潤達到1.6億英鎊。英伊石油公司1914年純利2.7萬英鎊,1917年為34.4萬英鎊,1918年達到110萬英鎊。法蘭西銀行發行公債的傭金和利息,1914年第一季度收益1523萬法郎,1917年第一季度增加到3362萬法郎。

協約國在大戰中失大於得的還有義大利。義大利原本是德奧意三國同盟一員,大戰一爆發,交戰雙方都積極爭取義大利。它暫時保持中立,與雙方同時進行談判,以爭取在對它最為有利的條件下參戰。1915年4月26日,英法意俄四國在倫敦簽訂秘密條約,許諾義大利將在戰後從奧匈帝國取得南蒂羅爾、特倫蒂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亞、達爾馬提亞的部分地區和所屬島嶼,阿爾巴尼亞的發羅拉地區,土耳其的安塔利亞和伊茲密爾兩省,並在瓜分德國非洲殖民地時得到它將得到的一份。英國還同意向義大利提供5000萬英鎊貸款。5月,意對奧匈宣戰。

在戰爭中,意軍傷亡極大。義大利總共支出軍費650億里拉,而它每年的國民收入僅200億里拉。為此,共借外債200億里拉,內債350億里拉。

與英法意等國的情形大不相同,美國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中趁火打劫,肆意掠奪擴張,大發橫財。特別是美國,參戰時間短,戰場遠離本國,又是協約國軍需供應的「兵工廠」和總後方。它的損失輕微,獲利最大。到大戰結束時,美國遠征軍的兵力共197萬人,軍人死亡12.6萬,負傷被俘失蹤23.85萬,合計36.48萬。美軍人員損失只相當於法軍人員損失的5.92 %,英軍人員損失的11.76 %。美國支付戰費共335億美元,其中105億來自稅收,230億來自發行長期債券。按1913年比價折算,美國支付的戰費僅為英國的55 %。

歐洲交戰國對軍需物資的需求及它們在世界市場上競爭能力的削弱,為美國提供了增加工業生產和擴大商品輸出的極好機會。1914~1918年間,美國加工工業增長32 %。

大戰結束時,整個世界的國際貿易縮減到戰前的60 %,美國對外貿易卻大量增長。與戰前相比,美國出口總值增加兩倍,進口增加80 %,貿易順差累計達116億美元。大戰以前,美國是從歐洲輸入資本的國家,積欠歐洲諸國60億美元債務。戰爭期間,美國供應物資和軍火,對英、法貸款,不僅償清原先所欠債務,還借給協約國歐洲參戰國103.38億美元。1913~1924年間,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從19.24億美元增至44.99億美元,佔世界黃金儲備總量的1/2。

美國參戰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對一群在倫敦的美國人說:「要確保戰爭勝利,第一必須有船,第二是船,第三還是船。」因為1917年4月德軍潛艇創下擊沉協約國船舶88萬噸的驚人記錄。在1917年內,德國潛艇共擊毀650多萬噸船舶,而美國、協約國歐洲列強及中立國所有造船廠的造船總噸位只有270萬噸。德國海軍部估計,如果每月擊沉60萬噸船隻,6個月就會使英國屈服。美國靠奪取停泊在美國港口的共50多萬噸位的97艘德國船,沒收在美國港口的50多萬噸荷蘭船,以及徵收私營造船廠正在建造的300萬噸、431艘船舶,建立龐大的遠洋運輸隊,加強護航,大量運送遠征軍和各種物資,保證了戰爭的勝利。1914~1919年,美國商船總噸位增加10倍,大大加強了它的對外擴張的實力。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攫取的利益僅次於美國。日本元老重臣井上馨給元老、內閣討論日本是否參戰的聯席會議寫信說:「這次歐洲大禍亂,對於日本發展國運,乃大正時代之天佑良機」,必須抓住時機,「確立日本對東洋之利權」。

毛澤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曾經在一個時期內給了日本帝國主義以獨霸中國的機會。但是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以及其他帝國主義的干涉,使得經過那時的賣國頭子袁世凱簽了字的對日屈服投降的條約二十一條,不得不宣告無效。」日本迫不及待地站在協約國方面參戰,其目的就是要接管德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獨霸中國,進而攫取德國的太平洋屬地,向南擴張。

