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內戰為什麼與英國有關
1,美國南方的大種植園經濟和本國北方的工業聯系倒不多,反而是英國的棉花,藍靛和煙草及糧食的主要原料供應地,是被納入英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中。所以到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英國自然不能置身事外,當然要明裡暗裡第支持南方邦聯。
2,北美獨立戰爭後,英國一直不甘心,後來1812-1815年美英戰爭,英國依然沒有得手。到了19實際60年代,後起的美國已經展現了自己的發展前景。英國為了遏制美國當然希望美國分裂,所以要支持美國南方。
B. 美國內戰的主要原因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美國內戰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方不斷激化的利益沖突。美國獨立以後,特別是在擴張領土的過程中,北方工商業資本主義和南部種植園經濟沿著不同的經濟道路都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南北矛盾越來越尖銳。雙方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對西部新拓展土地的爭奪和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雙方對西部土地的爭奪除了經濟原因還在於希望由此增加自己在國會的議席,進而影響聯邦政府的政策,同時,南方奴隸主採用奴隸制方式,佔用了大批勞動力,而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卻需要大量廉價的「自由的」僱傭勞動力。到19世紀中期,南北矛盾集中表現在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矛盾的不斷激化,導致了美國內戰。
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取消了黑人奴隸制度,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掃除了障礙,使美國的經濟在19世紀後半期迅速趕上和超過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
C. 美國獨立戰爭為什麼會爆發內戰
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的勝利,給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打開了一個缺口,為殖民地民族解放戰爭樹立了範例。獨立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創造了美利堅合眾國,同時又鏟除了殖民時期封建殘余的長子繼承法、續嗣限定法和代役稅,契約奴制也基本上廢除。從而解放了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寬廣的道路。正如列寧所說:「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 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的爆發。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D. 美國內戰是指什麼
美國內戰指美國北部諸州同發動叛亂的南部各蓄奴州之間的戰爭。這次戰爭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北部同奴隸制度的南部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激化的結果。馬克思指出:「當前南部與北部之間的斗爭不是別的,而是兩種社會制度即奴隸制度與自由勞動制度之間的斗爭。」
