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王室的婚禮,為什麼那麼引人注目
英國王室的婚禮,是受到許多國家首腦來關注的。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貴族與平民的結合因為是獨一無二的啊。國家重要領導人的婚禮能不應人矚目嗎?
2. 英國教堂婚禮流程都是什麼樣的呢,需要注意什麼呢
教堂婚禮是典型的西式特色,而英國教堂婚禮代表了歐州西式婚禮的經典。而大部分人都是教徒,所以選擇自己經常去的教堂,辦婚禮相對更加方便。不過現在的教堂婚禮,也要求新人要提前注冊,這是一個新的變化。當然在婚禮的基本程序與流程設計上,遵守傳統的婚禮步驟,預約神父,預訂鑽戒,安排酒會,吃蛋糕,安排婚宴,致辭送祝福,還有音樂會表演等等,都會在請親朋的時候都寫上流程,便於准備。
最後,到了最後是婚宴的環節,婚宴之前要進行致辭,讓整體的氣氛達到高潮。而正式的婚宴簡單而隆重,是西式大餐,因為不會提供酒水,所以基本上不會用太多時間。最後一個程序是一個音樂會或者舞會,這個環節相應於晚會的形式,大家都會有所准備,而重點看新郎與新娘喜歡哪種,秀秀才藝,所以這個環節很重要,也是新人的主場,而捧場的親朋,同樣參加表演,送上祝福,不喜歡表演的就直接跳舞,完成婚禮。
3. 英國婚禮的過程詳細點的 謝謝
一般來講,英國婚禮和傳統的歐洲婚禮相同,分為儀式和婚宴2大部分,整個流程按照7個步驟來進行(其中前兩個為儀式部分,後五個為婚宴部分):賓客到場祝福、婚禮儀式(一般在教堂進行)、賓客及新人合影、drink reception(類似國內的酒會)、賓客入席及婚宴致辭(按照伴郎或伴娘中的一人、新郎父親、新郎的順序)、婚宴、小型音樂會或者舞會。
吃蛋糕一般在合影之後,有時也放在drink reception中進行,至於開香檳慶祝好像英國人不太時興這個(老美比較喜歡),少數英國人會選擇在婚宴致辭的時候。至於司儀不太清楚指什麼,如果是婚宴的話一般都是親人或很好的朋友來串場,講話應該是貫穿始末的。
4. 外國人是怎麼樣辦婚禮的
美國人來源於世界各地,婚禮形式也就迥然各異。有熱鬧非凡的教堂婚禮;有根本沒有宗教儀式的世俗婚禮;還有賓客在山頂上光著腳舉行的婚禮;甚至還有一種駭人聽聞的在海底給賓客用氧氣罐的婚禮。但是,這許多婚扎中,不管它的形式多麼怪異,仍然包含著一些傳統的習俗。
例如,新郎與新娘要交換戒指。戒指經常戴在左手的第四隻無名指上,在婚禮上進行交換。這種傳統起源於原始早期社會,還被認為是具有魔力的。在一些原始部落里新婚夫婦被戴上用草和花編織的花環,以象徵婚姻的幸福與美滿。現在,戒指則象徵兩人相互承擔的義務。
婚禮儀式舉行後,常常由家中的親友往新郎新娘身上灑落一把把生米,以此祝願他們多子多孫。雖然,美國出生率在日益下降,但是,作為消遣嬉戲的灑米作法還在大多數婚禮儀式中盛行。
在婚禮儀式後,經常會舉行盛大的婚宴,這個婚宴也叫做招待酒會。酒會上各種豐盛的食物對公眾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以致於把對新婚夫婦的注意力給奪去了。食物的種類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傳統以及新娘家的喜愛和經濟狀況來決定,因為在美國經常是由新娘的家庭來支付婚宴帳的。在角落裡放著有許多層的色彩擯紛的結婚大蛋糕,傳統的作法是新娘與新郎一起握著刀來切蛋糕。據說過去,在吃蛋糕以前,先要把蛋糕丟在新娘的頭上。時代改變了,新娘再也不能忍受這種屈辱的習慣。不過有一點還是依然的,那就是把蛋糕給賓客吃以前,新娘新郎先互相給對方吃一塊蛋糕。
吃過蛋糕以後,新娘站在房間中央的一把椅子上,把花束拋給那些未婚姑娘。據說誰拿到那束花,誰就是下一次的新娘。有些姑娘積極地去搶,但有些則靦腆地躲開了。
然後,新娘與新郎就離開婚宴會場,去開始度蜜月(婚禮後的旅行)。這種蜜月旅行起源於古老的德國風俗,在德國結婚典禮後要喝一個月的蜜酒。當今的蜜月旅行大有不同,它完全取決於新婚夫婦的愛好,時間與經濟條件。有時候,一對新婚夫婦只在附近的一家旅館中度過一夜,而有時候,他們會在一個遙遠的度假勝地消磨兩周。蜜月旅行的費用應由新郎方面承擔。
英國有三種婚禮:英國國教婚禮、天主教婚禮以及世俗婚禮,即非宗教儀式婚禮。由於信仰不同,這三種婚禮有不同的要求和習俗。英國婚禮注冊有兩種,一種是在教堂舉行儀式時直接注冊,這是最傳統的結婚方式。但那太漫長了,要提前半年時間預約,還要張榜公告一個月,直到沒有人反對這對新人的婚姻,新人才有機會步入教堂,這實在太緩慢了。於是,市政廳注冊成了年輕人的最愛,因為在市政廳注冊只需要提前1個月預約。
在英國,婚禮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記處舉行。新娘穿著白色的禮服,戴著面紗,拿著花。新郎穿著西裝,等在教堂的聖壇。當新娘到達時,風琴開始演奏結婚進行曲,在音樂中,新娘的父親帶著他的女兒走過長廊,然後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裡,於是婚禮開始了。儀式的重要部分當然是交換結婚戒指,當這對新人結婚時,他們在教堂簽署結婚登記證,然後他們穿過教堂來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向他們扔大米和五彩紙屑,向他們祝福。
婚禮後的宴會稱為招待會,通常是一個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許多含酒精的飲料。在第三道菜或甜點之後,主人開始發言了。新娘的父親(他支付婚禮的費用)通常講他的女兒以及他初次遇見女婿的情況。儐相的發言總是說新郎多麼出色。最後新郎發言,他通常會表示對新娘下嫁與他的感激之情。在發言結束後,通常會有樂隊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興,直到每個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會第二天一早出發去渡蜜月。
