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進城是什麼意思

英國人進城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11-20 05:23:03

A. 國外農民進城,城市化歷史,城鄉流動人口資料,緊急!

國農村城市化歷程及啟示
摘要:不同國家受本國經濟、歷史、文化、制度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道路和模式各具特色。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化國家,早在1851年,就已有580多座城鎮,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54%,初步實現了早期城市化。其獨特的發展道路和模式一直為世界各國研究、學習和借鑒。 城市化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過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英國城市化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是一個突變的過程,不是以封建城鎮為依託發展起來的,而是在一些村莊和工礦區發展起來的」(巴頓,英國)。由於新興產業的出現,吸引了大批農村人口湧向城市。城市由於聚集了大量人口,它必須比其他地區有更高的經濟水平,包括生產和流通能力,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城市化的出現和持續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而近代的工業化正好為其創造了一個前提。英國歷史上進行了長達幾個世紀的農業革命、商業革命,不僅為英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基礎,而且為城市化積累了資金.提供了廉價勞動力(馬麗敏,2007)。18世紀早期,英國城市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0%~25%,1801年為33% ,而到1851年時英國已有580多座城鎮,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54%,英國已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化國家。英國城市化的歷程表明:城市化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它不僅僅是經濟變革、也不單純是一個人口轉移的過程,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遷。 一、資源、市場與產業結構:英國城市化的前提 城市化是工業革命的孿生姐妹,與工業革命相伴而來。工業革命的進程也就是城市化的歷程,而城市化的進程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革命的完成。城市化的前提條件大都是在工業革命中孕育成熟的。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市場體系的健全是城市化的首要條件。工業革命開始後,工農業地位逐漸變化,農業日益退居次要地位。工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這種結構性變化,有賴於一個健全的市場體系的建立,它對於搞活流通、擴大外貿、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至關重要。其次是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優勢。可以說,近代工業革命的展開、城鎮的發展極大地依賴於佔有能源、資源方面的優勢,所以資源的豐富與否制約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也就是說,城市化需要種種外界的和內部的因素互為作用,城市化的產生和形成需要農業革命、商業革命、工業革命等為其創造條件,其中工業革命起著主導作用,當這些城市的發展條件達到成熟時,就會開始城市化。一旦城市化進程開始,市場力量勢必把更多的人口與工業吸引到城市裡來。工業之所以被吸引過來,是因為城市能夠以大規模佔有本地市場,提供熟練和非熟練的勞動力,便於利用輔助工業的各種形式顯示出聚集經濟的優越性。很顯然,工業中心的形成及工業化的傳播導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以城市為中心,人口在城市迅速增長,經濟重心也明顯偏向城市。文化教育事業、行政基地等各種重要機構都設在這里,農村成了城市的附庸(馬麗敏,2007)。因此,英國在15~16世紀產生的一些中小城鎮,如果沒有商業貿易和工業革命的因素刺激,不可能會逐漸成長的。 英國的經驗說明,農業的商業化對城市化的實現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當農業生產力日益發展,生產規模日益擴大,打破了自給自足的模式,與市場密切聯系,那麼城市的發展壯大才成為可能。農業不斷為市場提供糧食和工業原料,而工業的發展則為農業創造了一個廣闊的市場。英國城市化的核心動力是工業化,是工業革命及其所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變化開始後,城市迅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的發生也與英國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對外貿易擴張存在緊密聯系,英國城市化的發生還受制於城市所在區域的農業經濟和農村的發展狀況。這是因為,一方面城市從產業結構上決定了自身不能生產農產品,因為城市是第二、第三產業的出現和集聚地,從而使空間場所上產業分化所造成的結果;另一方面,第一產業尤其是農業生產要與廣闊的土地耕作面積相聯系,基本生產周期取決於氣候條件。這個特點決定了第一產業無法集聚於城市內部,只能位於城市外部的廣域空間。第一產業——農業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城市化的進程來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給城市化以推力,是城市化的前提基礎。歷史經驗證明,英國城市化的前提正是體現在農業生產力發展和農村人口轉移兩個方面(趙煦,2007)。所以,健全市場體系下合理的產業結構,尤其是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英國城市化的重要前提。 二、「大躍進」與「自由放任」:英國城市化的基本特徵 英國早期城市化的「激進式推進」過程本質上是類似於休克療法式的「大躍進」方式 這種「激進式推進」與「自由放任」的管理模式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在英國早期城市化「激進式推進」過程中,大城鎮人口增速比小城鎮要快。例如,在英國的北部地區,特別是西蘭開郡和約克郡。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長2.085%,而小城鎮和鄉村人口年均僅增長1.039%,大城市人口增速比其餘地區快近1倍。大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在1821~1831年間達到頂峰。在這10年裡,「布賴頓人口增長了69.7% ,布拉德福65.5% ,索爾福德55.9%, 利茲47.3% , 利物浦45.8%」,這些城市中,大部分是北方工業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長正是這些城市的製造業、特別是棉紡織業迅速發展的結果。還有一些大城市的發展與冶金、鐵路建設和對外貿易的高漲有關。自工業革命以來,英國的城市數量激增,城市人口的數量增加,農村人口大量轉向城鎮,正是這種人口流動遷移和新城市拔地而起成為城市化的突出表象特徵,如果沒有這種城市空間和地域的急劇變化,就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 英國早期城市化以「自由放任」為基本特徵,帶來了大量的社會問題。