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學者怎麼評價中國

英國學者怎麼評價中國

發布時間:2022-11-21 01:36:55

❶ 如何評價西方學者馬丁雅克對中國崛起的看法

這是現實,也是大勢所趨。

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1945年出生於英國西米德蘭郡考文垂,倫敦經濟學院LSE亞洲研究中心IDEAS的高級客座研究員。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客座教授,在中國研究院舉辦了多場工作坊與講座,並作為2017中國研究院思想者論壇主嘉賓發言。 2009年出版著作《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

曾在京都立命館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創辦英國智庫Demos,亦有豐富的新聞從業經歷,做過《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衛報》和《新政治家》的專欄作家,以及《獨立報》副總編輯,為BBC撰寫和主持過多次電視節目。

2009年,出版著作《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2016年3月,馬丁·雅克編著的《大國雄心:一個永不褪色的大國夢》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11月29日,作為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訪問研究員的馬丁·雅克為國際關系分析課程的同學作了題為「中國能為世界帶來什麼樣的領導」的專題講座。

❷ 英國學者刊文揭示中國貿易優勢為何不能復制,他有一些什麼論據

來自英國的東亞問題學者、政治和國際關系分析師湯姆·福迪刊文揭示中國貿易優勢為何不能復制,湯姆·福迪是在經過長期的跟蹤研究,對中國貿易市場的規模、組成機構、運行機制等方面進了了研究後,才發表了這樣一篇的文章,文章中對中國的貿易發展充滿了肯定,認為中國貿易是世界貿易的基礎,並且將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越做越成功。對世界貿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再加上中國提出了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可以說把自己更加緊密的和世界聯系在了一起,和世界各國一同發展經濟,交流文化、共謀發展,這些加劇中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的可能,所以說中國的貿易崛起是不可復制的,是多方原因造成的。

❸ 英國李約瑟博士是如何評價古老的中國文明的

英國李約瑟博士說:「至於遠東文明,特別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國文明對科學、科學思想和技術的貢獻,直到今天仍然被雲霧所遮蔽,而沒有被人們所認識。」

❹ 英國李約瑟博士是如何認為中國古代的整體有機觀的

對於中國古代的由陰、陽結合而構成天、地、生、人系統的整體有機觀,英國李約瑟博士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總結說:「中國人的科學或原始科學的思想包含著宇宙間兩種基本原理或力量,即陰和陽……大多數歐洲觀察家都指責它是純粹的迷信,阻礙了中國人真正科學思維的興起。不少中國人,特別是現代自然科學家,也傾向於同樣的意見。但是……我考察的是,事實上古代和傳統的中國思想體系,是否僅只是迷信或者簡單地只是一種『原始思想』,還是其中也許包含有產生了那種文明的某些特徵性的東西,並對其他文明起過促進作用。」

李約瑟博士所提出的疑問與思考,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事實上,李約瑟博士對中國古代的這一天、地、生、人系統的整體有機觀曾予高度評價,他說:「在希臘和印度發展機械和原子論的時候,中國則發展了有機的宇宙哲學。」

❺ 丘吉爾是如何看待中國的

丘吉爾對中國的態度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改變的。因此他的看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階段

當日軍進攻緬甸,欲切斷盟軍國際交通運輸線時,英國急需中國出兵緬甸。因此,丘吉爾對中國給予很高的評價。

他認為,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英國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緬甸如喪失,那就慘了。這樣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

第二階段:二戰結束階段

二戰即將結束時,丘吉爾擔心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會分割美、英的利益,於是便改變態度,竭力壓低中國的國際地位。

他認為不應把中國看作同大英帝國相等的參戰大國,也不應把中國軍隊同美軍、蘇軍相提並論。他甚至刻薄地說:「把中國作為世界四強之一是場絕對的滑稽劇」。

第三階段:新中國成立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英國以丘吉爾為首相的內閣首先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他在任首相期間,用盡一切手段阻止香港回歸中國。

對於中英合作的緬甸戰役,丘吉爾評價說:「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可即便如此,內心充滿著帝國驕傲的丘吉爾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對中國的看法,他認為中國人是落後的。

(5)英國學者怎麼評價中國擴展閱讀

對丘吉爾的評價: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是與斯大林、羅斯福並立的「三巨頭」之一,是矗立於世界史冊上的一代偉人。

《星期日泰晤士報》評論說:「今天,溫斯頓·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還值得注意的是,丘吉爾是有名的頑固反共人物。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在處理對蘇關系問題上,他以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巨大勇氣和高度靈活性,從英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完成了英國政治和他本人政治生涯中的重大歷史性轉折,毫不猶豫地與蘇聯結為盟國,使不同意識形態下的反法西斯力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結成了統一戰線,從而保證了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斯大林稱贊丘吉爾是「百年才出現一個的人物」。

