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為什麼英國貴族長得不一樣

為什麼英國貴族長得不一樣

發布時間:2022-11-19 01:12:30

⑴ 介紹下英國五級貴族

即 公侯伯子男 五爵!
在英國5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個別學者認為伯爵爵位來自歐洲大陸,至遲在公元900年的法國,伯爵已成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英國伯爵(Earl)與法國伯爵(Count)並無繼承或連帶關系;而且英國伯爵稱號是5種貴族稱號中惟一的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大約在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後期,因王權不夠強大,英格蘭廣大地區曾劃為幾個較大的伯爵管轄區(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卻是在 11世紀初由丹麥國王克努特引進英格蘭的。11—12世紀中葉之前的伯爵多是鎮守一方的諸侯。他們大多是一人治理數郡,所以又被稱為「方伯」。諾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國後,擔心他們權勢過重,危及王權和國家統一,遂將方伯權力加以分割,移交給他的親信,每個伯爵的轄區僅限一郡,與國王有著極其明確的封君封臣關系,伯爵倘敢興兵作亂便會被王軍鎮壓,或受其他貴族制裁。伯爵職權名號可由後代繼承,但會因為有的伯爵缺少繼承人而使總數有減無增。斯蒂芬在位時,破格加封格奧弗雷。德。曼維爾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紀以來,伯爵數目攀升。1307年計有9名。1327年愛德華三世即位時僅餘6名,10年後增至12名;愛德華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紀20年代之前,伯爵作為高級貴族,是男爵的「天然領導人」,在地方上負有對男爵、騎士的管理責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機[指愛德華三世廢黜其母法國伊沙貝拉公主的攝政,登極親政時,伯爵曾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政治群體獨立行動,與男爵們的「距離感」突然產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瑪奇伯爵領地之後,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職責。
在重大正式場合,伯爵穿著鑲有白色毛皮邊的深紅色絲絨外套,軟帽上縫鑲著三條貂皮以表明爵位級別,冠冕上有一鍍金銀圈,上沿飾有8個銀球;而國王則稱伯爵為其「真正可信可愛的夥伴。」
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已有男爵一詞(Baron),但無男爵爵位,而且詞義不夠確定。似有「自由者」或「國王的臣僕」之意,但無尊貴的含義。英國男爵出現於11世紀。到12世紀初國王大部分高級世俗貴族都被封為男爵。其中少數與王室關系密切、封地較多者又被稱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間。很快,大男爵發生分化,顯赫者升為伯爵,其餘與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當時男爵在世俗貴族中佔了很高比例,以至於「男爵」一詞長期作為貴族的集合名詞使用。11-14世紀,男爵的封號和封地可通過血緣和婚姻關系傳遞,但不得隨意出售和轉讓,歷代國王也不隨意增加或褫奪貴族封號。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補男爵爵位,比奧查姆波。德。豪爾特被封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後數百年至今,居於5級貴族之末的男爵始終人數最多。
在正式場合,男爵穿著與伯爵同樣的外套,帽子上鑲有兩條貂皮,冠冕上有一淺色銀圈,飾有6個銀球。