5. 英國結婚禮儀2021
在英國,婚禮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記處舉行。教堂本來是為_設立的,但在教堂結婚也是傳統的方式。新娘穿著白色的禮服,戴著面紗,拿著花。新郎穿著西裝,等在教堂的聖壇。
當新娘到達時,風琴開始演奏結婚進行曲,在音樂中,新娘的父親帶著他的女兒走過長廊,然後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裡,於是婚禮開始了。儀式的重要部分當然是交換結婚戒指,當這對新人結婚時,他們在教堂簽署結婚登記證,然後他們穿過教堂來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向他們扔大米和五彩紙屑,向他們祝福。
婚禮後的宴會稱為招待會,通常是一個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許多含酒精的飲料。在第三道菜或甜點之後,主人開始發言了。新娘的父親(他支付婚禮的費用)通常講他的女兒以及他初次遇見女婿的情況。儐相的發言總是說新郎多麼出色。最後新郎發言,他通常會表示對新娘下嫁與他的感激之情。這些發言有時會很長,常常會提到相關人士的長篇 故事 。發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據酒精消耗量的大小,發言常常會變得比較放肆。在發言結束後,通常會有樂隊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興,直到每個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會第二天一早出發去渡蜜月。
婚禮並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親通常會買單。當然,客人們為新人買一件禮物是很普遍的,也許是一個微波爐,或者一個去夏威夷兩周的假期。近來,新人們會列一份清單,註明他們想要的東西,客人會根據各自的情況從清單里選送。
英國有三種婚禮:英國國教婚禮、天主教婚禮以及世俗婚禮,即非宗教儀式婚禮。由於信仰不同,這三種婚禮有不同的要求和習俗。這里主要介紹英國國教婚禮。
英國國教也稱為聖公會,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蘭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歲貢。次年,他又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規定英格蘭教會不再受制於羅馬教皇而以英國國王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元首,並將英格蘭教會立為國教。其後,這項運動又得到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1537——1553)的支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則宣布女王為國教惟一最高領袖。教會雖在組織制度和儀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舊制,但在教義上已具備了一些新教的
燕兒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識相愛又在廣州共續生活的,故事還挺浪漫,可以用有緣千里一線牽來概括。總之這中國新娘和英國新郎終於決定走進美麗的圍城。入城儀式當然不能輕慢。為了照顧雙方的家人朋友,婚禮要舉行兩場,兩地各辦一場。第一場在英國。於是我帶著無數對英國的幻想和推測,從法國坐完了兩趟飛機再乘車深入英倫腹地,來到一個叫Barnsley的地方。這里略有山巒,到處是碧綠的草地或樹林,錯落著深棕色的磚牆別墅。房子周圍總有精心修飾的花草。對於我這個初到英論的遊客,但眼前的景緻賞心悅目到心曠神怡。當然,這次的主題還是婚禮。言歸正轉。
國內的婚禮圖的是熱鬧,通行的做法是廣邀親朋好友,張燈結綵喧囂一片,大鬧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罷甘休。籌備當然更是大費周折。相比之下,英國式的婚禮少了那種盛氣,但輕松而溫馨。
這么重要的儀式當然不能沒有準備,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大到宴會廳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復斟酌,精心挑選。婚禮前的晚上,新郎給我們介紹了婚禮的具體過程,列了清楚的時間表,一切精確到分鍾。英國人的嚴謹和時間觀念可見一斑。
照英國的規矩,結婚當天新郎新娘在儀式之前是不能見面的。新娘的父親挽著女兒緩緩走進禮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裡才算兩人新的開始。所以婚禮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儀式開始。看不見他做什麼,估計更是坐立不安,才用電話不時遠程監控我們的進度。
