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有多少個臨終關懷項目

英國有多少個臨終關懷項目

發布時間:2022-11-27 08:52:38

Ⅰ 現代臨終關懷創始人1976年在英國創辦了世界第一所臨終關懷醫院,他是

正確答案:C
解析:桑德斯博士於1976年在英國創辦了第一所臨終關懷醫院

Ⅱ 向死而生活在當下

死亡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世界人口時鍾」顯示,全球每秒死亡1.8人,每天平均死亡15萬人以上。

人們一般都不願意討論死亡,主要原因:

首先,社會在排斥死亡,也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死亡否定」概念。弗洛伊德認為,人們是以遺忘的形式對死亡進行否定。

其次,流行文化過度放大了死亡的恐懼效應。所以,恐怖片還是少拍一點,少放一點。

最後,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也跟死的方式有關。我們恐懼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前的糟糕體驗。據一項針對1000多人的調查顯示,有65%的調查對象對死前依賴他人和忍受痛苦產生了高度焦慮。

怎樣科學而理性地對待死亡?

第一,開展死亡教育。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艾里克·艾瑞克森將人從出生到死亡劃分為嬰兒期、幼兒期、玩耍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八個階段。而這八個階段隨時都有可能遭遇死亡。

第二,開展臨終關懷。

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在《論死亡和瀕臨死亡》一書中總結的5個死前心理變化階段:從否認與隔絕,到憤怒,到交涉,到抑鬱,再到最終的接受。這一劇烈起伏的心理過程對多數人都是難以承受的,而專業的臨終關懷則能幫助他們和親屬一起度過這個階段,最終坦然面對死亡。

英國是現代意義上的臨終關懷發源地,於1967年最先建立比較健全的臨終關懷組織。而美國則後來居上,於1983年將「臨終關懷」列入醫療保險項目,到2011年已經建立了5300多個臨終關懷機構,覆蓋全美50個州,有近44.6%的人在臨終關懷項目中去世,接受臨終關懷的人達165萬。中國1988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家「臨終關懷研究中心」,目前大概也有200餘家臨終關懷機構。據統計,世界上需要臨終關懷的人超過1億,但因為觀念、政策、現實條件等限制,能得到服務的僅佔8%。

臨終關懷並不是讓患者消極等死,也不是安樂死,而是把臨終當成一種特殊的生活狀態,給予當事人尊嚴、舒適感、控制感和有質量的生命。

據一份對美國各地養老院7000位老人的調查顯示,這些老人在生命最後階段接受的治療其實是毫無意義的。與其說是治療,不如說是對家屬的心理安慰,畢竟社會輿論壓力比金錢壓力大多了,何況還有一線希望。

第三,調整喪親者心理。

喪親的真正痛苦通常會在死者去世後的第二周達到巔峰。一般來說,喪親者的悲痛,會經歷震驚和否認、無序、情緒不穩、罪惡感、失落和孤寂、解脫、自我恢復等七個階段。而要想真正走出喪親的陰影,每一位喪親者都需要完成四項任務:首先是接受失去親人的現實,其次是接受悲傷帶來的痛苦,然後是適應死者已經無法出現的新環境,最後是重新投入一段新的關系。

如何才能「向死而生,活在當下」

首先,從現在開始,把精力專注於自我實現,盡量減少人生的遺憾。

哲學家蒙田說過,預先思考死亡等於提前謀劃自由。書中提到一項調查,認為當死之將至時,老人對於死亡的恐懼程度和自我滿足有關。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已經實現了人生目標,生活質量也比較高的時候,對於即將到來的死亡會更容易接受。

其次,努力提升心智成熟度,做一個不會害怕變老的人。美國全國民意研究中心曾經發布過一項調查結果,70歲以上老人中有高達66%的人對自己變老感到樂觀。中國應該是60歲就覺得圓滿了,60歲以後的都是上天賞賜的,多活一天都是賺到了。前提是要健健康康。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於2015年發表過一份死亡質量指數,中國在報告所列出的80個國家中排名第71,說明中國的臨終關懷服務還處於相當落後的位置。與此相對應的是,根據一位從醫幾十年的老醫生測算,中國人一生的醫療費用的70%用在最後3個月,其中又有70%是花在了最後的28天。很多沒有必要傾家盪產去救治的病患,醫生和家屬卻被「見死不救就是犯罪」的道德觀念捆綁著,導致很多患者一輩子經受的痛苦都不如躺在病床上的最後幾個月。

