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的豫園有什麼景點

英國的豫園有什麼景點

發布時間:2022-11-29 01:44:23

Ⅰ 簡述豫園五大特點

簡介
[編輯本段]
豫園位於上海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商城相連。它是老城廂僅存的明代園林。園內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湖光瀲灧,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譽。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系潘氏私園。豫園始建於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她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園,佔地三十餘畝.園內有穗堂、大假山、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台等亭台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餘處古代建築,設計精巧、布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藝術的風格,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一顆明珠。
清末小刀會起義時,曾以園內點春堂為城北指揮部。豫園歷經興廢,日趨荒圮。解放後,人民政府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修葺,當年景觀大半恢復。全園可分四大景區。豫園內還收藏上百件歷代匾額、碑刻,大都為名家手筆。豫園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穗堂 位於豫園正門處,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原為樂壽堂,清初曾被征為上海縣衙辦公之地,改建西園時重築為三穗堂。其意「禾生三穗,乃豐收之朕兆」。有5間大廳,屋宇宏敞。大廳中間有「城市山林」和「靈台經始」匾額。匾額下是當代書法家潘伯鷹書寫,豫園主人潘允端撰文的《豫園記》,�扇上雕刻著稻穗、黍稷、麥苗和瓜果。三穗堂南臨大湖,堂前檜柏分植,景觀頗廣遠,「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東西築石樑,九曲以達於岸。」三穗堂在清代中葉曾為豆米業公所議事、定標准斛之所,又稱「較斛廳」;還曾是官府召集鄉士紳商宣講皇帝諭旨之處,是當時滬上紳士富商的政治、經濟活動場所。三穗堂南荷花池、鳧佚亭、綠波廊、濠樂舫、鶴閑亭、清芬堂、凝暉閣等成為豫園外景點。

仰山堂、卷雨樓 位於三穗堂之後,與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層稱仰山堂,上層為卷雨樓。仰山堂共5楹,後有迴廊,曲檻臨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鑒。卷雨樓為曲折樓台,取唐詩「珠簾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樓,煙霧迷濛,山光隱約,猶如身入雨山水谷之中,為豫園絕景。

大假山、挹秀亭、望江亭 大假山由明代江南疊石名家張南陽設計建造,高約4丈,用數千噸武康黃石堆砌。假山峰巒起伏,磴道紆曲,澗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蔥蘢,山下環抱一泓池水。遊人登臨,頗有置身山嶺之趣。清末名人王韜曾描繪:「奇峰攢峙,重巒錯疊,為西園勝觀。其上綉以瑩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盤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巔視及數里之外。循徑而下又轉一境,則垂柳千絲,平池十頃,橫通略約,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別有一天。於此覺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塵障為之一空。」400多年中,豫園景物時廢時興,而大假山仍保持舊觀。大假山上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為登此可挹園內秀麗景色;一在山巔,稱「望江亭」,意為立此亭中「視黃浦吳淞皆在足下。而風帆雲樹,則遠及於數十里之外」。昔重陽節時,遊人來此登高望遠,浦江帆檣,歷歷在目。

元代鐵獅 仰山堂東游廊口,有一對鐵獅,姿態生動,鑄工精緻。座上各有款識:「章德府安陽縣銅山鎮匠人趙璋□□□」,「大元國至元廿九年歲次庚寅十月廿八日」。鐵獅原置河南安陽縣衙大堂前,曾被日軍運往日本,抗戰勝利後歸還中國,長期存倉庫內,修園時移置此。

漸入佳景 賞獅穿廊繞牆而入即游廊,為入大假山之通道,跨於池上。廊間設方亭,有匾曰「漸入佳景」。匾下有一太湖石,狀似美女柔腰顧盼,名「美人腰」。池水山景,近在咫尺,有勾起遊人信步之意。

萃秀堂 位於大假山東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西園廟產轉屬餅豆業公所,並經大規模修葺,建築構造精粹,幽靜峻潔。四周攔以圍牆,堂前峰巒林立,花木陰翳。