英國城市化一方面為資產階級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為工人也帶來了巨大的貧困和災難。英國的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模式導致的惡果不僅僅限於工人生活狀況的惡化,它還直接威脅到富人的健康和生存環境(馬麗敏,2007)。一個城市的空氣污染和水源污染則是任何人也躲不了的,會使全城人同時受到傷害。然而,與許多後來工業化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相比,英國的城市化沒有什麼需要追趕的對象,有充分的時間。是在一個在沒有任何壓力、從容不迫的心態和條件下完成的。 三、英國城市化道路的啟示 1.統籌城鄉發展的宏觀戰略思維與制度選擇是推進城市化的關鍵 從宏觀來看,英國城鎮化進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結果城市規模發展過大過快,出現嚴重的「城市病」,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且造成大量的社會問題。只有到20世紀初,英國才出現了將城市問題與鄉村問題合並解決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理論——田園城市構想。到二戰前,英國全國上下達成了在全國范圍進行城鄉規劃的共識,從而開創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城鄉規劃體系,促進了城市問題與鄉村問題的解決。英國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於政府沒有意識到城市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結果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負面作用。因此,中國在城市化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國家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城市化發展戰略,不能重蹈英國歷史上的覆轍。 2.農業生產力水平與結構的發展與優化是推進城市化的前提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城市化進程必然導致鄉村的衰落。但農業不會消失,農村作為農業生產的場所也不會消失。這是因為一方面農業保證了一個國家人口的吃飯問題,另一方面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農業還有保持和改善生態平衡,創造良好生活環境的功能,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行業。 3.形成「推一拉」機制,促進人口合理、良性流動是當前中國特色城市化發展的政策著力點 大力發展工業化,拉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建立完整的人口流動的「推一拉」機制,對於中國完成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具有決定意義。大多城市化較為成功的西方國家也都是工業化先行的國家,農民離農主要是受到城市(鎮)強大的吸引力所致。這些國家,工業化、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現代化、現代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及城市的崛起等重大因素之間都是相互依賴、互為推動,最終邁向現代化。而中國農民非農化比較典型的是農村對勞動力的擠壓式轉移。農民僅僅是被農業「推出」土地,但他們「離土不離鄉」不會成為城市人口。至少大部分不會成為穩定的城市人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過程僅完成一半。所以必須有較完善的工業化、城市化體系吸引他們,形成完整的「推一拉」機制,走出農村的農民才有可能從地理空間的變化,轉向生存方式和社會身份的變化,成為真正的市民。 4.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是緩解城市化與工業化壓力的根本出路 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不同步性,決定了在城市現代化大工業沒有建立時,應當大力發展鄉村工業,以緩解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超快造成的就業壓力,為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准備條件。工業化時常落後於城市化,這樣,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尋求不到足夠的就業崗位,而無法實現充分就業導致失業率上升,甚至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果工業化發展速度超過城市化,勞動力資源不足也會限制經濟高速、良性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城市化發展進程。當前,中國城市化正處於關鍵階段,大江南北涌動的「民工潮」表明工業發展已經落後於城市化,解決不好就會帶來一些棘手的社會問題。英國政府扶持農民發展鄉村工業為中國提供了借鑒。而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在全國各地涌現的「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膠東模式」等遍地開花,在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方面同數百年前英國的「原工業」有異曲同工之美。所以,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會改寫農村「以農為本,以糧為綱」的歷史,還預示了一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化的嶄新前景。 5.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降低城市化社會成本的重要途徑 建立健全適合中國城市化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及妥善解決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的重要制度保障。政府對待人口流動的態度對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進程有著重要的影響。中國傳統的戶籍管理制度在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後沒有自然的退出歷史舞台,從而限制了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此外,在只有簡單救濟與安撫政策基礎上的暴力剝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英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進程。所以,政府的強制干預應當建立在尊重經濟規律基礎上。在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湧入城鎮,城市經濟難以吸納眾多就業人員的情況下,政府應當建立失業救濟、養老保險、勞動技能培訓和醫療服務等一套系統的社會保障體系,降低農村移民過多對城市經濟造成的沖擊,從而減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負面效應,將城市化的社會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B. 憨豆先生的假期一開始的一個問題