其實死亡本身並沒有意義,只是人們的迴避、抗拒、恐懼才賦予了它更多的負面意義。

參閱《溫暖消逝》

Ⅲ 英國正式將臨終關懷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是哪一年

1987年,英國正式將「臨終關懷學」作為一個獨立的醫學專業。

臨終關懷學是一門以臨終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及其相關的醫學、護理、心理、社會、倫理等問題為研究對象,將醫護的專業化及科學化知識互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它有著較為獨特和寶貴的道德價值。

意義

人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臨終階段。科學已經表明人的臨終階段具有特殊的發展規律性。

從這個意義上講,臨終關懷學作為一門探討臨終病人的生理、心理特徵和社會實踐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並與多學科領域的知識與方法密切相關的新興邊緣學科,它的興起與發展,反映了人類對自身和社會環境認識的提高,是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隨著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提高而自然提出的需求。

Ⅳ 醫院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也叫「姑息治療」或者「安寧治療」。它由英國護士桑德斯創立,1967年一經推出,便在世界各地開展起來。

臨終關懷的概念:

當病人經過可行的醫療手段救治之後,仍無法改變死亡的結果之時,特別是後續的醫療措施,會使病人遭受更多痛苦的情況下,以減緩病人肉體痛苦、努力提升病人的精神狀態、加強病人的心理建設為方向的醫療手段。

Ⅳ 臨終關懷的關懷內容

(一)身關懷:透過醫護人員及家屬之照顧減輕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飲食提升身體能量。
(二)心關懷:透過理念之建立減輕恐懼、不安、焦慮、埋怨、牽掛等心理,令其安心、寬心、並對未來世界(指死後)充滿希望及信心。
(三)靈性關懷(佛教認為是道業關懷):回顧人生尋求生命意義或多半透過宗教學及方式建立生命價值觀,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極樂世界等。圓滿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一個需要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一、 臨終關懷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通常指由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和義工等多方人員組成的團隊對無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過3到6個月的臨終患者提供特殊的緩和醫療服務,也包括對臨終者家屬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無力回天的病患不必仰賴醫療技術和大量財力被動地延續生命,而可以憑借基礎治療緩解身體不適作為保證,按照自我意願度完剩餘時光。
臨終關懷是現代西方社會對工具理性和現代性反思的產物,它打破了以醫生為主導的治療模式,將患者的意願放到第一位。臨終關懷挑戰了兩大習慣認知,一是西醫理念:以延續生命為最高目標而忽略生命質量;二是傳統孝道:將放棄創傷性治療等同於放棄親人生命。臨終關懷回歸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屬性,強調生命是身心統一的整體,患者的精神層面受到重視,扭轉了現代醫學以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為基礎的生命認知,將臨終者從無望的機械性救治中解放出來,賦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
臨終關懷在實踐中呈現出高度的立體化和社會化,集中體現著社會人文關懷,自1967年誕生於英國,很快就遍及全球五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造福了無數的患者和家庭。
二、臨終關懷將直接帶來「五贏」局面。首贏家是國家。據衛生部資料:一個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於生命的最後一個月,意即臨終救護占據我國醫療支出的最大份額。而在美國,用於臨終關懷的每1美元可節省1.52美元的醫療保險費用,節約來源是病人的治療費、葯費、住院費與護理費;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實行臨終關懷者比沒有施用者少用2737美元,在最後一個月少花費3192美元。可以推知,我國如果推廣臨終關懷,必能節省巨額醫療開支、減少醫療浪費。此外,臨終關懷具有公益性,能夠吸納社會慈善資金,構成社會醫療經費的有效補充。
其餘「四贏」依次為:醫院。臨終關懷的開展有助於有限的醫療資源充分發揮效用,緩解醫療資源和社會需求之間的落差。醫護人員。有望減少大量的無望救治案例,有利於樹立和維護醫生的職業信心,減少醫患矛盾。臨終患者。擁有死亡權才是擁有完整的生命權,臨終患者可以自主安排最後時日,避免破壞性的延命救治。家屬。臨終關懷機構與團隊的介入,不僅彌補了現代家庭護理人員短缺且不專業的問題,而且提供足夠的人力保障。臨終關懷通常無需費用高昂的儀器設備,有效地緩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避免「死人將活人拖垮」的局面。喪親者經由全程的專業幫助,可有效降低悲傷反應,盡快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大大減少對社會的隱性損失。
三、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是發達國家也經歷過的。現代化給社會帶來巨大變革,諸如人口不斷膨脹並城鎮化集中、家庭模式日趨核心化、人口高度老齡化等,這導致家庭傳統的照護功能由強變弱,承受親屬死亡的能力衰退,這對社會和家庭的負面影響初見端倪,而未來形勢更顯嚴峻。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數據,我國每年新發腫瘤約312萬例,因癌症死亡達270萬例。當前需要「臨終救護」的人口基數日益龐大,社會化的臨終關懷服務日益凸顯出巨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Ⅵ 臨終關懷醫院的基本情況