依次出現的是公爵(Duke)。早在羅馬帝國時期,歐洲大陸的公爵稱號通常授予守疆拓土、軍功卓著的高級指揮官,以後因重大政治變化而中斷。幾百年後,公爵爵位又見於德國。大約在公元970年,德國皇帝奧托一世初設公爵爵位。不久法國和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也建立了公國(chy;大公國,Archchy)。在英國,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與作為一國之主的歐洲大陸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ke)有所不同。英國公爵爵位出現很晚。1337年,愛德華三世把康沃爾郡升為公國,將公爵爵號授予年方7歲的「黑太子」愛德華。該王儲16歲參加百年戰爭,鋒芒顯露;1355年前往法國指揮作戰,軍功卓著。父王對他賞賜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種稱號,如 1343年封為威爾士親王,1362年加封為阿基坦公爵。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後多年裡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親均不許稱王,最高可獲公爵爵位。隨後,愛德華三世及其繼承人又先後建立了蘭開斯特公國(1351年)、克拉倫斯公國(1362年)、約克公國和格洛斯特公國(1385)、赫里福德公國(1397)、貝特福德公國(1413)和薩默塞特公國(1443)等。這些公國的領有人都是王室宗親,他們得到高級爵位後,在貴族中鶴立雞群,威勢不凡,為以後爭奪王權、擾亂朝綱、製造戰亂埋下了隱患。自從1483年建立諾福克公國以後,公爵爵位開始授予王親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國。而且能獲此最高爵位者多是軍功顯赫的統帥。行政界政務家即使任職多年,政績昭著,也難獲此殊榮。在正規場合公爵也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金環,上飾8枚紅色金葉片。國王則稱公爵為「我們真正可信和最為敬愛的夥伴。」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詞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邊疆殖民地總督;伯爵]演變而來。侯爵原意與「方伯」詞義相近,系指統轄一處的封疆大吏。在英格蘭,拉丁語「侯爵」一詞最初指威爾士邊疆的領主。那時只說明他們領地的位置靠近邊界,並不說明其地位高於伯爵。1385年涵義變化,第9代牛津伯爵羅伯特。德。維爾被封為都柏林侯爵。1397年,薩默塞特伯爵約翰被封為多西特侯爵和薩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榮程度不甚明確,大約在公爵和伯爵之間,一段時期內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間,約翰。德。比奧福特被國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為此向國王請願,要求恢復比奧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卻反對乞求國王,並說:「侯爵乃是一個新的榮譽稱號,完全不為先人所知。所以,應對此冷漠視之,並不認為接受它是明智之舉。」到了15世紀,這級爵號穩定地保持了它在貴族爵位中的第二級地位以後,才被貴族們所看重。與其他4個等級的貴族相比,侯爵的數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場合,侯爵也穿紅色絲絨外套,帽子上鑲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裝一銀環,帶有四片金葉和四個銀球。國王對他的稱呼一如對待公爵。
上院貴族中數子爵資格最淺。子爵稱號(Viscount)源於法國,原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時可能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在英國,1440年比奧芒特的約翰被封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子爵帽子上有兩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銀環,飾有6個銀球。
