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國王為什麼分離國庫

英國國王為什麼分離國庫

發布時間:2022-11-21 15:00:25

① 英國國王是如何失去權力的

英國《權利法案》背景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開始倒行逆施,不僅大力壓制反對派,企圖恢復國王集權,而且企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這引起了當時英國輝格黨和部分托利黨人的反對,矛盾逐漸激化。恰好,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的第二個妻子生了一個兒子,這位未來的國王將來必定信奉天主教無疑!這樣,原來人們認為詹姆斯二世死後他的信奉新教的女兒將繼位的希望破滅了,於是人們決定採取行動。包括倫敦主教在內的幾位著名人物發送了一封密信給在荷蘭的信奉新教的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邀請他們到英國來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對威廉來說,他主要關心的是如何能為他的妻子和他自己爭奪英國的王位繼承權,同時他也認為他入主英國可以防止英國同法國結盟以共同反對荷蘭,因而接受了邀請。為了避免當年(1660年)邀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前車之鑒,英國決定以法律形式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自己的權力,於是在議會上、下兩院共同召開的全體會議上,向威廉和瑪麗提出了一個「權利宣言」,要求國王以後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法律的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今後任何天主教徒不得擔任英國國王,任何國王不能與羅馬天主教徒結婚等。威廉接受了這些要求,即英國王位,是為威廉三世,瑪麗即位為英國女王,是為瑪麗二世。1689年10月,議會通過了「權利宣言」並制訂為法律,是為《權利法案》。英國《權利法案》的目的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利。

英國《權利法案》的意義

  1. 為限制國王的權力提供的法律保障。

  2. 確立了議會的權力。

  3. 英國從此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從社會轉型的角度來看,《權利法案》最重大的意義是:以法律權利代替君主權力。

英國《權利法案》內容英國《權利法案》(theBillofRights),全稱《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noftheCrown),內容並不多,只有短短的十三條:

1、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2、近來以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經國會准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出國會准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5、向國王請願,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願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6、除經國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起見,得酌量情形,並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置備武器。

8、議會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9、國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國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10、不應要求過多的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

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並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與沒收財產所做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

13、為申雪一切訴冤,並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國會應時常集會。人們可以看到「十三條」主要有兩方面內容:①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國王的實際統治權,如第1、2、4、6條;②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如第8、9、13條。

英國《權利法案》續作1701年英國議會又通過了一部《王位繼承法》,被看作是《權利法案》的補充,這兩個法案確立了英國「議會至上」原則,是邁向君主立憲制度的重要一步,議會逐漸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權利法案》是英國歷史上自《大憲章》以來最重要的一部法案之一,英國的《權利法案》可以被認為是英國憲法的前身。它改變了人類歷史,對英國對世界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最後順便補充兩點:1《權利法案》在英國起憲法作用,屬於憲法性質文件,但它並不是成文憲法,世界第一部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2美國1787年憲法頒布後,曾於1789年有大幅度修正,主要是補充了10條修正案,這10條修正案也往往被稱為《權利法案》(或《人權法案》)。

自此後,權利法案使英國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國家

② 英國國王的行政權是什麼時候變成內閣的國王是從1689還是1721開始統而不治的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1721年,下院多數黨輝格黨領袖、內閣首席大臣兼財政大臣R.沃波爾取代國王而成為內閣首腦。沃波爾內閣是英國第一屆正規內閣。

③ 英國王室

伊麗莎白一世 ( Queen Elizabeth I 1533-1603),在位時間:1558--1603

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

查理一世 ( Charles I 1600--1649 ),在位時間:1625--1649

查理二世(1660-1683)

詹姆斯二世(1683-1688)

威廉三世-1689~1702,瑪麗二世-1689~1694

安妮女王 ( Queen Ann 1665~1714 )

喬治一世 ( King George I 1660--1727

喬治三世 ( King George III 1738--1820)

喬治四世 ( King George IV 1762--1830)

威廉四世 ( King William IV 1765--1837)

維多利亞女王 ( Queen Victoria 1819--1901)

愛德華七世 ( King Edward VII 1841--1910)

喬治五世 ( King George V 1865--1936

愛德華八世 ( King Edward VIII 1894--1972)

喬治六世 ( King George VI 1895--1952)

伊麗莎白二世 (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1926--?)

