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難民問題 美國,法國,英國(最好還有德國)的國家立場
一)難民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歐洲產生了大量的難民,使得難民的保護成了國際性的問題。在歷史發展中,人類社會在保護難民和維護自身組尊嚴的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頒發的一些關於難民證件的專門協定中出現了關於難民的最初定義,各種協定條約對於難民的定義並不相同。其中,1951年在日內瓦訂立的《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1954年生效)與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難民地位的協議書》(1967年生效)較全面較准確的歸納了難民的普遍性定義。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中指出,「難民」是指:「由於1951年1月1日以前發生的事情並因有正當理由畏懼由於種族、宗教、國籍、特殊社會團體成員或政治見解,而有恐懼被迫害的充分理由,置身在原籍國領域外不願或不能返回原籍國或受該國保護的人。或者不具有國籍並由於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經常居住國家以外而現在不能或者由於上述畏懼不願返回該國的人。」在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起草時,一些國家堅決反對承擔無法預見的某些義務,為此,公約列入了1951年的時間限制。同樣為了滿足某些國家的願望,1951年公約還允許締約國將他們對公約的義務限制在由於發生在歐洲的事情而成為難民。⑴
另外,一些區域性的公約在聯合國上述公約的基礎上,也對難民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擴展和細化。例如《關於非洲難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約》規定:「難民一詞亦適用於由於其居住國或國籍國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來侵略、佔領、外國統治或出現嚴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離開自己的習慣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國或國籍國以外,尋求避難的任何人。」
依據國際法,獲得難民地位的人可以享受國際社會的特別保護和援助。因此,難民地位的甄別和確定具有重要意義。根據1951年公約和1967年議定書,作為難民,要獲得難民地位必須具備四項基本條件:其一,已經離開其原籍國,其二,具有正當理由擔心受到迫害,其三,這種擔心理由必須有下列五種原因:種族,宗教,國際,屬於某社會團體,政治見解。其四,由於擔心迫害,不能或不願受該國保護,或者返回該國。⑵
國際法確立的對難民的保護的原則主要有兩個,即「不推回」原則和「國際團結合作原則」。 「不推回」原則(principle of nonrefoulement)要求,除非有正當理由認為難民有足以危害其所處國家的安全等其他嚴重情形,任何國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將難民驅逐或送回其生命或自由受到威脅的領土邊界;⑶「國際團結合作原則」要求,世界各國在難民的接納、安置、援助、保護,難民事務開支的分攤以及消除和減少難民的產生的根源方面有責任加強團結與合作。
那麼賴昌星是否適用加拿大難民資格申請呢?加拿大移民局律師雷斯尼克辯稱,賴昌星因涉及中國廈門遠華公司大規模走私案逃往美國,因此不適合難民身份的申請。雷斯尼克在向審理賴昌星申請書的移民與難民局提出的最後抗辯書中說,賴昌星擔心在中國被提控的理由,不是政治、種族或宗教問題,而是其經濟犯罪活動。移民與難民局是半官方機構,不屬於移民部。賴妻曾明娜及其三名子女也曾申請難民身份。雷斯尼克說:「有確鑿證據顯示賴昌星和曾明娜掌理遠華業務和逃稅數百萬美元。」她又說,他們涉及行賄、走私和欺騙的重罪,使他們申請難民無法受理。
(二)引渡問題
引渡是指一國應外國的請求,把在其境內被外國指控為犯罪或判刑的外國人,移交給請求國審理或處罰的一種國際司法協助行為。
引渡以條約為依據。引渡的主體只能是國家,有以下三類國家:1 罪犯本人所屬國;2 犯罪行為發生地國;3 受害國。
其中引渡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引渡的理由:是指被某國指控為犯罪或判刑的人。
2、政治犯不引渡原則:現在已成為各國公認的國際法原則。最早在1793年法國憲法中就規定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則,但各國對政治犯的界定並不一致,由於屬地管轄權的原則,被請求國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引渡。