日本戰時經濟的繁榮,其主要因素是對中國的擴張和掠奪。它擴大了對中國的商品傾銷,並加緊掠奪中國的資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帶來的最具根本性的結果之一,便是帝國主義制度各種基本矛盾的擴大和加深,世界帝國主義體系進一步陷入全面危機之中。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非但沒有真正獲得解決,反而變得更加錯宗復雜。原有的突出矛盾暫時被強行抑止,某些新的矛盾產生並發展起來,另一些矛盾又逐步趨於激化。無論是在國際關系中,還是在帝國主義各國內部,都爆發了或孕育著新的危機和沖突。

第一,由於沙皇俄國的傾覆,在世界l/6土地上誕生了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增加了一組基本矛盾,即帝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雙方的展開和力量的消長,長時間影響著戰後國際關系的格局和各國內部的發展。

第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有多方面的擴展和深化。不僅在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存在控制與反控制、掠取與反掠取的矛盾,而且在戰勝國列強之間,為著瓜分勝利果實,占據戰後爭霸世界的有利地位,明爭暗鬥,縱橫捭闔,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第三,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加劇。站在協約國方面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除英、法、俄、意、美、日等6個強國外,還有英國自治領和直轄殖民地(印度) 5個,歐洲國家7個,亞洲國家3個,非洲國家2個,拉丁美洲國家8個。歐洲參戰國家大多處於戰區或被佔領狀態,山河破碎,苦難深重。英國自治領和其他殖民地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其實是在為英國的利益而戰。還有一些半殖民地國家,如中國,為協約國作戰提供大量糧食和人力,被招募當勞工或當炮灰的青壯年達數十萬人之多。

第四,帝國主義國家國內階級矛盾趨向激化。無產階級和廣大中下層民眾是戰爭重負及苦難的主要承受者。他們飽經憂患,顛沛流離,物資匱乏,生活艱辛。壟斷資本有國家大力扶植,企業擴大,利潤劇增。一批大發戰爭橫財的暴發戶更是驕奢淫逸,趾高氣揚。廣大民眾對於這種種不同境遇本來就郁結憤懣,只是為嚴格的戰時管制所約束,這種情緒在很大程度上被強行抑制。一旦戰爭結束,大筆軍事訂貨消失,大量軍人復員,從戰時經濟轉入平時經濟,立即帶來一系列新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社會動盪,生產下降。中小企業紛紛破產倒閉,失業人數與日俱增,農民要求土地,物價居高不下,很快就在1920~1921年間發生了戰後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各階層人們改善自身境遇的渴望再度落空。

帝國主義體系的各種基本矛盾的擴展和激化,標志著帝國主義全面危機的繼續深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另一次世界大戰又在孕育之中。

『肆』 美國為什麼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根本原因:為了有資格參與戰後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獲取殖民地,謀求構建新的世界格局,爭奪世界霸主地位。

直接原因:1917年1月17日,德國密報德駐墨西哥公使,稱支持墨西哥收回19世紀中期與美戰爭中失去的土地,密報被英國情報局破譯並傳給美國政府,威爾遜認為這是對美國的侮辱和挑釁。

(4)一戰英國法國欠美國多少錢擴展閱讀:

美國政府曾和英國幾度交戰,所以在一戰之初,美國政府對英法與德國之間的戰爭抱著事不關己的觀望態度。美國政府顯得冷靜和正常得多,嚴守中立。

美國新聞界將德國暗中支持墨西哥反美消息公布後,全國一片嘩然,反德風浪席捲美國。隨後,德國毫不避諱地擊沉了美國大批的船隻,致使大批美國人民死亡,以致美國人民反德情緒日益高漲。

1917年4月16日,美國正式向德國等同盟國宣戰。為此,美國向歐洲戰場派去了200萬的遠征部隊,總指揮自然非潘興將軍莫屬了。在歐洲戰場上,美軍奮勇作戰,沉重打擊了德軍。

