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聯軍為什麼要入圓明園50字

英國聯軍為什麼要入圓明園50字

發布時間:2022-11-19 20:32:35

1. 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

英國人焚毀圓明園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盡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

一開始額爾金准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了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另有深意。圓明園當時並非僅是清帝的游樂行宮,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統治中心。

由此可見,圓明園是清帝的一個統治中樞,其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北京城內的清宮。焚毀圓明園,對於清帝的「驕據和情感兩方面,準定是一個大打擊」。

在額爾金看來,焚毀圓明園,是一個既可「赫然嚴厲」地打擊清政府,又不至於因焚毀北京城內清宮而可能嚇跑恭親王奕等人,從而失去勒索、訛詐對象的做法,因此是「最無瑕疵的」選擇。

(1)英國聯軍為什麼要入圓明園50字擴展閱讀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18000人,由北塘登陸,進占天津。 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

1860年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南張家灣議和。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並擄去英國派往負責洽談停火之談判代表巴夏禮和士兵等39人。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 清軍全軍覆沒。9月22日咸豐帝等則以北狩為名攜皇後、懿貴妃等離京逃往熱河避暑山莊。10月13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

聯軍發現清軍將英法使節團多人虐待至死,遂決定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為,及教訓清朝皇室以後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毀圓明園。

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欣為全權大臣議和,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聯軍洗劫和燒毀了圓明園和靜宜園。

圓明園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10月24日、25日,英法聯軍以焚毀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恭親王奕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2. 英法聯軍為什麼要侵略圓明園

一、原因:
1、13日至16日期間,額爾金與葛羅就懲罰清政府虐待俘虜的問題進行了磋商。額爾金提出的兩個重要報復措施是:其一,俘虜是在圓明園遭到傷害的,因而必須將該園『毀為平地(格蘭特也力主焚毀圓明園)』;其二,應由中國政府出錢,在天津建立紀念碑一座,用滿文及英、法文等刻上清政府低頭認罪的銘文,落成後清方須派出大臣護送死者屍體至天津參加該碑的揭碑儀式。」其中就突出了「報復措施」這一詞彙。
2、英法聯軍用以威懾清帝、逼其議和並進一步控制清王朝的一種方式。如日本學者稻葉君山說:「葉爾景(額爾金)斯時頗持積極主義,欲乘勢更易清朝之皇統。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

二、簡介:
英法聯軍入侵我國始於1857年(咸豐七年)。當時英法帝國主義借口廣東官吏到英國商船上捉拿罪犯和一個法國傳教士在廣西被殺的事,聯合派兵侵犯廣東。1858年(咸豐八年)又派軍艦侵犯天津。1860年(咸豐十年)又侵入北京。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截止2013年,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這些藏品與古希臘、古埃及藏品等一並成為該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3. 英法聯軍為什麼侵略圓明園

不是不反抗,而是根本沒有能力反抗,別人用機槍大炮,清兵用大刀長矛。
再說皇帝都帶頭跑了,誰反抗呢。

主要原因由於晚清封建政府的腐朽無能。

1856年英法聯軍以更換條約為名進逼北京。當英法聯軍在天津和通州時,清政府與其有過一系列的外交談判。 通州談判時,英方派代表巴夏禮率領39人參加,清政府答應英法聯軍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但在枝節問題上卻是寸步不讓,在巴夏禮面見皇帝「跪與不跪」這一點上爭執不下。 欽差大臣全權談判代表載恆說:「按中國禮制,見皇帝必須跪拜。」巴夏禮說:「我不是中國的臣」。爭辯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談判通報後指示:「必須按中國禮節,跪拜如儀,方予許可。」巴夏禮拒不接受,揚長而去。清政府則指示僧格林沁將巴夏禮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為人質。 巴夏禮一行39人被扣押,英法聯軍迅速進軍,兵臨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嬪妃倉皇出逃。圓明園落入侵略軍之手,接著是連續兩日的搶掠圓明園中的奇珍異寶。三日後,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聯軍交還了人質,但39名人質,生還的僅有18人,其餘歸還的全是屍骸,其中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的屍體是七至八塊。 英國公使額爾金和英軍司令格蘭特見到人質和屍體後,認為只有毀圓明園才能給中國皇帝極大的打擊。於是,他們把輝煌的皇家園林看作是中國皇帝的私有財產,成為聯軍報復和發泄私憤的對象。