到臨終關懷醫院來接受治療的主要是那些患有癌症的患者,也包括那些即使全力治療也無法治癒的,已到了疾病晚期,不久將死亡的患者。
這些患晚期疾病的患者已預感到死亡的臨近。無論是由什麼人來告訴他患有癌症,患者都遭受到著巨大的肉體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對死亡的恐懼。當然不包括那些對癌症能泰然處之的人。
臨終關懷醫院不僅要幫助那些遭受肉體痛苦和精神折磨,對死亡充滿恐懼的患者,也包括那些備受折磨的患者家屬。
臨終關懷醫院的功能
臨終關懷醫院是以緩解患者身體上的痛苦為主要目的一種醫院。因其大多數患者在普通醫院中都已接受了最為先進的治療,所以,臨終關懷醫院中無需用於大型手術等大型醫療的設備和專業治療科。除了設立內科、外科以外,還必須設立類似麻醉科那樣可以緩解患者疼痛的相關科室。晚期癌症的患者多受到疼痛的困擾,因此,臨終關懷醫院中,止痛門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臨終關懷團隊對臨終病人實施心理關懷,幫助患者接受自己、明白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規律,正確認識自己生命的價值,適應角色的轉換,滿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要,使病人能在有限的日子裡,在人生的最後歲月中,在充滿人性溫情的氛圍中,安祥、寧靜、無痛苦、舒適且有尊嚴地離開人世,達到更理性,更平靜地接受死亡。目的在於減輕臨終病人的心理負擔,其中尤其是解除病人對疼痛及死亡的恐懼和不安。同時,醫護人員指導家屬積極配合醫生,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需要各方面給予病人幫助和關懷,達到逝者死而無撼,生者問心無愧的目標。 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1999年10月12日為世界人口日,全球人口達到60億,大約5.9億是60歲以上的人。到2025年,幾乎14%的人口將是老年人,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是增長非常快的一個群體。迅速增長的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的經濟、生活和政策各方面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使得全世界的政府、社區和家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的深刻影響之一是衛生保健。衛生保健產業要為這一老齡化的人口提供必要的資源。例如,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上海,1992年60歲以上老人中重病患者佔3%,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加上老年痴呆患者,預計6.3%(12萬人)需要照料,其中一部分是臨終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80%左右依靠家屬照料,家屬面臨困難極大,眾多垂危老人呼喚臨終關懷。同時,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對於臨終老年人來說,傳統的、機構化的衛生保健形式可能並不是幫助他們和提供愛心的最有效的途徑。對於一些臨終的人來說,盡管衛生保健系統不斷有技術革新,卻沒有強調減輕病人的痛苦和提供尊嚴。每一個社會對待死亡有其不同的習慣和態度,然而人們一致贊同:臨終的人,應該以舒適和尊嚴的方式度過他們最後的日子。臨終關懷正是在人口與文化的變遷中產生了。
回朔
「臨終關懷」一詞回朔到幾百年以前,那時用於描述給虛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護。該詞首次在當代意義上使用,表示對瀕臨死亡的老年患者給予親切的撫慰、良好的照顧和盡可能的幫助,使其安然故去。最早對臨終病人的照料是在1967年,在英國倫敦由桑德斯首創的聖克里斯多費臨終關懷醫院。迄今為止,臨終關懷機構已在不少國家得到發展和推廣。 支持減少
在許多國家,包括一些已經有臨終關懷計劃的國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妨礙最大限度地發揮臨終關懷效益的障礙。例如,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大家庭支持的減少使得臨終關懷照料對於許多在家中接受照料的個人變得更加困難。
道德障礙
在美國,長期存在的一個障礙是談論死亡的困難。許多個人不願意承認醫生對他們達到臨終狀態的診斷,他們堅持接受通常被證明是無效的多餘治療。許多家庭成員也對討論瀕死持猶豫態度。國家臨終關懷組織在1999年4月發現,4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1/4的人說他們不願提出與他們的父母死亡有關的問題,甚至如果父親或母親已經得了不治之症並且活不到6個月了。盡管社會上有一些人忌諱討論臨終問題,但是研究發現當面臨不治之症時美國人很清楚他們希望什麼。美國人最主要的傾向是:(1)有一個獲得服務的選擇;(2)對病人和家屬情感的和精神的支持;(3)根據病人的意願控制疼痛;(4)病人在自己家中或其一個家庭成員的家中死亡的選擇。
醫院評估
在美國,因為臨終關懷的條件包含在醫療保險之中,需要由醫院來評估一個病人對臨終關懷服務的需要並通知病人獲得臨終關懷服務。許多醫生在需要通知他們的晚期病人的病情時也很猶豫,因為他們不願打擊病人繼續治療的希望。除此之外,要准確預測一個病人的余壽時間事實上並不容易。

