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戰戰敗,德國到底賠了多少錢
其實賠償的很混亂,各個時期的談判再談判,各國不斷壓榨德國,當時1919年凡爾賽和約,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帝國馬克(約合113億英鎊,大約10噸黃金,約合320億美元,換算當今的3890億美元),1921年賠償金額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約合49.9億英鎊),但有補充協定,德國每年上繳4400萬噸煤和德國的全部商船以及每年的化工、醫葯產品的各種實物,隨著世界經濟後退,德國帝國馬克大量貶值,利滾利的話德國還要支付3000億金馬克,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拒絕恢復償還賠款,這個時間段德國經濟倒退,德國和英國法國長期談判,德國從1919年到1932年間還是支付了大約36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償,這還算被英國法國美國瓜分的物資資源工業品.二戰結束德國分裂西德東德,西德在1953年《倫敦債務協議》開始承擔一戰的賠款,西德到1983年支付了140億馬克的賠款,1989年柏林牆倒塌後,德國實現了國家統一,1990年德國開始償還這些國際賠款,直到2010年10月3日還清法國6870萬歐元最後一筆賠款
㈡ 一戰時期,15萬中國人被騙出國務工,結果怎麼樣了
印象中一戰好像跟我們沒有多大關系,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當時有一批中國人以勞工的身份被送到前線,人數共計有15萬人。這些人都是民國政府以“出國務工”的名義招募,很多人以為出去能夠賺更多的錢,為此變成其中的一分子,殊不知他們是要去給英法國軍隊服務的,直到登陸時民工們才意識到。
只不過到了人家的地盤,想反悔已經不可能,這些勞工們全部投入到戰後的後勤保障工作中去,做著各種苦力。基本上除了保證食物供應之外,不發一點工資,法國方面還算好一點,偶爾會給點錢,要是英國人有時候飯都不給吃,所以導致4萬多人犧牲,戰爭結束時只剩不到10萬人。
事實上讓這些勞工做出這個決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政府將他們給遺忘了。戰爭結束之後,沒有相關負責人來接送回去,所有人心中都覺得自己被拋棄,故而才會決定留下來,個別沒有留在法國的人,也沒有選擇回國,而是去別的國家發展。
㈢ 第一次世界大戰財產損失和戰爭費用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加拿大:55,000
·印度:25,000
·紐西蘭:16,000
·南非:7,000
·大英帝國:715,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義大利:650,000
·中國:5000
·日本:300
·黑山:30,000
·羅馬尼亞:336,000
·俄羅斯帝國:1,700,000
·塞爾維亞:450,000
·美國:50,6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奧斯曼帝國:325,000
平民被殺:6,493,000
·奧匈帝國:300,000
·比利時:30,000
·英國:31,000
·保加利亞:275,000
·法國:40,000
·德意志帝國:760,000
·希臘:132,000
·羅馬尼亞:275,000
·俄羅斯:3,100,000
·塞爾維亞:650,000
·奧斯曼帝國:1,000,000
軍人、平民死亡人數超過5500萬,參戰國物資總損失達4萬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共有5500萬-6000萬人死亡(其中蘇聯為2700萬死亡,中國約為1800萬死亡),至少1.3億人受傷,合計傷亡1.9億人(其中蘇聯約為6000萬傷亡,中國約為3500萬傷亡)。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傷亡人數達3500萬。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一直說不太清,因為統計不清楚,學者估計有1200萬人-1800萬人,不過90年代以後,數據漸漸明了,中國死亡約1800萬,但是依然有很多學者質疑這個數據。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傷亡在6000萬,其中死亡2700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866.84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蘇聯傷亡多為男性,導致戰後的蘇聯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㈣ 英國在一戰中欠下美國一大筆錢,在戰後,這筆錢是否還清
戰後肯定沒還清,但是現在肯定還清了,因為英國最恨美國了,他不會欠美國人情。
㈤ 第一次世界大戰財產損傷是多少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4年,經濟損失3400萬美元,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員3000萬。
拓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
1、地 點
歐洲、太平洋、中東、地中海與非洲,亞洲部分地區
2、時 間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3、參戰方
同盟國、協約國
4、結 果
以英國、法國為首的協約國戰勝
5、參戰方兵力
6500萬左右
6、傷亡情況
協約國總士兵陣亡: 5,497,600
同盟國總士兵陣亡: 3,382,500
交戰雙方受傷總數:2000萬左右
平民死亡總數:6,493,000
7、主要指揮官
威廉二世,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尼古拉二世,威爾遜總統