4. 為什麼英法聯軍能長驅直入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此後不久,管理圓明園的大臣文豐畏罪投水自殺。又過了十多天,也就是到了10月18日,英法聯軍再次來到了圓明園,將園中之物洗劫一空並放火焚燒了圓明園。被後世譽為「萬園之園」的東方名園就這樣在大火中毀於一旦。
英法聯軍是怎樣知道北京城裡有這樣一個圓明園的呢?為什麼英法聯軍先後兩次來到圓明園呢?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在1860年英法聯軍與大清王朝的戰爭中,清政府曾將部分俘獲的英法聯軍士兵關在了圓明園,供當時住在園子的咸豐皇帝審訊。英法聯軍在10月初進入北京後,於10月6日來到圓明園,此行的目的就是解救被困圓明園的人質。
據說,詩人龔自珍之子龔孝拱曾為英國人尋找圓明園提供了幫助。至今,研究歷史的人們大多認為是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賣國求榮,帶領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成了英法侵略軍火燒圓明園的幫凶。先是有劉成禺根據晚清時的王闓運的殘稿中「有漢奸銷英翁及匏叟書」,結合王闓運的圓明園長詞,在《世載堂雜憶》里引出此說。此後,大鶴山人劉叔問的《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一書的跋文更是言之鑿鑿:「初有奸人龔孝拱者,游海上,以狙詐通於夷,聞圓明園多藏三代鼎彝。龔放嗜金石刻,至庚申京師之變,乃乘夷亂,導之入園,縱火肆掠。」後來,陳文波在1925年寫《圓明園殘毀考》時更坐實了這種說法,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所以焚掠圓明園者,因有龔半倫為引導。及英兵北犯,龔為響導曰:『清之精華在圓明園。』及京師陷,故英法兵直趨圓明園。」 於是,此後的野史筆記紛紛轉載,大都同意此說。但是,在也有對此事持不同見解的。民國時期的黃浚就不認同這一觀點。他在《花隨人聖盦摭憶》寫到:「導至毀圓明園者,相傳為龔定庵(自珍)子龔橙,又傳為李某,蓋不能考實。」民國時期的一位無名氏撰寫的《圓明園總管世家》中更是講述了一段詳盡的圓明園傳奇故事,演繹出了另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秘聞。如果這段軼聞是真實的歷史的話,那麼,龔橙火燒圓明園的幫凶的身份就會被推翻。

5. 為什麼英法聯軍可以闖入圓明園內掠奪

因為清政府十分的衰敗。。 《天津條約》簽訂後,1859年6月,英、法、美公使接換約之際,帶兵悍然闖入大沽,清軍取得了大沽保衛戰的勝利。英法大為惱火,遂於1860年分別派額爾金和葛羅來華率軍擴大戰爭。咸豐皇帝出逃熱河。10月6日,英法聯軍進入北京,闖入西北郊的圓明園。他們搶去了園中的金銀財寶,劫走了所有能搬動的貴重文物和圖書典籍。為了掩蓋罪行,額爾金命令縱火,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

6. 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實原因是:毀滅其掠奪中國 歷史 文物與古董的證據。

據 歷史 記載,咸豐十年即186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侵入北京佔領圓明園。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福投海自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三日熊熊大火,使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這座世界著名林園就此化為一片廢墟。 這便是 歷史 上著名的中華大恥「火燒圓明園」事件。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始建於康熙48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歷經150多年的 歷史 ,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組織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圓明園規模宏大,珍藏文物眾多,建築規格中西合璧,達到了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巔峰。 也是一座中國幾千年的國家級 歷史 文物博物館。

據統計,圓明園被掠奪的數量約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英法聯軍將其洗劫一空之後,便一把大火毀滅掠奪證據,致使中國無法統計文物數量及去向。這便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真實意圖。

大肆搶掠其中的珍寶後,為掩蓋其彌天罪惡,不惜以放火而毀蹤滅跡。也不排除既然拿不走、寧願毀掉的惡毒變態心理作祟。

在這里要明確一個事實:圓明園被燒過兩次:分別是在1860年的第2次鴉片戰爭,還有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

