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空軍為什麼不轟炸德國

英國空軍為什麼不轟炸德國

發布時間:2022-11-21 21:49:07

1. 大不列顛空戰,德國為什麼放棄不轟炸倫敦原則

1940年8月底,就在德軍誤炸倫敦的第二天,皇家空軍的漢普登轟炸機大隊接到命令,轟炸德國首都柏林。自開戰一個多月,基本處於“靜止狀態”的轟炸機飛行員,各個摩拳擦掌沖向飛機,利用夜間掩護,將炸彈第一次投向了柏林。

盡管轟炸效果不佳,但還是讓毫無准備的德國人大為震驚。他們紛紛咒罵戈林,這是為什麼?原來,作為帝國元帥的空軍司令戈林,曾信誓旦旦地向民眾保證,英國的飛機不可能轟炸柏林。眼下的一幕,讓他百口莫辯、狼狽不堪。



同時,英國皇家空軍利用難得的機會,清理被炸得坑坑窪窪的跑道,恢復幾近癱瘓的扇形雷達網,新到的飛行員和戰機也補充到位。對德軍的阻擊不再“手忙腳亂”,信心十足地應對每一場戰斗,在打擊侵略者面前,更加顯得得心應手。

不得不說,丘吉爾決定對柏林的轟炸,確實改變了德軍的進攻方向,為最後勝利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但代價是巨大的,倫敦市民從此以防空洞為家,每天生活在恐慌之中,大量的人員傷亡和古跡被毀,也詮釋了戰爭沒有誰是真正的贏家。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2. 反法西斯的戰爭中為什麼戰斗機對德國的空軍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1942年6月1日起,德國法西斯的飛機一批接一批像冰雹似地向比爾哈希姆傾瀉炸彈。要塞的壕溝和牆壁坍陷了下去,許多士兵被活活地埋在了地下。但是比爾哈希姆仍然屹立著,由於水管被炸斷,要塞內幾乎已有數天找不到水,陣地上死去的戰友的屍體已經發出了令人難以忍受的惡臭,然而,這些英勇的反法西斯戰士沒有任何退卻的跡象。為了對付德軍的轟炸,英國空軍少將坎寧安也把英軍「西部沙漠」的戰斗機、戰斗轟炸機相繼調來對付德國的空軍,但終因寡不敵眾,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3. 二戰德國把英國炸得稀爛,英國把德國炸成廢墟,誰才是真正的輸家呢

回顧二戰的歐洲戰場,最令人影響深刻的空襲場景無疑是德國空軍對英國持續發動的不列顛空戰,在各種紀實文學和影視資料中都對德軍空襲給英國民眾帶來的傷害進行了詳細描述,如房屋被損毀、人員傷亡等。

雙方彼此之間的這場近乎瘋狂的轟炸,既未能對彼此的軍事力量形成有效傷亡,也未能打擊到雙方的高層政要,相反這場地毯式的轟炸中,受傷害最大,損失最嚴重的只有兩國的平民百姓。

無論是演講時慷慨激昂的丘吉爾,還是戰爭中近乎瘋狂的希特勒,再多的平民傷亡,在他們的桌案上也不過是一串數字而已,這場戰爭沒有贏家,卻有一個最大的輸家,它既不是英國,也不是德國,而是兩國的普通平民。

4. 不列顛空戰,英軍為什麼避免與德軍戰斗機交戰

大不列顛空戰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空中格鬥。證明了戰略性轟炸對戰役進程的影響,詮釋了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盡管英、德雙方並沒有因為空戰而將對方徹底制服,但空軍的發展模式對後期軍事變革的作用很大。

尤其是英國皇家空軍,在戰機絕對數量上明顯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居然抵住德軍猛烈的狂轟濫炸,並將對手拖入致命的持久戰。除了不當“亡國奴”的決心外,英國憑什麼能“以少勝多”取得保衛戰的勝利?他們有哪些好的做法?



不過,在戰役前期,英國在戰術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以“小而散”的戰斗機群,對德國轟炸機群進行騷擾式的阻擊,使得英軍常常面對10倍,甚至是20倍的德機,形成實力懸殊的劣勢,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5. 二戰中,已卸任的英國空軍參謀長特倫查德為何主張對德國城市實施面積轟炸

1941年5月19日,已經卸任的英國空軍參謀長特倫查德致函丘吉爾首相,堅決主張對德國城市實施面積轟炸,瓦解其抵抗意志。他在信中指出:戰爭經驗表明,德國非常擔心對手對其城市進行士氣轟炸,因此英國空軍就應該對德國的城市進行反復的轟炸。如果英國空軍對海上的艦船進行突擊的話,99%的炸彈都會投在水中;如果對敵占區的目標進行轟炸,99%的炸彈會炸死昔日共同戰斗的盟友;如果轟炸德國的城市,那麼99%的炸彈會對瓦解德國的士氣做出直接的貢獻。盡管特倫查德早在30年代初期就已離開英國空軍參謀長的職位,但他一直同英國空軍保持著密切聯系,對英國空軍作戰方針的決策依然能產生重要的影響。特倫查德的建議加速了英國空軍對德國戰略轟炸作戰方針的轉變。

