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寧願犧牲395萬人,希特勒為何死打蘇聯,而不登陸英國
希特勒死打蘇聯是因為蘇聯在他看來是外強中乾的,而且蘇聯地域廣闊有德國需要的資源,同時英國也有一定的實力,而且和德國都屬於一個人種,希特勒肯定不會選擇攻打英國了。
英國和德國都屬於一個人種都是雅利安人種,希特勒的種族主義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而身為同一個高等種族的英國,希特勒肯定更願意合作而不是攻打和對抗。
於是倒霉的蘇聯被希特勒當成一塊肥肉給看上了,不過這場戰役讓希特勒犧牲了395萬人,也是付出了極大代價的,主要還是蘇聯打下來太有好處了了。
Ⅱ 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為什麼放棄英國
因為德國海軍的實力相較英國非常孱弱,根本不足以支持德國陸軍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登陸作戰。而在歐洲大陸上對英國陸軍進行毀滅性打擊,只會把英國的全球殖民地遺產拱手送給美國。
在約阿希姆斯塔勒的著作《希特勒女秘書的遺著》一書中(這本書是根據希特勒秘書施羅德的遺著編寫的。施羅德自1933年起直至希特勒自殺前夕,都一直擔任他的貼身女秘書,可以說她在最近的距離親眼見證了納粹德國的興衰與希特勒本人的崛起和毀滅,她的遺著對研究納粹德國有著很高的價值),我們會發現,直到美國宣布參戰前,希特勒都一直希望能夠攜攻陷整個歐洲大陸之威勢,與英國苟合。
據施羅德記載,早在1933年他被興登堡任命為總理並進入魏瑪政府核心權力層之前,他就一直在策劃並撰寫一本闡述自己世界大戰略理念的書。在這本書中,希特勒所構思的未來世界之格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德英聯盟,德國統治歐洲大陸,英國則擁有廣袤的殖民地,德國陸軍和英國海軍一同統治世界。直到1939年英國對德宣戰,希特勒終於還是放棄了完成這本著作的計劃。
在施羅德的遺著中,希特勒在不同場合多次宣講德英結盟的必要性;他不斷聲稱自己對英國的全球殖民地毫無興趣,德國只要歐洲大陸;他幻想著只要攻陷北非切斷蘇伊士佔領法國擊潰蘇聯,英國就會意識到他們必須立刻結束這場歐洲大戰;他向自己的將領反復強調在英國海軍艦炮的籠罩下讓陸軍穿越英吉利海峽將是一場災難;他不斷告誡最高統帥部,摧毀敦刻爾克的英軍沒有任何意義,只會造成英國的全球殖民體系崩潰,讓美國平白撿了便宜;他一直對羅斯福千方百計試圖參與戰爭表示憂慮,認為德英應該聯合起來,從兩洋方向圍堵美國,讓它龜縮在世界的邊緣逐漸腐爛;他無法理解為什麼英國寧可將自己的全球利益拱手讓給美國,也不願意和德國和談。
希特勒很清楚德國無力對抗英國海軍。但遺憾的是,自始至終,希特勒對英國都只是單相思。
事實上,英國王室曾經試圖與希特勒苟合,但是大權在握的丘吉爾以廢除王室相要挾。因為張伯倫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的失敗,讓丘吉爾明確意識到,與德國苟合,只會讓德國獲得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整合歐陸資源,發展自己的海軍。當德國海軍准備完畢後,等待英國的,不會是真正長久的和平,只會是遲到幾十年的災難。
Ⅲ 德國在二戰的時候為什麼不登陸英國,非要死攻蘇聯
德國身為二戰時期的軸心國,實力那是非常的強大,在整個歐洲可以說是所向披靡!因為一直帶領義大利這個豬隊友,遭了不少的苦,但是盡管如此德國也從未放棄過義大利!所以德國被我們親切的稱為“帶豬能手”!說實話,我現在很是懷疑二戰時期的義大利是同盟國一方的!
而打了英國那是得不償失!不僅僅要損失大量的兵力和財力,還會磨滅德軍的鬥志!就算攻打英國成功,德軍自身也會傷亡慘重,未來的幾年肯定再也無法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而在這個時間讓蘇聯恢復了過來,那可是不可想像的災難!
