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怎麼看待新加坡

英國人怎麼看待新加坡

發布時間:2022-11-19 03:21:05

① 衰落的英國竟想要在新加坡建軍事基地,他們究竟有何目的

英國沉默了太久。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他們選擇了爆發。他們創建軍事基地就是為了要加強對其他地方的控制。從中謀取一些利益。奪回他們昔日的地位。讓人們知道日不落帝國又回來了。

雖然新加坡的人民大部分都是華人,但是他們的國語卻是英語。就是因為曾經他們被英國所統治過。已經被英國化。而在新加坡建立軍事基地也可以很好的控制東南亞這邊局勢的發展

② 新加坡英語的社會評價

新加坡人講Singlish似乎無可厚非,我對此也是沒有異議(即使有異議,似乎也沒什麼用),我今天向說一說關於非新加坡人士如何看待Singlish這種語言的。
首先,我不會把Singlish作為English的變種,因為就其本身似乎已經變成了兩種語言,雖然差距還沒有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差別大(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都有拉丁語的血統,都屬於拉丁語族),如果我們一定要把某種英語作為正宗的話,那應該是Angles(英語的雛形),不然的話,把任何一種英文的變種(美式英語,澳式英語或者是Singlish)作為英式英語的變種,都和把義大利語或者西班牙語作為拉丁語的變種一樣,只會讓人笑話。
關於Singlish,我想要說說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很多人來到了新加坡,都會潛移默化的,不知不覺的學會講Singlish,起碼是某些詞彙(例如,Wah Lau等),這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本土化的過程,比較恰當的類比是在America只賣Burgers、Fries、和Coca。Cola的McDonald『s到了中國就變成了賣漢堡包和炸薯條還有可口可樂的麥當勞,不僅如此,還要賣一些諸如翡翠湯的食物(這個細節我還沒有考證,僅僅知道有這些東西,但都沒吃過,都回家了,誰還吃麥當勞啊)。
人在某種與自己本身的文化疏離的社會,其實是很痛苦的,也很孤獨,所以有能力做本土化努力的人都會盡量調整自己,融入新的環境(我所講的有能力的,有的時候僅僅是有這種願望的,一般來說,有願望就能夠做到,畢竟語言不是什麼特別困難的東西)。
根據法國哲學家福柯的理論(福柯,在網上搜尋這位大師,估計能找到的,除了他是哲學家和他的理論之外最大的部分應該就是關於這位老爺爺是個Gay,一般來說,Gay都蠻有才華的),語言和權力有著某種潛移默化的曖昧關系,這點我很贊同,完整的掌握了一種語言,就好像是得到了進入一種新的文化領域的通行證,得到了在一個陌生語境裡面的發言權,自然就給人帶來了某種權力。因為這樣的原因,一些人在來新加坡以後,無論是自發的,還是不經意的,都經歷了這個本土化的過程。
下面我想說的,使一些經濟問題,談到經濟,其實就不可避免的要說到一些政治問題,畢竟這兩個東西真的是密不可分,就像腳指頭和腳趾甲一樣(這個比喻是因為我昨天剛剛弄傷了自己的腳)。
有一些人來到新加坡以後不會經過這個本土化的過程,一般來說,他們是一些說著英式英語,美式英語的英國人和美國人(說澳式英語的澳大利亞人其實也是這樣),這些人為什麼不會像中國人,東南亞人一樣,學著說Singlish呢?我覺得有兩點原因,一,就是我上面那點假設,也就是說,英文對中國人和東南亞人來說,是一種外來文化,中國人和東南亞人在新加坡其實是我說的處在一種與自己本身的文化疏離的社會,所以他們會經過本土化的過程。而對於那些來自英語國家人來說,這第一個原因顯然不足以成為理由。所以就有了第二點原因,也就是經濟問題。
眾所周知,英國,美國是世界老牌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他們具有世界上最高的物質文明,用個類比來說,如今的美國就好像我們唐朝的那時候一樣,在世界是統治地位(如果在唐朝的時候,世界地圖就已經被完全發現的話)。在唐朝的時候,所有的國家(那些已經為唐朝所知的,包括日本,朝鮮半島,還有那些西域國家)都來向唐朝納貢,還用心學習唐朝的文化和語言。我們大膽的假設,如果我們是一個還好的唐朝人,我們如果去了日本,肯定會被代為上賓,而且還有無數的日本女孩子想嫁給我們(那時候的日本女人都很難看,我們是不會同意的),這種情況簡直是一定的。從文化上來說,我們去了日本,看到日本的什麼藝妓啊,什麼剖腹自殺啊什麼的,可能也就是一看,連想它好還是不好,要不要引回國內這種事情都懶得想,更不用提什麼學日語了。所以說,如今的美國人英國人來到亞洲,不屑於學習當地的語言,和我們在唐朝的時候去日本是一樣的道理,是一個政治問題。

