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12年美英開戰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對戰爭的預估明顯不足,本來應該一鼓而下的加拿大不但沒有打下來還沒英國和加拿大民兵殺入國內,甚至白宮都被焚毀了。長達三年的戰爭沒有什麼成果,最後還是維持原有疆界。
戰爭的劇本沒有按照美國人預計的進行,既沒有那麼順利也沒有迅速完成。而是生生的打成了拉鋸戰。但是戰爭的結果也讓美國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並有針對性的進行了改進。由於美國是新立國不久,英國是頭號強大帝國,無論如何戰爭的平局讓世界強國開始正視這個新生的國家。客觀上提高了美國的知名度。
也就僅此而已,美國自此再也沒有打過入侵加拿大的主意。
2. 丘吉爾帶領英國打贏了二戰,為什麼最後會被趕下台呢
丘吉爾帶領英國打贏了二戰,為什麼最後會被趕下台呢?丘吉爾是保守派這邊的人,他的野心很大。在戰後的競選台詞中,丘吉爾主張維護英國日不落帝國地位,建立強大的殖民地,並要將英國發展成為世界強國。但經歷過二戰的英國本身就被德國炸的破爛不堪,因為戰爭流民失所,民不聊生。戰爭後很多人都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處境,丘吉爾的展圖再好,根據當時英國的狀況百姓也難以支持他。更何況保守黨的對手工黨的競選口號是要讓民眾幸福,建立生到死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民眾不想再經歷戰爭,就把票都投給了工黨,這就是為什麼丘吉爾帶領英國打贏了二戰以後,卻無法擔任英國總統的原因。
3. 華盛頓曾迫切的想要成為英國軍官,後來為何要反抗英國
因為英國沒有給他權利。
政府很生氣,決定教訓這批人。當時,有13個英國殖民地被確定與祖國交戰。然後,華盛頓帶領所有人在1776年7月4日通過了獨立宣言。7月4日是美國的國慶日。英國通常不會冒犯他人,當英國發生某些事情時,每個人都會感到高興。歐洲國家來支持華盛頓。最後,每個人都組織了一個小組,迫使英國人幫助但要注意美國的獨立性。後來,為了祝賀美國獨立,法國還送來了大禮物。紐約的自由女神像是法國在美國獨立100周年之際寄出的,象徵著自由和反抗暴政。因此,結交像法國這樣的朋友。這就是美國的誕生方式,第一任總統當然是華盛頓。
4. 英國參加一戰原因
我的標准回答:
眾所周知,一戰導火索是塞爾維亞人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大公夫婦,於是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但是,塞爾維亞與俄國、法國、英國、等國是盟友(協約國),當時俄國最先投入戰爭,西方那時候還有濃重的騎士精神,在這種精神的誘導下,法國不情願地參戰了。英國也是同樣,再加上當時德國的軍力十分強大,協約國必須團結起來再能共同生存,恰好當時德國想借道比利時進攻法國,於是英國以保持比利時中立國地位的名義向德國施壓,在德國斷然拒絕後,英國正式向德國宣戰,同時登陸歐洲大陸,在西線與法國形成英法聯軍。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英國女王與德國國王威廉二世是親戚,威廉二世桀驁不馴,處處向英國挑釁,甚至大力發展海軍挑戰英國引以為豪的海上霸主地位,因此,英國參戰對英國來說不失為一個遏制德國發展的好機會。
樓上所有關於保衛英國殖民地的回答都是錯誤的,戰爭初期德國並沒有對英殖民地產生任何威脅。關於金錢,也遠遠不會導致經濟勢頭不錯的英國直接參戰。
5. 日、英為何發起戰爭
早在1921年日英同盟將要壽終正寢時,英國決定在新加坡建立一個海軍基地,並把這個海軍基地作為英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進行軍事部署的總根據地。新加坡原為馬來亞的一部分,位於馬來半島的最南端,地處馬六甲海峽的入口處,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海空交通中心。1937年,日本全面掀起對華戰爭,日英、日美關系急劇惡化,英國開始逐漸認識到由艦隊承擔遠東地區主要作戰任務的必要性。1938年末,英美兩國開始協商在太平洋地區的聯合作戰計劃,並在基本方針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艦隊派駐計劃:「一旦對日戰爭爆發,英國向新加坡派遣艦隊,美國向夏威夷集結艦隊,以實施作戰。」然而,希特勒於1939年9月1日發動閃擊波蘭的戰爭,英法於9月3日不得不向德國宣戰,英國海軍隨之被調往歐洲,就很難再抽調軍艦派往新加坡方向了。