1860年英法聯軍,英軍15000餘人,法軍7000人。分別在額爾金和葛羅帶領下,於10月6號至10月9號,在圓明園大肆搶劫以及焚燒。

搶劫是法國人想開始帶頭乾的,

放火是英國人帶頭乾的。

1900年英法美日德意奧俄,這8個強盜合夥,再一次洗劫圓明園。

共計搶劫了150多萬件文物,破壞掉的不計其數。為了掩藏他們的罪行,這8個強盜再次放火燒了圓明園。

圓明園第1次被燒後,清政府還打算重新修起來,但修了一部分之後發現工程太浩大,花的錢太多,也就放任不管了。

圓明園第2次在被搶劫焚燒之後,本土軍閥以及無知的平民,像食腐動物一樣,將圓明園裡面的石料,土壤全部挖走。

所以圓明園那8個強盜給合夥殺死的。而他的屍體卻是被本土軍閥以及無知平民給瓜分了的。

圓明園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共計150年才修建起來世界上唯一的一座萬園之園,被英法美日德意奧俄,本土的割據軍閥,還有無知平民以及那個廢物晚清政府,給合夥謀殺了。

在初中 歷史 課本上,火燒圓明園的 歷史 老師沒有細講,教科書裡面也極不完整,包括後來拍了個電影《火燒圓明園》也沒說個所以然,有些莫名其妙地就被燒了。那麼英法聯軍(至於到底是英法聯軍還是八國聯軍乾的這里不做討論)為什麼火燒圓明園呢?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

後來有個參與使節團的法國人寫了回憶錄,對當時情況描寫:我們被困在一個木牢里,麻繩綁住我們的身體,連續在烈日下暴曬數日,無水無食,不少人都橫死高溫之下。

消息傳到英法兩國,舉國震驚。英法兩國的國民認為是中國人違反國際條例和普世價值觀在先,英法兩國決定報復,以火燒一座宮殿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圓明園。

英國駐清的特派官員在火燒前有在北京城裡貼出公示,告知火燒時間和地點,意思是中國老百姓就不要去,結果中國人還偏偏就去了。英法聯軍在搶,中國人自己也在搶,太監、奴才也都沒閑著,後來也有盜墓者進去偷盜,逐漸演變為至今的破敗景象。

事情來龍去脈大致就這樣,所以可以羅列出英法聯軍火燒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二:外國人、傳教士被迫害。朝廷為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利用義和團家國情懷到處殺害外國人及傳教士,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第三: 租界被攻擊,大使被殺。在清廷的縱容下,義和團大肆攻擊各國大使館租界,德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往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伏擊殺死,釀成開戰的導火線,此後清廷被迫向十一國同時宣戰。

第四:火燒圓明園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想毀掉搶劫的罪證。

第五 : 燒掉中國人自信,這是最最重要的一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在登陸天津大沽口時被打敗,對不可一世的英法是不可接受的,再次打進北京勢必不會空手而歸,他們沒有選擇焚燒紫禁城,而是圓明園。 因為圓明園是當時世界的萬園之園,它代表了清朝這個封建帝國的所有,權利、地位、財富。 英法選擇燒掉這個至高無上的圓明園,也就燒掉清廷的尊嚴、燒掉了中國人的自信,死死的把你打趴在地上動彈不得。

在 歷史 的長河中泛舟而行,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近代史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苦痛也許是清朝統治者最難忘懷的一幕。數千年國人心目中最為神聖的皇權竟遭到了西方無情地嘲弄,英法聯軍開進了北京,成千上萬的軍隊無法保證北京的安全,英法聯軍如入無人之境,咸豐倉皇逃往熱河,將國家的心臟丟棄在了聯軍鐵蹄之下,也將沉重的震撼帶入了整個國家的中樞系統。對於當時的中國尤其士大夫來來說,這是 歷史 上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和巨大災變, 「海國作亂,自古無聞,明時有倭寇之警,亦未嘗連衡諸海國,直犯神州赤縣也」 。戰事從廣東發端竟將戰火燃到了北京城內, 「夷氛逼近,一夜數警,人心惶惑,城內遷徙絡繹,各衙門官員紛紛遠避,十室九空」, 聯軍由安定門而入, 「恃捍登城,……盡逐我城上防兵,將我大小炮位,掀落城下,納諸溝中,」另設夷炮四十六尊,炮口南向,「北面城垣,東西長十里,盡被占踞,……城門聽其啟閉,反禁止中國人不得出入」。 昔日京華景象如同洪水過地,盪然無存,給了國人以最猛烈的震擊。