丘吉爾還可以稱之為預言家、發明家、戰略家、外交家。他早在三十年代對未來戰爭中的一些重大技術發展所作的預見後來都變成了現實;他以超乎尋常的驚人敏感和極大的勇氣,冒著和平主義浪潮的巨大壓力和「在政治上幾乎有被消滅的危險」,一天也不放棄向國人發出預言式的戰爭警告,使英國人做好了戰爭來臨的精神准備。

他在用雷達偵察來襲敵機的方法正式使用前4年就提出對此問題的研究。他因動用海軍經費改進和大量建造「陸地行舟」,使輪式裝甲汽車演變成為威力巨大的現代坦克而被尊為「坦克之父」。他主持制定了「二戰」中的許多戰略計劃。他親自有意培育了在當時乃至後來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英美關系。總之,丘吉爾是一位人生內涵極為豐富的傳奇人物。

連他政治上的對手也說:「丘吉爾是大家一致認為永遠不能成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樣也是在這危急關頭獲得大家一致歡迎,認為是唯一可能出任領袖的人。」「人們不能不喜歡他,他的才能與朝氣是無與倫比的。」

丘吉爾的聲望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絲毫的暗淡。時至今日,丘吉爾依然被大多數英國人看作是最偉大的首相。在2002年由BBC主辦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票選活動中,丘吉爾高居榜首。

丘吉爾在世人心目中已成為英國人民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的集中象徵。

❻ 英國人怎麼看中國人

對於很多英國人來說 他們對於中國的文化理解很淺薄 只是出於很表面的認識 首先 因為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 所以在英國的香港人會比大陸人佔得比例大很多 大部分中國人依靠開啟飯館或外賣(take away)賺錢生存 隨著中國的傳媒和電影事業慢慢廣闊 大多英國人對於少林功夫都抱有一種很好奇的探索心理 很多都出於關於功夫的電影或連續劇 隨著留學生的不斷增多 英國的很多買家會認為中國人都很有錢 因為大多數的留學生會去很多名牌店買衣服或化妝品
英國的年輕一代對於中國的了解則是更加淺薄 但總體的來說 如果你存在著一個友好和善良的心 和他們都會很好相處的 也許他們穿衣服的風格和開放的文化對於某些人來說還不好接受 但很多英國人從心底來說會很單純