如平時一樣地起了床,吃過早飯。10點15分出發,驅車15分鍾到發廊做頭發。小鎮的發廊只有一間木質裝修的大廳,最醒目的是中間柔軟的紅色沙發。看上去寬敞而舒適,更象誰家的客廳。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只有進門小小的個櫃台和四角的鏡子和理發椅告訴你這里是發廊。發型師小姐嫻熟地讓每根頭發各就各位,再帶上新娘的金冠。在預計的半小時之內完成,非常准時。完全沒有國內的滿頭發膠和鮮花,新娘看上去高貴而現代,漂亮極了。11點鍾回家化妝換衣服吃午飯,一切必須在2點15分前完成。12點鍾是午飯時間,三明治和奶茶。午飯時婚禮用的鮮花准時送到。一陣小小的忙亂之後,2點15分出發,到婚禮會場。車程預計30分鍾。路況很好,我們提早到達,但不能進場,只能在路邊等著。
婚禮在當地最大的酒店舉行,沒有任何宗教色彩,司儀是當地政府的Register,應該相當於我們的民政部門吧。沒有時間細細探究,但仍然看得出這個酒店由從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緻的英式花園。在攝像機的跟隨下,我們陪新娘走進酒店,新娘在入口擺了幾個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攝影師看上去很專業。
一進去,新娘和隨行的新郎的母親就被領進禮堂旁邊的小廳,照計劃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問做記錄。我們只能在門外靜靜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帶笑容地出來了。我們分頭進會場,婚禮要開始了。身為伴娘的我隨新郎的母親從側門進禮堂,坐在左手第一排,這是規矩。邊廳里問了什麼問題,燕兒的回答是什麼,對我來說也是個迷。
我還來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況,婚禮進行曲就響起。3點正,婚禮開始。正門打開,新娘身著象牙色的婚紗隆重出場,輕輕含笑,緩緩點步,頭紗在身後微微飄起。新郎滿面激動開心的笑容,接過新娘的雙手。所有人的目光這時才轉移到司儀。和法國由當地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風俗不同,司儀是一位年輕女士,前台左邊還有一位同來的書記員。司儀的開場白相信大家在類似的電影片段里都見過了。需要補課的拜託看一遍電影《四個婚禮一個葬禮》。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詩對我倒是新鮮事。前一晚的臨陣磨槍沒有白費,還算圓滿完成任務。原以為自己第一次念英語詩還是班門弄斧,在這么多英國人面前念一定緊張得喘不過氣來,卻居然一點都沒有怯場。倒是站在一個有利的角度,發現新郎新娘激動而緊張,覺得有一點感動。婚禮繼續進行,老安和燕兒先後都說了「我願意」,跟著司儀當眾宣布了今後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約,然後在婚書上簽字。坐在身邊的新郎母親已經感動得雙目含淚了。而我這時才有機會偷偷看了看來賓的情況。大約二三十個人,身著禮服,除了小孩,都專注地看著主席台,見證了這對新人新的起點。可以想像他們這時和新郎新娘一樣幸福。
交換戒指之後,大家都積極為新人搶下這歷史的鏡頭。當然少不了輪流合影。一個小時後,儀式就都結束了。司儀和她的書記員離開,其他人則轉移到一間半露天的餐廳,開始淺酌合影。這時我才有機會接觸今天的其他來賓。作為到場的唯一女方賓客和遠道而來中國客人,我受到了他們特殊的照顧。新郎的母親先後給我介紹了這些來賓。他們都是新郎的親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還有新郎的小學老師,當然因為她是新郎母親的多年好友。
這時候攝影師成了主持者。他組織我們輪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園里擺造型合影。然後我們一起把彩碎拋向天空。這是對新人的祝福。英國還沒有轉暖,不時有凜人的寒風。新人必須繼續拍外景照片,我們則縮回溫暖的餐廳聊天。和英國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聲完全不同,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我還和新郎8歲的大侄子結下了短暫的友誼。
英國人的晚飯時間相對法國來說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後,六點半我們就進入飯廳,開始准備用餐。對於咱中國人來說,這一頓的菜單當然重要,但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晚餐還需要一個主持人,現在是伴郎。開始用餐前,照例新郎發言。現在氣氛就輕松多了,新郎自由發揮,沒有定式。老安的發言簡單實在,是我喜歡的風格。然後伴郎也要發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讀別人寄來的 賀卡 。新郎新娘當眾打開收到的禮物,還分發禮物。晚宴的另一個亮點是切結婚 蛋糕 。在吃完晚飯喝咖啡的時候,新郎新娘手執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邊的小朋友們早就急不可耐了,這當然是抓搶鏡頭的好機會。
晚飯後,有些客人先告辭走了。留下的人就開始跳舞狂歡。背景音樂是70年代的YMCA之類。一家人坐在一堆,又唱又跳。那時的我已經累得不行了,只是覺得非常的溫馨。第二天一大早去機場,匆匆結束了這次英國之行。對這個地方我的了解還很少。只知道這樣的婚禮很簡單,但有餘味,很香。