直到此時,英國5級大貴族方完備成形,成為相對固定的貴族等級制。
在學界,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英國5級貴族是上院的當然成員。史實卻非如此簡單。在13-15世紀,盡管所有大貴族都擁有出席上院的資格,但每屆議會召開前還必須得到蓋有國里的國王詔令,否則不可前往開會。自14世紀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稱為「勛爵」(lord),後來勛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涵義與「顯貴」(nobility)一詞相近。另外,在英國「貴族」一詞始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貴族(aristocracy)源於希臘文和拉丁文。在希臘文中原有「傑出」、「優秀」之意,可以用來指大貴族。但在含義較廣泛的拉丁文中,該詞除了用指大貴族外,還包括地位較低的自由人,並含有「愚蠢」、「平庸」的貶義,爾後同形異義地轉化為英文源,意為服兵役的自由農民。從諾曼征服到近現代,aristocracy用來稱呼包括騎士在內的大小貴族。5級貴族形成後,為示區別,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詞nobility和Peerage專稱上院大貴族。以後,Nobility除用指上院貴族外,有時還泛指政界要員。
與歐洲大陸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蘭西等國貴族相比較,英國貴族集團的特點之一,是人數較少。長期以來,貴族稱號以及相應的財產權和政治特權只是由爵位領有者本人所擁有,其家屬雖為貴族家庭成員,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貴族爵號和封地按照相當嚴格的長子繼承製傳遞;若長子早歿,依次由長孫、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員依序遞補。若某貴族沒有繼承人,可根據其遺囑或生前安排,並經國王和高級法庭批准認可後,由其近親繼承其封號封地。但在多數情況下是被國王收回爵位。通常,英國貴族爵位和封號不可隨意轉讓、出售。歷代國王為保持貴族的群體規模和出於其他方面的考慮,大多會適量增補貴族。
某要人一旦獲得一種爵位,並非固定不變。若新獲顯赫軍功、政績卓著或受到國王格外寵愛,可以晉升更高級的爵位,或兼領新爵位。除此之外,貴族聯姻也是獲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機會和方式。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為社會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擁有貴族身份和家產者以及其長系繼承人總能輕易得到愛慕者和求婚者。例如蘭開斯特王朝的興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擁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親布里奇從娘家帶來。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孫女,她除擁有蘭開斯特公國外,還擁有德比、林肯和萊斯特的伯爵領地。
英國5級貴族大致定型於13—15世紀。它與中國周初的5級貴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時刻一次建立起來的,而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形成,最終成為定製的。
14世紀初,在5級貴族之上的王室貴族中,還出現了一個頗為獨特的、專為王儲所佔有的稱號——「威爾士親王」。該稱呼最早為一度統一過全國的威爾士王子利維倫製造出的名號。1282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率領大軍與艦隊攻打威爾士,利維倫死於非命。兩年後,威爾士合並於英格蘭,愛德華在1301年把威爾士親王之頭銜加給不列顛王位的繼承者。
在政局動盪、戰事連綿的中世紀後期,歐洲各封建君主為了使各級貴族在騎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業、效忠國王,除了利用貴族爵位科賜臣下之外,還別出心裁地設立了劃分為不同等級名分的勛章勛位,獎賞他們的戰功政績。
