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二戰時候英國本土被轟炸太厲害,而且戰後很多殖民地趁機獨立,導致不能吸血。而美國本土沒有經歷戰火,大發戰爭財。
2. 四千英鎊在60年代的英國是什麼概念
1960s年倫敦房子的平均價格是2530磅,
從倫敦往返曼徹斯特的火車票包季度是8.5磅
一個大麵包的價格是0.05磅
3. 英國60年前是什麼災難
1952年12月4日夜間英國倫敦發生大霧,連日不散,持續到12月9日才逐漸消散。這次大霧是在高空一個高氣壓籠罩下,低層150米為一強逆溫層,靜風情況下發生的。能見度極低,最低時能見度只有一英尺,真正是伸手不見五指,連自己的雙腳也看不見;能見度最好時也不到50米。濃霧與煤煙結合呈黑色,有時泛黃。有人回憶說:當時正在念小學高年級,學校距家只有一二百米,摸著走路也沒有找到校門。整個城市交通癱瘓,工廠,機關,商店,學校,銀行,郵局等基本都關門。一個喧鬧的城市一下變成了死城,一連幾天的濃霧使人心情壓抑並帶來恐怖感。濃霧帶有很濃的煤煙味和其它臭味,使人感到呼吸困難,嗆喉嚨,不少人咳嗽,眼,喉紅腫,還有不少得了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據統計,這幾天倫敦因上述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共4700多人,減去每年同期因同類疾病死亡的人數,這幾天因大霧而引發疾病致死的共4000人左右。在隨後的幾個月里,又有8000人因此類疾病而陸續死亡。因此這次毒霧總共造成12000人死亡。此官方統計結果一公布不僅震驚了英國,也震驚了歐洲。這就是著名的『毒霧事件』即所謂的Toxic Fog, 媒體也稱之為煙霧Smog[Smoky fog], 還有不少媒體稱之為Killer Fog, 致命之霧或『殺手』。
霧,作為一種天氣現象,一般是清早出現,午前消散,偶有持續到下午。只有沿海地區遇到海霧持續的時間會更長一些。18世紀起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特別像倫敦這樣的大城市,城市人口猛增。同時,在大城市中也建起了許多工廠,包括熱電廠,水泥廠,玻璃廠,紡織廠以及各種製造廠。這些工廠向城市排放了大量的煤煙和粉塵。另一方面,英國的居民在冬天習慣於用壁爐燃煤取暖,這種壁爐燃煤量比我國北方的煤爐要大得多。到19世紀後期倫敦每年的霧日達到70―90天,比19世紀初增加了近10倍,霧的濃度也在加大,實際上19世紀末的1873,1880和1892年都曾發生過一連幾日的大霧。人們開始把倫敦稱為『霧倫敦』或『霧都』。英國作家狄更斯在他的著名小說『荒涼山莊』等書中就對倫敦當時的大霧作過不少描敘。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客居倫敦時,描敘倫敦的霧:『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
『毒霧事件』給了英國人一次深刻的教訓,1954年倫敦通過了『城市法』;1956年英國議會通過了『空氣清潔法』,1968年對『空氣清潔法』作了補充和修改;1974年又制定了『控制公害法』等等。這些立法首先是對煤煙的限制和治理。在治理排放煤煙及有害氣體的同時,許多居民和機關單位搬出了市區,如英國氣象局原先就在遠郊區的一個小鎮,2003 年又遷至一個更遠的小鎮Exeter。
倫敦的『毒霧事件』及其治理過程是在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發生的。實際上西方其它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工業化過程中也遇有類似的問題。
4. 80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什麼重大事件
樓主是18世紀把,那時英國的工業革命
政治方面:英國率先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工業革命的展開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
經濟方面:英國海外建立了許多殖民地,海外市場的擴大,迫使生產技術的提高;
其次英國通過海外殖民積累了大量財富;在者英國手工業的發展積累許多生產經驗和技術
5.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體育的發展情況
沒有發生什麼大的事件
之所以斯諾克陷入低潮一是沒有優秀的選手,二是不夠重視
1885年,當時的英國英式檯球冠軍約翰·羅伯特(John Roberts)在印度旅行時見到了張伯倫並從他那裡知道了斯諾克這種新玩法。回國後,羅伯特就把斯諾克檯球帶回到英格蘭。但是,當時正處於英式檯球熱,斯諾克檯球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直到20世紀30年代,英式檯球日漸衰落,許多名手才逐漸轉向斯諾克檯球。這其中包括斯諾克檯球的傳奇人物喬·戴維斯(Joe Davis)。戴維斯首先意識到了控制主球走位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打斯諾克檯球的普遍策略是在將明顯可以打進的球入袋之後做一桿斯諾克防守。而喬·戴維斯通過良好的意識和精湛的桿法控制主球的走位,連續得分能力明顯增強,大大提高了斯諾克運動的水平。從此斯諾克檯球才開始在英國興盛起來,並流行到世界各地。