③ 英國對新加坡的態度

新加坡是東南亞一個島國,人均GDP高達5.8萬美元,是亞洲人均最富的國家。新加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從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到1963年新加坡成立自治邦,英國對新加坡進行了140多年的的殖民統治。然而現在的新加坡人,對英國的殖民統治沒有一點恨意,甚至還非常感激。這不僅僅是普通民眾的感受,國父李光*耀也是這么認為。他在《李光耀觀天下》書中寫道:「對於英國的制度和其有風度的離開,我們應該心懷感激」。為什麼呢?英國開發了新加坡。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時,新加坡只是一個近乎原始狀態的蠻荒小島。萊佛士來到新加坡後,進行了非常認真的建設和開發,並對新加坡進行了長遠的規劃。他讓新加坡變成一個繁榮發達的世界級自由貿易港,雖然他只在新加坡待了4年,但他對新加坡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勞。他在新加坡是非常著名的人物,新加坡人也非常感激他。新加坡現在有很多關於他的建築和機構,如萊佛士廣場、萊佛士書院、萊佛士醫院、萊佛士酒店等。

英國帶來了現代化制度。在英國人來到新加坡之前,新加坡只是柔佛王國下面的一個原始小島,與現代化制度相去甚遠。一套好的制度,需要長時間的摸索才能得到,制度不好會嚴重影響國家的發展。而英國來帶來了一套成熟並行之有效的現代化制度,新加坡現行的國家制度只是在英國人制定的制度上做了適當修改。它讓新加坡減少了摸索期,少犯錯誤,也讓新加坡得以高速蓬勃地發展。李光*耀說,完全顛覆英國制定的制度,是非常愚蠢的事情。

英國培養了新加坡的精英。新加坡商業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絕大部分是英國培養的,這些人對英國的各種社會制度非常認可,對英國充滿感激之情。新加坡政府官員,大多有英美國家留學經歷。例如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從小接受的就是英式教育,他曾獲得過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並在英國留學數年,他的思維方式完全是英式的,他就非常感激英國人。他雖然有一張華人的臉孔,本質上卻是一個英國人。現任總理李顯龍,接受的也完全是英式教育,對英國和英國制度十分認可。做為李光耀的兒子,自然和他父親一樣,對英國充滿感激之情。新加坡集體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種症狀簡單說來就是被加害人愛上了加害人。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首都都斯德哥爾摩兩名罪犯挾持了4名銀行工作人員。在與警方對峙了6天後, 4名銀行工作人員得以解救。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這4個人並不恨劫匪,甚至有一個人還愛上了劫匪。這是因為在幾天被劫持的過程中,2名罪犯並沒有傷害他們,讓這4個人潛意識地認為是這2個罪犯救了他們的命,從而感激2名罪犯,這種症狀就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新加坡被英國殖民了140多年,英國某個時刻還保持了仁慈,這讓新加坡人感激不盡。新加坡人自己並不清楚,其實他們從上到下集體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④ 新加坡今天之成就,不是靠什麼儒家文化,而是英國殖民者帶來的現代文明