亦舫 在萃秀堂東牆外,俗稱船廳。明代以後,江南園林常在水邊建石舫,用以臨水賞月,而直接在陸地上築舫不多見。此系後增建。

萬花樓 花神閣遺址,改建西園後稱「萬花深處」,西園勝景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為餅豆業公所重建,後因添建格思堂(早已拆去),僅存一樓。當時主要用於祭祀活動和同業議事,以人神僅咫尺相隔而名「神尺堂」,1950年後恢復「萬花樓」名。

魚樂榭 跨於溪流之上,傍山臨水,憑欄可觀賞水中游魚。溪上築一垛隔水花牆,牆上有漏窗,牆下處有半洞門,水從洞門流去。這里運用了園林中延伸空間的巧妙手法,遊人至此,有不知何處是盡頭之意。

復廊 魚樂榭東有迂迴復折長廊,稱復廊。中間構築方亭一座,匾額曰「會心不遠」。此意出自《世說新語》:「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間想,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復廊東段用牆分隔為二條。牆上設窗洞,從窗洞左顧樓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圖畫。

兩宜軒 位於復廊南側,面山對水,有古人「觀山觀水兩相宜」的情趣。

點春堂、和煦堂 點春堂於清道光初年(1820年)為福建花糖業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間。廳堂畫棟雕梁,宏麗精緻,門窗的�扇上雕刻戲曲人物,栩栩如生。堂名取宋代詩人蘇東坡詞「翠點春妍」之意。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領袖陳阿林在此設城北指揮部。現為僅存的小刀會起義遺址。堂內陳列著小刀會起義軍用過的武器、自鑄的日月錢以及發布的文告等文物。廳堂面對一座小戲台,鏤金錯彩,式樣精巧,名「鳳舞鸞吟」,俗稱打唱台,是當年花糖業公所宴請演唱和歲時祭供之處。打唱台東南有小假山,水從假山下石竇中流出,匯成小池,戲台一半架在池中,非常幽雅。點春堂後有臨水檻,可憑檻觀魚,有匾額「飛飛躍躍」,字體飄逸灑脫。和煦堂在打唱台南面,面山背水,四面敞開,夏涼冬溫,故取名「和煦」。後面水池畔有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潺潺;山上有方形小軒,名「學圃」。八角亭與學圃隔池相峙,亭中有古井一口,井欄為明代之物,稱「古井亭」。和煦堂與點春堂東部假山上有座抱雲岩,水石繚繞,洞壑深邃。抱雲岩上有小樓,上下二層,上層名「快樓」,下層稱「延爽閣」。登快樓可眺西面大假山和豫園全景。延爽閣畫棟垂檐,精緻錯落。點春堂北有藏寶樓,上下各5間。東有靜宜軒、聽鸝亭。據民國《上海縣續志》記載,點春堂初建時附近還有釣魚磯、水神閣、一笑軒、庄樂亭等景,早已毀棄。

東部景區
[編輯本段]

玉玲瓏、玉華堂 玉玲瓏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約1丈余,玲瓏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皺漏瘦透之美,為石中甲品。古人曾謂「以一爐香置石底,孔孔煙出;以一盂水灌石頂,孔孔泉流」。玉華堂原為潘允端書齋,清道光年間重建,改名為香雪堂。八一三淞滬抗戰時被日機炸毀。1959年重建,仍名玉華堂。堂內現按文人書房布置,陳列著明代紫檀木畫案等珍貴傢具。

積玉水廊、積玉峰 積玉水廊倚豫園東圍牆,臨曲池,積玉峰立於廊間。積玉峰玲瓏剔透,原在也是園內,1956年移到豫園。池西及玉華堂前後,流水瀠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蘭、白皮鬆、翠竹,幽雅恬靜。

會景樓、九獅軒 會景樓位於豫園中央,登樓可觀全園景物,故名「會景樓」。九獅軒在會景樓西北,1959年重修豫園時,拆去民宅,鑿池壘石,池北築軒,名「九獅軒」。軒前置月台,可憑欄觀賞池中荷花。

中部景區
[編輯本段]