1941年8月9日,英國首相丘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加拿大紐芬蘭舉行會談,丘吉爾答應了羅斯福的請求:向東方派遣至少有一艘新式快速戰列艦在內的艦隊,以遏制日本的侵略行動。1941年10月底,倫敦的城市建築和街道上已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雪衣,到處是一派灰白色的陰郁景象。此時此刻,正在為遠東太平洋上的日本軍隊屢次侵犯英國利益而深感不安的丘吉爾的心情則更加憂郁。面對強大的德國,他已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可眼下,為了遏制日本的侵略擴張,迫使他不得不從已十分緊張的海軍兵力中像擠牙膏似的擠出一部分,開赴遠東戰場。經反復考慮,丘吉爾最後決定組成以前皇家海軍參謀部副參謀長、海軍少將托姆·菲利普斯爵士為司令的新遠東艦隊,代號為「Z」艦隊。
6. 美國獨立戰爭怎麼會和英國打仗英國是侵略者嗎
1775~1783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又稱北美獨立戰爭或美國革命。
18世紀中葉,隨著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增強,英國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七年戰爭後,英國為彌補戰爭損失,加重對殖民地人民的盤剝與壓迫,從而使殖民地抗英斗爭從經濟、政治斗爭發展到武裝斗爭。1774年9~10月,除喬治亞外的12個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決定聯合抗英。會後,各殖民地開始進行起義准備,訓練民兵並貯藏軍火。1775年4月19日,駐波士頓英軍奉命去康科德查抄殖民地民兵的軍火,往返途中在列剋星敦附近遭民兵伏擊,損失286人。列剋星敦之戰揭開戰爭序幕。5月10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6月14日決定建立大陸軍,次日任命G.華盛頓為總司令。
7. 總統約翰遜也發聲,英國持刀行凶事件有多嚴重
英國當地時間6月20日下午7點,發生一起驚動英國總統的持刀行凶事件。一名25歲的“利比亞”男子在雷丁市中心福伯里花園持刀襲擊了一群“坐著喝啤酒”的中年男子 。
這次事件至少造成三人死亡,持刀嫌犯被一名警官當場逮捕,他很有可能是利比亞一名尋求避難者,有當地媒體透露此次事件可能與恐怖襲擊有關。而事發地點也迅速被英國警方封鎖。
在一項民事調查中顯示,大約一半的英國人在一年中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都沒有看到警察巡邏。警察人數的減少,使全英國的不法分子更加肆無忌憚。
8. 英國干涉美國南北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861年4月,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一直對美國獨立耿耿於懷的英國人找到了干涉美國內政的機會。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人暗中支持南方分裂勢力,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最終不得不向美國賠償了1550萬美元的巨款。
南北戰爭爆發後,由於以種植園經濟為基礎的南方邦聯政府無法與擁有強大工業經濟的北方政府相抗衡,南方迫切希望能夠獲得外國的承認,在外國的幫助下取得戰爭的勝利。英國人則希望借戰爭削弱美國的實力。於是英國人與南方一拍即合。
1861年10月,南方派特使來到古巴的哈瓦那,與英國人秘密協商由英國派船支援南方作戰一事。會談中,英國拒絕了直接派兵參戰的要求,但同意為南方建造軍艦。此後,南方先後從英國購買了"佛羅里達"號、"亞拉巴馬"號和"謝南多亞"號裝甲艦。這些戰艦活躍在北方的海上航線上,大肆掠奪北方商船,企圖從海上切斷北方的貿易航線,成為北方政府的心腹大患。
1862年8月,"亞拉巴馬"號從英國利物浦港出發,駛向北美海域。出海後,"亞拉巴馬"號幾乎是逢船必搶。1863年1月,"亞拉巴馬"號開進墨西哥灣,擊沉了北方炮艇"哈特雷斯"號。此後,"亞拉巴馬"號在加勒比海、南大西洋、印度洋、中國南海等海域到處活動,共截獲了68艘北方船隻,造成經濟損失650多萬美元。北方商船聞風色變,紛紛逃離上述海域。
為消滅"亞拉巴馬"號,北軍派大量軍艦前往世界各主要航道進行搜索,卻始終不見"亞拉巴馬"號的蹤影。1864年6月,"亞拉巴馬"號進入法國瑟堡港整修。美駐法領事迅速將消息傳回國內。幾天後,北軍戰艦"基薩奇"號在瑟堡港外突襲"亞拉巴馬"號,由於"亞拉巴馬"號還沒來得及進行補給,船上的火葯和彈丸已經失效和生銹,結果戰斗一開始"亞拉巴馬"號就落在下風,經過一個小激戰,"亞拉巴馬"號船身多處中彈,最終葬身大海。"亞拉巴馬"號被擊沉後,英國又向南方提供了"謝南多亞"號裝甲艦,該艦繼續進行海上破襲戰,共捕獲北方船隻36艘,使北方的海上航運遭到重創。
