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紀英國的白星輪船公司和卡納德公司的競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啊他們又建造了哪幾艘船被稱為「大西
那時,白星和卡納德是英國航運界兩大巨頭,因為在此之前白星海洋號和四大(四大既凱爾特號,塞德里克號,波羅的海號和亞德里亞海號)的成功,卡納德為了搶生意,於是推出更快更豪華的郵輪,既茅利塔尼亞級郵輪。
1907年,茅利塔尼亞號和盧西塔尼亞號建成,之後開始運營,因為裝備了當時英國最先進的蒸汽技術,以27節的航速拿下了藍飄帶獎,此後保持了近20年。白星為了保住生意和搶對方生意,於是建造了更大更豪華的郵輪,既奧林匹克級郵輪。卡納德公司為了對標奧林匹克級郵輪於是建造阿奎塔尼亞號。
1911年,奧林匹克號建成,之後開始運營,因為吸船事件(奧林匹克號和英國皇家巡洋艦霍克號吸船相撞在南安普頓港外,保險公司不予理賠)於是放緩了對泰坦尼克號的建造。
1912年,泰坦尼克號建成,首航撞冰山沉沒,造成1523人葬身海底,促進了國際海洋法案修改和完善,此後救生艇數量明顯增多。
1914年,阿奎塔尼亞號建成,不列顛尼克號下水,同年一戰爆發,郵輪歷史上黃金時期被按下暫停鍵,毛麗塔尼亞號,奧林匹克號,阿奎塔尼亞號改為運兵船,為英國政府運兵,盧西塔尼亞號還是用於大西洋航行,不列顛尼克號因為沒建成大多客房空的,於是被英國政府改為醫療船。
1915年,盧西塔尼亞號被德國潛艇擊沉,導致100名美國人死亡,雖沒導致美國參戰,但紐約等大城市德國商鋪遭到美國人零元購,同年不列顛尼克號正式,建成服役。
1916年,不列顛尼克號在愛琴海,因不明原因爆炸沉沒。
一戰結束後,白星航運經營不善被卡納德公司收購合並。
1935年,茅利塔尼亞號和奧林匹克號退役拆解。
1950年,阿奎塔尼亞號退役拆解。
建造了幾艘?(盧西塔尼亞號,茅利塔尼亞號,奧林匹克號,泰坦尼克號,阿奎塔尼亞號和不列顛尼克號)按建成時間排列
大西洋快犬是盧西塔尼亞號
2. 世界船舶業大王
世界船王——包玉剛
財富檔案
包玉剛是世人公推的華人世界船王,1978年,包玉剛的海上王國達到了頂峰,穩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財團之一,創立了「環球航運集團」。第一個進入英
資匯豐銀行的華人董事,1976年,他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和日本天皇,都曾授予他勛章或獎章,著名的金融家和國際活動家。
企業類型
航運業。
成長記錄
諸多的華人企業家中,從事海運的可謂少之又少,畢竟中國不是海的國度,在陸地上生長出來的人,喜歡土地那種厚實、安穩的感覺,提到大海,第一個感覺就是波詭雲譎,難以捉摸,本來商海就更變化莫測了,更何況是海上商戰,其中的變數誰也無法預料,有「人和」已經難能可貴,更何況還得看老天的臉色,可是竟真的有這樣的冒險家、這樣的成功者,而他就是舉世聞名的華人船王——包玉剛!