得月樓、綺藻堂 得月樓位於玉華堂、玉玲瓏西,兩面臨水。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後,光緒十八年(1890年)重建,取「近水樓台先得月」之義而名。得月樓為二層樓房,建築精緻,畫梁彩棟,修廊曲欄,華麗幽靜。樓前有「皓月千里」匾額,皓月當空時,俯視湖心亭、九曲橋上月光,別有情趣。清代上海人王萃龠禾一副描寫得月樓的聯語「本地風光,舊時月色」,耐人尋味。綺藻堂位於得月樓下,以「水波如綺,藻彩紛披」而名。堂內裝潢美觀,別具一格。堂檐下有100個不同字體的木雕「壽」字,稱為「百壽圖」,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猶如方茶壺,內有匾額:「人境壺天」。左側圍牆上有清代「廣寒宮」磚刻。

� 織亭 位於綺藻堂和荷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面對湖心亭、九曲橋,背向五老峰、月府磚刻。光緒二十年(1894年),布業公所為紀念古代紡織家黃道婆而建。亭以�扇與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織圖」。

浣雲假山 位於得月樓北,1986年重修豫園時以太湖石堆砌。山有臨流石徑,依山脈迂迴曲折而上。山洞內有清泉,登得月樓隱約可聞泉水聲。陳從周題識「浣雲」。

藏書樓 又名書畫樓,位於得月樓對面,清光緒年間建,清末曾是有名的書畫市。宣統元年(1909年)在此設豫園書畫善會,上海知名書畫家常來雅集。現樓上辟為海派書畫陳列室。

內園景區
[編輯本段]

豫園環龍橋向南,是「神祠北際名園辟,寢廟東偏別殿開」的內園。1956年修復豫園時,內園成園中之園。內園面積僅2畝余,但十分精緻,亭台樓閣、泥塑磚雕、名樹古木、石峰小橋,一應俱全,布局緊湊而曲折幽深。

靜觀大廳 亦稱「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面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靜觀」和「靈沼�峙」兩塊貼金匾額。靜觀之名,取古語「靜觀萬物皆自得」,「動觀流水靜觀山」之意。大廳對面奇峰林立,堆疊多姿,或如三官獻壽,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飛舞,或如九獅盤球。據說靜靜觀之,能辨出100多種動物形象。石峰間有許多百年古樹。靜觀東面一小院落,中有池水一泓,兩側曲廊回繞,樹蔭蔽日,修竹瀟灑挺拔,環境幽深。

觀濤樓 位於靜觀大廳西南側,又稱「小靈台」,三層全木結構,高10餘丈,清時為城東最高建築物。昔年在此登高可觀賞「滬城八景」之一「黃浦秋濤」。

還雲樓、延清樓 面對靜觀大廳,東西相連,為串樓形,並可通向觀濤樓和船廳,還雲樓內橫匾「還雲」,為清末上海名紳姚文�題識。還雲樓原為上海錢業公所產業,豫園、內園屢遭戰火破壞,而此樓卻免遭劫,大有「手揮絲桐,目送還雲,西山爽氣,在我袖中」之感。

聳翠亭 聳立於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可以觀 位於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緻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牆,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牆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內園歷史。

船廳 出聳翠亭而上是船廳,雖築於假山上,但周圍用瓦片小磚鋪地,成波浪狀,彷彿舫於濤中行,其構造為園林建築所罕見。

九龍池 位於內園靜觀大廳東南,池內砌湖石,東西兩壁隙間中藏4個石雕龍頭,水中倒影亦為4個龍頭,加上池狀若龍身,故稱九龍池。

古戲台 位於內園之南,建於清末,原在閘北上海北錢業公所內,1974年移建於此,經過修繕和增建於1988年9月對外開放。戲台正面獅子、鳳凰、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造型優美,栩栩如生。頂部藻井呈穹窿狀,上有22層圈和20道弧線相交,四周28隻金鳥展翅欲飛,中間是一面圓形明鏡。藻井不僅裝飾華麗,而且符合聲學原理,即使沒有擴音設備,也能取得良好音響效果。戲台兩側石柱上鐫有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雲想衣裳花想容」,書法挺秀遒勁,為崑曲藝術大師俞振飛手筆。戲台對面設貴賓嘉座,均為清代太師椅和茶幾;兩邊有雙層看廊,安放著仿古紅木靠椅和條桌,共有200個座位。環境典雅,古趣盎然。