3、引渡的效果,請求引渡國即可根據其法律對罪犯進行審判,但是,根據「罪名特定原則」,對該罪犯,請求國只能就其請求引渡時所指控的罪名加以審判和處罰。不得以此罪名引渡而以彼罪名審判。
引渡的法律基礎是一個主權國家對犯罪的管轄權,包括屬地,屬人和其他管轄權等。也就是說,請求引渡的國家,基於國際法上承認的依據,對該名身處他國境內罪犯享有管轄權。可以引渡的罪行在19世紀以前主要是政治犯,異教徒和逃兵。但由於資產階級革命得勝利,罪刑法定和民主原則得確立使引渡的對象發生了根本改變。各國變為只引渡普通刑事犯。而且「政治犯不引渡」原則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習慣法則。
引渡不是一項國際法上的義務,是否給予引渡完全取決於被請求引渡的國家。引渡條約使國家間引渡罪犯依據。因為國際法上沒有賦予國家以引渡的義務,在沒有引渡條約的情況下,是否將罪犯引渡回申請國完全是被申請國自己國家的事情,對於賴昌興案件來說,如果中國和加拿大沒有引渡條約,那麼加拿大想引渡就引渡,不想引渡就不引渡,我國沒有絲毫辦法。而且被要求引渡國享有庇護權。所謂庇護權,是指一個國家對於遭受追訴的外國人給與保護,並拒絕將他引渡給另一國。不過,日本的一些學者卻認為:「庇護全部是國家的權利,而是從保護人權出發的個人權利,國家對他有相應的庇護義務,這是我國的主要觀點。」⑷但是如果有了引渡條約就不一樣了,引渡條約一般會約定兩個或多個國家之間關於互相引渡罪犯的相關條件和其他事項。如果在條約中承諾對某個國家的罪犯進行引渡,那麼引渡就成為了國際義務,必須履行,沒有正當理由不能隨便拒絕引渡。
另外,在引渡賴昌星時還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死刑不引渡」。
「死刑不引渡」規則在國際引渡合作領域內已經得到廣泛承認的規則。按照這條規則,當被請求國有理由認為被引渡人在引渡後可能被判處死刑時,就可以拒絕引渡的請求。眾所周知。加拿大是比較早廢除死刑的國家之一,而我國對於死刑廢除問題上仍存在較大爭議,目前主流觀點是對其持否定態度。根據《聯合國引渡示範條約》第3條明確規定,如果被請求引渡人沒有得到或不會得到《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所載的刑事訴訟程序中的最低限度保障,應當拒絕引渡。最低限度保障主要包括的就是獲得法律幫助權、不自證其罪權(或沉默權)、辯護權、申訴權、申請調取證據權等。⑸
我國在參與的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實踐中一直避免直接引入「死刑不引渡原則」。在引渡實踐中也堅持不松動的立場。這主要有以下兩點擔心和顧慮:其一,擔心在國際刑事合作中,使得犯有經濟犯罪或其他嚴重刑事犯罪潛逃國外的中國公民以此為依據,而逃脫處罰;被請求國也會據此而拒絕中國的引渡請求;其二,擔心會動搖國內關於制定死刑的理論基礎,甚至造成死刑的廢除,從而使國內的治安形勢惡化,犯罪率上升。我國在賴昌星案的做法實際上是變通適用「死刑不引渡原則」,即在廢除死刑的國家與保留死刑的國家之間進行引渡時,請求國做出對被引渡者不予執行死刑的承諾保證。外交照會畢竟是一種正式的政治承諾。雖然在法理上沒有爭議,但在實踐中卻破壞了法制統一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並且每一個案都如此處理也不現實,從長遠看,還會削弱我國外交承諾的信譽。
但是我國不應該再迴避「死刑不引渡原則」了,是否可以通過立法建立起一套實施「修正死刑不引渡原則」的制度,即專門建立一個執行「被引渡人不執行死刑保證」的機制相當重要。對內可以從立法上解決法制統一問題,對外可以顯示我國對承諾的切實履行。此外,解決好「死刑不引渡」問題,我國也更容易與更多的國家簽訂引渡條約。有了引渡條約,將罪犯引渡回國接受審判也就更為容易和便捷了。
(三)政治避難
政治避難,是指一國公民因政治原因向另一國請求准予進入該國居留,或已進入該國後請求准予在該國居留的行為。享受庇護的外國人,通稱「政治避難者」,在所在國的保護下,不被引渡或驅逐。政治避難者的居住、遷移和行動方面的管理,原則上按照一般外國僑民待遇,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依其個人地位的不同而區別對待。
避難一詞原指由於種族、宗教、參加特定社會團體、政治思想等原因,在本國受到迫害或出現了遭受迫害的明顯的可能性而逃到國外,不指望本國政府給予保護,不願意回到本國而言。因上述理由均與政治聯系在一起,所以便稱為政治避難。
一個國家對於請求政治避難的外國人,准許其入境、居留並給予法律保護,國際法上稱之為「庇護」。一個國家給予某人以庇護,是以不將其引渡給另一國家為前提的。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各國之間的引渡條約,一般都有政治犯不引渡的條款。
在國際法上,准許政治避難和拒絕引渡,是國家主權范圍內的事情。但是,這只限於政治犯,而不能允許一般刑事罪犯避難。
那麼賴昌星是否符合政治避難的條件呢?
