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列印度,英國一戰擊潰10萬日軍,這是為什麼
1944年3~7月日軍對印度的英帕爾地區發動進攻,此戰日軍派出強悍的第15軍出戰,總兵力高達9.2萬人。英軍派出第14集團軍的第4、第33軍迎戰,並有中國遠征軍協同作戰,該戰役被稱為英帕爾戰役。此戰前後經歷四個月,最終日軍慘敗並撤退,傷亡高達6.5萬人,之後日軍再沒有進攻過印度!
1943年蘇德庫爾斯克戰役與日美瓜島戰役結束後,法西斯軸心國喪失了戰場主動權,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希特勒要求日軍在印度發動一場攻勢,以打亂盟軍部署,獲得重新扭轉戰局機會。日寇為了分散南方美軍的進攻,減少太平洋戰場的壓力,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制定了進攻印度的英帕爾作戰計劃!
英軍第33旅旅長劉易斯·皮尤回憶此戰時講道:敵軍已不存任何希望,他們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葯品,什麼也得不到了;他們衰弱不堪,嘴裡塞滿野草。日寇潰逃後,一路上因傷餓而死的士兵到處都是,日寇從來沒有這樣的慘敗。日軍為了不給緬甸人留下慘敗的印象,特意在江西岸短暫休整了一下。一些人看見日軍昂首挺胸的模樣,還以為他們打了勝仗。
英帕爾戰役後,日寇再也沒有向印度發動進攻,在他們看來英軍武器先進,但是戰心不足。日軍是敗在叢林的大雨中,是敗在叢林的瘴氣中,十萬大軍出戰,僅三萬人活著回來,戰損率高達70%,這是日軍無法抹去的惡夢與傷痛。
② 讓日本攻列印度的希特勒,英國擊潰10萬日軍,這是為何
希特勒讓日本攻擊印度是想要讓日本將東南亞戰場徹底拿下,希特勒自己牽制美蘇,希望能夠扭轉戰爭局勢。但是希特勒顯然是太看起的日軍了,因為當時日軍轟炸了美國的珍珠港,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實行了經濟封鎖戰略,導致日本的石油一直供應不足,前線部隊的補給品根本沒有辦法送達。
越到後面日軍就越難受,因為長期沒有補給,日軍只有餓著肚子和敵人戰斗,因為長期和屍體待在一起,日軍很多人都患有疾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全部都痛苦的死去,最後日軍沒有辦法只有從印度戰場撤退,最後牟田口廉回到日本後也被革職。
③ 美國英國蘇聯蘇對日宣戰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麼
美國對日宣戰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
實際上在1942年12月7日,日本飛機在珍珠港開始轟炸後,日本向美國提交了宣戰書,之後,美國對日宣戰
英國對日宣戰的原因在於日本在1942年12月8日,偷襲珍珠港後,偷襲香港,對英國開戰了,大家處於了戰爭狀態
在偷襲珍珠港八小時後,日本人兵分三路,向香港進軍,第一路在天上,俯沖轟炸機從台灣基隆基地起飛,目標直指啟德機場;第二路在地面,裝備精良的日本陸軍第38步兵師,在大批飛機和炮火的掩護下,從中國大陸越過防線,向新界發起進攻;最後一路也來自天上,從廣東機場起飛的輕型轟炸機部隊,目標是轟炸位於斯卡特島的英國海軍基地。
蘇聯對日宣戰是在雅爾塔會議上最終敲定的,在獲得了美國的保證,蘇聯將獲得1904年日俄戰爭前,俄羅斯在中國東北的全部權益,並保證蒙古狀態後,蘇聯同意在解決德國後,對日宣戰
所以在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
④ 一戰後英國支持日本為了牽制哪個國家
一戰後,英日同盟就結束了。英國不再給予日本「特殊援助」。
《四國同盟》代替了《英日同盟》,這對日本來說,已經是個體面盛大的葬禮了。
一戰前,英國是強力支持日本的。一是為了牽制俄國,後來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敗了。二是日本還可以牽制一下德國,一戰中德國也敗了。英日同盟沒有意義了,所以英國人就想結束同盟(此時恰好盟約到期)。可是,為了不破壞兩國的關系,所以英國人又不好意思說出來(英國不想再續約了)。正好美國說了出來,英國就坡下驢,結束了《英日同盟》。
華盛頓會議前夕,英國是大反常態,不再像巴黎和會上那樣支持日本,實際上反而是聯合了美國,共同抵制日本,因為日本在西太平洋有著霸權。這就是英國的均勢政策,誰也不能比誰強,所以英國「聯美製日」。
一戰後,英蘇關系是正常化,有著《英蘇臨時貿易協定》,承認了蘇聯的國家主權,其實這也勉強算是個同盟關系,英蘇關系就此改善。所以,一戰後,英國確實是打算制約甚至扼殺蘇聯的,可惜,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英國就放棄了這一想法,取而代之的是拉攏,以圖恢復破裂的英蘇關系。自打希特勒上台,英國就更想拉攏蘇聯了。
綜上:
問:一戰後英國支持日本為了牽制哪個國家?