8、主要同盟國
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
9、主要協約國
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美國
10、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
11、開始標志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12、結束標志
德國投降
13、戰後世界格局
歐洲列強實力下降,美日興起
14、影 響
影響著歐洲及國際關系的發展
15、性 質
帝國主義戰爭侵略性,非正義
16、戰後條約
《聖日耳曼條約》《納伊爾條約》
㈥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八國聯軍搶走了中國多少寶貝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八國聯軍侵華是在1900年。所以,八國聯軍侵華時不在一戰時期。
二、八國聯軍侵華時搶奪的寶貝不計其數。
德軍元帥瓦德西特許士兵公開搶劫三天,以後各國軍隊又搶劫多日。俄軍最高指揮官阿列科謝也夫將軍等人把慈禧寢宮用黃金和寶石精製的數十件珍寶"洗劫一空"。
英、法士兵把各類珍寶搶光以後,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裝,運回駐地。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綉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法國天主教主教樊國梁從一個官員家裡搶走價值100萬兩白銀的財物,法國侵略軍統帥佛爾雷一個人搶劫的珍貴財物就有四十箱。法軍搶劫禮王府白銀200萬兩。東四一帶的商店被搶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恆"金號全部被搶。地安門以東、東安門以北,房屋被焚毀十分之七八,前門以北東四以南,幾乎全部被毀。
"各國洋兵,俱以捕孥義和團,搜查槍械為名,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卧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櫃,無處不搜。凡銀錢鍾表細軟值錢之物,劫擄一空,稍有攔阻,即被殘害。"一個英國人說:"凡是士兵所需要的,都是一派出一隊一隊的士兵去搶劫中國人的財產而得來的。如果士兵需要一些東西,而中國人稍一遲疑的話,就免不了送命。" 八國聯軍搶走北京各衙署存款約6000萬兩白銀,其中日軍劫掠戶部(今公安部院內)庫存白銀2914856兩,並立即放火燒房,掩蓋罪證。鼓樓的更鼓,被日軍用刺刀刺破。
古觀象台的天文儀器,在世界天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法國侵略軍和德國侵略軍爭搶這批儀器,瓦德西說:"這些天文儀器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們的造型和各台儀器的龍形裝飾都極為完美。"12月2日,法軍搶去件,德軍搶走天體儀、紀限儀、地平經儀、璣衡撫辰儀、渾儀,運到德國柏林。直到1921年才歸還中國。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法聯軍劫掠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成里,1900年全部被八國聯軍損壞。《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1772--1782)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掉數萬冊。翰林院(今公安部院內)收藏了許多寶貴書籍,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里還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
㈦ 一戰中喊出9個字的口號,欺騙15億人,只有誰看清了真相
眾所周知在20世紀曾經爆發過兩次世界大戰,世界上有多個國家都被捲入其中,兩次世界大戰造成了世界各國無數人口的死亡,同時還有大量財產的損失,有一部分人類歷史上留下來的珍貴遺跡也都在戰火中遭到了破壞,也因為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傷害,使得全世界各國都對戰爭保持了一定的剋制,自二戰結束以後,世界范圍內已經近80年沒有爆發較大的戰爭。
勞工的犧牲為中國換來戰勝國的身份,但是卻沒能讓中國抬起頭來,一戰以後的凡爾賽條約,雖然限制住了德國,但是卻無視了中國提出正義的主張,協約國瓜分了德國在全世界的殖民地,還制定了極為苛刻的條約限制德國的發展,1929年一場經濟危機,德國600萬人失業,窮困潦倒,也難怪一戰時期法國著名將領福煦元帥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沒想到後來真的成真了,只可惜福煦元帥並未看到這早已預料到的一幕。
㈧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僅一句話就騙走14萬中國人,為何大部分為此喪命
在我們眼中戰爭都是可怕的,但事實也正如我們所想,戰爭使無數人死亡,也使無數家庭再也不能圓滿,所以和平是我們大家一直以來就追求的夢想。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再也不用擔憂和平的問題,但在數十年前,我們老一輩的人卻無時無刻不在盼望和平,他們甚至為了一句關於和平的話,就甘願犧牲一切。
和平是我們中國人最堅定的信仰,因為這份信仰,我們可以為之付出一切,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庭。我們在一戰的時候,因為別人的一句假話而使十多萬人失去了最為寶貴的生命。其實這並不是中國人,或者說當時的政府傻,而是我們真的很渴望和平。
盡管知道不能全信,可我們還是心懷一絲希望,希望真的是最後一場戰爭,在這之後,迎接我們的會是和平美好的生活。又有誰能知道,戰爭之後還是戰爭呢?
