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蓋倫船的介紹
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與遠距離炮戰,改善操作性能,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築降低,移入船體之內,甚至置於首掛之內。此類船的標准長度50米,排水量500-600噸。這類新型蓋倫船的快速性、操縱性明顯優於西班牙蓋倫船。由於它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
㈡ 急求:古代帆船知識
克拉克帆船-----------:抗風性好,穩。並且這種風帆也比福船和寶船輕便,容易拆卸,也容易換。從帆上看,此船順風行駛速度快,雖為三主桅,比我朝的五桅五帆沙船還快些。但逆風則調轉起來很麻煩,一旦讓敵人繞到我身後,只有挨打的份,不如把艏艉樓,尤其是艏樓的高度降下來,如採用低舷、橫,縱帆、三角帆和四角帆配合,船首斜拉帆,可能會更好些。
蓋倫---------她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她一般標准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幾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有2000噸,吃水達8米。她適合運載貨物通過很長的海道。續航力很長,在很長時間內是時世界最大的船。
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與遠距離炮戰,改善船之操作性,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築降低,移到船體之內,甚至置於首掛之內。此類船的標准長度50米,排水量500-600噸。這類新型蓋倫船的快速性。操縱性明顯優於西班牙"蓋倫"船,由於她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
寶船---------是商人和海盜們對超大型福船的通稱,這種船適合近海貿易,載人和載貨量均是一流,船體寬大結實,百葉窗一樣的木質船帆可以使用很多年不換。前進速度慢而穩,通常用來運載瓷器等易碎物品,只有泉州到呂宋之間海盜較少的海面上,這種船才出現
福船-----------特有的雙舵設計,在淺海和深海都能進退自如
㈢ 蓋倫帆船的簡介
西班牙自從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後,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要海船船型是拿屋船(與卡拉克船為一類)和卡拉維爾船已不能勝任橫渡大西洋進行運輸大量貨物或士兵的繁重任務。於是這兩類船型的一些優良特色揉合成一種混合型,這就導致西班牙蓋倫船的出籠。她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她一般標准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幾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有2000噸,吃水達8米。她適合運載貨物通過很長的海道。續航力很長,在很長時間內是時世界第二大的船,僅次於中國明朝時期的鄭和寶船。
蓋倫船是最先作為戰艦使用的第一批帆船之一。它的火炮甲板上裝載著主要的重型火炮,可通過舷側的炮眼開火。由於侵佔了存放貨物的空間,這類火炮甲板不適用於商船。它的船長度的增加和船上部船具的減少使它比卡拉克船速度更快,更具頂風航行的能力。它被認為是速度型的,而較老式的船則被認為是載重型的。但不是所有投入戰爭的水手都喜歡蓋倫船,因為當時的船仍需要徒手攻克,而載重型船的船樓上小型火炮林立,適於抵禦登船的敵人,就像陸上防衛城堡一樣。
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與遠距離炮戰,改善船之操作性,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築降低,移到船體之內,甚至置於首掛之內。此類船的標准長度50米,排水量500-600噸。這類新型蓋倫船的快速性。操縱性明顯優於西班牙蓋倫船,由於她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