斯諾克錦標賽肇始於1916年,當時舉辦了首屆英格蘭業余斯諾克錦標賽。1927年,在喬·戴維斯等人的努力下,第一屆斯諾克檯球世界職業錦標賽在倫敦成功舉辦,並由喬·戴維斯本人獲得冠軍,贏得6.10英鎊(今約200英鎊)的獎金。喬·戴維斯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出色的斯諾克選手,在其1946年淡出世錦賽時,之前歷屆世界職業錦標賽的冠軍都為其獲得。
斯諾克檯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遭遇了一個低潮,甚至於嚴重到1958年至1963年間沒有任何錦標賽舉行。直到1969年,情況才迎來了轉機。當時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了推廣新的彩色電視廣播,發起了新的斯諾克錦標賽Pot Black。彩色的斯諾克檯球和選手們的精彩表現很快吸引了觀眾的興趣,斯諾克檯球和彩色電視節目一起得以迅速推廣。
幾年之後,世界職業錦標賽也開始電視轉播。斯諾克檯球開始成為一項主流的職業運動,並於1977年引入世界職業選手排名。大量的資金開始注入這項運動,以史蒂夫·戴維斯(Steve Davis)為代表的新一代斯諾克職業選手不斷涌現。在1982年,史蒂夫·戴維斯打出了歷史上首個電視轉播中的147分的滿分桿。這些頂尖選手成為百萬富翁。當時甚至有一首由Chas&Dave演唱的關於斯諾克的滑稽歌曲Snooker Loopy登上了音樂排行榜。
斯諾克黃金時期的高潮出現在1985年的世界錦標賽決賽上,盡管兩位選手鏖戰到凌晨,但仍有近1850萬(相當於當時英國三分之一的人口)觀眾通過電視轉播看到了丹尼斯·泰勒(Dennis Taylor)以一技重擊將最後一個球送入袋口之後舉起獎杯慶祝的場景。斯諾克在英國持續廣泛地流行,成為僅次於足球擁有第二多電視觀眾的一項運動。
6. 1970-90間英國人怎樣生活
英國人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場合穿著很正規,平時追求簡單、舒適的服飾。飲食式樣簡單,注重營養。英國氣候溫和、濕潤,英國人很喜愛陽光。平時喜歡自己動手做家務,酷愛運動,喜歡外出旅遊度假。另外英國人非常愛好文化活動,如閱讀書刊、寫文章、聽音樂會、看戲等,還喜歡養寵物。
一、生活中的改變
在英國,成人平均每周22小時從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並以相同數量的時間用於家務勞動。而從事家務勞動的人的性別仍以婦女為最高,但婦女參加工作的也越來越多。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婦女參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體力工作部門,婦女佔一半,而在服務行業,婦女則佔一半多。
近幾年來,英國家庭的消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居民用於娛樂和教育的消費不斷增加。其支出內容為購買收音機、電視機、電話、電腦和其它耐用品。同時,這部分消費還用於租錄像機和音樂磁帶,購買文體用品,以及教育投資等。也就是說,現在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並漸漸擺脫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等。
二、追求簡單、舒適的生活
西服可以稱得上是英國的國服,但是,雖然上班族西裝革履,甚至在重要場合,男士身著燕尾服,女士身著低胸晚禮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歡穿休閑服,式樣簡單、舒服合體。
英國人的飲食習慣亦式樣簡單,注重營養。早餐通常是麥片粥沖牛奶或一杯果汁,塗上黃油的烤麵包片,熏鹹肉或煎香腸、雞蛋。中午,孩子們在學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點附近買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發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國人的飯桌上才會豐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類,如烤雞肉、烤牛肉、烤魚等。蔬菜品種繁多,像捲心菜、新鮮豌豆、土豆、胡蘿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裝在盤里,澆上從超市買回的現成調料便食用。主菜之後總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燒煮水果、果料布丁、乳酪、冰激凌等。
三、公園與綠地
英國氣候溫和、濕潤,一年四季適合各種花草樹木的生長。政府在制定市區規劃時,幾乎在每一個生活小區都專門規劃出一大塊綠地或公園,供人們休息或散步,為孩子們嬉戲提供空間。由於冬季陰雨多霧,因此夏天的太陽對英國人來說特別寶貴。在陽光燦爛的周末、假日,公園里、沙灘上到處躺滿了享受太陽浴的人們,更有英國人以把自己的皮膚曬成棕色發亮為時髦。
四、自己動手做
英國人喜歡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動手修繕房屋,製作傢具,裝修房間,修整花園,甚至自己製作陶瓷工藝品,幾乎無所不能。這不僅僅出於經濟考慮,而是把此看作是培養個人技能,陶冶個人情操,及休閑的生活方式之一。通過自己動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適,更具個性化。