他說:不用管他,英國人進城了

意思說英國人頭腦很直不會轉彎,也不會造成多大的困擾

C. 英國人是什麼意思

英國人(English people),現在普遍專指擁有英格蘭血統的英格蘭人,而不是其他不列顛人(Britons)和北愛爾蘭人(people of Northern Ireland)。另一種意義上指擁有英國國籍或是父母方具有英國民族血統。

D. 進城 具體指什麼意思

進城,這可以算是個動詞
進:進入.城:城市.
那麼就是進入城市的意思
一般可以理解為從鄉村、山區進入相對繁華(建築物比較多?)、人口密集的地區.

E. 英法為什麼要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上

大家知道,現在社會是個法治社會,那麼法是什麼,就是個契約,就是個規則,大家就必須遵守,否則我們的民主、個人權利就無法保障。而我們的傳統社會是個講究叢林法則的社會,講得是弱肉強食,政治上講得是厚黑學,玩得是陰謀詭計。更沒什麼契約精神。大家看,第一鴉片戰爭的結束,是以《南京條約》的簽訂為標志,這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歷次戰爭,沒有一次簽訂什麼條約的。英國人把現代社會的意識—契約精神,帶到了中國。但中國人,包括朝廷上下,平民百姓,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意識。
當時,朝廷上下對條約有三點看法:
一是條約是在鴉片戰爭失敗後,被迫簽訂的,屬城下之盟。咸豐皇帝說:自古要盟不信,本屬權宜。就是說自古從來,再重要的協議,也不必信守,也都是權宜之計。典型的叢林法則,毫無契約精神。同時,中國人一直認為南京條約是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所以就理直氣狀地不遵守執行。
二是對於戰爭的結果,中國人普遍不服。鴉片戰爭雖然失敗了,但中國人的自負心態是還放不下來,這萬國來朝、天朝上國的感覺一時轉不過來。所以把失敗的原因,歸於道光皇帝腐敗無能,投資派賣國求榮。其實,中國人把近代歷次戰爭的失敗原因,都歸咎於朝廷無能和投降派賣國求榮這兩個原因,而不願意承認,我們真得是落後了這個事實。
三是輸得不服,執行起條約來當然勉強。事實上,南京條約簽訂後,朝廷也沒有發布希么公告,所以,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條約這個事。即使是大多數官員,也根本不知條約的內容。條約的文本一直放在兩廣總督衙門內,朝廷根本就沒把條約當回事,基本上就是糊弄洋人的廢紙。當然,賠款、割讓香港也沒什麼辦法,英國人也不是白痴。其他條款的執行,清政府採取互相推諉和能拖就拖的辦法。明的不行,來暗的,官府不行,那就叫老百姓鬧事。
先說說這五口通商。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這五個城市。其中廈門、寧波有英軍駐扎,不開放看來不行。上海則是開放最成功的。上海本來是蘇州下面的一個縣,經濟也很落後,老百姓以捕魚為生。但上海縣官府和老百姓對洋人採取了積極合作的態度。英國人不願意和中國人在一起,認為中國人臟亂和過於吵雜。於是官府黃埔江邊的江灘上劃了塊荒地,供洋人自己建房居住,上下貨物,開展貿易,自我管理。這就是後來的租界。由於租界不受清政府管轄,貪腐現象較少,法治環境也良好,吸引了大批寧波和蘇州的富人買地蓋房。在後來的太平天國起義和上海的小刀會起義中,民眾為躲避戰亂,又紛紛逃至租界內,英方還給予保護。造成了外灘邊的租界繁華起來了。所以,上海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英合作的典範。上海逐漸成為中國及至亞洲的工業、貿易和金融中心。
但是,最早,最應該開放的廣州,卻成了中英雙方沖突最嚴重的地方。1842年,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但從1843年到1857年,這將近15年中,廣州人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入城運動。那麼廣州人為什麼要反對呢?
一是歷史問題:自英國人在廣州經商200多年來,一直駐在城外十三行這個地方,外國人岀不去,中國也進不來。外國人春夏季來廣州,秋冬回澳門,那就是雙規狀態。現在夷人要進城了,與廣州人平起坐了,大清子民在情感和面子上,接受不了。
二是國體問題,國體就是國家的面子。朝廷和皇上及廣州的官員,認為戰爭的結果有傷國體,官府不便岀面,那就暗地指使老百姓鬧。這是中國政府一貫的招術。
三是商業問題。過去是行商壟斷,現在取消壟斷了,又開放其他口岸了,賺錢少了,商人們慫恿民眾鬧事。