從陸地到海洋
1918年,包玉剛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包兆龍是一個商人,常年在漢口經商。盡管他事務繁忙,但卻對子女非常嚴格。由於家庭還算富裕,他決定讓子女接受當地最好的教育。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是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有著悠久的商業傳統,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商幫——寧波幫。包玉剛家所在的村落,離海不遠,但自從跟其父到鎮海後,他念念不忘那無邊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上學時最喜歡的就是去看海,去看船,在這里,他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時光。
13歲那年,父親送他到上海求學。到上海不久他就一頭扎進吳淞船舶學校學起了船舶。抗戰爆發後,他輾轉到了重慶。在這里,他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繼續進大學深造,而是自做主張跑到一家銀行當了一名小職員。
1938年,包玉剛來到上海,在中央信託局保險部工作,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在銀行里積累的經驗,在7年短短的時間里,他就從普通職員升到了衡陽銀行經理、重慶分行經理,直到最後的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前面的路途可謂一帆風順。但在這時,他卻辭職了,因為在這個方面沒有興趣,親友對此都迷惑不解。
1949年初,包玉剛與父親一起攜著數十萬元的積蓄,到香港另闖天下。開始的時候做些小生意,積累了點錢,但接下來干什麼呢?包玉剛想起了童年對海的嚮往,於是提出了海運的主意。母親勸他,「行船跑馬三分險」,搞海運等於把全部資產都當成賭注,稍有不慎,就會破產,父親認為,香港的航運業已經十分發達,競爭相當激烈,而包玉剛對航運完全是門外漢,憑什麼經營航運?但包玉剛主意已定,矢志在海洋運輸業謀求發展。他一面繼續做好父親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說服工作,一面四齣了解有關船舶和航運的情況,認真研讀有關航運和船舶方面的書籍。
包玉剛終於可以一圓自己的海上之夢了!雖然這個路程十分艱難,而當時他已經37歲了。
開始的時候,資金不夠,在朋友的協助下,籌集了70多萬美元,包玉剛專程到英國買回了一艘以燒煤為動力的舊貨船,這艘船已經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噸。雖然這艘船很破,但包玉剛卻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請人將它整修油漆一新,並取名叫「金安」,這艘船就是事業的開始。1955年,包玉剛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並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採取長期出租的方式。
這是一個冒險的決策,因為當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採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隻的人結算一次。這樣不但收費標准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雲,都是這樣做的。可是包玉剛與他們都不一樣,他出人意料地採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把自己的船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給別人,租用者按月交納租金,但租金標准卻要低得多。許多人都在嗤笑這個不自量力,不懂規矩的小孩子,但包玉剛自有他的打算,他曾對人說:「我的座右銘是,寧可少賺錢,也不去冒險。」他謀求的是長期則穩定的收入,這是放眼未來的一種經營方法。而短期出租就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事實上,就是這種穩扎穩打的方式讓包玉剛區別於其他的船主,最後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寶座。
世界船王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包玉剛在經營方式上選擇長期出租的同時,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在銀行幹事的經驗讓他明白資金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要使自己的航運事業迅速發展,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須得到銀行的支持。於是,包玉剛到處奔走,積極尋找門徑。他找到了早年搞進出口貿易時結交的朋友——香港匯豐銀行的高級職員桑達士。眾所周知,香港英資匯豐銀行是香港金融界的巨頭,是100年來香港資金最雄厚的銀行。