Ⅶ 臨終關懷的發展史

臨終關懷(Hospice)運動始於英國的聖克里斯多費醫院。50年年代,英國護士桑德斯(CicellSaunders)在她長期從事的晚期腫瘤醫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決心改變這一狀況。1967年她創辦了世界著名的臨終關懷機構(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過程得到需要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點燃了臨終關懷運動的燈塔」。最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臨終關懷服務實踐和理論研究,70年代後期,臨終關懷傳入美國,80年代後期被引入中國。
「臨終關懷」一詞的正式應用,始於1988年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的建立。此前,許多學者對Hospice和HospiceCare的翻譯往往不能很好地表達其內涵和外延。Hospice曾被譯為「濟病院」或「死亡醫院」。HospiceCare則被譯為「安息護理」或「終末護理」等。香港的學者稱之為「善終服務」,在台灣被稱為「安寧照顧。
1988年7月15日,美籍華人黃天中博士與天津醫學院院長吳咸中教授以崔以泰副院長合作,共同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臨終關懷研究機構——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黃博士先後資助人民幣10萬元,天津醫學院也拿出相應的經費,天津護理學會理事長王桂英個人資助1000元,護理專家甘蘭君任該機構的副主任(1991年5月改任顧問),共同開展臨終關懷研究工作。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已躋身於世界臨終關懷研究與實踐的行列。由於是中國第一個臨終關懷研究機構,新聞媒介頗感興趣,通過各報刊宣傳,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上海、北京、安徽、西安、寧夏、成都、浙江、廣州等城市也相繼建立了臨終關懷醫院、病區或護理院。在積極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著手籌建臨終關懷病房。1990年10月,該病房開始收治病人。各大報予以報道,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投資10多萬元攝制題為《臨終關懷》的科教影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首映式。迄今數百名臨終病人在這里尊嚴舒適、安詳地抵達人生終點。該病房成立後接待了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參觀學習者上千名,及來自美、英、日、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至今,中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雖然只有短短九年的歷程,但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進展。自1988年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成立以來,中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理論引進了研究起步階段,宣傳普及和專業培訓階段以及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全面發展階段。
1991年3月,臨終關懷研究中心召開了「首次全國臨終關懷學術研討會暨講習班」。在此基礎上,又先後舉辦了五期臨終關懷講習班。其中包括兩期「中美臨終心理關懷研習班」和「中英臨終關懷研習班」、「93北京臨終關懷國際研習班」等,並在天津、北京、西安、武漢、唐山、青島、煙台、廬山等地舉辦臨終關懷學術報告會或臨終關懷系列講座,先後有近2000名從事醫療、護理、心理等方面工作的人參加,從而促成了臨終關懷事業隊伍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1992年5月,經國家科委批准,天津醫學院與美國東西方死亡教育研究學會聯合在天津舉辦「首屆東方臨終關懷國際研討會」,衛生部長陳敏章等領導出席會議並講話,他對臨終關懷事業給予充分肯定,認為這次會議應載入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的史冊。衛生部決定將其納入全國醫療衛生工作發展規劃。國際研討會之後,臨終關懷機構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很多省市建立,中國臨終關懷事業開始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
1993年5月,在山東煙台市召開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臨終關懷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二次全國臨終關懷學術研討會」。1995年5月,在廣西桂林市召開了「第三次全國臨終關懷學術研討會」。1996年3月在昆明召開了「全國死亡教育與臨終關懷學術研討會」。並經多年籌備,創刊《臨終關懷雜志》,以推動臨終關懷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Ⅷ 世界上第一家現代臨終關懷院創建於哪個國家