在英格蘭,最著名的勛位是創立於4世紀中葉的嘉德勛位(the Order of Garter)。據傳,愛德華三世設立這個勛位是為了紀念一次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在一次慶祝攻陷加萊城的舞會上,姿態秀美的索爾茲伯里女伯爵落下一隻藍色襪帶,被愛德華三世撿起,纏在自己的腿上,旁觀者見了鬨堂大笑,愛德華斥責他們說:「凡是認為這是壞事的人可恥」。以後這句話成為國王在1449年建立襪帶騎士團和頒發勛位的格言,它同藍色襪帶和聖喬治十字架圖形一起出現在勛章上,激勵武士們在戰爭——當時主要是百年戰爭——中蔑視死亡,奮勇廝殺。愛德華本人也是襪帶騎士團的成員。他與寵愛的武士圍繞圓桌議事,共同進餐,多次主持武士們的比武演技,使已經衰落的騎士精神有所振作。並使嘉德勛位成為以後英國最誘人的貴族勛章。
歐洲大陸貴族來歷大致如下: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其中公爵應該是來自戴克里先改革羅馬行省以後的省行政或者軍事長官,後來被蠻族用來稱呼大領主。伯爵則是克洛維王朝的軍隊指揮官。但因為往往隨著軍役而授予領地也成了領主。男爵則是對宮廷顯貴的尊稱。子爵和侯爵是分別作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設立的。這些官銜在加洛林時代吞並采邑的過程中也被當成了采邑而繼承下來,才慢慢變成爵號的(就像萊茵—巴拉定選侯自己是行宮伯爵但還是皇帝的驥廄總管。勃蘭登堡侯爵還是皇帝的御前大臣一樣,他們的官銜也成了采邑只是擁有的人太少而沒能成為爵號而已)。所以很多擁有領地但沒有官銜的貴族,就以領地為頭銜。中間加中綴詞。翻譯過來就是某某地方的某某先生。很多名門包括日後君臨半個歐洲的波旁家最初也都是這些沒封號的家族裡的。
按照英國傳統,女王(或國王)可以根據內閣首相的提議,將某種貴族爵位授予某人,但受封的人數是有限的,每年大約在20名以內。
貴族爵位(peerages)分為公爵(Duke)、侯爵(Marquis或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5個等級。原來貴族爵位都是世襲的,而且只能有一個繼承人。長子是法定繼承人。只有在貴族沒有兒子的情況下,其爵位才能由首先達到繼承年齡的直系後代來繼承。自1958年以後,才允許將非繼承性的「終身貴族爵位」(Life peerages)授予某一個人。
對公爵、公爵夫人(Duchess)尊稱為「Grace」。直接稱呼時用「Your Grace」(大人、夫人),間接提及時用「His(Her)Grace」。用在信封或信的開頭可尊稱為「His Grace the Duck of...」(公爵大人……)或「Her Grace the Duchess of...」(公爵夫人……)。
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都可以稱為「Lord」(勛爵)。直接稱呼時,都可稱「Your Lordship」。間接提及時可用「Lord +姓」或「Lord +地名」。信封上或信的開頭分別稱「My Lord Marquis」或「My Lord」(主要用於伯、子、男爵)。
公爵、侯爵、伯爵的長子在他們的父親沒死之前,即沒有繼承其父親爵位之前,也可稱之為「Lord」(勛爵),但不是貴族。公爵、侯爵的次子以下的兒子,可以終身稱之為「Lord」(勛爵);對伯、子、男爵的次子以下的兒子可稱「Honorable」(尊敬的)。他們也都不是貴族。
侯爵夫人(Marchioness)、伯爵夫人(Countess)、子爵夫人(Viscountess)、男爵夫
人(Baroness)均可稱之為:「Lady」(夫人),即用「Lady +丈夫的姓或丈夫勛稱中的地名」。
公爵、侯爵、伯爵的每一個女兒也都可稱為「Lady」,即可用「Lady +授予名+姓」。
如果她結了婚,就用丈夫的姓代替自己的姓,但仍稱為「Lady」(夫人),即使丈夫無爵位,是個普通的「先生」,也可稱為「Lady」。如果丈夫有了爵位,那她就要選用相應的譽稱。
除了貴族爵位以外,還有別的一些譽稱,對爵士則尊稱為「Sir」(爵士)。具體做法是「Sir +授予名+姓」或「Sir+授予名」,但作為爵士頭銜,Sir絕不可只用於姓前。
如「Sir James Manson」也可稱「Sir James」,但絕不能稱「Sir Manson」。爵士的夫人也可稱「Lady」。
爵士的頭銜不能繼承,除頭銜外爵士沒有什麼特權。其兒子也和平民的姓一樣用「Mr.」相稱。