6. 英法兩國是如何對德國宣戰的

1939年3月31日,英國曾許諾保證波蘭的安全,又於同年8月25日與波蘭簽訂了《互助協定》。根據英國的保證和英波《互助協定》,在波蘭遭到德國進攻時,英國政府有義務立即給波蘭政府以全力支持。

早在洛迦諾公約中,法國就曾許諾保證波蘭領土的完整。1939年4月13日,法國政府又緊隨英國對波蘭問題發表原則聲明,表示保證波蘭的獨立。同年5月19日,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林與波蘭陸軍部長卡斯普里茨基又簽訂了關於在波蘭遭受德國進攻的情況下,法國實行軍事行動的議定書。議定書規定,一旦波蘭遭到德軍進攻,法國空軍應立即行動,保證派出60架飛機轟炸德國目標;陸軍在宣布動員3天後開始行動,毫不遲延地對德軍發起有限攻擊;從總動員第15天起,法軍投入主力部隊對德軍發動攻勢。法國的這位將軍還說,一旦發生軍事行動就突破齊格菲防線。

然而,英法兩國多年來一直口是心非,對波蘭也不想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而只是想讓波蘭在這場它們與納粹德國的對抗中充當其馬前卒,擋一擋德國侵略軍的鋒銳,使自己起碼暫時不受太大的損失。

德國大舉入侵波蘭7個小時後,英法統治者不想如何解救波蘭,而是仍然打算同德國作交易。法國外長喬治·博內這時打電話給法國駐羅馬大使弗朗索瓦·龐賽,要他轉告齊亞諾,法國政府歡迎墨索里尼在前一天向英法政府提出的如下建議:邀請希特勒於9月5日來舉行一次會談,以便「審查已經成為當前紛爭根源的凡爾賽和約的一些條款」。英國也同意會談,只是堅持德國軍隊必須立即撤出波蘭。

9月1日晚上9時,英國政府才將一份正式照會遞交給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要求德國政府停止對波蘭的一切侵略行動,並立即從波蘭領土上撤出其軍隊,否則,英王陛下政府將毫不猶豫地履行自己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同日晚上10時,法國也向德國遞交了一份措詞完全相同的照會。

此後,為了尋求與德國談判,兩國外長和英國駐德大使又連連表示,此照會並非最後通牒,而只是一種警告。它們之所以如此,無非是想逃脫自己對正在受到納粹德國野蠻侵略的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在政府面臨垮台的巨大壓力下,英國政府於9月3日上午9時才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表示如果德國政府在上午11時以前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答復,兩國即從該時起處於戰爭狀態。

在英國連拖帶拉的情況下,到9月3日中午,法國政府才十分不情願地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最後通牒的期限是這天下午5時。

德國拒絕接受英法的最後通牒,於是已成騎虎之勢的英法兩國分別於9月3日上午11時和下午5時向德國宣戰。同日,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同德國宣戰。

英法對德宣戰使戰爭突破了亞歐兩大洲的界限。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出現了東西兩個戰場,並且戰爭進一步蔓延之勢已不可遏止。

雖然英法兩國已同德國宣戰,但它們並不想真的與德國刀槍相向。

當時,英國和法國分別擁有作戰飛機1760架和1407架。但不管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未對波蘭盟友履行空中支援的義務。法國甚至從一開始就堅決要求英國空軍不要轟炸德國境內的目標,生怕引起德國的報復,使法國未設防的工業企業遭到轟炸。殊不知在德波戰爭期間,德國人最擔心的就是英法兩國的空軍會對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進行轟炸。

為了在東線集中優勢兵力,盡快結束對波戰爭,德國在西線只配置了32個師,但就其訓練和技術裝備而言,只有11個基幹步兵師稱得上是夠格的。而且當時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所大肆吹噓的齊格菲防線,實際上尚未完全竣工,既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也不能彌補德軍兵力的不足。而當時法國已經動員了110個師。因此,就德法邊界上的兵力和兵器而言,法國對德國佔有很大優勢。法國本可以利用戰爭初期的這種有利態勢,採取斷然措施,在西線對德國實施大膽突擊,即使不能根本扭轉戰局,起碼可對德軍起到巨大的牽製作用,從而大大減輕德國對波蘭的壓力,阻止德國速戰速決目的的實現。