Ⅱ 上海豫園景點介紹 關於上海豫園簡介

1、豫園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有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所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時,豫園點春堂曾作為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現堂內陳列著當年小刀會的武器、自鑄的錢幣,以及發布的文告等文物。解放後政府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1961年正式對外開放。

2、靜觀大廳亦稱「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面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靜觀」和「靈沼峙」兩塊貼金匾額。靜觀之名,取古語「靜觀萬物皆自得」,「動觀流水靜觀山」之意。大廳對面奇峰林立,堆疊多姿,或如三官獻壽,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飛舞,或如九獅盤球。據說靜靜觀之,能辨出100多種動物形象。石峰間有許多百年古樹。靜觀東面一小院落,中有池水一泓,兩側曲廊回繞,樹蔭蔽日,修竹瀟灑挺拔,環境幽深。

3、觀濤樓位於靜觀大廳西南側,又稱「小靈台」,三層全木結構,高10餘丈,清時為城東最高建築物。昔年在此登高可觀賞「滬城八景」之一「黃浦秋濤」。

4、還雲樓、延清樓面對靜觀大廳,東西相連,為串樓形,並可通向觀濤樓和船廳,還雲樓內橫匾「還雲」,為清末上海名紳姚文?題識。還雲樓原為上海錢業公所產業,豫園、內園屢遭戰火破壞,而此樓卻免遭劫,大有「手揮絲桐,目送還雲,西山爽氣,在我袖中」之感。

5、聳翠亭聳立於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6、可以觀位於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緻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牆,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牆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內園歷史。

Ⅲ 上海豫園景點介紹

上海豫園景點介紹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明代,截止至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 江南古典園林 ,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佔地三十餘畝。

豫園的「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整座園林規模宏偉、景色佳麗。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豫園現佔地三十餘畝,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樹木蒼翠,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出明清兩代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豫園按主體建築可分為 大假山、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華堂、內園 六個景區。

萬花樓

萬花樓景區位於豫園北部,主要有魚樂榭、亦舫、兩宜軒、復廊、萬花樓等景點。魚樂榭源於莊子和惠子游於濠樑上關於魚到底快樂還是不快樂的智慧問答,蘊含園主人對莊子的仰慕和避世隱逸的心情。魚樂榭東北是一條曲折別致的復廊,中間用牆分隔。復廊東南有小軒,為兩宜軒;復廊西北有船舫建築,名「亦舫」。萬花樓原名「神尺堂」,為兩層樓建築,後於清道光年間重建,重建後改名「萬花樓」。萬花樓迴廊圍欄雕飾「暗八仙」即呂洞賓的寶劍、鐵拐李的葫蘆、漢鍾離的芭蕉扇、韓湘子的寶笛、曹國舅的檀板、何仙姑的荷花、張果老的魚鼓、藍采和的花籃。樓下四角還有梅、蘭、竹、菊圖案漏窗四幅。萬花樓前庭院有古樹兩株,400年的銀杏和100年的廣玉蘭。庭院粉牆下花石點綴其間,山石間有各種花草以及應時盆景,點出「萬花深處」的寓意。

點春堂

點春堂景區位於豫園東北部,主要有點春堂、打唱台、古井亭、快樓、和煦堂、靜宜軒、聽鸝亭等景點。點春堂堂名取自蘇軾的「翠點春妍」。小刀會起義時,義軍城北指揮部設帳於此。堂內還陳列著當年小刀會的兵器、自鑄的日月錢幣以及發布的文告等。點春堂南面是一座清代小戲台,俗稱打唱台。戲台依山臨水,半跨池上,增加音響效果。點春堂北面有藏寶樓,西北有古井亭,東北有學圃,東南有湖石假山,上有雙層樓閣,下層稱延爽閣,上層名快樓。快樓是豫園的制高點之一。藏寶樓、點春堂、打唱台與和煦堂在一條線上依次排開,與錯落布局的園林規則是一特例。