④ 英國國王為何沒有實權

說起英國國王,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因為英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現在的英國女王,更是世界關注的焦點。不過英國國王雖然很引人注目,生活得也非常好,不過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在英國的政治體系中,國王只是國家的象徵,沒有任何實權。很多人都知道英國是君主立憲政體,所以國王才沒有實權的,其實並不是這樣。英國國王之所以失去實權和一戰有很大的關系,可以說是一戰讓英國國王喪失了掌權的資本。我們看一下一戰和英國國王到底有什麼關系。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力法案》,這標志著英國正式確立君主立憲制度。很多人以為所謂的君主立憲制度就是確立之後國王就成為了象徵,沒有任何實權。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權力法案》通過之後,議會只不過拿到了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英國國王還是掌握行政權的。當然,之後英國議會權力不斷增加,國王的削弱的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後期,英國國王幾乎不問政事了,首相逐漸掌握行政權。不過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國王還是有很大權力的。只不過是國王暫時掌權,是主動放棄的。也就是說,只要國王願意,還是能隨時掌權的。不過最後讓國王徹底喪失大權的就是一戰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歐洲,交戰雙方分別是英國、法國、俄國、美國、中國、日本等組成的協約國和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奧斯曼土耳其等組成的同盟國。這場戰爭進行了四年,最終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英國是協約國中的領導者之一,在協約國中地位非常重要,對一戰的也很大。不過英國雖然打贏了一戰,國王卻徹底喪失了大權。之所以這樣說,因為王室的根基在一戰中幾乎喪失殆盡。

一戰前,歐洲進行了兩次工業革命,在軍事方面更是突飛猛進,武器的殺傷力也更大。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很多人說一戰是最殘忍的戰爭,其殘忍程度遠遠超過後來的二戰。因為一戰時只是武器裝備突飛猛進了,其他方面並沒有與時俱進,所有國家的軍事水平都還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之前都是靠士兵沖鋒,現在用士兵的血肉之軀對抗新的軍事武器,傷亡比例非常高。

一戰之前的英國軍隊,有一個傳統,軍官幾乎都是貴族擔任。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有規定平民不能擔任軍官,而是平民負擔不起貴族的裝備。英國的軍隊始終是僱傭制,並不是義務兵,所以人數很少。說白了去當兵和工作是一樣的,國家發錢給你。不過英國軍隊並不提供所有裝備,有些東西是需要自己購買。要知道軍官的武器裝備非常多,不僅要有專門的軍裝,還要有槍支彈葯,戰馬等等。這些東西加起來價格非常高,一般家庭根本負擔不起。貴族經濟實力還是比較強的,能負擔得起這些東西。這也就是英國軍隊中平民軍官少的原因。

當然,英國貴族擔任軍官時不僅僅只是形式這么簡單,在作戰的時候他們都是沖在最前面的。他們不僅是為國作戰,也是為自己的榮譽而戰。而且在一戰之前,歐洲的戰爭都比較紳士,貴族雖然沖在最前面,雙方一般都不會射殺貴族的。也正因為這樣,戰場上到處都是貴族的身影。正如一位爵爺說,「如果我有二十個兒子,那麼如果任何一個在他該走向戰場時而沒去,我會覺得無比恥辱。」可見英國貴族還是非常熱衷於參加戰爭的。人家認為戰爭是最能體現自己紳士風度的事情。