6. 英國婚禮有以下的習俗嗎
結婚或定婚戒指是許多民族的傳統習俗,英格蘭人在教堂里舉行婚禮儀式時,新郎給新娘戴戒指是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人們甚至認為不戴戒指的婚姻是無效的。當神父詢問一對新人是否願意做對方的妻子或丈夫、能否相互尊重、白頭偕老後,新郎給新娘的無名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它象徵著丈夫對妻子的純真愛情,同時妻子也表示接受並忠實於這種愛情。
戴戒指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國,它不僅作為一種信物也是一種裝飾品。婚姻戒指最初並不鑲嵌鑽石、翡翠以及紅藍寶石等飾物,純潔的圓形象徵著由婚姻聯袂在一起的兩個人的團圓。在一些民族中象徵著一種魔力,保佑夫婦幸福長壽,同時,施予者表示對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對施予者的忠誠。
金戒指象徵愛情的純真,銀戒指意味情感溫柔。英國人同西方各國一樣,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鑲嵌任何寶石,結婚戒指應加裝飾物,至於戒指的質量則根據個人的經濟條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結婚戒指可戴在同一無名指上,也可以由結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國在16世紀時,結婚戒指的內側經常刻是家族的圖案或箴言,諸如"上帝使我成為某某的妻子,"某位主教的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隻手、一顆心、一頂主教冠和一個骷髏,銘文是:"前三個我賜予你,第四個使我超脫。"今天戒指上的銘文大多隻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開頭字母。
英國人結婚要穿禮服;新娘身著白衫、白裙、頭戴白色花環,還要罩上長長的白紗,手持白色花束。總之,英國人崇尚白色,它象徵愛情純潔、吉祥如意。而戴頭紗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當時兩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頭紗。在古希臘,舉行結婚儀式時不僅新娘要戴亞麻或毛織品的頭紗,而且一對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羅馬時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顏色的頭紗以示區別。中世紀以後,宮廷貴族之中出現了用珍珠裝飾的花冠。爾後,發展成為白色頭紗,並且尺碼日益延長,並遍及歐洲各地。
一旦舉行完婚,新郎新娘從教堂里出來的時候,人們要向新人祝賀,這種祝賀不是親吻、擁抱和握手,而是向他們撒五彩繽紛的紙屑。撒紙屑的習俗起源於撒麥粒。1491年英國國王亨利七世攜王後到布里斯托爾旅行。旅行途中,被一位麵包師的妻子看到,於是她從窗子里向他們撒麥粒,並高呼:"歡迎你們,陛下!祝你們幸福、長壽。"這成為一段佳話,到16世紀時,這一習俗已廣為流傳,人們向新郎、新娘撒麥粒,有時還染各種顏色。麥粒象徵著豐收和生活富裕,同時也祝賀新婚夫婦幸福長壽,子孫滿堂。
度蜜月也是英國各地青年結婚的重要內容之一。他們把積蓄下來的錢用於旅遊,而結婚後去旅遊便稱作度蜜月。這原是古代的習俗,在新婚之時一定要飲用一種用蜂蜜特製的飲料,用來象徵家庭美滿、愛情甜蜜和生活幸福。而這種飲料從結婚開始要喝30天,因此就把新婚第一個月稱作蜜月了。
在英國對於結婚紀念日十分重視,每年都要慶祝並有不同的稱謂。第一年是紙婚,第二年是棉婚,第三年為皮革婚,第四年為毅婚,第五年稱木婚,第六年稱鐵婚,第七年叫銅婚,第八年叫陶器婚,第九年為柳婚,第十年是錫婚,以後是鋼婚、繞仁婚、花邊婚、象牙婚、水晶婚。從第十五年以後,每五年各有一個稱謂,依次為搪瓷婚、銀婚(第二十五年是個大典)、珠婚、珊瑚婚、紅寶石婚、藍寶石婚、金婚(五十年是第二大典)、翡翠婚、鑽石婚。這最後一個是第三大慶典,但很少有人能夠慶祝這個慶典。
7. 英國王室成員的婚禮總是很盛大,他們的婚禮有什麼特別的禮節
策劃一場婚禮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英國皇室的新娘梅根,相信對此深有感觸,除了各種細節的確認,跨越幾世紀的皇家傳統和禮儀也是必修課呢。
有消息稱,公眾也將被邀請參加這場婚禮慶祝活動,屆時會有許多人預定Harrold先生的「王室禮儀」課程(Royal Etiquette workshop),參加者將在那裡學習在接觸皇室、貴族及貴賓時應遵守哪些禮節。
相信如所有新娘一樣,梅根也將在大婚之日光芒四射,並完全融入到王室家庭傳統之中,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8. 世界各國的婚禮習俗
喜歡看韓劇的人對韓國的婚禮習俗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幾乎大部分韓劇里,都會涉及到一對新人結婚的橋段,從中我們也詳細了解到了韓國的婚禮習俗,包括新娘臉上兩團「腌蘿卜」,原來是用來抵抗邪靈的。其實,世界各國的婚禮習俗都很有趣,不妨讓我們都來扒一扒,崇尚個性的80後們也許可以從中獲得不少啟發,策劃出最符合自己夢想的婚禮來呢!