會景樓

會景樓景區位於豫園中部,主要有會景樓、九獅軒、流觴亭、浣雲假山、積玉水廊等景點。會景樓三面環水,舒朗開闊,周圍栽著香樟、石榴、紫薇、紅楓、羅漢松等許多樹木。會景樓的西北為九獅軒,是一敞開式建築,面臨大池,前置月台,憑欄觀賞池中游魚。荷花池西有一片杉樹,高聳挺拔。荷花池東修竹萬竿,滿目青翠。荷花池南為流觴亭,因其兩面臨水,取王羲之《蘭亭序》「流觴曲水」之意,頗有意境。流觴亭東側有三曲橋,貼水而築。三曲橋西南是浣雲假山,以湖石堆成,背倚得月樓,面臨清池,水中假山倒影與天上彩雲渾然一體,如洗白雲於水中,如染假山於雲間,故名「浣雲」。會景樓東南是積玉水廊,北起會景樓東,南達涵碧樓,因廊旁一石「積玉峰」而得名。

玉華堂

玉華堂景區位於豫園會景樓景區南部,主要有玉玲瓏、玉華堂、得月樓、藏書樓等景點。玉華堂是園主人潘允端的書房。潘允端十分鍾愛玉玲瓏,為便於朝夕觀賞,故建此堂,並以玉玲瓏上鐫刻的「玉華」兩字命名。堂上匾「玉華」兩字是明代文徵明的手跡集字,堂內陳列的書案、方桌、靠椅、躺椅都是明清遺留下來的紅木傢具,陳列著文房四寶、明代紫檀木畫案等書房用品。堂前有白玉蘭兩株,東側是積玉峰和積玉水廊。玉華堂南面隔水相望的就是玉玲瓏,玉玲瓏瘦、皺、漏、透特點皆備,尤其以漏著稱,與蘇州瑞雲峰、杭州縐雲峰並稱江南三大名石。玉華堂西為得月樓,月明之夜,登樓欣賞池中月景,心胸為之開朗。樓上陳設名貴文物傢具。樓下的大廳名綺藻堂,取「樓台近水,水面風來,水波如綺,藻采紛披」之意。藏書樓位於玉華堂西南,上海的書畫名家曾在此組織「豫園書畫善會」。

內園

內園景區位於豫園東南部,主要有靜觀廳、延清樓、觀濤樓、聳翠亭和古戲台等景點。內園建於清康熙年間,原為上海城隍廟的花園,後修復與豫園相連,成為園中之園。靜觀廳是內園的主體建築,單檐歇山式,屋頂有「岳飛大戰金兀術」塑像。堂內兩塊匾額,「靜觀」和「靈昭渟峙」。靜觀廳曾是城隍廟道士起居作法之處,廳前兩側有一對清代石獅,廳對面是座假山,奇石林立,正面一塊大石如「壽」字。靜觀廳東側有院落,其西有九龍池,池壁石隙有4條石雕小龍,倒映水中成8條龍,池身也似一條龍,故名九龍池。院中有小廳,名「可以觀」,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周圍樹木蔽天,山石秀潤。環假山有聳翠亭、延清樓、還雲樓和觀濤樓。古戲台位於內園最南端,戲台正面的木雕圖案全部貼金,頂部藻井裝飾華麗,有助於聚音共鳴,兩側石柱上有俞振飛所撰楹聯:天增歲月人增壽;雲想衣裳花想容。戲台正對面的還雲樓設貴賓佳座,兩邊有雙層看廊,共有300個席位,有「江南園林第一台」之譽。

Ⅳ 上海豫園有花展嗎

上海豫園有花展嗎

豫園內有花展活動。其中花展主要 以菊花為主 ,也有蘭花、梅花等。參展的盆花皆有私人提供,連所用盆具都極為考究。會期一般在3天左右,諸位行家會一一觀賞、點評,選出」高貴」、」珍稀」、」新奇」的上品花展。