盡管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在9月3日就通知波蘭,他將於9月4日在陸上開始戰斗行動,但口惠而實不至,直至9月7日,法軍一直擁兵自重,不肯向德軍發一槍一炮。只是到9月8日,法軍才發動所謂薩爾攻勢。法軍從薩蓋明出發,略有推進。9日,同齊格菲防線前沿掩體有了接觸,但法軍並沒有對該防線發動進攻。10月16日,德軍首次出擊,法軍又撤回原出發地。薩爾攻勢是法國人的一種象徵性姿態,目的不在於打擊德國,支援波蘭,而只是想以此稍稍平息波蘭人的怒氣,並對國內外輿論做出一個他們認為可以說得過去的交待。

英國直到10月11日才派了4個師到法國去。這時,波蘭戰局早已結束。

在英法消極避戰的同時,德國也不願過早同英法交戰。在侵波戰爭期間,它力求穩住西線,以避免兩線作戰。侵佔波蘭後,它又企圖以「和平」煙幕掩護新的戰爭准備。因此,希特勒繼1939年9月19日在但澤宣稱他沒有同英法打仗的意圖後,又於10月6日在德國國會向英法提出「和平」建議。

由於在英法對德宣戰後,雙方在8個多月的時間里都無意正面交鋒,從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9日,西線出現了宣而不戰和不戰不和的不正常局面。於是,英法對德國的這場「戰爭」被人們稱為「奇怪的戰爭」。

7. 一戰早期的英國戰斗機為什麼無法對德國轟炸飛艇構成威脅

早期,英軍的飛機由於夜戰和子彈問題的確沒法與飛艇對抗,但後期這些技術問題解決後,在英國上空基本就看不到德國的飛艇。

分享長文:

1916年10月1日,晚上。德意志帝國海軍L-21號飛艇,正以40節的速度,在中英格蘭空氣稀薄的高空如同鬼魅一般地無聲飛行,下面是諾福克郡廣袤的綠色牧場和黑暗森林。4台邁巴赫汽油發動機推動著它那龐大的身軀駛出了雲層。瞭望室中的庫特·弗蘭肯伯格艇長向南方望去。70英里之外,倫敦上空眩目的探照燈光柱捉住了另外一艘德國飛艇。L-21號再次駛入幾縷淡雲中。再次駛出時,庫特艇長又發現了另外一艘同伴,噴射出沖天的火柱,在夜色中如同一支光亮的火炬,向地面徐徐地墜下。一個艇員拿出相機,對准這艘向地面墜落的火焰之船拍了幾張照片。庫特和他的手下們都確認了又一艘德國飛艇的損失。他們所不知道的是,這一次墜毀的飛艇是德國的飛艇王牌——德國海軍L-31號飛艇,以及艇長海因里希·馬蒂。他和他的王牌艇員的陣亡,對德國的飛艇作戰影響意義深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輕於空氣的飛行器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德國的齊柏林公司所建造的飛艇,按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可以認為是科學和工程技術上的奇跡之作。每艘飛艇都具有優美的線條,巨大的尺寸,大馬力航空發動機特有的「嗡嗡」聲音,推動著一艘艘德國飛艇劃破天空的線條。人們第一眼看到齊柏林飛艇的時候,就肯定會象被符咒抓住一樣,傾倒於它的雄偉奇妙。 另外一方面,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則是一個醜陋的新生兒,只能搭載一到兩個人。飛艇則可輕而易舉地搭載數噸的物品。比起如同恐龍一般高傲地雄踞天空的飛艇,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只是些不起眼的、無害的小哺乳獸。