1860年,反對奴隸制度的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這意味著奴隸主勢力很強的民主黨要在全國范圍內失去政權。為回擊林肯的當選,奴隸主們宣布南部各蓄奴州退出聯邦,並開始准備內戰,以圖保住其權力。1861年2月,「南部同盟」成立,美國34個州中,有11個州參加。1861年4月,「同盟」的軍隊舉行叛亂,佔領了南部的許多要塞和兵工廠,當時,聯邦的大部分武器和彈葯都集中在南部。只有南卡羅來納州的薩姆特要塞,對叛亂分子進行了兩天的抵抗,但亦於4月14日投降。1861年4月15日,林肯總統宣布南部諸州舉行叛亂。南北之間的內戰遂告爆發。南部叛亂分子進行這場戰爭的目的是要維護奴隸制的社會制度。
戰爭伊始,北部資產階級就認為恢復聯邦和防止奴隸制向新的地區擴展是其基本任務。北部各州在軍事和經濟方面,遠比南部各州優越。北部23個州的人口達2200萬,南部11個州的人口僅900萬,其中400萬是黑奴。美國全部工業企業的86%,軍工生產的97%,國家銀行資本的80%以上,均集中在北部。全長5萬公里的鐵路線,有3.5萬公里在北部各州。戰時,北部應征入伍者達270萬人,而南部是110萬人。北軍艦隊1861年擁有艦只90艘,到1865年增至700艘。雙方軍隊的體制完全一樣,都編有步兵師,每師轄3個旅,每旅轄兩個團,每團轄10個連,每連編制81~100人。每2~3個師組編為1個軍,幾個軍組編為一個軍團。
內戰初期,軍事優勢在預先對戰爭有所准備的南部諸州一方。1861年初,還在林肯就任總統之前,在前總統布坎南政府的協助下,南部積聚了大量武器裝備。南軍擁有許多有經驗的指揮官,因為在美國軍隊指揮官傳統上都是由南部各州的代表補充。美國正規軍的許多軍官,包括後來成為南軍總司令的李將軍在內,內戰一爆發便倒向「南部同盟」方面。南軍官兵的軍事素質也比北軍官兵好得多。但南部奴隸主的優勢是暫時的。他們的戰爭計劃是冒險的,是建立在依靠突然性和大不列顛、法國援助的基礎上的。他們計劃迅速控制密蘇里、田納西、弗吉尼亞3個州,接著打擊華盛頓,從而勝利地結束戰爭。北軍的戰爭計劃具有消極防禦的性質,在完成軍隊的組建和進攻准備之前,他們僅限於防禦和局部打擊敵人。
戰爭第一階段的特點是林肯政府的行動不果斷,這是因為北部資產階級對南部奴隸主的態度動搖不定,反映了他們想用妥協的辦法解決沖突和不允許用革命方式進行戰爭。1861年,主要戰爭行動在華盛頓、里士滿方向展開。7月中旬,3.5萬人的北軍在麥克道爾將軍指揮下進入弗吉尼亞州並到達布爾河。與此同時,3.1萬人的南軍在博雷加德將軍指揮下也逼近河區。7月21日,南北兩軍在布爾河沿岸的馬納薩斯進行了首次大會戰,結果北軍敗北,向華盛頓潰退。然而,南軍未能乘勝追擊麥克道爾部隊。馬納薩斯的失敗迫使林肯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擴編和加強部隊,動用北方經濟資源,清除軍隊和政府機構內暗藏的擁護叛亂的分子,構築防禦工事等。制定了新的戰略計劃,計劃規定用陸、海軍兵力構成一個針對南部諸州的包圍圈,並使之逐漸縮小,直至把叛亂徹底鎮壓下去。該計劃是建立在已經過時的警戒線戰略基礎上的,它遭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尖銳批評。
1862年,北軍在次要方向取得了一些勝利。4月間,巴特勒將軍的軍團在海軍的支援下從密西西比河口登陸並佔領了新奧爾良。格蘭特將軍的軍團從北部沿密西西比河順利進攻。北部海軍封鎖了「同盟」的海岸和一些最大的港口,切斷了「同盟」與向其提供軍援的英法兩國的聯系。但是,在主要方向——東線,獲勝的卻是南軍。在無能的麥克累倫將軍指揮下的10萬北軍,企圖打敗南軍和佔領里士滿的嘗試未獲成功。6月26日至7月2日,北軍在契卡霍米尼河同8萬南軍的會戰中失敗,並撤至華盛頓。1862年9月,南軍李將軍企圖攻佔華盛頓,但在取得初步戰績之後,未能在9月16~17日的安提塔姆附近的會戰中取勝,而被迫撤到波托馬克河對岸。12月11~13日,北軍胡克將軍的波托馬克河軍團在弗雷德里克斯堡附近戰敗,因此,北軍向里士滿發動新的進攻的企圖亦未成功。1862年6~11月間,傑克遜和司徒雷登的南軍騎兵曾數次從後方襲擊敵軍,但亦未能奏效。