賴昌星擔心在中國被提控的理由,不是政治、種族或宗教問題,而是其經濟犯罪活動。加拿大法庭認為雖然自己沒有評判中國刑事司法制度的權力,因為兩國法律制度的根本差異,在某些方面進行比較是毫無意義的。但也認為本案是判斷申請人是否是公約難民,所以程序需要分析中國刑事司法制度。法庭採信了加拿大的觀點。另外法庭得出結論是:中國司法制度這么多年來一直在改進,中國司法制度不至於造成賴昌星案件不公正的審判,因而不存在所謂的「迫害」。
⑵ 逃離的阿富汗難民將去往何處
阿富汗鄰國伊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都是可以從陸上前往的難民。在新一輪難民浪潮面前,英國、加拿大、法國、美國等國都提出了接納難民計劃。一些國家,如澳大利亞,瑞士和奧地利明確表示不會直接接受難民。
從塔利班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已經有一個星期了。當前,喀布爾的安全形勢穩定,街上人滿為患。但是,仍然有超過2000人來自阿富汗多個省份,他們等候在喀布爾機場外面。在5到10分鍾的時間里,塔利班武裝人員和美軍士兵向空中開火驅散人群。
八月二十一日,在阿富汗的喀布爾機場,仍然有一些人想要逃離,另外還有很多人通過陸上通道逃到鄰國。
阿富汗人大量外逃的可能性大:
報道稱,對嚴厲的伊斯蘭教教法的擔憂並不是阿富汗人可能逃離的唯一原因。暴力、乾旱和新冠肺炎疫情已經使數百萬阿富汗人急需人道主義援助,其中許多人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成為經濟移民。
塔利班已經關閉了重要的邊境口岸,跨過邊境的阿富汗人「非常有限」。但歐盟說,由於塔利班統治下的不穩定局勢,長期來看「移民壓力會增大」。
聯合國難民署說,自1月份以來,由於安全局勢惡化,超過55萬阿富汗人在國內流離失所。歐盟敦促成員國增加對需要保護的阿富汗人、尤其是女性的入境配額。
以上內容參考 參考消息-外媒盤點:有關阿富汗難民的五個疑問
⑶ 16000人撤退,僅剩1人生還,英國阿富汗遠征為何如此慘烈
當時英國對阿富汗發動戰爭,但是沒想到最後卻慘敗收場,而原先有一萬六千人撤退,僅僅就有一個人生還,這是非常殘酷的,其中主要原因是英軍在阿富汗獨特地形上面吃了虧。阿富汗境內有多處峽谷,非常適合偷襲敵軍。
而英軍頭領埃爾芬斯頓迫於無奈想要跟阿克巴汗進行談判,他想要保住最後的英軍,但是無奈在英軍走到賈格達拉克峽谷的時候再次遭到了伏擊,所剩不多的彈葯讓他們無法抵抗,最終只能全體陣亡,最後一個生還者並不是英國的將士而是英國的助理醫師威廉布萊頓。所以在英軍撤退途中其實是吃了地形的虧,曾三次遭受阿富汗人大規模的偷襲,無疑讓他們損失慘重。
⑷ 阿富汗窮的叮當響,為什麼還有大國想征服它
對於阿富汗這個國家來說,他們國內的經濟幾乎是非常的貧窮。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就是凋零。而且說現在在阿富汗打仗的國家要是圖點兒其他的吧,阿富汗又沒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說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強國想要征服阿富汗。其實這其中的原因主要還是由於阿富汗的地理位置。
這也是為什麼阿富汗這么一個貧瘠的地方,卻能夠引來無數強大的國家,想要征服這個地方。當然說到底還是因為阿富汗自己太弱。用我們的話說就是落後就要被挨打。如果說阿富汗自己很強大的話,即使他這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別人也不會輕易的選擇過來攻打他。阿富汗的人民也不會一直處於動盪之中。
⑸ 阿富汗貧窮落後,又沒有資源,為什麼大國總想征服它
答案是:阿富汗,中亞要地,物產豐富所以列強垂涎。具體表現在:
1.亞洲之心,繁華之地。