在戰爭爆發後,德國陸軍和海軍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飛艇艦隊。德國海軍通常使用齊柏林公司製造的鋁制龍骨的飛艇,編號為L(德文飛艇,Luftschiff)開頭。德國空軍的飛艇則通常是由舒特-朗茨(Shutte-Lanz)公司製造的木製龍骨飛艇,編號為SL。SL型飛艇因為重量問題而沒有被德國海軍接受。無論海軍還是空軍的飛艇,在開戰後都開始執行轟炸英國的任務,以圖從空中摧毀英國的工業基地,打擊英國的士氣。1914年8月5日夜,Z—6號齊伯林氣艇成功地轟炸了比利時的列日要塞,8月26日,德國飛艇對安特衛普實施了一周的轟炸,8月30日空襲了巴黎。1915年1月19日,德國飛艇開始轟炸英國本土。這種對於己方的軍事手段過於自負的思想,對於20世紀初歐洲各大強國以軍國主義為圭皋的總參謀部官僚們來說,是一種普遍現象。就象同時代的「無敵大炮」,「不沉戰艦」,德國軍方天真地認為,齊柏林飛艇是他們手中的一門終極武器,飛艇一出,無往不勝,無堅不摧,諸國降伏。當然,以一戰爆發時尚幼稚得可憐的飛機來說,也沒有力量去阻止飛艇的光臨。能夠在夜間作戰的飛機幾乎沒有,而一般的飛機就是發現了飛艇,唯一能做的事情也不過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兩個小洞洞。當時唯一能夠阻止這些德國空中猛獁去英國表兄家串門的,就是北海上空變化無常的天氣。這些飛艇通常在傍晚從德國本土的庫克斯港、科隆和杜塞爾多夫等處基地起飛,華燈初上的時候到達英國上空。英國城市的路燈和房屋裡面透出來的燈火是它們最好的路標——「燈火管制」一詞當時還未出現。扔下搭載的危險貨物之後,它們掉頭東飛,於第二天黎明之前返回德國。1915年1月19日,德國的齊柏林飛艇第一次從1500米高空空襲了東英格蘭。5月31日,德國陸軍LZ-38號飛艇在林納茨上尉的指揮下首次空襲了倫敦,炸死7人,炸傷31人。6月7日凌晨,LZ-37號飛艇在法國加萊附近被皇家空軍飛行員用6公斤的小型炸彈擊落。10月20日,德國陸海軍又有11艘飛艇去轟炸倫敦,但是其中3艘毀於風暴。

到1916年,德國海軍有兩種型號的飛艇。從L-13到L-24是舊式飛艇,構成了德國遠程空襲的主力。更新的是L-30系列飛艇,編號從L-30一直到L-34。德皇和德國總參謀部對這些飛艇寄予厚望。它們不是老式齊柏林飛艇的簡單改進,而是全新的設計。這些新飛艇尺寸龐大,容積達1,589,000立方英尺,可以裝載更多的炸彈。但是在速度和爬升高度上,它們並沒有超出其前輩很多。不過以當時的防空力量水平來看,它們倒也不需要很好的飛行性能。德國人當然沒有幻想英國人會乖乖地待在地面上挨炸。不過即使英國的飛機把齊柏林打成篩子眼兒,它們也能勉強支撐著飛回德國——當然,需要冒著一些危險和麻煩。為了減少麻煩,所以加大了氣囊容積,提高了它們的提升力。打出很多小洞洞固然不好,但是德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引爆齊柏林飛艇氣囊中的氫氣。不幸的是,不久英國人就想出了這個主意。

2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齊柏林飛艇空襲
在1916年夏天,英國人研製多年的三種機槍子彈正式列裝使用。其中的兩種,名字分別以發明者的名字命名為"Pomeroy"和"Brock",是高爆子彈。另外一種,「白金漢」,是填充白磷的燃燒彈。這些子彈如果單獨一種拿來向齊柏林射擊,效果有限得很。但是把它們混合起來之後,則變成了一種致命的武器。那些高爆子彈打穿飛艇的氫氣氣囊,讓逃逸出來的高純度氫氣與空氣充分混合,然後再由燃燒彈將這一大團混合氣體引爆。這種混裝子彈成了對付德國飛艇最有效的武器。飛艇一旦被這種子彈擊中,通常不能倖免。曾經目睹過德國飛艇墜毀的人說,夜空中熊熊燃燒的飛艇照亮了整個天空,如同供奉諸神的火炬一樣,緩緩地向地面落去,場面極為壯觀。由於對齊柏林飛艇的襲擊束手無策,英國一度民心士氣低落。現在皇家空軍找到了雪恥的手段。

秋季任務

在1916年夏天,新的L-30型飛艇開始加入德國海軍的空襲部隊。德國飛艇部隊長官彼得·施特拉塞(納粹德國的第二艘齊柏林級航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策劃集中手頭的所有飛艇,對英國搞一次傾巢出動的空襲。他堅信,德國飛艇部隊傾倒在英國目標上的密集炸彈能夠從根本上改變這場戰爭。齊柏林飛艇是德國的戰爭寵兒,人們狂熱地崇拜這些巨大的機器,每次對英國的空襲總能贏得全德意志帝國的一片舉國歡呼鼓噪之聲。英國人則是對這些打不到、夠不著的東西恨之入骨,以至當一艘德國飛艇因機械故障墜毀在海中的時候,附近的一艘英國拖船無視海員們「救助遇難者」的通則,坐視德國艇員們被海水淹死。

L-30型飛艇服役後,德國展開了對英國進行大規模飛艇隊空襲的戰役。在此之前,空襲英國的飛艇都是單槍匹馬,炸了就跑。對英國的第一波攻擊有三次,發生在7月31日、8月2日和8月8日。德國飛艇隊夜間抵達英國上空,轟炸目標,然後在第二天清晨返回德國的基地。無論從戰果還是飛艇數量上來看,這頭三次攻擊都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以前一樣,在漆黑夜色下,這些飛艇上的乘員高估了自己的戰果,甚至連扔在海里的炸彈濺起的浪花,都認做了爆炸的房屋工廠。不過另外一方面,它們也沒有遭到英國有力的還擊和攔截。可以算是傻人有傻福吧!