前線迭次失利和華盛頓有陷落的危險使北部的社會輿論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民群眾要求林肯宣布對奴隸主進行全民戰爭,無情地懲治賣國賊和叛徒。國會迫於人民的壓力,於1862年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過渡到用革命方式進行戰爭。頒布了沒收叛亂分子財產的法案,清洗軍隊,委派林肯的忠誠擁護者到關鍵的指揮崗位任職。具有特殊意義的是1862年5月20日通過的宅地法,規定每個美國公民有權獲得一塊土地,同時還確定了發展農業的資本主義道路。林肯發表的關於解放南部叛亂諸州黑奴的宣言,也同樣具有特殊意義。奴隸雖然不需交付贖金便獲得解放,但卻沒有得到土地。
戰爭第二階段的特點是國內的政治生活和聯邦軍隊的戰略戰術發生了重大變化。北部各州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高漲,軍隊得到了新編部隊的補充,約有19萬黑人入伍,25萬黑人在後方部隊中服務。政府在戰斗中組建和使用了黑人部隊。南部後方爆發了多次起義,黑奴在起義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北軍中參加戰斗的有許多僑居美國的歐洲革命者和國際部隊:義大利「加里波第衛隊」、「波蘭軍團」、愛爾蘭「不死鳥聯隊」,以及以圖爾恰尼諾夫將軍為首的俄羅斯志願軍。美國北部人民反對南部奴隸主的斗爭,得到了歐洲勞動人民和所有進步人士的支持。英國工人階級極力反對大不列顛和法國統治集團策劃的向參加「同盟」的各州提供武裝援助的計劃。俄國立場對阻止上述計劃的實行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俄國基於對當時國際舞台上各種勢力分布狀況不容破壞的關注,這包括維護美國的統一在內,因此,它反對外國干涉南北之間的戰爭。1863年,俄國海軍的兩支分艦隊到達紐約和舊金山,受到當局和居民的熱烈歡迎。這兩支分艦隊留在美國,有助於聯邦國際地位的鞏固。
1863年上半年,戰爭主動權仍然掌握在南軍手中。5月2~4日,他們在昌斯洛斯維爾附近的會戰中擊敗了北軍。但是,戰局很快發生了轉折。南軍1863年6月在弗吉尼亞州的攻勢到7月1~3日終止,結果是李將軍7.5萬人的軍團在葛底斯堡附近與米德將軍的8.5萬北軍進行的遭遇戰中,遭到慘敗。完全有理由認為這場會戰是美國內戰之頂點。7月4日,格蘭特將軍指揮的北軍攻佔了位於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維克斯堡要塞。密西西比河全線被掌握在北軍手中,至此,「同盟」的領土被分成兩半。
到1864年4月前夕,在被任命為北軍總司令的格蘭特的統一領導下,制定了一個新的戰略計劃。該計劃規定實施3次主要打擊:米德將軍12.2萬人的波托馬克河軍團由北向南進攻,任務是殲滅李將軍軍團的主力並攻下里士滿;薛爾曼將軍10萬人的軍團的任務是由西向東進攻,從南面繞過阿勒格尼山脈,控制喬治亞州的南方主要經濟區,繼而前出到大西洋,然後從南面打擊約翰斯頓將軍軍團的主力;巴特勒將軍3.6萬人的軍團則由東部向里士滿進攻。
聯邦部隊的進攻於1864年5月初開始。薛爾曼將軍軍團「向海洋進軍」具有特別重要意義,此舉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62年就已提出的佔領喬治亞並肢解「同盟」的計劃是相符的。薛爾曼的部隊在挫敗南軍抵抗的同時,於9月2日攻下亞特蘭大,於12月21日佔領薩凡納,抵達大西洋沿岸。接著,薛爾曼揮師北上,攻佔了哥倫比亞並插到李軍團主力的後方,使李軍陷入絕境。1865年春,聯邦部隊在格蘭特指揮下再次發動進攻,於4月3日佔領里士滿。南軍向東南方向潰退,但被格蘭特追上並包圍。4月9日;李軍團在阿波馬托克斯附近投降。到6月2日前,南軍其餘部隊均停止了抵抗。
1865年4月14日,林肯總統被演員布斯行刺身死,兇手布斯是奴隸主和北部反動勢力的奸細。持續了4年之久的戰爭以奴隸主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這是一場犧牲慘重的戰爭。雙方約有61.8萬人在戰爭中死亡,北部損失36萬人,南部損失25.8萬人,雙方軍隊的傷殘者約100萬人。
戰爭過程中,軍事學術得到了發展。這場戰爭的特點是規模大、目的性強、參戰部隊數量龐大。北部轉而採用革命方式進行戰爭,使軍事行動變得積極主動。雙方都使用了龐大的騎兵集團,騎兵經常深入敵後進行襲擊。這個時期出現了每分鍾發射175發卡賓槍子彈的霰彈槍。使用經過改進的、有膛線的火器,使以縱隊形式進攻的部隊傷亡慘重,從而導致了散兵線戰術的自然產生。陣地戰方式和野戰工程構築有了很大的發展,步兵的近迫作業得到廣泛運用。為了突破由工程掩體和障礙物加固的防線,運用了炮火准備。在戰爭中,廣泛使用裝甲列車、海上和內河汽船。使用了電報,可以更有效地遠距離指揮部隊。在海上戰斗中,封鎖海岸及最重要港口的方法得到廣泛採用。戰爭過程中,裝甲艦隊迅速發展起來,開始建造裝甲炮艦,這些炮艦配備有安裝在旋轉式炮塔上的、後裝彈的線膛炮。