豫園的花展約起於1796~1820年。梅花會多在農歷正月初二舉行,但不是年年舉辦。蘭花會通常每年在東園舉辦一次,時間多在農歷四月下旬,會期三天,會上將公認的最佳品稱為「狀元」。菊花會在每年農歷九十月間舉行,會址通常設在萃秀堂一帶,屆時各室內廊間、徑邊石上均是菊花。所用的盆具也極講究,有的是名貴的瓷盆,每盆菊花標明藝菊者姓名,請行家品評,凡被評為「新巧」、「高貴」、「珍異」的都屬上品。

豫園

豫園始建於明代嘉靖,截止今日已達四百餘年的歷史,全園佔地三十餘畝。坐落在上海市老城廂區,原是一座私人園林,古人稱贊其為」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豫園可謂歷經滄桑,經歷數個朝代,換過無數園主。更是在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被侵略者強占並大肆蹂躪;1853年經太平天國革命,又被清兵燒殺掠奪,很多建築被嚴重破壞,坍塌、付之一炬;1875年後,全園被上海二十餘工商業分割,建為公所直至解放前夕。此時豫園內亭台破舊、假山坍塌、草木枯槁、慘不忍睹。從1956年起,豫園被國家重視進行了大規模修繕,1959年起豫園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豫園開始對外開放,1982年算是落定塵埃,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包含歲月打磨,歷經數代,令人疼惜,無數遊客來此觸摸歷史留下的痕跡,感受歲月的滄桑。

Ⅳ 豫園在哪裡

豫園位於上海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商城相接。

豫園是江南園林藝術的瑰寶之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典園林,佔地三十多畝。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

1、玉華堂。

玉華堂面對玉玲瓏,這是明時豫園主人潘允端的書齋。匾額上的「玉華」兩字,系集明代書畫家文徵明的墨跡所成。現堂內仍按明代書房擺設,陳列的書案、方桌、靠椅、躺椅都是明清遺留下來的紅木傢具。

豫園開放:

豫園在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豫園屬於上海一個比較知名的景點。

Ⅵ 豫園是哪裡的景點

上海豫園景點有:三穗堂景區、萬花樓景區、點春堂景區、會景樓景區、玉華堂景區等。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

一、三穗堂景區

三穗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西園時所建,高9米,是園中的主要建築之一。在清代,這里是官府慶典和「宣講聖諭」之處,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紳聚會活動的場所。萃秀堂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深隱於大假山北麓,面臨峭壁,北倚高牆,古木交柯,佳卉盈庭,環境清幽淡雅,靜坐堂中推窗便可近觀大假山景。現設古玩店。太湖石立峰「漸入佳境」語出《晉書?顧愷之傳》,這里有引人入勝之意。游廊石板鋪地,中為小橋,兩側有鵝項靠,可以坐觀山光水色。廊中間豎一太湖石立峰,高約2.3米,亭亭玉立,故名「美人腰」。

二、萬花樓景區

萬花樓下四角有梅蘭竹菊圖案漏窗四幅樓南面有湖石假山。四周多迴廊曲檻,廊旁的白色粉牆邊,依牆綴以石峰,栽植翠竹。銀杏樹高達21米,枝葉茂密,相傳為建園時園主人手植,已四百多年。復廊東端有一小軒,在這里探首俯視則清泉如鏡,隔崖相望則石峰壁立,面山對水,有古人「觀山觀水兩相宜」的情趣,故名兩宜軒。北面有建築名亦舫,形狀如古代之船舫。魚樂榭周圍古木參天,憑欄可觀池中游魚。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牆體現了江南園林小中見大的特點。小溪長僅數丈,花牆把小溪隔而為二,牆上開設漏窗和半圓洞門。從魚樂榭旁有一株已度過三百多個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時節,枝條上綻滿白色的小花。

三、點春堂景區

點春堂整座建築為五開間大廳,扇上雕戲文人物,樑柱花紋造型奇特,飾以金箔。堂後有臨池水閣,上有匾額曰「飛飛躍躍」。點春堂建於清道光初年,曾為福建籍花糖洋貨商人在滬祀神議事之^所,俗稱「花糖公墅」。小刀會起義時,這里是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小刀會領袖之一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陳阿林在此辦公,發布政令,稱「點春堂公館」。起義失敗後,點春堂遭到嚴重破壞,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集資重修,歷時四載完工。現堂中掛晚清畫家任伯年的巨幅國畫《觀劍圖》。畫兩邊是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對聯:「膽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堂內還陳列著起義軍使用的武器、自鑄的錢幣日月錢以及發布的文告等文物。

Ⅶ 豫園 中英文簡介 拜託,急用!