第二波攻擊開始於8月24日。9月2日進行了第二次攻擊。這兩次的規模比以前大得多。9月2日那次空襲,德國海軍的12艘飛艇,L-11, L-13, L-14, L-16, L-17, L-21, L-22, L-23, L-24, L-30, L-32 和SL-8 在傍晚從基地起飛,同行的還有4艘陸軍的飛艇:LZ-90, LZ-97, LZ-98和SL-11。這16艘飛艇一共攜帶了32噸炸彈。

德國陸軍的LZ-98號飛艇在艇長恩斯特·萊曼的指揮下,從格拉夫桑德的泰晤士河口上空進入英國。萊曼後來曾擔任著名的LZ-129興登堡號飛艇的艇長。在確信到達倫敦東區船塢上空後,他投下了炸彈,然後調頭向東北飛去。在途中,他們遇到了皇家空軍少尉威廉·羅賓遜駕駛的一架驅逐機,但是LZ-98很快就鑽進了雲層里。

LZ-90號飛艇從弗林頓上空進入英國,轟炸了哈弗希爾。威廉·施拉姆指揮的SL-11號從正北方向飛到了倫敦上空,轟炸了倫敦近郊的聖奧爾本地區。它被安裝在芬斯伯里和維多利亞公園的探照燈抓住了。SL-11好不容易才擺脫了探照燈,正在向北逃脫的途中,遇到了剛剛讓LZ=98從手中溜掉的羅賓遜少尉。羅賓遜從後面接近這艘灰色飛艇,向它發射了兩個混合子彈夾,但是沒有看到絲毫擊中目標的跡象。羅賓遜調頭再次接近SL-11,瞄準飛艇側面發射了第三回合。這一次,羅賓遜看到飛艇內部似乎有一絲亮光,緊接著變成一團迅速擴散的火焰,引燃了飛艇外面的蒙布。幾秒鍾之內,SL-11號飛艇就變成了一支照亮天空的明亮的大火炬。它熊熊燃燒著,緩緩墜向考夫雷村的場面,不僅讓全體倫敦市民飽了眼福,而且也被後面陸續到達倫敦的那些德國海軍飛艇看見了。在SL-11墜毀的時候,埃里希·薩默菲爾德上尉指揮的L-16號飛艇離它才不到一英里遠,猶如夜幕下的布景一般被燃燒的SL-11號映襯在夜空里。這引起了盤旋在附近的英國飛行員很大的興趣。薩默菲爾德下令全部發動機開足馬力,稀里嘩啦扔下全部炸彈,然後拼了老命往北跑,在英國飛行員到達之前跑出了火光的照耀范圍。30英里以外,L-21號的艇長弗蘭肯伯格艇長目睹了SL-11被擊毀的全部過程。他和他手下30名小夥子全都看見了南方的兩艘飛艇,英國飛機圍繞著其中一艘飛來飛去,然後就是火光和爆炸,之後一架英國飛機(羅賓遜少尉)發射了紅綠兩色信號彈。其他的德國飛艇都象L-16號一樣匆匆忙忙扔光了炸彈,然後調頭東竄。一共17噸優質的德國高爆炸彈被扔到了英格蘭鄉下肥沃松軟的土壤里。這次轟炸給英國造成了21000英鎊的損失,德國則付出了16條人命和一艘價值93000英鎊的飛艇。

3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齊柏林飛艇空襲
第三波攻擊於9月23日開始。12艘德國海軍飛艇於當天下午晚些時候從德國的庫克斯港基地起飛。海軍的艇員們還沉浸在對三周前SL-11被擊落的可怕回憶中,飛向英國的旅程籠罩在一片不祥的陰影下。但是艇長們自信得多——SL型飛艇是木製龍骨,而一個出色的海軍飛行員可以嫻熟地駕駛他的真正的齊柏林飛艇躲開英國人的攻擊。飛艇隊中新型的L-30級飛艇在L-31號艇長海因里希·馬蒂的帶領下,在北海上空轉向正南方,駛向英格蘭海岸。他們的航程要穿越防空火力最為密集的倫敦地區上空。其他比較小的舊式飛艇, L-13, L-14, L-16, L-17, L-21, L-22和L-23,則直接飛向英格蘭中部的米德蘭郡——這支隊伍中,只有L-17號在諾丁漢的轟炸取得了一點可憐的戰果。阿洛伊斯·包克指揮的L-33號頭一個到達英國首都上空。他的炸彈大多丟在了泰晤士河河彎和斯特拉特福德。地面發射的一發炮彈穿進了艇身,造成了一些結構損壞,但是沒有引爆飛艇。投彈結束後,L-33號清空了壓載的沙包和水袋,以每分鍾800英尺的速度急速上升到飛機飛不到的高空中,放出了煙幕,然後准備逃回德國——一次完美空襲似乎就要完成了。但是不幸的是,它遇到了一架英國戰斗機,又挨了幾梭子混合燃燒彈。嚇破了膽的包克上尉下令飛艇立即著陸。他們降落在埃塞克斯郡的鄉間。德國飛行員引爆了降落成功的飛艇,然後乖乖地向趕來的英國人投降了。