一戰爆發之後,最初的時候英國貴族參加戰爭的並不多。有些貴族因為沒有參加戰爭非常擔憂,他們害怕自己沒去參戰戰爭就結束了。後來隨著戰爭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多的貴族參加戰爭。在沖鋒的時候,這些人都是身先士卒。不過一戰的時候由於武器太先進,戰略戰術並沒有跟上,所以死亡率非常高。所有重要的戰役中,都有貴族傷亡的身影。根據後來的統計英國在一戰參戰兵力達到600萬人,死亡了72萬,可以說死亡率是非常之高。不過這只是平民的傷亡率,貴族的傷亡率更高。

1914年,戰爭進行第一年時。就有6名上院貴族、16名從男爵,95名上院貴族的兒子、82名從男爵的兒子陣亡了。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有20名上院貴族、49名上院貴族繼承人和更多的貴族子弟戰死。在以貴族子弟為核心的伊頓公學的5679名「參戰生」中,傷亡率高達45%。總的來說貴族的死亡率高達30%以上,遠比平民傷亡率高。

總的來說,英國貴族在一戰中傷亡慘重。要知道貴族是英國國王統治的根基,國王是他們的代表。不過現在代表還在,根基卻已經不在了。即使英國國王想要掌握大權,也是沒有可能的。一戰之前,貴族在政治領域上非常活躍,他們擔任很多重要官職。不僅是在軍事上,在所有領域他們都是有一定的特權和優勢的。不過由於貴族在戰爭中損失太大,空出了很多重要職位,越來越多的平民湧上政治領域。這樣,時間久了之後,貴族就只是象徵,不再參與政治了。

一戰之後,很多平民開始擔任軍官。這一點不僅在英國是這樣的,在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都是如此。主要是他們的貴族都受到重大創傷,不得不讓其他人參與進來。之後國王的權力被慢慢削弱。二戰之後國王再也沒有任何實權了,只是起到象徵的作用。當然很多會認為,一戰前的英國國王根本沒有實權,因為君主立憲讓他們失去了實權。
事實上,我們熟悉的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就掌握大權的。他的丈夫曾控制了內閣和議會等重要部門。就是說在維多利亞統治初期,王權還是得到了恢復和擴大。如果一直按照最初的發展,之後的國王會一直掌握大權的。當然,雖然維多利亞女王晚年幾乎不參與政治,但她還是擁有參與政治的資本。就是廣大的貴族階層依舊掌握大權,我們熟悉的丘吉爾、蒙巴頓等都是貴族出身。一戰讓貴族受損嚴重,國王再也沒有任何希望重新掌權了。之後也就安心地做自己的象徵。雖然沒有實權,但經濟方面過得還是比較好的。

當然,這只是一戰的一小方面的影響。事實上,一戰的影響遠比我們認為的大,比後來的二戰影響大得多。在歐洲人的心目中,一戰比任何一場戰爭都重要。但光是這方面的影響,就徹底改變了整個英國的政治面貌。如果不是一戰,英國國王也不會這么閑,沒什麼事做。

⑤ 英國的國王、女王是什麼時候取消實權的為什麼

應該從最初的1688年的光榮革命開始,到1701年完全形成吧。因為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同時登位。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於1689年召集議會,通過《權利法案》。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給王權以很大限制。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是信奉英國國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專制君主為受憲法約束的立憲君主所取代。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隨後議會又制訂了《叛亂法案》,規定平時國王必須經過議會同意才能徵集和維持軍隊,而且這支軍隊只能保持一年。為了防止國王排斥議會而獨斷專行,保證議會能定期召開,議會在1694年制訂了一個《三年法案》,規定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每屆議會的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英國議會在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英國國王的王位不能傳給天主教徒,英國國王必須加入英國教會;同時,還對國王的其它一些權利作了明確限制
希望被採納