李光耀則說:新加坡今天之成就,不是靠什麼儒家文化,而是英國殖民者帶來的現代文明制度!李光耀對講過:「新加坡人大多是福建人和廣東人的後裔,祖先都不識字,很貧窮,而達官顯宦、文人學士則全留守中原,因此沒什麼事是新加坡人做得到而中國做不到的,或沒法子做得更好的。」他又補充道:「新加坡成功的關鍵,是英國人留下的法治制度,而不是什麼儒家文化。」

黑格爾說:「中國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復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幾千年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大賭場,惡棍們輪流坐莊,混蛋們換班執政,炮灰們總是做祭品,這才是中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了解現實新加坡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就能明白新加坡開國元老李光耀的說詞,新加坡歷史傳統與英國殖民有百多年的緊密聯系,承襲英國政體與法制深遠影響,教育制度的熏陶,深入根治於新加坡社會和多元民族族群。新加坡歷史傳統中是個多元族群社會,文化思維多元,習俗語言,廣泛承受東西方和當地文化,融合一體,並非單一。網友所提的儒家文化,僅局限於部分族群,也已融入當地文化。新加坡歷史建國過程,有著各族群的努力與奮斗,承襲與沿用英國殖民遺留下的法理制度,修正和發揚,塑造今日的新加坡。

⑤ 新加坡是東方直布羅陀,又布有重兵,可為什麼還是頂不住日本

丘吉爾稱新加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顧名思義,新加坡就像歐洲的直布羅陀那樣戰略位置重要。不得不說,丘吉爾並沒有誇大,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的入口處,是東亞、大洋洲國家和南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地區航運的必經之地,被譽為海上航運的「生命線」。

英國駐軍與日軍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如果單純的從人數上,英軍或許會占優勢,但由於這邊處於防守,因此不免摸不清日本套路,輕重不分,容易顧此失彼,所以相對而言,勢單力薄。再加上長期以來英軍並沒有什麼戰爭,因此,訓練和裝備都是一個問題。當然了,駐守新加坡的英軍大多都是雜牌,其中充斥著大量的印度人以及澳洲人,戰鬥力更可想而知了。

除此之外,日本由於是遠洋作戰,因此有空軍和海軍的配合,這對英國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在失去制空權和制海權之後,英軍成為了案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

⑥ 新加坡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有什麼特點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新加坡是著名的自由貿易港,集中著世界一流的商品。

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

國土: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入、東南亞地區的中心,堪稱"亞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國國面積為626.4平方公里,城市面積占絕大部分,因而被稱為"城市國家"。

氣候:新加坡全部國土都位於北緯1度線內,距赤道不過137公里,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以最暖熱濕潤為特徵,全年溫度大約在24℃到32℃之間,晝夜溫溫差不大,降水量在2400毫米左右。10月至次年3月雨較多,4月至9月雨 量相對較少。

國家簡史:傳說在遠古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後裔烏塔馬王子在海上航行時,船被暴風雨刮到現在的新加坡島上,在島上,王子看到一頭怪獸,渾身赤紅色,頭部的毛黑亮,胸前還有一撮白毛。隨行人員告訴王子這是獅子,王子便把這個不知名的小島稱為"新加普拉",也就是獅子的意思,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⑦ 為什麼外國人不敢在新加坡鬧事

說到新加坡,大家對於這個小國家都十分的敬畏。畢竟不得不承認一點,新加坡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他在如今的全球貿易中非常具備有優勢。當然這也僅僅只是經濟地位一方面而已,除去這些之外,實際上新加坡能夠在國際上獲得名聲有其他的道理。最簡單的一點便是,新加坡重視法律並且講究一視同仁,基本上在新加坡很少外國人敢隨意犯事。