㈨ 一戰德國戰後賠款,是當時的財政收入的幾倍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 當時鬧經濟危機應該是5倍左右
首先,讓我們來看下列一組關於德國在一戰後的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數據:在工業生產方面,1927年已經恢復並超過了一戰前的水平,1929年恢復到壓倒英法的優勢,生鐵產量達1320萬噸,鋼達1600萬噸,而英國為980萬噸。化學工業產量比英國多1.5倍,比法國多2倍多。電機工業方面占絕對優勢,1925年時超過英國2倍,超過法國4.5倍。國際貿易方面,德國又上升到極為重要的地位,佔世界第三位,僅次於英,美(英美在當時有廣闊的殖民地,而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在一戰後幾乎全部喪失)數據或許是最能說明問題的。在一戰後的短短十年內德國的經濟確實創造了發展的奇跡,而上述的「美國再造說」之所以不能夠解釋我的疑問是因為,如果德國經濟的恢復和騰飛是發生在在一戰後的一個較長而又符合當時德國的經濟狀況的歷史時間段內是可以讓人接受的,而我們面對的德國的戰後的經濟狀況卻是這樣的:一戰中,德國有200萬人死於戰爭,150萬人致殘,100萬人死於飢餓,瘟疫,經濟瀕於崩潰,工農業生產急劇下降,工人實際工資減少,再加上1320億馬克的巨額的戰爭賠款,德國基本完了。試想一下,如此的殘破不堪,而在短短的十年內就達到了壓倒英法的絕對優勢,確實令人難以置信。並且美國再造論只是局限在從外部原因的角度,而德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內部情況卻被忽視了,尤其是德國經濟在一戰後的內部結構。
所以我對傳統的觀點是否誇大德國在一戰中的實際損失以及「美國再造「提出質疑,我認為,德國經濟在一戰後的快速騰飛,美國的再造只是起到的是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德國經濟騰飛的關鍵是一戰後來自其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德國在一戰中的經濟削弱的程度遠遠要比我們想像的要小,與協約國相比,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受戰爭影響更小。其具體表現在以下的三個方面:
一.工業設施較少的遭受戰爭的破壞。一戰爆發,德國的戰爭手段是採用速決戰,而速決戰的精髓即是先發智人,強調進攻,這種戰術的實施使得從1914年德國入侵比利時開始到戰敗投降,整個一戰的主戰場並不在德國的境內,即使在戰爭的後期的相持階段,戰爭的主戰場還是在德國境外。因而盡管戰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消耗,其工業基礎設施在一戰中並沒有遭受多大戰爭的破壞,而與之相比法國的經濟基礎受到的破壞則大的多。戰爭使得法國約7%的領土和大部分工業和富足的地區遭到德軍的佔領和蹂躪,1/4的產業遭到戰爭的破壞,物質損失高達1340億法郎。工業基礎的完整存在為德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提,一旦戰爭結束,生產需求的產生,資金的到位,這些工業生產必然會迅速運轉起來,從而為經濟的快速恢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同一時候的法國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對傷痕累累的戰爭破壞地區進行重建。可以這么說,1919年時德國經濟較其鄰國的優勢比1913年更明顯了。
二.一戰中容克地主和壟斷公司在戰爭中實力加強。德國的工農業雖然在一戰中遭到巨大的損失,一定程度上已經到了面臨瀕臨崩潰的地步,但是這些損失都承擔在了勞動人民身上,並且工業的損失只是局限在小型企業,輕工業以及一些日常生活領域。而容克地主和壟斷資本家在戰爭中卻大發橫財,克虜佰公司1913——1914年獲利7500萬馬克,1916——1917年增加至175000萬馬克。可以說一戰不僅僅沒有使德國的壟斷遭到損失,反而使壟斷進一步增強。這就使得德國在一戰後的經濟結構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德國經濟中的強勢群體在戰爭結束後變得更強;而那些弱勢的經濟體在戰爭中已經被淘汰,應該說戰爭中摧毀的是德國經濟結構中的弱勢經濟,而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並沒有收到多大的影響,反而加速其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這種集中是適應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的,一旦發展經濟的條件到來,其經濟必然會有新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壟斷組織成為各國經濟的主要組織形式。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一些新興的大型產業(化學,機電,鋼鐵石油)只有通過壟斷組織生產,才更易於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效的科學管理方法。所以德國這些新興的工業能夠在一戰後的幾年內迅速發展起來,由於其國內的容克地主和壟斷組織在一戰中保留了實力,也就具備了在戰後中迅速發展的能力。1925年建立的法本化學公司和1926年建立的聯合鋼鐵公司,是兩個最突出的例子。法本化學公司幾乎完全控制了德國的合成炸葯以及人造纖維和顏料的生產,聯合鋼鐵公司則壟斷了德國石煤和生鐵的50%和鋼生產的40%.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德國在一戰後經濟中的鋼鐵、化學、機電能夠對英法形成絕對的優勢。