憑著自己流利的英語和嫻熟的業務,1956年,包玉剛以一艘船向匯豐銀行承作抵押借款,得到桑達士的同意,取得了一小筆貸款。稍後,包玉剛得到一個用100萬美元買一艘7200噸船的機會,而且也找到了租主了,可是沒有錢,買不下船,怎麼辦?於是包玉剛向桑達士貸款100萬美元,100萬美元!在當時絕對不是小數目,桑達士認為包玉剛簡直是開玩笑,一無資金,二無保證金,萬一賠了怎麼辦,但是包玉剛利用租船人迫切心情,竟然真的弄來了一張75萬美元的「信用狀」,桑達士對這個年輕人的毅力算是徹底折服了,他同意貸款給包玉剛。這次「空對空」的勝利,是包玉剛與匯豐銀行建立借貸關系的開始。在後來的無數次借貸合作中,他以誠信為本,取得了銀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業的發展有了一個雄厚的資金來源。後來,包玉剛作為「亞洲第一人」榮任匯豐銀行董事。
1956年,埃以戰爭爆發,由於蘇伊士運河關閉,貨物積壓嚴重,海運業務十分興旺,別人勸包玉剛趁此機會大賺一筆。但獨具慧眼的包玉剛仍然按照舊的租金為東南亞的老僱主運貨,以避免與實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競爭。果然,十幾年後,埃以休戰,西方大批商船無事可干,還要耗費驚人的費用去維修、管理。而包玉剛的船仍然穩扎穩打地立足於東南亞,業務蒸蒸日上。
60年代初期,包玉剛想把他的租船業務擴展到英美石油公司,雖然這些大公司把價格壓得很低,但因為時間長,看起來好像很吃虧,其實中間有著很大利潤,就這樣,包玉剛穩中求勝,在海運這個充滿風險的行業中脫穎而出。
有了雄厚的資金來源,有了良好的經營方式,環球公司的船隊迅速壯大,1974年,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在美國曾拜訪了包玉剛,風趣地對他說:「搞船隊雖然我比你早,但與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1980年,環球達到巔峰,船數達到200多艘,總噸位達2000萬噸。國外報紙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紹包玉剛,用的標題是《比奧納西斯和尼亞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剛的船隊總噸位達到2100萬噸,比美國和蘇聯的國家所屬船隊的總噸位還要大,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
棄舟登陸
在海洋上,包玉剛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但他並不滿足,70年代,他決定逐步把重心轉移到陸地上來。將賺得的部分財產投資於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業,兼營酒店和交通運輸。為了在陸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樣輝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誠一起,和英國資本集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這就是著名的「九龍倉」之戰。
在當時,「九龍倉」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資企業集團之一。在李嘉誠的幫助下,包玉剛暗中購入了大量「九龍倉」股票。1980年4月,包玉剛屬下的隆豐國際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約30%的「九龍倉」股票。而怡和財團屬下的另一個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約20%的「九龍倉」股票,形勢對怡和財團明顯不利。為了保住「九龍倉」,置地公司氣勢洶洶地調動了大批資金,以100元一股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想把包玉剛從「九龍倉」中擠出去。包玉剛面對強敵,沉著應戰,奇跡般地在三天之內調集了21億元現款,只花了兩個小時,便使「九龍倉」股份增加到49%,徹底控制了這個企業。一向看不起華人資本的置地公司,不僅沒有爭得「九龍倉」,還傷了自己的元氣。
這次戰役轟動了整個香江,大長了華人志氣,打擊了英資財團的囂張氣焰,包玉剛在談笑之間,調集了20個億的事情,也成為一個傳奇。
1985年,包玉剛又以5億新加坡幣奪得英資集團會德豐股權,成為繼李嘉誠入主和記黃埔之後,奪得英資四大洋行的第二個香港人。1986年,包玉剛又一舉收購香港另一個發鈔銀行渣打銀行14.5%的股份,成為該行最大的個人股東。船王「棄舟登陸」創造了又一個奇跡!
至此,包玉剛的海上王朝和陸地王國都達到了頂峰。他的財富也多得令人咋舌,有人說他曾經考慮買下一個國家。他自己也開玩笑說:「我不願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財產,因為害怕由於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臟停止跳動。」
