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有哪些歷史古跡
享 譽 世 界 的 倫 敦 古 跡
一.「大本鍾 」
「大本鍾 」坐落於泰晤士河畔議會大廈的北面,聳立著高高的鍾樓,鑲有大鍾,名為「大本」。每隔一小時,大鍾根據格林威治時間發出沉重而鏗鏘的響聲,在數英里之外也能聽到鍾聲的回盪。
1859年,大鍾由當時的英王工務大臣本傑明·霍爾爵士監制,大鍾共重21噸,鑄造時耗資2.7萬英鎊。
「大本」鍾被視為倫敦的象徵,凡到倫敦觀光的人,無不想到鍾樓周圍,站在議會橋上欣賞倫敦這個獨具一格的建築。
二.倫敦塔
倫敦塔始建於1078年。它在歷史上既作過王宮,也作過法院,後來又是一所監獄。倫敦塔佔地7.2公頃,周圍用巨石築成一道厚實的城牆。城牆上有許多炮台、箭樓,四周是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從1107年,諾曼征服倫敦後,倫敦塔成了國王行轅總署和兵營。從1140年到17世紀該塔一直是英國歷代國王的主要住處。英國暴君詹姆斯一世在塔內被處死之後,倫敦塔就成了監禁犯人的牢獄和刑場。
倫敦塔現在已經成了對外開放的博物館。塔內有個珍寶館,觀眾可以看到英國歷代國王的王冠、王室珍藏的金銀珠寶。倫敦古堡中還有一些身體肥胖稱為「渡烏」 的大烏鴉,有專人飼養。倫敦塔有千年的歷史,堪稱倫敦最悠久的古跡,遊客每年達200萬人。在出入口處遊人可以看到兩名身著古老的都鐸王朝制服的禁衛,這些 「古老衛士」們,成了遊客欣賞和攝影的對象。
三.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位於倫敦中心,鬧區的格雷·拉塞爾大街北側。它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古羅馬柱式建立,氣魄雄偉、十分壯觀。這里珍藏的文物和圖書資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博物館所不能比擬的。大英博物館建於1753年,6年後正式開放,原來主要收藏圖書,其後兼收歷史文物和各國古代藝術品。
埃及館是博物館中最大的陳列室之一。陳列數量達7萬多件。在希臘、羅馬館有公元5世紀雅典女神的祀廟和古羅馬歷代皇帝的半身雕像。在西亞藝術館,陳列有歷名悠久的波斯文物和3700多年前巴比倫時代國王漢穆拉比賜於貴族的兩塊地界碑。最引人注目的是東方藝術館,這里除中亞、南亞和日本的文物外,大部分是中國的歷代稀世珍品,為數達2萬多件。
大英博物館的藏書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有大量的英國和世界的經典文獻、書籍、手稿、檔案,不少是僅存的珍本。除英文外,還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梵文、印地文、蒙文和中文等許多種文字的書籍。僅中國書刊就有6萬多種。
歷史上許多學者、名流、政治活動家都曾在大英圖書館博覽群書,進行研究和寫作。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移居倫敦後,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終於完成了不朽的巨著《資本論》。
四.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紀號稱「篤信者」的英王愛德華建立的。教堂的主要特點是大門處有一對塔樓。教堂自建以來,一直是英國歷代國王或女王加冕禮典和王室成員結婚的場所。英國歷代國王死後,大部分葬在這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許多名人死後,在教堂也佔有一席之地。英國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稱為「榮譽的寶塔尖」。現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但是名人的墓地,而且是難得的「歷史博物館」。
溫莎古堡(WINDSOR CASTLE)
(王室舉行活動時將有變動)
溫莎古堡在英國的眾多城堡中,規模最大的而且久負盛名。它是一組花崗石建築群,氣勢雄偉、挺拔壯觀。自12世紀亨利一世,溫莎堡便是英國皇室主要的御所。這里的一磚一瓦精雕細琢的徽章圖騰,洋溢著濃厚的貴族氣息。在這里還可以看到皇家禁衛軍的交接儀式和參觀聖喬治禮拜堂。參觀頗富盛名的御林軍交班儀式,繼而飽覽國家套房(State Apartments)內豐富的皇家珍藏精緻傢具與魯斯本(Rubbens)、范戴克(Van Dyck)、卡那雷拖(Canaletto)的偉大藝術品。