一小時以後,凌晨12點15分,馬蒂指揮的 L-31來到了倫敦上空。馬蒂向國內報告說,他發現東方有一艘在地面上燃燒的飛艇(L-33號)。馬蒂在斯垂特漢姆、布瑞克斯頓和肯寧頓上空盤旋游弋,把大多數炸彈丟在了那裡的公路上,然後以最快的速度逃離倫敦。1點15分,他發現在伍爾維奇的地面上有另外一艘飛艇。這是維爾納·彼得森上尉指揮的L-32,也正在地面上猛烈燃燒。馬蒂給國內的報告簡明扼要,但是他無法阻止艇員目睹這幅場面,並造成心理創傷。

L-32號在北海上盤桓了大約一個小時,才駛入英格蘭內地。彼得森發給國內的最後一則消息內容非常混亂,但是後來分析, L-32發生了引擎故障,在修復之前一直在空中來回兜圈子。它在排除故障、於泰晤士河上空駛出雲層後,立刻就被英國飛行員發現了。倫敦東區的地面探照燈也集中到它的身上,向飛行員指示這個大靶子的位置。彼得森大概意識到了他面臨危險處境,因為他迅速地扔光了炸彈和壓載物,並且調頭向北海方向飛行。弗雷德里克·索維利少尉駕駛著一架 BE2c 4112 雙翼機飛向這艘被探照燈照得光輝燦爛的龐然大物。和羅賓遜少尉一樣,索維利飛了四個來回,射光了整整三個彈夾,直到看見火光破過L-32的織物蒙皮噴射出來為止。L-32裡面上百萬加侖的氫氣象火焰噴燈一樣地噴射出火球,徐徐墜向地面。艇上全部人員遇難。L-32起火之後,索維利發射了一枚紅色信號彈,然後降落在一家農場的草地上。皇家海軍的情報人員最先出現在那裡,不顧氫氣爆炸燃燒的火焰和高溫,在鋁合金龍骨和殘骸中穿來跑去。作為報酬,他們從火焰中搶救出了一本違反保密規定帶上艇的德國海軍密碼本。沒人知道彼得森為什麼允許這本密碼本上艇。這真是送給皇家海軍密碼破譯人員的天賜禮物。

L-32和L-33的墜毀對德國飛艇部隊的士氣影響很大。陸軍的菜鳥飛艇被擊落是一碼事,而兩個海軍的飛行老手、全體乘員和兩艘嶄新的新式飛艇在同一個晚上被擊落要嚴重得多。兩天之後的另外一次空襲,原定指揮L-23的甘策爾上尉因為其古怪行為而被臨時免職。在出發前,他的勇氣喪失殆盡,於是被留在了地面,送回水面艦艇部隊服役。霍斯特·馮·巴特勒指揮的L-30號小心翼翼地靠近了海濱城市克雷默,把炸彈全部扔進了海里,然後調頭返航。這次空襲中唯一的閃光點是,馬蒂指揮的L-31大膽地轟炸了朴次茅斯海軍基地,一個齊柏林們以前從來沒有光顧過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地面探照燈光過於猛烈,馬蒂把炸彈扔在了港口區,而不是重要得多的海軍船廠。英國人從無線電訊號中得知在他們頭頂上盤旋的是著名的「鹵莽馬蒂」,不禁為轟炸的場面沒有想像那麼猛烈而詫異,因此一致認為這只是馬蒂的一次偵察飛行。這也算是英國人對他英勇善戰精神的一種肯定吧。