16世紀後半葉,西班牙與英國都在建造這種強有力的新型戰艦,其帆裝同那個時期的大帆船相類似,但其船體的長與寬之比較大,而艏艉樓較低。據我們所知,這種蓋倫船的龍骨長度是船寬的3倍,而舊式圓形帆船的龍骨長度是船寬的2倍或2.5倍。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後,需要運載大批貨物和士兵橫渡大西洋,當時的主要海船——拿屋船和卡拉維爾船——已不再勝任這樣的繁重任務,西班牙蓋倫船(Galleons)則結合了這兩類船型的優點,因此久負盛名。它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標准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數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達2000噸,吃水8米,有較好的續航力,在很長時間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蓋倫帆船可以說是卡拉維爾帆船及卡瑞克帆船的改良版本,以用作遠洋航行。它採用了被調低的船首,以及延長了的船身,令它在水面航行時有著前所未有的穩定性。蓋倫帆船的獨特構造更減低了其前舷的風阻,航行速度得以提高,亦易於操舵。比起舊有的版本,蓋倫帆船的船身更為修長及狹窄,再加上它以方型的船尾樓取代傳統的弧形船尾,令它比舊版本更為適合遠洋航行。而它的重量也是其獨特的地方。一般的卡瑞克帆船重達1,000噸,而蓋倫帆船隻是重500噸左右,令速度比前者更快。此外,蓋倫帆擁有十分堅固的船身,令它適合於遠洋探險、遠洋貿易及海戰等多個不同方面的范疇。生產三架卡瑞克帆船的成本可以生產五條蓋倫帆船。最重要的是,它的生產成本比卡瑞克帆船便宜,蓋倫帆船被製造出來的年代,正好是西歐各國爭相建立海上強權的大航海時代。所以,蓋倫帆船的面世,亦對歐洲局勢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蓋倫帆船以風帆作為動力,而一架蓋倫帆船大多配備有三至五根桅桿。除了最後一根桅桿使用三角帆外,它大多都配以橫帆作為船帆。用途廣泛的蓋倫帆船,亦可以輕易的改裝成商用及軍用帆船,亦因如此,大多數商用的蓋倫帆船一般也會裝上數門的加農炮或重火炮以作武裝。
一般的蓋倫帆船使用橡木(作為龍骨)、松木(作為桅桿)以及一些硬木作為船身及甲板。但是要製作一架蓋倫帆船的費用也不菲,需要動用幾十名木匠、鐵匠、船匠花費數月才可完工。
㈣ 飛剪船和蓋倫船比較
蓋倫船好。
飛剪船操作度差,載貨能力比較有限。蓋倫靈活度好火力強。蓋倫帆船將幾種海船的優勢結合到了一起,它一般會有4根桅桿,前兩根桅桿懸掛橫帆,後兩根懸掛三角帆,這樣就足以保證它的動力和靈活性。
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於遠距離炮戰,改善操作性能,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築降低,移入船體之內,甚至置於首掛之內,由於它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
㈤ 蓋倫帆船的介紹
「蓋倫」船作為西班牙寶船而負盛名,當時她常裝載黃金在大西洋中穿梭於新老世界之間。
㈥ 蓋倫船的特點
大型橫帆船,15世紀至17世紀所用的一種大型三桅帆船,通常有兩層或更多的甲板,尤其被西班牙用作商船或戰艦]的發展歷程,我們必須首先考察一下克拉克帆船[carrack:用於14、15和16世紀的西班牙大帆船]。克拉克帆船是第一種有據可查的完全風帆化的船舶。它也是第一種將船樓結構並入船體的船舶。在大航海探險時代,克拉克帆船是一種倍受寵愛的船隻。它擁有足夠的空間可供大量的船員居住,以及容納返航時搭載的貨物。在1519年,當麥哲倫揚帆進行環球航行時,他所用的船隻都是克拉克帆船。但毫無疑問的是,最為著名的克拉克帆船是那艘 Santa Maria號。她是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時的旗艦。但是克拉克帆船有一個巨大的設計問題。那些巨大的結構(前船樓與後船樓)使得船隻的重心過高,這一點在遇到強大的風暴時很容易使得船隻翻覆。在1545年,Mary Rose號就遇到這樣的事故。巨大的船樓導致了拖拉現象[風拖著船走],也減少了船帆的受風面積。 在16世紀中期,克拉克帆船得到了改良,那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蓋倫帆船。蓋倫帆船的設計給予了它更多的可操縱性,以及更為巨大的適航性。前船樓被轉移至船首的尾部,船首斜桅[從船頭柱上伸出來的帆桅,其上用於系前桅的支索]固定於它的前部。一個新的結構,船頭[head],被建造在從前船樓的前部到船首像所在突出部的船首斜桅之下的空間內。這一塊區域被用作船員的廁所,甚至到了今天,在海事用語中單詞船頭的意思仍然為廁所。蓋倫帆船還增加了獨具特色的船尾瞭望台[gallery:一些早期船的尾部或尾舷上的平台或陽台],這是一種環繞整個船尾的敞空平台,它到了後來就成了船長住處的一部分了。