阿富汗人傑地靈、資源豐富,素稱亞洲之心,東接中國,西連伊朗,北通中亞各國,南達印度,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來自亞歐的大量的貨貿物流在這里通過。不同種族的人們在這里生息繁衍,融為一體。
3.全球背景,橫切亞洲。
海洋時代的到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里更加吸引的勢力角逐,先是大英帝國入侵,在亞洲中心「打樁」以便執亞洲牛耳,後是紅色帝國,為了橫切亞洲,尋找印度洋出海口,再後就是美帝為其亞太利益,在這里對戰殺伐,時至今日阿富汗依舊在動亂中喘息。
⑹ 當年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三次侵略弱小落後的阿富汗,為何均被擊潰
大英帝國當年曾經雄霸天下,最後卻沒能拿下阿富汗,主要原因有三點——不正義的戰爭。
阿富汗的頑強抵抗
應該這樣說,當年英國侵佔阿富汗的戰爭持續的時間非常長,戰線過長,英國的經濟補給就會跟不上,而且經濟不濟跟不上機會給阿富汗翻身的機會,因此阿富汗政府也利用了這次機會,頑強的抵抗英國,甚至將英國打出了歐洲,因此此次戰爭英國不勝而歸!
⑺ 歐洲為什麼會爆發難民危機
據外媒報道,在歐洲難民潮波濤洶涌的壓力下,歐洲國家正就一系列的應對措施進行討論,其中包括更好地管理難民的接待程序,包括獲取申請避難者的指紋以及他們的身份鑒定,以便更好地跟蹤他們的行蹤。英國政府也終於改變立場。英國首相卡梅倫周五(4日)宣布,英國將接受數千名敘利亞難民。 但是,英國說它將接收來自敘利亞邊境的聯合國難民營的難民,而並非那些已經通過各種途徑抵達歐洲的人。 但早些時候,卡梅倫曾表示接受更多難民並不是解決持續惡化的人道危機的簡單答案。 歐洲持續的難民潮也給歐洲各國領導人提出了一個艱巨的挑戰,如何公平和有效地解決難民問題。
都柏林協議
如果稍微關注一下近期的新聞就不難看出,充斥歐洲媒體的主要新聞之一就是歐洲的難民潮,從馬其頓到匈牙利,再到英法隧道,難民與警察沖突、對峙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而根據歐盟的規定,也就是所謂的都柏林協議,難民應該在入境歐盟的第一個成員國家申請政治庇護。這也是為什麼匈牙利阻止難民西行乘火車前往德國的一個原因。
有些難民不幸遇難
許多難民冒著生命危險,不惜千辛萬苦抵達了歐盟,但他們並不想在所謂第一個入境的國家,例如希臘、義大利或是匈牙利等國申請難民,他們的最終目的地是德國或是北歐的一些國家。
德國預期今年將接收80萬難民,以至於匈牙利總理奧班形容目前的難民問題是“德國問題”。
破紀錄
今年進入歐洲的難民人數創下了新紀錄,歐洲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移民危機,來歐洲尋求避難的難民以及移民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歐盟28國的內政部長將於9月14日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如何解決難民危機問題。
困境
但歐洲領導人首先面臨的爭論是歐盟申根國家內自由移動的問題。這也是歐盟國家的核心價值。
而德國和法國認為,自由移動對歐盟經濟有利。
但歐洲的民族主義者則指責正是由於申根協議導致進入歐盟的難民從南到北,尋求他們心中理想的國家落腳。
在歐盟,包括匈牙利、瑞典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右翼政黨的反移民政策為他們贏得了近20%的選票,即使在德國這個目前對難民接受最多的國家也發生多次反移民的大遊行。
匈牙利等國的領導人還對以“基督徒”為主的歐盟接受主要是來自穆斯林國家(例如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難民政策提出質疑。
然而,面對目前大量湧入的移民,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申根國家可以臨時實行邊界管制。