這場戰爭標志著北部進步力量戰勝了南部奴隸制度,使黑奴獲得了社會解放。
E. 英國干涉美國南北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861年4月,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一直對美國獨立耿耿於懷的英國人找到了干涉美國內政的機會。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人暗中支持南方分裂勢力,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最終不得不向美國賠償了1550萬美元的巨款。
南北戰爭爆發後,由於以種植園經濟為基礎的南方邦聯政府無法與擁有強大工業經濟的北方政府相抗衡,南方迫切希望能夠獲得外國的承認,在外國的幫助下取得戰爭的勝利。英國人則希望借戰爭削弱美國的實力。於是英國人與南方一拍即合。
1861年10月,南方派特使來到古巴的哈瓦那,與英國人秘密協商由英國派船支援南方作戰一事。會談中,英國拒絕了直接派兵參戰的要求,但同意為南方建造軍艦。此後,南方先後從英國購買了"佛羅里達"號、"亞拉巴馬"號和"謝南多亞"號裝甲艦。這些戰艦活躍在北方的海上航線上,大肆掠奪北方商船,企圖從海上切斷北方的貿易航線,成為北方政府的心腹大患。
1862年8月,"亞拉巴馬"號從英國利物浦港出發,駛向北美海域。出海後,"亞拉巴馬"號幾乎是逢船必搶。1863年1月,"亞拉巴馬"號開進墨西哥灣,擊沉了北方炮艇"哈特雷斯"號。此後,"亞拉巴馬"號在加勒比海、南大西洋、印度洋、中國南海等海域到處活動,共截獲了68艘北方船隻,造成經濟損失650多萬美元。北方商船聞風色變,紛紛逃離上述海域。
為消滅"亞拉巴馬"號,北軍派大量軍艦前往世界各主要航道進行搜索,卻始終不見"亞拉巴馬"號的蹤影。1864年6月,"亞拉巴馬"號進入法國瑟堡港整修。美駐法領事迅速將消息傳回國內。幾天後,北軍戰艦"基薩奇"號在瑟堡港外突襲"亞拉巴馬"號,由於"亞拉巴馬"號還沒來得及進行補給,船上的火葯和彈丸已經失效和生銹,結果戰斗一開始"亞拉巴馬"號就落在下風,經過一個小激戰,"亞拉巴馬"號船身多處中彈,最終葬身大海。"亞拉巴馬"號被擊沉後,英國又向南方提供了"謝南多亞"號裝甲艦,該艦繼續進行海上破襲戰,共捕獲北方船隻36艘,使北方的海上航運遭到重創。
戰後,美國政府終於能騰出手來收拾英國人。當時,許多被英制戰艦掠奪過的美國船主和貨主紛紛提出賠償要求,總額高達1500多萬美元。但英國政府拒絕承擔責任,兩國關系一度十分緊張,兩國報紙也展開了一場輿論大戰。
1869年,南北戰爭中的北軍統帥格蘭特出任美國總統後,美國政府的態度日趨強硬。美國政府以英國支持南方打內戰,使南北戰爭的時間延長一倍,導致美國經濟遭受嚴重損失為由,向英國正式提出賠償要求。格蘭特強調:"『亞拉巴馬』號的賠償要求是美國與其他國家存在的唯一嚴峻問題。"更有美國議員提出,英國不僅要賠償戰爭的直接損失,還要賠償間接損失,並要求英國割讓加拿大殖民地給美國作為補償。1872年9月,由瑞士、義大利和巴西等國組成的國際法庭做出最終裁決:英國應向美國賠償1550萬美元,以補償英制軍艦在南北戰爭中造成的損失。英國插手別國內戰的可恥行為終於得到了應有懲罰。
獨立戰爭後美國雖然獨立了,但因為實行聯邦制,所以整個國家還是比較鬆散。
漸漸地分裂為南北兩個經濟體,北方實行大工業,南方為種植園經濟。
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南方的種植園經濟不僅為他提供了原材料購買市場而且提供了廣闊的商品銷售市場。因此英國支持南方,同時不希望北方強大起來與他競爭。
另一方面北方的工業資本主義經濟卻無法獲得國內市場和原材料,因此希望能通過廢除黑奴的方法改變南方的種植園經濟。
最後雙方的矛盾無可調和的時候,爆發了南北戰爭。
英國在南北戰中中支持南方,北方獲得了與英國為敵的法國的支持。最後因為人心向背和實力的絕對優勢,北方獲勝。
F. 1861美國內戰爆發英發陰謀製造兩個美國的原因是什麼為何造到失敗
是說英國陰謀製造兩個美國嗎?