英法聯軍揚言要炮轟北京,搗毀皇宮;接著沖進了圓明園——這座經營了150餘年,綜合中西建築藝術成就,聚集了古今藝術珍品和歷代圖書典籍的著名皇家園林,先是對它大肆劫掠,然後又將其縱火焚毀。他們聲稱 「它是皇帝喜愛的住所,對其進行毀壞不僅是給他的 情感 一個致命的打擊,而且對他的傲慢也是一次重創」。 我們有必要在附近留下永久的、表示我們對清政府背信棄義和殘酷的憤慨的標記,以警示未來。這才是燒毀圓明園的真正起因。」圓明園被燒毀了,「龐大的帝國突然之間傾覆在自身的灰燼中,……這好像僅僅是一種預兆,或許不會變為現實,因為仍然有時間讓中國自己恢復自新,通過和外國政府建立友好關系,向他們學習怎樣在目前的危機時刻可以使臣民保持安定,並趕上 歷史 進步的步伐」

首先,是為了掩蓋並銷毀搶劫罪證。 當時的英法聯軍如強盜般,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的對圓明園進行了搶劫。他們已經將圓明園中所有能帶走的珍寶都洗劫一空。一把火燒了圓明園,既可以掩蓋自己的強盜行徑,對外也有說辭。正是為了掩蓋並銷毀搶劫罪證,他們選擇了火燒圓明園。

其次,是為了逼清朝趕緊簽約。 戰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們之所以發動戰爭,是出於政治和經濟上的某種目的。戰爭只是他們實現目的的手段而已。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可以對清朝統治者形成威懾,擊垮他們的心理防線,讓他們盡早簽約。

最後,是想一擊必殺,盡早結束戰爭。 當時的英法聯軍人數並不多,而且遠離本土作戰,一開始清政府可能還反應不過來。但只要清政府緩過神來,傾舉國之力對他們進行不遺餘力的絞殺,他們即便在厲害也會深陷泥潭,甚至有可能全軍覆沒。所以還不如攜新勝之威,再放一把火,展現出自己的強硬,讓清政府更加懼怕,自己撈到好處,也趕緊結束戰爭,全身而退。

在英法等國的武力逼迫和挾制之下,1860年10月,留守北京的咸豐之弟、恭親王奕䜣被迫同英、法交換了《 天津條約 》批准書,並簽訂了中英、中法《 北京條約 》,承認《天津條約》完全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歸英屬香港界內」等等,使西方列強從中國攫取了一系列新的特權。當此消息傳入各省,整個國家無不顫栗。正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曾國藩「接恭親王咨文,敬悉鑾輿已出巡熱河,夷氛逼近京城僅二十里,為之悲泣,不知所以為計」。其惶遽怵惕、茫然失措的心情足以描繪整個國家在這種震擊下的普遍心態,從而人們悲痛地稱其為「 庚申之變 」。

感謝提問,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這讓我想起了陳奕迅的一首歌《紅玫瑰》,裡面有一句歌詞說的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此此景,不正好對應英法聯軍的那種「得不到就要把他們給毀掉」的丑惡嘴臉嗎?


說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件事情,不禁讓我想起電影《教父》。這是一部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該片更是在1973年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 柯里昂家族 的故事,在老教父 維托·柯里昂 的帶領下,小兒子 邁克 經過一系列的艱難困苦,最終成長為一代教父。而說起老教父 維托·柯里昂,在他小時候,父親被當地黑手黨首領唐·喬奇殺害,在母親的掩護下,得以逃到美國,經過種種困難的奮斗歷程後,成為了教父。

而維托的這一故事,說明了 「斬草要除根,否則後患無窮」 。而這對比於「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也是一樣的道理,既然已將像土匪一樣搶劫了,何不「好人做到底」,一次性燒了一了百了呢?

這樣的行為終究還是「目光短淺」了,畢竟靠搶來獲取物質資源的方式終究不能長久,因為「誠信」和「文明」的大廈已然建起,違反規則的行為終將會得到應有的制裁!

掩蓋罪行這個說法不靠譜,這兩個強盜打家劫舍多年,怎麼會在乎別人的看法呢?他們焚毀圓明園是告訴清政府留守人員,不答應所有條件,接下去就要燒了紫禁城!