Ⅳ 整個二戰期間,德軍到底有沒有登陸英國本土的能力
沒有,德軍海空軍無法與英抗衡,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登陸就不可能。後來德國又打蘇聯,又打非洲,已無力顧及英國。除非不進攻蘇聯,舉全國之力抗衡英國。但是希特勒不進攻,斯大林也會按捺不住的,SD互不侵犯條約可以想撕就撕的。
Ⅳ 二戰時候德國為什麼沒征服英國
德國當時不具備「征服英國」的能力。
1、英國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最廣闊的殖民地,資源充足。
英國雷達
Ⅵ 希特勒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強攻蘇聯,為什麼卻不強行登陸英國
登陸英國,這不是希特勒舍不捨得或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他能不能做到的問題。希特勒當然想登陸英國,從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兩面作戰失敗的殘酷教訓中,希特勒也深知,二戰時期的德國絕不能重蹈一戰覆轍。
希特勒
同樣得益於英國廣闊的殖民地和充沛到近乎無盡的人力資源,巔峰時期的英國軍隊人數高達上千萬,“在最後一個印度人倒下之前,英國決不投降”。再加上希特勒攤上丘吉爾這么一個茅坑裡的石頭一般的對手,英國絕不會像法國一樣迅速投降。
而戰爭一旦進入膠著狀態,資源短缺的德國根本耗不過英國。而且在戰場上,即使德軍如何英勇善戰,英國依然有足夠的炮灰抵消德軍的優勢。而顯然,德國有限的人口在如此消耗之下,也根本撐不了多久。
Ⅶ 希特勒寧可犧牲百萬軍隊強攻莫斯科,為什麼不強行登陸英國呢
安裝德國的最初設想,那將是從拉姆斯格特延伸到懷特島以西的廣闊戰線上進行的一次擊襲性軍事行動。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為基地的大機群——總共三千架飛機——將摧毀防禦工事,在空戰中擊落皇家空軍,並用火力壓制住皇家海軍。
在1940年4月,登陸挪威的戰役當中,德國出動了沙恩霍斯特號等2艘戰列艦,還有重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這基本上就是德國海軍水面艦隊的幾乎家底了。結果英國一個小小的分艦隊,就打爆了德國海軍主力,追著德國海軍滿北海的逃竄。
德軍不光2艘戰列艦被打傷,還幾乎損失掉所有驅逐艦,從此一直到戰敗,德國海軍再也不敢出動主力參戰。這種水平,德國海軍還敢掩護數十萬人去登陸英國,遭遇英國主力艦隊海上決戰嗎?那純粹是把德國陸軍主力往大海里直接送。
Ⅷ 鸚鸚說史|不列顛之戰:為什麼二戰希特勒沒有完成英國本土登陸
二戰,在英國軍隊1940年6月從敦刻爾克(Dunkirk)大撤離之後,德國元首希特勒將目光聚焦在英國,便著手對付歐洲北部的英國。為了避免與英國開戰,於是在1940年6月向英國發出妥協的要求,但最後遭到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拒絕。
1940年7月10日,德國制訂了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務求對英國進行登陸作戰。作戰擬定以步兵登陸英國南部並深入及佔領倫敦,切斷其與外部的聯系,從而一舉佔領英國。為保障渡海登陸作戰,德軍企圖首先奪取制空權,以摧毀英國的防禦工事,鉗制並消滅英國皇家空軍。
8月13日,不列顛之戰開始,試圖通過空戰壓制英格蘭,迫使倫敦與柏林達成協議。德國空軍元帥戈林集結了德國空軍主力3個航空隊和2669架飛機,戰斗機和轟炸機各佔一半,而英國只有700架戰斗機和500架轟炸機,德國佔有2:1的優勢。英國皇家空軍的戰斗機指揮部歸空軍上將休·道丁全盤指揮,下轄有 4個飛行大隊:第10大隊、第11大隊、第12大隊和第13 大隊。10月31日結束。