第三波攻擊的最後一次空襲發生在1916年10月1日。11艘飛艇從德國出發,只有兩艘L-30型獲准轟炸倫敦。L-30再次報告說擊中了目標——和以往一樣,甚至都沒能給英國鄉村的土地草場留下點彈坑之類的紀念。L-31從東北方向抵達倫敦上空,在馬蒂的命令下關閉了發動機,企圖靜悄悄地飄過那些豎起耳朵聆聽「嗡嗡」聲音的探照燈操作員。凌晨0點30分,馬蒂重新開啟發動機,馬上被下面的探照燈籠罩了起來。四架英國戰斗機朝他飛過來。在地面開火的同時,馬蒂扔下了所有的炸彈,然後向西邊飛去。他幾乎已經逃脫了。這時,皇家空軍的鄧普斯特少尉駕駛著飛機從他身下飛過。鄧普斯特馬上掉過頭來,將一梭子混合燃燒彈打進了L-31的龍骨。突然,一條紅色的火龍從它的鼻子里噴射出來。L-31如鉛棰一般地垂直落下,幾乎將鄧普斯特和他的飛機一起帶到地府去。鄧普斯特駕駛飛機側翻了好幾個跟頭以圖規避,燃燒中的德國飛艇擦著他的鼻子向下墜落。L-31墜毀在波特斯巴爾。當地農民飛快地跑到現場。他們發現在熊熊燃燒的飛艇旁邊,地上躺著一個人,全身沒有燒傷。發現的時候他還活著,但是不久就死了。他的身份識別牌上刻著: "Kaptlt. Mathy. L31"

在1916年10月1日早晨之後,德國海軍的飛艇再也沒有象以前那樣光臨大不列顛的上空,取得一定戰果而不受絲毫損害。在1917年和1918年服役的所謂"Height-climber"新式輕型飛艇升限比英國飛機高得多,但是犧牲了有效載荷和續航力,而且高空投彈的精確性極低,德國飛艇象火炬一樣在夜空中墜毀的場面又對打擊英國民眾的士氣一點負面影響也沒有,這些都已經失去了當初決定轟炸英國的意義所在。海軍的飛艇部隊逐漸移交給海軍艦隊作為偵察手段,以及政府用來宣傳的武器而使用。德國飛艇部隊的指揮管彼得·施特拉塞,於1918年8月5日親自率領齊柏林飛艇最後一次空襲倫敦,在空襲中被擊中墜毀而亡。

自1915年1 月19日至1918年8 月5 日,德國出動飛艇208 艘次、飛機435 架次對英國實施空襲,其中飛機空襲52次,飛艇空襲5l次,投彈約300 噸,造成約1300人死亡,3000人負傷。約有80艘飛艇毀於協約國的炮火和風暴。

8. 英法對德國的這場「戰爭」為什麼被人們稱為「奇怪的戰爭」

雖然英法兩國已同德國宣戰,但它們並不想真的與德國刀槍相向。

當時,英國和法國分別擁有作戰飛機1760架和1407架。但不管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未對波蘭盟友履行空中支援的義務。法國甚至從一開始就堅決要求英國空軍不要轟炸德國境內的目標,生怕引起德國的報復,使法國未設防的工業企業遭到轟炸。殊不知在德波戰爭期間,德國人最擔心的就是英法兩國的空軍會對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進行轟炸。

為了在東線集中優勢兵力,盡快結束對波戰爭,德國在西線只配置了32個師,但就其訓練和技術裝備而言,只有11個基幹步兵師稱得上是夠格的。而且當時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所大肆吹噓的齊格菲防線,實際上尚未完全竣工,既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也不能彌補德軍兵力的不足。而當時法國已經動員了110個師。因此,就德法邊界上的兵力和兵器而言,法國對德國佔有很大優勢。法國本可以利用戰爭初期的這種有利態勢,採取斷然措施,在西線對德國實施大膽突擊,即使不能根本扭轉戰局,起碼可對德軍起到巨大的牽製作用,從而大大減輕德國對波蘭的壓力,阻止德國速戰速決目的的實現。

盡管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在1939年9月3日就通知波蘭,他將於9月4日在陸上開始戰斗行動,但口惠而實不至,直至9月7日,法軍一直擁兵自重,不肯向德軍發一槍一炮。只是到9月8日,法軍才發動所謂薩爾攻勢。法軍從薩蓋明出發,略有推進。9日,同齊格菲防線前沿掩體有了接觸,但法軍並沒有對該防線發動進攻。10月16日,德軍首次出擊,法軍又撤回原出發地。薩爾攻勢是法國人的一種象徵性姿態,目的不在於打擊德國,支援波蘭,而只是想以此稍稍平息波蘭人的怒氣,並對國內外輿論做出一個他們認為可以說得過去的交待。

英國直到10月11日才派了4個師到法國去。這時,波蘭戰局早已結束。

在英法消極避戰的同時,德國也不願過早同英法交戰。在侵波戰爭期間,它力求穩住西線,以避免兩線作戰。侵佔波蘭後,它又企圖以「和平」煙幕掩護新的戰爭准備。因此,希特勒繼1939年9月19日在但澤宣稱他沒有同英法打仗的意圖後,又於10月6日在德國國會向英法提出「和平」建議。