滿清孱弱之際正是列強劫掠之時,英法聯軍劫掠焚毀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攻擊到北京西北郊區的圓明園附近,並於次日闖進圓明園,這座被滿清皇室經營了150多年、建築輝煌藏寶無數的寶庫,當時就亮瞎了強盜們的眼鏡,隨之開始了大規模的搶劫。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無法統計究竟有多少珍寶被劫,但我們可以從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吉美博物館、丹楓白露宮等處的藏品看出來,至少有近十萬件具有藝術和考古價值的珍寶,落入了強盜的手中,這還不算英法聯軍士兵個人所搶劫的物品。具體數字無法統計,但絕對是天文數字。

按照強盜們的習慣,搶完了自然要放火。當他們把能搶的都搶走,不能搶的都砸碎之後,英法聯軍為了逼迫清政府盡快妥協,兼掩蓋自己的強盜罪行,在10月18日派出3500名士兵四處縱火,圓明園開始了滅頂之災,海量的圖書資料、所有的亭台樓閣都付之一炬,更有幾百名太監宮女喪命火海之中。

英軍指揮官侵額爾金無恥地說:此舉(火燒圓明園)將使中國與歐洲警醒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的人所能想像。這話雖然無恥,但同時說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其主要目的就是震懾清政府,讓其驚懼之下妥協屈服。

果不其然,就在圓明園燃起大火之時,留守的恭親王奕欣,就答應了英法聯軍的一切條件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就簽訂了《北京條約》。

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不恥於強盜們的惡行,但歸根結底還是滿清的無知無能所至,埋怨強盜不如壯大自己!試問秦皇漢武之際,誰敢來搶?他們不去搶別人就不錯了!

聽說過殺人放火嗎? 歷史 上西方列強火燒圓明園和殺人放火的性質基本上沒什麼兩樣,完全就是銷毀犯罪證據。當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城後,被富麗堂皇的圓明園給迷的睜不開眼了。在驚嘆之後英法聯軍則開始大肆縱兵搶劫。圓明園經歷過英法聯軍掠奪之後,英法聯軍也知道搶劫行為會讓他們備受指責,所以為了掩蓋搶劫的罪行,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以掩蓋真相。圓明園大火連燒三日不息,人類 歷史 上的瑰寶藝術奇跡之一的圓明園就這樣被毀滅了。而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也被認為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最殘酷的暴行。

為什麼會發生火燒圓明園的事情呢?這得從滿清王朝的落後腐朽和西方列強的擴張掠奪說起。清朝末期滿清王朝已經嚴重的落後於世界國家,尤其對西方國家而言,當時的滿清王朝就是一塊粘板上的魚肉,因此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對滿清王朝開始實行掠奪。英國嘗試過各種手段來對清朝實行經濟掠奪,但事實上英國和滿清之間的貿易往來一直都是滿清占優,英國逆差。所以惱羞成怒的英國人索性決定以鴉片和武力來掠奪滿清王朝。由此雙方之間爆發了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許多特權。英國人借機向中國開始大量傾銷國內過剩產能。嘗到甜頭之後的英國以及其他西方列強,開始更加肆無忌憚的想要壓迫滿清政府。在遭到拒絕後,英國等西方列強國家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當然了,結局不用想也知道,腐朽的滿清王朝再次敗給了英國等西方列強。

英軍隨軍牧師羅伯特·麥吉這樣寫道,語氣中毫無愧疚,「 一個也不留,一棟房屋也不剩,讓這里再無宮殿的痕跡吧。現在,咱們回北京去,大功已告成 。」可見英國這個奴隸販子打著領帶的強盜有多麼的無恥。除此之外,當時圓明園中太監、宮女、工匠等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這也皆因為英法聯軍想要消滅罪證的原因。可見英國人這些奴隸販子有多麼的可惡。

1860年春,格蘭特、孟托班分別率英、法艦隊駛達上海集結,隨後即開始第三次北上。4月21日,聯軍佔領舟山。5月27日,英軍佔領大連,6月8日,法軍佔領煙台,封鎖渤海灣。7月19日,聯軍完成攻擊大沽口最後作戰准備,7月26日,英、法艦隊於渤海灣會齊後,向北塘方向開進。7月29日,英法援軍大舉來襲,自北塘登陸,迂迴攻擊大沽口炮台。在大沽口擊敗清軍後,北上佔領天津。



8月23日清朝派欽差大臣桂良、恆祺與聯軍代表額爾金在天津議和,由於駐軍北京問題導致議和失敗。恆祺離開天津後,天津全部清政府官員四散撤離,天津由中國大商人代為管理。9月2日,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到通州南張家灣議和。英法提出停戰的主要條件為賠償軍費,先付給兩國現款各三四百萬兩;撤走通州守軍,兩國公使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由巴夏禮隨帶數十人先行入京,察看沿途及京中住房;增闢天津為通商口岸,立即開市貿易等。