❼ 英國學者:如何理解當代的中國

在英國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圈裡,馬丁·雅克是個不大不小的另類分子。他擔任過英國共產黨雜志的編輯,在中國、日本和新加坡的多所大學任過教,讓兒子從5歲開始學習中文。最主要的是,他堅信,中國總有一天會統治世界,而那時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他甚至寫了本名叫《當中國統治世界》的書。 雅克為英國廣播公司(BBC)錄制了4期專題節目,探討中國的獨特之處、解讀關於中國的迷思、設想中國的發展和未來。他將「觀察心得」通過電波傳播出去,命名為《理解當代的中國》。 要看中國,首先摘掉「西方眼鏡」 由於馬丁·雅克對中國興趣濃厚,他兒子拉威從5歲開始學習漢語,持續至今已經10年。雅克說,這個過程並不輕松,「需要豐滿的錢袋和奧林匹克運動員的毅力」。拉威就讀的學校開設了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拉丁語甚至古希臘語課程,但沒有中文。即使現在,中文課仍然像課外活動一樣,被安排在午休時間。 雅克覺得這反映了英國人對中國的忽視,以及對中國巨大影響力的後知後覺;至於錯判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人堅持戴著西方的眼鏡看待中國。「兩百年來,西方社會將自己看作世界其他地區的榜樣。但中國一直與我們不同,未來也不會成為西方的翻版。」 西方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理解中國。「不是以我們的方式,而是以他們的方式。」馬丁提出,必須以中國現在和曾經的方式理解她,而不是以西方固有的歷史、文化、制度和價值觀。「如果按照這種方式,中國永遠不會『通過考驗』。這種方式其實是我們的孤芳自賞,而對真正的中國缺少好奇。」 拉威學習中文的過程雖然艱難,卻小有成果。雅克說,花在學中文上的時間幾乎是學習一門歐洲語言的兩倍;學習中文的過程就是在理解中國的思維方式,進而擺脫西方固有的優越感、傲慢和預設。固守西方價值觀和評判標准,會越來越不理解以中國為核心的世界,並且越來越覺得無法與中國對話。 雅克說,對待中國,需要的是尊重和謙虛。 文明國家VS民族國家 這個光頭、戴眼鏡,總是笑眯眯的男人,曾經多次對媒體表示「我實在對英國和整個西方文明厭倦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厭倦西方文明在歐洲國家很流行。 1993年,他首次接觸中國,「只是出來度假兩周半,完全沒有大計劃」。但在廣州、香港等地的游覽使他震驚地發現,「這些地區要麼已經現代化了,要麼正積極向現代社會轉變」。 但是,「中國式現代社會」骨子裡又與西方千差萬別。「西方多數是在同一民族基礎上形成的憲法制國家,而中國是通過使異族歸化而形成的文明國家。」他說。 將「文明國家」與「民族國家」作為中西方差異的出發點,正是雅克理論的核心。 貫穿西方歷史並且影響歐洲進化的民族國家概念,或多或少成了普世概念。中國自稱民族國家也有近百年歷史了。 雅克卻認為,100年不算短,與2000多年的文明相比卻不算什麼,在歷史中,中國並非民族國家,而是文明國家。從本質上來說,今天的中國仍然是文明國家。 在BBC的節目里,雅克用香港回歸作為論據。「1997年前後,很多英國人不明白『一國兩制』是什麼意思。多數人認為回歸後的香港很快會與大陸毫無二致,但16年過去了,這樣推測的人都錯了。」香港的法律和政治都與大陸不同,中國的確是在踐行一國兩制。 「為什麼我們當初不相信中國人?因為我們是民族國家,按照民族國家的方式思考。」 1990年德國統一,東德消失不見,統一的德國成為西德的延伸,這就是民族國家的本質:同一個國家,同一種制度。雅克指出,用這一原則來治理中國這樣規模的文明國家是不可能的。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一直按照一個國家多種制度運行,對中國來說,重要的不是制度,而是統一的主權。 他認為,如果中國這樣的文明國家取代民族國家成為世界的潮流,那麼世界將會更加多元。 而文明國家也是理解中國其他方面的關鍵詞。「我們很難想像,超過90%的中國人認為自己屬於同一個民族。」雅克解釋道,中國的民族認同來自民族融合的過程和文化的自覺。定義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對於文化成就的驕傲。因此,漢文化是將多數人凝聚起來的核心。而這種現象的不足之處,就是對於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忽視與不尊重。 為中國的未來論戰 中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社會變動得都快,但與此同時,卻享有與歷史獨特的親密延續。雅克說,他在中國時總為這樣的矛盾感到有趣。 「如果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引用3000年前的名言警句,千萬不要驚訝,悠久的歷史就反射在現實的鏡子中。2500年前的儒家理論仍然在塑造今天的社會態度,比如和諧、穩定、秩序,以及國家就是一個大家庭的理念。」 雅克認為,中國人將姓寫在名的前面並不是巧合,這反映了家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中國政府在國內享受如此高的權威,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和衛士。「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他們不是因為支持左派或者右派政黨而支持政府,他們把政府看作家庭之長,因此對中國人來說,政府不是外部力量,而是家庭文化的延伸。」這種習慣在外國人看來非常有趣而神奇。 雅克認為中國比西方更加民主,這讓他在學術界備受攻擊。僅2013年,就有十幾篇論文和媒體評論批評他「痴人說夢」。英國《衛報》專欄作家、中國觀察家威爾·霍頓與雅克私交甚篤,卻跟他打了10年筆仗。雅克自稱,在關於中國的問題上,「我們基本上在任何方面都無法達成共識」。 如果中國成為超級大國? 2012年,雅克在北京參加外交部活動,結識了一群年輕的中國外交官,他們熱衷於討論中國應在全球政治中採取怎樣的外交政策。這個問題也引起了雅克的好奇。「如果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會是怎樣的?」 有人將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稱為新殖民主義。然而,歷史上中國從未拓展過海外殖民地,海外領地是歐洲的「愛好」,亞洲惟一對此感興趣的是日本。15世紀的中國具有殖民東亞的能力,但那不是中國的選擇。 這並不說明中國忽略她的鄰居,相反,在幾個世紀里中國都掌控著那些鄰國。歷史證明,中國與東亞之間的朝貢體系非常穩定,至少持續了2000年,到1900年前後才宣告解體。 朝貢體系曾是中國歷史上處理國際關系的主要方式。作為上邦大國,中國君主習慣將自己作為世界中心,而東亞國家接受中國的優勢地位,定期朝賀上貢,作為回報可以進入龐大的中原市場。這種方式與西方慣用的殖民主義截然不同。 雅克的疑問是,這個模式會回來嗎? 雅克說,西方與中國的一個共同點,是都認為自己的方式具有普世價值,本國是其他國家的榜樣。「對於歐洲和後來的美國來說,我們遠渡殖民地,輸出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我們的語言、教育和宗教強加於人。但中國人選擇呆在家裡,他們相信中國是世界中心,有最先進的文明,因此為何要到遠方去,進入蠻夷的陰影中呢?鄭和7次下西洋是為了彰顯中國的國力,而不是為了征服。」 他認為,中國不肯外擴的另一個原因是領土面積太大,人口、文化構造太復雜,治理好國內已經很困難了。因此中國最大的優先順序是保持國內穩定,此原則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告訴我們,一旦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會有所不同。」在雅克看來,西方歷史上就有擴張性和侵略性。歐洲史是一部沒完沒了的戰爭史,到了殖民年代,戰爭又成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將自己的方式強加於人是歐洲的精髓,而美國原封不動地繼承了這一精髓。」 在這個英國人眼中,中國成為超級大國後不會這樣做,中國領導人對於統治世界的興趣小得多,更關心維護國內政權。而在中國的新領導人執政綱領中,重點也是國內問題而非國際問題。 因為「厚愛」中國,雅克被稱為「挺中派」代表。」