美國還通過向對戰爭雙方提供軍事武裝設備,大發橫財。同時,美國也為戰爭雙方提供了巨額的貸款,其中,英國和法國的數額最大。

戰後,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以及擁有資本最多的國家。協約國欠美國債款多達100億美元,僅英國的債額就高達40億。

而美國的黃金儲備也大量增長,從戰前的7億美元增加到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全球超過40%的黃金儲備被美國掌控。

『伍』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經濟有什麼具體影響

首先,美國參戰原因:是因為一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各種物資105億美元,貸款100億美元。俄國發生二月革命,俄與德單獨議和,退出戰爭,如果同盟國戰勝協約國,那麼美國100億美元貸款將一筆勾銷,利害攸關,所以不得不參戰。
宣戰: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
目的: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提高自身聲望,取代英法在西方世界中的領導地位
在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已經呈現疲態且對比相當,紅色俄國的妥協使得同盟國方的劣勢消除,但雙方後備力量消耗殆盡,這一點從勝負雙方戰後從美國貸款重建可以確定,陣地戰的前提下任何一方想徹底擊敗另一方的可能性都已經不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就成為拔蘿卜的那隻小老鼠,沒有它就拿不下德國從而打敗同盟國,但僅僅有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只能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在一戰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我個人認為是當時號稱歐陸軍事第一的法國,而成就美國一戰威名的兩個國家還應該算上德國,是德法的人員消耗使得美國的四個師得以在歐洲縱橫,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開始介入它只起到仆從國的作用,而如果它支持的是同盟國,則協約國很可能失敗,再次印證它不可能是決定的力量,不可能是充分力量,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內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必要力量
戰後經濟影響: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總之,今天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基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以說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實力經濟地位不會發展那麼迅猛快速,冷戰期間的蘇聯也有可能稱霸世界(這其實和中國抗日戰爭一樣,如果沒有抗日戰爭,那麼共產黨很可能被國民黨鏟除,是日本牽制了國民黨,而毛主席在後方猛力發展,才有解放戰爭的逆轉結局)

『陸』 一戰後英國欠美國四十億,老師說,英鎊就垮了,美元就起來了,這是什麼意思,美元打擊別的貨幣一家獨大有

政治和經濟是一體,英國政府被打垮了,英鎊就垮了。美國強了,美元就起來了。美元獨大作為世界貨幣,可以在任何國家流通,可以打壓控制整個金融體系,美元就向美國一樣強大。美國強大的好處你應該知道!經濟學上的東西沒學過的,不容易懂。

『柒』 第一次世界大戰,可謂是生靈塗炭,最終的結局又是什麼呢

據估計,戰爭中有1400萬人死亡,其中500萬人是非戰斗人員。此外,還有數百萬人在戰爭中受傷。這場戰爭也應對1918年至1919年的西班牙致命大流感負有一定責任,這場瘟疫造成5000萬人死亡。很多歐洲人認為大戰後的世界「倖存者在如山的白骨中穿行」,這樣的論調絕非聳人聽聞。

在一戰爆發前,美國欠英國4億英鎊國債,但是一戰結束之後,英國反而倒欠美國8.5億英鎊。可見一戰對英國經濟實力的巨大消耗。非但如此,英國還有一幫窮哥們。一戰的主要參戰國法國,俄國,還有後來反水的義大利,都叫嚷自己缺錢,英國作為老大哥,自然要打腫臉充胖子,借給他們錢。然而沙俄後來不復存在了,沙俄欠英國的7.5億英鎊竟然被拒絕歸還,把英國氣得不行。

『捌』 一戰結束後,德國如何在20年內,籌集到發動二戰的資金

德國在一戰中喪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6%的煤產地和一半以上的鋼鐵產業,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除此之外,德國還需要賠償1320億馬克,相當於3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

但是在一戰期間,德國的軍費高達470億美元,國內早已是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整個國家的經濟完全處在崩潰的狀態,因此他是壓根沒有能力來支付這戰爭賠款的。