咸豐帝感到停戰條件過於苛刻,認為公使進京「擁兵而來,顯懷莫測」,因而諭令桂良等「莫顧決裂」,拒絕英法所提要求。9月6日,咸豐帝下達對英國與法國的宣戰上諭,朱諭軍機處和王大臣綿愉、載垣、端華、肅順等;「嚴飭統兵大臣,整頓師律(旅),調集各路馬步諸軍與之決戰。」9月10日,聯軍先頭部隊三千餘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前進。



咸豐帝得悉英、法公使堅欲帶兵徑赴通州的消息,「決戰」的決心又開始動搖,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等為欽差大臣,由通州前往天津,同英法繼續談判,企圖挽回「撫局」。雙方在通州進行會談,巴夏禮除堅持原先提出的條件外,又增加了互換和約時須面見皇帝親遞國書,以及將張家灣的清軍全部撤退等要求。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於17日徹底破裂。


巴夏禮隨後乘馬離去。僧格林沁隨後截獲巴夏禮、羅亨利和士兵等39人(26位英國人,13位法國人)。9月18日,聯軍先頭部隊自河西務越過馬頭,推進到張家灣附近。咸豐帝再次下諭與英法決戰。僧格林沁率馬步軍在通州列陣以待。與此同時,聯軍先頭部隊與清軍在張家灣交戰,清軍敗退至八里橋。



隨後英法聯軍與華北地區清軍主力,包括科爾沁部僧格林沁野戰騎兵、八旗察哈爾、索倫部、甘肅陝西調來的漢軍八旗及綠營、京津地區八旗綠營在通州八里橋決戰。僧格林沁部全軍覆沒,勝保戰斗中重傷撤退。隨後咸豐帝及皇後宮廷貴妃等人以北狩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莊。


10月13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聯軍發現清軍將英法使節團多人虐待至死,遂決定報復。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紛紛退至圓明園一帶,法國陸軍遂追至圓明園。英法軍隊按原計劃沖入圓明園,守園的官兵寡不敵眾。英軍司令詹姆斯·霍普·格蘭特批准英軍入園搶劫破壞。10月17日聯軍司令部正式下令可入園自由劫掠,聯軍士兵大肆劫掠園中的珍寶和陳設物。



根據英國官員事後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寶(金銀、寶石、綢緞和古玩陳設等)價值達600萬英鎊之多,因不識其價值或因搬運不便而被毀壞的珍本圖書、佛塔、瓷器、傢具等價值與此相仿。由於清廷談判代表曾拘捕英國軍使巴夏禮一行39人,當中20多人已被虐至死。英國談判全權代表第八代額爾金伯爵因此而復仇,於10月18日下令放火燒園,以教訓咸豐帝。


英國第一步兵師米啟爾騎兵團一部於10月18日起在園中各處縱火,同時派出分隊焚毀附近的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暢春園等皇家園林。圓明園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認為此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據《清稗類鈔》記載:

咸豐庚申十月十六日,英法聯軍至天津,文宗方園居,聞敵至通州,倉卒率後妃幸熱河。十九日,英人至圓明園宮門,管園大臣文豐當門說止之。敵兵已去,文知奸人必乘間起,守衛禁兵無一在者,索馬還內,投福海死。奸人乘時縱火,入宮劫掠,敵兵從之,火三晝夜不熄。

這段話的白話意思是:

咸豐時期庚申年十月十六日,英法聯軍到了天津,清文宗正居住在圓明園,聽到敵人已經到了通州,倉卒間帶著後妃們逃往熱河。 十九號,英國人到了圓明園,管園的大臣文豐擋在門口勸說制止他們。敵軍退去後,文豐知道奸人必定乘亂鬧事,而園內守衛都跑了,沒有一個人在,就牽著馬回到園內,投福海自殺了。 後來奸人乘亂放火,入宮搶劫,敵兵也跟著進園搶劫,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沒有熄滅。

從徐珂的這段文字看,在圓明園放火的不是英法聯軍,而是奸民。

當時圓明園管園大臣自殺,園內無人看守,這些奸民乘亂進園搶劫,然後放火,隨後英軍也扯下假面具,也跟著進園搶劫。

長期以來,民間一直認為當時給鬼子帶路並放火的是龔自珍的兒子龔孝拱,搶劫的強盜是英法聯軍。

恐怕不完全是事實。

龔孝拱當時只是上海英國領事威妥瑪的秘書,長期生活在江浙一帶,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作為威妥瑪的秘書,隨同北上。