有幾個國家宣稱是他們發明了蓋倫帆船。到了16世紀中葉,大多數的航海國家迅速採用了蓋倫帆船,並根據他們各自的需要而對設計做了更改。蓋倫帆船被分為3種具有代表性的大小尺寸建造:小型(100-400噸),中型(500-800噸),以及大型(900-1200噸)。英國人,西班牙人,法國人,丹麥人與荷蘭人都發展出各自獨有的設計。在英國,下層船體的牆板是貫通的,這樣重型火炮能夠安放於下層甲板上。從克拉克帆船所沿襲而來的豐滿外形得到修改,使得龍骨的長度3倍於船的寬度。船樓結構得到了簡化,尤其是前船樓,它的大小被大大縮小。在17世紀中葉,英國人偏好於使用300到500噸級的小型蓋倫帆船,而西班牙人則在運送財寶的船隊中使用一些1200噸級的龐然巨物。 一個典型的財寶船隊由多種類型的船隻組成。重武裝的蓋倫帆船成為船隊的主體-商船[merchant nao,nao:西班牙語,船隻]的保護存在。而商船與蓋倫帆船的唯一區別就在於武器的裝載量。一些小型遞送船[patache],小型偵察船,與補給船resfuerzo一起伴隨著船隊。整個船隊受船長[Capitana],或旗艦,與海軍上將[Almiranta],或代理旗艦的領導。
財寶船隊滿載著在新世界的西班牙殖民地需要的工業製成品離開西班牙,它們最早從塞維利亞,後來從加的斯起程。他們先會沿著非洲海岸南下,直到維德角群島[Cape Verde Islands]。從這里他們乘著盛行的貿易風[trade wind]一路西行,進入加勒比海。在這里,船隊被一分為二: Nueva Espana [新西班牙]船隊與Tierra Firme [堅實土地?] 船隊(在1648年後被稱為Los Galeones)。第一個船隊駛向墨西哥(新西班牙),在韋拉克魯斯[Vera Cruz]港停泊下錨。而第二個船隊駛向南美大陸的港口Cartagena [卡塔赫納]、Nombre de Dios和Porto Bello。 第一艘名留青史的英國蓋倫帆船是Golden Hind[金色雌鹿]號。它是一艘小型蓋倫帆船,作為Francis Drake爵士的旗艦參與了他的環球航行。在1577年9月15日航行開始時,它的原名是Pelican[鵜鶘]號。當Francis Drake爵士在1578年8月20日到達麥哲倫海峽時,他將其重新命名。Golden Hind號長70英尺,寬20英尺,吃水9英尺,排水量大約為150噸。它的每一舷側各裝載有7門4磅炮,在船首與船尾部的炮位各擁有2門2磅炮。
㈦ 蓋倫帆船的興起衰落
蓋倫帆船在軍事的應用上較遠洋貿易用為多。在16世紀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就是主要由蓋倫帆船所組成。可是,英國的約翰·霍金斯卻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打敗了。然而,殘存下來的船隻大多也是蓋倫帆船。此外,很多歐洲國家也開始應用蓋倫帆船作為遠洋探險及貿易。
直至18世紀初,歐洲人還繼續使用蓋倫帆船作為航行船隻。可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新式船艦如蒸汽船的面世,就令蓋倫帆船漸漸的被人摒棄,最後退出航海舞台。它最早在16至18世紀期間被歐洲多國所採用。不論它是用於貿易還是海戰,一般都配備有加農炮。蓋倫帆船可以說是卡拉維爾帆船及卡瑞克帆船的改良版本,以適應遠洋航行。
㈧ 地理大發現時期 船隻資料
15世紀,西洋帆船開始向遠洋發展,為了使帆船適應海上長距離運輸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進其帆裝。由於遠洋海船載重量較大,故一開始樹桅較多,最多時達4根桅桿,還加一根首部斜杠帆。帆裝經歷了把橫帆和三角縱帆融成一體的改造過程。經過近300年,西洋帆船變成一類稱之為全裝備帆船的統一模式。原先的西洋戰船都是槳帆船,以使槳動力為主,可是後來由於火炮技術的發展,船上裝上了大量側炮。到了17世紀末,海戰戰術有了徹底的變革,以往海戰中的艦隊橫列出擊改成了縱列出擊,由近程冷兵器拋擲戰過渡到遠程炮戰。大型帶帆戰船也相應經歷著高上層建築到低上層建築過渡的變革歷程。
通過數百年,遠洋船海上的經驗歸結為一條,海上帆船既要利用風力,又要防止帆船水上面積過大風力對船體的肆虐。如何利用這一對矛盾,趨利避害,這就是帆船設計的藝術,於是一類飛剪式帆船脫穎而出。這類新穎的帆裝設計使其能在任何風向下前進,航速高達20多節,達到世界帆船設計的頂峰。長期的遠洋航海實踐證明,性能優良的遠洋帆船,為了保證其長期在海上航行的安全,預防海上的突發事件,遠洋帆船不宜過大,不應超過千噸,一般以500-800噸最為適合。