四是文化問題。中國是個男尊女卑,講得是男女授受不清的倫理社會,所以,一般女子不輕易岀門。外國人一夫一妻,女人不裹小腳,還袒胸露背。男女之間嘻笑、親吻、跳舞、唱歌,這在廣州民眾看來就是公開淫亂,實在是看不下去。
五是受三元里抗英神話的鼓舞,廣州人民仇外情緒高漲。
其實,在近代有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滿族的官員主和,漢族的官員主戰。當主子的到不怎麼愛國,當奴才的反而更加愛國。尤其是底層漢人民眾,愛大清、愛皇帝的熱情一直高漲,大家看義和團的扶清滅洋,辛亥革命後反對剪辮子,都是底層漢族民眾,那是奴才當久了,居然有了主人的感覺。
看看廣州市民是怎麼鬧的。1844年,其他四口英國人都進城了。兩廣總督耆英實在是沒理由糊弄英國人。於是在1846年1月13日,准許英人入城。告示一出,老百姓炸營了,滿大街貼標語,夷人敢進城者,殺。外懲洋人,內懲賣國漢奸。於是,耆英、黃恩彤、廣州知府劉潯,上了漢奸榜前三名。1846年1月15日下午,數千民眾沖進市府衙門,燒了衙門和劉大人的官服,劉大人奪門而逃。無奈,政府又取消了入城告示。其實這事多少有官府暗中支持和縱容有關,中國歷次愛國群眾運動,那次不是官府在暗中操控,一旦利用完,官府一翻臉,哪個愛國運動有什麼好結果,有的甚至是血流成河。
1846年7月,英商與商館附近小販沖突,民眾包圍商館扔石頭,英商開槍,中方死3人;
1846年10月,兩名英國水手進城,被居民打傷;
1847年3月,兩名英國人去佛山,被多人用石塊打傷;
英國人終於忍不住了,1847年4月1日—3日,900名英軍用36小時攻佔虎門、珠江兩地炮台,並擺開架勢要進攻廣州城,一看英國人玩邪了,愛國群眾頓時化作鳥獸散。
1847年12月,6名英國人去黃竹歧散步,遭村民攔阻,雙方發生沖突,中國人死一人,傷一人,六個英國人全部被殺。屍體被切成了碎塊,這已經是恐怖組織形為了。結果4個村民當天被官府砍了,另有11人判斬首和流放。這是最嚴重的一次沖突。
1849年4月6日,經道光皇帝批准,英國人終於獲准進入廣州城。皇上批准了,該沒事了吧,但廣州民眾邪了門,就是不讓進城,英國人呢,也邪了門,不讓進是吧,非要進。這個鬧的,一直到1857年,英國人終於攻城了,又引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看來廣州就是中英沖突的火葯桶。
看到廣州人鬧起來了,福州人也鬧起來了,不過這次玩陰的。當時福州是閩浙總督劉韻珂和福建巡撫徐繼畲負責,這二位利害,背後做手腳。一是英商來福州是為了購買武夷山的茶葉。於是在福州和武夷山的道路上派兵處處設卡刁難,中國茶商惹不起官兵,茶葉出不來,英國人又不能滿大山收購茶葉。這樣茶葉貿易是死了。二是英商來福州銷貨,劉、徐私下阻止中國商人采購。而表面上劉、徐二位對英商「待以德意,使其冥然不覺。」英國人在福州,城是進了,但沒生意可做了。總之,五口通商,廣州是進不了城,貿易逐漸衰落。福州是進城了,沒生意做。廈門也就是勞務輸出。寧波是1844年開口,當年貿易額50萬元,隨後官民又聯合抵制,1849年也就不足5萬元了。上海雖然沒進城,但雙方合作愉快,雙方貿易額從無到有飛漲。
1850年,道光皇帝死了,其四子奕詝繼位,號咸豐,時年20歲。按現在來說,就是個憤青,滿腦子愛國熱情。但又是個無德無能,無勇無謀之人,在位11年,既無勵精圖治之志,也無富國強兵之策。對外只知一味強硬,耍奸詐,小聰明,當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城時,競逃至熱河今承德打獵休假去了。咸豐皇帝有四大愛好:
一是貪美色,玩女人。即使是1860年逃到避暑山莊,他依舊不問窗外風雨,今朝有酒今朝醉。只圖自己逍遙快活。據書中記載,奕詝置兵敗於不顧,攜妃嬪遊行園中,寄情於聲色既聊以自慰,又自我麻醉。野史記載,山西籍霜婦曹氏,風流姝麗,腳甚纖小,喜歡在鞋履上綴以明珠。咸豐帝詔入宮中,最為眷愛。國難當頭,他卻依然沉浸於美色,不思進取。
二是愛好文藝。玩戲子。他把一個戲班挪到承德,上午唱叫「花唱」,下午要「清唱」。天冷在屋子裡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每天樂不思蜀。咸豐逃往熱河避禍時,還不忘在行宮召集戲班為他演唱。有一次,他在演出中當眾訓誡演員稱有一字讀錯。當演員表示舊的戲譜子上就是如此標注時,他答:舊譜錯了。
三是貪美酒,一酒色之徒。咸豐貪杯,一飲即醉,而且大耍酒瘋。野史記載:文宗嗜飲,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內侍或宮女遭殃。其甚則雖所寵愛者,亦遭戮辱。倖免於死者,及醒而悔,多有賞賜,以償其苦痛。然未幾而醉,則放態復萌矣。