俄羅斯婚禮:叫苦不迭
湖南衛視有一期的《天天向上》里,介紹的正是各國的婚禮習俗。最令小記記憶深刻的要數俄羅斯的婚禮習俗了。
據悉,婚宴上會有人大喊「苦啊!苦啊!」每當有人帶頭喊時,在場的所有人便會齊聲附和,這時新人便會站起來,當眾深情地一吻。沒過幾分鍾,又會有人大聲叫「苦」,新郎新娘便又站起來,再次用甜蜜的吻來平息親友們的叫「苦」聲……這樣的「程序」在婚宴上至少要重復十幾次親友們才會罷休。原來,按照俄羅斯人的說法,酒是苦的,不好喝,應該用新人的吻把它變甜。
德國婚禮:瘋狂摔碗
與德國人一直崇尚的理智與冷靜不同,他們的婚禮更多呈現出瘋狂的一面。德國人在婚禮中要舉行Party,新人會遭到戲弄,很類似於中國的「鬧洞房」,其中重頭節目就是興高采烈地將碟子擲碎。到了婚禮舉行之日,應邀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們,每人都帶著幾樣破碗、破碟、破盤、破瓶之類的物品。然後玩命地猛砸猛摔一通,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幫助新婚夫婦除去昔日的煩惱、迎來甜蜜的開端,在漫長的生活道路上,夫妻倆能夠始終保持火熱的愛情、終身形影相伴、白頭偕老。
法國婚禮:白色純潔
都說法國巴黎是「浪漫之都」,法式婚禮也為不少女孩子所嚮往,那法國的婚禮到底有些什麼講究呢?其實,法式婚禮很簡單,同時又不失莊重。
白色是浪漫的法國婚禮的主色調,無論是布置用的鮮花,還是新娘的禮服,乃至所有的布置裝飾,都是白色的,可以看出法國人眼中的婚姻應該是純潔無瑕的。婚禮上,新娘子會准備手工精細、象徵健康以及繁榮圖案的櫃子作嫁妝,所以此櫃子又有「希望之匣」的美稱。而新人選用的杯子也有特定的名稱,名為「婚禮之杯」。
法國人的婚禮既傳統又隨意。一般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日,從早上9時至下午5時之間。一般的法國人都喜歡選擇在周末結婚。這樣便於更多的親友們前來觀禮。
希臘婚禮:傳統浪漫
希臘被譽為歐洲古代文明的發祥地,是一個充滿神話故事的國度。希臘人的婚禮習俗也是非常有趣的。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只有在教堂舉行的婚禮才被希臘承認為合法婚姻。雖然這項規定在1982年被廢除,不過至今仍有不少新人堅持到教堂去結婚。
如今,婚禮上的服飾已經多種多樣。特別是根據婚禮的主題不同,希臘人也不是非要穿婚紗舉行婚禮。不過,如果選擇婚紗,他們還是會選擇最傳統的樣式——白色的長袍,搭配面紗和戴在頭頂的花環,這樣的裝束使新娘看起來像聖潔端莊的雅典娜一樣美麗。而新郎的服裝相對簡單許多,黑色或白色的西服即可。
美國婚禮:形式多樣
美國人來源於世界各地,婚禮形式也就迥然各異。有熱鬧非凡的教堂婚禮;有根本沒有宗教儀式的世俗婚禮;還有賓客在山頂上光著腳舉行的婚禮。但不管形式多麼怪異,仍然包含著一些傳統的習俗。
例如,新郎與新娘要交換戒指。戒指經常戴在左手的無名指上。婚禮儀式舉行後,常常由家中的親友往新郎新娘身上灑落一把把生米,以此祝願他們多子多孫。
在婚禮儀式後,經常會舉行盛大的婚宴,這個婚宴也叫做招待酒會。食物的種類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傳統以及新娘家的喜愛和經濟狀況來決定。一般都會在角落裡放一個有許多層色彩繽紛的大蛋糕,新娘與新郎一起握著刀來切蛋糕。吃過蛋糕以後,新娘站在房間中央的一把椅子上,把花束拋給那些未婚姑娘。
日本婚禮:儀式繁復
日本人的結婚儀式有神前結婚式、佛前結婚式、基督教結婚式及人前結婚式等。現在較為流行的是人前結婚式和家庭結婚式。
神前式結婚儀式起始於日本室町時代,是當時武官家庭最為盛行的一種結婚典禮。禮節較為繁多,婚禮上男女雙方需通過339次交杯酒來盟誓相愛一生,白頭偕老!
佛前式婚禮上,男女雙方在佛像面前宣讀婚約,向祖先報告兩人結為百年之好,相守一生。
人前結婚式是一種新的形式,既不在神佛前,也不在家中,而是在公共場合舉行,不用受男女雙方家庭宗教信仰的約束,而只是在親戚、朋友面前簽訂一個結婚合約書就行了!然後一起大聲朗讀婚約書,宣讀自己對對方的愛,整個過程僅需10到15分鍾。結婚儀式結束後便是婚宴,婚宴一般都和結婚儀式在同一地舉行,這樣也就免去了許多麻煩!