英國。

桑德斯博士1967年在英國倫敦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現代臨終關懷院——聖克里斯多弗臨終關懷院。

Ⅸ 臨終關懷醫院具體位置在哪

臨終關懷醫院具體位置在上海。
臨終關懷的意義
臨終關懷符合人類追求高生命質量的客觀要求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生命的生存質量和死亡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迎接新生命、翻開人生歷程的第一頁一樣;送走、合上人生歷程的最後一頁,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以便讓患者在死亡時獲得安寧、平靜、舒適,讓家屬在病人死亡後沒有留下任何遺憾和陰影。
臨終關懷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每一個都希望生的順利,死的安詳。臨終關懷正是為讓患者尊嚴、舒適到達人生彼岸而開展的一項社會公共事業,它是社會文明的標志。
臨終關懷體現了醫護職業道德的崇高醫護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患者的價值,包括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臨終關懷則通過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用科學的心理關懷方法、高超精湛的臨床護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療法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減輕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質量,平靜地走完生命的最後階段。醫護人員作為具體實施者,充分體現了以提高生命價值和生命質量為服務宗旨的高尚醫護職業道德。
拓展資料;
臨終關懷內容
身關懷:透過醫護人員及家屬之照顧減輕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飲食提升身體能量。
心關懷:透過理念之建立減輕恐懼、不安、焦慮、埋怨、牽掛等心理,令其安心、寬心、並對未來世界(指死後)充滿希望及信心。
靈性關懷(佛教認為是道業關懷):回顧人生尋求生命意義或多半透過宗教學及方式建立生命價值觀,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極樂世界等。圓滿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發展史
臨終關懷(Hospice)運動始於英國的聖克里斯多費醫院。50年年代,英國護士桑德斯(CicellSaunders)在她長期從事的晚期腫瘤醫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決心改變這一狀況。1967年她創辦了世界著名的臨終關懷機構(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過程得到需要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點燃了臨終關懷運動的燈塔」。最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臨終關懷服務實踐和理論研究,70年代後期,臨終關懷傳入美國,80年代後期被引入中國。
「臨終關懷」一詞的正式應用,始於1988年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的建立。此前,許多學者對Hospice和HospiceCare的翻譯往往不能很好地表達其內涵和外延。Hospice曾被譯為「濟病院」或「死亡醫院」。HospiceCare則被譯為「安息護理」或「終末護理」等。香港的學者稱之為「善終服務」,在台灣被稱為「安寧照顧。

Ⅹ 我要寫臨終關懷方面的論文,誰可以給我點指導我需要相關的資料和書籍。

終極關懷

太多的迷障讓我們忘記自己正在邁向死亡。
關懷臨終者可以讓我們悲切地覺察到:不僅他們會死,我們自己也會死。
當我們知道自己和眾生一起正邁向死亡時,就會產生一種幾乎心碎的脆弱感,感受到每一時刻、每個眾生都是那麽珍貴。

一、臨終關懷
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幸遇佛法,走上念佛的道路,對後生一大事不再擔憂,人生之旅才算真正有了意義。但還有太多的人,比如我們的父母兄弟、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等,平生無緣得遇佛法,即使有所接觸,也難以生信,一期人生將成虛度。對於他們,我們可以在其臨終的特殊時刻,用我們的愛心來傳達佛的宏恩,使之也能信心開發、往生極樂。
盡管會很生疏,還是讓我們試著了解精神層面的知識,並對臨終者提供最大的幫助。