新加坡對他國的影響

在此之後,實際上對於美國國內內部形成了強有力的威懾作用。美國人不再將東南亞視為自己的享樂地,至少在新加坡他們需要遵守那些嚴苛的規矩,不然就要面對殘酷的新加坡法律。這也使得新加坡被評為環境、秩序最優美的城市,實際上很多國家都羨慕他的井然有序,感嘆作為小國的秩序和紀律性如此強大。


而他們成功的過去,也使得其他國家民眾非常羨慕。許多國人曾經提出,引入這種直接暴力的方式改善城市環境,以求用暴力的手段改善公民素質。但是國內本身的人口基數眾多,顯然這種方法還是非常不合實際。但是他們秉公執法的精神,確實也是我國一直所堅持的方針。

⑧ 英國要在新加坡建立軍事基地,這事你怎麼看

因為新加坡是英國的前殖民地,與英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凡是英國被選中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人也是大力支持英國的決策。甚至有些國家,目前還是英國聯邦的成員。所以發自內心的親近英國,這也為英國建立基地提供了條件。南海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連接區域,所以英國在這里建立基地,就是攪局南海,就是跟隨美國步伐,所以英國的這個做法,能夠得到美國的支持,還能得到新加坡或者汶萊的青睞。

不過,國際勢力還是依舊動盪,想要保住自己在國際上的軍事能力,英國還是小心落棋,否則恐全盤皆輸。

⑨ 介紹新加坡

很久以前,新加坡原地名為淡馬錫,也就是水鎮的意思。後來,有一個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王子航海經過淡馬錫,誤認一隻老虎為獅子,就將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在印度語(當時,東南亞一帶信號奉印度教)中,新加坡的意思是獅城。
英國為了抗衡荷蘭在東南亞的勢力,派萊福士找尋一個港口基地。在1819年,萊福士與隨從登入新加坡,從此改變了新加坡的歷史。

十九世紀,英國發展新加坡為一個港口與 貿易城市,新加坡處在中國與印度(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之間,也因為港口與貿易帶來了各地移民,其中以中國人最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以新加坡為基地試與日軍抗衡,結果英軍大敗,日本以少勝多,佔領了新加坡三年八個月。新加坡人終於意識到只有獨立才可生存。在1965年,經過許多風風雨雨,新加坡在李光 耀的帶領下終於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國。之後,新加坡也從一個貿易港口國改造成為一個以工業為主要經濟支柱,服務業和貿易為副的經濟強國。

歷史上最早有關新加坡的記載是在公元3世紀。當時中國人把新加坡稱為蒲羅中(意為「半島尾端的島嶼」)。當時,人們對新加坡知之甚少。這一事實卻掩蓋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過去。到了14世紀。新加坡已成為強大的Sri Vijayan帝國的一部分,人們稱之為淡馬錫 (Temasek)(意即「海城」)。

這一名稱與第3世紀的稱謂同樣貼切。長期以來,不斷有中國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人的縱帆船造訪座落在馬來半島南端、作為航海必經之地的新加坡。

在14世紀,這個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小島獲得了一個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或獅子城(「Lion City」)。根據傳說,一位來訪的 Sri Vijayan王子在這里看見了一頭野獸,把它誤認為一頭獅子,由此產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稱。此後,英國人為這個新加坡故事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筆。 18世紀,他們急需一個戰略性的「中轉站」以便為日益強大的帝國艦隊提供維修、補給和保護,從而遏止荷蘭人在這一地區的擴張。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以這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為一個貿易站。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亞洲各地,甚至美國和中東的商人。到 1824年,即現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後,當地人口已從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1832年,新加坡成為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峽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紀,新加坡捲入了暹邏(現泰國)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國爭奪馬來半島的斗爭中,因此其領土成為了戰場的一部分。

5個世紀後,新加坡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它曾被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堡壘,但還是於 1942年被日本人佔領。戰後,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增長,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