三.德國在戰後獲得美英的資金和技術的援助。凡爾賽會議上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而德國採取了「履行它,就是要證明它無法履行「的策略,消極對待戰爭賠款,並且利用英法與美國, 英國與法國的矛盾,以賠償戰爭賠款和經濟危機為借口,使得協約國在1924年8月的倫敦會議上通過了援助德國的」道威斯計劃」大量美國英國資本注入德國(其中70%是美國資本)。根據計劃給德國的貸款就達326億多馬克,而這期間德國支付的戰爭賠款只有114億馬克。由上可知,凡爾賽合約中對德國的賠款要求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是壓在德國脆弱經濟上的沉重的包袱,而德國正是利用了這個「包袱「,通過」借雞下蛋「的手段,吸納了戰後經濟恢復發展所必須的資金和技術。大量的資金的到來,實際上是協約國內部資金的流動,這些資金不僅替德國償還戰爭賠款,而且為經濟的恢復提供資金,大量的資金和投資無疑為德國經濟的恢復注入了"強心劑",我並不否認這些資金和技術對德國經濟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作用是要有前提的。如果上述兩個因素不存在,即使有大量的資金也是不會促進德國經濟迅速崛起的。我們不妨這樣假設,當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傳統上認為的德國戰後的經濟狀況),需要輸血(缺乏資金和技術),而如果他自己的身體機能缺乏造血的功能(德國的工業基礎完全破壞)那麼再多的輸血也無濟於事,相反而且還是有害的。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認為可以對德國經濟在一戰後迅速崛起的原因這樣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疑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但與其他協約國家(美國除外)相比(尤其是法國)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受戰爭影響更小,而且讓德國的容克地主和壟斷公司在戰爭中實力加強,再加上在執行凡爾賽條約中的德國賠款問題的「仁慈「,以及美英」大方「的對德資金援助,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德國經濟在一戰後的十年內迅速恢復和發展
㈩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賠了協約國多少錢
波及全球的人類第一次大規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失敗而宣布告終,其中,奧匈帝國的結局最為慘烈,整個國家四分五裂,不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老牌列強德國依然保持完整,同時,戰鬥力強大的德國也是給予同盟國造成傷亡最大的國家。
也因此,戰爭勝利後,向德國索取賠償就成為英、美、法等戰勝國彌補戰爭損失、獲得戰爭利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然而,針對一戰後德國究竟賠多少的問題,各持立場的英、法、美等國家卻進行了長期激烈而復雜的較量。也正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國際關系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更加緊張。
無論是國際慣例還是根據一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德國都是需要賠償戰勝國的。但是,對於究竟賠多少卻並沒有明確的要求,《凡爾賽條約》也只是說明了要求德國在1921年5月1日前向協約國支付200億金馬克的要求。
但是,這個數字遠無法達到法國、英國和美國在戰爭中花費的巨額資金。例如,作為陸路抵抗德國的主力之一,法國在戰爭期間債台高築,僅向美國,法國就借了160億法郎,同時,還借了英國130億法郎。
因此,即便是為了平息債務,法國也主張德國支付巨額賠款,當時,法國的要求的數字為6000到8000億金馬克。當然,提出如此巨額的數據,除了彌補債務危機之外,法國也希望趁機徹底削弱德國,從而達到獨霸歐洲大陸的目的。
然而,作為相愛相殺了數百年的老對手,英國人對於法國的這一想法心知肚明,雖然英國也要求德國支付廣義的賠款,也就是德國賠償英法在戰爭期間所支付的一切費用,但是,英國卻一直希望歐洲大陸保持均勢,從而方便英國左右逢源。
因此,英國要求德國賠償的數字為400億金馬克。至於遠在北美洲、本土未受到絲毫戰火波及,同時也賺錢最多的美國,由於孤立主義嚴重,再加上希望獲得長遠利益,因此,美國提出了一個最小的賠款數字,250億美元。
因此,德國對一戰的賠款在希特勒上台之後就已經宣布終止。那麼,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國究竟賠償了一戰賠款多少錢呢?由於一戰後情況極為復雜,再加上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四國的博弈,對於德國實際支付的賠償數字並無確切的數字。
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德國總共賠了230億金克郎,另一種說法則為:德國賠付英國、法國、美國的戰勝國的金額為251到260億金克朗。當然,無論是哪個數字,德國賠償的這個數字遠遠沒有達到一戰時期英法美三國用於戰爭的花費。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再次戰敗的德國又重新面臨賠償的問題,一戰未完成的賠款再次被提起,最終,聯邦德國,也就是西德,從1980年起開始繼續賠償一戰債務,並在兩德統一之前總計賠付了約為140億西德馬克的數字,基本完成了德國的一戰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