世界各國的婚禮習俗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婚禮習俗,說到中國的傳統婚俗,人們便會想到什麼「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但只要一提到異國婚俗,人們除了想到婚紗,教堂、牧師之外,便不會有太多的印象,其實由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使得各地的婚俗都呈現出很大的不同,而正是這些絢麗多姿,五彩繽紛的婚俗習慣構成了婚姻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法國——法國白色婚姻
白色是浪漫的法國婚禮的主色調,無論是布置用的鮮花,還是新娘的服飾,乃至所有的布置裝飾,都是白色的,可以看出法國人眼中的婚姻應該是純潔無瑕的。婚禮上,新娘子必會准備名為「Weddingarmosre」的櫃子作嫁妝,櫃上刻有手工精細、象徵健康以及繁榮的圖案,又有「希望之匣」的美稱。而新人才用的杯子也有特定的名稱,名為「Coupdemarriage」意思為「婚禮之杯」。
德國——德國人的瘋狂
與德國人一直崇尚的理智與冷靜不同,他們的婚禮更多呈現出瘋狂的一面。德國人在婚禮中會舉行Party(派對),派對中,新人會被戲弄,這有類似於我們中國的「鬧洞房」,其中重頭節目就是興高采烈地將碟子擲碎。到了婚禮舉行之日,新人會坐在由黑馬拉的馬車來到教堂。而在婚禮舉行的地方,會用紅色絲帶和花環封著出口,新郎須以金錢或答應舉行派對作交換條件,新人才可以通過出口,這在德國的傳統婚禮中叫做「Ropingthecouple」。另外,在婚宴中,以碎扁桃仁製成的糖果,混有香料的酒和啤酒是待客的主要食品。
希臘——手套中的糖
希臘的新娘子會在手套中放一些糖,代表把甜蜜帶進婚姻生活。希臘人喜歡在婚禮中跳傳統的圓舞招待賓客。婚禮舉行時,其中一項程序是由詩歌班的領唱者訓示新郎要好好照顧和保護妻子,新娘子則會輕拍新郎的腳掌以示尊重。新人會用薄紗包著裹以糖衣的扁桃仁,然後分派給賓客,以象徵豐足和美滿。
英國——貯放時間最長的蛋糕
傳統的英國式婚禮,新娘會手持象徵好運的馬蹄蓮,若新人住在郊外,則要與觀禮嘉賓步經教堂,並於途中撒滿橙花。英國人的婚禮多在正午舉行,隨後安排午餐聚會,稱作新婚早餐。而英式的結婚蛋糕由大量水果製成,並在蛋糕面上飾以碎扁桃仁,頂層叫作「ChristeningCake」,有「誕生之瓶」之意,會保留至第一個嬰兒出生。
捷克——給你買路錢
在捷克婚禮中,女儐相會把迷迭香的小樹枝扣在賓客的衣服上,以象徵生活美滿及堅貞不變。禮成後,神父會在教堂外將新娘交給新郎,並訓示新人要努力完成對方的心願。然後新人踏過一段鋪滿絲帶的路,新人的親友要付款讓親人通過。
蘇格蘭——格子裙、風笛及鞭炮
傳統的蘇格蘭格子裙是新郎必穿的禮服,富於蘇格蘭特色的風笛聲會響徹整個婚禮會場。和中國人相似,蘇格蘭人還會放鞭炮以趕走不祥及邪惡之物。
俄羅斯——歲歲平安
俄羅斯婚禮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在說完賀詞,乾杯後把玻璃杯拋向天花板,玻璃杯跌成碎片,象徵——新人將有美滿的婚姻,這就有「歲歲(碎碎)平安」的意思。另外,從新人在花車車頭縛上的裝飾可知道他們期望第一個嬰兒是男還是女,若是小熊就代表想生兒子,若是洋囡囡就代表想生女兒。
瑞士和荷蘭——環保婚姻
瑞土和荷蘭的新人最有環保意識,他們會在新居種一棵松樹,寓意好運和百子千孫。
日本——「和服」新娘
日本人喜歡在婚禮中以含有「慶祝」意思的糖果「Kyogashi」款待賓客。新娘子會穿上絲制的結婚專用和服,上面織有新娘的家族飾章,還會戴上假發飾物。在婚禮中,長輩和嘉賓會在乾杯時致賀詞,並細訴新人的相愛故事。
菲律賓——永恆的愛
菲律賓人通常會在婚禮會場掛一個裝飾鮮花的巨型大鍾,裡面藏看一對白鴿,完成所有程序之後,新人會拉動系看大鍾的絲帶,讓白鴿自由飛翔以象徵永恆的愛。觀禮的嘉賓會輪流與新娘和新郎跳舞,並把金錢釘在他們的衣服上,有時候雙方的親戚朋友還會比賽哪方得到的金錢較多。
韓國——「兩點」新娘
韓國新郎會穿上大禮服,新娘的嫁衣則是七彩的絲織服,配以長袖子和黑絲頂冠。新娘的化妝會在臉頰上點兩紅點,有抵抗邪靈的意思。
土耳其——「慟哭」婚禮
新娘會穿著裝飾華麗的土耳其長袖袍子,手腳則會畫上紅褐色的格子花紋作為裝飾。阿拉伯人會將觀禮的嘉賓人分男女來接待,觀禮的女士會依習俗為新娘出嫁而「慟哭」。
阿根廷——花水浴
在阿根廷一些地區,青年男女在訂婚或結婚時,有洗「花水浴」的習俗,所謂「花水浴」,即在入浴前把整籃鮮花撒在水面,沐浴時用花瓣揉搓全身,他們認為水是聖潔的,花是喜慶的,而「花水浴」正可以代表美滿和吉祥。
墨西哥——鹽、酒和麵包
傳統的墨西哥吉卜賽婚禮,新人被喂以拌了鹽的酒和麵包。這意味著除非世界上再沒有鹽、酒和麵包,否則,這對夫婦的愛是不會消失的。
印第安——「昂貴」的婚姻