地理位置·

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島國,由一個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它的氣溫變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動植物繁衍,體現了熱帶島嶼的特徵。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它位於赤道以北 136.8公里,東經 103° 38′至東經 104°6′,北緯 1°09′至 1°29′。

新加坡本島由東到西約42公里,由南到北約23公里,包括所有大小島嶼在內,總面積為682平方公里。本島以外的其餘島嶼,較大的有德光島(24.4平方公里),烏敏島(10.2平方公里)和聖淘沙島(3.5平方公里)。

新加坡通過一條長堤及一座大橋與馬來西亞相連,和印度尼西亞的廖內(Riau)群島的主島也僅有一水之隔。從泰國或菲律賓只須經過短途飛行即可抵達新加坡。新加坡的樟宜機場為69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務,是進出東南亞的門戶。

人文·

盡管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人民卻是其成功的支柱。這個國家缺乏自然資源,但她勤勞、樂觀、開朗的人民造就了她今天的繁榮。

新加坡有400萬人口,其中77%是華人,14%是馬來人,8%是印度人,1%是歐亞混血人種和其他民族。馬來漁民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但自從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來到並建立英國貿易中轉站後,新加坡逐漸成為一塊吸鐵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移民和商人。為了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尋覓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中東來到這里。盡管異族通婚早就開始了,但各個種族在融入新加坡這個整體的同時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語言·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和英語。英語是商務和官方語言,使用最為廣泛。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講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

氣候·

新加坡地處熱帶,相對來說,常年氣溫變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氣濕度高,氣候溫暖而潮濕,年平均溫度在 23和 31攝氏度之間,溫差很小。因此,對於那些喜愛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運動的人來說,新加坡可稱得上是天堂。那些討厭炎熱陽光的人也不會因此受罪,因為新加坡幾乎所有的商店、旅館、辦公樓以及飯館都裝有空調設備。

新加坡一年到頭都有雨水,不過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對來說,比較乾燥是在6月到8月。

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6.7度;
最高每日平均氣溫:攝氏30.8度;
最低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3.9度;
最冷月份:12月到1月;
最熱月份:5月到7月份;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每日平均相對濕度:84.3%;
每日平均濕度:60%到90%。

新加坡有兩個不同的季候風季節,從12月到翌年3月吹東北季候風,相當潮濕;6月到9月則吹西南季候風,最為乾燥。這兩個季風期,間隔著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1月到12月。在季候風交替月里,地面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形成下午至傍晚時分,全島經常會有陣雨及雷雨。

宗教·

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圓頂、哥特式教堂尖頂、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以及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與道教
早期的華人移民,如同其他種族的移民一樣,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不同籍貫的華人,各自興建廟宇,讓善男信女參拜。其中有一些廟宇,已成為國家古跡,如天福官、雙林寺和鳳山寺等。
佛教有「三寶」——一佛、法(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以引導信徒奉行他們的禮儀。
在新加坡,絕大多數的佛教徒,是屬於大乘(Mahayana)學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剛乘(Vajrayana)和其他學派。不同的學派,經由新加坡佛教總會、新加坡僧伽聯合會,和世界佛教聯誼會新加坡分會聯合主辦的宗教、文化、教育與社會福利計劃等活動,有更密切的接觸與合作。

興都教
前來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們的宗教、文化和藝術帶來新加坡。他們早期的宗教事跡,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區興建興都廟,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
興都廟成為許多印度節日與慶典的焦點。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響;而他們的生活中的不同階段,也要進行各種宗教儀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設有祭壇或禱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約有24間主要的興都廟,其中在橋南路的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實龍崗路的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為國家古跡。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於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會,專門負責馬里安曼、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西凡和維拉米瑪達拉曼等興都廟的行政與管理工作。這些興都廟都屬於基金會的。基金會也主辦一些大節日慶祝活動,如大寶森節、蹈火節和九夜祈禱節。
印度族也設有印度人咨詢委員會,對有關印度宗教和習俗,以及影響印度族社區的一般福利問題,向政府提供意見。