1、此生的結束
生命結束時,生理上要經歷"四大分離"的苦楚,全身有如重物壓迫,意識暗昧,手足抽搐,忽冷忽熱,氣喘身顫,唾液乾涸,精疲力盡,容顏消失,眼不能視,耳不能聞,口不能言,猶如百千把劍割裂身體。
臨終者心理上要經歷復雜的意識活動,首先是"全景式回顧":"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生命中的一切逐一浮現,而且,不僅看到一生的事件細節,還會看到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經受自己帶給別人的一切感覺。當臨終者看見自己的生命史重演時,會遭遇類似的問題:"你這輩子做了些什麽?你為別人做了些什麽?"所有這些都突顯一個事實:死亡是面對面接觸自己的時刻,在死亡時,無法逃避自我的真面目。
在此時刻,善業眾生自憶先前所作令人喜悅的善事,陷入幸福的回憶中,無極苦逼迫於身,坦然而終;惡業眾生對自己所經驗到的許多事情感到羞恥,覺得那些似乎不是自己做的,生起惱恨、恐懼之心,眾苦逼迫,猶如生龜脫殼,感覺天地崩潰,看到離奇幻相,聽到古怪聲音。

2、臨終關懷
生命能留給臨終者的,是深度的恐懼:恐懼離開所愛的人,恐懼尊嚴盪然無存,恐懼要依賴別人,恐懼此生毫無意義,恐懼因愈來愈強的痛而失去控制,最大的恐懼就是對恐懼本身的恐懼,越逃避,它就變得越強大。
臨終者正在喪失他的一切:他的親情、他的財產、他的身體、他的心。我們在生命里可能經驗到的一切損失,當死亡來到時,全都匯集到一起,因此,臨終者怎麽可能不悲傷、痛苦、憤怒呢?因此,我們要再三向他肯定:不論他感覺如何,不論他有多麽挫折和失望,這都是正常的。
我們可以直接把自己放在臨終者的立場上。想像躺在床上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正在面臨死亡,痛苦而孤獨,然後問自己:我們最需要什麽?最希望眼前的親友給我們什麽?我們將發現,臨終者所要的,正是我們想要的:被真正地愛和接受。
臨終者期待被看成正常人而非病人,只要觸摸他的手,注視他的眼睛,輕輕替他按摩,或以相同的律動輕輕地與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給他極大的安慰。
應該仁慈善巧地告知臨終者:他正在接近死亡。臨終者從直覺上知道自己已為時不多,卻仍然依賴別人來告訴他。如果家人不告訴他的話,他也許會認為那是因為家人無法面對那個消息,然後,他也不會提起這個主題。這種缺乏坦誠的狀況,只會使他感到更孤獨、更焦慮。
讓臨終者把他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溫暖地鼓勵他盡可能自由地表達對臨終和死亡的想法,這種坦誠、不退縮地披露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臨終者順利轉化心境,接受生命,好好地面對死亡。
臨終者常常會為一些未完成的事焦慮,對過去的所作所為不能釋懷。如果我們不能幫助他處理未完成的心事,他就不可能全然放下,就會緊緊抓住生命,害怕去世。
首先親友必須學會放下,學會放下臨終者。如果我們攀援著臨終者,就會給他一大堆不必要的頭痛,讓他很難安詳地去世。臨終者必須從他所愛的人那裡聽到兩個明確的口頭保證:一、允許他去世。二、在他死後,親人們會過得很好,沒有必要擔心。我們坐在所愛的人床邊,用柔和的語氣告訴他:"你將要過世,死亡是正常的事。我們希望你可以留下來,但我們不要你再受更多的苦。我們相處的日子,我們將永遠珍惜。現在請不要再執著生命,放下,我們完全誠懇地允許你去世。"