⑵ 英國的貴族的特徵有哪些啊

英國貴族的特徵最明顯的是對傳統的重視吧。正如英國的判例法中還而已找到日耳曼法的痕跡一樣,英國是一個注重傳統的國家,而他們的貴族表現得尤為明顯。觀察英國法會發現,他們從來不改變過去的規定,而只是在過去的規定之上增加新的規定,這也表現在英國人的性格上。

⑶ 英國新貴族和舊貴族的根本區別在於

答案A
本題旨在考查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新貴族是指資產階級化了的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生產;舊貴族是指仍採用傳統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的貴族。

⑷ 英國的貴族由來

貴族起源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千多年前,以軍事貴族的面目出現。為國王效力,履行軍職,財富主要是地產,繼承遺產要繳納捐稅。600年間,戰亂不斷,國王依戰功賞賜給將士土地,而國王自己,通常也被視為「牛」一點的貴族。 開始叫「哥塞特」,後來叫「塞恩」,詞語含義是為他人服務,地位的高低,由被服務的對象決定。彼時,很多自由農變為農奴。約6世紀起,貴族群體中注入宗教成份。
撒克遜人,是傳說中的亞瑟王的手下敗將。在《Wives and Daughters》中,漢姆雷老爺,很為自己是到英格蘭最早的撒克遜人而驕傲。其實,之前,英格蘭是凱爾特人的天地,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是來自日耳曼的入侵者,經過長達3個世紀的征服與混合,幾個民族融為一個民族,才有了今天的英格蘭人。 『
刻爾(農民)與哥塞特之間的基本區別,是著名的《伊尼法典》中關於償命金的規定,後者通常是前者的6倍。勤勞且家運亨通的刻爾,就有可能成為哥塞特。大約10世紀,Ealdorman這個詞,開始專指大貴族,漸漸具備了伯爵、方伯、親王等涵義,意即地方統治者。
教會執事這一專職,可能出現在800年前後。早在6-7世紀,不列顛就形成了世俗貴族與宗教貴族關存的體制。教會貴族與英格蘭君主的聯系相當密切,從屬關系比較確定。他們,既能佈道,又能揮舞寶劍。 賢人會議成員,能參與重大決策,有司法權。 直到11世紀前期,大貴族伯爵與普通中下貴族塞恩的等級差別才終於明朗化。 封建貴族制的確立(諾曼時期) 英法兩國的封建制,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英: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類似於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法: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社會語言開始分化——上層階級說法語,下層民眾講英語。重要的文件,多用拉丁文和法文。直到1259年,亨利三世同時使用兩種語言發表文件,英語才逐漸地在上層政治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1086年,征服者威廉(諾曼底公爵),弄出一本《土地調查清冊》,把許多自由或半自由的農民,劃成了維蘭(農奴),因此,這本清冊,被英國人民稱為「末日審判書」。
14世紀的英國騎士
貴族因婚嫁而獲得領地時,需向國王繳納數量可觀的轉讓費。 立憲的細胞,在諾曼登陸百年後就開始顯現,以國王與貴族的對立為表象。 騎士教育,重武輕文。經常進行比武大會,常有傷亡。得勝的騎士,有權親吻一位可愛的女士。所謂騎士精神,即貴族精神。早晨一本正經地彌撒,中午酗酒鬧事,下午洗劫教堂,晚上調戲婦女。 在戰場上,騎士很少殺騎士,死的都是平民步兵。十字軍東征的路上,騎士和北歐海盜沒啥區別。騎士精神化作替私人復仇的戰斗。 騎士精神的副產品是「英雄愛美人」。12世紀起,一個婦人,在丈夫之外要有個情人,否則,就會被視為缺少魅力。 1075年,大會議規定,禁止7代之內有血緣關系的人婚配,禁止與配偶的4代之內的血親成婚。不過,1215年,教廷便將此做了修改,7代改成4代,因為,門當戶對,太不容易了。興盛與衰落(12世紀末-15世紀) 1399年-1485年間的每次改朝換代,都由大貴族發起,都以一具國王的屍體奠基,而為此受牽連、危及身家性命、失爵丟官的貴族更多。英國的君主,事實上是選出來的,而非世襲。 1215年6月,倫敦25名貴族迫使英王約翰簽署了著名的「貴族綱領」《大憲章》。《大憲章》共有61項條款,大部分都列明一些有利於貴族的權利。例如,國王在國家所有重要事務上,包括征稅,必須徵求貴族的意見並且得到他們的同意;過往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等。「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的法則,從此被人銘記。 1265年的「西門議會」,成為未來下院乃至議會制度的重要起來。1325年,英國議會歷經百年終於形成。1376年,騎士代表彼得·馬克,成為首任議長。15世紀60-70年代,貴族院正式稱為上院,平民院正式稱為下院。 15世紀後期,英國貴族制逐漸成形,最終定製。即公侯伯子男,另外,還有從男爵和騎士,勛爵是獎勵性稱呼。1301年開始,威爾士親王成為不列顛王國的繼承者的名號。 黑死病,成為封建農奴制的殺手。 玫瑰戰爭。1455年,以紅玫瑰為標記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為標記的約克家族,多次刀兵相見。持續30年,直至紅玫瑰得勝,都鐸王朝建立。衰落和變異