如果說龔孝拱負責給聯軍帶路,不太可能,北京他不熟。但是龔孝拱陪同威妥瑪跟隨英軍去過圓明園,是肯定的,因為其後他作為翻譯,又陪同威妥瑪參與了與清政府的談判,期間曾協助英方對清政府代表百般刁難,並與恭親王發生激烈爭執。

徐珂的記述,很明確地說明二個問題:

一是,放火的是奸民。

二是,進園搶劫的是英國人,法國人沒有參與。

而同一時期的另一名江蘇常熟人楊圻在他撰寫的《檀青傳》一書中曾對圓明園大火有過記載:

「奸 民李某,導聯軍劫圓明園,珠玉珍寶盡出……朝廷稍稍聞圓明園之毀,禍由李某,下獄窮治,誅之,籍其產,以賜文豐家屬焉。」

楊圻曾在光緒年間做過詹事府主簿,戶部以及郵傳部郎中,他的記述最接近事實。

由此可以看出,給鬼子帶路搶劫的不是龔孝拱,而是這個姓李的漢奸,此人後來被朝廷正法,並將家產罰沒賠付給文豐家屬。

如果龔孝拱參與放火搶劫,事後,恐怕朝廷不會放過他家。

沒有家賊引不來外鬼,當時乘亂入園搶劫放火的應不僅僅是這姓李的一個,沒准附近一帶居民或多或少都有參與。

但是不管怎麼說,罪魁禍首都是英法聯軍,這段世紀大案中,英國人就是主凶。

7. 英法聯軍為什麼侵略圓明園

按照英國人的說法,他說是因為有三十七名英法俘虜在圓明園受到了虐待,所以呢要焚燒圓明園來作為報復,但是經過研究,不是這么一回事,9月21日僧格林沁在捉拿了巴夏禮他們二十幾個人送到圓明園以後,他在圓明園只過了一個晚上,因為圓明園不是個關押俘虜的地方,所以第二天呢,就把他們就轉送到了刑部,把他們分別囚禁在刑部的南監和北監,因為刑部監獄里邊關押外國人這是破天荒的事,因為過去從來,刑部監獄里邊沒有關押過外國人,所以,這個刑部尚書趙光,和另外兩個刑部的官員,他們親自到了這個南北兩監去察看,看俘虜在這里邊生活究竟怎麼樣。還跟那管理監獄的,這些人講,就說你們要小心防守,不可凌虐,簡直是待如上賓,這巴夏禮在離開刑部監獄的時候還摘下了帽子向監獄的管理人員一再地表示感謝,如果是他們真正的在這個《監獄》受到了虐待,像額爾金講的那樣,巴夏禮離開監獄的時候會這樣嗎?這是第一種說法。第二一種說法呢,是我們國家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這些英法侵略者是為了掩蓋他們搶劫圓明園的罪行,所以說把圓明園燒了,這個說法也是不可靠的,因為在英法侵略者看起來,戰勝了一個國家,搶劫他的東西這並不是什麼罪行,所以法國那巴特雷上尉,寫信給雨果,要雨果歌頌他們,他認為呢,這次遠征行動是幹得體面而漂亮,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像這樣的人,他並不認為(搶劫)是一種罪行,他能夠放火把它燒掉嗎?第三種說法呢,認為英國侵略者之所以要焚毀圓明園,他是要以此對清王朝施加壓力,使清政府盡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因為在1860年,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他們的軍官和士兵,都是春裝,但是北京呢,到了十一月天氣就冷了,而天氣寒冷以後對英法侵略者是很不利的,大家知道拿破崙一世在攻打莫斯科的時候,就遇到了嚴寒的天氣,因為他們的士兵,還是穿著春天的衣服,結果是很多兵士被凍死餓死,所以英法聯軍這次在出發的時候就定下了撤軍的日期,就必須在11月1號以前,要撤離北京,但是他們提出的條件是非常苛刻,作為清方的談判代表奕欣不敢接受,接受了以後不好跟咸豐交代,所以不敢跟英法侵略者接觸,所以一直到了這個十月中旬,到十五號都還沒有動靜,所以這個額爾金就認為,只有是用燒毀圓明園的辦法,才能解決問題,因為額爾金,他很清楚,額爾金和格蘭特,他們深深地知道,圓明園在咸豐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因為圓明園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園林,而是從雍正朝開始,從雍正以來五朝的皇帝,經常居住和向全國發號施令的政治中樞,當時的這個政治中樞,不是在紫禁城,而是在圓明園,皇帝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住在圓明園里邊,都在那處理這個國家的這些大事,他認為焚毀圓明園可以對清統治者產生正面的作用,所以就以虐待英法俘虜,就以英法俘虜啊,在圓明園受到虐待為借口,下令焚毀圓明園,他這個看法怎麼樣呢?事實證明他這個的確是起到了效果,在侵略者的壓力下,奕欣完全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一切條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別和英國公使額爾金,法國公使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的批准書,並且訂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所以英法侵略者他們自己講,他們說燒毀圓明園大大加快了達成最終協議的部分,由此可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是被圓明園之火逼出來的。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呢?其實說到底就是"磕頭外交"這樣的"小事"引起的。當時英法要求和滿清談判,雙方要談判的是什麼呢?就是「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也就是說,人家要來和你建立外交關系,互設使領館.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旅遊,以及和中國通商。其實這不是好事嗎?按照現在的情況,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如果你認為你吃了虧,你也可以到他們國家去旅遊嗎,也可以把生意做到他們國家去嗎。滿清統治中國後,採取的是對外閉關鎖國,對內採取愚民政策,終於使中國積貧積弱,與世界拉大了距離。從明朝的航海和科學技術大國,落到了只有耕牛加鋤頭的純農業國。當時,英法要求就以上三點和中國談判,按照現在的認識,中英雙方出現的種種爭端,在國與國之間關系中是十分正常的,應該通過雙邊協商談判來加以解決。但是滿清的咸豐皇帝,無才無德,好色成性不說,還夜郎自大,沒有能夠象林則徐那樣放眼向洋看世界,就象個井底之蛙,只看到中國這么大的一片天。不知天高地厚地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但這一觀念必須得到夷狄們的認同才行呀。滿清的傳統外交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費正清稱為「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現在的麻煩在於,夷狄拒絕磕頭,而且他們還要長駐北京。公使駐京必然導致覲見皇上,而對皇上不行跪拜之禮將在事實上促使「天下一統」觀念的破產,英法聯軍當時要求和滿清談判,要談判就要見皇帝,按照傳統外國使節就要在見皇帝時下跪,但是就是為了這么一個磕頭不磕頭的小事。