有些家庭拒絕讓他們親愛的人離開,認為那樣才是對親人的愛。讓我們想像自己就是在生命邊緣的親人,想像自己站在即將遠航的遊船甲板上,所有的親友都在岸上揮手道別,船已經離岸了,除了離開之外,我們別無選擇。此刻,我們希望親友如何向我們說再見呢?
盡力幫助臨終者解脫對一切財物、朋友和親人的執著,讓他清楚交待如何分配財產,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清楚,這樣才可以真正放下。
臨終者最後的念頭,對未來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在死亡的那一刻,心是完全不設防的,很容易被情緒所主宰,而最後一個念頭或情緒會被極端放大,淹沒整個認知。在諸苦交集的關頭,素無宗教信仰的人難免會慌亂痛苦,生起恐怖、焦慮、貪戀、 惱等惡念,從而轉生惡的境界。
因此,四周的環境非常重要,一定要寧靜和諧,在可能的情況下,讓臨終者死在家裡,因為家是人們覺得最舒適的地方,在臨終者能看見的地方掛一張佛像,使他眼中見佛,心中有佛。如果是在醫院里,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幫助:帶來一張佛像,擺一束鮮花,打開念佛機,建立一個溫馨的氛圍。
親友應提起正面的情緒和神聖的感覺,如愛、慈悲和恭敬,盡量放下攀援、慾望和執著,痛苦和悲傷將會破壞祥和的氣氛,使臨終者失去死亡時刻的平靜。保持自然,保持我們平常的樣子,單純而平等地跟他溝通,讓他感到我們真的關心和接受他。提醒臨終者:他一生中有很多做得好的事情,讓他覺得生命是建設性和快樂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上。
當我們眼睜睜看著所愛的人離開人間,強忍悲痛不哭出來是很困難的,所以,親友要提前把執著和悲傷處理掉:一起哭出來,表達出對臨終者的愛,說再見,在死亡時刻真正來臨前完成這個過程。
在臨終者斷氣的一刻,不要過度表露悲傷,因為臨終者的意識在那一刻特別脆弱,親友在臨終者床邊的啜泣,對他而言,猶如雷聲和冰雹。

3、助念
我們眼前的人正經歷著可怕的痛苦,我們幾乎不能提供任何幫助,不知道該怎麽做才好,此時,應把我們的心整個開放給臨終者,為他的痛苦生起慈悲心,為他啟請阿彌陀佛的神聖力量,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阿彌陀佛會慈悲地出現在臨終者上方,以愛心凝視他,以光明加持他,凈化他過去的罪業和目前的痛苦。
把阿彌陀佛的無量願力以及西方世界的清凈庄嚴在臨終者耳邊熏習一遍,使之生起往生西方的正信,告訴他:"娑婆世界猶如火宅,沒有什麽好留戀的。你若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願生西方凈土,到了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手持蓮台出現在你面前,迎接你往生西方。你以前即使有再大的過失,也不要放在心上,阿彌陀佛不會舍棄任何一位眾生。只要一心念佛,決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由親友組成助念團,分班助念,使臨終者隨念,如果六字、四字聖號難以提起,隨念一個"佛"字即可,如果連"佛"字也提不起來,心中知道有佛即可。(經雲:"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是人命終得往生。")
讓臨終者安詳地死去,死後不要讓身體受到干擾,讓他的心保持寧靜,並持續助念到最後的時刻(斷氣後八小時)。
通常情況下,臨終者往往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慈悲,唯恐念佛功夫不夠,把握不住自己。阿彌陀佛泯念他顛倒散亂之苦,慈悲現身,垂手接引。臨終者見佛顯現,蒙佛光注照,身心安穩,如入禪定,自見坐金蓮花,受生七寶池。阿彌陀佛對眾生的臨終關懷,可謂慈悲周全之至。
多數人在昏迷的狀況下去世,但他們還是會敏銳地覺察周遭事物。因此,不斷積極地對昏迷者講話是很重要的,首先對他表達明確的關懷,贊美他的善行,然後為他助念。