貴族城堡
(1485-1688年) 大貴族揮霍得入不敷出,鄉紳階層開始崛起。 灰、黑逐漸被視為「上色」。長期影響著本國民眾,至今未變。 長子作為家庭姓氏、家產和爵位的優先繼承人,地位格外重要。長子早夭,則由長孫繼承。若無,則次子、幼子循序漸遞。不動產一般只傳一人,其他財產女兒或可繼承。重視家庭禮節,重夫權父權,但貴族婦女有較多自由。 因涉及到財產或爵位等問題,婚戀不自由,基本上是國王或父輩定。宗教信仰也會影響到愛情與婚姻。貴族的非長子的兒子,不容易成婚,而且,在特殊的財產繼承製下,很可能變成窮光蛋。《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姐妹,就是沒有不動產繼承權的人。 世俗貴族,文化素質低下。倒是次子、幼子,被送進劍橋、牛津;上流社會,還有一批文化名媛。 伊頓公學建於13世紀。學費很高。游學開始流行,貴族子弟去意法學習語言、文學、藝術、禮儀,經過200多年的潛移默化,前朝的佩劍騎士終於成為通曉文墨的紳士。嘿嘿。幾位知名女作家,都生活在紳士後的時代。 「貴族時代」(1688年-19世紀中葉) 英國貴族的特點是具有政治獨立性、民主意識和紳士風度。 托利黨,Tory,英國政黨。產生於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保守黨。「托利」一詞起源於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在1679年議會討論詹姆斯公爵是否有權繼承王位時, 贊成的人則被政敵稱為「托利」。托利黨人參加了1688年的「光榮革命」。1760年,逐漸成為執政黨。到19世紀中葉,發展成為保守黨。輝格黨,Whig,是它的對立面,名稱可能是Whiggamores(意為「好鬥的蘇格蘭長老會派教徒」)一詞的縮語。輝格黨得益於1688年「光榮革命」帶來的政治變化。
貴族家庭
光榮革命,是英國一場和宗教有關的非暴力宮廷政變,發生在1688年到1689年。當時,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為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傳位給剛出生的兒子,而把詹姆士二世廢絀。在廢絀國王之後,他們把王位傳於原本的繼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威廉帶兵進入英國,未發一槍,使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議會重掌大權,而威廉亦即位成為威廉三世。因為這場革命未有流血,故史稱光榮革命。至此,英國議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斗爭以議會的勝利而告結束。 貴族含義發生變化。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貴族,一直最少,但穩定性在歐洲首屈一指,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穩定的貴族體制。 1707年,蘇格蘭合並於不列顛,1800年,愛爾蘭合並於不列顛。 資產階級革命後,在英國,幾乎無貴族不富。看了一下統計表,《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也就是大地產者中的中等。幾乎所有的大地產,都是靠舊的繼承製保留下來的。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從農業革命開始的。貴族們發展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托馬斯·科克培養優質綿羊而聞名1837年被封為伯爵。
上院的權利不表現在上院而表現在下院。 拜倫曾任上院議員,雪萊出身於從男爵家庭。 英國貴族不像法國貴族那樣喜歡群聚和沙龍,而是喜歡庄園。「每個人的房舍,都是他們的城堡。」 威斯敏斯特公爵的發家史(現英國首富)。1703年,他的先祖才成為男爵,1874年,便爬到了公爵的位置。 1722年,喬治三世提出,議會通過了《王室婚姻法》。18世紀末-19世紀初,貴族離婚率4%,平民離婚率萬分之一。所以,貴族們的婚姻生活還是相當不安定的。真正的衰落(19世紀後期至今) 1872年,產生無記名投票法。 1876年,出版《英格蘭的貴族》,不久,再版,更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大地產者》。它,是1000年來第一本說明土地佔有的不合理情況的專門著作。 1894年開始徵收遺產稅,致使大地主們雪上加霜。資產階級進入貴族,爵位換財富,財富換爵位。 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中產階級新貴。一戰、二戰中,死傷諸多貴族,甚至有老貴族斷了血脈。這,與他們受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教育有關。 大貴族的地產銳減。 溫斯頓·丘吉爾不願意自己偉大的名字被陌生的稱號取代,只接受了嘉德勛章。 哈羅德·麥克米倫也曾拒絕封爵。當然,最後,他還是要了世襲伯爵的稱號。英國貴族存在的時間,超過10個世紀,可是,直到1998年英國議會改革,世襲貴族才算壽終正寢。他們是「世界史上少有的能夠在適當的時候作出適當退卻的階級」。「英國之所以在現代化的社會轉型方面取得成功,避免了革命的震盪,贏得了社會的平穩發展,英國貴族的遠見、勇氣和妥協精神是不可抹殺的