據統計,超過2,900名英國和英聯邦以及盟軍戰員參與了戰斗,飛行員的平均年齡僅有22歲。其中三分之一的飛行員在戰役中喪生或受傷。
1940年夏季和秋季,英國人抵禦了德國的空襲。英格蘭損失了約2萬人,超過1000架飛機,但倖存下來。主要原因:德國人希望,英法聯盟在倫敦崩潰後,親德國那部分英國精英(包括上層貴族和王室的代表)將上台執政,這將與柏林達成協議:以換取保留英國殖民帝國和在法國殖民地獲利的機會,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的勝利,不會干涉與俄國人的戰爭。
其次,希特勒和德國精英非常敬佩英國並效仿了英國。畢竟,是英國創造了世界殖民(擁有奴隸制)帝國。他們將人分為「上等」和「下等」種族,在「下等」民族和部落的管理中採用了恐怖,種族滅絕。希特勒認為英國是印度在印度殖民的典範。此外,柏林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倫敦曾積極幫助德國帝國恢復其工業和軍事潛力。
柏林想在英國看到一個夥伴:創建的柏林-倫敦-羅馬-東京,可以與美國的金融,工業和海上力量形成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英之間的矛盾激化了。柏林很清楚這一點。他們還知道,英國從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重損失中恢復過來,不再希望重復可怕的絞肉機。在英國, 社會 將對島嶼上的戰爭威脅,大城市空襲的前景感到恐慌。因此,希特勒希望最後與英國達成協議,此後,德國可以平靜地與俄國人作戰,而日本將發動對遠東的入侵,蘇聯將在1941年瓦解。
英國人感到自豪的是,在1940年夏天和秋天,當俄羅斯和美國都沒有參加戰爭時,他們獨自與納粹作戰並得以倖存。沒錯,經過對事實的仔細研究,事實證明,德國帝國並沒有全力對付英格蘭。
戰爭伊始,德國空軍被命令不得攻擊英國艦隊在港口的船隻,禁止轟炸英國海軍基地。顯然他不想激怒英國 社會 ,而襲擊港口可能導致平民傷亡。希特勒仍指望與英國實現和平,他需要前海洋統治者的艦隊。此外,在法國戰役期間,德國人徹底擊敗了盟友,將他們的團體推向敦刻爾克地區。德軍坦克可以安排一個宏偉的絞肉機,消滅或俘虜一個敵方團體。但是,他們沒有。英國人被允許去他們的島嶼。顯然,希特勒不想製造屠殺,使英國人成為致命的敵人。
敦刻爾克之後,不列顛諸島在防禦方面被削弱了一段時間。從敦刻爾克撤出的遠征軍失去了重型武器和設備,該國的局勢迫在眉睫。英國人極為懼怕德國人登陸該島南部。相反,德國於1940年7月開始空戰。不列顛之戰不是全面行動,而是有限的小規模行動,在此期間並未認真戰斗。與英國不同,包括被佔領國家在內的德國經濟並未動員。在帝國時期,在不列顛之戰中轟炸機和戰斗機的產量甚至下降了。在此過程中,德國平均生產了178架飛機,英國生產了470架飛機。
同樣奇怪的是,德國人理性而又精通軍事技巧,卻沒有與空戰同時展開水下戰爭。畢竟,英國及其工業,人口嚴重依賴於資源和糧食的供應。1940年9月1日,德國擁有57艘潛艇,英國只有幾個潛艇。另外,德國海軍是盲目的:由於戈林的位置,艦隊被剝奪了偵察和偵察機。
如果希特勒希望在1940年夏天真正打破大英帝國的統治,他將有一切機會這樣做:動員帝國,法國和其他下屬國家的工業來緊急加強空軍和海軍。戰斗機,轟炸機的建造,遠程戰略航空的製造,潛艇,驅逐艦,掃雷艦,輕巡洋艦的建造等。空戰將是全面的:對主要港口,工業設施(特別是航空和飛機發動機工廠),能源和運輸基礎設施(橋梁,鐵路樞紐,車站,隧道等)發動猛烈的打擊。在空中,隨著戰斗車輛的迅速增加,有可能安排一場全面的戰斗,殺死英國戰斗機中隊。