基督教
天主教會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歷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萊佛士發現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過境的傳教士通過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數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穩健成長並開辦了數間學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會就開辦了第一間男校,這間學校後來成為著名的聖約瑟書院。聖約瑟書院建於1852年,由拉薩爾修士主理。兩年後,修女會在維多利亞街開辦了一所女子小學——聖嬰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祿六世頒令新加坡成為另一個主教區,不再隸屬以前的馬六甲一柔佛主教區。在1977年7月26日簽署的協議下,澳門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會管轄權移交給新加坡主教。這項協議於1981年5月27日獲得羅馬教廷的批准。當這道教令於1981年6月26日頒布後,就在7月1日生效,此後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就直接由羅馬教廷管轄。
新加坡共有3O間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會管理20所小學、17所中學、一所大學先修班和一所初級學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也開辦安微尼亞山醫院、雅西西慈懷病院、5間老人院和一間兒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會
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4個月,他把一塊土地贈送給倫敦宣教會。5個月後,第一位傳教士抵達新加坡。在最初的數十年裡,一些不同的團體,對新加坡的基督教教會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它們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馬六甲的海峽華人族群、海外傳教士,以及印度與中國的基督徒移民。神學院與聖經學院也隨著成立。

錫克教徒
新加坡共有16個注冊的錫克教和錫克社團組織;以及7間錫克廟。錫克人成立的錫克人咨詢委員會;專門向政府提供有關錫克教與習俗,以及錫克社區一般福利的意見。
錫克人的重要節日,主要是紀念幾個錫克古魯的誕辰,以及慶祝卡爾沙教團的紀念日。

其他宗教
新加坡推行宗教自由與寬容,各種宗教信仰追隨者都可在這里立足。猶太教在新加坡有兩個會堂,還有少數的襖教徒及耆那教徒,但沒有廟宇。

⑩ 新加坡人和英國人的區別

區別很大了
新加坡怎麼可能和英國比阿!
按照輩分來說英國是新加坡的爺爺.
相似之處是 新加坡傳統英國的行政模式,教育,法律都與英國類的相似.
不同的是,英國屬於白人血統類的國家. 新加坡屬於華人為主的國家. 多數新加坡人的英語
水平使用的都是英國英語的初級詞彙水平,太深的英國式的英文新加坡人也不明白的.
商業當然也是英國好了, 那是世界上最老牌子的國家, 新加坡只不過是李光耀他們那一代人分出獨立的一個小島.李光耀和李顯龍都是在英國學習留學的,所以政府操作模式和英國類似.
旅遊方面新加坡更自由一些, 新加坡入境免簽幾乎對全世界開放(除了非洲一些國家和緬甸,印度,朝鮮,中國大陸) 而英國不可以,入境限制的很嚴格。 新加坡就是一個旅遊國家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怎麼看待新加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mz義大利文是什麼意思 瀏覽:768
印度西塔是什麼地方 瀏覽:101
中國人壽保險怎麼繳費 瀏覽:730
印尼幣1億相當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735
印度巴帝電信airtel怎麼用 瀏覽:474
英國酒店什麼時候開始營業 瀏覽:459
印尼為什麼會有新型冠狀病毒 瀏覽:628
沙特和伊朗哪個發展好 瀏覽:203
印度多吉美索多少錢一盒 瀏覽:356
為什麼伊朗和義大利韓國那麼嚴重 瀏覽:615
美國對伊朗發射什麼 瀏覽:270
為什麼二戰後印度那麼強大 瀏覽:527
義大利的熊貓怎麼樣 瀏覽:84
我不會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16
北京粵運中國多少金牌 瀏覽:978
印度為什麼突然加大檢測 瀏覽:747
義大利女排28號叫什麼名字 瀏覽:502
越南青檸怎麼做 瀏覽:541
中國和英國簽了多少大單 瀏覽:377
中國的海洋島在哪裡 瀏覽: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