除此之外,歐盟部長們對均攤難民的配額也持反對態度。例如,歐盟委員會要求歐盟各國接受40000敘利亞和厄利垂亞難民,但他們只同意接受32500人。
英國沒有加入這個難民配額系統,被認為是對移民採取比較強硬態度。
而歐盟國家本身對整個歐盟的避難政策也存在緊張和分歧。其中,所謂的都柏林協議顯然已經不起作用,至少德國已經不再遵守它。
因為根據此協定,難民應該在入境歐盟的第一個成員國家申請政治庇護,如果難民前往別的國家的話,他們可以被遣返回第一個入境的歐盟國家。
根本問題
與此同時,許多歐洲人和政客大聲疾呼歐盟為結束敘利亞、利比亞、非洲之角以及阿富汗的內戰和動亂局勢做出更大的努力,以減少產生難民的根本根源。
英國說,它已經是敘利亞邊境的難民營最大的援助國,那裡的難民人數比逃到歐盟的整個難民人數要多得多。
英國爭辯說,對大多數難民來說一旦恢復和平與穩定,他們則希望重返家園。
但批評人士說,這些是更長遠的目標。而當務之急是28個歐盟成員國如何協調與合作解決眼下的危機。
震撼
而自從3歲的敘利亞小男孩的屍體被沖上土耳其海岸後,給普通人的沖擊與震撼似乎比任何政客的呼籲更有效。
BBC記者在英國街頭隨機采訪的幾位普通英國人,問他們是否應該接納敘利亞難民,大多數人都是持非常同情的態度。
但許多人也提出應該更嚴厲打擊人口走私活動,因為在難民危機中大把賺錢的是那些不顧難民生死的人口販子。
出路
歐洲國家正就一系列的應對措施進行討論,其中包括更好地管理難民的接待程序,包括獲取申請避難者的指紋以及他們的身份鑒定,以便更好地跟蹤他們的行蹤。
成立更多的歐盟專家小組,來幫助加快難民申請的程序。
重新評審和修改都柏林協定。因為,它目前似乎已無法正常運作。僅在2014年,5個歐盟國家卻接受了72%的難民申請。
同時,歐盟國家應加強利比亞海岸的巡邏,據悉已經在醞釀摧毀人口販子用於偷渡難民船隻的計劃。
在中東和非洲建立更多的難民營,在那裡接受難民申請,以避免大批難民乘坐小船穿過地中海經歷的生死磨難,但該計劃實施起來可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
據悉,富庶的阿拉伯海灣國家僅接受為數不多的敘利亞難民,因此批評人士敦促這些國家做出更多的努力來幫助難民危機。
遣返
歐盟目前面臨壓力,擬定一份能夠遣返難民回國的“安全國家”的名單。
這些國家包括科索沃、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波黑共和國、馬其頓等。
因為來自這些國家的移民主要是想擺脫當地的貧困,到歐洲尋求更好的生活,不屬於戰亂或受到人權迫害的難民之類。
因此,來自這些國家的難民申請成功機率非常低。
但問題是無論歐盟領導人出台怎樣的應對措施,目前的難民危機一時半會都不會消失。也許只有祈禱中東和平以及世界太平早日到來,才能真正減少產生難民的土壤。</div>
⑻ 第三次英阿戰爭:武器落後的阿富汗人,為何敢入侵英屬印度
對於生活在南亞大陸的印度人來說,北方的阿富汗人一直被他們所忌憚,在印度的 歷史 上,曾多次遭到阿富汗人的入侵,兇悍的阿富汗人給他們留下了恐懼的記憶。到了印度莫卧兒帝國末期,隨著英國人的到來,印度逐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阿富汗,在那段時期曾和英國軍隊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
很多學者認為,英國殖民者之所以能夠迅速征服印度的土地,還要得益於阿富汗人的國父艾哈邁德沙對印度的入侵。
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建立杜蘭尼王朝的艾哈邁德沙多次率軍入侵印度,並且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垮印度的馬拉塔人。而馬拉塔人的失敗,則讓英國人有了可乘之機,因為當時的馬拉塔人被譽為「印度教守衛者」,他們是英國人最頑強的抵抗者。
到了公元1839年,兩萬多名英國軍隊首次入侵阿富汗,英國人迅速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但是不久之後他們便遭到了阿富汗人的頑強反擊, 無數英國人和印度人被阿富汗人殺死,據說只有一位身負重傷的軍醫活著離開了阿富汗。