科滋窩丘陵區(THE COTSWOLDS)科滋窩伸展於一片美麗、悠遊的大自然之中,處處散布古老房舍的小震和村莊。這里是泰晤士河的發源地,出產有名的蜜糖色建築石材,此區曾是英國羊毛生產中心。英國許多美麗的河流,多是從此地展開旅程,沿岸多有豐富的歷史古跡及英格蘭最漂亮的鄉間景色。美得如風景名信片般的水畔之城,波噸(Bourton-on-the-Water)便是其中著名的小鎮之一
布倫亨皇宮花園(BLENHEIM PALACE GARDENS)布倫亨宮是英國最大的私人宅院,這里不但是邱吉爾迷的勝地,也是欣賞才子布朗自然風格庭園的好去處,皇宮外部呈現巴洛克風格,內部的房間多的像迷宮,宮中收藏有邱吉爾家族的手稿、繪畫、書籍、照片及書信。當這棟巨宅不對外開放時,還可以欣賞到1800公頃的公園喔!這座傑出的宮殿建築,已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B. 英國的爵位是什麼意思,哪些才配做爵
英國貴族有兩種
ㄧ種是傳統貴族其爵位是世襲的
就是在1689英國光榮革命之前就有爵位之貴族
同時這些貴族都是上議院議員
ㄧ種是平民百姓本身以前不是貴族
由英王授予爵位
這種是不能世襲
一般聽到的答案都是公、侯、伯、子、男,其實公侯伯子男是西周封建制度下所訂定的爵位名稱,分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級就有不同大小的封地。公、侯各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各方五十里。
由於外國封建制度極類似當時周朝封建制度,因此當初翻譯他們爵位名稱時即將公侯伯子男引用過去當翻譯。以英國為例,爵位最高是「Duke」,而周朝最高爵位名稱為「公爵」,因此就將「公爵」當作是「Duke」翻譯了。
以下階層也是依此類推,以英國封建制度為例,英國的封號授予分成七級,分為貴族與平民兩部分。貴族部分,除王室以外,分為五等(剛好與我國周朝制度相對等),分別為Duke(公爵)、Marquis(侯爵)、Earl (or Count) (伯爵)、Viscount(子爵)、Baron(or Lord) (男爵)。
而平民部份則有兩個階級,分別為「准男爵」(Baronet) 以及「騎士」(Knight)(這兩個階層又常以「Sir」直接稱呼。
關於他們世襲制度方面,上述貴族的爵位-公侯伯子男都是可以世襲的,由英國國王授予的封授狀(patent)或敕令(writ)來決定該由誰繼承 (通常是長子繼承)---但有種情況例外,若其爵位為依據上訴審判法案(appe-llate jurisdiction act 1876年),與終身貴族法案(life peerage act 1958年) 所賦予的特殊爵位(封為男爵) ,則不能世襲。
平民方面,准男爵爵位是可以世襲的;但騎士則不能世襲。
另外,英國爵位制度是可以頒布給女性的,其階級名稱分別為 Duchess(公爵)、Morch-ioness(侯爵)、Countess(伯爵)、Viscoun-tess (子爵)、Baro-ness(or Lady) (男爵);平民的稱號則沒差。在中古時代女性爵位不能世襲,到了近代貴族法案(peerage act1963年)通過後,才賦予女性繼承爵位權力。
最後列表整理如下:
貴族部分
男 性 女 性 翻 譯
Duke Duchess 公 爵
Marquis Marchioness 侯 爵
Count Countess 伯 爵
Viscount Viscountess 子 爵
Baron Baroness 男 爵
平民部分
Baronet 准男爵
Knight 騎 士
被授予爵位的人死了兒子不能繼承的
C. 鮮血貴族傳送門在哪
王朝靈廟。
懸崖路前面的區域,如果用范圍戰技或魔法清完小怪的話就能瞬間獲得大量盧恩,臨時發現盧恩不夠的話可以到這里來刷。
貴族後裔後再前往教堂的話會看到巫女的屍體,與巫女的屍體互動可以用她的血浸染立誓布。
D. 英國二十大公爵是哪些
1.白金漢侯爵和公爵的頭銜, 名字緣於英格蘭白金漢郡, 英國貴族之一.
1444年9月14日, 漢弗萊·斯塔福德, 安妮的兒子, 被授於白金漢公爵爵位. 他為蘭開斯特王朝在玫瑰戰爭立下戰功, 在1460年7月的諾咸頓戰役中戰死. 他的孫子亨利·斯塔福德, 1483年繼承爵位,任理查三世侍從武官。他的兒子愛德華·斯塔福德,1485年繼承爵位,亨利八世即位後開始在政界起重要作用.