卡拉克船(Carrack)——卡拉克船是歐洲自公元1300-1525年的主要船種,原為貨船,後用作戰船,一般認為它是由熱那亞柯克船演變而來,由1桅發展到4桅,由很高的首尾樓演變為首尾樓變小,乃至消失。1501年弦側炮門的發明允許較大的炮座可以坐落在主甲板上,卡拉克船開始成為有幾層炮甲板的大型帆船,致使最大的卡拉克船可以達到2000噸。雖然後期卡拉克船僅參加了幾次主要海戰,但對戰船的發展卻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船舶發展中由單桅船發展到全裝備3桅船以及由弓弩為主的戰船發展到真正的炮船的重要轉折點。
蓋倫船(Galleons)——「蓋倫」船作為西班牙寶船而負盛名,當時它常裝載黃金在大西洋中穿梭於新老世界之間。西班牙自從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後,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要海船船型——拿屋船(與卡拉克船為一類)和卡拉維爾船已不能勝任橫渡大西洋進行運輸大量貨物或士兵的繁重任務。於是這兩類船型的一些優良特色糅合成一種混合型,這就導致西班牙蓋倫船的出籠。它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它一般標准長度為46-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幾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有2000噸,吃水達8米。它適合運載貨物通過很長的海道。續航力很長,在很長時間內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船。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於遠距離炮戰,改善之操作性,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築降低,移到船體之內,甚至置於首柱之內。此類船的標准長度50米,排水量500-600噸。這類新型蓋倫船的快速性、操作性明顯優於西班牙「蓋倫」船,由於它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
後面年代的船如果想了解,想你推薦http://shipmuseum.sjtu.e.cn/
㈨ 蓋倫帆船的比較
「卡拉克」型與「蓋倫」型的比較
在遠洋進行海戰,地中海的三桅劃槳帆船因為適航性太差,無法在大洋上發揮作用;大西洋上,老式的「卡拉克」(Carrak)型帆艦及當時其他船舶的艏樓與艉樓過高,極易招風,使船在逆風時不易操縱。伊麗莎白時代的約翰。霍金斯爵士看到了這一點。他降低了艏艉樓,尤其是艏樓的高度,同時還用方形的船艉代替原來圓形的船艉。這樣的新設計船型相對狹長,航速較快,在逆風中操縱性極佳。西班牙帝國無敵艦隊的威風凜凜的「卡拉克」(Carrak)型帆艦也因為操縱性不佳,在1588年7 月的海戰中敗給了英國以噸位較小的「蓋倫(Galleon )型風帆戰艦為主力的艦隊。這次海戰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衰落與英帝國的崛起。
「蓋倫」(Galleon)型船的巨大成功使得它在帆船時代結束之前一直是軍艦,包括戰列艦的設計標准。其中,對適航行與火力的要求是壓倒一切的條件,以便在戰斗時搶佔有利陣位,發揮優勢火力。17世紀,英荷戰爭中的主力帆艦均為清一色的低舷、橫帆、兩舷裝備加農火炮,多艘這樣的艦只排成一個長列以發揮兩舷的火力優勢。這也是「戰列艦」(line of the battleship)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
㈩ 蓋倫帆船的名留青史
第一艘名留青史的英國蓋倫帆船是Golden Hind[金色雌鹿]號。它是一艘小型蓋倫帆船,作為Francis Drake爵士的旗艦參與了他的環球航行。在1577年9月15日航行開始時,它的原名是Pelican[鵜鶘]號。當Francis Drake爵士在1578年8月20日到達麥哲倫海峽時,他將其重新命名。Golden Hind號長70英尺,寬20英尺,吃水9英尺,排水量大約為150噸。它的每一舷側各裝載有7門4磅炮,在船首與船尾部的炮位各擁有2門2磅炮。
另一艘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英國蓋倫帆船是五月花[Mayflower]號。它長90英尺,26英尺寬,吃水12英尺。五月花號擁有大約25名船員,並可以搭載100名左右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