而第二次英阿戰爭,過程則和第一次英阿戰爭十分相似, 英國人雖然能佔領阿富汗的城市,但是卻無法擊垮阿富汗人的意志 ,到了1881年的4月,深陷戰爭泥潭的英國軍隊開始撤離阿富汗,第二次英阿戰爭宣告結束。
不過英國人雖然撤離了阿富汗,但是卻通過 《甘達馬克條約》 將阿富汗變成了英國的附屬國,而當時的先後擔任阿富汗國王拉赫曼·汗和哈比布拉·汗,也開始被迫和英國人搞好關系,以此來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
但是當哈比布拉·汗被暗殺之後, 他的兒子阿曼努拉·汗便開始試圖擺脫英國人對阿富汗人的統治,並且在1919年發動了第三次英阿戰爭。
在第三次英阿戰爭爆發前夕,阿富汗的正規軍大約有五萬人,分為21個騎兵團和75個步兵營,並且擁有二百八十多口火炮和幾挺破舊的加德納機槍。
不過根據一位英國軍官的記述,這支阿富汗軍隊雖然十分勇猛,但是武器裝備卻十分落後,他們的火炮大多破舊不堪,士兵的步槍很多都是其他歐洲國家淘汰的武器,而且彈葯數量也不多。
武器裝備落後並且人數只有五萬人的阿富汗正規軍,在擁有飛機和坦克的英國軍隊面前完全處於劣勢,但是阿曼努拉·汗還有一件「利器」,而這件利器便是生活在阿富汗和印度邊境的 普什圖部落民兵。
阿富汗的主體民族為普什圖人,而在印度的西北部,也生活著許多普什圖人,他們被當地人稱呼為「 帕坦人 」,而這些帕坦人則以盛產兇悍的武士而聞名,而且他們的武器裝備也要比阿富汗正規軍更好,因為他們經常購買和偷竊英軍士兵的武器。
這些帕坦人大部分都是阿曼努拉·汗的支持者,他們也阿曼努拉·汗一樣厭惡英國軍隊,因此在戰爭爆發之後,帕坦人的部落為阿曼努拉·汗提供了大約七萬名帕坦民兵。
到了公元1919年的5月3日,阿曼努拉·汗命令阿富汗正規軍在開伯爾山口一帶集結,隨後便對英國統治下的印度發動了入侵。
對於阿富汗人來說,開伯爾山口是一個十分熟悉的地方,因為他們驍勇善戰的祖先曾多次穿過開伯爾山口,對印度的土地進行蹂躪。
在阿富汗軍隊穿過開伯爾山口之前,印度剛剛發生了「阿姆利則慘案」,幾百名印度人遭到了英國士兵的射殺,這也引起了許多印度人開始反抗英國殖民者, 而阿曼努拉·汗就在這個時候,以「為印度人」復仇的名義向英國軍隊開戰了。
阿富汗軍隊穿過開伯爾山口之後,立即得到了當地帕坦人的幫助,駐扎在邊境的英軍士兵很快便被擊潰了,阿富汗軍隊佔領了一些位於邊境的村莊,以及一座英軍士兵的供水站。得知阿富汗人來襲的消息後,英國人立即開始集結軍隊,並且在三天之後正式向阿富汗宣戰。
而此時英軍的處境並不好,由於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因此許多英軍士兵都不願繼續參戰。當集結完畢的英軍士兵抵達邊境後,立即和入侵的阿富汗士兵展開了激戰,甚至發生了白刃戰。
不過由於後來英國皇家空軍派出飛機轟炸了支持阿曼努拉·汗的帕坦部落, 使這些帕坦人見識到了轟炸機的厲害,於是一些部落民兵便決定臨陣脫逃,他們拋棄了自己的族人,並且開始撿拾阿富汗軍隊敗退時遺留的物資。
當阿富汗軍隊敗退之後,英國軍隊又追擊至阿富汗境內,並且派出轟炸機對喀布爾進行了空襲,阿富汗人開始在自己的土地迎戰英國人,雙方互有勝負。
英軍進入阿富汗後,他們的處境也開始惡化,許多士兵因為不願繼續打仗而離開軍隊,尤其是在英軍中服役的印度人,由於阿姆利則慘案的發生,導致許多印度士兵開始對英國人不滿,他們不願意繼續為英國人賣命。
而且就在這個時候,生活在邊境地區的帕坦部落又開始襲擊英軍的後勤部隊,這些不利的情況導致英國人決定在同年的8月8日停戰,第三次英阿戰爭宣告結束。
在這場歷時兩個多月的戰爭中,阿富汗人大約有一千人陣亡,而英國軍隊中則有二百多名士兵陣亡。而英國軍隊雖然在戰場上取得了優勢, 但是這些優勢並不能阻止阿富汗人擺脫英國的統治,到了1921年,英國人在條約中正式承認了阿富汗的獨立。
參考資料:《阿富汗 歷史 詞典》《戰爭中的阿富汗》
⑼ 歐洲為什麼接受國際難民