印第安人認為珠寶可以抵抗飢餓、疲倦、疾病及厄運,所以新郎及新娘會戴上銀貝殼和綠松石等珠寶首飾。在印第安文化里,水象徵著潔凈及純正,新娘及新郎會進行洗手儀式,代表把舊日的戀愛和悲傷回憶通通洗掉。還有印第安人認為東方是代表將來的方面,所以婚禮的所有儀式都要面向東方。
非洲——掃帚與婚姻
非洲人民風淳樸,新娘要梳起辮子,蓋上面紗,做羞怯與嫻淑狀;參與婚禮的主持人、嘉賓及觀禮者則必須穿上傳統的非洲長袍。依非洲習俗,一對新人要跨過飾滿鮮花的掃帚,象徵跨進人生的新階段。在婚禮中,非洲人會以鼓聲及庫加舞助興,並把酒倒於地上,獻給神明。
加勒比及百慕大——水果蛋糕
加勒比及百慕大的婚禮食品十分特別,他們傳統的結婚蛋糕是深色水果製成,其中包括酒釀的萊姆果、佛手橙;蛋糕的形狀奇多
9. 英國王子大婚什麼樣子的
英國哈里王子與美國女演員梅根·馬克爾的盛大婚禮於 北京時間5月19日晚7點,在溫莎城堡內的聖喬治教堂舉行。
這位新王妃很特別,比灰姑娘還要特別。她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有黑人血統的王室成員,她出生在貧民窟,比王子大3歲,離過婚,甚至直到婚禮的前幾天還被前夫和哥哥姐姐們連環懟。
但這都沒有影響哈里王子對她的愛,他為她親自設計了戒指,他為她放棄簽署婚前協議。
當新娘梅根身穿潔白的婚紗緩步向哈里王子靠近,童話故事也不過如此了。
溫莎城堡內的聖喬治禮拜堂是豪華的哥特式建築,有各種艷麗的彩繪玻璃和精緻壁畫。
婚禮花藝師是Philippa Craddock ,她用了黛安娜王妃最愛的白色花園玫瑰和梅根最喜歡的牡丹來布置教堂,都是皇室庄園里當季的鮮花,沒有從國外大張旗鼓的空運,結束後還會分發給慈善機構。
坎特伯雷大主教賈斯汀·韋爾比主持了他們的婚禮儀式。
宣誓的時候,哈里王子甚至忍不住落淚。那一刻,他不是什麼王子,就是一個終於娶到心愛姑娘的男孩。
梅根沒有伴娘,但喬治小王子和夏洛特公主都是她的花童。
有一個空座位特別留給了黛安娜王妃
據《太陽報》報道,在聖喬治教堂的結婚儀式上,觀禮席中威廉王子的身邊特別留了一個空座位。這個位子是為了表達對哈里王子的母親、因車禍去世的黛安娜王妃的敬意而特別留下的。
訂婚戒指意義非凡
他們的結婚戒指看起來並不復雜,簡單的黃金圓環,但卻是由伊麗莎白女王提供的稀有的威爾斯黃金打造的,這也是英國延續了88年的傳統。
梅根的首飾不多,是來自Cartier的鑽石耳環和手鐲。
她的訂婚戒指才真正讓人羨慕,是哈里王子親自為她設計的,估計大概要25萬英鎊。戒指由三顆鑽石組成,不僅代表哈里王子對梅根的感情,還有著特殊的意義。
這個三鑽訂婚戒指是由哈里王子親自描繪設計的,中央的一顆枕型鑽石來自波札那。哈里王子小時候去過很多次波札那,對這個地方有著獨特的感情,也是這對夫妻約會度假的地方。而戒指外側的兩枚較小鑽石就大有來頭了,是從哈里已故母親黛安娜王妃的私人胸針上取下的。
2010年,威廉王子送給凱特的求婚戒指也與黛安娜王妃息息相關。那是一枚12克拉斯里蘭卡藍寶石,周圍鑲嵌14顆鑽石,在她去世後,這枚戒指傳給了哈里王子。而後,哈里將戒指讓給威廉王子,作為傳家寶向凱特求婚。
一向受王室青睞的英國珠寶設計師品牌Annoushka,這次以梅根本人風格和她同哈里王子的大婚為靈感來源,為原本就大受歡迎的「王冠系列」推出了兩款新設計。
向女王「借」皇冠
從訂婚戒指和婚禮現場的布置就可以看,在這次婚禮中,出於哈里王子對自己的母親黛安娜王妃的紀念之心。此前人們紛紛猜測,梅根的頭冠也極有可能是黛安娜王妃的生前的私物。甚至有人猜測,這對時尚的夫婦可能甚至不會佩戴皇冠。
然而在現場,梅根佩戴了奢華的鑽石頭冠,令人出人意料的是,這個頭冠卻不是此前熱議的幾個頭冠里的任何一個。果真,皇家的珍寶首飾還真不是大家都見過的。
梅根頭上戴的王冠是製作於1932年的掐絲白金鑽冕,是伊麗莎白女王的藏品, 曾屬於瑪麗皇後,也由瑪格麗特公主佩戴過。
凱特王妃在2011年婚禮上佩戴的是女王的卡地亞光環王冠,也被稱為卡地亞「卷軸王冠」。
皇室新人的花花結婚證
英國皇室婚禮也有結婚證,還得是女王親筆簽署的。
根據《王室繼承法》,英國王位前六名順位繼承人都要得到君主批准才可成婚,2011年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結婚的批准書是當年在女王85歲大壽的慶典上公布的。哈里王子剛好是王位第6順位繼承人,因此情況與兄長相同。
此前,伊麗莎白女王為哈里王子與梅根·馬克爾大婚准備的許可文件也公布於眾。
這份精美的皇室文件由傳統手工印刷術完成,在文件的左右兩邊印有兩位新人的御用勛章。代表梅根的勛章以象徵美國的玫瑰花為主體,陪襯以代表她出生地美國加州的金罌粟以及美國國徽中的橄欖枝。哈里王子的勛章則由代表威爾士的一隻紅龍及象徵英國的玫瑰、薊、以及酢醬草組成。
同時,這份御准文書上英國女王親自簽字,並寫著「朕同意,朕最愛的孫子哈里王子與梅根結婚。」根據傳統,御准文書經英女王親筆簽署後,便會以印有女王圖像的蠟封起,大婚過後才交付哈里王子及馬克爾二人。
婚禮蛋糕打破傳統
不愛水果愛鮮花