F. 為什麼叫女人三八

因為當時南朝鮮(韓國)和北朝鮮內戰之後,是依據38°緯線作為界限分家的。那條線從此被稱作「三八線」。據我爸爸說,他們小的時候都是男生跟女生同桌,因為不和,常常在桌子中間的位置畫一條「三八線」,誰越過那條線就是「三八」。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吧

G.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1856年,英法兩國聯手向清朝發動戰爭,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長達四年時間。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搶劫並焚毀了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同年10月,恭親王奕欣作為清朝政府的全權代表,同英法兩國簽訂了《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清朝完敗告終。


與此同時,清朝在中國的南方地區還在進行著另一場戰爭,那就是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戰爭。太平天國起義從1851年爆發,直到1864年被滅亡。在此期間,中國的半壁江山都捲入了戰火之中,如果不是因為太平天國後來發生了內亂,清朝的歷史很有可能會提前終結。

許多人對1856年到1860年的這段歷史都感到很奇怪。雙線作戰歷來是兵家大忌,以當時清朝的實力,連太平天國都搞不定,為什麼又要同擁有堅船利炮的英法聯軍交戰呢?是英法兩國想要侵佔中國,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首先要回答是不是英法兩國想要侵佔中國,就得先來看看《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條約》規定:1、開天津為商埠;2、准許招募華工出國;3、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4、傳教士可在各省租買土地,建造教堂;5、賠付兩國戰爭賠款各八百萬兩。

《北京條約》對清朝來說自然是個不平等條約。但作為完全占據了戰爭主動權的英法兩國,提出這樣的條件其實並不算非常過分,畢竟以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說,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條約》中最苛刻的地方就是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今香港九龍半島南端)和賠付兩國戰爭賠款各八百萬兩。但這和清朝後來簽訂的那些不平等條約比起來,幾乎是九牛一毛。

因此,從不平等條約的內容上來看,說英法兩國欺負中國,那是毫無疑問的。但如果說他們是打算侵佔中國,就有點危言聳聽了。事實上,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最大的損失恐怕就是被洗劫和燒毀的圓明園了。

既然英法兩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並不是想要侵佔中國,那難道是清朝自己在搞事情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實際上,這場戰爭本來完全可以避免,之所以最終爆發,其實是清朝政府一系列重大外交失誤造成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英國完勝結束,清朝被迫接受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南京條約》中,英國政府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求清朝開放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中國官府「潛規則」的限制。

英國方面原本以為,既然雙方達成了條約,就應該按條約辦事,英國商人可以正大光明的在中國做生意了。可他們卻忽略了清朝官員「打太極」的能力。對於當時的中國人而言,契約精神是個啥玩意兒,沒人能整的明白。雖然《南京條約》上白紙黑字寫著英國人在「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可是想要落實到實處,哪有那麼容易。