但是有多大的成功,就會付出多大的辛苦,同一切成功的人一樣,包玉剛之所以能夠稱王於海上,是因為他刻苦鑽研、勤奮不已,有極強的事業心和責任心。海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千頭萬緒的航運經營知識。包玉剛又是半路出家,怎麼就變成了專家,包玉剛的回答很簡單:「看看書嘛!」僅僅幾個字,看似輕描淡寫,寓意卻是十分深刻的。包玉剛好學不倦是出了名的,就是靠這種精神,永不疲倦,永不停滯,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香港現在擁有船舶450多萬噸,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航運中心之一,而這些發展是與包玉剛對航運事業的貢獻分不開的。由於他在國際船運中的地位,他受到各國首腦和大企業家的關注和贊賞。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封他為爵士,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巴西總統、日本天皇都曾授予他高級勛章。這是世界上任何大企業家都未曾獲得過的殊榮。英國前首相希思曾特地邀請他到別墅赴宴,詳細詢問他的經營方法。1981年,美國總統里根舉行就職典禮時,特邀包玉剛作為貴賓參加。他的電話可直通白宮,隨時可與美國總統對話。
盡管這樣,他卻是一個朴實無華的人,一個勤儉節約的人,他從來不允許自己和親屬的生活過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許家屬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兒們一次只能買一雙鞋,他從不讓孩子參加香港「富翁環球游覽團」……他一直遵循著父親的教誨:「腳踏實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體力行地做事。」
1991年9月23日,包玉剛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73歲。引起了世界巨大轟動,他的死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成功秘訣
寧可少賺錢,也不去冒險。
「穩定就是一切」的信條。
3. 木船時代英國有多少軍艦
以當時的頂峰——特拉法加海戰時期為例:
英國皇家海軍一共有175艘主力艦,當時的主力艦是1、2、3級軍艦
。
—級軍艦
這級軍艦擔任艦隊的旗艦,三層炮甲板,火炮106、122門,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噸。代表艦船為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的旗艦勝利號。因為這級軍艦每艘造價高達10萬英鎊,所以當時英國海軍現役中一共不到12艘。
二級軍艦
這級軍艦比一級軍艦略小。三層炮甲板,火炮98門,定員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噸以上。它們的一個缺點——戰列艦共同的缺點——在暴風雨天氣,軍艦的下層炮甲板的炮門不能打開。共有46艘
。
三級軍艦
這級軍艦分為幾種型號,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64、74、80門,定員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噸。這是英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主力艦只。特拉法爾加海戰時,有117艘三級軍艦。
三級以下的軍艦不能稱為戰列艦了,從巡洋艦、護衛艦到小艇,數量更多,估計得有幾千艘。
4. 鴉片戰爭的英國戰艦有多少
一.參與作戰的艦只
根據記錄,最初參戰的英國皇家艦隊共包括軍艦16艘,運輸艦28艘,武裝汽船4艘,載炮540門,艦隊的總人數包括海軍陸戰隊在內約12000人左右。在戰爭過程中還有若干船隻加入,以替換在戰爭中因受損的船隻。附錄一是該艦隊的船隻名單。
1)戰列艦(shipoftheline)
也叫74炮戰列艦(74-gunshipoftheline),這個叫法的來源是按照拿破倫戰爭時期皇家海軍的戰艦分級標准,只有74門炮以上的戰艦有資格進入海軍戰列作為主力艦使用,因此74門炮便成為了軍艦分級的基準之一。也成為了這種戰艦的稱呼。實際上這一級的戰艦通常都會裝備80門以上的大炮。但按照資料參加鴉片戰爭的三艘戰列艦炮位數都是74炮。
這種戰艦的通常是排水量在1700噸到3000餘噸之間的三桅大帆船,載員300-500人之間。裝有三層到四層武裝甲板(下層甲板Lowerdeck,中層甲板Middledeck,上層甲板Upperdeck,以及最高層露天的前甲板Forecastle和後甲板Quarterdeck)載炮數一般74門到120門之間,在前甲板或後甲板上裝有稱為gunbank的主炮炮台。在鴉片戰爭中英軍這三艘戰列艦排水量為1746噸,長17'英尺,寬47英尺6英寸,高21英尺,屬於戰列艦中噸位最小的一個等級。