五、酷愛運動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有占總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內,至少參加一項體育運動。青少年參加校外體育活動的比例更高。在眾多的體育運動項目中,騎自行車、踢足球、打網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眾多男女共同愛好的項目,而每天散步兩英里或更長的距離,一直是流行的運動。
六、豐富多彩的假日
每年外出旅遊度假對大多數英國百姓來說,無論時間長短,國內或國外,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除旅遊外,英國人在周末、銀行節、復活節等五花八門的假日中的娛樂和消遣節目更是豐富多彩。環境優雅的電影院、音樂廳、歌劇院和夏季露天音樂會更為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和不同口味的人們准備了各式各樣的節目。數目眾多的博物館、名勝古跡更為人們提供了最佳的休閑去處。
七、如飢似渴的讀者
在英國242,500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遍布圖書館和閱覽室約5,000所(包括專業圖書館、院校圖書館300多所)。無論白天或晚上,圖書館內常常是座無虛席。借書、查閱資料、瀏覽報紙、寫文章的人有學生、老人、公司雇員,乃至工人。
7. 1957年英國人們的生活是怎樣子的
50年代的歐洲百廢待興,包括英國在內(雖然英國人總喜歡把自己區分開來,動不動就說他們歐洲大陸上的人怎麼怎麼樣....改不了的傲慢)在經歷過二戰的洗禮,英國的經濟和元氣大衰,50年代正是他們從瓦礫推里開始著手重建的時候。我記得我有個英國老師說,那個時代還比較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如果有人在大家上摟著抱著,kiss以下什麼的,大家會對此嗤之以鼻的。很多新的思潮也是那時開始的,比如說環保,50年代的倫敦那可是要多臟有多臟,空氣污染,被污染發臭的泰晤士河裡幾乎沒什麼東西可以活在裡面。還有著名的「倫敦煙霧事件」也是50年代比較熱的事了(似乎50年前人家那裡發生的事情正在中國一幕幕的上演,有人家的前車之鑒卻引不起絲毫的重視,令人不解)。
盡管他們遇到了很多重建,治理污染等棘手的問題,但是也沒有很多人無書可讀,向來人家都是把教育做為立國之本的。
8. 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國取得了世界工業和貿易的壟斷地位,你認為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1、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是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2、英國在全世界建立了殖@民地,方便獲取原料,並且打開中國、日本等國國門方便輸入商品;
3、英國率先確立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較為完善。
9. 概括19世紀五十年代英國 概括19世紀五十年代英國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工業革命的完成,以及工業革命所造成的一系列巨大的經濟變化,特別是機器的普遍使用和國內外鐵路建設事業的大發展,直接推動了十九世紀50--60年代英國工業的迅猛發展。1850——1870年的二十年間,英國的棉紡織工廠由1932家增加到2483家,毛紡織工廠從1998家,增為2579家;毛紡織品出口額也增加了一點五倍。煤產量從4980萬噸增加到11200萬噸,生鐵產量從230萬噸增加到600萬噸,棉花消費量從5.9億磅拉至10.8億磅。1870年鋼產量達到22萬噸。此外,這一時期的工業技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如出現了不少高達80英尺,日產450——550噸生鐵的高爐;還先後出現了貝塞麥煉鋼法(1856年)和西門子——馬丁煉鋼(1867年)。在造船業方面,英國也最早用鋼鐵代替木材用於船隻製造,這就使機制鐵船逐漸取代木製帆船。 1850——1870年英國工業高漲時期,也正是美國、德國的工業迅猛發展急起直追的時期。但是一直到7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和世界貿易中仍占首位,在工業方面,它生產著世界各國所需工業品的大部分,在對外貿易方面,英國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上升以近四分之一,幾乎相當於法、德、美三國的總和。它擁有的商船噸位也佔世界第一,約為法、德、美、荷、俄各國的總和,這就使得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除了英國最早完成工業革命之外,更重要的是由於英國在世界范圍內占據了極其廣闊的殖民地。