8. 英法聯軍為什麼要侵略圓明園

英軍焚毀圓明園,按照英國人的說法,是因為有三十七名英法俘虜在圓明園受到了虐待,所以要焚燒圓明園來作為報復,但是經過史學界的研究,佔主流地位的說法是:「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之後,他們為了掩蓋劫掠圓明園的罪證,銷贓滅跡」。

9. 英法聯軍為什麼要入侵圓明園

圓明園被焚毀的原因,中國官方史學界的說法是英法聯軍為掩蓋其野蠻劫掠而放火滅跡,但是自1980年代以來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認為是由於清朝不遵守基本的外交禮儀,將英法的談判人員,悉數關押,導致39人中的26人,被折磨致死。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後,發現這一狀況,出於對清朝皇帝的報復,而採取火燒圓明園的策略。英法聯軍之所以選擇焚燒圓明園主要是因為,皇宮(今天人們稱之為故宮)是一國政權的象徵,而圓明園是皇帝的私人園林,額爾金伯爵要懲罰的是當時的皇帝咸豐,而不是中國人民。有關這段歷史可參見三聯書店出版的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的《鴉片戰爭》。

閱讀全文

與英國聯軍為什麼要入圓明園5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二戰後印度那麼強大 瀏覽:527
義大利的熊貓怎麼樣 瀏覽:83
我不會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16
北京粵運中國多少金牌 瀏覽:978
印度為什麼突然加大檢測 瀏覽:747
義大利女排28號叫什麼名字 瀏覽:502
越南青檸怎麼做 瀏覽:541
中國和英國簽了多少大單 瀏覽:377
中國的海洋島在哪裡 瀏覽:141
中國的遺跡是什麼 瀏覽:27
伊朗人為什麼有人扎頭巾 瀏覽:258
在中國賣日本小商品在哪裡進貨 瀏覽:576
寂寞的中國人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39
印度煎餅放什麼調料 瀏覽:648
如何將人民幣轉到越南 瀏覽:91
伊朗為什麼會發洪水 瀏覽:677
你會怎麼做綜藝中國 瀏覽:293
如何強起來的中國 瀏覽:281
印度鵝糞叫什麼 瀏覽:117
印尼燕盞是什麼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