另外當時有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因為戰爭,英國欠美國50億美元,法國欠美國借了40億美元。而一戰後德國要向英國和法國的賠款,一共是125億美元。

不借,那戰爭賠款和後來借出去的錢就沒有了。借,那戰爭賠款和借出去的錢,還是有可能回來的。於是各國一咬牙,便同意了德國的要求。

就這么的,楊格計劃取代了道威斯計劃。兩個計劃先後加起來,國際社會共向德國提供了1380億馬克的貸款,而在此期間德國的戰爭賠款卻只支付了860億馬克。當然了,這些錢幫助德國恢復經濟還是可以的,但想要幫助德國籌集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費,那還是捉襟見肘的。更何況1929年爆發了席捲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經濟基礎原本就不牢固的德國更是損失慘重。

想要在數年之間擺脫經濟危機並做好世界大戰的准備,僅僅依靠德國那是不可能的,也只有外來資金的支持,才能進行解釋。

至於這外來資金的來源,還是美國。

在資本家眼中,哪有什麼國家,哪有什麼人民。在他們看來只有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為何遲遲不肯加入戰爭的原因。

『玖』 第一次世界大戰財產損失和戰爭費用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加拿大:55,000
·印度:25,000
·紐西蘭:16,000
·南非:7,000
·大英帝國:715,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義大利:650,000
·中國:5000
·日本:300
·黑山:30,000
·羅馬尼亞:336,000
·俄羅斯帝國:1,700,000
·塞爾維亞:450,000
·美國:50,6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奧斯曼帝國:325,000
平民被殺:6,493,000
·奧匈帝國:300,000
·比利時:30,000
·英國:31,000
·保加利亞:275,000
·法國:40,000
·德意志帝國:760,000
·希臘:132,000
·羅馬尼亞:275,000
·俄羅斯:3,100,000
·塞爾維亞:650,000
·奧斯曼帝國:1,000,000
軍人、平民死亡人數超過5500萬,參戰國物資總損失達4萬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共有5500萬-6000萬人死亡(其中蘇聯為2700萬死亡,中國約為1800萬死亡),至少1.3億人受傷,合計傷亡1.9億人(其中蘇聯約為6000萬傷亡,中國約為3500萬傷亡)。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傷亡人數達3500萬。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一直說不太清,因為統計不清楚,學者估計有1200萬人-1800萬人,不過90年代以後,數據漸漸明了,中國死亡約1800萬,但是依然有很多學者質疑這個數據。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傷亡在6000萬,其中死亡2700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866.84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蘇聯傷亡多為男性,導致戰後的蘇聯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拾』 一戰給美國帶來什麼

一戰對美國本土沒有影響

美國出兵的時間掌握的很好,已經是1917年了,是一戰的末期了,歐洲各國已經是打得精疲力盡了

美國這時候出兵算是渾水摸魚,拿中國一句古話說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戰後的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總之一戰鞏固了美國的經濟地位,為以後二戰美國的從容應對甚至以後能稱霸世界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一戰英國法國欠美國多少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勒為什麼穿英國國旗 瀏覽:338
印度流感死亡人數多少 瀏覽:263
中國有多少人叫陳黃河 瀏覽:945
mz義大利文是什麼意思 瀏覽:770
印度西塔是什麼地方 瀏覽:103
中國人壽保險怎麼繳費 瀏覽:732
印尼幣1億相當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737
印度巴帝電信airtel怎麼用 瀏覽:476
英國酒店什麼時候開始營業 瀏覽:461
印尼為什麼會有新型冠狀病毒 瀏覽:630
沙特和伊朗哪個發展好 瀏覽:205
印度多吉美索多少錢一盒 瀏覽:358
為什麼伊朗和義大利韓國那麼嚴重 瀏覽:617
美國對伊朗發射什麼 瀏覽:272
為什麼二戰後印度那麼強大 瀏覽:529
義大利的熊貓怎麼樣 瀏覽:86
我不會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18
北京粵運中國多少金牌 瀏覽:981
印度為什麼突然加大檢測 瀏覽:749
義大利女排28號叫什麼名字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