在婚禮蛋糕的選擇上,這對不按套路出牌的准夫婦請了一位擅做美式糕點的蛋糕師來做結婚蛋糕,打破了以往在婚禮當天吃乾果蛋糕和非傳統果凍這一王室傳統。
烘焙師克萊爾·泰克在個人社交平台上曬出的以往作品
兩人的婚禮蛋糕由倫敦網紅烘焙師克萊爾·泰克操刀,以檸檬海綿蛋糕為基底,加入接骨木花糖漿調味而成,而蛋糕外層則將接骨木花融入瑞士奶油中,最後加入鮮花點綴,打造帶著「春天味道」的非傳統蛋糕,感覺「仙氣」十足。
據傳,此次蛋糕開銷高達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2萬元),為了打造這款獨一無二的蛋糕,泰克和她的6人團隊,耗時5天製作。泰克向媒體透露,這次婚禮蛋糕的口味和設計都由哈里王子和梅根共同決定。此前,她還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曬出了蛋糕的半成品圖片。
萊爾·泰克在個人社交平台上曬出的婚禮蛋糕半成品照片
那麼,歷次英國皇室的蛋糕都是怎樣的呢?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四層結婚蛋糕高達兩米七,重0.2噸,外表精美華麗,裡面是用朗姆酒和白蘭地浸泡過的堅果和水果製成的傳統乾果蛋糕。
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蛋糕看起來比較低調,是一個五層的幾何建築風格蛋糕,口味也是傳統的乾果蛋糕。
七年前,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的八層奢華婚禮蛋糕想必不少朋友還記得。
這個蛋糕由英國知名女蛋糕師菲奧娜·凱恩斯設計製作,選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盛行的糕點風格,精緻復古。凱特王妃中意花草主題,要求糕點師以16中代表不同寓意的花草做成立體裝飾圖案。這個蛋糕,從准備製作到完成,總共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
王室的婚禮蛋糕更多已經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承載感情,表達祝願。據路透社報道,此次大婚的蛋糕最終外觀會以「藝術裝置」的形式登場,想想都覺得充滿期待呢。
花絮
所有來參加婚禮的嘉賓都穿得非常高級好看,甚至比時裝周還要靚麗。很多男士都穿著燕尾服,女士都戴著禮帽。
伊麗莎白二世演繹一襲黃綠色造型,優雅端莊,盡顯女王風范。
此外,包括貝克漢姆夫婦、Elton John, Serena Williams在內的600位賓客受邀親臨現場:
貝克漢姆演繹Dior Homme新任創意總監Kim Jones操刀的Morning Suit。維多利亞演繹的當然是自己的設計,紅色高跟鞋來自Manolo Blahnik。
凱特王妃的妹妹Pippa Middleton演繹倫敦品牌Fold的花朵連身裙亮相,鞋履來自Jimmy Choo。
和喬治·克魯尼的一起亮相的阿邁勒,演繹Stella McCartney艷麗風采。
名嘴奧普拉演繹的裙裝也來自Stella McCartney,帽子為Philip Treacy出品。
戴妃家族成員Kitty Spencer演繹DG花朵裙。
網球名將Serena Williams以范思哲裙裝搭配寶格麗珠寶亮相。
中新網消息,哈里的兩位前女友也在婚禮現場現身。
克蕾西達·博納斯(Cressida Bonas)在2012至2014年與哈里交往,她今日身著彩色連衣裙出席
10. 英國皇室婚禮是怎樣的他有什麼流程
傳統的英國皇室婚禮,流程極為嚴格,從早上9點開始,歷史5個小時後宣告結束,整個過程庄嚴肅穆,但又不失浪漫溫馨;作為數百年的風俗,新郎新娘要在白金漢宮的陽台親吻,「陽台之吻」也成為了整場婚禮中的重頭戲,在眾目睽睽之下親吻,作為新娘新郎的一方也要經歷一番心理考驗。
按照傳統的王室規矩,新郎新娘需要在大主教的見證下完成婚禮,在近2000名賓客的目睹下,王子和王妃要交換戒指、宣讀誓言,同時祝福自己的祖國和親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倫敦知名教堂,歷史上有很多皇室成員都再次舉辦過婚禮,這其中也包括伊麗莎白女王的大婚。威廉是查爾斯的兒子,也是王室第二順位繼承人,能夠如此高規格的教堂舉辦大婚,足見王室對於這個人有多麼器重。
完成教堂婚禮儀式之後,新娘和新娘會外出與賓客合影,時間大概只有十分鍾左右,隨後就要驅車趕回白金漢宮,因為在那裡還有一個英國皇室婚禮的重頭戲:世紀之吻。世紀之吻的稱呼源於1981查爾斯與黛安娜的婚禮,那場婚禮耗資巨大、影響力強,所以被英國人稱為是世紀婚禮,「陽台之吻」也就稱為了世紀之吻,新婚夫婦要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當眾親吻,接受賓客們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