以廣州為例,首先是當時的兩廣總督耆英百般推辭,今天一個理由,明天又一個理由,反正就是不讓英國人進城。其次,廣州的老百姓也不幹,堅決表示反對。看到廣州城這種情況,英國人也很無奈。最後,耆英答應英國人一定要盡快實現《條約》上的內容。

那這盡快有多快呢?1848年,耆英通過活動,調回到了京里任職。廣州城這一攤子爛事就全丟給了下一任兩廣總督徐廣縉。此時離《南京條約》簽訂已過去了整整六年。

徐廣縉上任後,英國人再次找來詢問進城通商之事,可徐廣縉卻把皮球踢回到了耆英身上,推說自己剛剛上任,耆英從前答應的承諾還得從長計議。這一推又是四年時間。

1852年,徐廣縉調任湖廣總督。廣州城的這個燙手山芋又被交到了新上任的葉名琛身上。葉名琛有個外號叫「六不總督」,即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此時已乾等了十年的英國人已經非常憤怒了,可葉名琛對一切投訴均採取了置之不理的態度,這就導致了矛盾的更加激化。

1856年,再也按捺不住的英國人聯合了正在謀求向東方擴張的法國,一起向清朝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而導致這次戰爭的最主要起因竟然只是不讓英國人進城做生意!

H. 英法聯軍搶劫圓明園的背景資料

背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腐敗統治的"太平天國"革命。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配合下,聯合發動了新的侵華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們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

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60年(咸豐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軍艦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一面武力進逼,一面誘以"講和"。而又屢屢節外生枝,條件愈益苛刻,目的在於陳兵京師,逼清廷就範。面對侵略者的計謀,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卻委曲乞和,遲遲不定戰守之策。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傍晚即闖至圓明園大宮門。

(8)英國人進城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圓明園評價

圓明園,誕生在康熙年間,成長於雍正王朝,風華在乾隆盛世。它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築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水鄉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又汲取了歐洲的園林建築形式,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築融為一體,在整體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諧完美。

圓明園體現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是當時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園林。在世界園林建築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

I. 針對鴉片戰爭後廣東地區英國人要求入城問題,你認為當時廣州官員處理的是否得當並說明理由。

鴉片戰爭後,除廣州外,其餘口岸都按時向外國人開放通商、居住和駐設領事的權利,唯獨廣州的居民強烈反對英國人入城。夾在廣州居民和英國人之間、時任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耆英,迫於無奈在1846年1月宣布廣州開放入城,但是這么做的結果是造成了廣州城內一片混亂。老百姓們抨擊他的政策,說他阿諛奉承,更有甚者放火燒了他的衙門,情勢危急下耆英又不得不修改了公告。
所以當時的官員處理並不妥當,第一政府官員應該對此有預案,而不是說直接放開,使城市管理混亂,第二當時的社會矛盾非常尖銳,但是他不尊重民眾的意見,第三這件事情應該是主動行為,主動權在手裡,但是他的行為使主動變成被動,增加了侵略者的野心
僅供參考

J. 憨豆的假期中 法國交警看都憨豆後為什麼說英國人進城了 他們是怎麼知道憨豆是英國人的

呵呵,法國人和英國人歷史上有不少戰爭,平時有些半真半假的調侃。憨豆長的那個德行。。。還確實有幾分典型英國人的樣子。或者是警察們一見到行為怪異如憨豆的傢伙,就認定是英國人~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進城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二戰後印度那麼強大 瀏覽:527
義大利的熊貓怎麼樣 瀏覽:83
我不會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16
北京粵運中國多少金牌 瀏覽:978
印度為什麼突然加大檢測 瀏覽:747
義大利女排28號叫什麼名字 瀏覽:502
越南青檸怎麼做 瀏覽:541
中國和英國簽了多少大單 瀏覽:377
中國的海洋島在哪裡 瀏覽:141
中國的遺跡是什麼 瀏覽:27
伊朗人為什麼有人扎頭巾 瀏覽:258
在中國賣日本小商品在哪裡進貨 瀏覽:576
寂寞的中國人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39
印度煎餅放什麼調料 瀏覽:648
如何將人民幣轉到越南 瀏覽:91
伊朗為什麼會發洪水 瀏覽:677
你會怎麼做綜藝中國 瀏覽:293
如何強起來的中國 瀏覽:281
印度鵝糞叫什麼 瀏覽:117
印尼燕盞是什麼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