戰後,美國政府終於能騰出手來收拾英國人。當時,許多被英制戰艦掠奪過的美國船主和貨主紛紛提出賠償要求,總額高達1500多萬美元。但英國政府拒絕承擔責任,兩國關系一度十分緊張,兩國報紙也展開了一場輿論大戰。
1869年,南北戰爭中的北軍統帥格蘭特出任美國總統後,美國政府的態度日趨強硬。美國政府以英國支持南方打內戰,使南北戰爭的時間延長一倍,導致美國經濟遭受嚴重損失為由,向英國正式提出賠償要求。格蘭特強調:"『亞拉巴馬』號的賠償要求是美國與其他國家存在的唯一嚴峻問題。"更有美國議員提出,英國不僅要賠償戰爭的直接損失,還要賠償間接損失,並要求英國割讓加拿大殖民地給美國作為補償。1872年9月,由瑞士、義大利和巴西等國組成的國際法庭做出最終裁決:英國應向美國賠償1550萬美元,以補償英制軍艦在南北戰爭中造成的損失。英國插手別國內戰的可恥行為終於得到了應有懲罰。
獨立戰爭後美國雖然獨立了,但因為實行聯邦制,所以整個國家還是比較鬆散。
漸漸地分裂為南北兩個經濟體,北方實行大工業,南方為種植園經濟。
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南方的種植園經濟不僅為他提供了原材料購買市場而且提供了廣闊的商品銷售市場。因此英國支持南方,同時不希望北方強大起來與他競爭。
另一方面北方的工業資本主義經濟卻無法獲得國內市場和原材料,因此希望能通過廢除黑奴的方法改變南方的種植園經濟。
最後雙方的矛盾無可調和的時候,爆發了南北戰爭。
英國在南北戰中中支持南方,北方獲得了與英國為敵的法國的支持。最後因為人心向背和實力的絕對優勢,北方獲勝。
9. 為什莫,美國這個國家,歷來總統一上來,就是打一仗
有時並不是說總統上台就打仗,而是因為有戰爭需要,才推舉一個總統領導,畢竟戰爭的最終目標是和平。如美國歷史上的南北戰爭,來自美國北方的共和黨人林肯雖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言者,但他認為蓄奴不人道,反對擴大蓄奴,而一向以奴隸來發展產業的南方對此感到強烈反對。然而,北方對於南方這種工人的壟斷者亦產生仇視心理,雙方開始出現矛盾。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而林肯在政綱中提及的保護關稅及《宅地法》大大削弱了南方奴隸主的利益。這使南卡羅來納州在1861年旋即宣布退出聯邦,而南方各州亦紛紛響應南卡羅來納州,脫離聯邦,並成立「美利堅聯盟」,推舉來自肯塔基州的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兩個月後,南方政府開始發動武裝起事,北方政府被逼應戰,南北戰爭開始爆發。雙方推舉總統都是使兩個聯盟有代表自己利益的領頭羊來號召大家共同對抗,也能因此振奮士氣。而當代一些的上任做法,我覺得也帶有很強的政治利益色彩,要麼為了打擊其他政黨,要麼想通過戰爭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財富,要麼是趁著"新官上任三把火"想干一些「於人民有益之事」其實戰爭最受苦的當然還是普通民眾。等等
10. 丘吉爾帶領英國贏得二戰,為何戰後立刻被趕下台
丘吉爾,英國貴族出身,一個集智慧,謀略,陰險和傲慢於一身的英國領導人。德軍閃擊波蘭,宣告了英國的綏靖政策失敗,英法被迫向德國宣戰。張伯倫因此被趕下台,在英國擔任陸軍大臣,一向主戰的丘吉爾作為英國的鷹派代表,取代鴿派出任英國首相。
丘吉爾確實是偉大的領導人,強令啟動「發電機」計劃,完成了敦刻爾克大撤退,支持戴高樂流亡政府的自由法國運動,堅持抵抗德軍的海獅計劃,摧毀義大利海軍,支援蘇聯,爭奪北非,號召英國抵抗德國進攻,為惶恐的英國人民給了一劑定心丸。
同時,丘吉爾力促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為二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丘吉爾骨子裡的傲慢,決定了他的囂張。
二戰勝利前,丘吉爾就開始游說羅斯福總統,想一起暗算蘇聯駐扎在波蘭的軍隊,羅斯福沒有買賬,英國的紫石英號軍艦強行闖入長江,炮擊解放軍渡江部隊,被擊傷擱淺後,丘吉爾叫囂要武力報復中國。二戰結束時,英國一片廢墟,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人民已經厭倦了戰爭,想要和平的生活,此時英國已經有510萬軍隊,規模非常大,但丘吉爾仍然要求擴軍,要和美蘇抗衡,要恢復日不落帝國的霸氣,這是英國人民不能接受的,英國人民為了二戰已經付出了太多,傷亡了很多人,再也不願意重新面對一場由英國挑起的戰爭,所以,在二戰結束後的大選中,英國人民很務實的把票投給了相對溫和的艾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