2)巡航艦(frigate,或者翻譯為三桅快速戰艦或護衛艦更貼切)
排水量為1000噸左右的三桅快速戰艦,載炮一般在25-50門之間,與戰列艦最大的不同是武裝甲板通常只有一層,所有的大炮都安放在同一層開放式甲板上,因此艦身低矮,比較不容易被擊中。一些較大型的巡洋艦也在前甲板與後甲板上築有主炮炮台。
3)輕巡艦(escort)及二桅縱帆船(brig)
體形較小的輔助型軍艦,一般為兩桅(一根主桅一根前桅)三角帆船,特點是行駛靈活,逆風性能好,主要擔任偵察與護航等任務。
4)武裝汽船(armedsteamer)
當時的武裝汽船都是以燃煤蒸汽機為動力的明輪汽船,雖然愛爾蘭人富爾頓的輪船實驗早在1807年就獲得了成功,而英國皇家海軍在1820年開始便有了第一艘汽船,但大型戰艦的設計師們對這種新式的動力一直不太感冒,直到1845年之前所有較大型的戰艦都仍然保持用風帆作為唯一的動力。他們這么做的確有其不得已的原因:第一,當時的燃煤蒸汽機體積龐大,需要佔用大量的空間存放燃料,使本來就很擁擠的船艙更加捉襟見肘;第二,當時的明輪引擎輸出的馬力較小,對大型軍艦來說實在不爽;第三,明輪船的木製明輪遮住了部分的船舷,使原來連續的舷炮從中間被隔斷,減少了炮數不說,還會出現射擊死角。因此直到1945年螺旋槳引擎投入使用之前,只有一些比較小型的二桅或一桅軍艦採用了蒸汽動力。
在鴉片戰爭中使用明輪汽船,是武裝汽船第一次在實戰中投入使用,在這場戰爭中,汽船的優點被發揮的淋漓盡致:當時清軍如虎門和舟山等海岸炮台都設在河口位置,老式的帆船逆流而上十分不便,因此便利用汽船作為拖船,或將主力艦拖到合適的位置進行攻擊,或在登陸行動中將首位相連的20餘艘舢板拖到灘頭附近以便實施登陸。
5)運兵船(troopcarrier)
當時海軍沒有專用的運兵船,所以都是徵用遠洋移民商船來充當運兵船。載人的移民帆船與載貨的三桅縱帆船小有不同:船身較寬,以便減少在行駛中的左右顛簸程度,船艙內被分隔成一個個狹窄的客艙,船弦舷窗較多。
6)運輸船:(transport)
這些運輸船多由東印度公司提供,就是當時運貨的商用多桅快速縱帆船,英文叫clipper,和剪刀是同一個單詞。這種船的特點是帆數多,航速高,適合貨運,雖然沒有武裝甲板,但也有一定的武裝。
二.小型船隻
在鴉片戰爭中英國皇家艦隊使用過兩種小型的船隻,一種是兩桅舢板(英文叫junk,擁有一根主桅一根船首桅,使用三角帆),一種是被稱為bombvessel的炮擊船。
1.舢板(junk)
在遠洋船隻後面拖帶或固定在舷甲板上的舢板兼有運輸,運兵,探索,救生等多種用途,因為船體小,大口徑火炮的後坐力能夠輕易地將這些小船掀個底朝天,因此三磅以上的火炮不能在舢板上使用,但是皇家海軍裝備的24/32磅Congreve型火箭(Congreverockets)沒有後坐力的問題,所以舢板上常常安裝有火箭發射架作對地/對艦攻擊之用。
2.炮擊船(Bombvessel)
這是一種專為為對地攻擊而設計的經過特別加固的小型船隻,又叫做MortarBoats。優點是吃水淺,可以駛到淺水區實施炮擊。這種船外型猶如半片榛子的硬殼,船舷做的比平常的舢板高很多,這樣即使受到猛烈的搖晃也不容易翻側入水。在緊帖船底的水下部分沿著船的龍骨裝有一塊與船身等長的木製下風板(leeboard),藉此來抵消船身因火炮的後坐力造成的船身左右搖晃,在艇的中間部分有一到兩個加固的炮座,用以安放10寸或15寸口徑臼炮。也有將32磅榴彈炮安放在船上使用的,但射角必須大於45度,否則會將自己的船舷轟個大洞:D。基於同樣的理由平射型的火炮不會在炮擊船上使用。這種炮擊艇參與過虎門和舟山炮台的攻堅戰。
附:
鴉片戰爭中英國遠征軍艦隊船隻一覽表
戰列艦(shipoftheline)
「麥爾威厘」號,七十四炮,懸掛喬治DangerCode;義律少將將旗,船長鄧達斯。
「威里士厘」號,七十四炮,懸掛伯麥海軍司令的大三角旗,船長托馬斯DangerCode;梅特蘭。
「伯蘭漢」號,七十四炮,船長弗萊明DangerCode;辛好士。
巡航艦(frigate,或者可以翻譯為三桅快速戰艦或護衛艦)
「都魯壹」號,四十四炮,船長史密斯。
「布朗底」號,四十四炮,船長鮑俎。
「康威」號,二十八炮,船長比休恩。
「窩拉疑」號,二十八炮,船長埃利奧特。
「鱷魚」號,二十八炮,船長庫柏。
輕巡艦(escort)及二桅縱帆船(brig)
「拉尼」號,二十炮,船長布萊克。
「海阿新」號,二十炮,船長華倫。
「摩底士底」號,二十炮,船長艾爾斯。
「卑拉底士」號,二十炮,船長安森。
「寧羅德」號,二十炮,船長巴洛。
「巡洋」號,十八炮,船長吉福德。
「哥倫拜恩」號,十八炮,船長克拉克。
「阿勒琴」號,十炮,船長莫森。
運兵船(troopcarrier)
「響尾蛇」號,,船長布羅迪。
東印度公司武裝蒸汽船:(armedsteamer)
「皇後」號,船長沃登。
「馬達加斯加」號,船長迪西。
「阿打蘭打」號,船長羅傑斯。
「進取」號,船長韋斯特。
運輸船:(transport)
「阿拉利維」號。
「布朗德爾」號。
「伯麥」號。
「克利費童」號。
「達維德DangerCode;馬爾科姆」號。
「挑釁」號。
「鷹」號。
「愛德蒙斯頓」號。
「伊利薩伯DangerCode;恩斯利」號。
「依薩伯拉DangerCode;羅伯特生」號。
「約翰DangerCode;亞當斯」號。
「馬立安」號。
「麥都薩」號。
「美人魚」號。
「穆罕默德DangerCode;沙」號。
「拿撒勒DangerCode;沙」號。
「拉哈曼尼」號。
「魯斯托姆治DangerCode;科瓦斯治」號。