答:根本沒有這回事!英國反而是「聯美製日」、「聯蘇制德」、「聯法抗德」,也開始調整對華關系(日本能樂意嗎?這是能讓日本高興的事兒嗎?)。凡華體系中,英美在太平洋就是為了打擊日本,削弱日本的實力。美國牽頭兒,英國就跟著,英國欠啊?很明顯,英國也是想打擊日本的。
⑤ 英國海軍怎麼炸沉日本海軍的「高雄」號重型巡洋艦的
英、德等國的海軍也發展並使用了一些微型潛艇。
1945年7月31日夜,英國海軍的排水量僅30噸的XE-3號微型潛艇,由一艘潛艇運至新加坡附近的海域,潛入柔佛海峽,突破了防潛障礙,用攜帶的磁性水雷炸沉了日本海軍的「高雄」號重型巡洋艦。這艘巡洋艦的排水量達13萬噸,由此可見微型潛艇這次取得的戰績有多麼輝煌。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微型潛艇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⑥ 二戰時期英國打得過日本嗎
很明顯打不過,英國經歷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後又經歷過一戰的打擊,日本屬於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甲午海戰,日俄戰爭,日德戰爭都勝了實力變強到後來越來越強,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⑦ 英國侵略過日本嗎明治維新前日本遭受過英國侵略嗎
侵略過,但是結局反而增進了維新的進程,日本也沒有受到太嚴重的打擊。
1863年8月15日,英國為了報復生麥事件死傷的人,與日本薩摩藩交涉未果,炮擊鹿兒島灣。1863年11月15日英薩在橫濱議和。薩摩藩賠償兩萬五千英鎊(相當於2萬300兩),但這筆錢卻由當時的中央政府(幕府)來支付。 薩英戰爭的結果使薩摩藩了解到攘夷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英國因打贏鴉片戰爭,認為薩摩藩不堪一擊,卻意外打成平手。因此轉變支持幕府的分針,改親近薩摩藩。
生麥事件是指1862年9月14日在橫濱郊外的生麥村發生生麥事件。當時四名西洋人不知日本禮儀,見到武士沒有退到一旁,而慘遭奈良原喜左衛門、海江田信義等人的砍殺(死亡1名負傷2名,另1名是女士而安然無事)。
⑧ 帝國時代3亞洲王朝英國怎麼打日本。詳細攻略戰術!用什麼打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打人打騎傷害都很高 所以最不明智的選擇就是用騎兵去打日本武士。以前我在貼吧說日武很厲害,貼吧里自恃牛逼的人罵我傻逼,還說所有兵種都克日武,日本最厲害的只有火槍兵,我只能呵呵一笑。日武的戰斗能力其實是非常強的。只要一被近身血馬上都被放光了,所以關鍵就是別被他近身。英國就用火槍兵和槍騎兵遠打,邊打邊跑,他日本武士不可能把刀扔出來。另外對付日本武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炮炸。從工廠里弄出來十幾個英國火箭炮轟,日武絕對就完蛋了 但一定要注意保護火箭炮,最好旁邊在擱幾個鷹炮。因為日武打炮的速度也可快所以不能讓他靠近。打日武的話推薦你用葡萄牙。葡萄牙管炮是專門打步兵騎兵的殺人速度超快。
⑨ 二戰後中,美,英,蘇四國怎樣瓜分日本
初定計劃是美英中蘇四國聯合佔領日本。其中東京也由四國分割共管。
蘇聯佔領北海道島和北本州島;美國佔領中本州島;中國佔領四國島;英國佔領西本州島以及九州島。
但是英國當時國力衰弱,而且正和美蘇法三國聯合佔領德國,兵力根本無力觸及到遠東地區,所以在日本駐軍管理有困難;中國當時正在內戰,也沒精力。中英都要推遲一下才行。所以就剩下美蘇兩國了。
而和德國不同的是,日本本土當時只有美國軍隊存在,所以出於和蘇聯的意識形態分歧,美國乾脆自己獨佔了日本,並且還打著「盟軍」的旗號。
佔領圖是這樣的:
⑩ 二戰英國有與日本開戰嗎
日本對英國直接交戰應該是:緬甸戰役。 緬甸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地處東南亞和中國的西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著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當時英國由於自身受到法西斯同盟德國攻擊,自顧不暇,無力在緬甸投入很多力量以進行有效防備和抵抗日本的進攻。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1942年初,日本佔領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這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但在這之前緬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佔。遠征軍第200師與日軍在緬甸同古展開交火。然而日軍在飯田祥二郎指導下率優勢兵力兵包圍了同古,迫使中國遠征軍突圍。不過,中國遠征軍在孫立人等將軍的指揮領導下,在緬甸曾多次擊敗日軍的進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不久,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會戰,但日軍在同時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並領兵迂迴至中國軍隊背後。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被迫後退。在日軍的不斷打擊下,英軍一路潰敗,最後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國軍隊與後方聯系的要點臘戍被日軍佔領。遠征軍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兩路分兵撤回中國境內。最終緬甸失陷,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突圍時犧牲。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 另外在太平洋也有海軍的零星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