❽ 英國學者研究20年表示:他們將團結刻進骨子裡,當今中國有多強大

中國是一個有著燦爛文化的古老國度,經過歷史沉澱形成中國文明,又稱華夏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是當今存在文明中,唯一完整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原生文明,諸如古埃及文明,奧爾梅克也被稱為原生文明,但早已消失匿跡。中國歷史歷經五千年,源遠流長,可想而知經歷過多少風雨,中國一直都在探索中蓬勃發展,創造出很多奇跡。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隨著時間的推移,迅速強大起來,從只能生產小型物件到能生產飛機、衛星,並且在科研方面還躋身前列,有過很多成就,比如建橋技術、高鐵技術、激光技術,都能使國際友人稱贊不絕的。這些所有都歸功於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攻堅克難的成果,這也是中國能不斷強盛的緣由。

❾ 伏爾泰如何贊美中國為什麼

伏爾泰熱衷於贊美中國的道德與法律,在其言行著述中,極力地推崇中國,推崇孔子及其學說,他把孔子看作「理性」和「智慧」的「闡釋者」。伏爾泰借用了中國和其他東方國家的思想文化,拓展了自己的思想視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啟蒙思想體系。

伏爾泰對於當時中國思想文化的推崇,絕非出於獵奇的好奇心,而是他與中國的「接觸」,跟當時的啟蒙思想運動所倡導的思想解放有不謀而合之處,產生了共鳴,使之從中汲取了思想營養,滿足了當時他尋找某種思想以反對當時法國的宗教思想及其勢力,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

在伏爾泰眼中,中國多有值得贊美之處。中國歷史「幾乎沒有絲毫的虛構和奇談怪論,絕無埃及人和希臘人那種自稱受到神的啟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國歷史從一開始起便寫得合乎理性」。伏爾泰認為中國的法律是合乎理性和自然法則的。

(9)英國學者怎麼評價中國擴展閱讀

伏爾泰(法文:Voltaire,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本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

伏爾泰反對君主專制制度,提倡自然神論,批判天主教會,主張言論自由。他被廣泛傳頌的一句話是(為後人杜撰,非伏爾泰本人所說 ):「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斗,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 代表作《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老實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歲。

❿ 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長、你知道為何遠遠地超過西方呢

英國學者李約瑟,從1943年開始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進行考察,花幾十年時間撰成著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他振聾發聵地提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長時間地、遠遠地超過西方。他說:


其復雜和深刻的程度,不但使中醫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現代科學也還無法解釋甚至無法研究。

閱讀全文

與英國學者怎麼評價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為什麼會發洪水 瀏覽:674
你會怎麼做綜藝中國 瀏覽:291
如何強起來的中國 瀏覽:277
印度鵝糞叫什麼 瀏覽:115
印尼燕盞是什麼 瀏覽:726
中國銀行軟體貸款需要多久 瀏覽:253
伊朗是怎麼對應美國金融制裁的 瀏覽:203
外貿出口到印尼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946
越南戰爭紀錄片哪裡有看 瀏覽:688
印度人如何榨椰子油 瀏覽:915
大廠英國宮到地鐵6號線怎麼坐車 瀏覽:45
美國為什麼要轟炸伊朗軍事基地 瀏覽:302
gua是什麼意思印尼語 瀏覽:152
哪裡可以看印尼電影 瀏覽:801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錢 瀏覽:106
印尼ice是在哪裡 瀏覽:442
印度最貴的魚叫忘什麼魚 瀏覽:328
義大利有什麼文化建築 瀏覽:751
如何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 瀏覽:695
彩葉印度榕怎麼養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