「愛爾納德」號。
「佛泰DangerCode;薩拉姆」號。
「立臣」號。
「風鳶」號。
「印度橡樹」號。
「斯托卡特」號。
「蘇利曼」號。
「維多利亞」號。
「威廉DangerCode;威爾遜」號。
5.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坐了多久的船運
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包括第18皇家愛爾蘭聯隊、第26蘇格蘭來福槍聯隊、第49孟加拉聯隊、孟加拉工兵團和馬德拉斯工兵團等)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該艦隊有戰艦16艘(其中3艘為裝備有74門大炮的大型軍艦),蒸汽軍艦4艘,運輸艦船28艘。戰爭爆發後,英國從本土又不斷增援。除去被替換回國的艦船外,到1842年8月戰爭結束時,侵華英軍戰艦達25艘,蒸汽艦船15艘,醫院船、測量船、運輸船共60餘艘。
6. 1840年雅片戰爭時,英軍來了多少人多少船他們是從哪來的
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東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若再聽由鴉片泛濫下去,則數十年之後中原再無可御敵之兵,也沒有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4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應。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應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優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第二次鴉片戰爭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要求在《南京條約》的基礎上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以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殺事件作為侵華借口。英國則急不可奈地製造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已經過期。1856年10月,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盡管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意交還在亞羅號上被捕的中國水手,英方卻不予理睬。10月下旬,英軍突然發動進攻,佔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沖進廣州城內。由於力量不夠,1857年1月英軍從省河撤退,等待援軍。
1857年9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統率海陸軍來到香港。10月,法國全權代表葛羅也率兵到達。12月中旬,英法聯軍5000餘人發動了對廣州的進攻,29日佔領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廣州將軍等人投降敵人,在英法監視下組織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溯白河(即海河)而上,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在英法的威嚇下,桂良於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駐北京;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僱用外人;外國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在此以前,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已先簽訂。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清軍退守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線。9月9日,聯軍向通州推進,21日在通州八里橋打敗清軍。次日,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北京條約》規定: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
7.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英國建造的外國軍艦怎麼了呢
在大多數情況下,英國政府激活了各國在訂購艦船時簽訂的購買合同中的條款,允許皇家海軍在戰爭期間臨時徵用艦船。