空中進攻將由全面的海軍封鎖加上潛艇和水面突擊隊的進攻來補充,以切斷英國從工業和武裝部隊的原材料和燃料的供應,為人民的糧食供應。如果希特勒計劃認真地與英格蘭作戰,那麼他將加強航空機隊(包括戰略航空);將賭注建立海軍,主要是潛艇和輕型艦艇;就像納粹後來在黑海與俄國人一樣,用地雷封鎖了英國的港口。結局是戰略性的兩棲作戰。
同樣,德國可以對英國殖民帝國施加強大的打擊。佔領直布羅陀,派出一支實力雄厚的軍隊來幫助北非的義大利,另一支去中東。也就是說,建立對地中海的完全控制。佔領整個北非的埃及和蘇伊士運河。支持伊拉克的反英情緒。建立對土耳其的控制。中東的石油最終落入希特勒的手中。瞄準波斯和印度,依靠反英民族主義力量。一切都威脅著大英帝國的崩潰。
因此,希特勒發動了一場空戰,指望未來的和平,甚至與英國結盟。因此,德國不是襲擊英格蘭的重要中心,而是 社會 心理。在倫敦,只有工人的郊區被砸了;富人區沒有被觸及。希特勒最後希望丘吉爾的內閣瓦解,與德國和解的支持者上台。因此,1941年5月,納粹領導人之一赫斯神秘地飛往英格蘭。有趣的是,在執行赫斯任務後,德國確實是在1941-1943年不怕後方攻擊俄羅斯。帝國沒有被阻止與蘇聯作戰。英國的所有行動都在不威脅德國的輔助戰場和指揮所進行。
希特勒完全有理由相信倫敦將與柏林實現和平。然後,將建立一個強大的歐盟(歐盟的原型),由德國人(德國人和英國人)領導。一方面是英國及其海軍殖民地的資源,另一方面是強大的工業和帝國的軍隊。這樣的聯盟很可能成為蘇聯(希特勒計劃很快粉碎俄國人)和美國的平衡點。
希特勒期望倫敦盡快採取措施實現和平。根據希特勒的說法,西方戰爭已成功完成。這是希特勒的致命戰略錯誤。他沒有考慮到那些不想與德國合作與結盟的圈子在倫敦上台。倫敦和華盛頓創建了希特勒計劃——即以襲擊蘇聯並摧毀歐洲,德國必須壓制俄國人,然後在英裔美國人的打擊下崩潰。被擊敗的俄羅斯,德國(以及整個歐洲)和日本成為新世界的基礎。因此,希特勒被告知要理解,當他與俄國人交戰時,西方不會有第二戰線。結果,德國在東方的戰役變得致命。
隨著10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的開始,德國空軍主力轉往蘇聯戰場,對英國的戰略空襲也終於停止。不列顛之戰終告結束。
Ⅸ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沒有佔領英國
1、如果希特勒能夠看到這個問題,肯定會兩眼止不住的留下淚來,然後告訴人們不是他不想佔領英國,而是根本沒有能力去佔領英國。別再去想什麼所謂的海獅計劃了,雖然德國的陸軍戰鬥力非常兇悍,空軍的戰鬥力也名列前茅,可是海軍完全不夠英美塞牙縫的啊。
6、比如諾曼底登陸就是一個實力對比懸殊的登陸戰,從人數和裝備上盟軍和德軍的對比都近乎三比一,海獅計劃放到日本身上可行是因為日本的海軍本來就是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但是德國就沒法和日本比了。兩個國家的發展方向不同就沒有什麼比較的前提。所以說希特勒也想過佔領英國,可是他看了看德國的海軍以後感覺這件事真的辦不到。
Ⅹ 二戰時期德國佔領了法國,為什麼就佔領不了英國
1,英國與歐洲大陸相隔英吉利海峽,德國想佔領英國就必須在海戰中戰勝英國,然後穿過英吉利海峽在英國本土登陸。可惜英國海軍遠比德軍強大,德國無法戰勝英國海軍。
2,海軍無法取勝,陸軍無法登陸,只有進行空戰,德國戰機多次轟炸英國,雙方激烈交火,德軍未能佔到便宜。
3,敦刻爾克大撤退,有生軍力大批量轉移到英國,英國軍力比較強大,有抵抗的力量。法國戰敗後政府投降,而英國卻拚死抵抗。
德國也擔心兩線作戰,此時蘇聯做出大雷雨計劃,該計劃攻擊德國,德國為防備兩線作戰,只能暫時放棄已經不是重要敵人的英國,搶先下手攻擊蘇聯。