⑸ 在英國新貴族和舊貴族有什麼區別

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和農場主等組成的新型資產階級成長起來。有些貴族雖然保留了貴族頭銜,卻也從事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活動,他們被稱為新貴族。新貴族有兩種人:第一是原來的封建貴族,但是他們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種是資本家,但是為了有政治地位,而買了封建貴族的名號。
籠統的說,新貴族和舊貴族最大的區別是其階級性質的不同,舊貴族是舊式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而新貴族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
他們之間的很大的一個特徵區別是其生產方式的不同,舊貴族依然把土地當作唯一的依靠,向農民收取地租.
而新貴族則更多的把土地用做資本主義生產,轉型成為了新興的資本家.
資產階級在宗教上為清教,倡導勤勞、節儉的生活,事業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而舊貴族則是天主教,是君權神授的竭力鼓吹者。經濟上,資產階級希望發展自由資本主義,而舊貴族通過對農產品和手工產品壟斷獲益。政治上資產階級渴望建立議會至上原則和君主立憲制,舊貴族則擁護專制王權

⑹ 英國貴族和王室之間,二者有什麼區別

王室和貴族的聯系:

王室也是貴族,屬於頂級的貴族,其他貴族的爵位是由皇室頒布的。幾乎每年除夕,英國皇室都公布一份名單,頒布年度榮獲英王或女王封勛授爵或頒贈獎章的人員。

英國傳統世襲貴族,就是我們熟知的「公,侯,伯,子,男」五爵來最初源於王室。公爵是第一等世襲貴族,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分封諸侯,英國君主分封王室宗親並授予公爵爵位,如威廉王子是劍橋公爵,之後逐漸也授予王室宗親以外的功勛卓著的重臣。

2、某要人一旦獲得一種爵位,並非固定不變。若新獲顯赫軍功、政績卓著或受到國王格外寵愛,可以晉升更高級的爵位,或兼領新爵位。除此之外,貴族聯姻也是獲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機會和方式。

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為社會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擁有貴族身份和家產者以及其長系繼承人總能輕易得到愛慕者和求婚者。例如蘭開斯特王朝的興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擁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親布里奇從娘家帶來。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孫女,她除擁有蘭開斯特公國外,還擁有德比、林肯和萊斯特的伯爵領地。

⑺ 英國貴族和中國貴族的異同

每個國家得貴族相同的共性就是獲取方式:軍功。都是與皇帝或國王有相同得利益需求。
中國得爵位只有公,侯,伯三級。英國有公,侯,伯,子,男,再加上不算貴族得貴族「爵士」,共六級。
中國貴族得爵位全部由皇帝任命,而英國得貴族基本上由大貴族授予小貴族爵位。如「我得附庸得附庸,不是我得附庸」就是這樣得原因產生的。

⑻ 為什麼說英國人血統最高貴

他們自己吹的。由於英國曾經很強大、殖民地遍及全球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統治世界的時間也較長,統治者的宣傳影響,建立起了自信的原因。
所以,我們也要建立起自信!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英國貴族長得不一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流感死亡人數多少 瀏覽:261
中國有多少人叫陳黃河 瀏覽:945
mz義大利文是什麼意思 瀏覽:770
印度西塔是什麼地方 瀏覽:103
中國人壽保險怎麼繳費 瀏覽:732
印尼幣1億相當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737
印度巴帝電信airtel怎麼用 瀏覽:476
英國酒店什麼時候開始營業 瀏覽:461
印尼為什麼會有新型冠狀病毒 瀏覽:630
沙特和伊朗哪個發展好 瀏覽:205
印度多吉美索多少錢一盒 瀏覽:358
為什麼伊朗和義大利韓國那麼嚴重 瀏覽:617
美國對伊朗發射什麼 瀏覽:272
為什麼二戰後印度那麼強大 瀏覽:529
義大利的熊貓怎麼樣 瀏覽:86
我不會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18
北京粵運中國多少金牌 瀏覽:981
印度為什麼突然加大檢測 瀏覽:749
義大利女排28號叫什麼名字 瀏覽:504
越南青檸怎麼做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