二、幫助亡者
由於缺乏對生命的了解,我們會認為對亡者再也不能提供任何幫助,這個信念只能加深我們的痛苦和孤獨。其實,生死之間並無任何區隔,慈悲心的力量和溫暖可以伸展到任何境界中。
1、中陰身
臨終者斷氣大約八小時後,身體完全冷卻,神識逸出體外,如釋重負,但所見光明漸漸消失,神志也變得昏沈迷惚,在三日半之中,忽可出現一剎那的清醒,不知自己已經死去,呼喚家人的名字,尋求家人的幫助。或可尋見家人,如在夢中,對家人說話,卻見他們視若無睹,想盡辦法還是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內心甚感悲哀、憤怒、挫敗,"猶如魚在熱砂中受苦"。當發現自己沒有身影、在鏡子里沒有反射、在地上留不下足跡時,才終於了解自己已經過世。承認已經去世所帶來的驚嚇,足以令它昏厥過去。
三日半後,神識依我執和習氣生成酷似前生的身形。因為處於由死亡到轉生的中間狀態,故稱為中陰身。
中陰身與生前形貌相同,身體完美(即使生前有殘缺),身高如孩童,以氣味為食,四大細微,非肉眼所能見。
由意識所化的中陰身,能知他人所作、所思,有前知回憶及明白事理的特能,從前各生的經歷在此時能隨意活現於目前。中陰身耳根靈敏,雖游盪於遠地,一聞召喚,必立即前來。中陰身有不可思議的通靈,能見到肉眼所見不到的事物,還能遙見其所應去處,隨意往來於宇宙空間,無影無礙,欲往何處,隨念即至,還具漏通力,牆壁、高山均能通過。
中陰身有兩種心理傾向:一、飄忽不定,孤寂凄苦。二、"依於淫慾倒心"。它不屬於任何一道,當因緣成熟時,就會以各種方式轉生。
中陰身形成之時,習氣的種子蘇醒過來,頓覺清明,感覺"如同天和地又分開了",此後進入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陰幻境。中陰身會重演生前的一切經驗,重新經歷很久以前的生活細節,再度造訪所曾游歷的地方,甚至包括"僅僅吐過一口痰的地方"。中陰身每過七"天"要被迫再次經歷死亡時的痛苦經驗。一切都在快速進行,前世的惡業以非常集中而混亂的方式出現。
在中陰境界中,中陰身因不能寬恕自己而在心中呈現審判的景象:善心化成白色的守護神,重述前世的善行,為自己辯護;惡心化成黑色的司惡神,數記前世的惡行,提出控訴;業的鏡子為審判的最終結果提供證據。
在第一個七"天",有兩種平行的光明化現,一種是色彩明亮的佛光,另一種是色彩暗淡的輪回之光,認證前者則入佛土,認證後者則入輪回。通常,中陰身懼怕燦爛的智慧之光,而由習氣邀集來的輪回之光卻使它感到溫暖。
當業力的狂風吹起時,眼前會突然出現各種可怕的亮光、幻影、聲音,又見生前所殺害的眾生前來索命(這些都是生前業力的顯現),中陰身在恐怖的黑暗中逃避,卻被貪、 、痴化現的一白、一紅、一黑三個深淵擋住去路,中陰身又 又渴,苦不堪言,被恐懼所征服,到處尋找避難所。
事已至此,中陰身完全成為無主遊魂,投生慾望不可抑制,但四面襲來的烏雲、密霧、雷電、驟雨、猛火、惡獸、暴客、魔鬼使它到處逃竄,它孤苦無依,肝膽俱裂。同時,越來越強烈的六道之光前來勾攝,中陰身被自身業力牽引,應生何道,即隨彼道之光而去,毫無選擇餘地,於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各處分別見宮殿、集市、戰場、石窟、荒野、鐵城等境相。
極善之人生天界,極惡之人墮地獄,沒有等待因緣的必要,所以不入中陰。信心深厚的念佛人,臨終之時阿彌陀佛慈悲加佑,心中歡喜踴躍,頃刻間往生凈土,也沒有中陰身的過程。

2、超薦
誠如前面所介紹的,中陰身敏銳的覺察力使它特別容易接受眷屬的幫助,因為沒有肉身的束縛,它的心會變得很容易被引導,只要把善念導向它,就有很大的利益。
幫助亡者最有力的時間是在受生中陰的四十九天內,尤其是前二十一天。在前三個星期內,亡者和生前的關聯比較強,比較能接受家人的幫助。
最有效的超度方法是稱誦"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我們用真愛和誠意為親人祈禱。如同火會燃燒、水能止渴,阿彌陀佛一有人啟請,就會立刻出現。
當"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響起時,從阿彌陀佛身上所發出的巨大的光將 遍亡者的身心,使他得到徹底凈化,把他從混亂和痛苦中解脫出來,施給他深度、持久的安詳,並迎接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每當我們想到過世的親人,每當他的名字被提到時,就把我們的愛心送給他,然後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念多少,隨個人所願。
亡者的神識在受到祈禱的力量引發之後,能夠清楚地感覺我們的一切思想、念頭,因此,可以毫無障礙地了解我們向他開示的教義,甚至不同的語言也不能構成隔閡。因此,開示的人應專心一意,而不只是照本宣科,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時,亡者是活在實際的經驗里,比起我們,更有能力了解真理。
對於亡者的幫助,並不限於死後四十九天。幫助過世的人,任何時候都不嫌晚。我們要幫助的人即使已經過世一百年,為他念佛超薦仍然是有益的。

閱讀全文

與英國有多少個臨終關懷項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的上院與下院分別管什麼 瀏覽:184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6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72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52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8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4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100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2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3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814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26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8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5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28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9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9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9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4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