2約克公爵(Duke of York)是貴族的頭銜,通常被授給英國的國王的第二個兒子,除非該頭銜由一個前任君主的兒子所擁有。
現任約克公爵是安德魯王子,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的第二個兒子.
3德文郡公爵(Dukes of Devonshire)又譯德文希爾公爵,英國貴族。
4.阿蓋爾公爵(英語:)英國世襲貴族,是英國女王在蘇格蘭的代表之一。1633年,英王查理一世封阿蓋爾伯爵為西部島嶼海軍上將。今天,該島嶼依然沿用17響禮炮歡迎阿蓋爾公爵。1651年,八世阿蓋爾伯爵封查爾斯·斯圖爾特為「蘇格蘭國王」。1681年,查爾斯·斯圖爾特被加冕為英王查理二世。1701年,阿蓋爾伯爵的爵位升為公爵,九世公爵同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路易斯結婚。
5.阿蓋爾公爵同時也是蘇格蘭歷史上擁有重要地位的坎貝爾部落的首領,領導著全球300多萬坎貝爾人,並負責管理著家族財產。坎貝爾家族生意中包含有土地、旅遊、森林、礦資源、城堡等,現年33歲的阿蓋爾公爵是英國現在26位公爵中最年輕
6.威廉·卡文迪許公爵,第一世德文郡公爵,軍人和政治家。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時代的輝格黨人,英國議會運動領袖。早年周遊歐洲,1661年回國,任議員,不久即以堅決而大膽地反對查理二世的政策出名。他支持1688年的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並出面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來英國即位。革命後,他領導輝格黨並任威廉的總管大臣,1694年授德文郡公爵和哈廷頓侯爵爵位。他在基爾肯尼城堡娶第一代奧蒙德公爵的女兒瑪麗·巴特勒(Lady Mary Butler)(1646年-1707年)為妻。
7.利奧波德·喬治·鄧肯·艾伯特公爵,利奧波德親王,奧爾巴尼公爵,維多利亞女王的幼子。利奧波德是最後一位奧爾巴尼公爵, 克拉倫斯伯爵和阿克洛男爵(Baron Arklow)。他因患血友病,動輒出血不止。
維克托·克里斯蒂安·威廉·卡文迪許公爵,第九代德文郡公爵,西德比郡英國自由聯合黨國會議員(1891年-1908年),加拿大總督(1916年-1921年),和殖民大臣(1922年-1924年)。
8. 英國公爵 加拿大總督
9.第二家獲授白金漢公爵的是詹姆士一世的寵臣喬治·維利爾斯,他在1617年、1618年、1623年連續獲授白金漢伯爵、侯爵和公爵。他是英國首相,又是法國王後、奧地利安娜公主的情夫。
在維利爾斯最後一位後代1703年去世後,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後一位女王安娜,就把白金漢公爵的頭銜賜給了穆爾格拉夫伯爵約翰·謝菲爾德。
10..維克托·克里斯蒂安·威廉·卡文迪許公爵,第九代德文郡公爵(),西德比郡英國自由聯合黨國會議員(1891年-1908年),加拿大總督(1916年-1921年),和殖民大臣(1922年-1924年)。
E. 關於帕台農神廟的介紹有哪些
神廟始建於公元前447年,正式啟用是在公元前438年,完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借著盛大的帕那太耐節奉獻給雅典娜。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築與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臘國寶」之稱,也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5世紀中葉,神廟被改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被移去。1458年土耳其人佔領雅典後將神廟改為清真寺。
1687年,帕特農神廟遭到大面積的破壞。威尼斯人派FrancescoMorosini率領遠征隊攻擊雅典和雅典衛城。奧斯曼土耳其人加強了對雅典衛城的防守,並把帕特農神廟當做一個彈葯軍火庫。正是這個危險的用途導致了神廟的爆炸,作為當地土耳其社區人員避難所的通廊遭到嚴重破壞。9月26日威尼斯人的迫擊炮在費羅帕普斯的山頂開火,瞬間消滅了軍火庫,內部建築也被部分摧毀。爆炸摧毀了建築的中心部位,造成了內堂的牆壁倒塌,夷為廢墟。希臘建築師和考古學家KorniliaChatziaslani寫道:「三聖所的四面牆幾乎面目全非,3/5的雕塑跌壞。大約三百人死於這場爆炸,無數大理石碎片也飛落在這附近。」
