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與美國到底有什麼共同的利益詳細說說。
哪些人都是亂說,什麼民族宗教利益一致?
其實很難說英國,美國有什麼共同的利益。很渺茫的東西。唯一能說的,就是全球化的過程不單單是商品貿易的自動分配,也不僅僅是風平浪靜的過程。他是需要伴隨船堅炮利的。很多國家不願意全球化,就是因為開始時是很痛苦的。如鴉片戰爭,英國就是為了一個市場,而不是佔領。英國的經濟在朝服務業發展,法律,行業標准,金融服務為主。美國目前還是以商品為主。英美的共同利益就是維護世界「和平」。一個和平開放的全球消費環境是兩者最大的共同利益,讓服務與商品可以不受壁壘的流動。所以英國花錢買美國治下的和平,給他支付一定的費用。這費用不僅僅體現在購買國債上,還有隨同作戰等。乍一看英國在伊拉克什麼都沒有得到,是個很愚蠢的決策。但是這是英國在變相的支付美國的和平。
英美同時又在背地裡展開商業服務方面的競爭,這種競爭是很殘酷的,只是因為這是商業方面的,所以兩國政府沒什麼可干預的。美國的標准在世界方面都與英國標准在競爭。
個人認為,英國在政治上是沒有太多利益的,和美國也沒什麼交集。特殊關系其實更多的是政治家在嘴上說說,他們自己是知道英美沒有什麼太大的利益的。基辛格在90年代就認為英國不重要。我認為英國開始朝瑞士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商業化得多的國家,至少30%的雇員是外國人,連央行行長都是。但是在完全走向瑞士之前,英國需要解決一些遺留問題,其中就有與美國的特殊關系。所以英國頻頻示好中國,就是希望可以腳踩兩只船。英國不在乎軍事,只要全球化繼續,不爆發類似於一戰的毀滅消費力量的事件,人們就會需求服務。英國就提供這種服務。
我們也不在乎,誰會認為類似瑞士的國家能對國家安全提出威脅呢?同理,中國也不在乎英國腳踩兩只船,只要你能提供服務。
英美還有一個共同利益,就是美國與歐洲繼續繁榮。英國提供的服務主要是全球化的,主要是幫助新興商業體與國際標准接軌的。如果美歐衰變,新興體就不需要這樣的接軌,英國的服務就毫無意義。
軍事上可能利益大一點,不過和英國真正的鴻圖來說,那都是蠅頭小利。英國未來時期沒有什麼海外作戰需要,頂多就是維持非洲和中東的和平。阻止戰亂與恐怖組織。英國根本不需要美國的保護,他沒有什麼政治訴求,也就不會得罪人。
所以英國的利益是很飄渺的,具體確實如你所說,看不見英國得到了那些利益。在可以遇見的未來,英國仍然會和美國在一起,即使美國在拉丁化天主教化。當然如果中國也能提供這樣的和平,那我覺得英國也會毫不猶豫的和我們站在一起,
B. 二戰期間,英國得到了美國的哪些支持
經過丘吉爾多次與美國總統羅斯福交涉,美國終於同意英國以租讓西印度群島的基地來換取美國50艘驅逐艦。這一交易,與其說使英國得到了軍援,不如說是在推動美國參戰的路程上所取得的重大進展。7月間,美國大批火炮、槍支和彈葯等武器運過大西洋,安全抵達英國。美國於1940年下半年和1941年上半年,給予英國道義上和物資上的援助,這使處於困難時期的孤軍奮戰的英國得到最有力支援。
C. 美國一意支持英國脫歐,如果英國硬脫歐成功,到底能給美國帶來什麼好處
美國之所以非常堅決的支持英國脫離歐盟,主要原因在於美國和英國穿一條褲子,他們是同一條船上的螞蚱!
利益共享
其實美國跟英國曾經私下開會討論過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如果共同得到了某一片領土,或者共同得到了某一部分的利益,在適當的,不違反國際原則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利益共享,換句話說——這兩個國家其實是有著自己的小算盤的,換句話說——他們也相當於是一個小聯盟,我們可以稱之為美英聯盟!