Yu Garden
Yu Garden is a famous garden of classical styl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itially built under the reign of Jiajing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up to now it has a history of over 500 years. In 1853, when the Small Sword Society rose in uprising in response to the Taiping Heavenly Revolution the Spring Hall in the Yu Garden was used as its headquarters.
Yu Garden is a key cultural unit under the state protection. The major scenic attractions in the Yu Garden include the Mountain and Forest in City, Pretty Woods and Elegant Dale, Charming Spots by the Spring Hall, Eye-catching Scenes of Water and Rockeries, Great Happiness in the Middle and Garden within the Garden (inner garden) as well.
豫園位於繁華熱鬧的上海老城廂東北隅,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面與上海城隍和豫園商城毗鄰,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和游覽勝地,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始建於明肛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家花園
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又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1961年正式對外開放。現在的豫園佔地面積2公頃,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樹木蒼翠,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的特點,是一個集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藝術精華的古典園林,內有四十餘處景點可供遊人觀賞,分為大假山、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華堂、內園六大景區。

Ⅷ 上海豫園景點介紹

上海豫園景點介紹如下:

豫園位於上海豫園旅遊商業區的東北部,與上海城隍廟、上海豫園旅遊商城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和游覽勝地。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嘉靖、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五十餘年歷史。

1、靜觀大廳亦稱「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面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靜觀」和「靈沼峙」兩塊貼金匾額。靜觀之名,取古語「靜觀萬物皆自得」,「動觀流水靜觀山」之意。

2、觀濤樓位於靜觀大廳西南側,又稱「小靈台」,三層全木結構,高10餘丈,清時為城東最高建築物。昔年在此登高可觀賞「滬城八景」之一「黃浦秋濤」。

3、還雲樓、延清樓面對靜觀大廳,東西相連,為串樓形,並可通向觀濤樓和船廳,還雲樓內橫匾「還雲」,為清末上海名紳姚文?題識。還雲樓原為上海錢業公所產業,豫園、內園屢遭戰火破壞,而此樓卻免遭劫,大有「手揮絲桐,目送還雲,西山爽氣,在我袖中」之感。

4、聳翠亭聳立於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5、可以觀位於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緻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牆,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牆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內園歷史。

Ⅸ 豫園簡介 關於豫園簡介

1、豫園(Yu Garden)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佔地三十餘畝。

2、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

3、豫園在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Ⅹ 上海豫園三寶是什麼

上海豫園三寶是什麼

上海豫園三寶是指豫園內的玉玲瓏、黃石假山、古戲台。現在的豫園,是上海市內唯一的明代園林,有著「東南名園之冠」的美譽,主要景點有三穗堂、卷雨樓、兩宜軒等。

第一寶:玉玲瓏

第一寶,是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的玉玲瓏,這塊石頭具有皺透瘦漏四大特點,由玉玲瓏構成的石峰與蘇州的冠雲雲峰、杭州的縐雲峰並稱江南三大名峰。

第二寶:黃石假山

第二寶,是江南地區最古老、最精美、最大的黃石假山,這個黃石假山是由明代著名的疊山高手張南陽設計堆成,相傳是他唯一存世的精品和孤品,被譽為「江南假山之冠」。

第三寶:古戲台

第三寶,是當年從閘北錢業公所搬來的古戲台。

豫園

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豫園當時佔地七十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占豫園,大肆蹂躪。 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築都被付之一炬。

1860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扎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

1956年起,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歷時五年,於1961年9月對外開放。

1982年2月,豫園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閱讀全文

與英國的豫園有什麼景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