1801-1803年,英國貴族埃爾金勛爵將大部分殘留的雕刻運走,損失最為嚴重。許多原屬神廟的古物,現在散落在不列顛博物館、盧浮宮、哥本哈根等地。
19世紀下半葉,曾對神廟進行過部分修復,但已無法恢復原貌,現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
2008年,由希臘政府和歐盟支持的帕特農神廟修復計劃已進入到第33個年頭,歐洲乃至世界一流的考古學家、建築家、土木工程師以及能工巧匠都投入到這項修復工程中,然而很多問題依然困擾著現代學者們。
1975年,希臘政府撥款2300萬美元用於修復帕特農神廟,工程指揮們預計他們能在十年內完成。然而,修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令他們始料不及。比如,建築師們用新的大理石代替那些被損壞的大理石碎片,為了加快工程進度,工程師們採用了凹槽雕刻機器。不過對於細微的紋路雕刻,這種儀器的精確度依然比不上古代工匠的巧手,浮雕的花紋需要一雙敏銳的眼睛和把握到位的手感。
修復工程的負責人馬諾里斯·克里斯是雅典國家技術學院建築系的副教授,同時也是研究帕特農神廟的主要學者。他花了幾十年時間研究帕特農神廟的每一個建築細節,他描述說,古雅典人從11英里外的採石場發掘出大理石,打磨成石柱,然後用大型馬車將總共重達10萬噸的大理石柱運到雅典衛城中央,並將石柱拉上衛城山丘的頂峰。不過克里斯認為,更費時費力的是打磨雕琢大理石柱的圖案和花紋。
當神廟的大理石表面被摩光後,工匠們用「點刻法」為神廟披上最後的一層外衣:數千名工匠用鑿子在神殿的基座、地板、石柱以及大部分外牆上刻出精確的線條,這樣使得大理石的光亮更加沉穩並掩蓋了表面的瑕疵。克里斯說這才是整個工程最艱難的部分。在當時偉大的雕刻家菲迪亞斯監督下,神廟的部分雕刻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浮雕,厚約5厘米,細節之精美令人驚嘆。
F. 巴特農神廟是不是就是歐洲的帕特農神廟
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築與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臘國寶」之稱,也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5世紀中葉,神廟被改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被移去。1458年土耳其人佔領雅典後將神廟改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與土耳其人作戰時,炮火擊中了神廟內的一個火葯庫,炸毀了神廟的中部。1801-1803年,英國貴族埃爾金勛爵將大部分殘留的雕刻運走,損失最為嚴重。許多原屬神廟的古物,現散落在不列顛博物館、盧浮宮、哥本哈根等地。19世紀下半葉,曾對神廟進行過部分修復,但已無法恢復原貌,現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
藝術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
G.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 新貴族是什麼啊~
新貴族是由原來的地主階級、農牧場主轉變而來,新貴族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進行農場運作,其生產方式與資產階級差不多!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化的農牧場主!
H. 求英國光榮革命歷史大事年表.謝謝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2~1649年 英國內戰
~1660年 英國實行護國政體(克倫威爾)
1660~1688年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
1688年 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建立
1689年 英國頒布《權利法案》(限制王權和保障公民權利)
I. 帕特農神廟被毀的起因
1687年,帕特農神廟遭到大面積的破壞。威尼斯人派Francesco Morosini率領遠征隊攻擊雅典和雅典衛城。奧斯曼土耳其人加強了對雅典衛城的防守,並把帕特農神廟當做一個彈葯軍火庫。正是這個危險的用途導致了神廟的爆炸,作為當地土耳其社區人員避難所的通廊遭到嚴重破壞。