⑥ 英國分為哪四個部分,為什麼要分開

因為英國原本就是四個國家,在中世紀,蘇格蘭是蘇格蘭,英格蘭是英格蘭,其差距和德國與法國一樣大。 但英格蘭在金雀花王朝開始就不斷侵入威爾士公國,最終完全掌握了威爾士的大公位,而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詹姆斯六世憑借著母系血統繼承了英格蘭王位成為詹姆士一世,從而使英格蘭蘇格蘭成為一個邦聯。但兩者有兩套政府來管轄,其唯一的通點就是國王是同一個人。就像當年滿清的皇帝同時繼承了中國皇帝的稱號和蒙古大汗的稱號是一樣的(同樣還有奧匈帝國,奧地利皇帝會兼任匈牙利國王。) 而愛爾蘭則一直在受到來自大不列顛的侵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被並入英國,最初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後來雖然愛爾蘭獨立了,但北部一直被不列顛人控制著,所以英國的全稱便改為今天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⑦ 英國國王的個人財富與國庫是分離的嗎

當然是啊。不但是英國,現在君主制國家都是如此。
國王的私產和國家的公產是分者的。

⑧ 18世紀上半期英國制度

簡單的理解可以說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但是確切點說,應該是內閣制。
從18世紀出,華爾波爾任英國內閣首相開始,英國內閣制可以算是正式形成,並向責任制內閣的方向發展。
資產階級內閣制是英國政治的典型特點。

⑨ 英國王室的權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架空的

《權利法案》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限制了君主的權力,但是,國王依舊有召開內閣的權力,即在《權利法案》下確立的是二元制的君主立憲政體,但斯圖亞特王朝結束後漢諾威王朝的喬治一世二世 三世不再主持內閣會議,轉而由財政大臣主持,通過一系列的完善和創新,內閣逐漸由對國王負責轉向對議會負責,英國即確立議會制的君主立憲政體,國王王權完全被架空,國王成為象徵。

三、二戰期間,英國王室已經成了花架子在一戰剛剛結束時,有些貴族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老一代的貴族大量凋零,新一代的貴族數量又大幅度減少。

⑩ 英法兩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時為何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公元1688年,英國率先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即光榮革命。英國內部各個階級在經過長時間的斗爭後,終於確認了以君主立憲制為主體的新的政治體制。從此,英國國王就成為了國家的象徵,只"統"卻不"治"。即便到了現代,這一制度也並沒有發生改變。


法蘭西王國國王路易十五

種種因素都在向法國人表明,法國的衰落已經不可逆了,而罪魁禍首就是無法給國民帶來福祉,反而要把全體法國人帶向亡國深淵的波旁王室。

不難發現,英國和法國雖然同樣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但是引發革命的原因卻是完全不同的。英國是因宗教糾紛而引發的政治革命;而法國則是因為國王的無能和國家的衰弱,引發了法國國民對封建制度的不滿和失望,最終才掀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閱讀全文

與英國國王為什麼分離國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為什麼會發洪水 瀏覽:676
你會怎麼做綜藝中國 瀏覽:293
如何強起來的中國 瀏覽:279
印度鵝糞叫什麼 瀏覽:117
印尼燕盞是什麼 瀏覽:728
中國銀行軟體貸款需要多久 瀏覽:255
伊朗是怎麼對應美國金融制裁的 瀏覽:205
外貿出口到印尼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948
越南戰爭紀錄片哪裡有看 瀏覽:690
印度人如何榨椰子油 瀏覽:917
大廠英國宮到地鐵6號線怎麼坐車 瀏覽:47
美國為什麼要轟炸伊朗軍事基地 瀏覽:304
gua是什麼意思印尼語 瀏覽:154
哪裡可以看印尼電影 瀏覽:804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錢 瀏覽:109
印尼ice是在哪裡 瀏覽:444
印度最貴的魚叫忘什麼魚 瀏覽:330
義大利有什麼文化建築 瀏覽:753
如何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 瀏覽:697
彩葉印度榕怎麼養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