阿爾米蘭特·拉托雷號戰列艦在泰恩河畔的埃爾斯維克正在建造中,於1911年由智利下令建造。英國從智利購買了這艘船,並將其重新命名為HMS Canada。她在大艦隊服役,參加了日德蘭戰役。1920年,隨著戰爭的結束,英國把這艘戰艦賣回給了智利。她曾是智利海軍的旗艦(已經恢復了她原來的名字),直到1933年被列入預備役,最終於1958年退役。
英國將這兩艘戰艦分別重新命名為「艾琳號」和「阿金庫爾號」。兩者都曾在日德蘭半島作戰,並在1922年戰後被廢除。
1914年初,希臘訂購了巡洋艦安提那瓦霍斯·康圖里奧蒂斯號和蘭布羅斯·卡森尼斯號。當它們在1915年幾乎完成時,英國買下了它們,分別將它們重新命名為伯肯黑德和切斯特。兩人都曾在日德蘭半島擔任童子軍;切斯特遭受了嚴重的傷害。1920年,人們曾討論過把它們賣回希臘的可能性,但最終它們都被廢棄了。
8. 請問一條英國帆船名字
五月花號古帆船
9. 1936年以前國民政府從英國購買了什麼軍艦
國民政府在1927年成立至1936年從未在英國購買過軍艦,只在1930年前後在日本購買了寧海級巡洋艦,
因為資金的緣故國民政府海軍極少在國外購買軍艦
10. 英國白星航運公司造了幾艘船
白星航運公司歷史上運營過的船舶有120多艘,目前網上還能查到的是下列船舶:
Adriatic (1st) 1856 Adriatic (2nd) 1906 Afric 1899 Albatross 1854 Albertic 1904 Annie Wilson 1863 Arabian 1857 Arabic 1881
Artic Celtic 1872 Asiatic 1881 Athenic 1902 Atlantic 1870
Baltic (1st) 1871 Baltic (2nd) 1904 Bardic 1919 Belgic 1885
Belgic (2nd) 1873 Blue Jacket 1889 Bovic 1892 Britannic (1st) 1874
Britannic (2nd) 1914 Britannic (3rd) 1930 Broughton 1867 Calgaric 1917
Canopic 1898 Cedric 1903 Celtic 1901 Ceramic 1912
Ceric / Belgic (4th) 1917 Cevic 1894 Colonist 1852 Coptic 1881
Corinthic 1902 Cretic 1902 Cufic (1st) 1888 Cufic (2nd) 1895 Cymric 1898 Delphic 1897 Delphic (2nd) 1918 Donna Maria 1862
Doric (1st) 1883 Doric (2nd) 1922 Emma 1856 Gaelic 1873
Gallic (1st) 1894 Gallic (2nd) 1918 Georgic (1st) 1895 Georgic (2nd) 1931
Germanic 1874 Glendevon 1862 Golden Era 1856 Gothic 1893
Haverford 1899 Homeric 1914 Ionic (1st) 1884 Ionic (2nd) 1903
Iowa 1849 Justica 1914 Laurentic (1st) 1908 Laurentic (2nd) 1927
Magnetic 1891 Megantic 1908 Majestic (1st) 1889 Majestic (2nd) 1914
Mermaid 1853 Mersey 1894 Morning Light 1862 Mystery 1853
Naronic 1892 Nomadic 1911 Oceanic (1st) 1871 Oceanic (2nd) 1899
Oceanic III (not built) Olympic 1911 Pacific 1871 Persic 1899
Pittsburgh 1913 Queen of the North 1862 Red Jacket 1854 Regina 1917
Republic (1st) 1871 Republic (2nd) 1903 Romanic 1903 Royal Standard 1863
Runic (1st) 1889 Runic (1st) 1902 Shalimar 1857 Shepardess 1856
Sirocco 1862 Star of the East 1862 Suevic 1900 Tauric 1891
Telegraph 1862 Teutonic 1889 Titanic 1910 Traffic 1911
Tropic 1871 Tropic 1896 Vedic 1918 Windsor Castle 1840
Zealandic 1911
英國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已經在1935年倒閉,賣給了它的競爭對手卡納德公司。在此之前,白星航運公司也曾經幾次易手,但是公司的名稱一直沒變,只是換了老闆。白星航運公司曾經建造了許多著名的巨輪:泰坦尼克號:1912年4月15日,處女航中,因撞上冰山而沉沒;奧林匹克號:1935年10月11日被拆毀。不列顛尼克號:1916年11月21日,在它的第五十次航行中被撞出一個大洞,在55分鍾內進水沉沒。(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