9月26日威尼斯人的迫擊炮在費羅帕普斯的山頂開火,瞬間消滅了軍火庫,內部建築也被部分摧毀。爆炸摧毀了建築的中心部位,造成 了內堂的牆壁倒塌,夷為廢墟。希臘建築師和考古學家Kornilia Chatziaslani寫道: 「三聖所的四面牆幾乎面目全非,3/5的雕塑跌壞。大約三百人死於這場爆炸,無數大理石碎片也飛落在這附近。」
1801-1803年,英國貴族埃爾金勛爵將大部分殘留的雕刻運走,損失最為嚴重。許多原屬神廟的古物,現在散落在不列顛博物館、盧浮宮、哥本哈根等地。19世紀下半葉,曾對神廟進行過部分修復,但已無法恢復原貌,現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
(9)英國光榮貴族之廟在哪裡擴展閱讀:
帕特農神廟特別講究「視覺矯正」的加工,使本來是直線的部分略呈曲線或內傾,因而看起來更有彈力,更覺生動。這種視覺矯正以前在多利亞柱式中就已經注意到了,比如柱身的減殺就是如此。在帕特農神廟中,這種矯正發揮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據研究,這類矯正多達10處之多。比如,此廟四邊基石的直線就略作矯正,中央比兩端略高,看起來反而更接近直線,避免了純粹直線所帶來的生硬和呆板。相應地,檐部也作了細微調整。
在柱子的排列上,也並非全都垂直並列,東西兩面各8根柱子中,只有中央兩根真正垂直於地面,其餘都向中央略微傾斜;邊角的柱子與鄰近的柱子之間的距離比中央兩柱子之間的距離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壯(底徑為1.944米,而不是其他柱子的1.905米)。
J. 英國光榮革命時,為什麼邀請威廉擔任國王
詹姆斯二世是繼承他哥哥查理二世為王的。
他和查理二世從流亡歸國後,並不一定有王位繼承權,因為查理二世還年輕。於是他和查理二世大臣之女安·海德結婚。安·海德是新教徒,所以他們兩人的女兒瑪麗和安妮都按照查理二世的教導,而被培養成新教徒。安去世後,他得到查理二世的批准,娶了一位天主教徒(義大利公主)為妻。他這時被封為約克公爵(Duke of York),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人,紐約(New York)因他而得名。
查理二世當政期間,國會常常表示對信仰天主教的詹姆斯的不信任。為了平息他們的懷疑,查理二世將詹姆斯的女兒瑪麗嫁給新教徒-荷蘭的奧蘭治親王威廉。查理二世沒有正式婚生子女,於是他頂住國會壓力,堅決支持天主教徒弟弟詹姆斯二世繼位,他自己據說在臨死也改變信仰成為天主教徒。
詹姆斯二世在位時一直試圖平衡新教徒為主的國會和他自己的願望-回復和天主教教廷的聯系,可是英國國會和民眾在經歷了瑪麗一世的血腥統治之後,對任何試圖重新建立天主教的提議都抱有強烈懷疑和不信任。國會在多年爭斗中,容忍了很多詹姆斯二世的行為,因為希望等他去世後,英國會在他女兒瑪麗統治下回歸新教徒的王權。但是當他和中年的王後很出人意料地生了王子,因而剝奪瑪麗及安妮的繼承權後,國會中有影響力的大臣與奧蘭治親王威廉達成協議,邀請他和瑪麗公主入侵英格蘭,宣稱繼承王位,趕走詹姆斯一世和他的王後及新生王子。
威廉這時正帶領荷蘭與英國的天敵法國作戰。法國在路易十四之下,是一個非常強大敵人。威廉希望得到英國的支持,兩者在這一次合作中都可以獲得很大的共同利益。但是威廉和瑪麗堅持共同執政,否則威廉就不肯入侵英國篡位。而英國大臣們也意識到他們需要一個軍人強人執政,對抗詹姆斯二世在法國及其他天主教國家支持下的戰爭。於是,雙方妥協合作篡奪王權,出現了英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兩王共同執政的情況。
威廉是一個出色的軍人,治下安定了英國國內外的局勢,並通過立法穩固了新教徒對王位的合法權利。等瑪麗去世後,因瑪麗與威廉兩人無後,他宣誓傳位於瑪麗的妹妹安妮,安妮若無後,才由威廉再婚生子女即位。安妮即位之時,已經是合法繼承王位,不需要強人來鞏固政權。這時的國會已經通過《王位繼承法》,排除任何非新教徒對英國王位的繼承權,她弟弟,「篡位者」詹姆斯,及詹姆斯的後代,因此被國會法律排除繼承權,不再造成威脅。安妮的丈夫從來沒有在英國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更沒有可能會給國會予以大權,控制政權。國會從此之後,權利進一步增強,在安妮無後而終,漢諾威王朝統治英國之後,更進一步削弱了國王對國家的控制能力。
英國在斯圖亞特王朝的結束時(安妮是最後一位斯圖亞特國王),結束了絕對王權的時代,新興的資本家大土地主通過國會,在和信仰絕對王權的國王的爭斗中,最終以光榮革命完成了君主立憲制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