因為一個崛起強大的美國不合乎英國利益。自己越大越完整越強越好,而別國越是分裂內戰越好。出於國家利益考慮,不論哪個階級上台是一樣的。中國倒是蠢過一段時間,比如對越南。
美國本為英國殖民地,它叛出英國,又因為它本來是英國國內的政治犯被流放到當時的北美先後建成的13個英國殖民地勞動開拓的,當是廢物利用罷,也利於英國國內減少太過於血腥的對政治犯的鎮壓,而同時,當時,從1600年到1861年,英國國內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和發展時,有很多破產和失業的農民和工人,或因為生產相對過剩而形成的剩餘勞動力,這些人在英國國內流浪與反對英國政府對英國不利,對這些人採取了殖民北美殖民地的辦法給他們活路,當時北美正缺勞動力,無論是農業和工業。美國獨立後,這種英國和歐洲其它國家及其它地方的失業人員或窮人或破產者與尋求發展新機會的人或政治犯向北美移民的趨勢仍在持續並隨著美國後來的發展而加大。
而北美殖民地在流放來的英國清教徒的政治組織和窮困失業移民來的帶有先進生產力的工人和農民、技師的開發下,迅速發展,政治和經濟上自成一體,形成自己特色的美利堅文化和民族意識,與英國越來越區別和分離,加上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是做殖民地對待,不是當本土對待,經濟上對北美13殖民地推行不利於它們的片面經濟即只許它們從事提供廉價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生產,為英國服務,還向這些地方傾銷滯銷的產品,破壞這些地方的經濟,直接損害北美13殖民地上層農場主工商業者和工場主的利益,也損害著平民的利益。同時,英國又對這些地方派任總督,政治上是殖民統治,當地人沒有政治權利來保護他們的經濟利益和人身安全。這造成北美13殖民地從英國獨立出來。
而獨立後的美國,大量移民湧入,政治經濟體制先進,移民帶來了成熟的勞動力和技術,更高層的科技人員帶來了新的科技,工業革命的升級換代帶來的歐洲產業轉移和資本轉移與新工業革命的及時跟上帶來的高起點發展,美國又有廣闊的有斷開拓的國土和其上的資源,當時歐洲列強正忙於歐洲大陸上的爭霸戰爭與對拉美革命的鎮壓等,這不但使美國可以在謀求領土擴張上更為便利,也使美國能在對美國發展壯大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利用列強間的利害沖突從中謀取政治經濟利益,有寬松的國際環境不受太多壓制地發展經濟內政軍事等,於是,美國的國家綜合實力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一個新的迅速崛起的強國。
這對英國的全球殖民霸業是不利的,美國成為一個強大的競爭者和挑戰者。英國在先後應付了法國拿破崙帝國與新興的德國、老牌的俄國等的威脅和挑戰,及緩和了同時期國內因為資本生產關系造成的階級矛盾和沖突後,面對美國乘著國際形勢的有利而發展壯大形成的對其不利的政治經濟形勢,就要採取對策。
美國國內南北方政治經濟上的差異和矛盾,是英國可以利用的。這比英國直接去打要有利得多,何況直接打,對於英國要控制全球殖民體系同時應對法國德國等歐洲列強的挑戰的情況下,也沒有太多力量可以投入打美國。
美國南部的使用黑奴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是給英國等發達工業國提供工業原料和初級工業產品的,在經濟利益上與英國有著直接利害關系,從而與英國關系更密切。而美國北部是本土壯大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體系,與英國是競爭關系,當時的英國在工業科技先進和原料來自其殖民地從而低廉並佔有廣大殖民地工業品市場的優勢下,經濟和政治上對美國是壓制性的競爭優勢,這對北方與尤其不利。因則當時美國北方諸州是對英國反感和敵對的,這與南方的對英友好合作是不同的。而美國南方原料和工業初級品以較高的價格賣給能出更高價的英國卻不賣給美國北方造成對美國北方工業發展不利,則造成美國南北矛盾加深。而美國南部則聯絡英國抵制美國北方的政治經濟壓力和制裁。
美國南北方的政治經濟矛盾和敵對在英國推波助瀾下,越演越烈,當北方和南方在西進擴張新的土地上實行怎樣的政治經濟政策從而造成北南雙方統治層和平民在利益分配上沖突加劇時,北方人林肯,帶有廢奴傾向的政治家上台執政,實行的政策偏向北方,讓南方感到危機來臨,不能再容忍,不如讓美國南方獨立建國,更能維護南方利益,且有英國說做它們的後援。於是南方宣布獨立,美國內戰爆發。
美國北方的完整工業體系讓它們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經濟實力比南方強得多,更先進的資本主義政治組織讓它們在國家組織和戰爭動員與組織上更為有力,也更經得起持久作戰。而美國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工業產品和戰爭物資要依賴英國,戰爭對經濟的破壞也比北方受到的破壞更大,更經不起持久作戰。南方黑奴占人口多數,白人人口不多,而北方人口眾多,南方的黑奴其中大部不願為南方賣命,使南方人力更乏。戰爭是實力的較量,南方終究不能依靠英國的有限支援,在力量不如北方的情況下長久作戰取得勝利。失敗是必然的。
G. 為什麼可以說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內戰