從十九世紀初期開始,英國大規模地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到七十年代,英國就已經占據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地,計達二千二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兩億五千多萬,幾近本土(24萬km2)的100倍。這就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料來源和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加速了英國工業水平和工業質量的發展。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英國的工業人口已經佔到總人口的62.8%,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英國工業資產階級逐漸加強了自身實力,取得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其主要標志就是自由貿易政策的推行。早在職1846年英國就廢除了《穀物法》,1849年又廢除了《航海條例》。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五十年代以後,資產階級更進一步要求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要求降低糧食和原料入口稅,要求歐洲其它國家也放棄限制入口和保護關稅制度。於是,1860——1865年,英國又先後同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等簽定了條約。1846——1848年,英國國會取消了二百多種商品的入口稅等等。國家簽訂了通商條約,促使這些國家降低了英國商品的入口稅。因此,自由貿易政策實際上是一種經濟侵略政策。它標志著自由貿易的實現。 十九世紀50——60年代,資產階級自由黨長期在英國執政,在經濟上實行自由貿易政策,這是這一時期英國政治生活的主要特點,反映了當時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實力的增強。這種情況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自由主義」統治的實現。當時,強大的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英國國會的絕大多數議席,控制了國家的真正實權,在他們的主持之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英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此時同時,政府也在政治生活中允許有較多的民主自由,如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允許外國流亡者在英國政治避難。因此,1849年起,馬、恩都住在英國,並把倫敦作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的所在地(1864——1872年)。另外,1858年還取消了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等。「自由主義」統治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和國內階級矛盾緩和的表現。 二、1867年國會改革和文官制度改革: 在1832年的國會改革運動中,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得了勝利,得以躋身國家政權之中,廣大工人、小資產階級和農民仍然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希望對你有幫助
10. 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與美國正處於什麼樣的時代背景
那個時候二戰剛剛結束,作為戰勝方的盟軍核心成員國的美、英、蘇、中本該分享共同的勝利成果,但那時候的中國確實積貧積弱,沒有能力與其他三國去爭取合理合法的戰爭賠償。相反還被美蘇要挾,把曾經的日佔區劃到他們名下(比如旅順口劃歸蘇聯,而釣魚島則沒有正式回歸,為美軍所佔用。直至1972年美軍從釣魚島撤出時把其管轄權交給日本),並沒有歸還中國。在那個大時代背景下,蘇聯其實也是百廢待舉,全力全心舉國恢復基礎建設。而美英兩國在二戰期間通過生產及出口軍火大大發展了本國經濟和重工業實力,戰勝後又瓜分了絕大多數的勝果,因此他們兩國二戰結束後非但沒有損傷元氣,反而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加上美英兩國對待科學界人才的政策福利很好,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國泰斗級科學家。在當時全世界都在療傷養病恢復基建的時候,這些科學家為美英兩國創造了無數創世紀的科研成果,使得這兩個國家在二戰後一段時期科技得到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從而超越他國,領跑世界,也更加鞏固了他們的霸權地位。這基本上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英兩國的基本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