歐洲各國大多數是發達國家,社會發展程度水平高。不同的歐洲國家接收難民有不同原因,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出於人道主義立場。
德國是目前為止接收難民最多的歐洲國家,超過20萬難民滯留德國,入境難民超過60萬。但是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政府與民間組織並沒有對難民危機做好充足的准備,沒有足夠的住房和後勤供應,基礎設施的短缺也是歐洲接收難民的一個巨大問題。
鯠歐洲難民危機,冄頭條或者稱歐洲移民危機,指自從2010年底爆發阿拉伯之春後,數量激增的難民或是經濟移民,從中東、非洲和亞洲等地經地中海及巴爾干半島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而產生的移民潮,其中多數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厄利垂亞。
歐洲的難民危機已在歐洲引發嚴重的社會及經濟的危機,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嚴厲批評歐盟的難民政策,認為歐盟長年的人口自由流動及開放邊界的政策嚴重影響歐洲的國家安全,導致滲入了伊斯蘭恐怖主義、伊斯蘭教法推行者,而引致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德國是目前為止接收難民最多的歐洲國家,超過20萬難民滯留德國,入境難民超過60萬。但是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政府與民間組織並沒有對難民危機做好充足的准備,沒有足夠的住房和後勤供應,基礎設施的短缺也是歐洲接收難民的一個巨大問題。
每一天難民所消耗的金錢和人力物力成本相當於一支集團軍隊的消耗,本來就經濟萎靡的歐洲遭受迎頭痛擊,顯得更加一蹶不振。同時因為難民的過多湧入,大量佔用了原本歐洲國民的設施和福利,引起了很多國家的國民強烈的抗議,丹麥、瑞典更是爆發了反難民沖突。如今難民危機下的歐洲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尋求解決難民危機的方法也是當下歐洲最重要的事項之一。
⑽ 為什麼美國蘇聯英國都在阿富汗留下了無法言說的傷痛
這個國家是全世界當中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由於這個國家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因而聞名全球,也一直被人們戲稱為「帝國墳場」。光是在近代歷史當中,就有三個世界強國,其中還包含了美國跟蘇聯這樣超級強國,另外一個是英國,都在這不大也不算很小的這阿富汗地界吃了癟。不得不說,阿富汗絕對是這幾個大國的絆腳石,這三個國家都在阿富汗留下了無法言說的傷痛。
2、蘇聯入侵阿富汗慘敗
蘇聯於1979年12月25日向阿富汗空運10萬軍隊,27日全面出兵,蘇聯在全國堅持說:「自己是受邀來保護阿富汗公民免受中國和美國軍隊頻繁侵擾的」,然而這樣赤裸裸的軍事入侵事件,受到了來自全世界范圍的抗議,尤其是與阿富汗交好的美國,強硬要求蘇聯立即撤軍。一部分人是因為蘇聯扶持人民民主黨推進擠進改革的產物,當時造成了大量流血的慘案,讓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國外生存。
反觀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大部分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平時都需要從蘇聯那裡得到援助,蘇聯不但需要花費大量金錢物資,還要給這些社會主義國家提供援助,就在這個空隙非容易遭受到敵人襲擊。
1989年蘇聯撤走,兩年後蘇聯崩潰瓦解,與美國冷戰就此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