美國獨立戰爭,是北美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立國後的美國)對於宗主國英國的反叛,屬於英屬聯邦內部的戰爭,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所以可以說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內戰。
H. 簡述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及過程
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
美國獨立後,南方和北方沿著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北方領導戰爭的是資產階級,戰鬥力量是廣大工人、農民和黑人;
北方資產階級要求提高關稅,南方種植園主主張降低關稅;
北方主張廢除奴隸制度,南方主張擴充奴隸數量;
南方主張把奴隸制度擴展到西部新開辟的土地上,北方堅決反對;
南北雙方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過程:
林肯總1861年,南方的一些州建立南部同盟,接著挑起戰爭;
戰爭初期,北方軍隊節節失利;
戰局的轉折;
為扭轉戰局,林肯政府先後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3年,在葛底斯堡戰役中,北方軍隊獲勝,開始掌握戰爭主動權;
戰爭的結束: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內戰結束。
拓展資料:
美國內戰意義: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取消了,黑A.奴隸制度,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掃除了障礙。它使美國經濟在19世紀後半期迅速發展,趕上和超過英、法等先進資本主義國家。
美國內戰爆發根本原因: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黑人奴隸的存廢問題。
I. 為什麼可以說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內戰
美國的獨立戰爭,是在南北兩個區域勢力中展開的。南方的勢力代表了英國老牌資本家,最終被打敗了,獲得勝利的北方勢力,於是宣布美國脫離英聯邦獨立。
雖然最終的結果是脫離英聯邦,但是戰爭確實只在美國內部進行,所以,應該說實際上是一場內戰。
J. 概述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內戰)的原因、結果和意義。
原因:1,文化沖突。北方工業化發展
帶來的機械化
工業經濟,跟南方
的
集體農場的
手工業作坊式
農業經濟,兩種經濟方式的沖突,內戰將決定美國是
走向農業還是工業化國家
2,資本沖突。北方需要大量自由勞力跟技術人才,南方需要大量廉價人力資源,人數眾多的黑人奴隸就成了雙方爭奪的經濟原因。南方有北方經濟工業化需要的充足資源跟廉價的黑人勞力,土地肥沃,而北方卻有南方種植園需要的大量閑置土地
3,政治沖突。美國是聯邦制,各個州有獨立於美利堅聯邦的權利,並且聯邦在各個州權利權威幾乎等於無,美國就是一個鬆散的無數小城邦國家,維護聯邦完整是第一要務,並且北美洲土地遼闊資源豐富被英法等列強垂涎。無論南方邦聯還是北方聯邦,無能力統一聯邦,則美國將會被列強瓜分為一大堆弱小的邦國,所以南北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
結果:經歷無數次大會戰,北方軍隊在
先進的工業化體系下,槍支
彈葯充足,連發槍
速射槍
跟散兵戰術
戰地救護等等
發展迅速,南方軍隊依靠農業經濟無法支撐。最後南北雙方調和,戰爭結束
請注意,南北戰爭沒有所謂的勝利者跟是失敗者之說,因為都是美國人。並且
是人類歷史唯一一場沒有後遺症的戰爭,戰爭結束後,南軍還是帶槍回家繼續種地,北方也無條件釋放了所有南軍俘虜。各個州得到保留,每個州的武力沒有被整改編組,官員沒有被審判,北方投入巨資對南方進行重建,盡管有腐敗現象發生,但總體來說,內戰後不到10年,南北雙方對立就宣告結束了
特別注意,黑人奴隸在戰爭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迅速加入北方軍隊並瞬間擴充幾萬兵力也僅僅是在數字上看著嚇人,黑人在戰爭中的表現,著實一般
意義:南北戰爭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業經濟是無法戰勝工業經濟的,完整的工業體系是衡量一個國家的標准。並且南北戰爭維護了美國統一,並以兩黨競爭的方法收編南方政黨,總統制
跟
選舉制在戰爭中得到加強,一舉奠定了美國幾百年的穩定政治局面。戰爭也使得美國走向徹徹底底的工業化自由資本主義,使得短短幾十年就迅速崛起,在一戰前超過英法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才有了今天強大的美國。並且戰爭解放了黑人奴隸,幾百萬黑奴獲得自由,這是在人類史上絕無僅有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