D.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什麼去幫助英國發展
我們看二戰後各自實力。
先說英國,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大國,由於最先開始工業革命,所以一段時間內是甩其他國家很多條街,就美國一開始也只不過是英屬殖民地之一。
但是,二次工業革命,英國後勁不足被紛紛趕超,他的絕對權力搖搖欲墜。二戰呢,獨立三百年的美國,這三百剛好是世界重新洗牌,爭先變革的三百年,剛好搭上這趟車的美國,又沒有經年積累的內部矛盾拉後腿,肯定迅猛發展直接少走許多彎路。
然後二戰的時候呢,大家都知道,他一戰最後面,別人打的精疲力盡,他出來,賣賣武器,代表正義懲罰一下,此消彼長之下,敵弱我強,坐收漁利。然後,在國家利益面前,二戰後,開始美蘇爭霸兩極格局,雙方為了各自的小九九當然要盡可能的拉攏盟友,這個時候前仇舊恨被殖民的憤慨就不重要了。
不止英國,西歐,第三世界國家,都收到橄欖枝,中國也在79年正式中美建交。
E. 最近70來年英國殖民體系瓦解過程中,美國起了哪些作用
簡單說,美國對英國的殖民體系的瓦解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一戰後開始,到了五六十年代為高潮,英國的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特別是1942年新加坡被陷後,英國實力不再。第二次中東戰爭時,英國的體系正在瓦解的高峰期,實力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蘇美。不過,英國和他的殖民國家,建立 了一個英聯邦。
F.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什麼去幫助英國發展
在二戰後期,盟軍節節勝利,德國法西斯節節敗退的時候,就已經有冷戰的苗頭了,後來丘吉爾發表了『鐵幕』演說,標志著冷戰的開始,蘇聯和北約兩大軍事同盟組織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著各種交鋒,互相想在各方面都要壓對方一頭,其中在軍事方面的對抗最為明顯。
二戰中,蘇聯雖說在損失巨大,但是憑借著廣袤的國土,硬是在後期抗住了德國的攻擊,並依靠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爆兵,靠著後期的鋼鐵洪流,打垮了德國,攻佔了柏林。相比之下,英國和法國兩國則是由於沒有戰略縱深,本土的工業能力被摧毀大部分,在這種情況下,靠自己的能力無法對抗蘇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借著『馬歇爾計劃』對歐進行了經濟援助,幫助各國恢復生產,同時又在各國駐軍,以此來對抗蘇聯的壓力。
英國現在的軍事實力則是肯定是衰弱了,毫無疑問的,從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到現在的美國小弟,英國的軍事實力已經大幅度得縮減,昔日的無敵艦隊,到現在無航母在役,當年英國和阿根廷的戰爭,英國雖說取得了勝利,但是卻也被阿根廷用落後的飛機報銷掉其一艘當時最先進的驅逐艦。
當然這是和強國比,英國作為五常之一,是擁有自己的核力量的,同時作為老牌的帝國,其擁有發達軍事工業體系,背靠美國,也可以獲得很多先進的軍事裝備,近年來只是由於受到經濟的影響,導致其軍費降低,但是其海陸空均擁有世界上先進的軍事裝備,因此其整體的軍事實力還是排名世界前列。
G. 二戰前,美國對英法進行了多少的援助
1936年,希特勒佔領萊茵區。羅斯福在國會的制約下不得不對德國納粹的擴張行動採取「不幹涉」政策,但是羅斯福本人是反對孤立主義的。他悄悄應法國新政府之請,與英國商議,協助法國進行了法郎貶值,以緩解經濟困難。
1941年8月大西洋會議後,丘吉爾很快就通知斯大林,英國將提供首批援助物資——200架剛到手的美製戰斗機。9月底,美英蘇三國在莫斯科召開會議,英美在審查了蘇聯提出的援助清單後,保證在1942年6月底之前給蘇聯提供價值大約10億美元的援助,具體為每個月400架飛機、500輛坦克、40萬雙軍用皮靴、5000輛汽車、1250門反坦克炮,以及從驅逐艦、帶刺鐵絲網到醫療援助和食品、工業原材料等物資。英國代表比弗布魯克勛爵描述說,最終的安排讓斯大林像雨後陽光一樣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