由於在英法對德宣戰後,雙方在8個多月的時間里都無意正面交鋒,從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9日,西線出現了宣而不戰和不戰不和的不正常局面。

9. 不列顛空戰,德軍兩倍於英軍,為何奪不了制空權

大不列顛空戰,解決了人們對現代空軍理論的許多問題,特別是「奪取制空權就是勝利」,在這次空戰中首次得到了證實。同時,不可避免地預示著傳統制海權、戰場主動權對制空權的依賴,確立了空軍在戰場上的主導和決定性作用。

英、德兩國在戰前都十分重視空軍的建設,尤其是德國更是將空軍按照戰略、戰術的需要,建立不同用途的戰機,並且在規模上處於絕對的優勢。然而,卻始終未能獲得英吉利海峽和英國上空的制空權,令人唏噓不已。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關鍵是德國在戰略上並未做好攻佔英國的准備

作為「海獅計劃」的前奏,英、德雙方在空中進行了一場激烈的交鋒,從空軍的數量看,德軍佔有2:1的絕對優勢,陸軍更是「打遍歐洲無敵手」,敦刻爾克大撤退已說明了問題。但德國始終未能獲得制空權,從戰略角度看,原因有三:

大不列顛空戰照片

由於配合不嫻熟,往往速度快的戰斗機需要在海峽上空,等待「慢騰騰」的轟炸機,但受油料的限制,不可能長時間等待,往往先支援其他轟炸機群。結果一隊轟炸機群得到雙倍掩護,而另一隊無戰斗機護航,致使轟炸機損失慘重。

二是,戰斗機性能差距大。由於不重視戰斗機的研發,使得德國戰斗機呈現出「慢、大、笨」的特點,甚至可以作為短程轟炸機使用;再加上其戰斗機的制空時間只有20分鍾,這與靈巧、速度快、火力猛的英國戰斗機相比,沒有太大的優勢。

更何況,以逸待勞的英國空軍,只需出動戰斗機就可以勝任。由於沒有護航等任務,這讓英國戰斗機面對德軍機群,有靈活出擊的餘地和廣闊的迴旋空間,能發揮更大的戰場自由度。盡管英國飛行員戰斗經驗差些,但依然擊落大量的轟炸機。

當然,臨時變化戰術打擊目標,是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開戰初期,德軍的戰術目的是十分明確和正確的,那就是不顧一切打擊英國空軍,爭奪制空權。但由於偶然事件,德國將目標改為轟炸倫敦,給「山窮水盡」的英國空軍一個難得的休整機會。

盡管倫敦被炸得「一塌糊塗」,但德國空軍的三個作戰目標:消滅對手空軍,摧毀其飛機製造業和打擊英國士氣,卻一個都沒有實現,在這場較量中,沒有制空權無疑就是送死。所以,德國失敗是情理之中的,其中戰術和技術層面問題更突出。

10. 二戰時期德國空軍對英國倫敦的空襲當中為何沒有對其中重要目標進行轟炸

因為當時根本沒有什麼精確轟炸,就算讓德國空軍隨便炸,要徹底精確地摧毀一個目標都不容易,更何況英國當時是有強大防空力量的,德國空軍在過度消耗後只能認輸,結束對英國的作戰。高層么早就躲到地下室去了,都是重點保護對象,沒事的。德國人炸不到重要目標,尤其是夜間轟炸,又遇到英國戰斗機攔截,趕緊胡亂投彈返航了,因此平民永遠是大空襲中傷亡最慘重的,哪都一樣。

閱讀全文

與英國空軍為什麼不轟炸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煎餅放什麼調料 瀏覽:648
如何將人民幣轉到越南 瀏覽:91
伊朗為什麼會發洪水 瀏覽:676
你會怎麼做綜藝中國 瀏覽:293
如何強起來的中國 瀏覽:279
印度鵝糞叫什麼 瀏覽:117
印尼燕盞是什麼 瀏覽:728
中國銀行軟體貸款需要多久 瀏覽:255
伊朗是怎麼對應美國金融制裁的 瀏覽:205
外貿出口到印尼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948
越南戰爭紀錄片哪裡有看 瀏覽:690
印度人如何榨椰子油 瀏覽:917
大廠英國宮到地鐵6號線怎麼坐車 瀏覽:47
美國為什麼要轟炸伊朗軍事基地 瀏覽:305
gua是什麼意思印尼語 瀏覽:156
哪裡可以看印尼電影 瀏覽:805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錢 瀏覽:109
印尼ice是在哪裡 瀏覽:446
印度最貴的魚叫忘什麼魚 瀏覽:331
義大利有什麼文化建築 瀏覽: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